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女人戴什麼帽子
Ⅰ 印度女子服裝的特點
你好。
薄、透、飄逸和極具垂感是印巴服飾的最大特點。
傳統印度女人的服飾分三部分,喬麗衫是緊身的短上衣,襯裙是圍在紗麗內的寬松長裙,最外面的是紗麗。紗麗的顏色大膽鮮艷,除有桃紅、艷橘、火紅、寶藍等各單一顏色外,還有各式傳統花紋。紗麗的質料品種多樣,以棉、絲為主,品質較好的還綉嵌金紋。
紗麗的穿法繁簡不一,大致可分包頭式、披肩式、垂掛式3種,穿法無硬性規定,可依個人喜好。在公司行號上班的女性,大部分採用較正式的披肩式穿法;而在路上隨處可見比較隨意的,大多是包頭式或垂掛式。另外,晚宴上則以較浪漫的垂掛式居多,將紗麗的尾端輕披肩上,讓一端布料順其自然垂掛於手臂上。
印度女性黝黑深邃的臉龐中那一點硃砂,顯得特別突出。這點硃砂,在傳統印度習俗中代表已婚的身份。現已不那麼嚴格了,硃砂的顏色也各式各樣,且式樣日益新潮多變。搭配身上從頭額、頸肩、耳朵、手腕、手指、足踝甚至鼻環上的各式金銀飾物,越多越閃亮,不僅漂亮,也是身份的代表。
Ⅱ 印度有哪些文化習俗
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它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社交習俗:印度人在日常相見,往往雙手合十,表示問候。根據與對方長幼、級別的高低,手的位置也不同。面對長者,指尖應與前額齊平。平輩相見,手在下頜與胸口之間。對於晚輩,手還可以再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握手禮在一般場合也很盛行。與印度人握手時,應避免用左手,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象徵。服裝習俗:印度婦女的服裝一般是由色調相稱的緊身短上衣和「莎麗」組成。「莎麗」是用五、六米長的布料、紗或絲綢包頭裹身或披肩而成印度傳統女裝。莎麗里穿同長的襯裙,多為白色。現代婦女更喜歡穿旁遮普式套裝,由細長褲和半長或長袍組成,並配上2.5米長類似圍巾的披肩。信奉印度教的男人多穿圍褲,稱為「陀地」(這是一塊用來包裹身體下部股、腿,直至膝蓋的白色料子)、「古爾達」(長襯衣)、「格米茲」(襯衣),有時戴甘地式船形帽。伊斯蘭男教徒一般穿「巴嘉瑪」(長褲)、「吉爾達」並戴帽。印度錫克教徒頭上通常纏著各色包頭巾。現代男子普遍喜歡穿方便的襯衣和褲子。正式場合則穿西服,系領帶。飲食習俗:印度教教徒中,有很多人食素。素食者最普遍的食物是大米、面餅、蔬菜、豆類、牛奶、酸奶和乳酪。葷食者普遍食羊肉和雞肉。因印度教教徒奉牛為神,所以忌食牛肉。伊斯蘭教徒吃牛肉,忌食豬肉。印度菜多汁,味道厚重。印度人一般用手把米飯、面餅和菜和在一起食用。喪葬習俗:按印度教風俗,人死後,由家屬給屍體洗澡,穿上新衣服。然後,將屍體放上柴堆,覆蓋乾柴,澆上酥油。在祭司的指揮下,死者直系男親屬高舉火把,繞柴堆轉多圈後,點火將屍體焚化。火葬後第四天,死者家屬到火葬場取死者骨灰,並盛放在一個金屬罐里,後投到聖河裡。伊斯蘭教徒和基督教教徒不火化,按教規,實行土葬,葬禮由阿訇或牧師主持。當地禁忌:印度有牛的王國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身份的重視,超過了一切。買酒有時間限制,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星期五、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罪惡滔天。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Ⅲ 印度尼西亞人為什麼要帶頭巾
佩戴頭巾並不是印尼自古以來的傳統,這是外來的阿拉伯伊斯蘭宗教文化。伊斯蘭宗教教義規定,女人們只能讓家裡人(更嚴格只能是丈夫)看到自己的頭發,婚後的婦女尤其要如此。在外面一定要帶頭巾。
國服和禮服
印尼政府規定凡參加全國性重大節慶、外事活動和社交活動的官員必須穿國服。印尼的國服是根據爪哇地區傳統服裝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服裝特點制定而成的。
男士頭戴黑色無檐北芝(peci)帽,上身穿巴迪(batik)長袖上衣或西裝,下身穿西褲,腳穿皮鞋。女士梳發髻插頭飾,上身穿格巴雅(kebaya)長袖襯衫,肩披長披肩,下身穿紗籠(sarung),腳穿高跟涼鞋。
