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的帽子用什麼做的
❶ 清朝人戴的帽子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而來,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點:瓜棱形圓頂,下有帽檐,紅絨結頂,有的內襯帽胎。帽胎有軟硬兩種,硬胎用馬尾、藤竹絲編成。帽檐用錦,頂後垂有紅縵。清中期還在帽上用捻金線施綉,加綴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變化,帽頂尖的叫做「盔襯」,毛皮做帽檐的叫做「困秋」,中淺而缺的叫做「兔窩」,胎軟而能折疊的名「軍機六折」。到清末,帽頂結子收小如豆大,結色用藍,帽檐作多層重疊,有的重疊至七八層之多。
樣式:
清代瓜皮帽的質料春冬用{緞,夏秋則多用實地紗,顏色以黑色見多,夾里用紅,富者用紅片金或石青錦緞緣其邊。講究點的人,也有在顏色和紋飾上與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正如當時《竹枝詞》所雲:「瓜皮小帽趁時新,金錦鑲邊窄又勻。」這種小帽式樣很多,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雖然仍以六瓣合縫為之,但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
平頂大都做成硬胎,內用硬紙板為襯並絮以棉花。尖頂大都為軟胎,取其便利,不戴時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軍機六折」。帽子又有「結子」,俗稱「算盤結」,都用紅色或黑色絲絨線編成,有喪則用黑色或白色。結子的大小也隨時而變,一度崇尚櫻桃般的小結,轉而又流行大結。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結子的,其結子小如豆粒.又重藍色,戴時喜將帽子偏傾於前而半覆於額前。至宣統時,帽檐有重疊多至七八道者。
為區別帽子的反正,還要在帽緣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綴一明顯的「標志」,如四方形裝飾物,此為「帽正」或「帽准」。帽正的質料取決於戴帽人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貴族或有錢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瑪瑙、翡翠、珊瑚、貓眼等各種名貴的寶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寶以炫其富貴與顯赫者。一般人也可用燒籃、料器(玻璃)、小銀片……等為帽正。當時的年輕人特別是那些八旗的紈絝子弟,為求美觀,往往還要在帽疙瘩上掛一縷一尺多長用紅絲繩做成的紅穗子,稱做「紅縵」。
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開菊宴雙美激新郎聆聽言一心攻舊業」中,作者寫安公子回到家裡,就是換上「一頂片金邊沿鬼子欄桿的寶藍滿平金的帽頭兒,腦袋後頭搭拉著大長的紅穗子」。可見這種帽子的式樣在當時還是比較盛行和普遍的。
❷ 清朝官帽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清朝官帽分為夏冬兩種服冠:
夏常服冠 : /___\ (斗笠形)
每歲農歷三月十五日改御夏朝服,本藏品屬夏季帽式,夏式帽冠也稱
為涼帽,夏帽冠檐並不上折而敞直,夏季官帽用的村料和尺吋多變,
績玉草或藤絲,竹絲為質,帽表裹以羅絹,帽體呈圓形,外罩白布,
帽身覆有織網,紅紗綢里,黑地織金包緣,緣上有黑帶圓邊,
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以紅線縫在帽冠上,帽前緣飾有東珠一顆,
這類帽式為清朝高級官員日常戴用。
冬常服冠: \___/ (倒梯形)
每歲農歷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改御冬朝服,冬式帽冠也稱為暖帽,
冠檐反折向上圍著帽頂, 以薰貂、青絨或黑貂皮毛製成 (一說是
海獺、海狸或黃鼠狼皮毛薰染而成) ,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
但較為短小,帽體呈圓形,粗厚紙圓邊為質,外罩黑布及圍上青絨
在外,紅紗綢里,帽胎兩側縫上系帶。
❸ 清朝的官帽是什麼做成的
清代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❹ 清朝官帽的頂戴都是什麼做的
