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為什麼甩不掉帽子
A. 中國人是怎樣甩掉貧油的帽子的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最早的國家之一。然而,直到新中國誕生前,近代油氣地質勘探仍未真正起步,可謂既無統一計劃,又無資金和先進設備,僅由少數專家在一些局部地區(如陝北、甘肅、新疆、四川、台灣等地區)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地面地質調查和少量鑽井。到1949年底總共發現了陝北延長、甘肅玉門和老君廟、新疆獨山子以及台灣出礦坑等5個油田以及7個小氣田。解放前年產原油僅為12萬噸。
中國油氣勘探歷程從20世紀50年代算起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1)勘探初期階段(20世紀50年代)。
根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仍主要在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1956年起勘探集中在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當年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這是新中國石油勘探的第一個突破。
1958年,在青海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日產500噸的高產井,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和3號油田。石油部在四川組織了川中會戰,發現了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在玉門發現了鴨兒峽油田。
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已形成新疆、青海、玉門、四川四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2)戰略東移,突破松遼盆地(20世紀50年代末—1963年)。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先後在華北平原和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1959年9月石油部在松遼盆地鑽探的第三口參數井—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1960年2月中央批示開展松遼石油大會戰。5月,數萬石油大軍雲集大慶長垣北部,在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太平屯、高檯子、葡萄花、敖包塔等7個構造上先後獲得工業油流,揭示了大慶長垣構造帶整體含油的面貌。1963年5月上報石油儲量達22.63億噸,含油麵積865平方千米,這一重大突破一舉改變了我國石油分布的格局,開創了我國東部油氣勘探的全新局面。
從會戰的當年6月第一列火車外運原油起到1963年,全國年產原油達648萬噸。同年12月,周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告「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3)進軍渤海灣,創建第二大石油基地(1964年至20世紀80年代中)。
乘大慶石油會戰勝利的東風,為繼續加強東部地區的勘探,經中央批准,1964年石油大軍南下入關,挺進渤海灣地區,開始了華北石油會戰。在北起天津北大港南至山東東營以北的廣大沿海地區,擺開了新的石油勘探戰場。
1965年,在山東東營地區發現勝—坨油田,坨9井、坨11井日產油上千噸,當年產原油83.9萬噸。在天津拿下大港油田,此後,石油人戰勝文革動亂造成的重重困難,勘探戰果不斷涌現。至1978年,相繼發現了一批大油氣田,如勝利油區的東辛、濱南、孤島、孤東、臨盤等億噸級油田,大港油區的北大港、棗園、五官屯油田等。這兩個油區原油產量分別達到2000萬噸和315萬噸,成為繼大慶之後我國的第二大石油生產基地。
1967年開始在遼河盆地進行石油勘探。國務院於1970年3月批准開展遼河石油會戰,相繼發現興隆台、曙光、歡喜嶺等大油田。遼河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355萬噸。
1975年7月,華北冀中平原勘探又奏凱歌,任4井打出高產油流,開創我國古潛山油氣勘探的新時期,到1978年原油產量達1224萬噸。
在渤海灣地區勘探會戰的同時,國務院於1969年6月批准組織江漢石油會戰。在中國腹地江漢平原上,用近3年時間,發現了一批中小油田,建成產能上百萬噸。
1970年,中央批准開展陝甘寧石油勘探會戰,發現了馬嶺、紅井子油田,建成產能100萬噸。
1977年5月,石油部組織河南石油會戰,發現了魏崗、雙河、下二門等油田,僅用1年時間建成產能200萬噸。
