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孔子為什麼要戴帽子

孔子為什麼要戴帽子

發布時間: 2022-12-20 22:45:51

Ⅰ 孔子對禮的堅持;孔子四戒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孔子說:「用麻線來做禮帽,這是合乎禮的;如今用絲來製作禮帽,這樣省儉些,我贊成大家的做法。臣見君,先在堂下磕頭,然後升堂磕頭,這是合乎禮節的;現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頭,這是倨傲的表現。雖然違反了大家的做法,我還是主張要先在堂下磕頭。」

麻冕是用麻做的帽子,戴這種帽子是一種禮。

純是指絲質的布料。和麻相比,絲質,聽起來應該更貴,但實際上,用麻織帽子在工藝上更難,所以當時麻冕是更貴、更奢侈的。

「今也純」,是說今天改用絲質的布料做帽子,凡是絞絲旁,大多跟紡織、編織有關,絲質的料子做帽子,能節省一點。

「吾從眾」,可以理解為,孔子說,雖然過去戴麻冕是一種禮,但是今天為了節儉,我跟大家一樣,也接受戴絲質的帽子。

「拜下,禮也」:見君主之前,在堂下就要開始拜;堂下拜完,到堂上見君主再拜,遵循這樣一套復雜的流程,是禮。

「今拜乎上」,意思是現在的人把堂下拜的這個環節省略了,直接到堂上再拜。「泰也」,這是為了方便、舒服。

「雖違眾,吾從下」,我依然喜歡遵循舊的禮儀,堂下拜完,再在堂上拜,雖然這會讓我跟大家不一樣。

孔子的第一句話,是說自己並非一成不變的人,並非厚古薄今,認為是古代的就一定要遵從。比如戴帽子這件事,從麻變為純,既節儉,又對禮儀影響不大,因此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在跪拜這件事情上,不能為了追求安逸、舒適而省掉必要的「堂下拜」,因為這代表著對於堂上之人的尊敬。在這件事情上,孔子認為自己雖然違背眾意,但依然要遵從。

孔子想表達的意思是對禮要尊崇,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一生都在杜絕這四種毛病: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

毋意:別臆測,別瞎猜。

毋必:不要武斷。

毋固:不要固執。對於一件事情,如果你知道了新的信息,意識到了顛覆你以往觀點的事實,你就該改變,該認錯。

毋我:不要主觀,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孔子講了應該注意的四點,「毋意,毋必,勿固,勿我」。只要做到「毋意,毋必」,基本上就不會固執己見,更不會以自我為中心。孔子能夠做到這些,是因為他堅持實事求是,他接受不確定性。敢於擁抱和接受不確定性,才是讓人進步最快的態度。

解讀:

子絕四:別讓這四個壞習慣毀掉人生!

孔子有四戒:①「意」。不憑空臆測,不推理他人,多靠溝通解決問題,從事實出發來看待問題。②「必」。不武斷絕對,這點對領導者而言尤其重要。如果認為擁有權力的意義在於「我說了什麼都應該被執行好」,那這個組織遲早會崩潰。③「固」。不固執拘泥, 不要認為一切事情都應該按照自己的計劃推進,學會擁抱不確定性,人生才有可能獲得「指數型」的進步。④「我」。不自以為是,不論做出了怎樣的成績,都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謙虛才是進步的助推劑。

Ⅱ 古人為何愛戴帽子不是為了美觀 背後藏特殊意義

古代人很喜歡穿戴帽飾,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彰顯地位與身份。(示意圖/達志影像)

在博物館欣賞 歷史 文物時,會發現畫像中的皇帝都會戴帽子,帽子對於古人到底有多重要?每一朝皇帝所戴的帽子都不同,而且古代穿衣戴帽的款式會隨 社會 等級和場合改變,戴帽子不只寓意成年,同時也彰顯地位與權力。

