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曹操跟諸葛亮的帽子怎麼換

曹操跟諸葛亮的帽子怎麼換

發布時間: 2023-01-16 19:49:05

1. 《三國志-曹操傳》白羽扇和諸葛巾如何獲得

《三國志-曹操傳》中,諸葛巾是魚腹浦之戰戰利品;白羽扇是白帝城之戰在孔明逃跑前打倒他,建議曹操和張翼單跳後,選無名小卒,這時候敵方會打開城門,在此時一回合內用遠程兵滅掉孔明。

諸葛巾——定軍山主營被占後,漢水之戰戰利品 ;白羽扇——劍閣之戰戰利品。當玩家玩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過了這些關卡就會獲得白羽扇和諸葛巾。

2. 諸葛亮和曹操戴的帽子叫什麼帽子

綸巾 "綸巾"中綸讀(guan),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 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

3. 名震三國的諸葛亮,被曹操無視的原因有哪些

三國時期的曹操,對人才的點評和解讀非常精準,比如跟郭嘉談論完畢後,便脫口而出:能讓我成就大業的,就是此人!而對於曹魏集團之外的重量級人物,曹操也經常給予評價。

比如說馬超是:馬兒不死,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意思其實有兩個,第一個是贊美馬超勇猛!第二個就是:道出了自己跟馬超之間的矛盾沒法調和,因為曹操殺了馬超的老爸馬騰。


法正在輔佐劉備得了西川後,就開始對當年對自己不恭敬或有仇的人,展開全面報復,以至於這事都驚動了諸葛亮,人們紛紛請諸葛亮出來制約一下法正。但諸葛亮卻告訴這些人,法正對劉備有多重要,你們就別瞎嘰歪了。由此可見,曹操喜歡的真正奇才是什麼樣子,就是如法正這般。比如郭嘉,陳群就多次向曹操告狀,郭嘉為人不治行檢。曹操卻不理這岔!

故而從曹操超高評價法正的這句話便可分析出,曹操之所以對諸葛亮無視,不點評一個字,恐怕就三個字“不喜歡”。因為曹操喜歡有才華,有個性的人(關羽也是一例)!而諸葛亮有才華,但個性根本不突出,故而曹操只能沉默!

4. 曹操「奸雄」的帽子戴了幾千年,是誰給戴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家喻戶曉。劉備,諸葛亮,關羽,曹操,孫權這些人物也因為三國演義被中國人人人皆知。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曹操奸絕。曹操被稱為奸雄。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怎麼把奸雄帽子給帶上的呢,請看。

望梅止渴。羅貫中讓曹操哄騙下屬嘴臉躍然紙上。曹操帶部隊行軍,後邊有敵人追趕,馬上就趕上。天特別熱,部隊都不願意走,曹操特別著急。沒有辦法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羅貫中替曹操說,前面有梅林,到那就擺脫敵人,就可以休息了。士兵一聽,嘴淌口水,解渴了,跑起來了。

羅貫中把奸雄帽子給曹操帶上了。

5. 曹操和諸葛亮

中國的二十四史中公認成就最高的是前四史,而在《三國志》和裴松之注及大量民間傳說積累的素材基礎上撰寫的《三國志演義》,又與《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並稱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但仔細分析,《三國志》中即有文學「演義」的筆法,而《三國志演義》小說又帶有「七分實,三分虛」的「史傳」色彩。另外,有些「史實」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提到,是裴松之的注中寫到的。以我從到文學館來「縱論三國」的學者身上獲知的學問,僅簡單舉例,《三國志演義》第30回寫許攸本是袁紹的謀士,但袁紹不採納他的建議,他看出袁紹無謀且無能,遂在捉住曹操派出催運糧草的信使以後悄然投奔曹營。許攸先試探著問曹操糧草還能堅持多久,

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趨步出帳曰:「子遠勿嗔,尚容實訴:軍中糧實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豈不聞『兵不厭詐』!」遂附耳低言曰:「軍中止有此月之糧。」攸大聲曰:「休瞞我!糧已盡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

許攸這才把捉獲曹操催糧信使的事說出來。於是就有了曹操烏巢劫糧,大敗袁紹於官渡的歷史故事。如此生動的對話,刻畫出了人物,尤其是曹操鮮活的性格特徵。但在晉朝人陳壽的《三國志》里並沒有記載此事,而到了宋朝人裴松之的注下,此事則被渲染得歷歷在目:

《曹瞞傳》曰: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卿遠)[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為之奈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余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已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顯然,羅貫中小說中的此處描寫,幾乎是在裴注的基礎上做了些更形象化的加工。而裴注的寫法本身,已經與「演義」的筆法無異。再如,曹操大敗袁紹以後,曹操手下搜到許多原許都官員與袁紹的「暗通之書」,《三國志》中只記載著「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的字樣。而羅貫中在小說中,將此細節展開,變成「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一句話便凸顯出曹操的胸襟與智謀。

僅把這兩處文字拿史書與小說對照來看,一連串環環相扣的疑問浮出水面:第一個疑問,被陳壽在「史書」中「減去」而被裴松之在注里「添加」的這段歷史,到底是否史實?第二個疑問,此處的裴注是歷史還是小說?第三個接踵而至的疑問,若裴注寫的是史,筆法與羅貫中的小說描寫有何異?第四個疑問,既然史的寫法可以如此,是否小說筆法寫史最為可取?因為,看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的讀者遠比看史書《三國志》的讀者多得多。

