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皮帽子有什麼優點
㈠ 狗皮帽子頭上戴散文
「我們黑龍江那噶的(地方),冬天嘎嘎的冷!」「怎麼嘎嘎的冷?」「我跟你說,冬天上『毛道子』(廁所)尿尿,得帶上一根小棍,邊尿邊扒拉,不然就凍住了」「啊!有這么冷?」「不是嚇唬你,這是真的!」這是我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所聽到的黑龍江人與南方人對話的一段笑話。不過,話雖然誇張些,但黑龍江的冬天哈氣成霜,滴水成冰,這是事實。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就是對數九隆冬入木三分的刻畫。這足以令南方人「談冷色變」。哈爾濱的冬天零下二十幾度是常態的事。在漠河北極村,就有零下五十多度的記錄。
在過去,黑龍江人抵禦嚴寒有自己的辦法——男人女人穿的都是「清一色」或黑布或藍布做的斜襟大棉襖和甩襠棉褲。為了防止寒風灌進衣服內,男人喜歡扎布腰帶,女人則裹腳脖。男人腳上穿的是牛皮、豬皮靰鞡和後來的棉膠鞋,女人腳上穿的則是自己做的千層底棉布鞋,有的還穿蒲草鞋,後來也穿上了棉膠鞋。男人頭上戴的是以狗皮帽子為主的皮毛帽子,女人頭上除了戴棉角巾、無沿棉帽外,也戴狗皮帽子等皮毛帽子。特別是女人一旦出遠門,沒有狗皮帽子也得借一個戴。哈哈,這不是演滑稽戲,是往昔黑龍江人過冬的正統裝束。
有人可能要問,黑龍江莽莽森林,蒼蒼草原,有很多野獸的皮毛可以做帽子,怎麼偏偏愛上了這狗皮帽子呢?!
的確,在黑龍江能做帽子的皮毛很多。比如,水獺皮、水貂皮等都是珍貴的皮毛。早年在東北,人們就把貂皮,連同人參、靰鞡草,被譽為「東北三寶」。貂皮,不僅價格昂貴,即使做成帽子,在鄉野遮風禦寒也不太適用,只能成為大城市裡有身份人頭上的飾物。狐狸皮、貉子皮也是稀罕物,做成帽子既輕便又暖和,只因價格不菲,一般人家也是戴不起的。在那個年代,誰要是戴一頂狐狸皮、貉子皮帽子令人羨慕不已。山兔取之容易,但皮薄且脆,不結實,毛不經磨。一個山兔皮帽子戴一冬後面挨近脖子的地方就磨光了毛。而狗皮帽子,與諸多其它皮毛帽子相比不僅便宜了許多,且毛厚絨長,舒服壓風,耐磨經使。於是,人們從使用的實踐中,便「權衡利弊」戴起了既經濟又實惠的狗皮帽子。從這一點看,大東北,特別是黑龍江人,戴狗皮帽子,是大眾化的選擇。
老式的狗皮帽子,是西瓜瓣式的帽盔、前帽臉、後帽圍、兩側帽耳,帽耳上方對耳朵處還有便於通氣的小帽耳。每到冬季,藍天、白雪、黑土的黑龍江,到處可見頭戴不同顏色狗皮帽子的人們,好像在為這冰雪冬韻的大美圖畫潑彩點綴一般,一展風姿。
過去,在黑龍江生活的人們都喜歡養狗看家護院。誰家的母狗揣上崽子了,還沒等下崽,就有左鄰右舍的和親屬朋友們前來老早打招呼「他叔」、「她嬸子」的與狗主人稱呼著:「等你家母狗下崽了,可千萬給我留一個呀!」「好的!常過來看看,不然母狗下了崽,留也留不住,來晚了可讓別人抱跑了。」就這樣,不知母狗能下幾個崽,反正要狗崽的人都先「號上」了。母狗下崽的消息不脛而走,要狗崽的人們每天茶餘飯後都過來看一看,母狗很護崽子,一邊用自己的乳汁喂沒睜眼睛的崽子,一邊十分警惕地看著人們,有時還「汪!汪!」地叫幾聲,主人吆喝著母狗,大家仍是議論虎頭虎腦的小狗崽。當小狗崽睜開了眼睛,主人就趁母狗不注意,把狗崽遞給一旁要狗崽的人,用衣服一蒙把狗崽抱回了家,喂小米飯米湯一天天養大。母狗的擔心是無濟於事的,下了幾個崽,最後一個個被抱走。有時,主人留一個狗崽,那也是母狗的幸運,不然真是夠可憐的了。小狗崽逐漸長成了大狗,又要來小狗崽養起來。有的人家養兩三條狗。那時候,狗的主人常常根據狗的體態和毛色給狗起名字,什麼「大黑」、「大黃」的,什麼「花脖」、「四眼」的,十分形象化。
雖說「貓是『奸臣』,狗是『忠臣』」,狗與人類是好朋友,但老狗還是要勒死的。民間有「拉完磨殺驢」的說法,這可絕不是「看完院勒狗」啊!人們都習慣三伏天勒狗,烀了狗肉,熬狗肉湯,美食大補。將扒下的狗皮晾乾、用硝或礬土法鞣製,也叫「熟皮子」,把熟好的狗皮裁剪做成狗皮帽子,也有做狗皮褥子、狗皮襪子、狗皮手悶子、狗皮套袖、狗皮套褲的,等等。後來,鄉村有了供銷社、縣里有了土產商店和皮革廠,人們就把狗皮賣了,到商店買狗皮帽子戴。
