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君的帽子上有兩顆扣子
① 八路軍軍帽上,為什麼有兩顆扣子
兩顆扣子不是八路軍部隊才有的,因為接受了國民政府改編,八路軍軍服是國民政府下發的。當時國民革命軍所有軍帽都有兩顆扣子,是固定護布用的。在兩顆扣子上有當時的國名黨政府國徽「青天白日徽」。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宣布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集團軍,25日中共中央發出改編命令。隨後部隊陸續改編、換裝。當時紅軍部隊對換裝情緒很大,甚至有人為此出逃。9月6日劉伯承率部在三原誓師,在誓師大會上,劉伯承告訴紅軍指戰員暫時把階級仇恨放下,以民族大義為重。「軍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隨後摘下紅軍帽,戴上一頂帶著青天白日徽的軍帽。講話結束後,全師一起換了帽子。所以剛改編是八路軍帽子上是有帽徽的。
後來,在抗戰過程中,國民黨部隊不斷與八路軍、新四軍搞磨擦。尤其是皖南事變後,引起了八路軍、新四軍極大不滿。大部分幹部戰士將帽子上的帽徽摘掉。
祝你生活愉快
② 古代帝王的帽子上為什麼要掛那些珠串子
那些珠串子叫做「旒」,一般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符合「九五之尊」之說。說白了這些珠串子就是象徵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的。
那當初設計皇帝帽子的人怎麼想起來掛串子呢?據說,掛珠串子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提醒皇帝正襟危坐,保持威儀,一旦坐的偏了,珠串就不垂直了。看看,就這么幾條珠串子,也是這么有講究的。
③ 八路軍的帽子上的帽徽只是兩粒扣子是什麼意思
沒有什麼意思,就只是固定帽子用得。當時大部分的中國軍隊都有
④ 帝王的王冠都是千姿百態的,中國的古帝王為什麼要在帽子上加上垂珠
擋在天子眼前的那個珠簾,標準的科學稱謂叫玉藻。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總共二十四旒)。諸侯九(十八),上大夫七(十四),下大夫五(十)。從視覺的角度看,懸掛在眼前的珠簾,顯然是會影響視線的,那為什麼還要掛呢?
中國人的人情世故哲學,是歷來就貫穿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的,也是中國文化中的特色,雖然今天推行的是依法治國的法制社會,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的社會現象和官場現象可謂司空見慣,法外開恩網開一面也是常見的事情。
⑤ 為什麼秦國帽子上會有兩條帶字
你好,秦國的帽子叫做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後垂掛的玉串。
冕上的平板叫綖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
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
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
如滿意,望採納哦,謝謝。
⑥ 八路軍的帽子為什麼有兩個扣子,紅軍的帽子上是紅星
基本信息:
早期八路軍、新四軍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換帽徽(原紅軍純紅五星布制帽徽)時,由於戴上了昔日「敵人」的象徵,兩支軍隊均發生過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離部隊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國共合作協議,由南京(重慶)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於發生了皖南事變,引起新四軍全軍極大憤怒,新四軍殘部和重建後的新四軍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
與之不同,八路軍由於1940年後兵員大幅擴充,遠遠超過3個師的協議規模,加上國共合作時好時壞,無法獲得國統區工業部門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琺琅帽徽,越來越多的官兵軍帽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僅有兩粒仿德國山地帽式紐扣,這並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事實上,1940年後的八路軍軍人是否佩戴帽徽相當自由,無任何規定或推薦,亦不納入班兵風紀考評,有的軍人將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國共破裂的1948年。
