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文化什麼意思
1. 西部牛仔的由來
西部牛仔的由來:
西部牛仔的稱謂跟美國的牛是密不可分的,美國人是歐洲移民的後裔,而美國的牛則是歐洲牛的後代,美國最早的牛是由歐洲的航海家們在發現了美洲新大陸的時候帶過去的,最初,他們把西班牙的牛帶到了南美洲的沿海一帶,
後來,大批歐洲種的牛從西印度群島開始被引入到北美大陸,此後,牛群不斷的繁殖,逐漸遍布了北美洲,到處都出現了很多養殖點。到了17世紀初,總數已達到10萬頭之多,這里是牛的樂園。
龐大的牛群自然需要更多人去管理,因為有著豐厚的利潤,數以千計的人就開始蜂擁而至,其中尤以年輕人為主,他們都在各大牧場里尋找工作。在他們中,有的是中西部農場主的孩子,
有的是尋求冒險的歐洲移民,有的是退伍的士兵,還有來自邊境的墨西哥人以及希望脫離父母獨立的年輕人,這些人就是最初西部牛仔的原型。
(1)牛仔文化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西部牛仔的社會影響
19世紀末,東西鐵路貫穿,牛仔紛紛轉行,他們矯健的身影越來越少見到。隨著交通發達,到了20世紀初,牛仔時代徹底結束。但牛仔時代的結束卻促成西部牛仔精神的完全確立。隨著美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牛仔文化隨文學、電影中的西部牛仔形象逐漸深入人心。
牛仔們獨特的服裝、語言、歌謠、娛樂方式等經過世人的演繹,成為牛仔文化的標志。牛仔們奮進、開拓的正史野史和傳奇故事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內涵,激勵著一代代美國人。傳奇還在繼續。
2. 美國牛仔文化
坐落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洛杉磯,是一座風景秀麗、璀璨奪目的海濱城市。一望無垠的沙灘和明媚的陽光、聞名遐邇的「電影王國」好萊塢、引人入勝的迪斯尼樂園、峰秀地靈的貝佛利山莊……使洛杉磯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電影城」和「旅遊城」。
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西部牛仔電影的風行,在影片中頻頻出現的牛仔褲走進了公眾的視線。當號稱「牛仔之王」的男影星羅伊·羅傑斯,以一身牛仔裝的形象令眾多影迷傾倒的時候,也許,他根本就沒有想到,由他塑造的這個浪漫、瀟灑、粗獷的牛仔形象,竟然掀起了一場席捲全球的湛藍色風暴,從美國西海岸蔓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從那個時期開始,牛仔裝逐漸脫離了工裝褲的概念,逐漸地從工人、學生到富有的商人,好萊塢明星,甚至是皇室成員、總統和第一夫人,都開始穿這種輕松又隨意的服裝。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時尚產物能夠像牛仔一樣,跨越每一種我們所能想像到的社會分類:年齡、性別、階級、宗教、國籍等,受到全世界人們的鍾愛。
平地而起的美國牛仔文化,是一種能夠引發無限想像力的文化。隨著美國的強大,美國文化開始風行世界。牛仔文化更是隨著西部電影的牛仔形象一起深入民心,成為美國文化的偉大代表。而牛仔褲及牛仔服飾,就成了美國牛仔文化的一個鮮明符號。
一百多年來,盡管各個時代的時尚元素千變萬化,但牛仔褲卻始終一副超然寧靜的模樣,那永遠凝聚著真誠的靛藍色系、永遠張揚著粗獷野性的棉質斜紋布、永遠突出著驃悍視覺的褲袋裝飾、永遠修飾著身體線條的腰臀剪接線、永遠洋溢著性感魅力的大針腳……面對風雲變幻的時尚大潮,牛仔褲以其快活而充滿激情的獨特風格,以其自在而青春的滲透性,始終體現著一種經典和優美。
發了很多鏈接給你 相信你可以自己寫出好的論文來的
3. 什麼是牛仔風格
牛仔不僅僅是作為職業、藝術形象,還代表了一種做人的態度和方法。通常一說牛仔,會讓人想到美國(北美),但它沒有被美國獨占,只是在美國表現得特別充分而已。
