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出艙為什麼要戴帽子
『壹』 宇航員登月必須攜帶哪些物品並說明攜帶理由
液體的罐頭食物,宇航服,航天服內裝有飲水袋,專供太空行走的航天員飲用。飲水袋由聚胺脂橡膠製成,袋子上裝有進水閥、飲水閥和飲水管,用尼龍搭鏈將飲水袋貼附在服裝上身的裡面。飲水管穿過服裝頸部進入頭盔,直到航天員嘴巴的右下角。飲水管頂端裝有一個飲水閥,航天員只要用嘴一吸閥門,水就流進嘴中。飲水袋內可裝1.9千克的飲用水。另外,在飲水管的旁邊還有一個放置食物棒的長孔,航天員需要進食時,只要一伸嘴即可吃到美味可口的棒狀食品。
不同型號的艙外航天服結構和組成不同。我們這里以美國太空梭艙外航天服為例來說明服裝的結構和組成部分。太空梭艙外航天服又稱為「艙外機動裝備」,主要組成部件有16項,包括主生命保障系統、第二氧氣瓶、顯示控制盒、生理測量系統、臍帶式軟管、服裝內大氣污染控制盒、服裝的上身和下身、服裝上肢、手套、頭盔、尿收集袋、頭盔上的遮陽板、飲水袋、通訊裝置和氣閘艙內服裝固定裝置等。這種艙外航天服全套重127千克,體積為0.125至0.153立方米,服裝內為0.29個大氣壓。一套太空梭艙外航天服價值1200萬美元。
一套完整的太空梭艙外航天服由以下部件組成:
(1)服裝:由14層組成:最里層是用尼龍經編織物製成的液冷通風服襯里;襯里外是液冷通風服;液冷通風服外是加壓氣密層,用塗氨基甲酸乙酯的尼龍製成;然後是限制層,限制加壓氣密層向外膨脹,用一種稱為「大可綸」的聚酯纖維製成;加壓氣密限制服的外面是防熱防微隕塵服,由8層組成,其中最里層是塗氯丁橡膠的防裂尼龍,其餘7層是用塗鋁的聚酯薄膜製成;最外一層是外套,也起防熱防微隕塵作用,用正原纖維製成。
太空梭航天服是按上半身、下半身和手臂分開裁剪縫制的。上半身還有一個硬質玻璃纖維殼,是服裝的支架,可支持主生命保障系統、服裝的顯示與控制盒、手臂、頭盔、服裝飲水袋、太空行走電氣連接裝具以及腰部密封環。下半身包括褲子、靴和腰部連接環。下半身在腰部還裝有軸承,可保證身體的旋轉和活動。
(2)服裝上肢:包括肩關節、上臂及手肘關節的軸承,有連接圈與服裝上半身的玻璃纖維硬殼相連,航天員可多軸轉動手臂。手臂有不同尺寸,因此能適合不同身材的航天員穿用。
(3)手套:有腕關節的軸承,由連接圈與服裝手臂相連,使轉動更方便。手套的手指由橡膠材料製成,便於航天員抓拿物品。手套內襯用化學纖維製成,可使航天員穿戴舒適。
(4)頭盔:是由透明防撞的工程塑料製成,由連接圈與服裝上半身相連,但並不會隨航天員頭部而轉動。氧氣先由航天員的後腦勺通過,再經過頭頂,最後到達航天員面前。當需要使用緊急供氧時,頭盔的一個凈化閥門會打開,除去頭盔內的二氧化碳。航天員在出艙前,頭盔面窗的內部要噴上防霧劑。
(5)頭盔面窗組件:連接頭盔,並由以下物品組成:金屬護目鏡、透明防撞罩以及用來阻擋陽光的遮陽板。
(6)主生保系統:位於服裝背包內,包括主氧氣瓶(容納0.54千克氧氣、以518大氣壓力儲存)、二氧化碳過濾器、冷卻水(4.6千克)、無線電裝置、電池、風扇和警報裝置。氧氣經航天員的後腦勺流進服裝內、再從腿部及手肘的位置流出。在主生保系統中,空氣先經活性炭盒除去部分臭氣,再進入過濾二氧化碳的裝置。隨後空氣經過一個風扇,通過一個純化器除去水蒸氣。空氣的氣溫維持在攝氏12.8度。該系統可提供長達7小時的氧氣供應及二氧化碳的清除。
(7)第二氧氣瓶:為應急供氧裝置,由兩個氧氣瓶組成(裝有1.2千克、壓力為408大氣壓力的氧氣)。當服裝內的氧氣壓力低於0.23大氣壓力時,該裝置便會自動地啟用。這些氧氣可供呼吸30分鍾,以保障航天員返回氣閘艙。
