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把子官帽子指什麼
1.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朋友,請問你問的是哪個朝代呢?圖片上是文宮與武官的臣服,那我舉例清朝吧: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155兩 珊瑚頂
綉錦雞
3.正2品:
67兩
加支444兩
從2品53兩
加支324兩
珊瑚頂
綉獅子
如:
副將
3.三品: 130兩 藍寶石頂
綉孔雀
39兩
加支204兩 藍寶石頂
綉豹
如:
參將(正)
游擊(從)
4.四品: 105兩 青金石頂
綉雲雁
27兩
加支114兩 青金石頂
綉虎
如:
都司
5.五品: 80兩 水晶頂
綉白鷳
18兩
加支72兩 水晶頂
綉熊
如:
守備
6.六品: 60兩 硨磲頂
綉鴛鴦
14兩
加支35兩 硨磲頂
綉彪
如:
千總
7.七品: 45兩 素金頂
綉鸂鶒
12兩 素金頂
綉犀牛
如:
把總
8.八品: 40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鵪鶉
23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犀牛
如:
外委千總
9.正九品: 35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陰紋鏤花金頂
綉海馬
如:
外委把總
10.從九品:
及未入流 31兩 陽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2. 一般做事的帽子叫什麼帽子
貌似分很多種,看你需要什麼帽子的,一般的你看商人帶那個帽子叫做鴨舌帽或者是叫烏紗帽鑽石烏紗帽的一首吧,比較的算是比較正規的。
3. 法官戴的帽子叫什麼
法官戴的帽子的專業術語叫做制服配飾。出自《人民法院審判制服著裝管理辦法》第二條:人民法院審判制服包括夏服(含短袖、長袖)、春秋服、冬服、防寒服、法袍及制服配飾等。
法律依據:
《人民法院審判制服著裝管理辦法》第二條人民法院審判制服包括夏服(含短袖、長袖)、春秋服、冬服、防寒服、法袍及制服配飾等。
4. 唐玄宗驪山大閱兵,為何要殺國防部長和閱兵總指揮
本文是【大鵬說《通鑒》之227】
一
大唐開元元年即公元713年,大唐黨和國家第五代領導核心玄宗皇帝李隆基,接連平定嬸子韋後堂姐安樂公主亂政、姑姑太平公主變亂,戰勝黨內外反對勢力,終於成功從皇帝晉級為核心。
十月十三,玄宗核心「講武於驪山之下」,在帝都不遠的驪山腳下,舉行大閱兵。
閱兵地點的選擇,很是微妙,或者說是恰到好處。
驪山距離帝都長安不遠也不近。
不近。
玄宗核心可以暫時擺脫長安城內其他力量的束縛與掣肘,可以以全軍最高統帥的身份,舒舒服服、意氣風發的接受人民子弟兵的山呼萬歲。
畢竟玄宗皇帝初登大位,雖已明確為核心,但離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的偉大,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不遠。
閱兵場上,將士們喊得震天響的萬歲聲,足以響徹寰宇,震懾京城,讓那些還沒暴露出來或者暫時還不方便動手收拾的反對勢力,在刀把子面前瑟瑟發抖、縮成一團。
二
沙場秋點兵,規模很大,「徵兵二十萬」,氣勢磅礴,「旌旗連亘五十餘里」,紅旗飄飄,旌旗招展,綿延五十餘里。
核心登臨,天下肅然,三軍擁戴。
玄宗皇帝要驗證一下對刀把子的掌控力度到底有多大,看看刀把子能不能完全聽從核心指揮,永遠跟著核心走。
核心立威,總要借別人人頭一用。
閱兵中,玄宗核心「以軍容不整」,以受閱將士正步踢得不標准、軍裝風紀扣扣得不嚴為名,「坐兵部尚書郭元振於纛下」。
在黨旗、國旗、軍旗下,當著三軍將士的面,將國防部長郭元振綁了起來。「將斬之」,要軍法處置。
同僚劉幽求、張說等大臣立馬「跪於馬前」磕頭死諫,勸玄宗,「元振有大功於社稷,不可殺」。
郭元振可是將您扶上皇位的重要刀把子,不能卸磨殺驢。
玄宗皇帝借坡下驢,「乃流新州」。
死罪可免,活罪難饒,國防部長就不要當了,流放到新州即今天廣東雲浮市新興縣吧。
三
大臣們提著的心吊著的膽剛放下,核心又發威了。
玄宗這次瞄上了閱兵總指揮唐紹,「以其制軍禮不肅」,以擬定的口號不夠響亮、軍中禮儀不夠嚴肅為名,要將其斬殺。
其實,無論是斥責郭元振還是怒罵唐紹,玄宗都沒有真心想殺的意思。
對郭元振,核心只是想藉此解除其兵權,不再假手他人,而是由自己親自指揮刀把子。
對唐紹,「亦無殺紹之意」,只是「上始欲立威」。
政治,有時也是表演。
只是唐紹比較悲劇。
玄宗核心剛嚷嚷著要殺,還沒等劉幽求、張說等人再來勸諫,未能體察聖心的金吾衛將軍李邈動手太快,「遽宣敕斬之」,立馬將唐紹給剁了。
弄假成真,核心傻眼了。
木已成舟,玄宗只有將怒氣撒向李邈。
「尋罷邈官,廢棄終身」,將李邈開除公職,開除黨籍,終身不再錄用。
四
驪山大閱兵,玄宗核心成功的向黨內外、國內外反對勢力秀了一把肌肉。
更重要的是,核心的威嚴、領袖的威勢、統帥的威武大大的伸張起來。
核心曾經的心腹郭元振被開缺,無疑向百官昭示,你們頭上的官帽子是朕戴上去的,朕隨時也可以摘掉。
能不能保住烏紗帽,就看核心意識強不強了。
不管過去的功勞有多大,和朕的交集有多深,今後一切以核心意識為准。
有了這次大閱兵,玄宗皇帝的核心追求成為業已實現的小目標,通往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的新道路已經打開。
騷年們,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長按二維碼,關注大鵬說書
5.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官帽和其他朝代不同。官帽分為暖帽和涼帽兩種,暖帽為冬春所戴,涼帽為夏秋所戴。暖帽為圓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帽緯,帽頂有頂珠。涼帽無檐,形如圓錐,用白、湖藍或黃色羅為表。紅紗綢為里,帽表也綴以紅色帽緯。
