牛仔是什麼時候來開始流行的
A. 牛仔褲的歷史
牛仔褲的歷史
牛仔褲又稱“堅固呢褲”,一種男女穿用的緊身便褲,最早出現在美國西部,曾受到當地的礦工和牛仔們的歡迎,在當代仍然十分流行。那麼你知道牛仔褲的歷史嗎?下面來跟我看一下吧!
最早牛仔褲的出現,源於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
那是在1853年,正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淘金熱最風行的時候。淘金的工人們一直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於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滯銷帆布製作一種不易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
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現在最常見的藍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褲腰也裁剪得很高,便於工人們把它穿在普通褲子的外面。為了加固,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現在,這已經成了牛仔服裝里一種歷久不變的標志性元素。
直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牛仔褲還是西部工人們的主要工作服裝。但是,隨著三十年代西部牛仔電影的風行,在影片中頻頻出現的牛仔褲漸漸走進了公眾的視線。在美國號稱“牛仔之王”的男影星羅伊·羅傑斯,就以一身牛仔裝的形象贏得了許多影迷的心。
從這個時期開始,牛仔裝逐漸脫離了工裝褲的概念,開始流行到各個年齡和各個階層。之後,逐漸地從工人、學生到富有的商人和好萊塢明星,甚至是皇室成員,都開始穿這種輕松又隨意的服裝。
牛仔褲原是十九世紀的美國人為應付繁重的日常勞作而設計出的一種作業服。時過境遷,當年粗重的勞動裝,如今躋身時裝界,巧妙地迎合流行,不斷地變換出新的款式,風靡全球,在時裝領域占據了極大一塊地盤。牛仔褲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現在哪一個年輕人的衣櫃里,找不出一二條牛仔褲?
現如今,牛仔褲的面料和花色也越來越多,比如直筒褲和微喇叭褲能讓腿粗的女人顯得健美修長,緊身褲能讓胖女人變得苗條、瘦女人變得性感等。
版型也從最早的直筒發展出來了修身、韓版、小腳、小直筒、袴褲哈倫、休閑、商務、復古、喇叭等各種新種類。
牛仔褲可謂是一年四季永不凋零的明星,被列為“百搭服裝之首”!
;B. 牛仔褲的來歷!
淘金熱的時候有個人發現工人經常磨損褲子,因為他們老把挖上來的東西擱兜里,後來發現帆布很耐磨,就考慮用帆布做了褲子,很受工人們歡迎,後來就有了牛仔褲咯。具體歷史你看網路更全面吧
C. 牛仔褲有什麼歷史來源
牛仔褲的起源,最早的牛仔褲的出現,源於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 在1853年,美國淘金工人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的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於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滯銷帆布製作一種不易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他隨後開辦了專門生產帆布工裝褲的公司,專門為淘金工、伐木工以及其他藍領工人生產的廉價、樸素、耐磨和功能性強的可充當工作褲的褲子。
D. 牛仔褲什麼時候來到 中國的
牛仔服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在我國流行,而牛仔布始終伴隨著牛仔服裝的發展而發展,倘若追溯牛仔布的發展歷史,也應該有上百年了,可以說,當牛仔服裝在中國興起之時,中國的千千萬萬消費者就「春夏秋冬」都割捨不下對她的眷戀之情。
E. 牛仔服的來歷
1、來歷:
最早牛仔褲的出現,源於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最風行的時候。
淘金的工人們一直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於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滯銷帆布製作一種不易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
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現在最常見的藍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褲腰也裁剪得很高,便於工人們把它穿在普通褲子的外面。
為了加固,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這已經成了牛仔服裝里一種歷久不變的標志性元素。
2、發展:
