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帶黑紗帽子有什麼寓意

帶黑紗帽子有什麼寓意

發布時間: 2022-12-27 05:51:02

A. 老公戴黑帽子啥意思

裝飾
看什麼類型的帽子,一般是為了裝飾,好看。還有就是遮陽。還有就是發型不好看。
黑色帽子有默哀,鄭重,拜祭的意思。另外英國皇家軍隊也是黑的帽子,紳士穿的西服也可以帶黑帽子,現在的運動帽子也有黑色的。

B. 官職的代名詞為什麼會是烏紗帽,是由什麼事情流傳下來的

我們在很多古代連續劇中常看到「丟了烏紗帽」這句話,在很多古典戲劇中也常看到官員頭戴這種帽子。「丟了烏紗帽」這句話的意思是丟了官職,現在在民間俗語中「烏紗帽」仍然是官職的代稱。

那麼「烏紗帽」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就成為官職的代稱呢?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戴烏紗帽的官員,圖片來自網路)

明代烏紗帽的形制前後有所變化,明初時是矮冠,後來變得高聳。

史書記載,萬曆年間,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衛指揮解元的先祖畫像,畫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許,烏紗矮冠」。這則信息說明明朝初年的烏紗帽並不像以後的烏紗帽那樣高聳。

從明朝中葉開始,烏紗帽就變得高聳。史書這樣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書: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烏紗帽作為官帽,在製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鋪》的曲子就描繪了它的製作工藝:「窄比寬量,輕漆慢烙,正剪斜裁。烏紗帽平添光色,皂頭中宜用輕胎」。

明朝滅亡後,清朝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紅纓帽定為官員的法定帽子,烏紗帽不再是只有官員才可以戴的帽子。不過民間仍然習慣地以烏紗帽代稱官職。

C. 為什麼有人帶烏紗帽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烏紗帽始於南京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D. 佩戴黑紗分左右有什麼含義

佩戴黑紗分左右的含義:
追悼逝去人,參加葬禮的一些人會黑紗,逝者的一些親人在喪事過後還要戴些日子的黑紗。
一般是,逝者是男性,黑紗戴在左臂上,逝者是女性黑紗戴在右臂上,黑紗要在手臂上打一個蝴蝶結,寓意逝者能進入天堂享福,黑紗要戴七日,對於死者的親屬來講,佩戴黑紗意味著對長輩死者表達的一種孝禮。

E. 「烏紗帽」原本是普通帽子,為何後來成為官位的代稱

民間相傳,烏紗帽是由宋太祖趙匡胤發明而來的。因為趙匡胤起先投奔於後周郭威麾下,後在公元960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因擔心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也害怕其他功臣會效仿自己篡位,於是設計出帶有一尺多的長帽翅的烏紗帽。

朝堂之上,只要百官大臣一轉頭,或者想交頭接耳說悄悄話,長長的帽翅便會上下顫抖,也能讓趙匡胤快速察覺到是誰在竊竊私語。

然而,這部分論調只是民間野史,算不得真。

宋太祖趙匡胤並非是烏紗帽的發明者,兩宋一朝官員頭上佩戴的長翅帽,的確是趙匡胤突發奇想。

那麼,烏紗帽到底是哪個朝代發明出來的?烏紗帽又為何被視作是官位的別稱?

其實在春秋時期,無論男女都習慣用「絲」或者麻質的「巾」,用來包頭或者是扎頭發。

到了先秦和兩漢時期,上流貴族間開始流行佩戴帽,那個時候的帽更像頭巾。

之所以老祖宗會有佩戴帽子的習慣,主要還是在千百年前,古人為了抵禦嚴寒。習慣從事生產勞動時,用紡織品包裹在頭上,目的還是為了保暖。

戰國中後期,官僚集團還有統治階層的貴族認為,佩戴帽子可比作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此時的帽又被稱之為「冠」、「冕」,其功能並非只是簡單的遮陽避寒。

到了東漢時期,更是只有世家大族的人才能佩戴帽子,普通百姓只能扎巾。

東漢《釋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正是從東漢開始,古人佩戴帽子的外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春秋與戰國時的帽子更像是頭巾,直至東漢,北方民族不斷遷徙南下移居中原。經過各種戰爭洗禮以及文化交融,南北文化得到空前交流與發展,也讓當時人們的服飾樣式,發生很大的變化。

漢代,上流貴族佩戴的帽,大多是以烏紗製成。佩戴時,將黑色頭巾從前向後,沿著額頭先包裹住一圈,接著往後盤起來裹住頭發,在後腦勺的位置進行固定。這就是東漢,包括春秋戰國人們佩戴帽子的方法和樣式。