(6)為什麼國君的帽子上有兩顆扣子擴展閱讀
八路軍: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斗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
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斗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一定的范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⑦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軍帽上的紐扣是干什麼用的
是固定護布用的。不是所有軍帽上都有扣子,有的是用青天白日的帽徽。
軍帽 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北伐時期的大蓋帽被一種圓筒形布制軍帽所取代,成為部隊的制式軍帽。該帽是德國軍事顧問以中北歐的「滑雪帽」為原型,依據中國人的頭型改進而成的,最大的特點是帶帽舌,帽子周圍有一層護布,平時折疊起來,用兩顆鈕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時可以放下,以保護臉部及後頸部。一般來說,國軍部隊軍帽樣式較為統一,唯一區別是正面固定護布的鈕扣。在改制之初,曾出現過不同樣式,如兩顆鈕扣的、一顆鈕扣的,甚至還有沒鈕扣的,《陸軍服制條例》頒布後即進行了統一。此外,大蓋帽在布帽出現後並未被完全取代,很多高級軍官仍在正式場合佩戴。
1934~1935年前後,曾出現過一種硬頂的圓筒帽,正面有軍徽和一顆鈕扣,有的還帶有帽帶。根據歷史照片分析,戴這種軍帽的可能是炮兵、後勤等配有騾馬的部隊。據考證,此帽頗受德國軍事顧問的影響,因為其外形酷似當時德國納粹黨早期的准軍事組織「沖鋒隊」SA(Sturmabteilung)的。另有一種說法是,這是東北軍所戴的軍帽,模仿法國Kepi硬頂帽(如法國外籍軍團所佩戴的軍帽)。但這兩種說法前者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法國的軍帽上沒有鈕扣。
兩廣部隊早期有自己特色的軍帽——一種介於大蓋帽和圓筒帽之間的軍便帽,樣式很奇特,在歸屬中央政府後才被陸續淘汰。
東北軍、西北軍及晉綏軍因北方冬季寒冷,普遍採用防寒軍帽,即有護耳的毛皮軍帽。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東北軍的瓜皮式毛皮帽,另一種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⑧ 八路軍帽子上的兩顆扣子,到底是干什麼用的
首先,八路軍帽子上的這兩顆扣子並不是普通的「裝飾品」。在國共合作後被改編前,八路軍也屬於紅軍的主力部隊,帽子上都別有一顆「紅星」帽徽。而國共合作時期,由於八路軍的軍服由國民黨軍方提供,自然帽子的形狀也就和國民黨軍隊使用的帽子一樣了,改成了「青天白日」帽子的形狀。為了與國民黨軍隊的軍服區分開,同時也因為拿不到「晴天白日」徽章的原因,八路軍用兩顆扣子取代了國民黨的黨徽。
其實八路軍戴的這種帽子是國民黨軍方仿造德國軍帽的設計製作的。這兩顆扣子的主要作用是固定護布,這種帽子的護布一左一右被扣在帽子上,形狀像兩只「耳朵」,只要解開扣子就可以放下護布,冬天有防寒保暖的作用,而夏天則能夠阻擋蚊蟲。對於軍人來說這種帽子是非常實用的護具,對於需要長期執行潛伏的士兵來說能夠阻擋蚊蟲,從而 防止蚊蟲叮咬帶來不良狀態。而在沙塵天氣中也能保護耳道不進沙子,非常實用。
⑨ 八路軍的帽子上總是有2顆扣子,這兩顆扣子有何講究
抗日題材的影視劇近些年來層出不窮,雖然神劇頗多,但是收視率卻頗為可觀。與此同時,有人也從這些影視作品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大多數的抗日劇中,由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他們所戴的帽子並沒有帽徽,上面只有兩顆扣子。事實也是如此,在教科書、電影、電視劇以及紀念館的圖片中,八路軍所帶的無論是藍灰色還是土黃色的軍帽,總是有這兩顆扣子的身影,那麼這兩顆扣子又有何講究呢?
八路軍的真實著裝
由於常凱申對於八路軍一直極為警惕和敵視,即便是在國民政府給八路軍發軍餉的前期,給的錢也並不多。皖南事變之後,更徹底停掉了八路軍的軍餉。而且,位於敵後的八路軍處於環境嚴酷的敵占區,後勤補給本身就十分困難,再加上當時的中國人民普遍十分貧困,八路軍在迅速擴張的過程中,很難保障每人一套軍服。
這支由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改編而來的部隊,軍服遠不如中央軍的軍服上得了檯面。在一些八路軍的集體照片,他們身上的軍裝形形色色,衣服都是胡亂湊合著穿,有些軍人的衣服更是破破爛爛,甚至一些剛參軍的八路軍戰士,還穿著百姓的衣服。當然無論是軍帽還是衣服,並不影響八路軍對於日寇的作戰,更不影響八路軍戰士們的滿腔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