(8)顯示及控制組件:安裝在服裝的胸前,組件包括開關、計量器、閥門和液晶顯示器。這套組件一般情況下航天員能看到,如果不能看到,則需要藉助於鑲嵌在衣服手臂上的一面小鏡子。
(9)臍帶式軟管:軟管內有水管、電線和氧氣管,可向航天員提供水、電力及氧氣。臍帶式軟管只在氣閘艙內使用,目的是節約服裝生保系統的資源,航天員完全離開氣閘艙後即被斷開。
(10)氣閘艙掛衣架:是一個被鑲嵌在氣閘艙壁上的框架,當航天員穿艙外航天服時,先將航天服固定在衣架上,然後從下往上鑽進去。
(11)頭盔照明和攝像組件:由四個照明燈和一台攝像機組成,用以幫助航天員及地面控制中心人員在黑暗中看清物體。
(12)裝在服裝袖套上的小鏡子和小手冊:幫助航天員察看數據和提示航天員工作程序。
(13)通訊與生理測量裝置:提供通訊及生物遙測的連接,生物遙測用於監測航天員在太空行走過程中的生理狀況,如呼吸、心率和體溫。
(14)頭盔通訊帽組件:直接戴在航天員的頭上,外面再戴頭盔,此組件包括供通訊用的麥克風和耳機等。
(15)尿收集裝置:收集航天員尿的裝置。
(16)飲水袋:提供飲用水給正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員。
『貳』 宇航員到太空去頭上戴的那個東西是什麼
那個是頭盔,是艙外宇航服的一部分。
太空中是真空環境,沒有空氣,氣壓為零。為了保證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宇航員到艙外活動時,就必須穿艙外宇航服。
艙外宇航服是完全密閉的,與太空環境完全隔離。艙外宇航服包括宇航員貼身穿戴的頭盔、上肢、軀干、下肢、壓力手套、靴子,具有密閉保壓、防輻射、隔熱、防微隕石、防紫外線等功能,在服裝內增加了液冷系統,用於排出身體代謝產熱,保證體熱平衡。全套艙外宇航服還包括一個大背包,背包殼體內安裝艙外航天服生保設備,背包殼體下端安裝有掛包、備用氧瓶等。
頭盔是艙外宇航服上套在宇航員頭部的罩子,與宇航服連在一起,也是密閉的。其中有與背包相連的氧氣供應系統、溫度調節系統、通訊系統等,還安裝有照明、攝像、報警等設備。頭盔前面有弧形的面罩,共有四層,裡面2層是充壓結構,2層之間充高純氮氣,防結霧,外面是防護面窗,最外層是濾光面窗,對太陽光折射率低,迎著光照面可拉下它,保護眼睛不被灼傷。
中國的艙外航天服
『叄』 宇航員執行任務時為什麼要穿太空服
航天服(spacesuit)是保障航天員的生命活動和工作能力的個人密閉裝備。可防護空間的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危害。在真空環境中,人體血液中含有的氮氣會變成氣體,使體積膨脹。如果人不穿加壓氣密的航天服,就會因體內外的壓差懸殊而發生生命危險。 航天服是在飛行員密閉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功能服裝。早期的航天服只能供航天員在飛船座艙內使用,後研製出艙外用的航天服。現代新型的艙外用航天服有液冷降溫結構,可供航天員出艙活動或登月考察。
分類
航天服按功能分為艙內用應急航天服和艙外用航天服。艙內航天服用於飛船座艙發生泄漏,壓力突然降低時,航天員及時穿上它,接通艙內與之配套的供氧、供氣系統,服裝內就會立
身著航天服的宇航員
即充壓供氣,並能提供一定的溫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讓航天員在飛船發生故障時能安全返回。飛船軌道飛行時,航天員一般不穿航天服編輯本段結構
