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什麼地方重大節日戴像雞冠的帽子

什麼地方重大節日戴像雞冠的帽子

發布時間: 2022-12-20 01:58:03

1. 彝族婦女帶帽子是否以婚標志

不同年齡段所帶的頭飾不一樣、已婚與未婚所帶的頭飾也不一樣,具體分辨如下:

居住在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同胞,特別注重頭飾的裝扮,數千年流傳至今,以多彩的頭飾形成獨樹一幟的頭飾文化。「鳥美在羽毛、人美在頭飾」、「漢人顧腳、彝人顧頭」成為他們對傳統頭飾文化最好的詮釋。有趣的是,彝族形態各異的頭飾緣於圖騰或動植物崇拜,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圖騰的特點就是相信人們的某一血緣體和動物的某一種之間存在著血緣關系。」
彝民族的頭飾,特別是女性的頭飾,在其一身中要更替好幾次,由特定的頭飾可見女性經歷的人生及年齡身份。彝族姑娘在婚前有戴雞冠帽的習俗,其帽狀如公雞冠,故又被稱為公雞帽,是用硬布剪成雞冠形狀,再用一樣大的銀飾鑲嵌而成。在彝族的傳說中,說是很久以前,雄雞曾救過一對青年男女,後來,彝人們便要未婚姑娘全都戴上雞冠帽,既象徵平安幸福,又寄寓著吉祥如意。更為有趣的是,在彝族絢麗多姿的工藝鑲嵌的花紋大都以「雞冠牙」為圖案。
在涼山彝區,凡結婚婦女的頭飾便成為荷葉帽,其形似荷葉,凡熟悉彝族風俗的人士一看見這荷葉帽,便知道這是已婚婦女。戴荷葉帽也有一個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婦女比男人更聰明,一次,支格阿落(彝族神話中蓋世無雙的英雄)騎馬巧遇犁地的夫妻倆,問她丈夫今天犁了多少輪?這位丈夫無言對答。其妻卻反問支格阿落,問他的馬今天走了多少步?支格阿落頓時被問得啞口無言。第二天,支格阿落不服輸,又找到這對夫婦說:我今天牽來一隻公羊,找你的男人喂養生羊羔,婦人機智地說:我男人正在家裡生孩子。支格阿落驚奇問道:男人怎會生孩子?婦人答道:那麼公羊又怎能生羊羔呢?聰明絕頂的支格阿落又敗在她手下,於是下令縫制荷葉帽給已婚的婦女們戴上,用於「蓋住」她們的聰明才智,孰不知,荷葉帽成了已婚婦女驕傲的頭飾,使她們更加美麗動人。
彝族男子的頭飾則用黑布纏頭,編織成一尖錐狀,被稱為「英雄結」。頭飾完整地保留了男性的陽剛之氣。彝族是一個崇尚鷹的民族,世代沿襲至今,男人應具有鷹的風姿、鷹的神韻。岩鷹搏擊長空,面對藍天、白雲、大地、勇往直前,成了彝族男子漢心中勇敢的象徵。有趣的是,青年男子的英雄結細如竹竿,中老年男子的英雄結粗似拳掌,貫於額中。從今天涼山州美姑縣彝族男性英雄結中還可窺見彝族先民在遠古時長途遷移的痕跡,先 祖從滇、黔而今涼山遷移時,曲列系家支從左邊渡金沙江,古候系家支從右邊渡金沙江,凡系屬曲列系家支的後裔英雄結偏左;古候系後裔則偏右。由此而得知,彝族的頭飾文化亦是彝族對祖先紀念的深深烙印。
彝族也是一個善於學習外民族優秀文化的民族。在涼山州美姑縣還有一種既美觀、又實用的紅纓須斗笠,彝族稱為「衣馬爾布」。據說在清朝時,彝族手工藝人模仿清朝官員的官帽仿製,用生長在水邊的水竹編織而成,斗笠上裝飾著散開的紅纓須,其形狀比清朝官員的帽大些,更加美觀大方,「夏日可遮陽、雨天可遮雨」。紅纓須斗笠備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愛。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反映彝族風情故事片《奇異的婚配》,就曾在美姑縣牛牛壩訂做了100多頂紅纓須斗笠作道具。如今,在美姑的鄉鎮上,每逢趕集或是節日,隨處可見紅纓須斗笠,遠遠望去,像是燃燒的火焰,這與彝族崇拜火、喜紅色有密切的關系。