東漢後期,天子百官便帶著改良而來的襆頭。何為襆頭?襆頭的誕生,與北方民族固有的服飾有著密切聯系。

簡單來說,東漢時期天子百官佩戴的襆頭,相較於此前的頭巾多了四條帶子。這四條帶子從額頭延伸至後腦勺,最後穿插固定。

從外形來看,百官頭頂上很像是打了一個大大的蝴蝶結,也讓襆頭外形從此前的頭巾,變得更像現代人佩戴的帽子。

隋唐時期,襆頭已經成為百官上朝時必備裝飾,並且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

《唐書.輿服制》:「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

《通典》:「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

趙匡胤發明的長翅帽,也是根據唐末五代的襆頭進行改良發明。此後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沿用趙匡胤發明的長翅帽,讓文武百官佩戴。到了清朝時期,百官佩戴的則是圓頂帽。

總之,烏紗帽起初只是普通平民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禦寒遮陽。

到了東漢後期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讓百官上朝時戴上黑紗製成的帽子。這種帽子的外形很像頭巾,也就是烏紗帽的雛形。

五胡十六國時,南北文化得到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建安王劉休仁(南朝宋),根據鮮卑族服飾特點,發明出一種帶有四條黑邊的烏紗帽。

隋唐二朝承襲魏晉南北朝風俗,隋文帝統治者更是將烏紗帽,視為會見貴賓以及上朝的必備服飾。

宋承唐制。不過,宋太祖趙匡胤在烏紗帽兩邊又加了一尺多長的帽翅,將其樣式又進行了改動。

明朝時,朱元璋定都南京,於洪武三年正式下令,把烏紗帽兩邊帽翅縮短,官位越高的人,烏紗帽整體更加偏向於圓形,且樣式較為高聳。官位越低的人,其烏紗帽更加扁平化。

到了清朝,官員佩戴的烏紗帽則偏向「圓形頂戴」。

也就是說,烏紗帽在春秋和戰國時期只是普通帽子。到了東漢後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變成了官員的專屬品,成為了官位象徵。

之所以烏紗帽會代表文武百官的地位,這也與魏晉南北朝,還與隋唐二朝的統治者明文規定,將烏紗帽作為上朝時的必備品有關。

綜上所述,「烏紗帽」是封建時代的產物,為了適應當時 社會 制度,統治者們還用烏紗帽形狀以及細節,區分官員的品級大小。

再加上 社會 發展與宗教制度影響,帽子更是被賦於「冠冕」之類特殊意義,甚至普通平民還不許佩帶與官員相同的帽子。以至於帽子這件飾物,與官僚集團劃上等號。

此外,中國傳統服飾大多與禮制結合,從每個人穿著外觀,便可以看出個人的身份地位不同,這就是我國 歷史 上非常著名的「冠冕制度」。

自然而然,人們談到烏紗帽,腦海中便會想起,只有入朝做官的人才能佩戴它。

參考資料:《唐書.輿服制》《宋書·五行志一》《中華古今注·烏紗帽》《明史·輿服三》《通典》

F. 烏紗帽是指什麼人

烏紗帽始於南京

烏紗帽原來只是民間常戴的一種便帽,定為「官帽」則始於明朝洪武年間。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G. 古代官員佩戴的烏紗帽有何寓意

「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在多數人的眼裡,「頭戴烏紗帽,身穿盤領袍,腰掛玉帶,足蹬皂靴」,這就是封建時代官僚階級的標配。

因此,古代官員佩戴的烏紗帽,它自然是寓意著其與眾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自夏開啟了「家天下」以來,歷代統治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君主專制,都喜用服飾來對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進行劃分,藉助允許統治階級使用某些服飾,而禁止被統治階級使用某些服飾,繼而加強被統治階級的服從心態。如西周,朝廷不允許百姓帶冠冕,所謂「士冠,庶人巾」;西漢,朝廷不允許商人穿絲制的衣服,也不允許百姓穿有顏色的衣服(西漢末年,允許百姓穿青綠色的衣服);唐代,朝廷不允許百姓穿黃、紫色的衣服。

到了唐代,唐初,烏紗帽曾短暫的被唐高祖所限制,只允許皇帝以及皇太子使用。但是,到了武德九年(626年)十一月,隨著唐太宗李世民下詔:「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宮士庶皆同服之」,烏紗帽就不再限制,依舊允許民間戴烏紗帽,唐白居易在《感舊紗帽》一詩中曾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此時的烏紗帽都可以用作親朋好友之間的饋贈。同時,這時無論是何種人,只要喜歡,他或她就能戴上烏紗帽,就連娼妓亦可以,如白居易在《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就寫道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頭戴烏紗帽的歌妓。

當然,為了區分官員的品級,太宗還是將烏紗帽分為多種樣式,其中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等重要機構的五品以上的官員,出行時可佩戴「重戴」 ,即在襆頭之上再加戴垂紗帽,而垂紗帽也分席帽、裁帽兩等,最高等的席帽為尚書左右僕射、內史、同中書門下等宰相佩戴,即帽檐周圍垂吊一圈長薄紗;剩餘的較低級別的官員則可戴裁帽,即在帽檐的前半周掛有長薄紗的帽子。