可小說又畢竟不是歷史,尊重歷史事實與尊重藝術規律,本身就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以《三國演義》小說中塑造的周瑜為例,在《三國志》中「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的周郎,到了羅貫中筆下,為了遵循陪襯諸葛亮的藝術規律,只好讓歷史上真實的周瑜蒙冤受屈,心胸狹窄竟成了他最主要的性格特點,流行民間的「三國戲」更是將此演到極至。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關羽的「貪戀美色」。這實在讓民間的關公崇拜者臉紅。據當時有關的筆記記載,曹操和劉備圍攻呂布的時候,呂布曾派手下秦宜祿向曹操求救。關羽聽說秦宜祿的妻子標致可人,就對曹操說,如果攻下下邳,能否把秦宜祿的妻子給他。曹操答應了。等快攻下下邳的時候,關羽又向曹操提起此事。這讓曹操起了疑心:關羽多次向我提及要秦宜祿的妻子,是不是她確實生得漂亮?於是,曹操就先派人把秦宜祿的妻子找來,一看,果然美若天仙。曹操就沒有給關羽,而是自己留下了。關羽極為不爽。據說有一次打獵,他就想把曹操殺掉,是劉備加以阻攔,才罷手。因此,歷史的關羽並不像《三國演義》里那麼「堂堂正正,凜凜冽冽,皎若青天,明若白日」。

再比如,關羽最為人稱道的一次戰役——水淹七軍,真實的歷史實際上是:當時天降大雨,漢水泛濫,淹了曹營的地盤兒。於禁退到一個山坡上,沒有退路,被關羽抓住了。並非是關羽有意掘開漢水,而是天假其便。到了小說里,由於突出關羽個人英雄主義的藝術需要,連這個「天功」都算到了他頭上。另外,華雄不是關羽斬的,是孫堅斬的;文丑也不是關羽「誅」的,歷史的關羽只斬了一個顏良。至於關羽投降曹操,在忠孝唯此為大的封建社會里,對於臣子是罪莫大焉;為了替關羽掩飾,小說家、戲劇家、民間藝人等喜歡人為造神的人,就給關羽尋客觀、找理由,說他是為了保護劉備的兩個妻子,不能獨自突圍,終把出發點歸到「忠義」上。再虛構地加上跟張遼約法三章:第一,降漢不降曹,我降的是大漢天子,不是曹操;第二,要善待我的嫂子;第三,將來一旦得到哥哥的消息,千里萬里我要去尋兄。曹操答應了,才有了關羽的歸順。小說其實是藝術地以掩耳盜鈴的手法,極力誇大關羽的優點,並掩飾或美化他的缺點。

可見至少在歷史與小說的加減法運用上,羅貫中是陳壽的「敵人」,他將歷史的周瑜帶入了歧途,不僅使周瑜冤深似海,而且,幾乎永無平反昭雪之日;他將關羽塑造成武功蓋世、義薄雲天的聖人,而絕口不提他貪戀女色的人生「污點」。

這在藝術上當然很容易解釋,因為如果尊重史實,即小說按歷史本來面貌塑造周瑜、關羽,那諸葛亮和關羽在小說中的藝術形象便要丟分了。因為,凡《三國演義》的讀者,更甭說那些受作為戲曲小生形象的周瑜影響的戲迷們,幾乎沒有人懷疑最後那個戲劇性地被諸葛亮氣死的周瑜,就是歷史上真實無誤的周瑜。另外,在對關公崇拜根深蒂固的百姓眼裡,武聖的神話早已經顛撲不破,有誰會相信關羽近女色的「鬼話」。「真史」反而成了「假說」。每當想到我已經接受或被灌輸的歷史,有可能是這種「假做真時真亦假」的歷史,渾身的毛孔便禁不住滲出一層冷汗。

類似這樣的例子,《三國演義》里還有不少,學者們在「縱論」時也講到一些,像歷史上「鞭打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單刀赴會」的不是關羽,而是孫權;還有諸如關羽到底有沒有一個叫關索的兒子,等等,「歷史」與「演義」一經對照,便十分有趣。可見,歷史與文學也是忠孝兩難全了。最重要的一點當然是,《三國志》是晉朝人寫的,《三國志》里以文學筆法記載的生動異常的對話,無疑具有口述史流傳的性質,同時,里邊有意無意間加入「春秋筆法」都是十分正常的。而在小說《三國演義》里,作者「尊劉貶曹」的主觀歷史態度,又已先入為主地決定了他「春秋」筆力的描寫,包括把曹操刻畫成奸詐無比的反面人物,把周瑜寫成嫉賢妒能的小氣鬼,把關羽寫成完美無缺的聖人,把諸葛亮寫得「多智而近妖」,而這些是僅僅閱讀小說《三國演義》所無從知曉的。

也正是基於此,從事了十餘年口述史實踐與理論研究的我,甚至有時開始相信俄國史學家艾克什穆特在《歷史與文學:異化地帶?》一文中的斗膽預言:「文學與歷史學質上全新的結合將成為下個世紀(指21世紀——按)智力生活的具有標志意義的事件,這種結合將成為科學知識的一種形式,其目的不在於對過去的個別方面進行專題研究,而在於對二者進行藝術綜合。……『極而言之,歷史學家的著作將成為一種文學事實,而歷史認識則將成為對世界進行審美思考的一種形式。』凡無助於形成藝術的體裁將為歷史學家所不取。」「歷史學家在與時代對話時,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都不能只考慮闡述自己研究成果的邏輯,也必須考慮闡述這一成果的形式,尤其是當研究者感到有必要與讀者分享他在與過去直接交往時產生的那種感受時。」

如此說來,羅貫中無疑已是這類「全新的結合」的先行者之一,並勢必由此產生隨之而來的症結,即熟悉《三國演義》的讀者中,除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三國故事,很少有人會真正去關心,《三國演義》的正式書名究竟是什麼?《三國志演義》的作者真的是羅貫中嗎?羅貫中是怎樣一個人?他的籍貫在哪裡?生活在什麼時代?都寫過什麼作品?他在撰寫《三國志演義》時,是不是付出了創造性的勞動?這樣的勞動應不應該得到確認並受到尊重?更尤其少年讀者,我小時候就這樣,手捧著《三國演義》連環畫,腦袋裡一天到晚盤算的是如何按武藝的本事大小排座次,凡是打打殺殺的段落、畫面就有滋有味地反復閱讀,廢寢忘食,百看不厭,書頁都看得發黃卷邊了。連神仙般晃悠著羽毛扇的諸葛亮,嫌他礙事兒,幾乎都是跳過去,不看。稍微大了一點,才知道成年人管諸葛亮的心眼叫「足智多謀」,他原來是忠貞智慧的化身,「出師未捷身先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充滿了濃重的悲劇意味。而且,有許許多多的戰爭場面是因為有了他才能如此這般的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盪氣回腸,令人拍案稱絕。這當然是羅貫中的藝術功勞;也才慢慢理會,原本代表漢室正統的劉備,雖有「三顧茅廬」的「虛懷若谷」,卻並不討讀者喜歡。特別是一想到他作為鼎立三足之一腳的蜀漢江山,最初都是從他自己的劉姓手足那裡謀取來的,就更覺得他假仁假義。