2. 畲族女子傳統發式不同於漢族婦女,它有什麼特色

尤其是已婚女性,她們的頭發都是從梳子後面梳出來的長長的管狀發髻,像一頂雞冠狀的帽子放在腦勺後面,頭發上戴著一個紅色的天鵝絨戒指。有的人在頭頂放一根五六厘米長的小竹筒,在竹筒上梳成螺旋狀的頭發,看上去很獨特。梳頭的時候,不僅要用茶油和水擦拭,還要用假發混合,這樣看起來高高的,蓬鬆的,亮麗的。

這種具有紀念祖先意義的原始裝飾通常在結婚時佩戴,以後在所有的節日或客人身上佩戴。平時工作時,再用藍布方巾或毛巾包好。如今,戴「鳳凰冠」的人很少見,有些畲族村落只有在接待遊客或重大節日時才穿。

3. 彝族婦女戴雞冠帽,這是表達什麼意思

在昆明街頭,人們常被一群群頭戴「雞冠帽」,身穿花邊衣裳的少數民族姑娘所吸引。她們是撒梅人,為彝族的一支。在紅河西岸,楚雄彝族自治州,「雞冠帽」也很盛行。


從此,雄雞驅趕魔王的故事就在彝族人民中廣泛流傳,姑娘們也就把象徵吉祥和幸福的「雞冠帽」戴在頭上,表示雄雞永遠伴著自己,那無數的銀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遠光明。「雞冠帽」一代傳一代,越做越精巧,越綉越漂亮,寄託著彝族姑娘對邪惡的憎恨和對幸福的嚮往,也把彝家姑娘裝扮得更加美麗動人。

4. 彝族帽子怎麼戴

不同地方的彝族頭巾樣式和佩戴方法不太相同。

大小涼山的彝族婦女,喜戴一種類似瓦蓋的長方形綉花包頭,包頭前端遮住額頭,好似帽檐。未婚成年少女梳一條發辮,將發辮盤於「瓦蓋」之上。成年婦女則梳兩條發辮,在腦後交叉向前盤於頭頂,是結婚的標志,也有的地方用黑布做成梯形帽包頭。生過孩子後就戴「羅高帽」。

滇中、滇南一帶的彝族少女,喜戴一種色澤鮮艷的「雞冠帽」。「雞冠帽」所用銀泡多達千餘顆。雄雞是這一帶彝族人崇拜的神物,銀泡則代表星星、月亮,象徵著光明和幸福。



彝族是我國56個少數民族中一個人數比較多、比較古老的民族。彝族所處地域幅員遼闊,支系眾多,因此,其穿戴因地而異,不同支系的服飾及手工藝也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川滇大小涼山的彝族,四周山川環抱,峽谷深邃,巨流滔滔,由此早已形成彝族古樸、獨特的服飾風格。

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著長褲。褲腳有大、中、小三種。女子上著大襟右衽衣,下著百褶裙。

彝族雞冠帽是女裝不可缺少的配套服飾,因其形似雞冠而得名。這種帽的製作方法:第一步是把幾張布疊起來,縫緊;第二步是根據帽圈的大小,按公雞冠的形象,把布剪裁成相同的兩片;第三步把這兩片布的兩端及上部縫好即成;第四步進行裝飾。

裝飾最為繁復,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鑲銀珠的雞冠帽,以直徑約為5至6毫米的銀珠串起來,從帽的外沿起,由外及里,一層緊挨一層地把銀珠串鋪在布片上釘緊。鑲好銀珠,整個帽面都是銀珠,而且很有秩序,這種華美的銀珠雞冠帽戴在頭上,銀光閃閃,極其引人注目。

二是綉花雞冠帽,在布面上綉上自己喜歡的各種紋飾。

三是綉花加銀飾雞冠帽,在綉花雞冠帽的空餘地方再鑲上銀花、銀鏈。這種雞冠帽既有綉花又有銀飾,另外一番風韻。

彝族人民不僅把戴雞冠帽作為吉祥的象徵,而且將它作為一種審美的標准。同時也是婦女們聰明才智的結晶。哪位姑娘的雞冠帽做得漂亮,她就會贏得人們的贊揚。因此,雞冠帽在彝族婦女中廣泛流行,製作技藝也在不斷提高。