利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 1850年,他所創立的利維公司(Levi`s)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
30年代中期 ,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
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
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
(5)牛仔是什麼時候來開始流行的擴展閱讀:
一、牛仔服簡介:
1970 年代曾風靡全世界,現已成為全球性的定型服裝。其面料多用堅固呢製作,款式已發展到牛仔茄克、牛仔褲、牛仔襯衫、牛仔背心、牛仔馬甲裙、牛仔童裝等各種款式。
牛仔服以其堅固耐用、休閑粗獷等特點深受各國人民喜愛,雖然它的整體風格相對模式化,但其細部造型及裝飾則伴隨著流行時裝的周期與節奏,不斷演繹和變化。
其實,牛仔褲雖然產生於美國,但並不是牛仔們的最先發明,也不是牛仔最典型的服裝。當年牛仔的形象是:頭戴墨西哥式寬邊高頂帽-—牛仔帽,身穿短緊身、口袋多、緊束袖的牛仔衣;頸圍鮮艷的大方巾;足蹬長筒皮靴——牛仔靴。而今日流傳最廣的是牛仔褲。
牛仔曾被譽為當年西進運動中的「馬背英雄」。他們是一群勇敢、耐勞、機敏、富有開拓精神的勞動者。為了勞動的需要,牛仔服使應運而生。
它的最大特點是堅固、多用。牛仔帽白天可以遮烈日風雨,休息時可以折起來當枕頭,渴了還可以捲起來舀水狂飲:牛仔衣穿上方便利落,口袋可裝很多東西;高筒靴不怕泥濘載道。
是為了長途跋涉和勞動的方便。
最有特色和用途最多的是牛仔的印花大方巾。牛仔們雖已放棄佩帶大方巾的習慣,但不久前大方巾還是他們形影不離的必需品。
印花大方巾是在單一的底色上印著一些色彩鮮艷的小圖案,最常見的底色是紅色,也有藍色和黑色。大方巾的材料分棉布和絲綢兩種。絲綢的更為牛仔所喜愛。
二、分類
1、按褲型分類,可分為:
(1)直筒型: 牛仔褲最基本的款式,如Levi's501、EDWIN503、Lee101等牌號
(2)瘦窄型: 強調體姿優美的款式,如Levi's606、EDWIN502、Lee301等牌號
(3)小喇叭褲管型: 考慮到穿高幫鞋時的方便,褲管稍大,如Levi's517、EDWIN101F、Lee102等牌號。
(4)大喇叭褲管型: 七十年代風行一時的款式,膝蓋以下的褲管極大,如Levi's646等牌號
(5)經典的紅布邊褲: 如EDWIN505牌號
2、按腰際線的高低,可分為:
(1)高腰牛仔褲: 褲腰位於肚臍以上,70-80年代在華人地區廣泛流行
(2)中腰牛仔褲: 褲腰位於肚臍以下,胯骨以上,是如今最為常見的牛仔褲款式。
(3)低腰牛仔褲: 褲腰位於胯骨以下,低腰牛仔褲多為女士款式,但追求性感效果的男士牛仔褲也常有低腰或中低腰款式出現。
F. 我想了解牛仔褲的起源和相關信息
牛仔褲
牛仔褲的由來 牛仔褲,英文名為「Jeans」,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義大利港口城市那亞(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捷即「或「Genoese」Genes」。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Jeans」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才被利維公司正式採用 ,在這之前人們把它稱之為「齊腰工裝褲」(Waist High Over all)、「褲子」(Pantaloons)。
說起牛仔褲,人們自然會想起1849年美國那次淘金潮,當時第一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他們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他們不得不拚命的工作。強烈的勞動使得衣服極易磨損,特別是在1849年礦工們一窩蜂湧進加利福尼亞州,形成了當時著名的淘金潮。由於衣料非常容易破損,人們迫切希望有一種耐穿的衣服在這種背景下,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利維 斯特勞斯(Levi Strauss)被公認為是牛仔褲的發明者。 1850年,他所創立的利維公司(Levi`s)生產的501牛仔褲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褲的鼻祖了。30年代中期 ,在美國中西部農業地帶幾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褲第一次被帶到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娛樂業對帶動牛仔褲的國際流行風潮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50年代期間的著名電影如《無端的反抗》、《天倫夢覺》等,片中的主角都穿著舒適、大方的牛仔褲,在那些大牌明星引導潮流的影響下,牛仔褲在當時成為一種時尚的標志。
在人們的印象中,經典的牛仔褲應該是這樣的:靛藍色、純棉斜紋布、臀部緊身、中低腰短襠設計、褲腿略小、拷鈕 、緝明線、貼袋、釘標牌等裝飾。 然而,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就跟我們所想像中的那樣。牛仔褲的鼻祖--利維公司,它所推出的501牛仔褲可以說是牛仔褲的經典之作。 下面我們就以它的發展過程來回溯一下牛仔褲從誕生到經典的變遷:
1855年--最早的牛仔褲只有一個後袋,並且沒有約克。
1872年--始創用金屬鉚釘加固牛仔褲受力部位。
1873年--牛仔褲由灰色改為靛藍色。後袋飾以橙色的雙拱式線跡。
1886年--把後腰標牌的圖案由小矮人改為兩匹馬。
1890年--加上一個表袋與後約克。
1905年--加上第二個後袋,至此牛仔褲有五個口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1922年--在褲腰增設腰帶襻。
1937年--後袋的鉚釘被藏在裡面。
1941年--取消了牛仔褲前開襟下部的鉚釘。 二戰期間去掉了後腰蝴蝶結及表袋鉚釘,而後袋的雙拱式線跡則由印製的相似圖形來代替。一枚月桂樹葉代替了拷鈕上的標志「L.S.&Co.S.F.Cal.」。
1947年--拱式線跡重新出現。
1950年--為隨應時尚潮流,褲管裁成更瘦身的式樣。
1955年--開始生產裝有拉鏈的501牛仔褲。
1959年--開發出經過預縮處理的牛仔褲。
1966年--後口袋角處以條棒形短線跡代替鉚釘固定。
1971年--紅色標牌由祥「LEVI`S」改為捷「Levi`s」。
1983年--由於織機技術的改進,使得門幅增寬,紅褲邊消失。 進入90年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製作牛仔褲的工藝大大提高,加上時間的積累令牛仔褲獲得了今天的完善結構。
G. 牛仔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洞牛仔褲在中國的流行,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牛仔服飾的流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階段的。從剛開始時為了勞動需要的結實厚重,到後來的以穿著舒適為本的貼身輕巧,再往後則因對時尚的追求而出現了手磨貓須、釘珠綉花等各種工藝。上世紀中期,破洞牛仔褲甫一出現,就引來了年輕人追捧的狂潮,紛紛以將牛仔褲割幾個破洞為潮人的標志。
不過,最初發明破洞牛仔褲的人可不是為了炫耀時尚。原來,割破牛仔服的風尚是由美國人發明的,藉此表達對主流的抵制。因為在經濟領域里,減少一個人的商品購買力,可視為抵制高消費社會的一個微妙姿態,牛仔服本來就要很長時間才能穿破,才需要更新,而現在我們把破了的牛仔也堂而皇之地穿出來,顯示了一種對高消費社會的鄙視。但穿破洞牛仔服在文化領域里,意義尤甚於經濟領域。一個可能的意思便是表示貧困——這是一個矛盾的符號,因為真正的窮人是不會藉助時裝來宣告貧困的,所以最終破洞牛仔還是成了有錢人顯示自己叛逆精神的符號。窮人時刻希望自己的穿著更筆挺,有錢人卻把自己打扮得很破敗,時裝對人社會心理的反射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破洞牛仔褲與看起來又臟又舊的牛仔一起,曾在幾年前的歐美上流社會里回潮。公子哥和 大明星身上的一條看起來幾個月沒洗、布滿污垢與破洞的牛仔褲,動輒都是上萬元的天價。在精美絕倫的高級定製已不為豪門所獨有的今天,真正的豪門顯貴乾脆以街頭流浪漢的形象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但是,他們當然也是與眾不同的,他們褲子上的破洞和污跡不是風餐露宿的結果,而是重金換來的復雜精妙的工藝,每條破牛仔嘜頭上的LOGO足以令人望而興嘆。幾萬元只買一條破褲子,這才是真正的揮金如土。
H.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穿牛仔褲的
本答案由蝶訊網搜集整理,內容源於網路,僅供參考
牛仔褲在歐美國家如此風靡,免不了晚清民國時候時髦的留學[微博]人士喜歡了就偷偷帶回來,誰知道呢,也查無對證。不過牛仔褲真正在中國普通大眾中流行起來,可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
不同的地方,卻是同一種命運,從來都不打「乖乖牌」的牛仔褲到了中國,也是讓年輕人喜歡得死去活來,讓保守人士開始「懷疑人生」。
冷戰期間,新中國既然站在「社會主義陣營」里,牛仔褲也就不可避免被劃成「帝國主義的產物」來批判了。50年代的時候就有粵語歌這樣唱:「著起(穿起)牛仔褲,等於認美帝做契爺(乾爹)。」
一直以來,普通群眾穿著素麗朴實的「布拉吉」,以及各種列寧裝、中山裝、綠軍裝、藍灰工作服....。.但對於那種褲管緊綳、褲腿喇叭開口、長到拖地、代表「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褲子,國人也已經早有耳聞。
50年代的布拉吉,60、70年代的綠軍裝和工作服50年代的布拉吉,60、70年代的綠軍裝和工作服
1978年改革開放,很多新鮮事物都涌進來了,牛仔褲也開始來「攻佔中國」了。中國第一個牛仔褲品牌卻不是從美國來的,而是香港的「萍果」。
1979年上海電視台播出了第一條牛仔褲的廣告,當時播音員念的還是「牛仔(讀作『子』)褲」呢。
80年代,「萍果」進京,據說一條褲子大概要100多塊,相當於當時工人兩個月的工資,買不起它的人就用勞動布自己做。賈樟柯的《站台》,主人公要母親照著親戚帶來的牛仔褲的樣式,把普通褲子改成喇叭褲形狀,沒有牛仔布料,有個輪廓也是不錯的。
罪惡的牛仔藍?