常言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毫不誇張地說,聽學者們在文學館「縱論」,實在猶如一卷精華在手,省卻光陰無數。拿「三國」來說,大學者劉世德開篇就破題:這部書的正式的、准確的、科學的名稱,應當是「三國志演義」。為什麼呢?這牽涉到對「演義」二字的理解。用今天的話說,「演」就是闡述、表現、介紹、發揮等等的意思,「義」就是書的內容、蘊涵的思想、故事情節等等的意思。「三國志」當然指的就是二十四史當中的陳壽的《三國志》。所謂「三國志演義」,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實際上就是「演《三國志》之義」的意思。所以「志」字是不能缺少的。接下來,羅貫中的小傳、籍貫、生卒年及在創作《三國志演義》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作品傳世,娓娓道出。

劉世德講「水滸」時就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對我還彷彿在昨:素材好比是做衣服的布料,作品好比是一件漂亮的衣服。布料是一片一片的,零散的。把它們堆在一起,相加起來,並不能成為一件衣服。必須經過裁縫師傅的巧手,零散的布料才能變成漂亮的衣服。布料好比是素材,衣服好比是作品。而那位巧手裁縫就好比是作家。偉大的作品必然是偉大的作家寫成的。沒有偉大的作家,也就不可能產生偉大的作品。沒有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累積」而成的。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是通過天才的頭腦、天才的手,創作出來的。而且,這種創作又必然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沒有作家的創造性的勞動,就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偉大的作品。

劉世德講「三國」時又反復如此強調,只為說明一點:像《水滸傳》一樣,《三國志演義》也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偉大的作品。羅貫中則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三國志演義》通過羅貫中的創造性勞動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它絕對不是什麼「累積性」的作品。好作品,優秀作品,偉大作品,不是靠「累積」就能得出來的。好作品,優秀作品,偉大作品,是靠作家的頭腦,作家的手「寫」出來的。侯會在他的《從史實傳說,到經典演義——羅貫中是如何創作〈三國演義〉》的演講中,舉出大量生動有趣的例子,力挺此說。

「縱論三國」共分成十五講,各有精彩看點。無論是段啟明講「擇主而事的三國謀臣」的文臣謀略,還是張俊論「五虎將」與「曹八將」的武將忠勇,都凸顯出三國作為智慧書的靈性。劉世德談起「三國」復雜的版本問題,真是當行出色,把個枯燥的話題講得有了生氣,而且,以扎實的考據本領,顯示出非比尋常的上乘功力。寫過小說的周思源,巧妙地從創作的角度來分析,既然《三國演義》的宗旨是「擁劉反曹」,那為什麼劉備不是第一主角?周瑜的「冤屈」是羅貫中讓他為藝術獻身造成的。周先慎將《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特點和成就,精練地概括為六個字:豐富、深刻、生動。「三國」是一部什麼書,到底要表現什麼呢?段啟明總結為八個字:「歌頌仁政,崇尚人謀」,這就是《三國演義》的主題。在他看來,《三國演義》毫無疑問是儒家的。但這裡面無疑有道家色彩,比如諸葛亮的外在形象,披著道氅,拿著羽扇,講八卦,呼風喚雨,再加上隆中的神秘氛圍,人物好像就有了道家的味道。這些不過是《三國演義》的藝術手段,把諸葛亮寫得飄飄欲仙,只是為突出他的智謀與未卜先知的性格。

但這一切都離不開對人物成功的藝術塑造,以曹操為例,正如郭英德所說,羅貫中在描寫曹操奸詐、殘忍一面的同時,並沒有迴避,而是生動地展現了他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另一面。換言之,在作者筆下,曹操雖是一個反面人物,卻不失英雄本色。作為英雄本色的突出表現,作者很注意寫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就曾說過:「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可見,是他的王者氣質、政治智慧和梟雄性格,造就他成為「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單就寫人物來說,我覺得曹操是《三國演義》中塑造得最復雜、最豐滿,也最真實、最可信的一個藝術形象。

6.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與曹操

看了許多人拿周公瑾與諸葛孔明相比較,並得出周瑜不如諸葛亮的結論我以為過於倉促了。

首先,我以為諸葛亮作為一代賢相受先帝託孤於白帝,誠心輔佐後主,一點篡位之心都沒有。這在篡位成風的魏晉南北朝簡直成了獨特的風景線,所以皇帝們希望自己的大臣們都能像諸葛亮那樣忠心耿耿,最起碼不能有二心。所以說對諸葛亮評價更多地是出於政治需要,而且諸葛亮維護的是正統的漢室江山,這對於具有深刻正統思想的後世文人來說是頗為重要的,因此我們不難看到後世文人對諸葛亮的贊嘆是不惜筆墨的,比如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就神化了諸葛亮,並借周瑜與諸葛亮的鬥智來反襯諸葛亮的智慧。

歷史上的周瑜和諸葛亮到底誰高呢?首先,我以為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治世能臣,是干宰相的料,天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周瑜呢?確實,在東吳周瑜政治表現不多,但我以為這主要是吳國人才眾多,內有張昭、魯肅等人使得周郎可以不必分心旁騖。但這並不能說周政治不行只不過是沒有歷史機遇罷了。記得諸葛亮在訪問東吳時孫權因愛惜其才華想挽留他,諸葛亮就曾對人說:「孫權可以賢亮而不能盡亮。」主要就是指孫權雖然可以重用他,但比較不能象劉備那樣事事聽從自己而施展自己的偉大報復。其實,在我們後人來看,諸葛亮真實想法是孫權集團人才太多,自己去投奔的話未必會有象在劉備這里能有更大的權力和機會罷了。

