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戴著什麼帽子
Ⅰ 子路成為孔子的學生,帽子上插著什麼
子路剛成為孔子學生的時候帽子上插著的是雞毛。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路可謂不打不相識。司馬遷《史記》記載孔子與子路初次相遇,子路頭上插戴著雄雞的羽毛,身上佩掛著野公豬的牙齒,子路這身行頭夠威猛、奇異的,也難怪有典籍中稱子路為卞之野人。
兩人相見,也許是孔老夫子之前從沒見過這幅裝扮,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他竟對孔子拳打腳踢動起野來。司馬遷用了陵暴孔子四個字來描述打架過程,看來孔夫子明顯不是子路的對手啊。兩人打架的畫面想像都覺得好笑,誰能想到後世被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會有這樣一番遭遇。
出身貧微
仲由少年時,從事各種勞作來維持家庭生活,甚至常吃野菜充飢。拜入孔門之前,《史記》記載,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公豬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後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
Ⅱ 子路剛成為孔子學生的時候,帽子上插著什麼
子路剛成為孔子學生的時候帽子上插著的是雞毛。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時期魯國卞人,即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據裴_《史記》集解引徐廣《屍子》說)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
Ⅲ 子路剛成為孔子的學生的時候帽子上插著什麼
子路剛成為孔子學生的時候帽子上插著的是雞毛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路可謂不打不相識。有一次,孔子正在教室里給學生上課,突然,一個帽子上插著雞毛、腰裡佩著寶劍的小夥子大叫大嚷地闖了進來。兩人相見,也許是孔老夫子之前從沒見過這幅裝扮,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只見他忽地拔出寶劍,狂舞起來,好幾次劍頭差點刺著孔子。孔子站著動也不動,笑眯眯地看著他。等他舞完劍,孔子說:「真不錯,好劍法!小夥子,我想收你做學生,你願不願意?」不料,小夥子一板臉說:「哼,我才不讀書呢!我像一根筆直的竹竿,生來就可以做一支利箭,還讀書做什麼?」孔子說:「讀了書就會有知識,好比竹箭前面安了金屬箭頭,這樣,箭不就更鋒利了嗎?」小夥子覺得孔子說得很對,低著頭走了。後來,這個小夥子便來到孔子門下,跟著孔子學知識,周遊列國。他就是孔子一生中最忠實的學生子路。
Ⅳ 子路剛成為孔子學生的時候帽子上插著什麼
子路剛成為孔子學生的時候帽子上插著公雞毛。子路是孔門弟子中最血氣方剛、最有性格的一個。孔子評價他,一句是「野哉由也!」,一句是「由也喭」,「喭」也是「野」的意思,總體說來,是個好勇鬥狠的主。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剛見孔子的時候,帽子上插著公雞毛,腰裡佩帶用豬皮裝飾的劍,一副街頭二混混打扮。
《子路見孔子》啟發與借鑒: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的學生有三千人,其中突出的有七十二人。《論語·子罕》中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意為孔子善於有步驟地進行教導。
從上文看,子路原是個粗魯的人,他不想學習,認為學習沒什麼用,而孔子循著他的比喻,也用比喻教育他努力學習,認真學習,結果子路心悅誠服。開導別人要有耐心,而且方法要巧妙。人們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Ⅳ 孔子的弟子當中,最勇敢的是誰
在孔子眾多的弟子中,最勇敢的當屬子路。他不僅作戰勇敢,而且為人憨直,不會耍心機。子路好勇,聞過則喜,這是孔子對子路的評價。
公元前480年,衛國內亂,子路為了救孔悝,被蒯聵擊殺,死時的情狀很嚇人,據說被砍成了肉醬,一代勇猛之士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子路死後,孔子非常傷心,吃飯睡覺都很謹慎恭敬。今天,在濮陽縣城北5公里處,依然可以看到子路的墳墓。
Ⅵ 孔子是怎樣對子路進行教育的
孔子繼承前人注重教育的思想,在30歲左右創辦了私學,並開始招收弟子。孔子私學的開創,揭開了古代教育的新篇章。