我突然想起了那些關於狗的成語、片語來,諸如狼心狗肺、狗急跳牆、狗血噴頭、狗眼看人、狗仗人勢、雞鳴狗盜、狐朋狗友、雞腸狗肚、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狗頭軍師、狗頭鼠腦,等等。誠然,每一個成語和片語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都有它的典故和出處,約定俗成的東西。可以說,狗全身都是寶,卻背了諸多的貶義之詞,這似乎有些「不公平」。
說到「狗皮帽子頭上戴」,又勾起我難忘的往事。
我和二弟弟頭上戴的狗皮帽子有幾處早已磨光了毛,家從老屯搬進縣城後,父親每月幾十元錢的工資一家人的生活開銷也不寬裕,沒有閑錢給我們哥倆買新的狗皮帽子戴。後來,父親的好友,堪稱「鐵三角」之一的樹貴叔叔見狀在縣百貨商店給我和二弟弟各買一頂黃布面黃毛的狗皮帽子,樂得我們哥倆直竄高。寒假裡我們哥倆回老屯,同大表叔去西河套玩狗拉爬犁,和老舅去東山坡打爬犁,跟三姨夫馬爬犁從草甸子往回拉蒿桿,盡管曠野寒風刺骨,但心裡卻美滋滋的,因為頭上戴的是新狗皮帽子。
我家在縣城老紙坊胡同「安營紮寨」後,養了一條白狗。說起這條白狗,還真有點故事。二弟弟非常喜歡狗,又不好意思向人家要狗崽。說來也巧,一天鄰居田胖弟告訴二弟弟說東路邊垃圾堆那有人扔了一個小狗崽。二弟弟一聽,連忙跑出胡同,在垃圾堆里抱起了那小狗崽。小狗崽是剛生下的,還沒睜眼睛。再一細看,渾身白毛、臉一半黑一半白,有些特別。二弟弟樂顛顛地把小狗抱回家中,給洗了澡,喂飯米湯加白糖,晚上也摟在被窩里,還讓小狗崽趴在自己胸脯上玩……小狗崽睜開了眼睛,家裡人發現兩隻眼睛一隻發藍一隻發紅,於是就給小狗崽起了個「陰陽眼」的名字。「陰陽眼」一天天長大了,那隻藍眼睛白天幾乎被白眼仁蓋上了,那隻紅眼睛晚上發的紅光更亮了。「陰陽眼」既通人氣又「管事」。二弟弟老遠打個口哨,它就立即從院子里跑過去身前身後的直撒歡。冬天裡,二弟弟用布條子做套包、兩根小木桿做轅子、尕鞭趕狗,教它拉爬犁。它拉爬犁很賣力氣,有時一筐煤塊,有時半面袋子糧食。母親在糧店煎餅廠上班時,每到下班前它就等在外面,母親下班往家走,它就連蹦帶跳的跟在身邊。後來,「陰陽眼」有些不守規矩了。別人它不咬,專咬每天來挑泔水的陳叔叔。陳叔叔一進院,它就撲上前咬住褲腿子不撒嘴。氣得陳叔叔把扁擔都打斷了,還碰到了電線。再後來,東院王嬸家的小雞崽每天少一兩只,開始以為被黃鼠狼吃了,結果有一天它被抓了個「現行」。父親擔心「陰陽眼」再惹禍,就叫二弟弟把它勒死了。二弟弟講,「陰陽眼」從小到大沒拴過,那天給它脖子上拴繩子,牽它就是不肯走,直往後掙,流了淚。「陰陽眼」在房西老柳樹上結束了狗命。家裡人念著它平時看家護院的功勞,不忍心扒狗皮、吃狗肉,挖了個深坑埋掉了。
關於狗的傳說比較多,但努爾哈赤被「狗救駕」、「鵲救駕」的傳說,在東北地區流傳廣泛。正因為此,也有滿族人不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的說法。但傳說歸傳說,說法歸說法。我看,狗的靈性和捕獲獵物的本事應該是滿族人愛狗的真正原因吧。
當我們來到張甲洲當年領導巴彥游擊隊打響共產黨抗日第一槍姜家窯舊址的時候,彷彿看到了頭戴狗皮帽子還我河山,威武不屈的誓師隊伍;當我們佇立在鏡泊湖東北抗日聯軍浮雕牆前的時候,有好像聽到了頭戴狗皮帽子的抗聯將士們在白山黑水間激戰日寇的槍聲;當我們來到海林威虎山景觀、楊子榮紀念館參觀的時候,戴狗皮帽子的剿匪英雄們馳聘在林海雪原的畫面想過電影似的又出現在眼前;當我們來到雙城解放戰爭四野前線指揮部舊址參觀的時候,透過那些老照片,再現了戴狗皮帽子的解放軍官兵爬冰卧雪、沖鋒陷陣、捨生忘死、英勇殺敵的戰斗場面和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勇往直前、浩浩盪盪的支前隊伍的鮮活畫面;當我們來到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參觀的時候,在飽經松嫩平原泥土浸透的實物陳列中,無聲地述說著戴狗皮帽子,身穿杠杠棉服的創業者們的豪邁氣概;當我們來到龍江第一村」——甘南興十四村參觀的時候,透過村史展覽,又沿著戴狗皮帽子闖關東墾荒者的足跡作了一次時空的穿越……
