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乾隆時期到底戴什麼帽子

乾隆時期到底戴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 2023-01-17 09:22:00

❶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標志是什麼呢

乾隆的冕冠前的這個標志,俗稱金佛牌,滿語稱之為舍林(滿語拉丁拼寫為serin)。為了突出的皇帝的前置舍林,裡面有佛陀雕像,官稱金佛(或金佛頭【滿語拉丁拼寫gin fo teo】)。這尊佛陀,很可能就是釋迦摩尼。

清初的冠冕

早在清朝入關前的清太祖(稱汗)、清太宗(後稱帝)時期,掩額就已經演變成了皇族尤其是皇帝冠冕的標志。努爾哈赤的汗冠、皇太極的皇冠都釘有金佛和舍林(沒有金佛的鐵牌),具體是前邊是金佛後面舍林。跟旒(liu)冕相同的是舍林和金花上面的大珠子的數量不同。後金時期,各項制度不完善,金佛和舍林釘在冠冕位置還不一樣,努爾哈赤的跟後世相同,皇太極的舍林直接釘在冠冕正上方。

我們知道滿清起源東北,因為東北較冷而又四季分明,他們根據季節變化而更換冕冠和“烏紗帽”,也可以直接說是頂戴花翎。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舍林和金花的裝飾品是不分暖帽和涼帽。然而,在入主中原後,金佛、舍林或金花只能釘在涼帽上。皇帝涼帽的正式稱呼為夏吉冠。最為著名的且流傳至今的夏吉冠就是乾隆皇帝的。

❷ 大清歷史200多年,僅僅只有7人獲的過三眼花翎,這個帽子究竟有多珍貴

三眼花翎是清朝除了皇帝之外最為尊貴的人物才能佩戴的,戴三眼花翎的人要麼是立了大功的臣子,要麼是皇室貝子,再就是嫡生公主的老公(即固倫額附),其他人,管你是富可敵國的權臣和珅,還是皇室中的郡王親王,多少錢你也買不到,這就叫資格。

結語

清王朝後期,已經出現用錢「捐翎」的現象。像是廣東洋商伍崇矅、潘仕成就是,直接花數十萬金就可以佩戴花翎。這說明隨著清王朝的越來越衰敗,花翎的價值越來越低,最終失去了昔日的榮耀,成為捐例。最開始花翎的價格是一萬兩白銀,到咸豐皇帝的時候,直接降到7000兩白銀,清朝亡國時,花翎的價格已經不足200兩。

❸ 清代官員的冠帽分為哪兩個部分

清代男子的冠帽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禮冠,一種為便帽。禮冠又稱大帽子,其制有二:一為冬春所戴,叫暖帽;一為夏秋所戴,叫涼帽。按禮部規定,換季之日須統一,每年三月、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由禮部奏請。

暖帽一般多做成圓型,周圍有一圈朝上翻卷的檐邊。檐邊的材料多用皮製,也有用呢、絨為之者,視氣候變化而定。顏色以黑色為多。所用皮毛,也有分別。據清代葉夢殊《閱世編》記,最初以貂鼠為貴,次則海獺,再次則狐,其下者濫惡,無皮不用、由子海獺價格昂貴,故有以黃狼皮染黑而代之者,名曰騷鼠,時人爭相戴之。

康熙年間,江寧等地新制有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價格更為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在暖帽的頂部,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或以緞裁,帽緯之中則裝以頂珠。

涼帽之式,如同斗笠,呈喇叭形。喇叭口初尚扁而大,後尚高而小。它的具體做法是用玉草(俗稱德勒蘇草)或白草編織成圓錐形帽胎,也有用藤、竹、蔑席或麥秸編織的,外裹白色、湖色或黃色的續羅,邊緣另用石青色織金邊鑲沿。

冠內綴有圓箍,圓箍的兩旁垂以緞帶,使用時縛於額下,以免滑墜。冠前另以金佛為飾,後面綴有舍林。在涼帽的頂部,也裝有頂珠及紅緯,制同暖帽。

禮冠之中,又有朝冠和吉服冠的分別。它們的區別主要在冠頂:朝冠的頂部一般制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間有球型珠寶,下面是金屬底座。吉服冠頂比較簡單,僅有球型珠寶及金屬底座兩個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在底座和頂珠的中心,都鑽有一個5毫米直徑的圓孔:從帽子的底部伸出一根銅管,然後將紅纓、翎管及頂珠串上,再用螺紋小帽旋緊。

