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頭前帽子的珠子都是什麼
『壹』 古代中國皇帝頭上帶有一種帽子,腦袋前後有一串一串的珠子吊著,求這種帽子的專有名稱
叫冕。
冕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貳』 清朝官帽頂上都有一顆珠子,這顆珠子是什麼含義呢
清朝官帽上的珠子為頂珠,是用來區分出官員的品級和地位的,不同品級的官員,帽子上的珠子價值也有所不同,根據官職的大小來決定,官職越大珠子材質就越高級。
從高到低依次為:一品官員紅寶石、二品官員珊瑚、三品官員藍寶石、四品官員青金石、五品官員水晶、六品官員硨磲、七品官員素金、八品官員陰紋縷花金、九品官員陽紋鏤花金。
從六品官員開始,頂珠使用的就是寶石,六品用的是白玉,五品是水晶,四品是青金石,到了三品的時候就是藍寶石,一克拉在現在也有四五千的價格,二品用的是紅珊瑚,大概價值七八千一克拉,而一品大員用的紅寶石,更是非常珍貴,之前在一場拍賣會上,清朝一品官員的頂戴就被賣到了110萬人民幣的高價,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紅寶石值錢,而是對於收藏家來說,這顆頂珠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所以值得他們花高價進行收藏。
『叄』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麼作用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蔽明,二是區分貴賤尊卑。
旒的作用:
1、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2、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總共二十四旒)。諸侯九旒(共十八旒),上大夫七旒(共十四旒),下大夫五旒(共十旒)。
『肆』 古代帝王頭上帶的前後都有珠簾的東西叫什麼
叫做旒。
那些珠子都是玉質。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不同的場合也有變化。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象徵「九五之尊」。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讓人記住不該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徵著頭頂著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前面和後面的珠穗叫做「旒」。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 。
(4)額頭前帽子的珠子都是什麼擴展閱讀
起源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
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伍』 清朝官員頭上那顆珠子是什麼,有多少價值
近兩年以來,關於清朝的穿越劇霸佔了整個熒屏,但是大家的心裡有沒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清朝官員帽子的「頂珠」到底是用來幹嘛的,也就是帽子上的那顆小圓珠子是什麼東西?古代官員犯了重大錯誤,上級就會說一句,除去其頂戴花翎。
三品官員帽子上是藍寶石,與一品官員一樣,使用的都是寶石級剛玉,屬於高檔寶石,是五大寶石之一,但是是產量和種類都比較多的藍寶石。藍寶石相對於一品的紅寶石產量相對多,因此價值也較之低些。
在以前的封建社會中,尤其是在清朝,等級觀念是非常嚴格的,官員佩戴的頂戴花翎必須一一對應,不能隨意穿戴,否則會引來殺身之禍。在古代很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
『陸』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麼作用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份象徵;二是「蔽明」(屏蔽眼睛)。
一、身份象徵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二、「蔽明」(屏蔽眼睛)
對於旒蔽明的作用,東方朔有一個很好的解釋。他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了,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這是理論思想基礎。所以,作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製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遮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
(6)額頭前帽子的珠子都是什麼擴展閱讀
明代魯王朱檀九旒冕出土
1971年,明代魯王朱檀墓出土的九旒冕,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冕冠通高18厘米、 板長49.4厘米、寬23.5厘米、筒徑18.5厘米。為藤蔑編制,表面敷羅絹黑漆,鑲以金圈、金邊。
冠的兩側有梅花金穿,貫一金簪。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魯荒王這個九旒冕前後共垂著9道旒,每道上9顆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顆,垂懸九旒正是明代親王冠冕的定製。
『柒』 皇帝帽前的這幾串珠子,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
具有多方面的含義等深刻的道理。
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古裝劇中看到,皇帝戴的帽子前有一串珠子,看上去很美觀,但是這樣不會擋住皇帝的視野嗎?走起路來不會打到臉嗎?其實皇帝這樣戴是有原因的,在古代的社會中,禮儀是非常繁雜的。前面存在珠子的帽子叫稱為冕,就是冠冕堂皇中的冕,還有種是前後都有珠子的,這種叫旒,這種帽子最早是皇帝戴的,在周朝時確定下來。
所以說這些帽子帶有的珠子不是隨隨便便添加的,它代表了古代的一些哲學,也顯示出了古人在政治上的智慧。這個帽子戴著是很好看,但本人有幾個問題,在天氣炎熱的時候,皇帝戴著不會覺的頭疼嗎?皇帝低頭拿東西也不是很方便吧。在我國古代中,就有不少的皇帝都因聽信饞言而做錯了不少的事情。漢朝時的皇帝就喜歡使用太監,導致漢朝逐漸走向衰敗,如果以後的皇帝能夠吸取教訓,多多思考的話,可能也不會犯如此之多的錯誤了。所以說冕旒中的哲學還是寫下來記住比較好,然後經常戴著以此來提醒自己,這種做法讓你想要忘記都難。
『捌』 古代皇帝頭上戴的帽子(前面有許多珠子)用現在的名詞來說叫什麼
叫做旒,那些珠子都是玉質。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不同的場合也有變化。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象徵「九五之尊」。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讓你記住不該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徵著頭頂著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前面和後面的珠穗叫做「旒」。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
『玖』 以前清代官員頭頂帽子上那個珠子是毒葯嗎
不是的。只是禮儀性的裝飾
清朝官員的帽子頂上都有一顆挺顯眼的玉石珠子,有紅色的、藍色的、透明的、不透明的,還有的不是玉石珠子,而是一個金疙瘩,這些就是所謂的「頂子」,這是清代官員不同級別的象徵,在帽子上的一個主要標志。
清朝的官員其官帽分冬夏兩種,夏天戴的叫涼帽,樣子像一把小傘,冬天戴的叫暖帽,圓頂周圍有一圈向斜上方立起的沿子。無論涼帽,還是暖帽,圓頂上都少不了這顆「頂子」,什麼級別的官,用什麼材質的「頂子」是大有講究的。
按清制規定,一品官的頂子是紅寶石,二品官為紅珊瑚,三品官為藍寶石,四品官為青金石,五品官為水晶,六品官為硨磲,七品、八品、九品都是金子,區別是七品為素金頂,也就是沒有花紋,而八品的金頂子上有陰文鏤刻的花紋,九則為陽文鏤刻的花紋。一品、二品都是紅色,紅色即為高官,「拿別人的血染紅了自己的頂子」這句話就是從這兒來的。
『拾』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麼作用
- 01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蔽明,二是區分貴賤尊卑。1、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2、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
帝王冠冕都會有一串串的垂珠,很像門簾,其實,皇帝冠冕上的這一排排垂珠有個官方名稱,叫做“旒”,置於冠冕之上,稱為“冕旒”,也叫作玉藻,這種帽子是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其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蔽明,二是區分貴賤尊卑。1、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2、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同時旒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提醒帝王儀容端正,如果帝王左顧右盼,那麼旒就會盪來盪去,起到提醒作用,讓帝王保持威嚴,同時臣子們也無法隔著冕旒直視帝王。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