航天過程中保護宇航員生命安全的個人防護救生裝備,又稱宇宙服或航天服。宇航服能構成適於宇航員生活的人體小氣候。它在結構上分為6層: ①內衣舒適層:宇航員在長期飛行過程中不能洗換衣服,大量的皮脂、汗液等會污染內衣,故選用質地柔軟、吸濕性和透氣性良好的棉針織品製做。 ②保暖層:在環境溫度變化范圍不大的情況下,保暖層用以保持舒適的溫度環境。選用保暖性好、熱阻大、柔軟、重量輕的材料,如合成纖維絮片、羊毛和絲綿等。 ③通風服和水冷服(液冷服):在宇航員體熱過高的情況下,通風服和水冷服以不同的方式散發熱量。若人體產熱量超過350大卡/小時(如在艙外活動),通風服便不能滿足散熱要求,這時即由水冷服降溫。通風服和水冷服多採用抗壓、耐用、柔軟的塑料管製成,如聚氯乙烯管或尼龍膜等。 ④氣密限制層:在真空環境中,只有保持宇航員身體周圍有一定壓力時才能保證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因此氣密層採用氣密性好的塗氯丁尼龍膠布等材料製成。限制層選用強度高、伸長率低的織物,一般用滌綸織物製成。由於加壓後活動困難,各關節部位採用各種結構形式:如網狀織物形式、波紋管式、桔瓣式等,配合氣密軸承轉動結構以改善其活動性。 ⑤隔熱層:宇航員在艙外活動時,隔熱層起過熱或過冷保護作用。它用多層鍍鋁的聚醯亞胺薄膜或聚酯薄膜並在各層之間夾以無紡織布製成。 ⑥外罩防護層:是宇航服最外的一層,要求防火、防熱輻射和防宇宙空間各種因素(微流星、宇宙線等)對人體的危害。這一層大部分用鍍鋁織物製成。 與宇航服配套的還有頭盔、手套、靴子等。
艙內用航天服
艙外航天服
航天服由頭盔、服裝、手套和靴子組成。頭盔通過頸圈與服裝連接。頭盔上的面窗平時可隨意啟閉,緊急時可在數秒鍾內自動或手動關鎖。艙外用的航天服由外罩、真空隔熱層、氣密限制層、通風結構和液冷服組成。手套與衣袖通過腕部斷接器連結,脫戴很方便。靴子有的與服裝連成整體有的與服裝分開穿著。全套航天服重約30~40千克。 航天服的另外兩個部件是可隨時連接的手套和靴子。手套與服裝通過腕圈接連,是服裝壓力層的延續。它要符合穿戴者手型,能快速穿脫戴,在各手指關節部分有波紋結構,便於操作。航天靴由壓力靴和艙外熱防護套靴組成,其中壓力靴是服裝氣密加壓限制層的延續。通常將踝部活動關節設計在壓力靴上,並與壓力服相連接。航天服內部還設有廢物收集裝置,用於在緊急情況下收集、貯存和輸送大小便用。
艙外用航天服
宇航員在艙外工作
艙外用的航天服除有艙內航天服的所有各層外,還有三層:一是真空隔熱層,用於保護航天員在艙外作業或在月球與其它星體表面活動時,不受艙外環境過熱、過冷的侵襲,又可防止服裝內部的熱量散失。二是液冷服,它是將艙內航天服的通風散熱層管內的氣體改為液體而成。航天員在艙外作業有時長達幾個小時,身體產生的熱量多,靠氣體散熱達不到散熱要求,而液態冷卻工質就可很好把熱散掉。三是最外層,它除要有防高熱、防磨損和保護內部各層的功能外,還要有防太陽輻射的功能和連接其它裝具的介面。例如,與航天員艙外活動時的臍帶連接,與身背攜帶式生保環境裝備、太空機動飛行機構的連接等。 航天服的頭盔由頭盔殼、面窗結構和頸圈等組件構成。目前在載人航天中使用的頭盔有軟式與硬式兩種,其中硬式頭盔又分為固定式和轉動式二種。軟式頭盔大多數作為艙內航天服的組件。轉動式頭盔在其頸圈上有氣密活動軸承,但密封環節增多會降低氣密性與結構可靠性,增加設計難度。 現以固定式全透明的鍾罩式頭盔為例,介紹其結構組成。頭盔殼是頭盔的主體,其材料應具有強度大、抗沖擊和足夠的耐熱性等優點。在其面窗部位上有良好的光學性能。