所以說,在東吳集團的周瑜由於身邊高人實在太多因此決定了他不可能有諸葛亮在劉皇叔那樣的地位。如果周瑜和諸葛兩人位置互換,你很難說周就不能象諸葛亮那樣也成為治世能臣。後來吳國的軍事主將陸遜能夠當上丞相一職就表明只要有適合的機會,軍人未必不能從政,更何況周瑜本身就是儒將其能力應當高於陸遜。當然,包括後來那個讓諸葛亮頭痛不已的司馬懿也是在與諸葛亮的長期軍事斗爭中逐步取得了魏國的政治大權的。單就個人才華和能力而言,陸伯言和司馬仲達均稍遜於周公瑾,所以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周的政治能力不行而只能慨嘆他的英年早逝。

再說說軍事能力,諸葛亮一生惟謹慎,這既是他的長處也成為了他的短處:不善於出奇而只善於將正兵取勝。正如陳壽所言:「所與敵者當世豪傑。」是啊,一旦碰上司馬懿這個老奸巨滑的對手且自己手裡沒有好牌的話,僅僅依靠堂堂正正的戰法而沒有戰略上的奇謀就很難取勝。比如不用魏文長的兵出子午谷之計就可見諸葛亮用兵過於謹慎和教條。這並不是說用了魏延的計謀就會取得勝利,我個人以為依然難以取得伐魏大局的勝利(但可能在局部會有小的收益),但事後看諸葛亮一生中五次北伐所付出的代價遠遠超出魏延的那五千偏師。如果是劉備或曹阿瞞做統帥,恐怕就會採納魏延的「奇謀」。

再說說周瑜,由於他死得過早使得軍事生涯並不長,但是「赤壁之戰」的榮譽已經足以了。我們今天觀三國時期的歷史,實際上會發現:三國時期歷史進程主要是圍繞兩次大的戰役而發展的,一,官渡決戰;二,赤壁戰役。前者使曹操平定了北方奠定了後來曹魏和西晉統一中國的局面,而後者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說這兩場戰爭影響非常大,巧合地是:它們都是弱勢的一方取得了勝利。

在赤壁戰役中作為劣勢的一方,周瑜僅用三萬兵力就打敗了擁兵二十多萬的曹操。在歷史上,雖然不乏以弱勝強的戰例,比如前文提到的「官渡戰役」和後來的「淝水之戰」。但兩場戰爭共同點在於作為強勢一方的袁紹和苻堅都是不諳軍事的外行,而赤壁戰役中的曹操卻不同,曹操雖然在此前與呂布、張秀後來與馬超的戰爭中也多有敗績,但是都是最終的勝利者。而綜觀曹操一生的軍事生涯中真正堪稱輸的無話可說的對手恐怕只有周公瑾一人而已。赤壁戰役的過程就不必說了,但是周郎能在曹操剛剛平定北方大有席捲全中國的形勢下,以弱敵強徹底擊敗曹孟德確實可稱奇跡。

相信任何人都不否認曹操的能力應該遠在司馬懿之上,而周瑜能贏曹操諸葛亮卻勝不了司馬懿,兩相比較,周瑜和諸葛亮誰的軍事才能高就涇渭分明了。

當然,諸葛亮還是個發明家,木牛流馬、新式連弩等等確實顯示了他的特殊才華。在個人文藝才情方面,諸葛亮的文筆和周瑜的曉通音律都顯示了二人的才華,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與周瑜「曲有誤,周郎顧」都成為後人的千古美談。

另外,本人以為:周郎與孔明二人關系也許確實應驗了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那句二者不可同生的話(盡管他是羅貫中的杜撰)。我很難想像,如果周不死的話,他會引兵去取巴蜀,這時劉備會有能力與孫權集團去爭奪。周瑜與諸葛亮歷史上是否相見過沒有明確記載,但是二者沒有交鋒過這卻不假。但是,如若周瑜不過早死去,那麼孫劉兩家洋可能為了爭奪巴蜀而提前較量。到了那時,也許諸葛會與周郎有一翻英雄會,鹿死誰手相信一定會很精彩。

不過,以個人觀點:由於孫權集團的強大和周瑜用兵的「鬼蜮」,即使孔明也難以討得上峰(個人一直以為諸葛亮在政治上可比曹操但在軍事上就遠遜失色了)。所以說,上天的安排是如此合適:讓周郎的英年早逝使得孔明有機會完成自己的「隆中對」戰略。否則,歷史會是另外一翻景象,到時諸葛亮心中嘆言:「既生亮,何生瑜」應當不出人意外。

說這些,只是想說我們在評價古人的時候不能還處在過去封建士大夫個人好惡的窠臼之中,不能站在所謂忠君正統思想的觀念上去看問題。以現在的觀點客觀地分析:諸葛亮是治世之能才,周瑜是統軍的一流高手(一生中沒有什麼敗仗)。這不是說二者地位不能互換,相互易位,諸葛亮也堪稱一位不錯的軍事家,盡管其一生缺少著名的戰例,但卻堪稱為一個合格的軍事統帥;如果周瑜去做丞相治國理民會比陸伯言差嗎?會不及蔣琬、費禕嗎?

可以這么說:諸葛亮與周瑜二人,一文一武,文者孔明亦能帶兵;武者周瑜本就儒將之風,亦雅量高至頗具儒者風范。

總之,在三國時期的孔明與周公瑾都是當世豪傑,有必要貶周褒諸(葛)嗎?