子路是孔子的第一批弟子之一。他比孔子小9歲,拜孔子為師時大約二十一二歲。子路名叫仲由,子路是他的字。子路是卞這個地方的人,當地的人都說他是一個「野人」。
子路個頭高大,性格粗豪,戴著一頂雞冠似的帽子,上面還插著一支雄雞的黃黑翎毛;衣襟上佩戴著公豬一樣的飾物。這兩樣東西是古人用來表明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勇士的標志性佩飾。
子路沒有正經職業,喜歡戴著一身飾物到處游盪。他走在大街上,人們都要退避三舍。子路是個粗人,他聽說孔子很有學問,就脫掉原來那一身裝束,換上了儒者溫文爾雅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問子路:「你愛好什麼?」
子路回答說:「喜好長劍。」
孔子說:「憑你的才能,加上學習,誰能比得上呢?」子路說:「學習難道有好處嗎?」孔子說:「驅趕狂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持弓弩的人,不能丟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經過繩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們接受直言規勸就會通達;從師學習,重視發問,哪有不順利成功的!」
子路說:「南山出產竹子,不經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來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鎧甲,為什麼要學習呢?」孔子說:「把箭的末端裝上羽毛,把箭頭磨得更加鋒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嗎?」子路施禮道:「感謝你的指教。」孔子與子路昀初相見時的這段對話,表明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思想。面對子路的疑惑和反問,他因勢利導,語言簡明而深
入地糾正了子路的觀點,讓人無可辯駁。
Ⅶ 春秋戰國那些有趣的人——耿直boy子路
春秋戰國那些有趣的人——耿直boy子路
孔門弟子三千,在那麼多學生中,孔子最喜歡哪個學生呢?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顏回。《論語》中,顏回一直是以好學生的形象出現的,得到老師表揚最多的也是他。然而錢鍾書在和楊絳聊天的時候卻認為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子路。在楊絳的《〈論語〉趣》里有提到這一幕。
錢鍾書先生的觀點有他獨到的眼光。在我讀《論語》的過程中,子路的確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在「孔門七十二賢」之上,更有「孔門十哲」,其中就有子路。可見他的不一般。在《論語》中,子路共出場 81 次,分布在41個章節中,可以說出場頻率很高了。
把這些有關子路的內容細細讀來,你會發現子路也許不是孔子學生中最有才華的那個,但絕對是最有個性,最有傳奇色彩,最直爽,最沒心機的人,堪稱一個可愛的耿直boy。
我對子路最深的直接印象來自於他的名字——子路。子路這倆字怎麼啦?其實也沒有什麼,只是不能用上海話來念,
……
……
……
猜你已經在用上海話念了,哈哈。很interesting是吧?(上海話「子路」念起來就是「豬玀」)
不僅名字讀起來很神奇,而且子路也與小豬佩奇有一個共同點——社會人。
我是社會人
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又一說字季路。有典籍稱子路是「卞之野人」。
不要誤會,「野人」並非是這個意思。卞地在魯國郊外,棲居在這里的人稱之為「野人」。生活在都城及其周圍地區的稱之為「國人」。也就是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區別。
《史記》里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jiā tún),陵暴孔子。」相信大家和我一樣,一眼就被「 陵暴 」兩個字怔住了。「陵暴」什麼意思?欺侮凌辱。就是說子路曾經對孔子實施過暴力,而且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暴力。太讓人震驚了!
雖然司馬遷沒有描述細節,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太史公的只言片語來想像子路頭戴雄雞似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對身高一米九的孔子……請自行補腦當時的畫面。
