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國君怎麼戴帽子和頭盔

國君怎麼戴帽子和頭盔

發布時間: 2022-02-13 08:28:07

A. 魔獸世界裡鍛造的君王板甲腰帶,護腕和頭盔的圖紙去哪弄

加基森 那邊的秘銀兄弟會那的一個NPC有任務拿瑟銀換圖紙的

B. 七雄爭霸中君主裝備的頭盔如何獲得

一、進入「將神閣」,選擇「精英試煉」,挑戰神將。
二、勇闖「地底宮闕」,勇奪君主裝備。也就是在重樓第三章中打勝一定的關卡就會掉落君主裝備。

C. 國字臉戴帽子怎麼戴才好看 感覺國字臉戴帽子不好看 我買了好多頂帽子都不敢戴出去

首先說說國字臉不適合佩戴的帽子。國字臉因為臉型的關系,在選擇帽子的時候要注意帽子的造型,要選擇佩戴後能露出四分之三的臉型為易,不能選擇緊貼頭部的帽子,這樣會更加顯露臉型,突出大臉的特徵。比如空心帽、網球帽,佩戴後,會突出臉頰處的線條,讓寬臉頰的缺點暴露出來。根據國字臉的特點,在選擇帽子的時候,可以選擇大帽沿的帽子或帽頂比例較高的帽子。佩戴的時候通過帽型遮擋住寬額頭,同時也不顯露寬臉頰。因此,國字臉的朋友適合佩戴淑女帽、漁夫帽、八角帽、牛仔帽等。如果要嘗試空心帽,要用發型進行配搭,用發型遮擋臉型缺點。一點點小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

D. 絕地求生頭盔和衣服的帽子怎麼能一起帶上

這個只能設置頭盔隱藏,就會不顯示頭盔 顯示你所穿的衣服,如果衣服帶有帽子,則會帶上帽子,但實際也是具有頭盔的防護作用。
你可以用游戲加加來監控你電腦的硬體工作狀態,能在桌面或游戲中進行監控你CPU的頻率、溫度、佔用率,顯卡的頻率、溫度、佔用率,以及內存的使用情況,對你了解電腦硬體的狀態以及散熱情況有很大幫助

E. 為什麼中國維和部隊在戰場上戴著藍色頭盔

原因如下:

  1. 「藍盔部隊」,是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通俗稱謂。「

  2. 貝雷帽」是各國官兵作戰、訓練中通用的國際標准服飾之一,由於一些舉世聞名的特殊部隊長期佩戴固定顏色的貝雷帽,從而形成一種軍隊象徵。而聯合國授權和組織的維持和平部隊,在外觀上統一要求帽(盔)必須以天藍色為標准識別色,故此,大家都稱聯合國維和部隊為「藍盔部隊」。

F. 國民黨的頭盔怎麼和德軍一樣詳細點

因為那時的裝備(中國不能生產的)大多都從德國進口(為什麼要從德國進口?那是因為當時的軍事顧問都是德國人),由於進口太貴,第二次淞滬會戰前只有「88師,87師,36師和稅警總團(相當於1個師的編制)」等精銳部隊裝備,其他部隊只帶軍帽。

順便說一下,這個德國頭盔叫M35頭盔

更詳細的請看:http://ke..com/view/634461.html

G. wow里的君王頭盔怎麼得

T.T
看到君王頭盔就滾進來了。定睛一看,是wow
我還以為是D3。

魔獸afk已久。幫不了。
D3的君王頭鍛造製作,不需要圖紙,鐵匠直接學習。

H. 秦始皇兵馬俑為什麼不帶頭盔

秦國應該有能力為軍隊配備足夠的鎧甲。歷史記錄顯示,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復制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沖在戰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麼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兩千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刑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兩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戰斗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掙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對手的一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從此後,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兩、三千年前,那是一個按出身和血統的貴賤分配權力和財富的時代。像秦人的軍功授爵這樣給平民甚至奴隸向上攀升的機會,明目張膽地鼓勵國人追逐功利的國家法律,在當時,似乎只有秦人能夠接受。與貴族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顯得簡單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晉爵對於一個士兵意味著什麼。喜的竹簡上說: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三級爵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掙搶敵人首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像,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兩千年前的秦國,想必是一個軍裝閃閃發亮的國度,對於千千萬萬的秦人來說,上戰場不僅是為國家戰斗,而且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這很可能跟秦人的歷史有關。秦人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在說客繪聲繪色的敘述當中,可怕的秦軍令人不寒而罹。