彝族它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獨特文化,包括語言、文字以及風俗禁忌。風俗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和節日慶典兩個方面。

彝族的日常生活習俗,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庄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伺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

兄弟可與嫂嫂開玩笑,但兄長不能與弟媳開玩笑。客人入室讓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邊,小輩坐在客人對面。

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樓要脫掉鞋子;禁裸體、半裸體成年人入家門;不能用腳踩門檻,或坐在門檻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婦女的衣褲不能晾曬在過路的地方和蜂窩旁邊;禁止面對著太陽大小便。

彝族的待客習俗,彝族素有「打羊」、「打牛」(殺羊殺牛)迎客的好客之風,客至,必須殺牲款待客人。殺牲之前,執活牲於客人面前讓其過目,俗稱「領牲」,以此表示對客人的誠意和敬意。宰殺後,自首至尾、四腿、肚雜一鍋煮之,煮熟後-一擺於客人面前,稱為「全席」。

待客肉食以膘肥、肉厚為體面,切成大坨,拌入佐料,俗稱「砣砣肉」。吃飯前,主人必先在火塘中燒羊肝、牛肝給客人吃,表示敬重。

雞頭送給最尊貴或最年長的人吃。席間,主婦時刻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等客人碗中飯吃光,便添飯給客人。彝族認為,客人碗里的飯吃光後才給他添飯是不禮貌的。

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彝族也會遞茶。彝族人也會每人發給一個小沙罐、一個茶杯,互不佔用,意思是,飲別人飲過的茶不過癮,同時也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和誠意。

客人到家,必敬酒、傳煙、遞茶,這是雲南彝族的傳統習俗。若客人不會抽煙,或不能飲酒,不要拒絕主人的盛情,可收下而不抽不飲,以示對主人的尊重,感謝。

彝族的習俗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很廣,大到節日,小到生活細節,彝族風俗是彝族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行為的規范,經過長久的發展,成為一種特色的彝族文化。

5. 彝族的帽子有什麼象徵

彝族帶帽子的象徵:
彝族所處地域幅員遼闊,支系眾多,因此,其穿戴因地而異,不同支系的服飾及手工藝也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川滇大小涼山的彝族,四周山川環抱,峽谷深邃,巨流滔滔,由此早已形成彝族古樸、獨特的服飾風格。
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著長褲。褲腳有大、中、小三種。女子上著大襟右衽衣,下著百褶裙。
彝族雞冠帽是女裝不可缺少的配套服飾,因其形似雞冠而得名。這種帽的製作方法:第一步是把幾張布疊起來,縫緊;第二步是根據帽圈的大小,按公雞冠的形象,把布剪裁成相同的兩片;第三步把這兩片布的兩端及上部縫好即成;第四步進行裝飾。
裝飾最為繁復,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鑲銀珠的雞冠帽,以直徑約為5至6毫米的銀珠串起來,從帽的外沿起,由外及里,一層緊挨一層地把銀珠串鋪在布片上釘緊。鑲好銀珠,整個帽面都是銀珠,而且很有秩序。
這種華美的銀珠雞冠帽戴在頭上,銀光閃閃,極其引人注目。二是綉花雞冠帽,在布面上綉上自己喜歡的各種紋飾。三是綉花加銀飾雞冠帽,在綉花雞冠帽的空餘地方再鑲上銀花、銀鏈。這種雞冠帽既有綉花又有銀飾,另外一番風韻。但森林中的魔王對姑娘不懷好意,總想霸佔她。
在一個明月皎潔的夜裡,小夥子和姑娘在森林中約會,魔王突然降臨殺害了小夥子,把姑娘強行帶走。然而聰明的姑娘趁其不備,逃了出來。魔王發現後,緊追不舍。
當她跑到一個村寨邊時,公雞就「喔喔」地啼叫了起來。魔王聽到雞叫聲,知道前面有人家,不敢再追趕姑娘。姑娘終於逃出了魔掌。
姑娘帶著公雞來到心愛的小夥子被害的地方。當公雞「喔喔」鳴叫起來後,奇跡出現了,小夥子復活了,姑娘高興地攙扶著小夥子回到村子裡。後來他們結為夫妻,過著幸福美滿得生活。

彝族人民不僅把戴雞冠帽作為吉祥的象徵,而且將它作為一種審美的標准。同時也是婦女們聰明才智的結晶。哪位姑娘的雞冠帽做得漂亮,她就會贏得人們的贊揚。因此,雞冠帽在彝族婦女中廣泛流行,製作技藝不斷提高。

