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唐僧帽子的是什麼佛
❶ 唐僧是地藏王菩薩嗎
唐僧不是地藏王菩薩,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是我國著名的經文翻譯家。
地藏王菩薩:原名金喬覺,是一名唐朝時期新羅國的王子。新羅王子金喬覺(696-794),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力大可敵十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金喬覺出家名地藏比丘,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地藏比丘在各地游化數年後,於開元末年來到安徽省九華山。
圖為地藏菩薩
拓展資料:
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於河南洛陽。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洛陽凈土寺出家。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游印度,精心鑽研佛教經典。17年後回到長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書譯經。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記》《會宗論》《制惡見論》等,翻譯印度佛經75部,共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僧 (《西遊記》人物)》網路
《地藏菩薩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網路
❷ 觀音菩薩,為什麼給唐僧帽子,讓悟空帶上
《西遊記》關於緊箍咒的處理也表明這是一部以心性修養為主旨的小說。第八回,如來委託觀音去東土尋一個取經人,並尋找幾個保護取經人的徒弟。如來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作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第十四回,緊箍兒戴上悟空的頭。只要唐僧念動咒語,悟空便頭痛難忍,從此只得死心塌地保唐僧西去。第十七回,禁箍兒戴上黑熊精的頭:
菩薩又怕那妖無禮,卻把一個箍兒,丟在那妖頭上。那妖起來,提槍要刺,行者、菩薩早已起在空中。菩薩將真言念起。那怪依舊頭疼,丟了槍,滿地亂滾。半空里笑倒個美猴王,平地下滾壞個黑熊怪。
念禁箍咒的效果是明顯的:黑熊怪「難禁疼痛,只得跪在地下哀告」,「願皈正果」。「一片野心今日定,無窮頑性此時收。」第四十二回,金箍兒上了紅孩兒的頭。「菩薩捻著訣,默默的念了幾遍,那妖精搓耳揉腮,攢蹄打滾。」「那童子開不得手,拿不得槍,方知是法力深微,沒奈何,才納頭下拜。」至此為止,無論是緊箍兒,還是禁箍兒,還是金箍兒,在讀者的感受中都是法寶,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法寶。
但接下來的事實卻令我們質疑最初的感受。第五十七回,三藏恨逐悟空,斷難回心轉意,悟空無奈,去普陀崖求助觀音老母,「萬望菩薩舍大慈悲,將《松箍兒咒》念念,褪下金箍,交還與你,放我仍往水簾洞逃生去罷!」菩薩笑道:「《緊箍兒咒》,本是如來傳我的。當年差我上東土尋取經人,賜我三件寶貝,乃是錦衣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兒,秘授與咒語三篇,卻無什麼《松箍兒咒》。」從小說的暗示來看,不僅觀音菩薩無什麼《松箍兒咒》,連如來也沒有。這樣的情節設計,又使金箍兒看上去不像法寶,因為,通常的法寶,都不僅有使用的方法,而且有解除的方法。
《西遊記》在最後關頭提醒讀者,與其將金箍兒視為法寶,蠢不如從象徵的角度將之理解為一種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規范。
第一百回的一段對話,有必要給予足夠的注意:
孫悟空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捕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
這使人想起大珠慧海禪師的一句名言:「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本來就沒有什麼束縛,根本不用去求解脫)禪宗佛性說的要點,是把實相、本性、真理,均訴諸一心。心、性、理等,名異實同。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心外求心,佛外求佛,法外求法,無異於南轅北轍。黃櫱希運禪師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佛在自心,不假外求。他說:只要你有覓佛的念頭,便是過失。這好像痴人在山頂叫一聲,聽到山谷中有迴音,便忙不迭地下山尋找聲響,待找不到聲響,又上山叫一聲,又下山尋覓。如此往復循環,千生萬劫也找不到聲響。離開自身而向外求佛的人亦然,「只尋聲逐響人,虛生浪死漢」。在禪宗看來,「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攝,你若求祖,即被祖魔攝,你若有求皆苦,不如元事」。恰如孫悟空頭上,只因向外求佛而未能明心見性,頭便被箍住;一旦從自心中頓現真如本性,大徹大悟,金箍兒也就消失了。一則公案說:有僧問石頭希遷:「如何是解脫?」
石頭反問:「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反問:「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檠?」
反問:「誰將生死與汝?」
石頭以矛攻盾,正言若反,抽釘拔楔,沉著痛快。他的意思是說:既然沒有誰綁住你,那就是已經解脫;既然沒有誰弄臟你,那便處處都是凈土;既然無生死之別,又何必追求涅檠?所以,石頭一再強調:「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聖齊同。」身外無佛,身外無法,學佛的當務之急是明心見性。金箍只戴在那些未能明心見性者的頭上;一旦明心見性,就不再存在任何強制性的約束,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金箍不是法寶,金箍象徵一種強制性的約束,它標志著修養過程中尚未明心見性的那個階段。