許多的不同尋常最後都會被流行同化,牛仔褲也一樣,不管當時有多少人對它嗤之以鼻,都不能阻止牛仔褲在商業文明的發展之下漸漸被接受,並且流行起來了。
改革開放,下海經商,中國當然也會做起牛仔褲的生意。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的服裝企業已經開始接牛仔褲的外單。而「中國牛仔褲之鄉」廣東新塘的牛仔紡織服裝生意也開始於80年代,號稱「全球每銷售三條牛仔褲,就有一條來自新塘」。
天津市服裝七廠的職工們在試穿出口的牛仔褲,1987年天津市服裝七廠的職工們在試穿出口的牛仔褲
根據Cotton Incorporated的報告,出生在美國的牛仔褲現在只有1%左右是本土製造,早在2009年,大多美國牛仔褲工廠都已經關閉,生產線轉移到了中國、墨西哥和孟加拉,現在又到了東南亞。
如今中國成了世界牛仔褲生產中心和最大的牛仔褲生產國,也不過是幾十年間的事,牛仔褲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製造業的奇跡。
但是每一條牛仔褲背後,還可能包含了工人的血淚和環境污染的代價。為了現在流行的做舊效果,染好的褲子還要水洗、磨白......繁雜的工序對水的浪費和污染都很嚴重。
這是很常見的做舊樣式這是很常見的做舊樣式
然而很多洗漂廠的污水沒有處理就直接排進水溝、進入河流了。根據綠色和平組織2010年發布的調查,新塘3個采樣點,被送檢的河流底泥樣本中重金屬鉛、銅和鎘的含量均超過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其中一個底泥樣本中的鎘超標128倍。
褲子染料中包含的有毒物質,也威脅著一線工人的健康,有的工人的十個指頭因為布料而染成藍色,長久以來已經習慣了皮膚瘙癢的感覺。
不過,這也不應該是牛仔褲應該背的鍋吧?產業鏈低端、工人保障和工作條件、污染治理、產業轉型......從牛仔褲的褲腿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它的時尚魅力、商業價值,還有它背後的社會現實。
I. 全球第一條牛仔褲什麼時候誕生的
細說從頭
1.1Demin和Jeans
提到牛仔服飾的起源,自然要說到牛仔布的起源。
牛仔布,即英文里的Denim。
這個名稱的由來據說有些陰錯陽差。
五百年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這種堅韌、實用的粗糙布料就已出現,當時主要用來製作船帆。
因為此布原產於法國一個小鎮Nimes,因此以法文取名為「Serge De Nimes」。
這種斜紋嗶嘰布料首次傳到英國時,英國商人很難發出法文「Serge De Nimes」這個音,因此就簡稱為Denim,即牛仔布,有時也音譯成丹寧。
究竟這個由來是否真實可信,彼時的Denim是否就是此時的牛仔布,現在已經很難去證實了。
但有一點應該可以肯定,十六、七世紀的歐洲,已經出現了斜紋組織的面料。
而現代的牛仔布正是斜紋的面料。
在牛仔服飾中,首先出現的當然是牛仔褲(Jeans)了。
誰是第一個把斜紋的Denim做成牛仔褲的剪刀手?有關「Jeans」 最早的記載是在1567年。
義大利北部有個港口叫Genoa,當時的外來商旅叫港口工作的水手為 「Genoese」。
這些水手們喜歡穿著用當地出產的一種粗糙而結實的布料做成的工作褲子,稱之為 「Genoese」或「Genes」,與「Jeans」有著相似的發音。
「Jeans」這個響亮的名字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才被LEVI公司正式採用,稱呼這種在樣式上源於熱那亞水手褲的斜紋褲子。
在此之前,人們稱之為「齊腰工裝褲」(Waist High Overall)或稱「褲子」(Pantaloons)。
自1873年Levi Strauss注冊第一條釘口袋的褲子以來,「牛仔褲」( Jeans)這個名詞才開始被用做稱呼各種斜紋布制的長褲。