相傳在很久以前,在紅河地區的一個山寨里,兩個男女青年在勞動和生活中,相識相愛。姑娘心靈手巧,貌若山花,小夥子勤勞勇敢,人們都稱贊他們是天生的一對。

6. 彝族婦女戴的鍋蓋帽簡介

那個帽子叫雞冠帽,當然你說的也可能是雲南十八怪之一的第二怪摘下斗笠當鍋蓋: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不做飯時就當做,帽子來帶著。不同地區的彝族服飾有著細微的區別。
四川涼山型
婦女著裙,戴頭帕,生育後戴帽或纏帕。雙耳佩銀、珊瑚、玉、貝等耳飾,重頸部修飾,戴銀領牌。下著百褶長裙,成年裙分為三節,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多在腰際佩掛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用於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飾的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喜用黑、紅、黃等色,其工藝可用挑、綉、鑲、滾等多種技法,火鐮、羊角、蕨芨草等圖案是其傳統紋樣,下分依諾、聖乍、所底三個樣式。

烏蒙山型
本型服飾過去多以毛,麻織品為主,現多用布料,色尚黑,多為青、藍色。其基本款式為大襟右衽長衫、長誨。女服盤肩,領口、襟邊、裙沿有花飾。又可分為威寧式和盤龍式。
紅河型
本型男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為立領對襟短衣、寬襠褲;女裝則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長衫,也有長衣和短裝,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著長褲,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或絨線作裝飾。可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東南型
本型服飾流行於滇東南彝區及廣西那坡等地。女裝以右襟、對襟上衣及長褲為主要款式,個別地區著裙;男裝上為對襟,外套坎肩,下穿寬襠褲。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 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服飾特點
(1)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

十月年
(2)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
(3)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
(4)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希望採納,謝謝~~~~~~~~~~~~~~~

7.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服飾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有:

1、漢

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民國婦女後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

2、壯族

壯族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3、滿族

滿族婦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領、襟、袖的邊緣鑲上寬邊作為裝飾。滿族把深絳色看作福色,還崇尚白色。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鐵燙繪的方式繪制在獸皮和毛氈面料上。

4、回族

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顏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綠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頭、頸、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銀飾,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

6、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婦女外出時,要帶頭巾或蒙面紗。衣料一般選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綢」。

7、土家族

土家族女裝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傳統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8、彝族

彝族婦女著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圖案紋飾多為雞冠、羊角、火鐮、蕨草、窗格等動植物和生活物品。

9、蒙古族

蒙古族婦女愛穿長袍,並系腰帶,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戴翻檐尖頂帽,配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女士長袍多用紅色、綠色或黃色的綢緞自製成。

10、藏族

藏族婦女穿藏袍,冬袍有袖,夏袍無袖,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一塊毛織的彩色橫條「幫典」。腳穿藏靴,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佩戴珠寶、金、銀、銅、玉、等精美首飾。傳統藏族服裝主要是是動物的毛和皮加工而成。

11、布依族

布衣族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褲腳等處,皆用織錦和蠟染各色幾何圖案鑲制,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她們喜歡佩戴銀質耳環、項圈、手鐲,足蹬尖鼻綉花

12、侗族

侗族女子上身穿開襟緊身衣相配,下身配裙子,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剪刀口狀的「兜領」,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和細紗之分。她們喜歡佩戴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

13、瑤族

瑤族婦女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瑤族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服飾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採用桃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