❸ 唐僧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這個帽子叫毗盧帽、毗盧冠(加五佛冠),因帽上有毗盧佛小像,故而得名。
帶這種僧帽的佛,是毗盧遮那佛。地藏菩薩也帶毗盧帽。毗盧帽 ,黃檗僧所用之帽子也。
平時毗盧帽多用於裝飾佛堂神龕,是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裝飾物,而在紫禁城中這種裝飾也被大量用作宮殿建築裝飾。在重要殿宇的東西暖殿,其垂花門上就常加上毗盧帽作為裝飾。一般毗盧帽多為船形,兩邊略為翹起,中間做成如意頭型,或冠葉形。
(3)帶著唐僧帽子的是什麼佛擴展閱讀
毗盧 (佛名)Vairocana,毗盧舍那之略。法身佛之通稱。即密教之大日如來也。
碧岩九十九則曰:「肅宗皇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國師雲:檀越踏毗盧頂上行。帝雲:寡人不會。國師雲:莫認自己清凈法身。」大慧普說二曰:「高步毗盧頂,不稟釋迦文。」普燈錄十八曰:「坐斷毗盧頂[寧*頁],須是沒量大人。」
今僧人於七月中元結盂蘭盆會,首座僧裝為毗盧佛,誦經施食,戴毗盧帽。因帽有毗盧佛小像,故名。
❹ 唐僧的帽子叫什麼
此帽以紅色或黃色為絲線為主調,輔以其他七彩顏色絲線縫制。
唐僧所戴是五佛冠加毗盧帽,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 ,唐朝武宗毀佛後宣宗登基後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民間復興的佛教寺院都是奉祀「西天三佛」或「一佛二尊者」也稱「一佛兩菩薩」的民寺,後來僧侶就把代表至高無上的「五方五佛」雕刻在帽子上,俗稱「五佛冠」,民間雅稱「唐僧帽」,並只有方丈、主持或得道高僧才能佩戴。
❺ 唐僧的帽子兩邊的帶子上寫的是什麼
唐僧所戴的帽子應該是「毗盧帽」,應該不是『五佛冠』,因為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師、主持、方丈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玄奘雖然是大德高僧,不會囿於派別之見,但還是不大可能帶這種帽子,而且《西遊記》第九十二回里也提到過:
「 唐僧 著了一驚--把個毗盧帽子打歪--雙手忙扶著那球。」
至於唐僧帽子兩邊的飄帶上寫的,正常應該是"唵、嘛、呢、叭、彌、吽 "六字真言,如下圖
❻ 頭冠上有五位佛的叫什麼
那得看是菩薩戴著還是佛戴著了。你說的這頂帽子,叫五佛冠,又叫做「五智冠、五智寶冠、五寶天冠、灌頂寶冠、寶冠」,名稱挺多的。特徵就是寶冠周邊有五方佛,用以表示五智圓滿之德。
——如果是菩薩戴著,那肯定是地藏菩薩,因為只有他老人家經常戴著這頂帽子,地藏菩薩在寺院里出現的幾率最大。其次,金剛薩埵菩薩、虛空藏菩薩也戴五佛冠。當然,唐僧也戴著,不過寺院裡面很少塑唐僧而已。
——如果是佛戴著,那就是大日如來及諸佛了,他們一般都戴五佛冠。
❼ 道士為什麼戴著「唐僧帽
經常來道觀里的居士信眾們,可能會無意中看到道長們做科儀法事,在度亡道場之「煉度」科儀,會看到高功道長頭上戴著一頂彷彿《西遊記》連續劇里「唐僧帽」般的頭冠,很多人會心裡默默好奇,原來佛道果然是一家,不然道長們怎麼也會戴著「唐僧帽」呢!
(影視劇形象)
實際上,和佛教無關,這頂「唐僧帽」的真正名字是五老冠,佩戴時圍戴頭部,無頂,呈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形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
(五老冠)
所謂「五老」,指的是五方五老,即道教尊奉的東方青帝青靈始老九?盤煬?、南方赤帝丹靈真老三?盤煬?、中央黃帝玄靈黃老一?盤煬?、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盤煬?和北方黑帝五靈玄老五?盤煬?,分別為東、南、中、西、北五方之天神。
五老冠和莊子巾、九梁巾等一樣,是地地道道的道教服飾,只不過前者多為度亡道場中主壇高功所戴,並非日常服飾。
(「煉度」法事中佩戴五老冠的高功法師)
而之所以會讓人誤解五老冠為「唐僧帽」,這不得不說《西遊記》這部連續劇對我們整整數代人的影響之深遠,而實際上,「唐僧帽」名為五佛冠,也只有在重大法會時才會佩戴,而不會像影視劇中的大唐高僧般走到哪戴到哪。
同五老冠一樣不為大眾所了解的道教服飾中,還有太陽巾。
前幾年,小編我隨同幾位道友雲游時,正逢夏日,道友頭頂太陽巾,路人紛紛圍觀,還有好事者自以為是,對旁人講,「他們是韓國來的」,我和道友面面相覷,一臉尷尬。
(佩戴太陽巾的道友)
眾所周知,韓國等東南亞地區同為漢文化圈,太陽巾作為我國明代很普遍的遮陽大帽,和茶道、圍棋等相同,傳播廣泛,在韓劇《大長今》中便頻頻出現,而道教服飾一直延續了咱們漢文化傳統,所以今天,仍然有道長會在夏日中佩戴太陽巾。
也請看過此文的朋友們,下次看到太陽巾時,會驕傲地對人說,這是明代我們祖先常戴的遮陽帽,後來才流傳到韓國日本。
(網路資料圖)
在道經《道書援神契序》中這樣講:「後世孔子徒之服隨國俗變,老子徒之服不與俗移,故今之道士服,類古之儒服也。」
道教服飾,是道教信仰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❽ 坐在蓮花上打坐頭戴象唐僧樣的帽子,兩手打坐是什麼佛
可能是地藏王菩薩!最好有圖片就可以確定了!
❾ 帶類似於唐僧那樣帽子的佛,然後說話聲音和觀音菩薩一樣是女聲音,手下有很多弟子,這是什麼佛急急急!
是不是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一般寺廟有供奉戴類似唐僧帽子的。。僅供參考。此菩薩頭戴類似的帽子,看過地藏經的知道此菩薩以前是女的。手中有錫杖嗎?
❿ 帶唐僧帽子的是什麼佛
這種僧帽叫做毗盧冠、毗盧帽。帶這種僧帽的佛,是毗盧遮那佛。地藏菩薩也帶毗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