然而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子路隨後就拜入了孔子門下成為他的學生了。其實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與孔子的年齡是很接近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子路在孔門眾多弟子中可以算作是「師兄」級別的了。
我被懟我開心
然而身為「師兄」的子路,似乎並沒有得到老師太多的關照,在《論語》中,他的出場大多是以被老師懟而結束的。每每孔子提出一個問題,總是子路搶先出來回答,然而他的回答總是顯得很中二,與接下來其他弟子的回答形成鮮明反差,最後老師大加贊揚一下後面學生的回答,而最先回答問題的子路更像是拋磚引玉的那塊磚。
最著名的就要屬下面這篇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幾個弟子陪孔子坐著。孔子就問他們,你們的志向是什麼啊?子路不假思索地搶先回答說,讓我來治理一個內有災荒,外有敵患的國家,三年功夫,我就能讓它變得富強、法制、文明、和諧……
孔子聽後呵呵一笑。
其他幾個弟子一看,老師這是對子路誇海口的回答不滿意呀。懂了。
冉有接著說,我不想把目標定得太大,先訂一個小目標,讓老百姓富足就可以了。
公西華說,我目標更小,管管宗廟祭祀,有活動的時候做個主持人司儀什麼的就可以了。
這時,在一旁撫琴的曾皙停了下來,說,我只想在暮春時節,和小夥伴們游游泳,吹吹風,唱唱歌回家就可以了。
孔子聽了很高興地說,啊呀,我最欣賞曾皙的回答呀。治國要用禮,可是剛才子路的回答毫不謙讓,一點都不低調,所以我笑他啊。
你看看,子路就是拋磚引玉的那塊磚吧?然而看完這個故事,我卻始終覺得還是耿直高調的子路比較可愛。
又有一次,還是子路、冉有、公西華他們哥幾個的故事。
子路問孔子:「聽到一件合乎義理的事就要干起來嗎?」孔子說:「爸爸哥哥還健在,怎麼能聽到就干起來?當然要先請教他們嘍。」
冉有問:「聽到一件合乎義理的事就要干起來嗎?」孔子道:「那當然,聽到就干起來。」
公西華搞不懂了,問孔子:「老師您怎麼標准答案不一樣呢?」
孔子說,冉有這個人平日畏畏縮縮,所以我給他壯壯膽;子路這個人膽大包天,所以我要壓壓他。」
類似的段子在《論語》中還有很多。
孔子的幾個弟子站在孔子身旁,都是恭恭敬敬,和和樂樂的表情。唯獨子路怒目金剛,一副找人拚命的表情。孔子說:「像子路這樣,恐怕以後會不得好死吧。」
這個……長得丑有錯嗎?
我時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孔子為什麼總是要懟子路呢?難道當年被子路當街陵暴的茬還沒翻篇?哈哈,這是我的小人之心了,我寧願相信他們的關系不僅是師徒,更像是朋友。因為如果再細細翻翻《論語》,我們發現子路也經常回懟孔子呢!
我懟孔子我開心
有一次,子路提拔了一個小師弟子羔到費這個地方去當長官。孔子覺得子羔學業還未學成就去當官,那是害了子羔這個年輕人。
但是子路很不客氣地回懟說,那地方有人民,有社稷,在實踐管理中就可以學習很多東西,為什麼一定要讀書才叫學習呢?」
孔子氣呼呼地留下一句話,正因為你這樣,所以我最討厭那種利口善辯的人!
能當場回懟孔子的,縱觀三千弟子,估計也就是子路了。然而子路懟孔子並不是偶發事件,只要他認為不對,就會直言不諱地向孔子指出。可以說是非常耿直了。
又有一次,孔子周遊列國來到了衛國。實際掌權者是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很漂亮,但私生活的作風不是很好,不過她對孔子的德行和學問非常仰慕,所以邀請孔子來聊一聊人生。按理來說,孔子應該是不會去的,然而事實上孔子還是去見了南子,而且是單獨去見的哦。兩個人見面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呢?很遺憾其實我也不知道,因為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然而這件事情被子路知道了,子路非常生氣:老師你竟然單獨去見了南子,也不帶上我。
開個玩笑,其實原文是這樣記載的:
子路對「子見南子」這件事非常不開心,孔子對天發誓說:「我要是與南子做了什麼對不起人的事,上天會拋棄我,上天會拋棄我!」
你看,能把孔老夫子逼得對天發誓,除了子路這個耿直boy,還能有誰呢?
其實,孔子也並不是沒有表揚過子路。
孔子有一次心血來潮表揚子路,說穿得屌絲一樣,站在高富帥邊上,但是卻沒有自卑感的,大概也就是子路了吧。還引用《詩經》裡面的一句話來贊美子路,意思是不嫉妒、不貪求,怎麼不是美德呢?子路心裡那個美呀,像復讀機一樣整天念叨這兩句詩。結果孔子煩了,說,誇你兩句,你還得瑟了。
孔子的主張一直得不到施行,有一次他有點心灰意冷地說,我准備乘上木筏子漂流到海外去了,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聽了特別開心,心想老師對我是真愛呀!
沒想到孔子接著來了一句,可惜找不到造船的木頭啊。(還有一種解釋是; 子路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才能。)
孔夫子,您這是真心表揚子路嗎?我怎麼總覺得在給子路挖坑啊?是不是還想著陵暴那個茬呢?
