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古代下雨戴什麼大帽子

古代下雨戴什麼大帽子

發布時間: 2023-01-05 02:03:31

Ⅰ 漢代人帶什麼帽子

今天來說說男人,說說男人頭上的東西——帽子。實際上,在秦漢時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頭衣」,或者「元服」。所謂「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古人對冠頗講究,如衣一樣,等級明顯,也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標志。冠的別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專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說。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沒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樣,戴巾幘(zé)。幘,古代的頭巾,冠的代用品,「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這里根據《中國服飾畫史》一書,一一列出漢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讓大家開個眼界,「學習」一下。記熟了,再看秦漢時期影視作品時心中就有譜,如果導演、服飾顧問弄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你輕易就能辨識出來啦——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總稱。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謂旒就是懸掛的珠玉串飾,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稱為冕,冕之前後有旒。以旒之數目的不同來分別。帝王旒最多,為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禮記·禮器》所雲,「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漢制皇帝十二旒,白玉為珠。垂旒一表明等級,顯示尊嚴;二遮當視線,令戴冠者目不斜視,表示不偏聽偏信。 長冠又叫齋冠,其重要性僅次於冕冠,因為為劉邦親自創造,又稱劉氏冠。高七寸,寬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為 祭祀宗廟時所戴的帽子,屬於禮冠。委貌冠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絲織特製成,與皮弁同制,上小下大,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建華冠樂人參加祭祀天地活動時所戴的帽子,上較大,下較小「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好像當年婦女用的一種盛絲的籠子。方山冠漢代祭祀天地時,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進賢冠,以五彩彀為之。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通天冠皇帝專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為皇帝上朝時的禮冠。始於秦,終於明,期間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遠游冠諸侯、官員外出遊玩時戴的帽子,好比現在的休閑帽。形似通天冠。高山冠又名側注冠,本為齊國國君之冠,漢時為中外來使者、客人拜見帝王時專用帽子進賢冠又名緇布冠,文官、讀書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級法冠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獲其君冠,賜御史」。後來為秦御史及漢使者、執法者所戴的帽子。術氏冠即鷸冠,掌管天文的官員所戴的帽子武冠又名鶡冠、趙惠文冠,武弁大冠,為武將所戴的帽子。以金屬做成,厚重、堅固,可以防兵器的砍擊樊噲冠前殿司馬、衛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屬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漢時大將樊噲所戴,故名。樊噲鴻門宴時聽說項羽意殺劉邦,就是戴著這種帽子,持鐵盾闖入項羽軍帳中的,立漢王一側盯著項羽,最終使項羽放棄加害劉邦的計謀。卻敵冠衛士所戴的帽子,制似進賢冠。前向四寸,後高三寸。 卻非冠守衛宮殿的侍衛所戴的帽子,「戴之執事,以防伺非。制似長冠,下促。 從上面列出的一頂頂帽子來看,漢代的帽子是不能亂戴的,規制很多。劉 邦定下的規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進賢冠,謁者、僕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賁、五官中郎將、羽林左右監、虎賁武騎戴武冠,衛士戴卻敵冠······看一看,如里你生活在漢朝,戴的應該是哪頂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三頂不適合你,一頂是通天冠,另一頂是十二旒,還有巧士冠。前兩頂可能每個人都想選,但只有一人能戴,選了也戴不上;第三頂與前兩頂相反,可能每個人都不想選,選了也不戴,也沒有一人能戴——現在太監絕種啦,弄「巧」成拙不得。

Ⅱ 現代下雨有雨衣,古代沒有雨衣的時候他們穿什麼

「襏襫」,先秦時出現的原始雨衣
襏襫,就是後來通稱的「蓑衣」。三國時吳國學者韋昭釋之為「蓑襞衣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故蓑衣」說得更具體:「蓑草結衣,御雨之具。」清郝懿行《證俗文》亦稱:「案襏襫,農家以御雨,即今蓑衣。」襏襫是什麼材料製作的?據宋羅願《爾雅翼》:「襏襫以莎草為之,今人作笠,亦多編筍皮及箬葉為之;其台為衣,編之若甲,毿毿而垂,故雨順注而下。」莎草即苔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為實心,呈三棱形;葉片為線形,表皮寬而光滑,防水性能強。用莎草編的襏襫又稱「莎衣」,有很好的泄水、御雨效果。