「狗皮帽子頭上戴」,一展風姿,不僅裝點了枯燥的北國隆冬,更給予冰天雪地里的人們戰勝大自然的勇氣和力量。如今,「狗皮帽子頭上戴」已載著榮光,離我們遠去,而留下來的一串串感人的故事,書寫的一篇篇精彩華章,將溫暖我的心房!
㈡ 關東有哪些民族習俗
關東地區地處嚴寒地帶,天氣十分寒冷,為了適應這奇寒的天氣,聰明的關東人「發明」了很多外地人看不明白的怪俗,實際上,這些怪俗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習慣。
古代關東地區的居民十分貧窮,住房大多是土壘草屋,其窗戶大多是木欞格子窗,冬天來到時,只好用紙糊上,以擋風禦寒。
由於屋內火炕都是靠窗戶的,這就和窗外有較大的溫差,如果把窗戶紙糊在里邊,窗外所結的冰霜遇室內高溫時就會融化,水就會流到窗紙和窗欞結合處,不僅容易使窗紙脫落,而且還會造成窗欞腐爛。
而將窗紙糊在外面,不但可以使室內火炕發出的熱氣得以保持,而且窗紙又不會被浸濕而脫落。此外,還可以延長窗戶的使用壽命。
糊窗戶紙的方法是將兩張窗戶紙中間夾上網狀麻蠅,糊在一起,然後再糊到窗欞上。最後再在窗紙上均勻地塗上豆油。紙干後,挺括結實,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風吹,經久耐用。
關東民間有一句俗語:
草坯房子籬笆寨,關東百姓人人愛。
關東地區的百姓把草與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塊塊一尺長短的土塊,叫「坯」。在陽光下將這些土坯晾乾,然後用來壘屋。土坯的種類分黑土坯、黃土坯、砂土坯和木棒土坯4種。
關東地區冬季嚴寒,夏天又溫熱。用土坯蓋房,既冬暖夏涼,又經濟實惠。
籬笆在關東十分普遍,關東民間有「窮夾樟子富打牆」之說,其實夾樟子和打牆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平原地帶盛產柳條、秫秸,籬笆牆往往用這一類枝條為材料。山裡產木材,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乾脆以圓木為樟子。
一般人家夾樟、修籬笆往往是為了安全和取暖。過去人煙稀少,地方荒涼,常有狼狐出沒咬人吃家禽。籬笆牆可以防止野獸進入,也便於家狗看家望門。
另外,有的籬笆寨子修得離窗子很近,這樣就起到了遮擋風雪的作用。北方的風大雪猛,籬笆牆可以使大風雪減速,不直接撲打在窗子上,保住了屋子裡的熱氣。
在關東,煙囪安在山牆邊,這是這里的百姓生活的發明與創造。關東是多民族居住地區,無論是蒙古族、滿族、漢族和朝鮮族,他們的住房都是煙囪安在山牆邊。
把煙囪安在山牆邊,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延長火炕里的熱氣跑到外面的時間,保持炕內溫度;二是可以節省燃料;三是可以減小煙囪安在房頂對房頂的壓力。如果房上修了煙囪,煙囪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滲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容易從煙囪底下流入房裡,易爛房木。
另外,將煙囪安在山牆外邊還可以節省煙囪所佔的室內面積。同時,煙囪整齊地坐在房山頭,遠遠望去十分美觀。這些獨立式的煙囪,關東當地稱坐地煙囪,它們使房屋顯得整齊,像一座座小塔。
還有一點更有意思,那就是煙囪安在山牆邊,煙囪柱子處常常是農家安放雞窩的地方。就是在嚴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窩孵小雞,而且可以使母雞多下蛋。
關東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煙囪上動腦筋,有的人家乾脆取一段枯死木材,掏空其心做煙囪,這在關東山區隨處可見。
這種煙囪製作簡便,由於屋內火炕面積大,火洞長又多,煙火在炕內洞里循環時間長,當煙火走到煙囪口時,已無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發生火災。