7. 三國志曹操傳怎麼得孔明的裝備

曹操傳寶物拿法
(紅色劇本)
白羽扇---劍閣之戰戰利品
鶴氅----博望坡之戰讓孔明退卻就會有了
諸葛巾---定軍山主營被占後,漢水之戰戰利品
曹操傳寶物拿法
(藍色劇本)
白羽扇---白帝城之戰在孔明逃跑前打倒他,建議曹操和張翼單跳後,選無名小卒,這時候敵方會打開城門,在此時一回合內用遠程兵滅掉孔明,我用劉曄+2次回歸成攻擊殺孔明。
鶴氅----博望坡之戰讓孔明退卻就會有了
諸葛巾---魚腹浦之戰戰利品

8. 諸葛亮跟曹操比又有什麽實質區別,憑什麽評價差這麽多

諸葛亮在出山以前,是很普通的一個文士,對曹操並無恩
怨,和孫權這一邊也沒有什麼聯絡,雖則他的胞兄諸葛瑾已經由
於孫權姐夫弘咨的介紹,在孫權身旁當了一名左參議之類的官。
諸葛亮究竟是那一省的人?我倘若說他不是河南省人,就
難免為萬千的河南鄉親所不能寬恕。實際上,依照今日戶籍辦
法的規定,他應該是一位在河南省設有戶籍的中國國民。
倘若嚴格地按照生在什麼地方,才算是什麼地方的人,那
末,他應該是山東人了。他的出生地,是(今日沂水縣附近的)琅
邪郡陽都縣。
更嚴格的演算法,是算他的「近代祖先」,與「遠代祖父」。他的
近代祖先,是諸城縣的葛家。這諸城縣的葛家,遷居到別的郡
縣,喜歡自稱「諸葛」。
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東部的葛國的國君,曾經與商朝的
成湯作鄰居,被成湯討伐過。
所以,說來說去,他還是敝省河南的人。
也許,湖北省的朋友們會抗議。理由是,諸葛亮所住的「隆
中」不在別處,在湖北襄陽的西邊郊外。
河南人的答復是:襄陽在當時離開我們的南陽太近。而且,
諸葛亮自己說過:「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諸葛亮從來不曾說過
「躬耕襄陽」啊!
然而,像諸葛亮這樣我們都喜歡的人,就讓他多兼幾個省
籍,有什麼不好呢?古希臘的大詩人荷馬,不是曾經有過七個國
家聲稱荷馬是它們的國民么?
諸葛亮之所以獲得一千七百多年以來這么多人的喜歡,第
一大概是由於他既忠且勇且智。忠臣很多,勇將也不少,忠勇而
兼有計謀的,便沒有幾個人比得上他了。
他而且頗有文才。<隆中對>與<出師表>均足以確定他在中
國散文史上的地位。
依我個人的愚見,他最感動我們的地方,是他對劉備的一份
死生不渝的義氣。他明知由於荊州南郡之失與關羽之死,消滅
曹魏已不可能。然而他依然出兵六次(所謂「六齣祁山」),知其
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報
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
他另有一點十分可愛的地方,是長得漂亮,一表人才(他所
娶的太太傳說極丑,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更足以顯出他的「偉
大」。我的父親曾經告訴我:「諸葛亮娶一個丑太太,是十分聰明
的舉動。否則,他就不能專心辦公了。抗戰期間我在重慶,有一
位熱心的朋友向我建議,公開演講時,說諸葛夫人是「三心牌」:
見面的時候惡心,擺在家裡放心,想起來傷心。其實,諸葛夫人
並不難看,「難看」的謠言的主要來源,是黃承彥老太爺自己一封
信。黃老太爺在信中向諸葛亮說:「我有一個女兒,雖然長得難
看一些,卻可以幫你做一些掃地煮飯之類的粗事。」謠言的另一
來源,可能是南陽的女孩子們或襄陽的女孩子們「同行相嫉」,見
到諸葛夫人嫁得了那麼漂亮的小夥子,就妒火中燒,紛紛想像諸
葛夫人的毛病,例如太高了,太矮了;眼睛大得像驢子,或小得像
一條線;耳朵肥大像豬,或長長的像兔子;臉是馬臉,又麻;或臉
是扁得像餅,鼻孔朝天,等等……這雖不是「欲加之罪,何患無
辭」,卻可以說得上是「仇人心中出無鹽」了)。
我應該把文章寫得略為平淡一些。諸葛亮與他的夫人,未
必是一對堪比於孫策與橋大小姐,或周瑜與橋二小姐之「一對璧
人」;也未必是「郎才女貌」。至少是,郎才而女不太丑罷。
一般老百姓另有他們喜歡諸葛亮的原因:諸葛亮會呼風喚
雨(借東風),會製造自動的木牛流馬,也會把周瑜氣死,把王朗
罵死。這些,都是上了<三國演義>作者的當。
諸葛亮哪裡會有什麼呼風喚雨的能力呢?他也不曾製造出
不需人力推動的木牛流馬;妙計他誠然有,而且很多,卻未必每
一次都能勝利。總之,只是比起一般的文臣武將,較有能力而
已:不是天才,更不是「妖道」。
他生平不曾穿過那八卦袍,也沒有不分寒暑,手搖鵝毛扇子
一柄。他頭上戴的是不是有青絲帶的帽子(綸巾),也大有問題。
最先說諸葛亮「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的,是<三才圖
會>的著者王圻。王圻是明朝人。
宋朝的蘇軾,認為「手執羽扇.頭戴綸巾」的,是周瑜。蘇軾
在他的「赤壁懷古」一首<念奴嬌>詞里寫了:「遙想公瑾(周瑜)當
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軾比王圻早了好幾百年,離開三國時代較近,似乎他說的
話要比王圻的「可靠」。卻也未必。蘇大先生的詩詞好,文章好,
字也寫得好。考據與考證的學問卻常常有毛病。<赤壁賦>中的
赤壁,並不是當年周瑜對曹操打仗之時的赤壁。賦中有「東望夏
口,西望武昌」的話,把這兩個城市的地理位置也說得很不精確。
他在「赤壁懷古」的這一首詞之中,說周瑜剛剛娶了「小喬」
不久。事實是,已經娶了她九年以上。
蘇軾不曾注意到「赤壁之戰」發生之時,並不是夏天,而是冬
天。周瑜不需要揮動他的「羽扇」。
那末,究竟是誰有「羽扇綸巾」?是宋朝蘇軾所說的周瑜呢?
還是明朝王圻所說的諸葛亮呢?是不是王圻確有所本,而蘇軾