(3)印度的女人戴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印度尼西亞約有300多個民族及742種語言及方言。大約99%的居民為蒙古人種(即黃種人),非常少數是棕種人,一般分布在該國的最東部(和巴布亞紐幾內亞接壤的地方)。
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為南島語族後裔,所使用的語言可追朔至發源於台灣的原始南島語系,另一個較大族群為美拉尼西亞人,居住於印度尼西亞東部。
爪哇族為最大族群,佔印度尼西亞42%的人口,在政治及文化上皆居優勢地位,巽他族、馬都拉族及馬來族為最大的非爪哇族群,印度尼西亞華人則是具有影響力的少數族群,僅占約3-4%的人口,但國家大多數商業及財富都由印度尼西亞華人掌控,但此情況也造成許多負面觀感,並發生排華運動。
印度尼西亞人對國家的認同感體現在強烈的地區身分上。社會整體尚屬和諧,惟社會、宗教及族群上的緊張曾引起暴力行為。
Ⅳ 印度尼西亞為什麼戴黑帽子
印度人習慣了。印度尼西亞的男人的頭上包紮各式頭巾,或帶黑色無邊小禮帽。男人扎的頭巾,料子也很講究、而且往往印有各種圖案。扎的方式隨各地而異,紮成四角形、三角形或圓形。頭上戴的無邊小黑色禮帽,通常是用平絨布製作,顏色發亮。按印尼人的習慣,男人到了成年時就該戴上這種禮帽,表示已長大成人,要講究禮儀了。
Ⅳ 印度人頭上戴的打叉的像帽子一樣的東東是什麼
是一種裹在頭上的頭巾,是一條長布。印度人習慣纏頭代替帽子。
Ⅵ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男人的傳統服裝,下半身是托蒂。它實際上是一條纏在腰部的寬白色棉布。它也是由大麻或絲綢製成。它通常長3.6至4.5米,纏繞在腰部。跌落到膝蓋或腳下,有些帶有滾邊。
上身穿著「Gulda」上衣,更厚,膝蓋。頭巾的顏色不同,包裝方法也不同。拉賈斯坦的頭巾和錫克教徒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會在頭巾上戴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人一般不穿襯衫,只在他們的肩膀上放一條汗巾,或者用一塊布作為上半身,一端放在肩上,人們稱之為「卡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由一塊約6米長,1.1至1.3米寬的布料製成。紗麗從腰部穿,最後覆蓋在肩部或頭部。紗麗一般分為棉,絲,紗和尼龍。
印度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季,溫度可高於40°C,冬季則高於20°C。因此,衣物需要透氣和清爽。如今,在城市居民中,很大一部分衣服是西化的,男人也穿襯衫和褲子,而且通常穿更多的西裝和褲子。
女性仍然穿著更多的紗麗,許多人已經變成了牛仔褲。但是,各地區的民族仍然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子喜歡戴土耳其帽子和波斯羔羊皮。錫克教女性通常穿長膝蓋的長袍和一條名為Sharwo-McKaz的大裙子。
印度人喜歡穿各種各樣的珠寶,如發飾,耳環,額頭,鼻子飾物,項鏈,腦飾品,腕帶,手腕,戒指等,大多是金,銀或寶石產品。在某些地方,人們甚至了解服裝中的珠寶。根據傳統習俗,印度男性向女性提供珠寶是履行職責的責任。女性認為珠寶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寡婦不能帶來任何珠寶。
頭盔是固定在頭部頂部和前額上的產品,帶有小鏈和小鉤。鼻子飾品大多是金銀製品,是已婚女性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用作陰險的物體。在婚禮上,新郎將新郎帶給新娘。只要她不離婚,妻子就會穿這條鏈子一輩子。印度的鄉村仍然有這種習俗。
(6)印度的女人戴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印度服飾裹裙和搭帕的歷史:
印度最古老,最本地的民族服裝是裹裙和裙子現代印度長襯衫+裹裙女民族制服。
在印度第一帝國,孔雀王朝和僧伽王朝期間,印度男女都穿著三套未經縫合的衣服,如吠陀時代,以及與巴比倫,中國,波斯和希臘的文化交流。與此同時,印度處於和平狀態。主要是白色棉或亞麻裹裙。除了裹裙和腰帶,第三套裝是長棉墊。
貴族通常將膝蓋的兩端放在肩膀上,讓中間垂下以覆蓋胸部或將膝蓋的一端放在肩膀上,或者您可以將它放在背部並用手腕抬起。但對於苦力和工匠來說,lappa更適合貼在頭上以阻擋陽光或將其捆綁在腰部以方便工作,或作為毛巾擦汗。與此同時,女式裹裙與男士不同,從不透明的一開始,裹裙就變得更加透明。