雖然牛仔文化是和三權分立、自由民主捆綁宣傳的,但卻是彼此不同的文化范疇,牛仔文化更為通俗。
雖然西部片里牛仔總是與熱血、暴力和殘酷相伴,但是牛仔的做事風格並不是草率、魯莽和野蠻。
評估是對事物發展的全面認識,意味著做事情前的充分准備。在西方充滿了各種評估,有對利潤的評估,對風險的評估,勞動能力的評估,社會保障的評估,還有戰爭的評估,當然也免不了對個人的評估。牛仔的做事風格中也一樣少不了評估。牛仔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在於他們總是知道自己能吃幾斤干飯,總是能碰到機會,總是找對正確的道路。牛仔常常是單槍匹馬的,但他們並不孤單,有很多的同路人。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說這個事兒。比如羅伯特·杜瓦爾和克林德·伊斯特武德合演的某部西部片(忘了名字了),就是兩個牛仔把一個鎮子上的惡霸全給滅了,這不是運氣和神化,在整個交戰過程中,有人為他們報信,提供彈葯,在交戰後期,很多惡霸的嘍啰被鎮民消滅。表明這倆牛仔做了充分的評估並准備。所以評估是很重要的因素,真正的牛仔從來不草率魯莽。
冒險就是嘗試,也算一種賭博,是牛仔文化中最驚心動魄的部分。如果說牛做事情90%靠評估,那麼10%靠冒險。冒險用來應對某些意想不到的,無法評估的事情。冒險的心態是什麼樣呢?大概是:把那些未知的危險交給帝哥(郭德剛語),讓他來處理。因為帝哥早就決定了你的命運,一切的幸運和苦難都是帝哥的恩惠。你只要去祈禱和感恩,去榮耀帝哥的光輝就行。雖然牛仔不一定信這些,但是很多的膽量都是由此而生。我們在很多場合中都能看到冒險。在太平洋戰爭中,很多美機也會在彈葯用完後在日艦頭頂俯沖飛行,就是為了震嚇敵人。
冒險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但卻是牛仔風格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果斷
剛才說到的那部西部片,鎮上的惡霸帶著嘍啰在交戰前與羅伯特和克林德他們碰頭。其中一惡棍眉飛色舞地炫耀著他的種種暴行,然後被一言不發的克林德當面一槍擊斃。看到這里,除了感嘆克林德的「好漢」和「痛快」的時候,還想到了實用主義哲學。實用主義哲學是美國大儒杜威的學說,長期作為美國人在現實世界中的行動指南。實用主義講究不斷了解真實世界的現象來調整個人的行為,與真實世界及時的交流。所以對果斷的要求比較高。而無窮無盡的討論只會使對策越來越跟不上形勢。實用主義的方法論其實早就存在,作為北美大陸西部的開拓者,牛仔的工作絕非一帆風順。趕牛途中的驚馬,牛群驚擾,毒蛇猛獸,暴風驟雨,盜賊都是敵人。所以牛仔的風格不容他們更多地在敵人面前臭貧。
——自信與合作
一般都認為牛仔是個人主義的代表,這里的個人主義好像是一個貶義詞。而且牛仔通常都是兩人行動。但是兩個牛仔卻恰恰是不可戰勝的。因為他們自信,他們又互信,而且他們還合作了。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團隊要有一個超人領導,所以團隊必然要服從這個超人的意志,這樣的學說為納粹賞識;「美國的孔子」愛默生則認為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發揮無窮的能力,碰到比較大的工作任務,用這樣的話鼓勵別人最好。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德意志的森林培養了德國的法西斯獨裁,而美利堅的森林和草原卻鞏固了民主。記得有一家美國非常權威的商品網,整理了兩萬多種產品,卻只有四個人在維護運行,這說明了發揮個人能力的效果。又如前面所述,牛仔的工作中充滿危險,而發生危險的時候,把性命託付給夥伴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所以牛仔的合作,也是在患難中培養的。這種合作精神,靠著傳說成為北美人民的傳統。這時候,我們還有必要強調非得有大規模的團隊么?
