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戰爭越軍戴的什麼帽子
⑴ 邊防解放軍和邊防武警有什麼區別
1、組織機構不同
武警邊防部隊受解放軍總參謀部、公安部共同組成的邊防委員會領導。
解放軍邊防部隊一般都由省級軍區領導。
2、性質分工不同
武警邊防部隊主要負責邊防武裝警戒,武裝巡邏,保護邊防設施、界碑,維護邊境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即社會治安,在邊防的各個口岸機場負責邊防檢查,緝私,緝毒、緝槍、打擊偷渡等工作。
解放軍邊防部隊擔負著保衛邊疆、抵抗侵略、打擊非法出入境、維護邊疆穩定等神聖使命。
3、「對象」不同
解放軍邊防部隊通常駐防在一線,側重於對外。
武警駐防在二線,側重於對內。
解放軍邊防是防禦入侵的部隊、武警邊防負責維護國內和平穩定。
(1)中越戰爭越軍戴的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邊防戰役:
1、西沙海戰:
西沙海戰是 197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一部與陸軍分隊、民兵協同,對入侵西沙群島的越南共和國(南越)軍隊進行的反擊作戰。此戰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完勝告終,從此中國牢牢控制西沙群島。
2、對越自衛反擊戰:
又稱中越戰爭,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越南兩國在越南北部邊境爆發的戰爭。廣義的中越戰爭,是指從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軍事沖突。
包括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1981年中國收復扣林山、法卡山之戰,1984年收復老山、者陰山、八里河東山之戰,對越拔點作戰,兩山輪戰,對越堅守防禦作戰等。
3、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舊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的英屬印度當局對中印邊界非法、無效的劃分,而且進一步侵佔我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企圖通過武力手段把極不合理的大片領土要求強加於中國。
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和共和國尊嚴,中國在印方多次挑釁下發動反擊,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⑵ 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為什麼解放軍帽子上沒有帽徽和領章
樓主你好,因為當時解放軍的領章帽徽的顏色跟軍裝對比反差太大,太鮮艷,很容易暴漏目標,尤其是帽徽,是那種金屬的,而且未做去光處理,除了顏色鮮艷外,在夜晚還特別容易反光。因此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占很大比例。這些種種原因,導致解放軍在對越作戰中後期取消了,紅領章帽徽,而此種樣式的領章帽徽也在戰後很快被淘汰。以至於後期逐步完善,出現布制的軟肩章和塑料的帽徽。都是為了改進。請採納
⑶ 冬天解放軍們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啊!
冬天解放軍們戴的帽子是中國人民解放軍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鋒而出名,又叫雷鋒帽。
雷鋒帽仿製於蘇聯紅軍於1939年冬季戰爭後仿照芬蘭軍以取代布瓊尼帽而配發的冬帽「ушанка"。軍官的帽子通常由毛料製成,士兵的則由長絨棉或合成纖維製成。
在寒冷的冬季,雷鋒帽能對士兵進行很好的防風、保暖作用,是士兵的不二選擇。
(3)中越戰爭越軍戴的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1955年9月16日,國務院召開第18次國務院會議,通過了關於軍銜服裝的報告,並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銜服裝從10月1日起實行。全套軍銜服裝定名為55式服裝。