頭盔內腔壁有硬襯墊和軟襯墊,襯墊上鑲有細管道,它兼有減震、隔熱、消聲、通風和供氧等功能。其內腔要適於戴通訊頭盔,允許頭在裡面左右轉動,尺寸要與穿戴者的頭形相適應。還要留有安裝生理測試部件、有利於排出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的空間。 除上述各種要求外,面窗還應有良好的光學性能和廣闊的視野。頭殼的面窗部分除應有透光良好外,還要有防霧、去濕的措施,因為航天員出艙活動時會遇上-150℃的低溫,面窗內的溫度也會下降。當降到空氣露點以下時面窗上就會結霧,妨礙航天員的視線。目前已用的方法有通風去濕法、雙層面窗法、電熱面窗法和化學防霧劑等,以保障面窗的透明度。否則,影響航天任務的執行。例如,1966年美國雙子星座9號飛船的航天員,在太空用載人機動裝置進行飛行時,因面窗起霧而看不清外邊的情景,未能完成太空行走中的特定航天任務。 頸圈是連接服裝與頭盔的關鍵部件,分上、下兩圈,在穿戴服裝與頭盔時,先將上下圈連接上,再連接頭盔與服裝。它要求穿脫方便,具有良好的氣密性和加接強度。在緊急情況下,要有使穿戴者本人能快速斷、接、鎖緊操作的機構,便於及時與頭盔或服裝斷開或連接。編輯本段功能
宇航員
航天服也稱宇宙服、宇航服,是在載人航天中航天員穿的一種服裝系統。實際上它是航天員必備的個人防護救生裝備。從功能上看,航天服有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兩種;從服裝內壓上看,有低壓航天服和高壓航天服之分;從其結構上看,可分為軟式、硬式和軟硬結合航天服。 目前,美國和俄羅斯使用的都是軟硬結合式的航天服。無論哪種航天服都由多層組成,它們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服裝,但要求各層的質量要高、要輕、不能過厚,以避免影響航天員的行動。以艙內使用的低壓航天服為便,其基本結構與功能是這樣的;由最貼身的里層往外數,第一層為內衣褲,選用純棉布或棉麻布制服。第二層是保暖層,它和內衣褲結合,選用羊毛製品或合成纖維片製成,起保溫和隔熱的作用。第三層為通風散熱層,其結構比較獨特,是由很長的微細管道連接在衣服上而製成的,在人體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它可以把人體產生的熱、水和氣味帶出去。第四層是氣密加壓限制層,它既要充氣加壓,使身體有足夠的壓力,不能漏氣,又不能使服裝過於膨脹,防止外界的磨損,還要使各關節活動自如。所以這一層結構的選材和設計都比較難,是航天服裝的關鍵層。第五層為隔熱層,也叫真空隔熱層。艙內航天服可以不加這一層。例如,美國阿波羅號飛船、太空梭上用的航天服都沒有這層,而蘇聯的上升號飛船和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中使用的艙內航天服就有這一層。這是由5~7層塗鋁的聚脂薄膜構成,各膜之間用網路物隔開,貼在一起形成屏蔽。它有良好的隔熱和防輻射作用,艙外航天服必須有這層。最外邊一層是外罩層。這個外套要求防磨損力強、耐高溫,除能防護內部各層不受損壞外,還要注意到顏色,一般用白色或金黃色為好。編輯本段發展
世界上第一個使用航天服裝備的人是美國冒險家威利·波斯特。二十世紀30年代初,他駕駛「溫尼妹號」單座機在向橫越北美大陸飛行的挑戰中,將飛機上升到同溫層。當時波斯特身穿的高空飛行壓力服,是用發動機的供壓裝置送出的空氣壓吹起來的氣囊。
第一代航天服