「油衣」,絹絲製作的高級雨衣
《四民月令》:「以竿掛油衣,勿襞藏」
在古代,高級一點的雨衣不用莎草、蒲葵一類來製作,而是用絹絲製作,外塗油脂,所以被稱為「油衣」,後期塗刷桐油,甚至油漆。油衣避水性極好,與現代雨衣功能十分接近。
油衣起源於何時?據《左傳·哀公二十七年》,當年,陳成子率齊軍途中遇到大雨:「成子衣制,杖戈,立於阪上。」晉人杜預就此條注稱:「制者,雨衣也。」
「笠」,古人使用最廣的遮雨帽
《詩經·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與現代雨衣不一樣,古人穿的雨衣不帶帽子,故雨天出行還要戴「笠」一類雨帽。清蒲松齡《日用俗字·庄農章》即稱:「蒲笠蓑衣防備雨。」「笠」又稱「笠帽」,形狀有方圓之分。材料與製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編織的叫「草笠」,用蒲葵編的叫「蒲笠」,另外還有「竹笠」、「棕笠」、「藤笠」、「氈笠」等,都因製作材料得名。
油靴,唐代出現的防雨鞋
《酌中志》:「或雨雪之日,油靴則不禁也」
古人雨天出行除了身上披的、頭上戴的,腳上還要有穿的,稱為「油靴」。油靴在隋唐時已出現,宋元時開始流行。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行》便提到當年都城臨安街頭有賣油靴的商鋪:「都下市肆,名家馳譽者……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張家圓子、候潮門顧四笛、大瓦子丘家篳篥之類。」

Ⅲ 農村俗語「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什麼意思

“有雨山戴帽”指的是要下雨的時候山頂上總會籠罩著一層雲,就像山戴了帽子一樣;“無雨山沒腰”知道是天氣晴朗的時候,雲會聚集在山腰地區,看起來就像把山攔腰截斷了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看到山腰的雲都已經向上運動到達了山頂。那麼這時候就意味著雲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下雨。

Ⅳ 古代遮雨三大神器,其中一個流傳到了現在,是什麼

古代遮雨三大神器分別為:蓑衣、傘還有雨鞋。
其實這三個都是從古流傳到現在還在使用的,但傘是其中最接近也最常用的工具了。

Ⅳ 古代用竹子做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笠: 用竹子做的帽子。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起源 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求採納

Ⅵ 諺語: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

導語:氣象諺語是人們通過對多種氣象的觀察,總結出來的關於氣象變化的諺語,能夠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的解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諺語解釋

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是說雲在山頭上,蓋住了山頂,象戴了一頂帽子一樣,就要下雨;雲在山的中間,看不見了山腰,就是晴天.指山與雲的位置關系.要下雨了,山頂有雲,如「戴帽」;當雲橫山腰的時候,就不會下雨。

科學解釋:

陰雨快來臨時,由於雲層灰暗且低,往往壓住山頭形成「山戴帽」,因此它是陰雨快來的前兆。山沒腰多半是由於夜間輻射冷卻而形成的地方性層雲之類的低雲在半山腰,很可能就是霧,所以雲山沒腰一般是好天氣象徵。

觀點一:

「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這個氣象諺語,說的是山和雲的關系。當山上的雲整個遮住了山頭,這時候往往是雨層雲,雲層很厚,是要下雨的徵兆所以說「有雨山戴帽」。當山上的雲漂浮在半山腰,也就是雲只淹沒到山腰,這時候的雲層薄,一般不會有雨,所以說「無雨山沒腰」。這里的「沒」讀mò。這一個諺語使用了對仗的手法。「有」和「無」相對,「戴帽」和「沒腰」相對,「戴」是動詞,「沒」也應該是動詞,因此「沒」讀mò。

