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帶的帽子怎麼分
1. 安徽死人帶什麼帽子
一般是男人戴白孝帽,女人頂白巾。
死者的兒子、兒媳、女兒、孫子等皆稱「孝子」,兒子稱「重孝子」,戴白孝帽,穿白孝袍,麻繩束腰,穿白鞋。兒媳、女兒頭頂白巾,穿白孝褂,白布帶扎褲腳,穿白鞋。族內其他人男戴白孝帽穿白鞋,女頭頂白巾穿白鞋。
喪葬習俗,是指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各個民族的喪葬方式、文化等,儀式有停屍儀式等。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 四輩和五輩孫子戴什麼孝帽
在傳統喪事風俗中,披麻戴孝是最講究的。孝衣如何穿,孝帽如何戴,當事人都很在意,不能亂了輩分,更不能失禮。
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一風俗。
(農村葬禮)
孝服一般是用白布做的,因為這個原因,過去人很忌諱穿白衣服。實際上,在上古殷商時,白色是高貴顏色,曾為貴族所喜愛,《呂氏春秋》即稱,商湯之「其色尚白」。那麼白色的「縞衣」何時被看成了凶服?據考始於漢代。西漢戴聖所編的儒家經典《禮記》里有這方面的講究,其中的《曲禮》篇記載:「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意思是,如果父母活著,子女便不能穿白衣戴白帽。
(下葬)
不過,對於白色不吉的說法古代不少名人不以為然,曹操就是其中之一。曹操生前曾親自發動過一場「顏色革命」,向白色服飾不吉舊俗發起挑戰。當時兵荒馬亂,正是飢荒年,物資嚴重緊缺,曹操「裁縑帛為白帢,以易舊服」。
我曾在我的《北京晚報》「一方鉤沉」專欄上,談過古代服飾的顏色問題。白帢,是一種以縑帛為底料、不加染色的帽子,猶如上古皮弁。考慮到民間的禁忌,曹操不僅帶頭使用這種白色首服,甚至連參加宴會時都不脫下。白帢旋即流行開來,成為一種時尚,為魏晉士人所青睞。
(縞素服)
但在曹魏亡國後,有人開始質疑曹操當年的「顏色革命」,認為白帢是一種妖服,本身就是一種不祥,「名之為帢,毀辱之言也」。《晉書·五行志》記載,《搜神記》一書的作者干寶即認為,曹操「縞素,凶喪之象也。」
到南朝梁時,朝廷乾脆將這種「白帢」規定為喪服,士庶男子日常閑居均不戴之。從此,孝服就定為白色了。
在人倒頭忙了急事後,就要著手孝服。 用來製作孝衣的白布,俗稱「孝布」,縫制時衣帽的縫一律毛茬向外,而且一律不用鈕扣,用帶子系。按血緣親疏和輩分高低分別穿戴,叫「破孝」。
(喪事)
破孝有「破孝」和「破滿孝」之分。「破滿孝」,前來的客人全部按輩分給孝帽,即使路不相識,只要在亡人靈前磕四個頭,就可以領一頂孝帽。
「破孝」,只給家中及近族近親的發放孝衣孝帽,讓他們穿戴。穿上孝服後就叫「戴孝」,戴孝一般有五種形式,這就是民間說的「尊禮成服」。對不同輩分,戴孝不能弄錯,輕的被人看笑話,重則惹禍,很可能鬧出家族矛盾。
)五孝子跪地)
子輩:披麻戴孝。這是與死者關系最親的人,即孝子的戴孝。亡人的親生子女和兒媳婦,從頭到腳都得有孝色 ,也就是渾身都是白色。腰間扎一根麻繩,這麻繩叫「孝絛子」。不論是親生子,過繼子都一視同仁,統稱「孝子」,都身穿齊腳的孝袍。
除了孝衣,還要頭頂一尺零七分寬 的長白布,兩端垂下地面,叫「孝搭頭」,簡稱「搭頭」;搭頭靠前額處縫系七個指頭大小的棉花球,垂至眼下,叫「拭淚球」, 有了它,對一般客人可以視而不見,不算失禮。