近代的航天服是1961年在美國問世的。當年5月阿侖·謝潑德第一個成功地進行了美國最早的載人航天飛船計劃——水星計劃的亞軌道飛行。飛行所用的航天服,是由當時美海軍的高性能戰斗機飛行員穿著的MK-4型壓力服加以改進的。這種航天服由氯丁橡膠塗在布上的防護層和經過氧化鋁處理的強化尼龍的內絕熱層疊合而成,肘和膝關節部分縫入了金屬鏈,容易彎曲。但是,當內壓提高時,航天員難以活動身體。
第二、三代航天服
60年代中期在實施雙子星座計劃時,美國又開發了第二代航天服。這種航天服在封入空氣壓的壓力囊外蒙上了一層用特氟綸混紡材料織成的網,即使空氣壓使航天服整體膨脹也容易彎曲。由於雙子星座計劃要求航天員進入太空在軌道上作會合或入塢的活動,所以這種航天服具有極佳的運動性
海鷹型艙外航天服
。 第三代航天服是實施阿波羅計劃時使用的航天服。月面活動與浮游在太空活動的情形不同,必須一邊步行在遍地皆是岩石的月球表面,一邊彎下身體採取岩石標本。再者,要求保護航天員能經受強烈的太陽光輻射,以及使從天而降的微小隕石砸在身上也不致破損。 這種航天服在關節周圍製成伸縮自如的褶皺,大大提高了運動性能。但是,必須穿著特殊的「內衣」。這種幾乎蓋住全身的網狀內衣縫入了長達100米猶如義大利空心面條那麼粗的盤成網狀的管子,管內流過冷水,吸走航天員身上散發的熱量,並排到宇宙空間,所以航天員穿上後感到十分舒適。穿在內衣外的航天服由內絕熱層、壓力層、限制層(抑制壓力層的膨脹)幾層重疊,最外面還蒙上聚四氟乙烯與玻璃纖維製成的保護層。再戴上強化樹脂製成的盔帽、與航天服幾乎一樣多層的手套,穿上金屬網眼的長統靴,就是完整的阿波羅航天服了。 阿波羅航天服與過去的航天服相比,根本的差別是採用了攜帶型生命保障系統,即將生命保障系統固定在背上,以進行供氧、二氧化碳的凈化和排除體熱。
太空梭用航天服
現在太空梭上的航天員使用的航天服可以說是第四代航天服了。在此之前,航天服是定做的,不僅開發和製作上耗費巨資和時間,而且一件航天服只能用一次,已遠遠不能適應新的需要了。 太空梭用的航天服不是定做的,它是根據人體的造型把航天服分成幾部分,分別被規格化為「特大」到「特小」幾種尺寸,然後成批生產,加工成現成的服裝。航天員只要從中選擇合身的各部分,重新加以組合就可得到一套滿意的航天服了。使用後,也不像過去那樣送進博物館,而是把航天服再分解,各部分清掃後再次使用,計劃使用壽命是15年以上。 在阿波羅時代穿好一身航天服需要1小時,現在穿太空梭用航天服(包括生命保障系統在內的艙外機動裝置)只要10~15分鍾就足夠了。新的生命保障系統可在長達7個小時內向劇烈消耗體力的航天員供給必要的氧、冷卻水、電力。不僅如此,頭盔內側還可供給500毫升的飲料和少量的航天食品。 至於大小便的處理,在進行艙外活動前,必須在艙內大便完畢,而小便可以在航天服中排泄,因為配備了尿抽吸裝置。目前,還只有供男性使用的裝置,女性用的(尿布型)正在開發之中。將來,女航天員也不用為排尿擔心了。
為了迎接空間站時代的到來,現在美國航宇局正在致力開發新的航天服。盡管建造空間站穿著太空梭用的航天服也可以,不過進入太空活動前,航天員還先要做准備工作。即必須呼吸純氧4個小時,或在氣壓為0.69毫米汞柱的艙內呆上大約12個小時,然後再呼吸純氧40分鍾,目的是將體內的氮排出,同時使身體適應低壓環境。如果不做這樣的准備工作,由於航天服內只有0.3個大氣壓,體內氮因急驟減壓而形成氣泡,會使航天員患與潛水員一樣的沉箱病。顯然,這種航天服難以適應今後在太空中頻繁活動的需要。據美國航宇局預測,太空時代,每個航天員每年需在太空中工作1000小時,為此要求航天服不但耐用,而且要大幅度降低成本。 現在正在開發的航天服,與過去的航天服相比,外觀上有明顯的不同,全身是金屬鎧甲那樣的剛性結構,僅關節部分是可折皺的軟結構。