冬天白菜不易儲存,在冬長夏短生產力低下的關東地區,蔬菜很難保鮮,聰明的關東人就發明了將白菜腌漬起來的辦法。
關東地區腌漬白菜,先是把白菜洗凈,晾曬幾天,然後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粒食鹽,然後澆灌涼水。涼水要瞞過白菜,最後用大塊石頭將白菜壓住,缸口用黃泥封住。40多天就可食用。
在關東地區,孩子出生後,要把孩子用一種叫「悠車子」的工具把孩子吊起來,讓孩子在裡面玩耍、睡覺,俗稱「養活孩子吊起來」。悠車子也叫「郵車子」、「腰車子」,還有的地區叫「炕車子」、「晃車子」,其實就是搖籃。
過去,關東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婦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裡一邊納著鞋底子,一邊推著悠車,嘴裡還哼著風趣的《搖籃曲》。據說睡悠車子的孩子大多聰明英俊。
實際上,這種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聰明的關東婦女發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為把自己解放出來,琢磨著創造一種工具,既能讓孩子睡覺又能幹活,悠車子就應運而生了。
關東地區滿族人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粘豆包也是滿族人喜愛的食物之一。
每至臘月,關東地區家家戶戶包粘豆包,先把大黃米碾成面,做皮。把紅小豆蒸熟壓成豆泥,做餡。有的餡裡面還放些白糖。豆包包好後,上鍋蒸熟後就可以蘸著白糖吃了。
從臘月開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凍上,一直吃至正月,這已經成為關東地區農村過年的習俗。
關東地區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風大雪大,風雪交加,常常颳起睜不開眼的「大煙泡」。因此特別是出遠門的如車老闆、上山打獵的獵人都把皮襖反穿,這樣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襖就會被雪打濕。
久而久之,反穿皮襖成了關東地區一個習俗。
過去,關東地區一到冬季,天氣奇寒,人們在戶外活動時,男人們幾乎都要頭戴一頂狗皮帽子。
一些身份高貴或者有錢的人,則戴其他動物的皮毛的帽子,如狐狸皮、貂皮、水獺皮等。由於這些動物的皮毛十分稀少,因此也比較金貴,不是一般的人能夠戴得起的。
狗皮帽子的優點,一是幾乎家家養狗,貨源充足;二是狗皮的皮毛細長柔軟,保暖性好;三是狗皮不容易掉毛,干凈整潔,結實耐用,而且防潮性能極佳。
關東地區的農村偏遠落後,孩子們又很少上學,人們常常對科學的認識不夠,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懶於去田間勞動,就利用人們對妖魔鬼怪的懼怕心理,自己裝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錢財。
人們在生病時,就以為是妖魔鬼怪附體,於是,就請「大神」、「二神」等人,連唱帶跳地給病人「跳大神兒」來驅魔降妖。
事實上,「跳大神」實際是薩滿的舞蹈,薩滿舞是巫師在祈神、祭禮、祛邪、治病等活動中所表演的舞蹈。滿族稱薩滿舞為「跳家神」或「燒旗香」,在表演的時候,薩滿腰間系著長鈴,手持抓鼓或單鼓,在擊鼓擺鈴聲中,請各路神靈。
請來神靈後,就要模擬所請之神的主要特徵,作為各路神靈的表演。
蒙古族稱薩滿舞為「博」、「博舞」。薩滿的神帽上有鷹的飾物,身穿帶有飄帶的裙,腰裡系著9面銅鏡,用以顯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時候,法器用單面鼓,一名薩滿為主,另外兩名薩滿為他擊鼓伴奏。
舞蹈多是模仿鳥獸與各種精靈的動作,最後表演「耍鼓旋轉」。