並無所本?是不是王圻與蘇軾都不過是「說說罷了」,沒有下過
什麼考據與考證的功夫?
倘若我們去請教京劇專家,他們的答復就很容易叫我們立
刻有「無可奈何的滿意」。專家說:「歷史是歷史,戲是戲。」「羽扇
綸巾,諸葛亮在戲台上已經用了;就讓他用下去罷。周瑜,有兩
根野雞毛插在頭上,就不必也用羽扇綸巾了。」
京劇之中的諸葛亮是老生,而周瑜是小生。歷史上的諸葛
亮卻比周瑜小上七歲。當時,建安十三年,諸葛亮二十七歲,周
瑜三十四歲。
京劇之中的諸葛亮,嘴唇上掛了很長很多的黑顏色的鬍子。
這個我當然反對,但是還可以容忍。周瑜呢了,一位蓋世英雄,被
專家們插野雞毛在他的頭上,披了粉紅色的袍子在他的身上,而
且逼著他用娘娘腔說「小生」式的湖北話,真正豈有此理!
誠然,「歷史是歷史,戲是戲」。但是,我們學歷史的人從來
不敢糟蹋京劇家們的戲;為什麼京劇家們老是喜歡歪曲我們的
歷史呢?
乘此機會,我代表敝同行若於人對三家電視台的某一些歷
史連續劇的製作人、編劇人、導播人、登廣告的提倡人,同時附帶
地提出相當嚴重的抗議。抗議什麼呢?抗議你們把呂四娘送進
了少林寺,和許多和尚混在—起!也抗議你們把雍正皇帝也寫
得年輕英俊,一度迷惑了呂四娘。對不起。
話歸本題,我們還是談談諸葛亮罷。他家原姓葛,老家在徐
州琅邪郡諸縣(山東諸城),遷居到陽都縣(沂水)。他本人流落
到荊州南陽郡的鄧縣。漢朝的鄧縣故城一名「隆中」,不在今天
的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陽縣之西二十里。
他之所以流落,由於父親諸葛珪早死,隨了叔父諸葛玄到
(江西南昌)豫章郡。諸葛玄受劉表之任命,當過很短時間的豫
章太守;被曹操派來的朱皓趕走,去了襄陽閑住;不久,病死。諸
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失了依靠,就作了農夫,在「隆中」長住下來。
請葛亮住在隆中,所過的生活是地地道道、半耕半讀的生
活。他不能不耕,因為叔父諸葛玄已死,他自己在劉表的衙門里
並無一官半職。他不能不讀,因為志趣很遠很大。
他讀書的方法,是注重大的問題及其解決方略,而不肯浪費
時間與精力在瑣碎的、咬文嚼宇的「小題目」上。
幾十年前,筆者曾經在巴黎請教過袁世斌(冠新>先生:「什
么樣的人,才可以辦大事?」袁先生說:「腦筋清楚,就可以辦大
事。」我又問;「怎麼樣的腦筋,才算得是清楚?」袁先生說;「清楚,
就是有條理:懂得提綱挈領,把事情分出一個大小先後。」
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可能便是如袁先生所說:研究出事
情的大小先後,及其處理的方法。
他的三位同學,都和他不同,喜歡把書上的字句完全記住,
完全背得。這三位的姓名是:石韜、徐庶、孟建(他們的宇,是廣
元、元直、公威。諸葛亮自己的字,是孔明)。
諸葛亮曾經看出這三位同學的志願與能力,說他們將來可
以做官,做到刺史、大守(後來石韜果然做到太守、「守典農校
尉」。漢朝的「守」字等於民國初年的「署理」二字。如徐庶在長
坂坡之役以後,因老母留在樊城,落入曹軍之手,而回到北方投
了曹操,在曹操下邊做到了「右中郎將」與御史中丞。孟建做到
了涼州刺史、鎮東將軍)。
三位同學在當時問諸葛亮:「你自己的志願與能力呢?」諸葛
亮不肯答復,只是笑而不言。
他們三人,尤其是徐庶,其實也並不是不知道諸葛亮的志願
與能力。因為,他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管仲輔助齊桓
公尊王攘夷;樂毅把亡掉了一大半的燕國,完全恢復,而且佔領
了齊國的十分之九。諸葛亮有志於使得漢朝中興,於此可見)。
當時的一般人都認為諸葛亮太狂妄。徐庶卻深信諸葛亮確
有比得上管仲、樂毅的能力。
還有兩個人,也很深信諸葛亮是天才。其中的一位姓崔,號
州平(名叫什麼,現存的史料沒有記載),是(河北省蠡縣南邊的)
博陵縣人,避亂住在荊州。父親崔烈是名士,可惜花了錢買司徒
與太尉的官位,聲譽一落干丈。其後,因為大兒子崔鈞參加了袁
紹的討伐董卓運動,崔烈被董卓關在牢里;董卓死後,被釋放;李
催來到長安,崔烈死於李催之手。崔州平是崔烈的小兒子。
諸葛亮的另一位知己,是長他一輩的親戚、襄陽人龐德公。
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是諸葛亮的姐夫。龐德公說:「諸葛亮好
比是一條卧龍」(睡著的龍,還不曾醒,醒了就會飛走)。
龐德公對於自己的侄兒龐統也很稱許。說龐統是一隻鳳
雛。鳳雛,就是雛鳳,出生了不久的鳳凰,將來前途無量。
龐德公的一個朋友司馬徽,是潁川郡陽翟縣人,也流寓在襄
陽,帶了家眷與龐家同住在洄湖之中的一個小島之上。這個島,
叫做魚梁島。這位司馬徽頗有知人之明,龐德公稱他為「冰鏡」
(<三國演義>的作者誤寫為「水鏡」)。所謂冰鏡,意思是:司馬徽
極冷靜,能夠冷眼觀人,冷得像冰,而看人看得准,像鏡子一樣。
司馬徽的經學、史學、子學,都有相當深的造詣。遠方青年
走來跟他念書的頗有幾位。知名的有向朗、尹默、李仁。這三人
都在劉備取得益州以後,做了重要的官:向朗當了幾任太守,做
過諸葛亮下面的「丞相長史」,及光祿勛、左將軍;尹默作過「勸學
從事」、太子僕射(教劉禪讀<左傳>;李仁的兒子李撰了尚書令
史、太子庶子、太子僕射(教劉禪的兒子)。
司馬徽似乎不曾做過諸葛亮的老師,他與諸葛亮的關系,是
師友之間;在年齡上比諸葛亮長半輩。
習鑿齒在<襄陽耆舊記>裡面說:把諸葛亮介紹給劉備的,是
司馬徽。劉備走到了司馬徽家,專誠拜訪,向司馬徽請教對當時
的局勢看法如何。司馬徽說:「我不過是一個儒生,俗士,根本不
識時務。識得時務的,這里有卧龍與鳳雛二人。」劉備進一步再
問:「誰是卧龍?誰是鳳雛?」司馬徽告訴他:「卧龍姓諸葛,名亮。