頂珠又叫頂子,以顏色及材料的不同,來區別戴冠者的品級:

朝冠頂子,文武一品官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文三品用珊瑚、武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碑璨,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頂,九品用陽文鏤花金頂,未人流者,同文九品。

吉服冠頂子,文武一品官用珊瑚,二品用鏤花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陣碟,以下官品的頂子質料與朝冠相同。官員若觸犯法律,在被罷免之時必須將帽子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

在頂珠之下一般還裝有一根兩寸長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質為白玉、翡翠或琺琅,也有用料器製成的。翎枝一物,源自明朝,當初多插在遮陽帽上,染天鵝翎為之,貴者三英(枝),次者二英,再次英。

清朝的翎枝,有花翎、藍翎兩種。花翎是用孔雀的翎毛製成的,俗稱孔雀翎。其制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所謂「眼」,是指翎毛尾梢的一圈鮮艷的斑紋。按清朝禮儀,冠上所插翎枝,以翎眼多寡辨別等級。

孔雀翎中,以三眼最貴,惟宗室貝子可戴;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二眼;內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衛,前鋒、護軍參領,諸王府長史,一等護衛戴一眼。藍翎則以鵲羽所制,其七無眼,貝勒府司儀長,王府、貝勒府二、三等護衛等戴藍翎。

明清兩朝的翎枝差別,主要在它的裝法:明朝是將翎枝插在帽頂中間,呈直豎狀,而清朝卻將翎枝拖垂於腦後。

在清朝初期,花翎極為貴重,很少有漢人和外任大臣插戴。隨著時間的推移,凡有軍功的人,幾乎都能得到賞戴花翎的待遇。道光以後,這種禮儀已不甚嚴格,與花錢捐官相適應,也可花錢捐買花翎、藍翎,甚至可以隨意選戴。

清代官吏外出遇雨,另有雨帽。這種雨帽多製成尖頂,形如覆鍋,以細竹為胎,外蒙油絹、油紙或具有防水性能的羽緞,也以顏色辨別等差。如乾隆朝規定:一至三品官用全紅色,四至六品官用紅色,加青邊,七品以下用青色加紅邊。皇帝身邊的侍衛、起居注官,及奏事處、批本處的行走人員,即使不夠下品品級,也可假借三品待遇,使用全紅色雨帽

❹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標志是什麼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一件事。


在很多清宮劇當中,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和其他朝代皇帝戴的帽子,是不太一樣的。而且,清朝皇帝戴的帽子,前面有塊小金牌。


那麼,這塊小金牌,到底有什麼用處呢?是有特殊的意義,還是只是為了美觀呢?

從清朝皇帝帽子上的這個小金牌,我們也不難看出,清朝確實是更重視佛教的。後世推測,金牌上的那個佛像,應該是釋迦摩尼,其作用應該也是出於祈福。連皇帝都要在頭上放一個佛像,可見清朝對佛教是多麼的熱愛了。


中國地大物博,56個民族組成一個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特色。滿族作為大清王朝的統領民族,有很多風俗習慣是和漢人不同的,但是可以看出他們在入住中原後已經開始入鄉隨俗,很多風俗習慣已經在潛移默化的和中原人士很接近了。

❺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為滿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裝飾頂珠習慣,再由元人的鈸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是由一種滿洲人稱為「得勒蘇」的草桿編成,此草產在清人興起的東北地方,清廷特稱其為「玉草」;帽上面鋪飾朱緯,頂平覆錦,植冠頂,冠額綴金佛,後飾舍林;冠形斗笠狀,有短冠檐平敞。

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

(5)乾隆時期到底戴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清代凡由內務府發交江南江寧蘇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兩淮織造司、局織造的御用冠服、妃嬪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禮部定式或皇上命題由內務府或如意館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和墨線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

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後連同批准件送發織造,織成匹料後再送到裁作、綉作、衣作分別在衣料上綉花、裁剪、縫制。

完成之後,凡上用者陸路運送進京,宮用者水運進京,於限期內送交內務府廣儲司的緞庫驗收,這些小樣都附有白紙或黃紙墨跡題簽,有些並署有畫畫者的真實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畫」、「臣謝醇恭畫」、「臣沈世俊恭畫」等。