這種航天服的內壓可提高到0.54個大氣壓,所以航天員穿這種新航天服進入太空之前不需要准備過程,也不用再為沉箱病擔心。但是,內壓提高使這種新航天服變得笨拙,運動性差。目前已試製成的這種航天服重達90千克,穿在身上根本無法在地面上行走。所幸的是,在太空中,重力變小了,宇航員不用費很大的力氣。不過,重力變小了,質量還是沒變具有和原來一樣的慣性,所以宇航員不能快速移動。 航天服的製造和發展時間還相當短,未來的航天服將更適合人類航天和在太空生活的需要!
『肆』 為什麼宇宙員要穿太空服
五十年前,美國宇航局最初想實現載人航天計劃時,需要解決許多問題。重要問題之一就是怎樣設計宇航服,宇航服要用來保護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的宇航員。如果不加特殊的保護,人是不可能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生存的。太空的寒冷瞬間可凍結皮膚、太陽的炙熱又可引起嚴重的燒傷、失去大氣層血液就會沸騰、人缺氧一會兒都不行。這些惡劣的太空環境意味著人如果沒有穿上特殊保護的宇航服,很快就會死亡。
當人在太空中探索和工作時,需要有良好的環境。美國宇航局為宇航員創造了許多保護措施,宇航員要在飛船外工作,至少得穿上17件保護設備。
從地球表面到120公里高的太空起點,大氣層大約含有20%的氧氣和80%的氮氣。在5400米的高空,氣壓大約就只有地面的一半了;而到了19000米的高空,大氣就變得很稀薄了。嚴重的缺氧,使得人需要很多特殊的保護才可以生存。
1933年,著名的美國飛行員懷利·波斯特成功地設計了第一件高空飛行員保護服。
在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B-F古德里奇公司的幫助下,懷利·波斯特做出了這件保護服——看上去像個大罐子的東西套住飛行員的腦袋,透過罐子前面的小窗,飛行員可以看見外面的世界。
懷利·波斯特的保護服是用橡膠做成的,看上去很像一個人形的大氣球。在高空,保護服可以留住氧氣,並提供必需的氣壓使飛行員免遭低氣壓的侵害。
這套橡膠保護服只使用過幾次,但它讓懷利·波斯特先生飛上了15000米的高空,破了世界記錄。懷利·波斯特先生自己還不曉得他已經設計出了事實上的宇航服。現在,在華盛頓特區的斯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館可以看到懷利·波斯特先生的這套保護服。
後來,飛機設計師讓飛機里保持正常的氣壓,這樣的機艙讓人可以穿著普通的衣服飛得很高。今天,民航客機即使飛得再高也能向乘客提供既安全又舒服的大氣。
二十世紀60年代初,美國宇航局墨丘利計劃的宇航員飛了美國人的第一次太空之旅。每個宇航員的保護服都是特製的,他們的保護服很像懷利·波斯特先生發明的保護服。
當氣壓填充早期的宇航服時,宇航員覺得手腳很難動,並且動起來有點像試圖改變形狀的大氣球。宇航服內的壓力提供了保護,但宇航員很難以自然的方式運動。
墨丘利宇航員通常穿著裡面沒有氣壓的宇航服,因為飛船里的大氣壓力保證了宇航員的安全。宇航員穿上宇航服作為安全設備,以防飛船突然失去氣壓。
現在的太空飛行,宇航員只在發射和著陸時穿上宇航服。今天,宇航服已有了很大的改進,穿上後可以自由地活動、做事情,並可以在飛船外既舒適又安全地呆上幾小時。
現在,假設你在飛船上,並且要走出飛船在太空中工作,我們來看看你應該怎樣穿上宇航服。