鳳雛姓龐,名統。」
<三國志·諸葛亮傳>所記載的與此不同:劉備駐屯在南陽郡
新野縣,遇到徐庶,對徐庶十分器重。徐庶向劉備說:「有一位諸
葛亮,是睡在家裡的一條龍。將軍想不想見他?」劉備說:「你就
帶他來見我罷。」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不是可以被我帶來見
你的。你應該屈尊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便去拜訪,前後拜訪了三次(這三次,未必如<三
國演義>的作者所說,第一次諸葛亮不在家,劉備遇到了崔州平;
第二次諸葛亮又不在家,劉備在途中遇到了石廣元與孟公威;到
了諸葛家.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離開諸葛家,遇到了諸
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最後,劉備在第三次拜訪之時,才見到了諸
葛亮,暢談「時務」。也許.劉備拜訪了諸葛亮三次,三次都見到
了,而且也都暢談了。第一次談得就很「投機」,所以第二次再
來,第三次又來,前後談了三次以後,諸葛亮完全說服了劉備,劉
備也說服了諸葛亮。劉備答應諸葛亮,採納他所建議的政略與
戰略;諸葛亮也答應了劉備,離開隆中的草廬,跟劉備去新野,從
此為他效勞,到死為止)。
《三國演義》關於三顧「茅廬」的描寫,雖然極不正確而文筆
十分精彩,也連帶地似乎不太費力而給讀者一一介紹了請葛亮
的幾位好友與岳父黃承彥、弟弟諸葛均。
《三國演義》中的「茅廬」,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稱為「草
廬」。《出師表》中有這么幾句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
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學識
鄙陋),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有了這《出師表》里的幾句話作為證據,魚豢在《魏略》之中
所說,就不攻自破。《魏略》說,不是劉備去拜訪諸葛亮,而是諸
葛亮到了劉備那裡去「求見」。見了以後,劉備因為從來不認識
這個年輕的書生,對他不甚理睬。諸葛亮偏要留在客廳,到了別
的客人走了以後,他還不走。劉備仍舊不太睬他,而拿起一隻剛
剛有人送來的髦牛尾巴,編結這尾巴上的毛作消遣。諸葛亮忍
耐不住,就很冒失地說:「將軍有沒有別的遠大志願,還是就這樣
以編結髦牛尾巴為滿足?」於是,劉備才丟下髦牛尾巴,向請葛亮
說;「這是什麼話?我哪裡會以編結髦牛尾巴為滿足呢?我不過
是弄著玩,解解悶而已。」諸葛亮說:「將軍,你看鎮南(鎮南將軍
劉表)比得上曹公嗎?」劉備說:「不如。」諸葛亮又問:「您自己比
得上曹公嗎?」劉備只得承認:「也不如。」
《魏略》的這一段對話,很像是《戰國策》上策士的口氣。很
容易叫人倍以為真。事實,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自古以來,像劉備那樣以一個爵為亭侯,官拜左將軍,作過
徐州牧,年紀有了一大把的人,肯去拜訪—個二十七歲,姓名「不
見經傳」,毫無資歷的年輕人諸葛亮,雖不能說絕對沒有,至少是
很不常有。這就是劉備非常人所及的地方。
諸葛亮在隆中,他在草廬里對劉備所說的一番話,已經被陳
壽濃縮在《諸葛亮傳》之中。
他向劉備說:「自從有人發起討伐董卓以來,豪傑並起,各據
一方,『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其中,最厲害的是曹操。比起袁
紹來,曹操的名氣小,兵少;他卻終於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這
不僅是天意,或時機,人謀也有關系。曹操到了今天,兵有了一
百萬;地位呢,掌握了朝廷,挾天於以令諸侯。劉將軍,您是不可
以在這個時候和曹操較量短長的。」
諸葛亮繼續說:「另一位不可以和他較量的人,是孫權。孫
家的人割據江東,已經有了『三世』(陳壽所指的三世,是孫堅、孫
策、孫權。陳壽弄錯。孫堅雖則是江東吳郡富春縣人,卻並不曾
有機會回到家鄉,實行割據)。孫權這個人不僅有易於防守的地
盤(有長江之險),而且很得江東的民心。劉將軍,您只可以和孫
權做朋友,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那末,該打誰的主意呢?該打劉表的主意。劉表有了這大
好的荊州,北有漢水、沔水;南有南海;向東,順長江而下,通到吳
郡一帶;向西,通到巴郡、蜀郡。劉表有了這可攻可守的荊州,卻
毫無用武的能力。「劉將軍,這似乎是老天爺安排好,給您做本
錢的。您是不是有興趣呢?」
荊州以外,另有一個州,也是好地方,而主持該州的州牧比
劉表更無能力。這另外一州,是包括四川、雲南、貴州與陝西南
部的益州;州牧劉璋是一個既糊塗而又懦弱的人。益州的土地
很肥沃,人民很殷實,劉璋卻不懂得如何保存這一大片土地,照
顧那麼殷實的人民。在益州的北部,漢中郡一帶,有居心叵測的
張魯,而劉璋不加防備。益州的才俊之士,早就想換掉劉璋,歡
迎一個配得上作他們的州牧的人了。
「劉將軍,您不僅是漢室(景皇帝)的苗裔,而且信著於四海,
聲望極高。您本人又喜歡交結英雄,思賢若渴。您便是一個配
得上到益州去作州牧的人。」
諸葛亮的結論是:倘若劉備能先取荊州,再占益州,便有了
立足點。然後把荊、益兩州的內政辦好,把邊界的要害守好,西
和諸戎,南撫夷越(夷,指雲南、貴州的各種夷人與苗族;越,指廣