所以說,強調牛仔風格就是西部片為何百看不厭(借用電影《王牌對王牌》里的一句台詞)的原因。
本文已在日本古代史論壇發出
4. 牛仔文化
美國"牛仔文化"的淵源
牛仔座右銘:"在哪裡生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生活"!
根據美國勞工部2003年的統計,全美國牛仔比賽的牛仔工人,平均年收入為1萬9340美元。這樣的收入比美國聯邦政府規定的貧困線高不了多少。在我拍攝的一張張牛仔工人的照片中,我看到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淡薄名利,隨遇而安。他們所居住的鄉鎮,距離充滿各種機會的大都市不過幾小時車程,要想買更好的車,住更好的房子,只要到社區學校修幾門課,再到城裡找一份較象樣的工作,並不困難。但他們不為城市的紙醉金迷所惑,不為別人活著,盡管生活簡單,並不富裕,甚至經常會遇到很多困難,而能保持樂觀,知足常樂。對他們來說,正像這句牛仔名言所說的:「在那裡生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生活。
「Cowboy」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西班牙語,是西班牙牛仔文化語「Vaquero」直譯而來。「Vaquero」發展於詞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Vaquero」(Cowman)翻譯成英語就是「Cowboy」。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來美洲居住的歐洲人後裔。登陸到美國東海岸的英國和法國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們開始只會採用圈養的方式養牛。當圍欄里的草被牛吃完後,牛群就被趕到一個新的有草的地方繼續放養。這樣的牧牛人在英語稱為「Driver」。而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樣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來,他們是貴族、冒險家,他們嚴謹、聰明、有紳士風度、有膽識、富於野心、愛冒險、喜歡表現自己……他們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他們養牛的方式是真正的放牧,把牛放到沒有邊際的草原中,牛仔們騎馬隨牛群馳騁。這些西班牙人的精神代表了傳統的牛仔精神。在新墨西哥州的鄉下居住著這樣一些頑固的傳統牛仔,他們就是遍布美國的西班牙人後裔,他們的血統和文化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1846年,美國與墨西哥開戰。戰爭中美國人打敗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卻徹底地征服了美國。沒有任何區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樣對美國牛仔文化的發展產生如此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牛仔們並不像電影中反映的那樣帶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據一位牛仔專家勞恩·泰勒說,現實中的牛仔就是騎在馬背上的農場工人,負責看管奶牛。他們在戶外的時間一天長達12到14個小時,工作既沉重又危險,報酬又低。一到冬天,大多數的牛仔都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工作。1865年到1895年是牛仔的鼎盛時代,新的肉類保鮮辦法的出現、市場對牛肉的需求急劇增長,同時鐵路延伸到大多數村落,使得牧場經營業在美國西南部非常興盛。放牧業、牧場經營業主們用較低的成本在西部飼養大批的牛群,然後通過鐵路把它們運到東部的市場。而牛仔們就在戶外放養牛群,然後把他們運到最近的鐵路上。
然而就是這些處在社會最底層、充滿著美國開拓精神的西部牛仔們,形成和完善著自己的牛仔文化,並且身體力行地把牛仔文化發揚光大。他們通常穿著的「制服」——牛仔褲,與牛仔們身上蘊涵的獨立、自由、叛逆、粗獷、豪邁的精神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牛仔褲後來幾乎完全脫離了一條褲子的原始意義,特別是藍色牛仔褲,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持續地嵌入西方工業革命之後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