(半瞞)
腳上要穿草鞋,不可以穿皮鞋,若穿布鞋,則鞋幫上要蒙上孝布,叫「瞞鞋」。父母雙亡的鞋幫都要蒙上,叫「全瞞」,只過世一位的僅蒙鞋的前半截,叫「半瞞」。蒙鞋可不能搞錯,否則會引起大麻煩的。如果父母一方尚健在,鞋全蒙了,就是咒罵了,老人會不高興的,亂了大禮。
上面說的針對孝子,女兒和媳婦則只穿與平時襖褂等長的孝褂,搭頭齊膝不拖地,也沒有拭淚球。
(女的穿孝褂)
侄輩:戴兩角孝帽 凡五服內侄兒,所戴孝帽均有角,兩個角的,俗稱「揸角孝帽」;也有一個角的,叫「獨角孝帽」。侄女和侄媳,則頭頂三尺白布,叫「孝手巾」。
(孝帽帶角的是侄輩)
孫輩:戴團頂孝帽 孫子輩不分旁直親疏,一律戴團頂孝帽,俗稱「一把抓」;孫女孫媳也是頭頂三尺孝手巾。
(孫輩孝帽)
曾孫輩:戴掛紅孝帽 曾孫輩也戴「一把抓」孝帽,但帽頂上再系一根紅布條,俗叫「彩子」,又叫「掛紅」。凡有「掛紅」的喪事叫喜喪,喪事中會有喪鼓助哀,哭哭泣泣,也有吹吹打打,說說笑笑,熱熱鬧鬧。
(曾孫與小玄孫戴的孝帽,各有不同,曾孫掛紅,玄孫全紅)
玄孫輩:戴掛雙彩孝帽 玄孫輩頭戴「一把抓」孝帽,上掛紅、綠兩根綵帶,叫「掛雙彩」,對死者來說,這都是第五代,香火旺盛,這更是「喜喪」。因為是喜喪,有的地方直接縫紅布孝帽給玄孫戴。
最後要說一下的是,戴孝者須是亡人的晚輩,長輩不用戴。在棺下地後,葬禮完畢,即脫去孝衣。
3. 悼念時綠帽是什麼意思
悼念時綠帽意思是死者的第五代子孫。孝帽,就是喪事主家的孝子孝孫孝婦孝女,以及特定吊喪親戚親朋等,戴在頭上作為喪事標識和喪服組成部分的帽子。同輩和第二代是白帽,第三代是紅帽。第四代是黃帽。第五代是綠帽。第六代是深藍色帽。
4. 長輩去世後,按輩分有白帽子,然後紅帽子然後藍帽子。之後是什麼顏色
你說錯了,應該是白帽子、白帽子縫紅布條、紅帽子、蘭帽子:分別是子、孫、曾孫、玄孫
5. 父親母親喪事孝帽有什麼區別
每個地區的習俗不一樣的,詢問當地的白事司儀。我們這邊的孝帽都是用長約三米的白布縫制,在縫制時不能打死扣,而且得一邊短於另一個邊,比方說父親去世,左邊要短一點,母親去世右邊短一點,雙親都不在了就給邊縫齊。
6. 喪禮戴在頭上的白布叫什麼
喪禮中所著孝服,亦據與死者關系親疏、輩份有別。孝服包括冠、服、鞋及孝衫等。喪服中冠即孝帽,分兩種:
一種是用穀草紮成一個圈,圈上扎十字交叉的架兒,用白紙剪穗條纏起來,再綴上核桃大小的棉花球;
另一種用麻布或粗白布縫成口袋形並從後邊留一個2寸長的口子,戴頭上後再繫上「包頭」。包頭系用白布疊成4指寬的帶子,長短尺碼不等,一般為6尺。男的系在孝帽外邊,活扣兒在左;女的直接系在頭上,活扣兒在右,有的以死者性別區分左右。系扣餘下部分自然下垂。兒子兒媳的包頭系在腦門上兩邊耷拉著。送紙及送葬時,包頭散開蒙在頭上。
身上裡面穿素服,外邊穿「孝衫子」。孝衫子系用麻布或粗白布製成,邊兒散著不縫,無扣,身長到腳。有的不剪開再縫在一起,而乾脆用一塊白布披在身上,腰帶均由麻繩代替。布鞋均用白布鞔起來,祖父母、父母均亡則全鞔(有的後跟留一三角形露鞋面),一在世一亡故則鞋後跟留點縫隙,其他關系均留縫隙,且關系越遠,留口兒越大。
「入土為安」後,孝衫、孝帽、包頭卸下,鞋外鞔的白布不拆,留存時間基本與前述「五服」服期同。喪禮中只有姑爺喪服與眾不同,是將「包頭」系在腰間,孝帽掖在「包頭」下。民國前,有的在喪禮後一年中,亡者兒穿麻衣,女穿黑衣沿白邊,綴白扣,白腿帶扎腿,腰系白腰帶。小孩與死者超過三代,只系白布條或黃布條。
7. 漢族葬禮上孝子戴的帽子的樣式怎麼做
沒有固定樣式,但是要用粗麻布或者葛布。