70年代開展的會戰先後發現川西北牛壩和川西南、川東南等19個氣田,1978年年產天然氣達60.8億平方米。
1978年,中國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
此後,到80年代中期,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石油勘探開發開始對外開放,在海上開始對外簽訂合作協議。1983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渤海、鶯歌海突破性地發現了油氣田。加上陸上以松遼、渤海灣盆地為重點,發現一批新油田,使我國的石油儲量穩步增長。
1983年3月,國務院批准石油部組織中原油田生產建設技術攻關會戰。該油田從1975年9月濮參1井發現工業性井噴後,先後發現文留、濮城等大油田。1979年年產原油30萬噸。1985年原油產量達到550萬噸。
1984年9月,地質礦產部在塔里木盆地的塔北隆起發現高產油氣流(沙參2井)。年底在內蒙二連盆地有新發現。
(4)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油氣並舉,大力發展近海勘探,加強全國范圍內的區域勘探(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
以發展西部和東部「三新領域」勘探為重點,滾動勘探,不斷增加儲量。到1988年全國油氣勘探重點地區有新疆、吉林、大港、冀東、內蒙古、青海。在塔北隆起輪南構造的奧陶系,石油部鑽探的輪南1井噴油,日產油90.7立方米,發現了輪南油田。1989年石油部成立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礦部也加強了西部勘探。到目前,在西部勘探獲重要進展,在塔里木發現探明了輪南—塔河油田等一批大中油田,在准噶爾、吐哈、青海、陝甘寧等盆地都探明了一些油田。
近年來,在中國西部以塔里木盆地為重點,探明了克拉2大氣田(儲量2000多億立方米)以及鄂爾多斯以長慶和蘇里格為代表的大氣田;在四川和青海都發現大量天然氣儲量,近年來累計新增天然氣儲量達1.0萬億立方米,這為西氣東輸工程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海上油氣勘探不論是自營區或是與國外協作區都獲得了新進展,北起渤海南到南海北部灣,已發現了一批大中型油氣田,如綏中36-1、蓬萊19-3、流花11-1等大油田和南海崖城13-1、東方11-1氣田。海上累計探明石油儲量(2001年底)14.3億噸,天然氣儲量2995億立方米,已成為「十五」及以後的油氣發展重要領域。
中國人是怎樣甩掉貧油的帽子的01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就是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瞄準國際石油科技前沿,以5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100多年才走完的發展道路,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油氣生產國。
B. 為什麼有些農民會把帽子放在蜂旁
有可能是擔心有些動物去偷吃蜂蜜吧,把帽子放在那裡會讓一些動物以為有人在就不敢過去
C. 工人階層不說是奴隸是散沙,農民,幹部階級真是不受欺負,
首先呢,我想就上面的回答作一點評價: 1、農民並不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很會表達,他們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福,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社會是在漠視他們的言論,是在對他們的歧視,用經濟學的語言說是在社會上,他們沒有壟斷定價的權利和能力,如果你能夠到農村去走一走,那麼你會聽到許許多多的聲音,當這個社會對農民的漠視和歧視到達一定的程度時,我們的農民不會再是老黃牛,他們就會用行動去反抗,起義、自殺等,舉個例子,在農村實行稅費改革之前,每年,有許多的農民,特別是孤苦的沒有兒子老年人,因為沒有收入來源,無法支付對他們說是高額的費用的稅費,而當地政府又強制徵收,自己不堪此負,往往會去自殺。農民階級盡管有其局限性,小農思想,小農意識等,但是,幫助他們改變這種局限,恰恰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責任。 2、農民中能夠脫離這個階層的人是很少的,無法稱其為一部分。農民並不是不思進取,你要看看社會有沒有讓他們進取的能力,農民中能夠脫離這個階層的人大多是通過受教育,但是君不見,農村的教育水平如何能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相比呢,在西部的有的地方,農家孩子因為每年200多元的學費而上不起初中,況且,你看看就算是能夠上到大學,君不見,在中國的大學里有多少個貧困生,每年平均1萬員的花費,對於東部的一些農村地區的家庭來說尚且要舉債累累,對於西部有會怎樣呢?大學里的農村學生,忍受的不僅僅是貧困,而且是沉重的精神負擔,就算他們將來要就業了,放眼望去,他們沒有關系,沒有背景,全憑自己打拚。 