在「發現號宇宙飛船」敞開的貨艙區,你穿上宇航服開始工作。比起早期的宇航服,現在的宇航服能讓宇航員在飛船外有更多、更持久的活動。宇航服也叫做宇宙飛船外的活動艙(EMU),它由好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大小不同,宇航員只要用一隻手即可將它們連接起來。穿上完整的宇航服,你的體重大約會增加48公斤。但是,在失重的太空,你感覺不出來增加了重量。
你要戴上可以向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的美國宇航局控制中心發回醫學信息的設備。當你在太空中工作時,醫師要觀察你的身體狀況。你要在飛船外工作5小時,戴上尿液收集器是很必要的。你還得穿上液體冷卻與通風服,這是件貼身衣服,衣服上布滿了細管,水流過細管給人體降溫。在軌道上,來自太陽的熱能可高達120℃,穿上這件貼身衣服就可以阻擋太陽的高溫高熱。
你還要帶上一瓶飲用水,這瓶水就在你胸前,一根細管伸到嘴邊,這樣在太空逗留時,就可以喝到水了。再戴上一頂用軟布特製成的帽子,帽子還裝上了幾件帶有耳麥的通訊設備。這樣,你就可以與在飛船內、外工作的其他宇航員通話,也可以與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頓飛行控制中心通話。
宇航服的上半部是用很像硬橡膠的材料製成的,宇航服的下半部看起來很像一條帶有靴子的大褲子。要穿上宇航服的上半部,你得將雙臂伸向頭頂,再套上宇航服的上半部。宇航服的上半部還裝有基本的生命維持系統,這個系統提供呼吸用的氧氣和保護身體所需的氣壓。宇航服的上半部還裝有應急氧氣系統,以防第一個氧氣系統失靈。宇航服的氧氣系統保證你的呼吸,氣壓系統保護你的身體。
宇航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是控制組件,有了這個組件你就可以控制氧氣系統和通訊設備,並告訴你宇航服上的設備是否有問題。宇航服的背面還裝有人工機動器,你可以用手控制讓它噴出氮氣來助你在太空中飛來飛去。現在,你可以將各個系統連結起來,並准備進入「發現號宇宙飛船」工作區了。有了宇航服,在危險的太空環境中的你就可以很舒服地飛來飛去,完成要做的工作,然後再安全地返回「發現號宇宙飛船」。
『伍』 衛星發射基地工作人員為什麼要戴帽子
其著裝是有相關規定的。戴帽子是防止頭發掉到精密儀器中,頭發掉入可能會導致儀器失靈,甚至於發射失敗。有些工作人員人事關系不是部隊,所以,他肯定不能穿軍隊.
當然,衛星發射中心的現役軍人,在執行工作任務,也可以不穿軍裝,部隊有這方面的規定.
『陸』 在天空一號里航天員為啥不用戴太空帽
失重的狀態下,帽子還得系著啊,不亂跑啊
『柒』 宇航員為什麼一定要帶著頭盔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外太空沒有空氣。而我們需要呼吸空氣來維持生存,太空服就能夠保證我們的空氣供應。
事實上,在太空中取下頭盔後的真實照片仍然非常可怕。眼球開始突出,身體內部器官開始爆裂。在真空環境中,微生物的存活更加困難,或者生物體的活性降低,並且屍體不能分解並永久地漂浮在空間中。
『捌』 宇航員為什麼出倉戴頭盔
空間站內是有制氧設備的,並非真空,模擬的是大氣層的空氣成份,除了沒有重力外一切與地面沒有區別。
必須帶頭盔的情形是艙外活動,宇宙空間才是真空環境。宇航員配備頭盔和宇航服全裝出動,這時候依靠的是背包內的生命維持系統來活動,就類似你說的氧氣罐,但沒這么簡單,是很復雜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