55式軍銜服裝是解放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將校呢、大檐帽、肩章、武裝帶等給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首次突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歷史。
⑷ 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為什麼解放軍帽子上沒有帽徽和領章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前三天軍隊傷亡很大,除了了指揮法式有問題外,與佩帶的紅領章、紅帽徽成為敵人的射擊方針點也有很大的瓜葛。後下令全數取締佩帶紅領章、紅帽徽,進攻時也再也不舉著紅旗進攻。
⑸ 中越戰爭時,我軍為什麼不肯戴頭盔呢
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讓士兵們吃飽穿暖是讓他們擁有戰鬥力的絕對保障,但是還有一點也許大家不會注意到那就是士兵們的防護問題,因為在戰場上通常會因為一些廝殺或者打鬥導致士兵受傷,所以說士兵們在防護上往往採取的措施就是穿上相應的盔甲作為防護。作為防護的盔甲,可以說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古代的人們早已經用奇思妙想,把護甲做的非常管用,我們還能夠從古代的人們留下的書籍和衣物當中發現古代的護甲已經非常先進了,而且護甲的製造材質也非常多,我們能夠見到用皮做的護甲和金屬做到護甲,多種材質混合在一起的護甲在戰國的時候都已經出現了,這足以說明這些防護性的措施對士兵還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點原因也是和這場戰爭越南所使用的武器有關系,越南缺乏火炮,而頭盔主要防護的還是火炮帶來的彈片傷害,因此,我們的不對,沒有戴頭盔是考慮到這一點的。第四點就是炎熱的氣候,戴上頭盔會讓我們的戰士感覺到非常不舒服,因此就沒有選擇戴頭盔作戰。看到了這些原因之後,大家的誤會也就打消了吧,沒有戴頭盔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解放軍窮,而是因為越南戰爭的特殊條件,為了能給我讓士兵的作戰能力最大化,所以說,我們的部隊才選擇不戴頭盔來作戰。
⑹ 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部分頭盔上一個白底五邊形裡面三角形是什麼意思
1986年10月14日,蘭州軍區47軍第139師416團5連及配屬分隊,僅用17分鍾就攻佔968高地,殲滅越軍146人。這是47軍輪戰以來首次出擊拔點作戰行動,作戰代號「藍劍—B」。藍劍之「藍」,取47軍所在的蘭州軍區首字諧音,「劍」寓意利劍出鞘、敢打必勝。
「藍劍-B」拔點作戰行動誓師大會
這場拔點戰斗,47軍運用微波傳送技術進行了戰場電視控制和指揮,首開我軍作戰實況轉播先河。作戰實況視頻,至今看來依然讓筆者熱血賁張、熱淚盈眶。有些網友在感動之餘提出疑問:為什麼參加作戰的官兵頭上、臂上戴這么顯眼的標識,這是不是太容易給敵人當靶子?
戰斗英雄顧金海。他的頭盔和左臂上,有明顯的標識
圖:1986年10月14日,戰地攝影師王紅(手持相機者)和突擊隊員在戰場上,突擊隊員頭上均有標識(尚侯風攝)。
網友有此疑問是正常的。突擊隊員頭盔上的白底紅色三角形,對沒有上過戰場但打過射擊類游戲的人來說,似乎有提供瞄準點的便利。為什麼要設這樣的符號?「藍劍-B」行動的參戰主體連隊「特功五連」官兵說:「這不過是戰場敵我識別的一個手段罷了。」
「藍劍—B」突擊隊身份標識示意
上述標識,是為了區分指揮員、戰斗員、衛生員3類人員,便於戰場指揮、協同和分工合作。根據前期輪戰的友鄰單位介紹的經驗,在嘈雜復雜的戰場環境中,官兵很難聽得清隊友呼喊。在隊員身上設置識別標識,經過了充分考慮。
看過「藍劍—B」作戰行動戰場視頻的人會注意到,戰斗現場槍炮聲不絕於耳,除了扯著嗓子喊,官兵自戴的標識有助於保持進攻隊形。參戰老兵回憶,戰斗一開始,電台通訊就中斷了,指揮只有靠嗓子喊、靠手勢比。看誰的手勢?自然是看班長、排長、突擊隊長的。
最為關鍵的是,這是一場破襲戰。我軍是沖山頭,是在運動中接敵,而不是當伏地魔,不可能讓敵人舒舒服服瞄準點射,標識只要有利於自身作戰指揮和行動就行。從作戰情況看,五連傷亡主要在於越軍炮彈,而不是槍彈。總體上說,利大於弊。當然,從防敵輕武器瞄準這一技術角度來說,也確實可以如網友所說,設置得更加隱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