其實,孔子是關心子路的。他了解子路莽撞率直的個性,擔心子路的一味「好勇」會害了自己。甚至早就作出過 「像仲由這樣,只怕不得好死」的預言。然而,性格決定命運。子路的最終結局,也正如孔子開玩笑時所預料的那樣「不得其死然」。
死得也很耿直
公元前478年,衛國發生內亂,出逃到他國的蒯聵(kuì)為了奪回王位,挾持了自己的侄子孔悝(kuī),想獲得他的支持。(孔悝就是那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文子孔圉(yǔ)的兒子)。子路當時是孔悝的家臣,聽說消息後單槍匹馬進城,准備救出孔悝。於是進入城門,放火燒高台。蒯聵派手下與子路搏擊,子路當時已經63歲了,力不從心,帽纓被斬斷了。這個時候,他想起孔子的教導「君子死,冠不免」於是停下來用盡全身力氣,系好帽帶,並說,君子在臨死的時候,帽子也是要端正的。然後就被殺死了並被剁成了肉泥。
老師對學生是最了解的,何況是相處了幾十年的師生。孔子聽說衛國發生政變後,就擔憂地說,子路怕是回不來了。(嗟乎,由死矣!)果然,消息傳來,子路被砍成肉泥。孔子聽了,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大哭起來。連連高呼「天祝予」、「天祝予」。這是老天在詛咒我啊,老天在詛咒我啊!可見孔子內心的悲痛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並且讓人「覆醢(hǎi)」,將肉醬倒掉,從此不再吃肉醬。
寫到這里,我突然意識到,孔子對子路是真心關愛的。之前對子路的調侃、揶揄,其實都是對子路的提醒和鞭策。然而子路的耿直是自始至終的, 他的死也許讓人覺得不值,但是他殺身成仁、 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卻讓人尊敬。
子路死後第二年,孔子也死了。
孔子一直想提點子路改正尚勇、魯莽的毛病。然而子路就是子路,到死依然是那個「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的耿直boy。
古人很可愛,歷史很有趣。
讓我們一起來學(ba)習(gua)語文課上那些來不及講的趣事。
Ⅷ 子路為何結纓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衛國太子蒯聵發動政變,逼孔悝「歃血為盟」,當時孔子的門生子路是孔悝的家臣,子路明知危險,還是義無反顧進城去救孔悝,在戰斗中因寡不敵眾。
子路被石乞用戈刺中,並把帽纓砍斷。子路倒在血泊之中,發現自己帽纓斷了,帽子(冠)歪了,掙扎著說:「君子死,冠不免。」說著,他用盡全力扶正帽子,整好帽纓,從容赴死。
(8)子路戴著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子路遇到孔子之前,是一個性格豪爽,又有點粗魯的武夫。《史記》的《仲尼弟子列傳》里這樣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子路性格頑劣,喜歡蠻力,脾氣直率不懂拐彎。他剛見到孔子時,頭頂上戴著雄雞一般的帽子,腰上配著公豬配飾,非常蠻橫地對待孔子。孔子卻以禮相待,使得子路心悅誠服地穿上儒服,拜在孔子門下了。
Ⅸ 子路與孔子(1):子路初見
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比孔子小九歲。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里介紹說: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kàng)直。冠雄雞,佩豭(jiā)豚,陵暴孔子。
子路是個窮小子,他性情粗朴,喜歡逞勇鬥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他喜歡戴著雄雞冠形狀的帽子,佩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雄糾糾氣昂昂,像只好鬥的公雞,又像只兇猛的野豬。他經常在大街上閑逛,希望找到個見義勇為的機會好混口飯吃。
子路聽說孔子在家裡辦培訓班,有不少年輕人都去學習。子路覺得很納悶:這孔子到底有什麼本事,讓年輕人不愛刀劍愛學習啊?於是,這頭傲慢的野豬,哦不,傲慢的野人就來到了孔子面前。《史記》上說是「陵暴孔子」,就是用暴力欺凌孔子。
一個文弱的教書先生遇上野蠻的社會小混混,這下孔子該怎麼辦呢?打110報警?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同學們別擔心。其實,孔子並不是吃素的。《史記》上說:
孔子長有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孔子身高在兩米左右,是個小巨人,而且天生神力,《列子》上說:
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
孔子的勇氣,能托舉起千斤重的城門。孔子身材高大,力大無窮,可是一點兒也不笨拙。相反,他的身手非常矯健,輕功非常了得!《淮南子》上說:
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弘,勇過於孟賁(bēn),足躡與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
孔子是個通才,他的智慧超過了大學者萇弘,他的勇武超過了大力士孟賁,他的足下功夫追得上野兔,他的手上力量托得起城門……孔子的能力太多了!