在商鞅的著作中,軍功授爵制度對一支特殊部隊規定了豐厚的獎賞,商鞅稱其為「陷隊之士」。

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鎧甲。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的形象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干什麼的呢?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斗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隊式的陷隊之士。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經亢奮。作戰命令已經下達,戰爭即將開始,要麼戰死疆場、要麼加官晉爵。在這種時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

再來看這些不戴頭盔,護甲不多的秦軍將士,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呢?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一種上下共識?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還只能進行推測。

商鞅制定的軍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級,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天的軍銜。使用軍銜是人類軍隊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標志著軍隊嚴格的等級管理制度的形成,軍銜也是軍人榮譽的標志。那麼,兩千多年前的秦軍實行軍銜制了嗎?

軍銜必須是可以識別的,仔細觀察這支2000多年前的軍隊,他們的發式、帽子和裝束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跟軍銜會不會有什麼聯系呢?

軍團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裝,頭發統一梳成一個上翹的椎髻。一些身著鎧甲的步兵卻將頭發梳成發辮,貼在腦後;大量的步兵則戴著這種麻布做的尖頂圓帽。從他們的位置和排列來看,士兵裝束和發式的不同,並不是生活習慣差異所致,而是爵位級別的標志。這些梳椎髻、穿便裝的弩兵,很可能擁有一級爵位,他們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鎧甲、梳著發辮或戴著圓帽的步兵應該是二級爵,他們的名稱是上造。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佔了絕大多數,就是這些普通士兵構成了秦軍的主體。秦軍軍官又是如何劃分級別的呢?

在這些縱隊里,胳膊前伸、手握韁繩的是駕駛戰車的馭手。他們無一例外都戴著這種版狀的帽子,鎧甲也比普通戰士的精緻。馭手的身份很關鍵,直接決定一輛戰車的安全,他們會是軍官嗎?

一個車的駕首,頭兒,是誰呢?是馭手,而不是像過去說的車左或車右。參照史書記載,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級以上,這是秦軍中最基層的軍官,他們的權利是主管一輛戰車。僅僅一輛戰車還無法構成一個作戰單位,統領整個縱隊的指揮官又是哪一個呢?界於都尉和馭手之間的是這些軍官,他們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間有一條棱。可能是軍侯一類的基層軍官,負責縱隊所屬的一個分隊。

於秦軍的內部編制,兵馬俑揭開的謎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細節至今仍然無從知曉。在世界軍事史上,秦軍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軍銜體系,它的組織和管理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軍隊了。這種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體制使秦軍的作戰效率要遠高於其他諸侯國的軍隊。這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士兵和軍官各就各位、整裝待發。按照道理,這兒應該有一個最高指揮官,可俑坑中級別最高的軍官只是一個都尉,都尉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團長。象徵著秦國軍隊的這個軍團怎麼會沒有統帥呢?
公元前 238 年,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接掌秦國的大權。嬴政在13歲的時候繼承了王位,但由於年齡太小,國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後手裡。在庄嚴的咸陽宮中,為他加冕的典禮正在進行。這是一種權力交接的儀式,從此,秦國的命運就掌握在這個年輕人手裡。

在皇宮外面,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卻乘機開始了。一個叫嫪毐的人帶著自己的人馬,沖進咸陽宮。他想鋌而走險,奪取權利。陰謀並沒有得逞,叛亂以失敗而告終,嫪毐被處以極刑。司馬遷記載:這次武裝反叛僅僅斬首了幾百人。圖謀造反的嫪毐沒有取得軍隊的支持,參加叛亂的只是幾千個親信而已,他們很快就被一網打盡。嫪毐的權勢僅次於國君,位居二十級爵位的頂峰。司馬遷的描述讓我們知道,秦國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嫪毐決定。但是,他始終也沒有辦法成功地調動軍隊,他甚至企圖用國王和太後的印章去策反軍隊,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國,軍隊的調動大權歸誰呢?