頂戴,清用以區別官員品級的帽飾。以紅寶石為最高,依次為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陰文金頂、鏤花陽文金頂。革職或降職時,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頂子。朝冠與吉服冠在三品以上略有區別,如紅寶石僅用文武一品官朝冠,吉服冠用珊瑚。進士、狀元朝寇特用金三枝九葉,舉人用金雀,生員用銀雀;朝服則舉人以上用素金,與七品官司同,生員用素銀。僭用帽頂有厲禁,對八九品原用鏤花陰、陰文金頂者,如因軍營保舉及捐納得虛銜者,雖居微職,亦可依其虛銜戴頂子。
類別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或稱為「頂子」。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上鑲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四品至九品)只可用黃貂,高等(一品至三品)的可以用灰貂,皇室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頂戴簡介
清代官帽與歷代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翎羽(分為花翎及藍翎)。
花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一般都賜予五品或以上,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三眼花翎及雙眼花翎。
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或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官帽頂子分為三層,上為金屬頂,中為球型或尖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珠寶的數目及顏色來加區別。
皇室頂戴
成年皇室頂戴
清朝成年皇室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以金為底,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12顆(皇帝例外)。即皇帝、皇太子、執政親王、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皇子及皇孫等一律不許戴翎羽,因為是官員之物所以皇室不可使用,鎮國公及輔國公可以戴翎羽。具體規定:
皇帝朝冠飾東珠22顆及純白金珠5顆(無翎羽)
皇太子朝冠飾東珠12顆(無翎羽)
執政親王朝冠飾東珠11顆(無翎羽)
親王朝冠飾東珠10顆(無翎羽)
郡王朝冠飾東珠9顆(無翎羽)
貝勒朝冠飾東珠8顆(無翎羽)
貝子朝冠飾東珠7顆(無翎羽)
皇子(末授爵)朝冠飾東珠6顆(無翎羽)
皇孫(末授爵)朝冠飾東珠5顆(無翎羽)
鎮國公朝冠飾東珠4顆及三眼花翎
輔國公朝冠飾東珠3顆及雙眼花翎
未成年皇室頂戴
清朝未成年皇室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以銀為底,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9顆及不戴翎羽(皇帝例外),具體規定:
皇帝朝冠飾東珠22顆及純白金珠5顆(無翎羽)
皇太子朝冠飾東珠9顆(無翎羽)
親王朝冠飾東珠8顆(無翎羽)
郡王朝冠飾東珠7顆(無翎羽)
貝勒朝冠飾東珠6顆(無翎羽)
貝子朝冠飾東珠5顆(無翎羽)
皇子(末授爵)朝冠飾東珠4顆(無翎羽)
皇孫(末授爵)朝冠飾東珠3顆(無翎羽)
鎮國公朝冠飾東珠2顆(無翎羽)
輔國公朝冠飾東珠1顆(無翎羽)
官員頂戴
清代用以區別官員等級的帽飾。通常皇帝可賞給無官的人某品頂戴,亦可對次一等的官賞加較高級的頂戴。例如總督為從一品官,可戴頭品頂戴。戴亦作帶。頂戴指代表官階的頂珠,不同的頂珠質料和顏色代表不同品級。
原制度(第一制度)
一品朝冠飾紅寶石及單眼花翎
二品朝冠飾珊瑚及單眼花翎
三品朝冠飾藍寶石及單眼花翎
四品朝冠飾青金石及單眼花翎
五品朝冠飾水晶及單眼花翎
六品朝冠飾硨磲及無眼藍翎
七品朝冠飾素金及無眼藍翎
八品朝冠飾陰紋縷花金及無眼藍翎
九品朝冠飾陽紋鏤花金及無眼藍翎
無官品者朝冠飾及無眼藍翎(無頂珠)
修定製度(第二制度)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六品或以上):
一品朝冠飾紅色透明玻璃及單眼花翎
二品朝冠飾紅色不透明玻璃及單眼花翎
三品朝冠飾藍色透明玻璃及單眼花翎
四品朝冠飾藍色不透明玻璃及單眼花翎
五品朝冠飾白色透明玻璃及單眼花翎
六品朝冠飾白色不透明玻璃及無眼藍翎
七品朝冠飾素金及無眼藍翎
八品朝冠飾陰紋縷花金及無眼藍翎
九品朝冠飾陽紋鏤花金及無眼藍翎
無官品者朝冠飾無眼藍翎(無頂珠)
❺ 清朝當官的人戴的什麼帽子