平地而起的美國牛仔文化,有別於歐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又吸收了多種文化的精華,使自身得到發展。隨著美國的強大,美國的文化開始風行世界。牛仔文化更是隨電影中的牛仔形象一起深入民心。通過許多事實和傳奇故事,牛仔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偉大代表。而牛仔褲及牛仔服飾,就成了美國牛仔文化的一個鮮明符號。
牛仔文化的延伸:
牛仔比賽,也稱牛斗(Rodeo),在美國已有近150年的歷史。當年牛仔們長途跋涉茫無邊際的大漠荒原,途中休息時,常常靠騎馬套牛比賽來解悶,這種比賽延續至今,是今天美國唯一由本土文化演繹出來的體育項目。
牛仔比賽中最刺激的項目,莫過於騎公牛和烈馬。這種項目是膽識和力量的搏擊。比賽中,牛仔們必須在野性十足的牛背和馬背上騎滿8秒鍾。兇猛狂暴的烈馬和公牛容不得背上有任何東西,那怕你在它背上放上一根短繩或一把土,都會讓烈馬和公牛暴跳如雷,更何況是活生生的一個人?憤怒的野馬和公牛會立即揚起四蹄,用盡全身力氣,不把背上的異物甩下來絕不罷休。而騎在馬背或牛背上的牛仔,則需使出渾身解數,隨著烈馬或公牛狂跳的節奏,爭取在馬背牛背上待滿8秒鍾。當牛仔被兇悍的公牛甩到地上後,瘋狂的公牛並不善罷甘休,還要想法子用尖硬的牛角攻擊已倒地的牛仔,一旁肩負保護牛仔任務的牛斗小丑(Rodeo Clown),會馬上沖上去,將公牛引開,以便倒地的牛仔安全逃脫牛角的攻擊和牛蹄的踐踏。牛仔小丑和牛仔常常被狂躁的公牛追得四處逃命,場面之驚心動魄,總會引來觀眾的陣陣尖叫。
相比之下,摔小牛和套小牛則成了盡顯牛仔們騎術和智能的比賽。在摔牛比賽中,馳馬飛騰的牛仔,像老鷹捉小雞一樣,風馳電掣般從馬背上騰空而起,飛身直撲正落荒而逃的小牛犢,准確無誤地抓住小牛犢的犄角,然後抱住小牛犢,用盡全身力氣,將小牛犢摔倒在地。套牛比賽,則要求牛仔們騎在飛馳的馬背上,手持套索,緊追死命奔逃的小牛犢,准確無誤地將套索套在飛跑中的小牛脖子上,隨之翻身下馬,全力沖向被套住的小牛,用雙手將小牛四腳朝天提起,再摔在地上,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小牛的四蹄栓住。整個過程扣人心弦,觀眾席上總是傳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希望這個答案,你能滿意,如果可以幫助到你,我深感榮幸。
5. 美國的「牛仔文化」是什麼樣的文化
「Cowboy」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西班牙語,是西班牙語「Vaquero」直譯而來。「Vaquero」發展於詞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Vaquero」(Cowman)翻譯成英語就是「Cowboy」。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來美洲居住的歐洲人後裔。登陸到美國東海岸的英國和法國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們開始只會採用圈養的方式養牛。當圍欄里的草被牛吃完後,牛群就被趕到一個新的有草的地方繼續放養。這樣的牧牛人在英語稱為「Driver」。而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樣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來,他們是貴族、冒險家,他們嚴謹、聰明、有紳士風度、有膽識、富於野心、愛冒險、喜歡表現自己……他們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牛仔們身上蘊涵的獨立、自由、叛逆、粗獷、豪邁的精神。平地而起的美國牛仔文化,有別於歐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又吸收了多種文化的精華,使自身得到發展。隨著美國的強大,美國的文化開始風行世界。
6. 牛仔們都騎馬,為什麼還叫牛仔啊
牛仔一詞由西方引入,是牧牛人,牛仔。放牧復的時候,代步工具是馬,所以牛仔是一種職業,騎馬是他們的特徵,他們的稱呼不會因為騎馬而改變,一直叫牛仔。
在19世界,美國西部大開發之前,歐洲的移民就將牛帶到了美洲大陸,並且也知道了非常適合放牛的地方,那就是在東部的俄亥俄州等地。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牛群就向西部移動,因為此時的西部到處都是大草原,更加適合放牛了。
「牛仔」文化
盡管牛仔時代已經過去,但它孕育的牛仔精神和文化卻延續了下來。休斯敦是一個很能體現牛仔文化的城市,這里每年3月都要舉辦全美最大的牛仔節,其中的馴馬及馴野牛表演相當精彩刺激。離市區不遠的喬治牧場歷史公園有180年的歷史,是休斯敦最能體驗牛仔文化的牧場。
這里的牛仔現場表演內容豐富,如趕牛入柵欄、套繩套、修牛角等等。達拉斯附近的沃思堡牲畜交易所也保留了「牛」城本色,這里定期舉辦大型馬術表演,還有遊行和牛仔式的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