舊時關東地區農村貧窮,孩子們沒有什麼玩具,就在每年殺豬時,把豬的「嘎拉哈」摘下並積攢下來當玩具用。
「嘎拉哈」是豬、牛、羊、貓、狗、狍子、麝、駱駝等後腿的一塊骨頭,共有4個面兒,較寬的兩個面一個叫「坑兒」,一個叫「肚兒」,兩個側面一個叫「砧兒」、一個叫「驢兒」。
「嘎拉哈」的玩法是事先用舊布頭兒縫制一個小方口袋兒,口袋裡裝上糧食,然後把「嘎拉哈」放在炕上。
游戲時,把小口袋拋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變方向,然後在口袋掉下來時及時接在手中,如此往復,直至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變過4個方向為止,俗稱「欻嘎拉哈」,技藝高超的玩者玩時如同雜技團的雜耍演員表演一般。
㈢ 東北八大怪的八怪,狗皮帽子頭上戴
東北天冷必須帶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這兩種太貴,老百姓買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優點是幾乎家家養狗,貨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點狗皮結實耐用,防潮性能極佳。
而現如今的東北與以前大相徑庭,但家家漬酸菜,粘豆包的習俗卻很大的保留了。
㈣ 現在為什麼沒人戴狗皮帽子了
狗皮帽子的製作其實並不簡單,狗要選擇在冬季的三九天宰殺,因為這時狗的皮毛禦寒效果最好,狗皮上有一層細細的絨毛,而且這時的狗皮也不掉毛。取下狗皮後,熟皮子是其中最主要的環節。一張狗皮好壞與否,那全靠熟皮子的功夫了。如果熟不好,皮子就發硬,而且做好帽子後,還會散發出一股腥味兒,如果皮子熟得好,狗皮就柔軟得像錦緞一樣,毛色也光亮,而且一點腥味兒也沒有。
狗皮帽子的里子,是用布做的。方形的帽圈外面,附設帽耳和小耳,不太冷的時候,就把小耳撩起來或者把帽耳上翻,或者任其隨便支楞,或者把它系在帽子的頂上。天氣非常寒冷的時候,必須把帽耳放下來,系牢帽耳下面的扣子或帶子,這樣就可以護住下巴和臉,只露出一雙眼睛。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這過去的東北一點也不假,因為那時東北的天氣就是那樣的寒冷。
狗皮帽子」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戴了,這不能不說是跟氣候變暖有關。但是「狗皮帽子」卻留給了人們一段記憶,以後的孩子們恐怕再提起「狗皮帽子」,他們甚至都不知為何物。也只能在歷史和老人的記憶里去尋找答案,但是,「狗皮帽子」在歷史的長河裡畢竟有過它一段相當長的光榮歷史。
㈤ 你認為狗皮有哪些使用價值
首先狗皮可以用來做衣服,而且會比一些其他的動物皮毛要更好、更暖和。另外也可以拿來做帽子,或者是狗皮褥子,它們在一些地區都很受歡迎。
㈥ 狗皮帽子真的是狗皮做的嗎
狗皮帽子真的是狗皮做的。
所謂狗皮帽子其實就是狗皮做的。過去的老北方人們不但戴狗皮帽子,也戴羊皮帽子、兔皮帽子、貓皮帽子,富貴人家也有戴狐皮、貂皮和貉皮帽子的。
家犬。
家犬通常指犬俗稱狗一種常見的犬科哺乳動物是灰狼的亞種,狗是一種不晚於14000年前甚至可能在15000年前就已經被人類馴化的家畜。
家犬的種類已達數百種身高從只有十幾厘米的吉娃娃到近一米高的愛爾蘭獵狼犬,顏色也從白色到黑灰或棕都有,家犬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集體獵食動物。
家犬比起人類對肉食更加有忍耐力它們不會因為大量食用肉類而罹患諸如動脈阻塞之類的新陳代謝疾病,另外科學家發現對諸如在像在阿拉斯加愛迪塔羅德(Iditarod)進行的狗拉雪橇比賽以及其他類似經受極端壓力的情況,高蛋白食物大量食用肉類可以幫助它們防止肌肉組織受到損傷。
除了貓以外的大多數肉食目的動物一樣犬科動物的食譜中除了肉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素食家犬可以依靠諸如蔬菜和穀物這類食物健康的活下去它們的食譜是很均衡的,它們可以食素特別是這些食物與雞蛋或牛奶搭配時更是如此不是嚴格素食主義雖然這是可行的。