3、在中國來說,自從封建社會建立,到現在的中國(若從秦朝算起約有2200多年的歷史),農民仍是最低的階層,所受的壓迫或負擔最重,而在奴隸社會時期,處在最低層的是奴隸,現在的中國,有其特有的國情,但是9億多的農民,如此眾多的人數,那個國家遇到過(印度除外),在將來農民這一行業是不會消失的,只要有農業的話,只是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地位和待遇會有所改變。 4、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確實行的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在法律上說,的確比農民低,但是,「最低層」的含義,並不是僅只地位,何況,事實上,官商勾結,商人的地位並不是最低的。 農民,從古代到現在,始終處在權力的最底層,如果將中國社會的群體結構、權力結構比作一個金字塔的話,那麼農民是處在金字塔的最低層,在古代,農民受到封建地主的壓迫,在現在,政府通過自己手中掌握的政治權力侵害他們,政府,不僅在權力法則的制訂上,漠視農民,而且在權力的運用上也侵害他們,況且,我們的政府又是問題重重,中央如果給我們的農民一碗救濟的水(政策、補助等),經過各級政府的過濾,等到了農民手中就成了一滴水了,這就是我們的政府。 在下面我摘抄了一些文章: 「中國的勞動人民,上千年來不都是這樣生活的嗎,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我是從農村出來的,最知道中國農民的苦,農民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才掙幾個錢,我給你們算算,每個農民算2畝地吧,一年1千斤小麥,1千斤玉米,都按每斤0.8元算,才1600元,這是一年的收入,就算有點其他收入,能多到那裡去,農民工進城打工每月拿6、7百元的收入,那些老闆還經常欠工人的工資,可要知道他們是沒日沒夜的干啊,還有那些貪官污里,聚眾斂財…… 我高中畢業後,等通知的時間里,在我們那兒的建築工地干過一個月,一天12個小時工作,每天12元,工頭還經常罵工人,而且沒有任何保險什麼的,就12塊錢……,到現在我們那兒的生活也沒什麼提高,我都懷疑國家的那些統計數字是不是真的,農民生活為什麼就沒有多少提高。 」 「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農民幾乎供養了整個社會,他們為人類提供了賴以存活的食物和衣服,然而他們卻始終處在社會的最低層,始終演繹著飢寒交迫的命運。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翻身做了主人,自己的政治地位也第一次寫入了憲法,農民擁有了和工人一樣重要的政治地位,但事隔幾十年,農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與他們所得到的政治地位並沒有得到恰當的吻合。直到今天,農民依然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農民的權益依然最容易受到侵犯,而那些試圖走出農村的農民工,當他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不管他們為那裡的建設做出了多少努力,迎來的依然是異樣的眼光,背負的依然是貶多於褒的「農民工」的帽子,拖欠的依然是他們的工資,辛辛苦苦大半年,回頭連回家的錢都拿不到。」
D. ,農民帶草帽什麼意思啊
農民的帽子有很多種,北方農民一般是草帽,用小麥的秸稈做成的!南方一般是斗笠,是用竹子做的。產地到處都是
E. 夏天騎車帶帽子時帽子總是會被風吹掉,有什麼方法可以使帽子不掉啊
……買一個帶繩子的帽子,或者謀一個草帽,一般農民伯伯的帽子都有繩子的……汽車時把帽子口號,繩子系好帽子就不容易掉了……或者乾脆去擠公交。
F. 明朝的農民為什麼要戴帽子
萬字巾上有一個裝飾品,似乎成了晚明的標配
不過,可惜的是,這部劇里明代官員的帽子上還是出現了帽正。
這里出現的帽正就是百分百錯誤的。萬字巾上有裝飾品是允許的,甚至最開始的四方平定巾上,考慮到晚明的士人追求潮流,也有可能在上面做點手腳,搞點裝飾品,但是,這里明代官員的帽子上有這個就是百分百錯誤的了。
劇照中官員帽子其實是錯誤的
不過,即便如此,這部電影依然是我心中的神劇。
總體來說,它的服飾還原比較出色,電影的構圖也比較符合我對晚明的想像。詩人有詩人的樣子,妓女有妓女的樣子,官員有官員的樣子。
每一幀畫面都很美,每一個角色都鏗鏘有力。甚至每一個服飾都有一些考究。不是說它很完美,而是在不完美的古裝電影市場上,尤其是明代或者你可以說是晚明題材的電影上,它絕對誠意十足。
它是一個好的開始,但至今沒有哪一部同題材的電影能更上一層樓。服飾和晚明的意境之美,在這部電影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很可惜,電影描繪的是明清易代時的場景,不久之後清軍就進駐了南京,男主角錢謙益也就帶著一批官僚和文人投降了:
《柳如是》中描繪的清軍入關
在這之後,畫面變得更加單調,晚明奢華多樣的服飾之美也沒有了。
繼之而來的是一片滄桑無力之感。
頭發沒了,還要多種多樣的帽子做什麼呢?