這個東西叫虎符。秦國法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必須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征調一支軍隊。虎符是軍隊指揮權的標志,它使所有的秦軍都控制在國君一人手裡。可以想像,秦國國君必定有無數個虎符。得知叛亂的消息,秦始皇迅速調集了大批的御林軍,干凈利落地鎮壓了反叛。由於無法竊取虎符,謀反的嫪毐就根本得不到軍隊得支持,失敗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作為秦國軍隊的象徵,兵馬俑只能有一個最高統帥,那個人就是秦始皇。離兵馬俑坑一公里左右,偉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這個巨大的土堆下。強大的秦軍僅聽命於一個人的調遣,這是秦軍的幸運,秦軍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中國。或許,這又是秦軍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後不到三年的時間,這支偉大的軍隊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但也是秦滅亡的起點。秦帝國僅僅維持了15年。那支曾經戰無不勝的軍隊就隨著帝國大廈的倒塌而灰飛煙滅。在大廈將傾的時候,秦軍戰斗過,但它的戰鬥力與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

秦軍最後的日子起於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那段歷史。那是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900名徵集去戍邊的壯丁,因為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照秦法,誤期當斬,於是,他們揭竿而起,各地民眾立即響應,起義如乾柴烈火蔓延到帝國的各個角落。在起義者即將踏進咸陽的時候,奮起抵擋的並不是帝國的正規軍,而是一支由囚犯拼湊而成的部隊。在秦始皇下葬以後,規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沒有完工,幾十萬囚犯一直在忙碌善後。刻在這些陶片上的人名,就是他們曾經勞作的見證。當起義軍離秦始皇陵不到10里的時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這些囚犯,命令他們拿起武器,鎮壓反叛。問題在於,秦軍的主力部隊在哪兒呢?

秦統一以後,軍隊有過兩次最大的集結。這是廣西桂林附近一個叫嚴關的要塞,50萬秦軍曾從這里南下,與土著人作戰。當起義突然爆發的時候,這部分秦軍正在戍守剛剛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國存亡的關頭,他們選擇了沉默。司馬遷記載,當地的最高長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間所有的通道,軍隊嚴禁北上作戰,南部秦軍就這樣徹底拋棄了自己親手創建的大帝國。

秦軍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國的北疆。打敗了匈奴騎兵以後,30萬精銳並沒有南撤,而是鎮守在長城沿線。當都城告急的時候,這支秦軍開始南下。但是,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它的行動為什麼異常緩慢?

保衛都城的任務只能託付給那支由囚犯臨時組成的秦軍。出人意料的是,這支軍隊體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戰鬥力,他們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擊潰了幾十萬農民起義軍,滿目創痍的帝國似乎看到了希望。然而,一個來自於楚地的貴族改變了一切,這個人叫項羽。

在今天河北省一個叫巨鹿的地方,最後的兩支秦軍終於會合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會合就是他們的結局。秦軍與項羽的軍隊在巨鹿決戰,在楚人難以置信的勇氣面前,幾十萬秦軍在戰場上倒下,剩下的全部投降,秦軍至此徹底覆滅。一支偉大軍隊的結局竟然如此令人沮喪,歷經500年沒有衰竭過的戰斗意志轉瞬間土崩瓦解,這樣的事實仍舊令人難以置信。

秦帝國的橫空出世和頃刻間灰飛煙滅的命運,似乎是被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這個深藏不露的力量同樣決定了這支軍隊的沉浮。

在中國歷史上,秦文化是獨一無二的。秦人功利實用、滿懷開拓和進取精神。他們崇拜規則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或許,這種文化傳統在秦人發跡之前就決定了日後的崛起,同時也埋下了覆滅的種子。是秦始皇將這支軍隊帶到了輝煌的頂峰。但是,這個帝王超越了時代的野心耗盡了帝國的國力。無論如何,一支軍隊的命運是緊緊依附在它的國家之上的。在秦軍最後的日子裡,帝國的秩序已經崩潰。當士兵們在前方拼殺時,他們的家已經無人來養活,覆滅的命運不可逆轉。

讓我們再一次凝視這些兩千多年前的軍人,他們曾經造就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也造就了我們的歷史。今天,我們使用著的文字來自於秦人,我們廣袤的國土是秦帝國的延續,我們統一的中華民族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個大帝國,仍然和我們血脈相連……

I. 秦國士兵為什麼不帶頭盔

在中國古城西安的酈山腳下,有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陵寢——秦始皇陵。讓這座皇陵揚名於天下的,就是這個由七千多件陶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坑。它從被發現之日起就引起了世界級轟動,甚至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最近,這個奇跡的一個細微之處又一次引起了眾人的紛紛猜測: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栩栩如生的兵俑,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頭上都沒有頭盔。這樣一支英勇威武的軍隊,作戰時怎麼會不戴頭盔?是工匠刻意而為,還是另有原因呢?