㈦ 東北八大怪是哪八大怪有著怎樣的歷史
我國各個不同的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不同的風俗,在各個方面都是很不一樣的,而在東北地區就有著「東北八大怪」這樣的說法,這個說法很多人可能還是第一次聽說,不知道這究竟說的是什麼,其實這指的是東北地區的八個生活習慣,但既然是生活習慣為什麼要叫做八大怪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東北八大怪究竟是些什麼。
1.東北八大怪簡介
一怪,窗戶紙糊在外
二怪,姑娘叼著旱煙袋
三怪,大缸小缸淹酸菜
四怪,養活孩子吊起來
五怪,冬天包豆講鬼怪
六怪,翻穿皮襖毛朝外
七怪,草皮房子籬笆寨
八怪,狗皮帽子頭上戴
2.一怪窗戶紙糊在外
冬季北方人禦寒的一項措施,若糊在內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的方法是將兩張窗戶紙中間夾上網狀麻繩,糊在一起,然後再糊到窗欞上,再在窗紙上均勻地塗上豆油,紙干後,挺闊結實,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風吹,經久耐用。
3.二怪姑娘叼著大煙袋
東北大姑娘叼煙袋吸煙有三個原因,一是增添女子的豪氣,男子吸煙,我女子同樣吸煙,你的煙袋桿短,我的煙袋桿長;二是東北姑娘崇尚陽剛;三是東北森林茂密,各種野獸和蟒蛇經常出沒,用煙防獸,用煙袋中的尼古丁防蛇成為人們常用的自衛方法。人們仍保留上山帶火和吸煙的防身習慣。從前,差不多家家有煙笸籮,來了客人不但要敬茶,敬煙也必不可少;不但老人抽,青壯年抽,就連年青的姑娘、媳婦們也都抽。
另一說法「大姑娘叼大煙袋」則是表現北方民族的敬老習俗。一般人一聽「姑娘叼個大煙袋」就以為北方的大姑娘小媳婦都成天叼個大煙袋抽煙。其實不然,這里的姑娘媳婦是最孝順老人。她們在老人抽煙之前,往往先給老人裝上鍋煙(也叫擰上一鍋),然後劃火點上,再自己先試著抽一口,看看煙桿通不通,透不透氣,再用小手巾擦一擦嘴,再恭恭敬敬地遞給老人。這一套過程人們詼諧地用「姑娘叼個大煙袋」來概括。其特點是女性晚輩孝順老人之舉。
過去滿族人及其先民長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漁獵生活,不但艱辛而且經常與蛇蠍蚊蟲為伍。吸旱煙不僅可以驅蚊逐蟲,還能防止被毒蛇咬傷,據說就連最毒的蛇也怕煙袋油子,因此吸煙不僅僅是一種消遣和嗜好,還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用。久而久之,代代相傳,形成了滿族人愛抽煙的習俗。清朝時代,旗人是統治其他民族,生活優裕,姑娘們在未出閣時因有選妃的機遇,很受尊重,被稱為「嬌客」,他們平日一般不操持家務。女紅之外,閨門寂寂,常以吸煙解悶。便形成了「旗人姑娘真叫怪,嘴裡叨個大煙袋」的形象。
以前,滿族女孩子出嫁時一桿精緻的旱煙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妝。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環境的改變,滿族女子早已摒棄了這樣的習俗,只有那些已經上了年紀的老奶奶們,還時常一邊抽著旱煙,一邊嘮著家常,品味著生活的甘與苦,談論著往昔和未來。
4.三怪大缸小缸漬酸菜
冬天白菜不易儲存,東北人發明腌漬法。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種特殊吃法,東北的特色食品。
大缸小缸漬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儲存,在冬長夏短生產力低下的東北,大路菜很難保鮮,東北人就發明了白菜的腌漬法。把白菜洗凈,晾曬幾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鹽,涼水要瞞過白菜,用大塊石頭壓住,缸口用黃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圖中就是腌漬酸菜。