❻ 為什麼清朝皇帝戴的帽子要叫做夏朝冠

夏朝冠

冠高14cm徑28cm 冠頂高12.4cm

清代服飾制度,與歷代各朝頗多差異,尤其是朝冠的形制,自皇帝至文武百官,上下一式,由元人的鈸笠冠演革而成;至於用來區別官階地位的冠頂,源自金人在帽上裝飾頂珠習慣,元人襲用,至清初訂定製度。

清代的夏朝冠,也稱為涼帽,是由一種滿洲人稱為「得勒蘇」的草桿編成,此草產在清人興起的東北地方,清廷特稱其為「玉草」;帽上面鋪飾朱緯,頂平覆錦,植冠頂,冠額綴金佛,後飾舍林;冠形斗笠狀,有短冠檐平敞。

這頂乾隆皇帝御用夏朝冠的確定,是根據當年清廷收藏黃簽上的記錄,簽條一面書;泰子壹號 高宗純皇帝御用清涼絨纓朝冠一頂,另一面書;乾隆四十三年上留。

﹝禮記﹞「冠義篇」中說:「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之聖王重冠」,可知冠在古來服飾制度中佔有極重的份量、而這頂原屬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御用的朝冠,倍具歷史價值與意義。

http://ke..com/view/858993.htm 網路介紹

❼ 乾隆年間的功名帽是怎樣的

頂戴花翎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頂戴花翎正一品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文職外官:無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武職外官:無吉服冠:頂用珊瑚俸 祿:180兩頂戴花翎從一品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職外官:無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吉服冠:頂用珊瑚俸 祿:180兩頂戴花翎正二品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文職外官:各省總督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俸 祿:155兩頂戴花翎從二品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職京官:散秩大臣武職外官:副將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俸 祿:155兩頂戴花翎正三品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吉服冠:頂用藍寶石俸 祿:130兩頂戴花翎從三品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吉服冠:頂用藍寶石俸 祿:130兩頂戴花翎正四品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文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吉服冠:頂用青金石俸 祿:105兩頂戴花翎從四品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吉服冠:頂用青金石俸 祿:105兩頂戴花翎正五品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吉服冠:頂用水晶俸 祿:80兩頂戴花翎從五品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吉服冠:頂用水晶俸 祿:80兩頂戴花翎正六品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吉服冠:頂用硨磲俸 祿:60兩頂戴花翎從六品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吉服冠:頂用硨磲俸 祿:60兩頂戴花翎正七品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吉服冠:頂用素金俸 祿:45兩頂戴花翎從七品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文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職京官:七品典儀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吉服冠:頂用素金俸 祿:45兩頂戴花翎正八品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武職京官:無武職外官:外委千總吉服冠:頂用鏤花陰文,金頂無飾俸 祿:40兩頂戴花翎從八品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武職外官:無吉服冠:頂用鏤花陰文,金頂無飾俸 祿:40兩頂戴花翎正九品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武職外官:外委把總吉服冠:頂用鏤花陽文,金頂無飾俸 祿:33兩1錢1分4厘頂戴花翎從九品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武職外官:額外外委吉服冠:頂用鏤花陽文,金頂無飾俸 祿:33兩1錢1分4厘頂戴花翎未入流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武職京官:無吉服冠:同文九品俸 祿:31兩5錢2分

❽ 清朝當官的人戴的什麼帽子

統一叫頂戴花翎
清代「頂戴花翎」帽分二種,像斗笠樣的是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另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

❾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什麼

清朝皇帝的帽子象徵著後金的王權。此外,清朝皇帝的皇冠也叫做為「朝冠」,來自於女真蒙古族傳統貴族冠帽,後來經過美化改造,變成了當時的清朝皇帝的帽子。而清朝皇帝冠帽分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行服冠等。

(9)乾隆時期到底戴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清朝堅持以滿族的傳統服飾為基礎,制定冠服制度,故對明朝的服制有較大的變革。自從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開始初步定製,歷經變動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確定下來。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

皇帝常服冠的特點為: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和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❿ 清朝官員頭頂上帶的帽子叫什麼

清朝官員頭頂上帶的帽子叫花翎
清官員、貴族冠飾。清制,武職五品以上,文職巡撫兼提督銜及派往西北兩路大臣,以孔雀翎為冠飾,綴於冠後,稱花翎,除因軍功賞戴者外,離職即摘除,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圓花紋)之別,除貝子、固倫、額駙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外,品官須奉特賞始得戴用,一般為單眼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按清禮儀,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4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68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7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5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54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6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