在秦始皇兵馬俑中,士兵一律頭戴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則戴著用牛皮做的板狀帽子,這些帽子在作戰時顯然不能起到保護作用。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除了沒戴頭盔,這些兵俑就連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更是一個甲片也沒有。那麼,當年不可一世的秦軍是不是因為軍隊經費太少,配備不起頭盔和鎧甲呢?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它是當時最先使用銅制武器的國家,而且不論是它的步兵還是騎兵都擁有大量的遠射型武器。秦兵之強大,《史記》上就有記載:「秦,帶甲百萬」,意思是說秦國擁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根據真人復制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史書上「帶甲百萬」的一支軍隊,他們身上穿的裝備為什麼卻如此簡易呢?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要解開秦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謎題,首先要探尋一下秦國的起源。大約三千年前,周王在鎬京,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長安縣西北建立起周王國,而在周國的西北邊陲,有一個專門為國君養馬的部落,這就是秦國最初的起源。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無獨有偶,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也是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的:「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

難道說,秦人好勇鬥狠的性情使他們在戰場上更喜歡脫掉衣服迎頭痛擊敵人嗎?這是不是他們上戰場時不用戴盔甲的原因呢?

秦軍的勇敢是非常出名的,也可能有赤膊上陣的情況出現。但是作為一支國家的正規軍隊,不可能因為戰士勇敢,就不給他們配備完整的裝甲。

既然兵馬俑不戴頭盔與秦人的尚武精神無關,那麼這些陶土戰士衣著簡單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一張神秘的竹簡似乎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了一條線索。

這張竹簡出自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名字叫「喜」的小官員之手,他的官職按現在的說法應當算是一個縣里的法律秘書,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在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一個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這應該歸咎於秦國當時制訂的一條律法,律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可以想像,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這個理由似乎給秦兵馬俑不戴盔甲的問題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為了不讓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他們殺敵晉爵,他們寧肯冒著生命危險脫掉頭盔,少穿鎧甲。

對這個現象,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佐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如此多的證據都表明,當時秦朝的軍隊中確實有為了進爵而舍棄盔甲,奮勇殺敵的情況,兵俑不帶頭盔的奇怪現象在這里好象也找到了答案。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在研究秦陵的專家眼中,卻只是一個荒謬的猜想。。。
雖然秦朝在政策上有鼓勵殺敵的軍功受爵制度,但是以秦朝法律的嚴厲是不會允許一個士兵為了貪功而忽略軍隊的軍紀的。所以這個根據是不成立的。
如果說雖然秦人的性情有可能讓他們在戰場上袒胸赤膊的上陣,但出於嚴密的軍紀和戰術的考慮,秦國將領們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士兵隨意脫掉戰服去和敵人打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兵馬俑坑裡這些士兵的頭上不戴頭盔、身上不穿重甲的呢?專家的一席話,讓我們茅塞頓開。
我們後來發現,在解釋為什麼這些兵俑不帶頭盔時,忘記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秦俑其實不是秦國用來打仗的正規軍隊,而是秦始皇的禁衛軍。
幾千年前,匠人們在製作秦俑時,秦國早已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和平時期工匠們打造的塑像,都是以秦始皇的皇家禁衛軍作為標準的。
在古代,禁衛軍只是在皇宮內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部隊,這樣的部隊一般不會使用重甲和重武器。士兵即使有裝甲,也多為裝飾用。就是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秦俑士兵都沒有頭盔,身穿輕甲……

J. 我想知道為什麼秦始皇兵馬俑的士兵都沒有頭盔啊,以當時秦國的實力應該可以備有啊

我在「特別關注」上看過。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在陝西省臨潼縣得以重見天日,由於規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近日,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兵馬俑中的士兵沒有一個人戴頭盔,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沖在戰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麼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

秦國士兵上戰場時袒胸赤膊,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兵馬俑的一些士兵都是戴著一種小圓帽,據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髻。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軍費緊缺還是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秦漢史專家徐衛民教授就此問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秦國本身就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樣,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 /

《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這里的甲也僅僅是指盔甲,但是卻不包括頭盔,不同的兵種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這些盔甲是皮質的,很簡潔,這些都是為了顯示出他們的這種尚武的精神。
這種尚武的精神從其他著作中都能感受到。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記錄了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他說,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
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同樣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秦國士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主要動力源於可以進爵。
既然崇尚武力,為什麼不戴頭盔更好地保護自己?徐教授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並且商鞅的兩次變法都有針對軍隊的改革,最重要的兩條就是:「頒發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級制度。」
這些都規定了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必須英勇殺敵,而真正在戰場上立了軍功的士兵就可以加封爵位。徐教授說,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麼,整個生活跟打仗掛鉤了。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 /