女性包裹物用短布包裹,另一個固定在前帶的中間,然後固定在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帶上。較長的裹裙覆蓋膝蓋,還有一種方法將布緊緊地包裹在臀部周圍以製作裙子。貴族婦女的膝蓋由薄布製成,頭部飾有邊緣。
同時,他們的腰帶類似於男士的款式,有時裝飾手帕貼在腰帶的一端。底部組只能穿粗糙的布裙和頭巾,與現代印度底部組相同。
但是,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時會穿著像波斯士兵一樣的縫制衣服,包括袖子襯衫和腰帶,但他們仍然穿著裹裙而不是波斯褲。與此同時,印度士兵戴著頭巾,波斯士兵戴著尖頭帽子。這是印度服飾開始發展的標志。特別是在印度北部較冷的地方,波斯服裝更適合氣候和士兵的功能。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紗麗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人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民族服
Ⅶ 你覺得大臉女適合戴什麼樣的帽子
大連女生的話,其實比較適合帶一些寬松的帽子,不要戴著特別顯臉型那種帽子就可以了,但我覺得其實你要是把發型好好做一做,你根本就不需要戴帽子,大連女生也不一定就是非常丑也有可愛的,
Ⅷ 印度民族服的裹裙和搭帕的歷史
印度最古老最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服就是裹裙和搭帕。印度的第一帝國時期,即孔雀王朝和巽伽王朝時代,印度男女穿的還都是跟吠陀時代一樣的三件套未縫制的衣服,與巴比倫、中國、波斯和希臘都有著文化交流,同時印度處於和平時期。最主要的是白色棉質或亞麻的裹裙(antariya)。除了裹裙和腰帶外,第三件裝束是長長的棉質搭帕(uttariya)。貴族一般把搭帕的兩頭分別搭在肩上,讓中間垂下遮住胸脯或者把搭帕的一頭搭在肩上,也可以披在後背再用手腕抬住。但是對苦力和手工藝者來說,搭帕更適合扎在頭上擋住陽光或者是捆在腰上方便工作,或者是作為擦汗的毛巾。同時,女性的裹裙穿法跟男性不同,裹裙從最開始的不透明後來變得越來越透明了。女性的裹裙由短小的布條纏成,另一塊布固定在正面腰帶中間再穿過兩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後的腰帶上。比較長的裹裙遮住了膝蓋,還有一種穿法是緊緊的把布條裹住臀部做成筒裙。貴族婦女的搭帕是用薄布做成並裝飾了邊緣搭在頭上。同時她們的腰帶跟男式相似,有時還會在腰帶一端繫上裝飾性的手帕。底層人群僅僅能穿著粗糙的布裹裙和頭巾,跟現代印度底層人群的穿著是一樣的。不過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時也會穿波斯士兵那樣的縫制衣服,包括有袖襯衣和皮帶,可是下面仍然會穿著裹裙而非波斯褲子。同時印度士兵戴頭巾而波斯士兵戴尖帽子。這是印度服飾開始進化的標識。特別是在印度較冷的北方,波斯衣服更適合氣候和士兵功能。
Ⅸ 阿拉法特戴的那帽子叫什麼本拉登戴的帽子又叫啥和印度人戴的一樣嗎
本拉登戴是阿拉伯頭巾,有時候也戴園頂帽
Ⅹ 誰能介紹下印度服飾
印度民俗風情-衣著特色
衣著特色
印度人的衣著打扮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於其他民族。印度人頑強而自信地堅持著自己在服飾上的悠久傳統和審美習慣,並不無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著印度服飾的美麗與雅緻。
印度人在新石器時代就學會了「紡線織布」,有了棉織品,進入印度河文明時期,除棉織品服裝外,也出現了麻織品、毛織品和絲織品衣服。到了吠陀時期,服裝趨於考究,分內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顏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製成,外衣用金線刺綉,有了紗麗和陶迪。波斯人和莫卧兒人進入印度後,薩爾瓦、襯衫、短上衣、男長褲、帽子等外國服裝也隨之傳入,但僅限於王公貴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圍巾,纏頭巾等。歐洲人大量進入印度後,又輸入了西服、領帶等歐洲服裝。