5.四怪養活孩子吊起來
東北搖籃與南方的「悠車」相似,只不過東北的搖籃吊在房樑上。
「養活孩子吊起來」說的是「悠車子」,是北方民族的一個重要育兒習俗。北方民族早期婦女和男人一塊外出勞作,為了照料方便,孩子從小就隨著父母外出,「繩之以板」掛在馬上。蒙古族、赫哲族、鄂倫春族、滿族......盛孩子的「悠車」掛在勒勒車上。後來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來,便開始了「掛在房樑上」悠車育兒階段。可以這樣說,悠車子不但搖大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也搖大了馳騁中原的努爾哈赤。
6.五怪吉祥喜慶粘豆包
豆包就是用黃米磨成粉末做皮,裡麵包上豆類的餡用大鍋蒸熟而成的冬令食品。每年進入臘月,就是農民們忙碌著淘米的時候。淘米在這里有特殊含義,先用熱水把黃米浸泡,然後用爬犁拉到生產隊的磨米房粉碎為粉末。由於是集中行動,這就要求各戶行動嚴格按規定的時間走,所以顯得緊張和有序。磨成粉之後馬上用很大的兩個陶盆和面,放在炕頭最熱的地方等著面的發酵。飯店裡的豆包面沒有經過發酵,味道大打折扣。等到豆類都用大鍋煮熟後,就用手攥成球形的疙瘩,放到室外零下三十幾度的溫度下凍結實。這些工作都是母親一個人整天忙碌,父親從不伸手幫一點忙。如果急著包豆包下鍋,就要我們幾個孩子「幫助」幹活,當然邊幹活邊聽父親講各種鬼怪的故事。如果那時有電視或寬頻,恐怕誰也不會再為了聽故事包豆包了。豆包要集中不停的蒸上幾天,蒸好的在籠屜上由母親用木頭板分開放到蓋簾上,再拿到儲藏室凍硬後裝入大缸里。每次母親分熱燙的豆包時,大黃狗會蹲在下面流著口水的望著香噴噴的食品。在老家所養的各種動物中,地位最高的是貓,其次是豬,家禽,最後才輪到狗。狗幾乎是吃豬的剩下的一點槽子邊上的米糠。但這次,母親的六個豆包沒有拿住,落在空中就被黃狗接住吞下去了,唉!太熱了,黃狗燙得大叫,最後悲慘的死於一輩子沒有吃過的豆包手裡。冬天餓的時候,就啃凍得硬硬的豆包,這大概南方人沒有這個體會。
7.六怪翻穿皮襖毛朝外
東北人喜歡穿動物的皮毛製成的衣服來防寒,關東三寶中的貂皮更是名貴。
翻穿皮襖毛朝外。東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風大雪大,風雪交加,常常颳起睜不開眼的白毛風,因此特別是出遠門的如車老闆、上山打獵都把皮襖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襖就會被雪打濕。
8.七怪草皮房子籬笆寨
在東北的農村,70年代磚瓦結構的鳳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北方生長著一種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桿徑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蓋房子時用鍘刀切齊根部,一層層拍打在房蓋上,當地叫繕(shan)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牆,就地取材,用樹木從中間一劈兩半,做柵欄。
9.八怪狗皮帽子頭上戴
東北天冷必須帶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這兩種太貴,老百姓買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優點是幾乎家家養狗,貨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點狗皮結實耐用,防潮性能極佳。
而現如今的東北與以前大相徑庭,但家家漬酸菜,粘豆包的習俗卻很大的保留了。
㈧ 誰知道東北八大怪都是什麼