觀點二:

「無雨山沒腰」,也說「無雨雲攔腰」、「無雨雲纏腰」。意思是說雲層遮住了山腰或雲層纏繞在山腰,山腰看不見了,這種景象叫「雲沒腰」。攔在山腰的雲一般是局部性的雲彩,雲層不厚,會很快消失,所以不會有雨。「沒」讀mò是「沉沒」 「淹沒」 「漫過」的意思,表示完全進入某種物體中。「山沒腰」是說山腰被擋住看不見,並不是從山腳到山腰淹沒在雲層中,所以不讀mò,這里的「沒」應讀méi。

反駁觀點二:

從「山腰看不見了」的意思說讀méi,這也是一種說法。「無雨山沒腰」意思是說「雲層遮住了山腰或雲層纏繞在山腰,山腰看不見了。」還是承認「雲層遮住了山腰」,豈不應該讀mò?「攔腰」和「纏腰」都是實實在在的動作「攔」和「纏」,讀mò的「沒」是淹沒、隱藏的意思,也是實實在在的動詞;而讀méi的.「沒」就是「沒有」,是一個表示否定副詞。他接著具體解釋說:意思是說雲層遮住了山腰或雲層纏繞在山腰,山腰看不見了,這種景象叫「雲沒腰」。「山腰看不見了」可以理解為隱藏,更證明了不讀méi而讀mò。他還說:「山沒腰」是說山腰被擋住看不見,並不是從山腳到山腰淹沒在雲層中。

這里的「被擋住了」也有「隱藏」的意思,所以讀mò,「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這個諺語使用了對仗的手法,「戴帽」對「沒腰」,都是動詞和名詞賓語搭配,也說明「沒」應該讀mò。

觀點三:

首先這句話應該是民間諺語,假如拿古代文學創作的原理來看就有些苛求或是較真,還不如從現實民俗來考慮。哪怕是按照創作規律來看,「山戴帽」與「山沒腰」,從兩句關系來看,這兩句中的「山」在句中的成分應該一樣。前一句「山戴帽」中的「山」做主語,是「山」——「 戴帽」! 照這樣來看,下一句中的也應該是「山」作主語。是「山」怎麼怎麼樣。照這樣看這個「沒」就應該讀méi。

觀點四:

「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是個看雲識天氣的氣象諺語,說的是從山和雲的關系可以看出未來有雨或無雨。讀méi的「沒」就是「沒有」,作為動詞,是否定「有」的意思。如果「山沒腰」的「沒」讀méi,就是山沒有腰的意思。照這樣的理解,原諺語「無雨山沒腰」的意思就應該是:未來無雨山沒有腰。這樣一來,原諺語就和雲沒有一點關系了。

其實,「雲」暗含在原諺語中,沒有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如果把「雲」明白地補充出來,這個諺語就應該說成:「有雨,雲給山戴帽;無雨,雲給山沒腰。」所以,這里的「沒」應該讀mò。

Ⅶ 古代大俠帶的那種帶紗布的那種帽子叫什麼

嗯,就是斗笠。 一般女俠戴的比較多。

Ⅷ 古代人下雨穿的斗篷叫什麼名字就是帶個草帽一套那個

應該是蓑衣

Ⅸ 下雨天戴啥帽子

戴個防雨的皮帽吧,可以裝飾也可以遮雨,望採納

Ⅹ 農村下雨天戴的帽子叫法

7你好! 草帽是一種叫法 有叫涼帽的 什麼做的說不太好 一種席草 你要做什麼啊 我也是做帽子的 但禮帽均多 有什麼可以幫你的啊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4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75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8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7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9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6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6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9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