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有的服飾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有些傳統服裝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現在,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無領或圓領的長衫和寬松的圍褲陶迪,頭上纏上厚厚的頭巾。長衫一般長不過膝,圍褲垂至腳面以上,頭巾長達幾米。頭巾的包法各式各樣,多達十幾種,從頭巾的不同包法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誰是印度教徒誰是錫克教徒。頭巾的顏色不一,有白色、紅色等各種顏色,其中以拉賈斯坦人和錫克人的頭巾最為艷麗。印度教徒纏頭巾是一種傳統,也是為了防止陽光的直接照射,純屬個人行為,不願意纏可以隨時摘下來。而錫克教徒纏頭是他們民族的特徵,也是必須遵循的教規,不能輕易摘下來,如果別人要他們摘下頭巾,無疑是對錫克人的侮辱和挑釁。
印度男子在一些比較正式而又要求體現民族特點的場合,多數都穿「尼赫魯服」。這種服裝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徵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即「民族服裝」,有點類似於中國的「中山裝」,只不過上身稍長一些,扣子也多出幾排。另外,在現代城市,西裝革履打領帶的人逐漸增多。但鄉下的農民則仍以穿圍褲陶迪、三角褲和赤腳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區,冬天天氣較冷,在單衣外面披一條線毯或毛毯,即可禦寒過冬。
印度婦女的服裝則比較艷麗,主要有裙子、紗麗和緊身上衣等。裙子各式各樣,五顏六色,有些綉上花,爽心悅目,有些鑲上鏡片,光彩照人。紗麗是印度婦女最鍾愛的傳統服裝,不僅印度人喜歡,就是外國人也為之陶醉。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由於紗麗本身非常輕薄,容易透光,所以襯裙的顏色與紗麗要相配。印度婦女有個習慣,就是肚臍隨便露,但大腿小腿則萬萬不能露。
紗麗布料長度一般5-8米,寬度1.25米,質地從普通棉布到閃光絲綢等,刺綉圖案不拘一格,變化無窮。披戴方法雅緻多樣,因不同地區和個人愛好而有所不同,有的纏繞全身,有的連頭裹起,有的看起來好象是穿長袍,也有的地區婦女把紗麗披到兩腿之間,而最普遍的方法是從肩膀上纏著全身披戴和打折。婦女們喜歡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更換不同顏色的紗麗,夏季紗麗的顏色多為淺黃色、淺藍色、淺綠色等,冬季紗麗的顏色多為深紅色或淺紅色,雨季時多為深綠色。
紗麗受到印度各階層婦女的喜愛,不管是上層社會的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婦女,都穿著同樣式樣的紗麗,所不同的只是質地。名門貴族往往身穿絲綢紗麗,有的上面還鑲嵌無數寶石或玻璃鏡片,光耀奪目,她們往往有幾十條、上百條顏色不同、圖案各異的紗麗,根據自己的心情、愛好和場合選擇穿戴。而一般平民百姓,大多穿戴棉布或棉紗紗麗,件數也比較少。因其端莊含蓄而雅緻大方,紗麗也受到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青睞,他們設計出新穎別致的紗麗,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印度傳統服飾之王紗麗的無窮魅力。
印度穆斯林婦女習慣頭戴面紗,有些人甚至在吃飯或喝水時也不摘下來,北印度的穆斯林尤其如此。從前,穆斯林婦女不戴面紗不能出門,即使坐在轎子和馬車里也要戴面紗。現在,印度穆斯林婦女戴面紗的情況有所變化,有些較為開化或發達的地區,婦女並不戴面紗,但就多數地區而言,仍然戴面紗。印度穆斯林講究穿戴,穆斯林服裝式樣很多,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變化,衣服和帽子的種類及樣式不盡相同,其中以德里、勒克瑙、海得拉巴的服裝最為聞名。
加洛山區的土著加洛人穿衣服很少。絕大多數男子只穿一條三角褲,遮住下身,婦女在腰間圍一塊齊膝長的黑布,上身穿一件護胸衣,一些婦女裸露上身。非基督教男女頭上纏一條家織的布帶子,在特殊場合,戴一條鑲邊的紅綢子,頭巾裹成一圈又一圈,露著頭頂。有文化的加洛人和基督教徒,穿英國式衣服。
更多印度信息請參考 http://www.indiaabc.net/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