臨終
過去民間習俗認為,凡享有5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喪」,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
裝裹
壽衣,當地俗稱「裝老衣」。
人在臨終時候,親屬為其剃頭、洗腳、穿戴「裝老衣」(壽衣)等,俗稱「裝裹」、「裝穿」。
安床
人死氣絕後,不能老讓亡者躺在原來的炕上,否則叫「背炕板子」,對生者不利。
必須要從自家的門上卸下一塊門扇或者是壽材的上蓋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門板或材蓋上,叫「停屍」。
訃告
訃告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大門外掛通天紙;一種是張貼書面訃告。
合 葬:
合(gé)葬,當地人讀如「隔葬」。是指一方早亡入土後,另一方死後下葬時要與之合葬一墓,但因有棺材相隔,因此在下葬時陰陽用一些物件把兩棺相連,以達到兩個鬼魂互相勾通、互相來往。
就是用紅紙或紅布把緊挨的兩具棺材蓋苫起來,稱為墳蓋紙或墳蓋布,上面再放置一個鏡子和一把梳子,然後用紅線拴二枚銅錢壓在上面,孝子持笤帚作掃狀,左右各繞三圈,然後下土,合葬儀式完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漢族葬禮
8. 外婆過世孝帽如何處理
辦喪事的時候講究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尤其是農村,孝衣孝帽如何穿戴?這可不能亂,不然可就是失禮。
圖片來自網路
一般有家裡有老人過世的,都會穿白布做成的孝衣,一般孝衣在縫制的時候,邊上都是毛邊的,而且是向外的,是不允許用紐扣的,戴孝可不是瞎帶的,會按照血緣輩分來穿戴,不然可是要讓人笑話的。
圖片來自網路
亡者的親生兒女和兒媳婦,都是要穿白色的孝衣的,腰間會有一根麻繩,這麻繩被人們稱作「孝絛子」。
而侄子輩的是要帶兩角的孝帽,一般不出五服的侄子都是要帶這種有角的孝帽的,當然還有一個角的,侄女和侄媳婦又不一樣了,頭戴三尺白布,這是「孝手巾」
圖片來自網路
孫子輩的,是不分直系和旁系的,都統一戴團頂孝帽,當然也是分男女的,孫女和孫媳是戴孝手巾
一般戴孝的都是亡者的晚輩,如果是長輩那是不用戴孝的,這個大家可不要弄錯了,畢竟是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9. 白事戴孝帽,第五輩戴紅孝帽,第六輩戴什麼
子侄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白色孝帶;孫輩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藍色孝帶;重孫輩為白色孝服、白色孝帽,孝服扎紅色孝帶、孝帽挑紅纓;曾孫輩為白色孝服、全紅孝帽,孝服扎紅色孝帶;玄孫為一身紅,即孝服、孝帽、扎帶全部為紅色;再往下數的小輩的就是不穿孝了!以上是親自經歷的!!!
10. 聽說第五代要戴藍色,那綠色紅色還有很多顏色怎麼分送葬帽子的顏色規律有什麼具體規定
平輩不帶,小一輩是白色,孫輩白色加一紅點,重孫輩是紅色,玄孫輩聽說是綠色,第六代是黃色的(各地不同,這是我們這邊的)
第五第六代還沒人見過,只是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