這種褲子首先是一種勞動服、工作服,即生產第一線的「藍領」階層勞作時穿的作業服,因此一直到1930年為止,牛仔裝還有一種稱呼Overall,即「工裝褲」(早期的牛仔褲沒有褲袢,是用背帶吊在肩上的。
到1922年才開始去掉背帶,裝上褲袢)。
1950年中期,LEVI公司開始為她的產品做廣告,牛仔褲才在美國流行起來。
1.2第一條牛仔褲
1873年,可以稱作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牛仔褲的誕生。
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就是李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大名鼎鼎的LEVI公司的創始人。
人們甚至尊稱他為美國牛仔褲之父、牛仔褲的鼻祖。
只要提到牛仔褲的歷史,就不能不提這個人的名字。
當時他的靈機一動,居然掀起世界性的服裝熱潮,受到不同時代年青人的擁戴、成為個性和青春的象徵,並且延綿了一個半世紀。
雖然曾經歷過滄海桑田,但至今長盛不衰。
這一點,恐怕連李維自己都沒有想到。
李維·斯特勞斯,1829年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Buttenheim)。
十八歲的時候,他懷揣著美國夢,和他的母親和兩個姐妹飄洋過海,遠赴美國紐約和他的兩個兄弟約納斯和路易斯團聚。
隨後,李維加入了他們兩人的干貨生意。
1848年,詹姆士·馬歇爾在美國西部加利福亞發現了金礦。
無數做著發財夢的人們開始如潮水般湧向荒涼蕭條的西部,引發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淘金熱」。
曾經聽到過一個啟發創造性思維的故事,似乎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很遠的地方發現了金礦,為了得到黃金,人們蜂擁而去,卻被一條大江擋住了去路。
為了過江,人們各顯神通:有的游泳過去、有的繞遠路過去……其中有一個人突發奇想:「為什麼非要去淘金?為什麼不可以買一條船搞營運,去接送那些淘金的人?這樣比淘金更能發財致富!」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20歲出頭的小伙李維,也是這樣一個聰明的「淘金」人。
他沒有直接去從沙土裡淘金,而是改從淘金者身上「淘金」。
1853年,已經成為美國公民的李維出洋到三藩市開辦干貨批發生意,並且售賣成衣、床上用品和亞麻布料給加利福尼亞州和西部的小型商店,生意十分興旺。
但他所采購的大批搭帳篷、馬車篷用的帆布卻無人問津。
為處理積壓的帆布,李維試著把帆布裁成低腰、直腿、臀圍緊小的褲子,兜售給淘金工。
由於帆布比棉布更耐磨,這種褲子大受淘金工的歡迎。
於是,李維開辦了專門生產帆布工裝褲的公司,專門為淘金工、伐木工以及其他藍領工人生產廉價、樸素、耐磨和功能性強的可充當工作服的褲子。
「李維的褲子」不脛而走。
為了實用及美觀,他改用靛藍色粗斜紋布,並以自己的名字「Levi』S」作為品牌。
早期,顧客常常反映口袋因縫線磨損而脫落。
一位來自內華達州的裁縫雅克·戴維斯(Jacob Davis)就發明了以金屬鉚釘來加固男裝工作褲後袋的方法。
他去信李維,建議聯手申請專利,一起生產這一富有創意的新工裝。
1873年,李維和雅克一起為牛仔褲上所用的「撞釘」申請了專利,並且開始在三藩市生產釘上銅鉚釘的工作褲。
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牛仔褲誕生了。
以工廠編號501命名的Levi』S 501,一時成為家喻戶曉的標牌。
501縮水後依然十分合身,極受當時工人們的歡迎。
因此,也有人把Levi』S牛仔褲看作是有助於建設美國夢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