統一叫頂戴花翎
清代「頂戴花翎」帽分二種,像斗笠樣的是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另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
❻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什麼
叫瓜皮帽。
瓜皮帽是形成於明朝,流行於明、清、民國三代的一種首服。又稱六合一統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殼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塊黑緞子或絨布等連綴製成,底邊鑲一條一寸多寬的小檐,形狀如半個西瓜皮故而得名。
由明人清後,大部分漢族男子的首服都隨著「男從女不從」的政令而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時,只有瓜皮帽不僅得到延續,而且愈發流行。
(6)清朝人的帽子用什麼做的擴展閱讀:
文化特徵
明代瓜皮帽的帽頂雖沒有嚴格的標識等級的作用,然而帽珠、帽准材質的好壞同樣也反映著佩戴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為了區別身份,一些無階級地位的富商巨賈往往在瓜皮帽的裝飾材質上選擇貴重的帽正、帽珠作為身份的標志。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明代中晚期,服飾的奢靡之風也隨之產生,相關的服飾法度亦被打破,到了明朝晚期,上下層之間在穿戴上的鴻溝被打破,很多無官位商賈也開始用上等官員才可使用的貴重玉石做為帽正。
而另一方面,受到大商賈服飾風格的影響,官員士人一般在居家、會客等非正式場合開始戴瓜皮帽,甚至是皇親貴胄在皇宮之中也常戴瓜皮帽。如明代筆記《松下雜抄》載:「皇子戴玄青給紗六瓣有頂圓帽,名日『瓜拉帽』。
❼ 清朝官員頭戴的帽子是什麼做的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或稱為「頂子」。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只可用黃貂,高等的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清用以區別官
❽ 清朝皇帝帽頂用什麼做的
清朝皇帝帽頂是東珠寶頂。
清朝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
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頂上加金縲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4條,中間飾有東珠4顆;第二、三兩層各有升龍4條,各飾東珠4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15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
夏朝冠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15顆,冠後綴東珠7顆。冠頂再加鏤空雲龍嵌大東珠金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❾ 說是清朝官員帽子上的不知道什麼材質哪位大神賜教
清制官帽頂上會有一個裝飾用的頂珠,在造型上,頂珠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以柱式為主的朝冠頂,另一種是圓球狀的吉服頂,按照品級不同有材質的區別,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七品:素金頂,八品:起花金頂,九品:鏤花金頂,沒綠的,其他就剩下插孔雀翎的翎管,那個有翡翠的,可是那個是長管型,沒圓的;
❿ 清朝的官帽頂子都是玻璃製造的嗎有什麼含義
清朝的官帽頂子在雍正前期都是採用珍貴的寶石製作,但從雍正開始就把寶石換成了玻璃製作。這主要是因為珍貴的寶石越來越稀少,太過於珍貴,如果用寶石製作官帽頂子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清政府為了節約開支,只能用玻璃替代寶石。
五品官員的官職雖然不高,但跟皇帝之間的走動也很頻繁,比如皇帝身邊的太醫、宗人府理事,如果這些人不忠心,心存歹念想害皇帝也是很容易的。
八品九品的官員頂子是鏤花金頂,就是把金子雕刻成花紋,當然這種金子並不是我們想像的很純的金子。七品官員的頂子是素金,素金的純度要比八九品的金頂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