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清朝帽子上的小塊玉叫什麼

清朝帽子上的小塊玉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2-20 15:08:12

A. 清朝官吏裝在帽子頂上正中的飾物

清朝官吏裝在帽子頂上正中的飾物--頂珠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
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
一品用紅寶石,
二品用珊瑚,
三品用藍寶石,
四品用青金石,
五品用水晶石,
六品用硨磲〔chēqú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
七品用素金,
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
九品鏤花陽紋,金頂。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
稱一品為亮紅頂,
二品為涅紅頂,
三品為亮藍頂,
四品為涅藍頂,
五品為亮白頂,
六品為涅白頂。
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
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至於所說的巡撫是一品那是在清末,太平天國的起義也使清朝政府風雨飄搖,清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鎮壓起義,大量封賞各地督撫,很多巡撫都成為了一品大員,而原來的一品大員也被封以各種頭銜和爵位,成為超品大員,鎮壓起義而產生的大量立功將士的出現,使對他們的賞賜成為問題,清政府為節省財政開支,大量封以頂戴,但這些頂戴只是身份的象徵,沒有任何實權,這和清初的一品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這也是在清初所不可能的!

B. 清朝帽子形狀的玉是什麼

據說是鶴頂紅,用以賜死臣官!但是我倒相信是瑪瑙、珍珠類的!以表示官階

C. 冕旒的兩邊叫作「允耳"的玉珠,有什麼用途

古代的地位等級都是比較鮮明的,當時的衣著和配飾都可以看出等級多少的,那麼皇帝冕旒的兩邊叫作「允耳"的玉珠,是有著很大的用途的。一般目的就是為了蔽明的,就是帝王觀察事物的時候,不可以察察為明的。而且在重要場合上面,皇上慌張的話,就會左搖右晃,頭上的珠子就會晃動,所以就會打到皇帝的臉上,從而提醒皇帝的威嚴性。

這是最有價值的儀式,古代儀式之一中國,據說黃帝是第一個戴上這頂帽子的人,但當時沒有任何規定,只有在周朝時期才被完善。但是後來他逐漸將自己局限於皇帝,因此「冕旒」成為皇帝的名字。

所以古代的服裝都是比較有心機的,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而且是有學問的門道的,僅僅是一頂帽子就有這么多的學問的,可見皇帝當時真的是比較不容易的啊。

D. 古代人(明,清)帽子前面有一塊玉飾,請問有誰知道叫什麼名稱,哪兒有相關資料。

僅供參考:古代帽子上的玉應該叫冠玉,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束發用具,表示成年貴族,明清繼承沿用其表意。

E. 清朝官帽頂上都有一顆珠子,這顆珠子是什麼含義呢

清朝官帽上的珠子為頂珠,是用來區分出官員的品級和地位的,不同品級的官員,帽子上的珠子價值也有所不同,根據官職的大小來決定,官職越大珠子材質就越高級。

從高到低依次為:一品官員紅寶石、二品官員珊瑚、三品官員藍寶石、四品官員青金石、五品官員水晶、六品官員硨磲、七品官員素金、八品官員陰紋縷花金、九品官員陽紋鏤花金。

從六品官員開始,頂珠使用的就是寶石,六品用的是白玉,五品是水晶,四品是青金石,到了三品的時候就是藍寶石,一克拉在現在也有四五千的價格,二品用的是紅珊瑚,大概價值七八千一克拉,而一品大員用的紅寶石,更是非常珍貴,之前在一場拍賣會上,清朝一品官員的頂戴就被賣到了110萬人民幣的高價,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紅寶石值錢,而是對於收藏家來說,這顆頂珠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所以值得他們花高價進行收藏。

F. 古代官帽子前面正中間有一塊東西,那是叫什麼

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兩代使用較多.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G. 帽子上的玉石

古人帽子上的玉飾,稱之為「冠玉」,民間稱之為「帽正」。封建時代,官員配什麼樣的冠玉,是與穿著服飾相匹配的。

H. 古代帽子上鑲嵌的綠色的圓的東西是什麼

那叫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兩代使用較多。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以玉石、翡翠、瑪瑙等材料製成,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鑽孔後縫綴在帽子前端。明、清時期較為流行。清邃園《負曝閑談》第二十五回:「皮困秋兒上一塊碧霞璽,鮮妍奪目。」其中「一塊碧霞璽」,即指「帽准」。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八回「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縐紗皮襖。。。。。。頭上戴了一頂烏絨女帽,連帽准也沒有一顆」。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四十二回:「俚幾對珠花同珠嵌條,才勿對,單喜歡帽子浪一粒大珠子,原拿來做仔帽正未哉,

帽正的出現與帽子是分不開的,其本身的實質就是帽飾,民間俗稱帽花。帽花是指裝飾於帽上的飾物,多用於小孩出生或小孩滿月、滿周歲等喜慶節日,大小排列成組。還有一些婦女用的帽花,以團花、團壽、團鶴、福祿壽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圖案為主。多為老年婦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壽時兒媳贈送的祝壽禮物。

帽正與一種便帽的關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種叫法。如"小帽"、"帽頭"、"瓜皮帽"、"六塊玉"等等。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因這種帽子是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含義而盛行於京城了。清入關後,同樣取"六合統一"這一吉利之詞,同時這種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們喜愛,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後,形如半球。帽的底邊分有檐與無檐兩種。有檐的即在底邊上鑲上1寸寬的小檐;無檐的只用緞子包個窄邊而已。小帽在天熱時,多選用黑紗為面;天涼時,則選用黑緞子為面。帽頂是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盤結",顏色有紅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後。帽正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 、梅花紋、荔枝紋等等,豐富多彩

I. 清平樂的官帽中間沒有玉,而大宋宮詞的帽子有玉,是不是那個沒有還原到啊

清平樂的官帽中間沒有玉是還原歷史的樣子。

北宋的裝束走極簡風,也是男性巾冠發展的時代,各種襆頭,男子裹頭的黑色紗巾出現。但是據考證,北宋官員除了直腳襆頭之外,並沒有帽正,就是帽子中間的玉石。

比如《清平樂》中的王凱,戴的就是沒有帽正的官帽。從皇帝趙光義到當官的群臣,《大宋宮詞》的帽子真的是五花八門,設計師都是靠想像的翅膀玩的。

看看頭頂上的官帽。你是誇設計師有才華,還是罵他們無知?

考證歷史,帽正連明朝都沒有,官場直到清朝才流行。先說女主角劉濤飾演的劉娥。《大宋宮詞》的設計師非常喜歡帽正,甚至不放過鳳冠。

即使參考絲綢畫像,也不能仔細看看。兩個歷史參考對象上的鳳冠根本沒有帽正。

宋欽宗皇後鳳冠上的珍珠在龍頭下面,只有一根繩子!劉濤頭上戴的鳳冠是兩邊甚至更多的繩子。這是顯得劇組很壕的亞子么?



J. 釘在清朝帽子上的薄翡翠請問有什麼用

那個叫做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值得注意的是,正統王朝都無使用帽正的習慣,只有在清廷帽正才大肆流行。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22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8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15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1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80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806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72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6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7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