到了宋代,文武百官所用的烏紗帽的樣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且在使用上也有了較為嚴格的規定。首先,太祖時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群臣在上早朝時,出現交頭接耳這種有失朝儀的事情,所以他就對烏紗帽進行改革,《宋史》載:「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他在原有烏紗帽的基礎上,在兩邊加上長翹,這長翹是由薄鐵片或竹篾做成的長一尺以上的骨架,這樣,佩戴的官員只要在交頭接耳,帽子兩邊的軟翅就會互相碰撞,忽悠忽悠的顫動,而此時,皇上居高臨下,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其次,原本朝廷只是規定官員能帶的烏紗帽,卻並沒有硬性規定官員一定要帶烏紗帽,只要他想戴就戴,不想戴就不戴。但是,到了淳化年間,隨著宋太宗下詔:「命公卿皆服之(裁帽)」,自此在宋朝上至宰相,下到吏目,無論其願意不願意,他都必須要戴上烏紗帽。而之所以宋太祖要硬性規定官員必須帶烏紗帽,其最初是為了體恤群臣,當時北宋東京汴梁常年風沙彌漫,有時生活在這里的人若不以物掩面,根本就出不了面。因此,太宗為體恤臣子,讓他們可以更加安心的替朝廷辦差,遂就硬性規定官員必須要戴上烏紗帽,也就是之前唐代給予五品以上較低官員所佩戴的帽檐的前半周掛有長薄紗的裁帽。

元代時,因元代統治者為北方少數民族,再加上他們並不重視漢族的禮儀,所以此時對於「烏紗帽」,元廷並未禁止民間使用,是聽之任之,只要你想戴,你就戴。

到了明代,隨著漢人重新掌權,而朱元璋又熱衷於恢復漢人「冠冕」制度,及加強君主專制,因此「烏紗帽」順其自然的就被朱元璋定為了官員專屬的帽子。洪武三年,朱元璋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自此烏紗帽正式成為官員的標配。

當然,明代的烏紗帽,完全有別於唐宋的烏紗帽。首先,它的樣式被規范:「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其以藤絲或麻為材料,並塗以漆,待漆膠硬之後,帽固定成形,再外裹黑紗,同時其形制與唐宋的烏紗帽相仿,前有半圓的頂,後腦部分有後山高起,兩旁有展角。

而對於烏紗帽的品級之分,《明史》載:「凡職官,一品、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綉,帽頂、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品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明代,一品、二品官員的烏紗帽,其帽頂、帽珠可用玉裝飾;三品至五品官員,其帽頂用金裝飾,帽珠除玉外,皆可用;六品至九品,帽頂只能用銀裝飾,而帽珠則只能用瑪瑙、水晶,或香木裝飾。

此外,需注意的是,明代的官帽可不只有烏紗帽,它只是明代官員上班常戴的官帽。在這之外,還有梁冠、襆頭等官帽,其中梁冠是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及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重大節日,所戴的官帽;襆頭是文武百官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所戴的。

H. 古代的官帽為什麼叫烏紗帽

如今提起「烏紗帽」往往與當官相聯系,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要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被稱作是「烏紗帽」。直到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才開始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五代時期馬縞的《中華古今注·烏紗帽》中就記載,「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規定凡是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也就是明朝的官服。《明史·輿服三》中有記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圓領衫、束帶為公服。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就被換成紅纓帽,也就是後來人們總講的紅頂子。但是由於幾百年歷史的傳承,以及文化習慣的養成,人們仍習慣稱官員丟官為「丟掉烏紗帽」。

I. 烏紗帽什麼意思

烏紗帽本義是古代官員戴的帽子,後來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當時皇帝讓宮中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到南朝劉宋時期,一位宗室子弟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帽邊的帽子,

J. 烏紗帽的含義

【詞語】

烏紗帽 wūshāmào 英文:[black gauze cap;official position]

【釋義】

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比喻官位。

【記載】

1.帽名。 東晉 成帝 時宮官著烏紗帢。 南朝 宋 始有烏紗帽,直至 隋 代均為官服。 唐 初曾貴賤均用,以後各代仍多為官服。《宋書·五行志一》:「 明帝 初,司徒 建安 王休仁 ……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 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烏紗帽》:「 武德 九年十一月, 太宗 詔曰:『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宋 陸游 《探梅》詩:「但判插破烏紗帽,莫記吹落黃金船。」《西遊記》第八回附錄:「小姐一見 光蕊 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心內十分歡喜,就將綉毬拋下,恰打著 光蕊 的烏紗帽。」參閱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厘革》。

2.指官位;領導地位。 明 馮惟敏 《清江引·八不用》曲:「烏紗帽,滿京城日日搶,全不在賢愚上……誰是誰非不用講。」 浩然 《艷陽天》第一一四章:「[ 馬之悅 ]唯恐掉了烏紗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獄里頭推?沒那事兒!」 畢方 鍾濤 《千重浪》第十二章:「 洪長嶺 點頭道:『來,當然來!摘了我的烏紗帽,還能摘走我幹革命的這顆心?!』」

【起源】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20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8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11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13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8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803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65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62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72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