8. 彝族姑娘戴的雞冠帽有一個什麼傳說

彝族服飾因支系不同而千差萬別,各具特色。雞冠帽是彝族姑娘服飾當中非常獨特的一種帽飾。形制獨特,製作精美的雞冠帽是彝族撒梅人生活習俗、歷史文化作用於服飾上的典型體現。
彝族是我國西南人口較多且分布較廣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彝族所處地域幅員遼闊,支系眾多,其穿戴也是因地而異,因支系不同而異彩紛呈。雞冠帽是彝族撒梅人特有的帽飾,因其獨特的形制,美麗的外觀以及動人的傳說使之成為當地彝族服飾文化中一顆璀璨的繁星。
一.關於雞冠帽
雞冠帽是尼濮(撒梅人,彝族支系之一)未婚女子的帽飾,彝族稱之:「撒尼莫吐」(撒尼帽子),因帽形似雞冠,故稱「雞冠帽」,又稱「公雞帽」。
撒梅人是彝族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於雲南昆明、紅河州、楚雄州。雞冠帽是撒梅人服飾最具特色的地方。撒梅人喜鑲很多的「銀泡」,雞冠帽也不例外。其形狀是將硬布剪成雞冠形,在表面上除了鑲綉大小銀泡外還綉上各種花卉圖案。雞冠帽一說凡女孩年滿三歲以後都要戴此帽,直至出嫁為止。而在昆明西山區撒梅族姑娘在訂婚以前,所戴「雞冠帽」雞頭向後,表示未婚,訂婚「吃大酒」儀式上,就要將「雞頭」從頭後轉向頭前。
如今,各民族的習俗都在變化,但每逢節慶日,撒梅族姑娘們仍喜於穿著自己艷麗多姿的民族服裝,戴上心愛的雞冠帽參加各種喜慶活動。
二.撒梅人為何戴雞冠帽
關於雞冠帽的由來有幾種說法,撒梅人的雞冠帽深為彝族姑娘喜愛有它特有的原因,不僅源於彝族人的生活習俗,還因為它有著美麗的傳說。
1. 與久遠的生活習俗相關
我國飼養家禽的歷史由來已久,而雞作為家禽被飼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過去,鍾表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人們的生活起居以及勞作等沒有具體的時間觀念,都依靠雄雞來報曉,雞叫三遍的時候人們紛紛起床開始一天的勞作。特別在農忙怕時候,雄雞報曉喚起熟睡的人們,以免耽誤農時。
2. 雞冠帽的傳說
關於雞冠帽的來歷,更多的是與傳說有關。主要有公雞幫助撒梅人御敵傳說、雄雞降妖驅魔傳說以及雄雞治蜈蚣的傳說等。如今,比較耳熟能詳的是雄雞降妖驅魔傳說。這里主要講述雄雞降妖驅魔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彝家戀人,姑娘長得漂亮如花,小夥子十分英俊。一天夜晚,他們在林中相會,被森林裡的妖魔發現了,妖魔殘暴的把小夥子給殘害了,並企圖強佔美麗的姑娘。這位彝族姑娘悲憤萬分,她奮力的逃跑……快跑到山寨的時候,眼看就要被妖魔抓住,恰好傳來了公雞的啼鳴聲,愚蠢的妖魔以為天要亮了,嚇得掉頭逃跑了,美麗的姑娘得救了。後來小夥子也醒了過來,他們幸福地結為了夫妻。
為了表達他們對公雞的感激之情和希望能永遠得到雄雞的護佑,姑娘模仿雞冠做了雞冠帽戴在頭上。
三.雞冠帽象徵的意義
同白族姑娘的帽飾有著特別的象徵意義——「風花雪月」一樣,彝族雞冠帽子上也有特別的所指:帽子上的大小銀泡表示星星和月亮,喻示光明將永遠伴隨她們。據說,雞冠帽戴在頭上,表示雄雞永遠陪伴姑娘,可以驅邪避害,逢凶化吉。彝族雞冠帽同漢族地區的公雞能避邪以及寓意吉祥如意(取「雞」的諧音「吉」的意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四.雞冠帽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彝族雞冠帽是彝族民俗文化的產物之一,它不僅代表了彝族撒梅人的民族標志,審美情趣,還有著深藏背後的文化內涵。
1.它是彝族人民勤勞的象徵
戴雞冠帽的彝族撒梅人主要分布在雲南昆明官渡、紅河元陽、金平、楚雄等地。村寨選址多在地勢險要的高山坡地帶或河谷地帶的向陽山歧。大多依山傍水,高山地帶,少有平坦的地勢,這給大面積種植農作物帶來了局限。彝族撒梅人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下不畏艱苦,用自己的雙手自己自足,創造了自己的幸福。上文已提到過去當地彝族居民需公雞報曉早起耕種,莫誤農時。充分顯示了彝族人民的勤勞。筆者有幸在紅河元陽彝族山寨生活過一段時間,真實地感受了當地彝族居民的勤勞,彝族居民的生活也日益提高。盡管現今有了鍾表報時,但雞冠帽這種獨特的帽飾卻被勤勞智慧的撒梅人一代代傳承了下來,成為撒梅人勤苦勞作的有力見證。
2.它表達了彝族人民對完美愛情、幸福生活的嚮往
彝族人不乏歌頌堅貞愛情的史詩、傳說。如《阿詩瑪》。或許雄雞降妖驅魔的傳說不及《阿詩瑪》轟轟烈烈和廣為外族人知曉,但它同樣表達了彝族姑娘對完美愛情、幸福生活的嚮往。雄雞降妖驅魔的傳說中的美好結局恰恰是彝族民間追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觀和幸福觀的集中體現。
3. 它體現了彝族精湛的手工藝,具較高的觀賞價值、珍藏價值
彝族雞冠帽形制酷似雞冠,惟妙惟肖。種類又分鑲有銀珠的銀珠帽、綉花雞冠帽和綉花加銀飾三種。華貴美觀,異彩紛呈。它充分展現了彝族姑娘精湛的手工技藝,也是彝族婦女們聰明才智的結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珍藏價值。
雞冠帽憑著其獨特造型和優美外觀以及豐厚的文化內涵,不僅成為博物館的收藏對象,還走進了普通人的視線,甚至成為旅遊商品。它作為一種媒介物散播著彝族撒梅人特有的民俗民風。
雞冠帽這一具有獨特地域的帽飾,它是彝族服飾文化的有機部分,構成了彝族撒梅人獨特的民族文化現象。形制特別、製作精美、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的雞冠帽是彝族服飾文化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9. 誰知道瑤族的習俗呀