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加封進爵,這是秦國士兵在戰場上可以英勇殺敵的主要動力。據史書上記載,秦國直到統一六國的時候,共殺死敵人約有160萬人。 除了軍功授爵外,

在中國古城西安的酈山腳下,有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陵寢——秦始皇陵。讓這座皇陵揚名於天下的,就是這個由七千多件陶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坑。它從被發現之日起就引起了世界級轟動,甚至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最近,這個奇跡的一個細微之處又一次引起了眾人的紛紛猜測: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栩栩如生的兵俑,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頭上都沒有頭盔。這樣一支英勇威武的軍隊,作戰時怎麼會不戴頭盔?是工匠刻意而為,還是另有原因呢?

在秦始皇兵馬俑中,士兵一律頭戴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則戴著用牛皮做的板狀帽子,這些帽子在作戰時顯然不能起到保護作用。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除了沒戴頭盔,這些兵俑就連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更是一個甲片也沒有。那麼,當年不可一世的秦軍是不是因為軍隊經費太少,配備不起頭盔和鎧甲呢?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它是當時最先使用銅制武器的國家,而且不論是它的步兵還是騎兵都擁有大量的遠射型武器。秦兵之強大,《史記》上就有記載:「秦,帶甲百萬」,意思是說秦國擁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根據真人復制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史書上「帶甲百萬」的一支軍隊,他們身上穿的裝備為什麼卻如此簡易呢?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要解開秦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謎題,首先要探尋一下秦國的起源。大約三千年前,周王在鎬京,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長安縣西北建立起周王國,而在周國的西北邊陲,有一個專門為國君養馬的部落,這就是秦國最初的起源。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無獨有偶,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也是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的:「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

難道說,秦人好勇鬥狠的性情使他們在戰場上更喜歡脫掉衣服迎頭痛擊敵人嗎?這是不是他們上戰場時不用戴盔甲的原因呢?

秦軍的勇敢是非常出名的,也可能有赤膊上陣的情況出現。但是作為一支國家的正規軍隊,不可能因為戰士勇敢,就不給他們配備完整的裝甲。

既然兵馬俑不戴頭盔與秦人的尚武精神無關,那麼這些陶土戰士衣著簡單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一張神秘的竹簡似乎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了一條線索。

這張竹簡出自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名字叫「喜」的小官員之手,他的官職按現在的說法應當算是一個縣里的法律秘書,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在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一個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這應該歸咎於秦國當時制訂的一條律法,律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可以想像,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這個理由似乎給秦兵馬俑不戴盔甲的問題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為了不讓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他們殺敵晉爵,他們寧肯冒著生命危險脫掉頭盔,少穿鎧甲。

對這個現象,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佐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如此多的證據都表明,當時秦朝的軍隊中確實有為了進爵而舍棄盔甲,奮勇殺敵的情況,兵俑不帶頭盔的奇怪現象在這里好象也找到了答案。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在研究秦陵的專家眼中,卻只是一個荒謬的猜想。。。

雖然秦朝在政策上有鼓勵殺敵的軍功受爵制度,但是以秦朝法律的嚴厲是不會允許一個士兵為了貪功而忽略軍隊的軍紀的。所以這個根據是不成立的。

如果說雖然秦人的性情有可能讓他們在戰場上袒胸赤膊的上陣,但出於嚴密的軍紀和戰術的考慮,秦國將領們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士兵隨意脫掉戰服去和敵人打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兵馬俑坑裡這些士兵的頭上不戴頭盔、身上不穿重甲的呢?專家的一席話,讓我們茅塞頓開。

我們後來發現,在解釋為什麼這些兵俑不帶頭盔時,忘記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秦俑其實不是秦國用來打仗的正規軍隊,而是秦始皇的禁衛軍。

幾千年前,匠人們在製作秦俑時,秦國早已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和平時期工匠們打造的塑像,都是以秦始皇的皇家禁衛軍作為標準的。

在古代,禁衛軍只是在皇宮內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部隊,這樣的部隊一般不會使用重甲和重武器。士兵即使有裝甲,也多為裝飾用。就是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秦俑士兵都沒有頭盔,身穿輕甲……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05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36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09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59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65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1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24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46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5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