歷史中東北八大怪分別指的是: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大缸小缸器酸菜,養活孩子吊起來,吉祥喜慶粘豆包,翻穿皮襖毛朝外,草皮房子籬笆寨,狗皮帽子頭上帶。以上就是歷史當中人們所說的東北八大怪,這其中可是蘊含著很多的歷史道理,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的解釋一下,東北八大怪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
對於東北八大怪,你還有什麼要講的,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㈨ 狗皮帽子和雷鋒帽子的區別
狗皮帽子管是軍隊還是普通百姓家都可以佩戴。雷鋒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
1、狗皮帽子:解放戰爭期間,進入冬季後為了保護戰士們的頭部、避免凍傷,我軍東北野戰軍(四野)自上而下都配發了清一色的狗皮帽子,不光質地厚重還能遮住耳朵,是禦寒佳品。
2、雷鋒帽:它源於當時蘇聯的冬帽ушанка,大概的含義為有護耳的帽子,作為冬季帽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廣為使用,在我國一直使用。
㈩ 我國東北的去傳統民俗中的「六怪」是指什麼
關於東北傳統民俗中的奇怪現象,有六大怪、八大怪等不同的說法,但都是對東北人民生活中氣候、民俗、飲食等方面的形象總結。
一怪,窗戶紙糊在外:
冬季北方人禦寒的一項措施,若糊在內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糊的方法是將兩張窗戶紙中間夾上網狀麻蠅,糊在一起,然後再糊到窗欞上,再在窗紙上均勻地塗上豆油,紙干後,挺闊結實,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風吹,經久耐用。
二怪,姑娘叼著大煙袋:
農村生活單調,大姑娘也爭相抽旱煙解悶。大姑娘坐在炕上,嘴中叼著一個大煙袋,悠閑地抽了起來。其實並不是姑娘都要吸煙,東北的冬天長都在家裡貓冬,女孩要給老人裝煙袋,點煙後要吸上幾口,確信煙著了在遞給老人,一來二去自己就有了煙癮,一代一代的傳承了大姑娘叼煙袋。
三怪,大缸小缸漬酸菜:
冬天白菜不易儲存,在冬長夏短生產力低下的東北,大路菜很難保鮮,東北人就發明了白菜的腌漬法。把白菜洗凈,晾曬幾天,放在大缸里,撒上大鹽,涼水要漫過白菜,用大塊石頭壓住,缸口用黃泥封住,40天就可食用。
四怪,養活孩子吊起來:
東北搖籃與南方的「悠車」相似,只不過東北的搖籃吊在房樑上。這是北方游牧民族傳承下來的,主要是預防兒童被動物咬傷,同時婦女可以解放雙手做家務活.
五怪,吉祥喜慶粘豆包:
臘月里家家戶戶包粘豆包,用大黃米做面,把紅小豆蒸熟壓成豆泥,有的裡面放些白糖,有的蒸熟後可蘸白糖吃,耐嚼抗餓。從臘月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凍上,一直吃到正月,這已經成為東北的過年的習俗。
六怪,翻穿皮襖毛朝外:
東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風大雪大,風雪交加,常常颳起睜不開眼的大煙泡,因此特別是出遠門的如車老闆、上山打獵都把皮襖反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襖就會被雪打濕。
七怪,草皮房子籬笆寨:
在東北的農村,70年代磚瓦結構的鳳毛麟角,以前的房子大都如此。北方生長著一種叫羊草的植物,一米多高,桿徑如南方毛竹,是空心的,蓋房子時用鍘刀切齊根部,一層層拍打在房蓋上,當地叫繕(shan)房子,草很光滑因此防雨防雪。不做院牆,就地取材,用樹木從中間一劈兩半,做柵欄。
八怪,狗皮帽子頭上戴
東北天冷必須帶皮帽子,好的有狐狸皮帽、貉子皮帽,這兩種太貴,老百姓買不起,通常都戴狗皮帽子。狗皮帽子的優點是幾乎家家養狗,貨源充足,主要是做帽子,最大的特點狗皮結實耐用,防潮性能極佳。
而現如今的東北與以前大相徑庭,但家家漬酸菜,粘豆包的習俗卻很大的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