是關於什麼的呢,有關於哪個重要節日的呢?
他們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也有分布。
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
瑤族的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春節、達努節、中元節、社王節、清明節等,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廣西都安瑤族的達努節比較隆重,相傳是紀念先人反抗土司斗爭的節日。盤王節,俗稱「跳盤王」、「還盤王願」。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時為農歷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戶、數戶或一村進行。主要儀式由師公跳神祈禱,唱盤王歌,跳長鼓舞,禱告盤王(盤瓠)保佑賜福。盤王節,一般是自稱「勉支」的瑤族的節日,比較隆重。
習俗舞--瑤族除長鼓舞外,另有銅鼓舞亦甚有名。
瑤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招贅習俗較為普遍。

10. 摩梭文化的重大節日-轉山節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也是最有「摩梭味」的節日。如果你正好在瀘沽湖旅遊,可千萬別錯過這個好機會。
轉山節,是朝拜格姆女神山的日子。
人們認為摩梭人對格姆山的崇敬,是因山上的雲來霧往直接影響瀘沽湖地區的農耕,所以摩梭人才把白露節令前後豐收在即的日子,定為崇敬山水的節日。
清晨,太陽還未升起,整個永寧壩還沐浴在震霧中的時候,村子裡就已歡鬧起來。小夥子們准備著自己的民族盛裝,家家戶戶的女兒們都在阿媽的操勞下打扮得花枝招展。老人們在為歡度轉山節而准備著經幡。扎美寺的僧侶們騎著馬,排著長長的隊伍,帶頭高高的雞冠帽出現在公路上時,朝拜隊伍們就會在後開始挪動著步子。鮮艷服飾的長長隊伍會讓你的相機忙得不可開交。
到山腳祭拜林後,人們紛紛把准備好的「風馬旗」布條拴在樹上,喇嘛們則坐成幾排吹響長號和鎖吶,人們此起彼伏面山叩拜,對山水虔誠的壯觀場面讓人感動而難忘。
祭拜後,便是歌舞聯歡和賽馬,一派濃郁的風俗畫讓遊客也歡樂無限。
人們到女神廟燒過香,就以家族為單位,在這兒一群那兒一夥也野炊。在那綠色的草坪上點點帳篷拔地而起,遠遠望去好像是天上的人間。
吃過午餐人們就會在那草坪上進行各種活動 ,年青的小伙姑娘隨著長笛聲手挽手地輕輕飄舞起來,姑娘們的百褶裙像一片片白雲在空中飄動似的隨著長笛聲輕輕地飄著,一陣陣響亮「的阿哈吧啦」和「那喏喏喏……」歌唱聲在山谷中久久回盪。
偶爾在那草壩上可見到最精彩的賽馬,小夥子們騎著一匹匹剽悍的馬在那草壩上賓士著,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內蒙古草原上的那種賽馬場面。
轉山節給格姆山徒增了道亮麗風景。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2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8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15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1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80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806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72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6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7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