關於孔子神力的事,《呂氏春秋》上也有記載:
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孔子雖然天生神力,武藝高強,但他不願意以此聞名於世,幾乎從來不顯露他這方面的本事。而子路這個愣頭青,根本不知道孔子是個深藏不露的絕頂高手,還傻乎乎地跑到孔子家去耀武揚威。
孔子看到子路進來,以為是來參加培訓班的,和藹地問:
汝何好樂?
子路昂著頭說:
好長劍!
孔子打量著桀驁不馴的子路,微微一笑:
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哉?
孔子說,我問的不是這個。我是說以你的能力,如果再學習點什麼,誰能趕得上你呢?孔子多有智慧,知道子路喜歡戴高帽,上來就送了頂帽子給他。
子路不知道這是孔子挖的坑。一聽孔子誇自己有能耐,高興得很!立馬就向前跨了一步,但仍傲慢地說:
學豈益哉也?
意思是說,我都這么厲害了,學習能對我有什麼幫助呢?那自以為是的樣子,真的很欠扁。但是孔子沒有扁他,而是展開三寸不爛之舌,從思想上削他:
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qíng)。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
孔子說,國君如果沒有敢進諫的臣子就會失去正道,讀書人沒有敢指正問題的朋友就聽不到善意的批評。駕馭正在狂奔的馬不能放下馬鞭,已經拉開的弓不能用檠來匡正。木料用墨繩來矯正就能筆直,人接受勸諫就能成為聖人。接受知識,重視學問,誰能不順利成功呢?詆毀仁義,厭惡讀書人,必定會觸犯刑律。所以君子不可不學習。
孔子循循善誘,哄嚇騙拐逼夾雜著口水如暴風驟雨一樣,向子路擊去。說你這匹野馬,如果好好學習,可以成才成聖;如果不好好學習,一定會觸犯刑律的。如果觸犯了刑律,不僅自己要吃苦頭了,沒法奉養父母不說,還會讓家人也跟著蒙受羞辱,在鄉里鄰居面前都抬不起頭來。子路是個很有孝心的孩子,他自己受罪沒事,但絕不肯讓父母因為自己蒙羞的。因此,孔子的這句話,對他的觸動是很大的。孔子在子路身後推了幾把,又跑到前面把坑挖大一些,說「君子不可不學」,意思就是,只要是君子,沒有不學習的。子路你是不是君子?你承認自己是小人,那我就沒話了。如果你是君子,那就得學習。子路已經被推到坑邊上了,腳已經想下去了,但嘴上並不服軟,說:
南山有竹,不輮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
子路說,你別以為我讀書少,就想騙我。你看那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自然筆挺的,砍來做箭,能射穿皮革。這樣說來,哪裡要需要學習呢?嘿嘿,這就像我一樣,天生耿直,拿來就能用,根本用不著學習!
子路的口才還真是不賴!但孔子畢竟是孔子,他輕巧地接住子路的話柄,順手就射了回去:
孔子曰:栝(kuò)而羽之,鏃(zú)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孔子說,如果在箭的尾部加上羽毛,頭部裝上磨得鋒利的箭頭,不就能射得更深嗎?意思是說,你的本質雖然不錯,如果再加上學習的話,一定會更有出息了。
子路是平民,他出來混社會,裝大俠,無非是為了謀求一份好的生活。聽說學習能讓他有更好的前程,心裡已經有了來上培訓班的打算了。可他還是很驕傲,想打聽一下培訓班的內容是不是合他的味口,他問孔子:
君子尚勇乎?
意思是問,你們這些君子所學的,也崇尚我子路這樣的勇力吧?不料孔子給他當頭澆了一盆冷水,說:
君子義以為上。
孔子說,君子崇尚的是義。為什麼呢?因為: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也就是直白地告誡子路,如果只崇尚勇力,而不懂得什麼是「義」,那麼擺在你面前的路只有兩條:第一條,你不學習,做小人,小人有勇而無義,會淪落為強盜或蟊賊,結果是死路;第二條,你來學習,做君子,君子有勇而無義,會猖獗到犯上作亂,死得更慘!
兩條都是死路!子路是很勇武,選擇不來學習,當小人,那是死路一條;選擇來學習,做君子,但仍自以為是地玩尚勇那一套,還是死路一條!子路會選擇哪一條呢?他又不是傻子,當然都不選。他選擇了第三條路——放下自己的驕傲,虛心向孔子學習:
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第二天,子路就穿著讀書人的衣服,提著見面禮,來孔子的培訓班上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