G. 夏天騎車帶帽子時帽子總是會被風吹掉,有什麼方法可以使帽子不掉啊
想要帽子不飛走,只需要一塊百潔布就可以。
把海綿夾進去,一方面帽子更加無縫環貼額頭,戴得更緊;另一方面,增大了海綿和額頭間的摩擦,里側的帽子也和這個百潔布的粗糙面增大了摩擦,雙管齊下,所以帽子會卡得很緊。
做法如下:
1、用小刀裁出一塊大概長5厘米、寬3厘米、厚2厘米的百潔布。
H. 為什麼覺得農村的農民素質差
農民一直都是備受爭議的群體,很多人會覺得農村的農民素質很差,不願意與農民接觸,為什麼會覺得農民素質差呢?
一、農村條件不好
大家都知道,農村的條件確實不能與城市的條件相提並論,尤其是臟亂差的現象十分的嚴重,很多人就認為農民都是大同小異。農民因為成天接觸的都是農活,身邊都是農民,對於自己的生活不是很講究,在很多城裡人看來就是十分的素質低下,讓自己無法接受。其實農民的環境就是這般,即使現在農村改善了很多,但是他們成天依舊要干農活,無法脫下農民的帽子。
隨著社會的發現,農村和城市差距在不斷的變小,農民也迎來了春天,他們的樸素終會被人看到。在我看來,大家都是一條水平線上,沒有誰是素質低下,只有本身素質低下的人才去輕易評論他人。
I. 怎麼讓帽子不掉下來
准備彈力線、發夾、針、剪刀。
1、將彈力線穿過針眼,如下圖所示。
(9)農民為什麼甩不掉帽子擴展閱讀
選擇搭配
人的臉型主要有方型(國字臉)、圓型(圓臉)和尖型(尖臉)三種。 圓臉戴圓頂帽,就顯得臉大、帽子小。如戴寬大的鴨舌帽就比較合適。尖臉的人戴了鴨舌帽就顯得臉部上大下小,更顯瘦削。因此戴圓頂帽比較合適。國字臉的人戴所有的帽子都比較合適。
其次要根據自己的身材來選擇帽子。身高的人帽子宜大不宜小,否則給人頭輕腳重的感覺。身矮的人則相鏈接或圖片反。個子高的婦女不宜戴高筒帽,否則給人的感覺是「又」長高了。個子矮的小姐不宜戴平頂寬檐帽,會顯得個子更矮。
戴帽子和穿衣服一樣,要盡量揚長避短,即使自己戴了滿意,又要使人看了雅觀。帽子的形式和顏色等必須和衣服、圍巾、手套及鞋子等配套。戴眼鏡的女士們,不要戴上面有復雜花飾的帽子,不宜將帽子遮住額頭,帽子要高一些,這樣能顯出你的瀟灑風度和高雅氣質。
J. 有人說以前農村人戴帽子會墊紙,為什麼要這樣做
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姥爺一年四季都會帶一個帽子,本來看姥爺帽子戴的時間久了沒有當一回事,後來發現姥爺戴帽子的時候都會在帽子里墊一層紙,所以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便問姥爺原因。原因如下:
1、以前生活窮,一個人的衣服、帽子本身就沒有幾件,所以不太敢洗。因為越洗就越薄,也容易壞。所以為了能讓帽子臟的慢一點,就在帽子里墊張紙,這樣先臟的是紙。
之所以過去放紙在其中,還是為了能夠塑形的,畢竟過去的帽子沒有什麼款型,看起來並不是很美觀,帽子整體比較肥大,戴上去顯得人沒有什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