古代並沒有帽子一詞,帽飾最初被稱為「頭衣」或「元服」,在《儀禮·士冠禮》就有相關記載「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古代男性到了20歲就會舉行冠禮,指父親或家中長輩會替家族裡剛成年的男性戴上帽子,寓意長大成人,已有戴帽子的資格,能夠肩負重責大任。

此外,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第一篇就是《士冠禮》,在南宋朱熹的《童蒙須知》也提到,孩童的禮教由冠禮、服飾開始,可見古人對於冠禮相當重視。此制度從天子到士庶都是如此,若是未行冠禮就沒有治人的資格,但帽子並非所有人都能配戴,庶民通常只能以青巾裹頭,因此被稱為「黥首」或「黎民」,所以孔子才會勉勵學生要有軒冕之志。

另外,每一朝皇帝戴的帽子名稱與款式都不同,以漢武帝的畫像為例,他戴的帽子稱作「冕」並搭配冕服,一般舉行重要儀式才會穿戴,而明朝皇帝也會穿冕服,無論登基還是祭天,明成祖畫像中的服飾就是冕服,而唐太宗則是戴「襆頭」並搭配常服,屬於休閑穿搭,整體視覺讓人感覺較輕盈,而宋太祖同樣也是戴襆頭,但已經過改良,稱做「展腳襆頭」。

由此可知,帽飾在古代 歷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每個階級穿戴的都不同,但也有人脫離 社會 ,不再追求功名利祿,因此選擇不戴帽子,但這類人大多是對朝廷失去信心,例如東漢的袁閎,還有唐朝李白,他就曾在詩詞中寫下「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古人對於儀容非常重視,若是穿錯衣服或帽子,不僅僅是穿搭錯誤而已,甚至有越界的意思。

Ⅲ 古人為何要戴「帽子」

我們常常在各個影視劇中看到古人都戴有帽子,不管是哪個朝代,帽子斗是無所不在,那麼帽子到底是什麼象徵呢?

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帽子雖經歷朝代的轉變,但象徵標志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志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出男人的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的發展和瓦解。

Ⅳ 三字經中的冠必正一節的意思

1、意思:冠必正」是講帽子要戴正,現在一般都不戴帽,我們可以引申為頭發要干凈、整齊。

2、出自《弟子規》而不是《三字經》

3、《弟子規》原文: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4、白話:

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

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

穿戴儀容整潔,扣好衣服紐扣;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

放置衣服時,應該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亂放亂扔,以免使家中臟亂差。

(4)孔子為什麼要戴帽子擴展閱讀

名家點評

1、錢文忠.錢文忠隨筆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06:第182頁

」冠必正一節「講的是社會行為規范,讓孩子知道應有的規矩,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中學會怎樣與他人相處。其目的在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誠敬的態度,形成仁愛的人格。

2、劉經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爾濱理工大學,2013年6月:第98頁

「冠必正一節」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通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了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

參考資料

網路-《弟子規》

Ⅳ 為什麼人要戴帽子

沒心情扎頭發,戴頂帽子,就算披頭散發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形象,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是扮酷呢

Ⅵ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一一《弟子規》的意思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的意思是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否則容易被絆倒,一切穿著以穩重端莊為宜。衣、帽、鞋襪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臟亂,要用的時候又要找半天。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6)孔子為什麼要戴帽子擴展閱讀

《弟子規》賞析: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弟子規》的語言風格簡明而不失文學意蘊,語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內涵。《弟子規》用這種言語疏導的方法,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同時,又便於兒童通過朗誦背誦就獲得道德理論知識,明白人生的道理,對道德產生初步的了解,從而達到道德認識的啟蒙作用。

Ⅶ 為什麼古人那麼重視戴帽子

帶帽子對於古人而言就是禮儀的一種表現,古人注重衣冠整潔,帽子也象徵著古人的各種身份。中國古代,男子20而冠,女子16而笄,所以帶帽是很隆重的事情,要禮貌周全,當然也應該冠帶整齊,比如上朝,待客。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22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8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15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1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80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806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72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6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7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