東、廣西與越南的越人),同時「結好孫權」(與孫權結盟,建立友
好關系)。這樣,便把腳跟站穩,可守可攻。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
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的這一番話,把當時中國的整個局勢分析得明白透
徹;也把劉備所應該採取的步驟,設計得有條不紊。
其後,劉備得到他的幫助,完全按照這個計劃去進行,先取
荊州,後取益州,然後荊、益兩州的兵同時出動,用鉗形攻勢對曹
操作戰。
可惜,一則是曹操來得太快,沒有等到劉備拿下荊州就來;
二則是劉備依靠了孫權的力量才抵住了曹操,因此而不得不把
荊州的最好部分(武漢一帶的)江夏郡與(江陵宜昌一帶的)南
郡,讓給了孫權;三則是雖然在周瑜死後,經過一番磨擦而向孫
權用長沙換得了南郡,命令關羽由南郡攻取襄陽樊城,嚇得曹操
想放棄許縣,劉備自己也攻佔了漢中,對長安形成威脅。卻不料
因此而引起孫權的嫉妒與害怕,背棄了同盟的誓言,出兵偷襲關
羽的後方,殺害關羽,釀成孫權、劉備二人在猇亭拼得你死我活!
諸葛亮的隆中方案,終成泡影。
這些,留待以後細說。
現在,我們應該說一說,諸葛亮參加了劉備的陣營之後,有
過什麼表現?他在赤壁之役,所扮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他參加了劉備陣營.起先並沒有立即獲得什麼重要的職位,
如所謂軍師之類,因此也就不曾能夠有什麼驚人的表現(火燒博
望坡之事,與他無關)。
劉備自己在當時只不過是一個空頭的「左將軍」,虛有其號
的「宜城亭侯」,論實力僅有幾千名兵士,在地位上僅是劉表所收
容的一員「客將」,既非州牧,亦非太守,新野一縣也並非他的「防
區」,只是暫時的駐軍之地。如此的一個劉備,怎麼能給諸葛亮
什麼官做呢?
諸葛亮在劉備的軍營之中,倘若能有什麼名義,也只能是所
謂「賓客」,相當於民國忉年的顧問、參議之流。
劉備對於這位二卜六七歲的賓客,確是十分器重,「情好日
密」,天天見面,談個沒完,老朋友關羽、張飛二人看不順眼,說出
酸溜溜的話,劉備也就老實對這兩人說:「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
水也」(封丁侯的人,自稱為「孤」)。劉備請關羽、張飛以後不必
發牢騷;關、張二人也就乖乖地不再說什麼了。
劉、關、張都不是「一介武夫,未嘗學問」。劉備作過經學家
盧植的弟子,也就是大儒鄭玄的再傳弟子;關羽生平手不釋卷,
喜歡讀《左氏春秋》(俗名《春秋左傳》);張飛呢,字寫得極好,而
且也善畫美人。諸葛亮書讀得當然不會很少,卻也未必讀得比
劉、關、張三人都多。為什麼劉備極喜歡與諸葛亮交談呢?可能
是,諸葛亮長於分析,不僅言之有物,而且「頭頭是道」,對當前的
局勢與隨時發生的大小問題,「獨具隻眼」。
在這個最初的一兩年,諸葛亮除了陪劉備閑談以外,有沒有
替劉備辦過具體的事?我想,不會沒有。像劉備這樣作過州牧,
打過仗,經常掌握著若幹人馬而有志於「打天下」的人,是不至於
找到了人才而僅僅以談談為滿足的。他當然有「用」這個人才之
意,否則不能有耐心和他一談、再談、天天談。既然有意於「用」
這么一個人才,自然就必須先拿一些小事來「試試」他的能力了。
可惜,《三國志》的《劉備傳》與《諸葛亮傳》,均沒有記載諸葛
亮被「試用」的經過。
《諸葛亮傳》僅記載了劉琦向諸葛亮求救的故事。劉琦是劉
表的大兒子,失寵。得寵的,是劉表的小兒子劉琮與劉琮的生
母,亦即劉琦的後母蔡氏。劉琦對自己的未來很焦慮,曾經向諸
葛亮請教了好幾次,諸葛亮總是不肯給他出什麼主意。最後,劉
琦騙諸葛亮上樓;上樓以後,劉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後向諸葛
亮說:「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話從你的嘴裡說出
來,只有我一個人的耳朵聽進了去,機密得很。你現在可以說話
了罷?」劉琦的如此安排,在動機上確是為了保持機密,而不是有
意對諸葛亮威脅(諸葛亮也不是一個肯在威脅之下貢獻妙計的
人)。
諸葛亮對劉琦輕描淡寫地說出下面的幾個字:「君不見申生
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左氏春秋》,很多人都念過,劉琦
自然念過,然而別人與劉琦念了這申生與重耳的故事,只把它當
作古時候申生與重耳的故事而已;諸葛亮念了,卻懂得把這個故
事的教訓應用到「今天」劉琦與劉琮的實際問題上來。
諸葛亮勸劉琦,不要蹈晉獻公前妻之子太子申生的覆轍,坐
待驪姬宰割,應該效法公子重耳,出亡。不久,劉表的江夏(武
漢)太守黃祖,被孫權擊敗,陣亡。劉琦就向爸爸劉表求得了江
夏太守的位置,離開襄陽,逃出了劉表後妻蔡氏的魔掌。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4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68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7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6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54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6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