頂珠即頂戴,俗稱「頂子」,用不同材料辨識官級: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陰文鏤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無關品。
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所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眼多者為貴。眼是指孔雀毛上的像眼睛似的鮮明者。一個就一眼。藍翎無眼,是六品以下、在宮里的侍衛官員戴。也可給低級軍官。貝子和固倫額附用三眼。皇室親貴和和碩額附戴兩眼。五品以上內大臣,軍中統領參領戴單眼。親王郡王貝勒不戴,後也有。道光年間捐官,花翎藍翎可由捐而得~~
6. 帽子是什麼象徵
以前帽子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
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
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7. 清朝高官的帽子叫什麼,級別帽子怎樣分的
區分級別看帽頂的珠子材質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頂。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
清代「頂戴」分二種,一是涼帽,一是暖帽。涼帽,像斗笠樣的是,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8. 古代武官所帶帽子稱為什麼
武官戴的「鶡冠」和「將弁」
9. 那些古代官員頭上的帽子,都有著什麼樣的作用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最近有一些中小學校開學了,尤其是小學生家長實際上是很擔心的,你說小學開學之後,小孩子們活潑,經常性跟同伴們打鬧玩耍,接觸人是很多的。
咱們知道疫情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人和人之間要有充分的社交距離,能離個一米遠、兩米遠是最好的。
有一個小學很有意思,人家校方號召家長給每個孩子做了一頂特殊的帽子,這個帽子長了兩根長長的耳朵。
小朋友們互相交往的時候,由於帽子耳朵很長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就訓練了小朋友知道什麼叫社交距離,離你的同伴遠一點,減少病毒的傳播機會。
時間長了之後,大家覺得翅膀短短的不是太好看,能不能給它變長一點呢?咱們知道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古代也是這樣。
隨著時代的變化,到了大宋朝慢慢的發展出了一種審美,就是說帽子兩邊的翅膀,越長越細越挺闊越美。
因此有很多人在做帽子的時候不光拿布巾了,還要用各種竹子、木頭來做帽子的兩個翅膀,所以才慢慢演化出來了大宋的官帽,這跟趙匡胤還真是沒什麼關系。
10. 清朝各品級的官員都戴什麼樣子的帽子
翎 管 收 藏
翡翠翎管作為現代收藏品,在歷次大型拍賣會中均表現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要了解翎管的價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樣,例應隨官秩(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恆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並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勛臣中,功勛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恆、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恆之子)等,都只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官員無賞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咸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對於今天的收藏愛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樣如旱煙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埠,中空大如煙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級官員翎管只准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製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勛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內,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內,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近來,收藏翡翠翎管又成一種時尚。後世的收藏翎管者,除了欣賞其文化歷史內涵外,也有人專事收購,然後進行重新加工,改造製作成其他玉件出售。無論何種目的,收藏時首先都應注意觀察其是否真翡翠,尤其應注重考察其綠色以及綠塊大小、所處地位,方能品定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