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以帽子取人是什麼官

以帽子取人是什麼官

發布時間: 2023-01-21 13:17:20

❶ 以帽子分官爵的朝代

就我知道的,滿清是用帽子分辨官爵的,叫做頂(帽子頂上的寶石)戴(孔雀或者野雞毛)。不同的官爵,頂戴材質不一樣,好的有超大的東珠、三眼花翎,差的有普通玉石、野雞毛。同時滿清的官服繼承了前朝傳統,文官官服補子上綉飛禽,武官官服補子上綉走獸,俗稱的「衣冠禽獸」原來是說一個人是朝廷命官身份。補子上的圖案從斑鳩到仙鶴,從海馬到獅子、麒麟。

❷ 請問算命的人說的戴帽子的職業是什麼

算命人說的戴帽子的字義就是帶大檐帽的字義,說明就是有官的,比如,司法部的,公安部的,稅務部的,工作人員,就是帶大檐帽的

❸ 古代的帽子是身份象徵,裡面有哪些門道

古代的帽子它的材質越好就證明他的身份地位越高,像是普通的農民村婦他們是不可能在帽子上帶有各種金銀之類的飾品的,就是普通的布織帽而已,而且像是普通人家裡面如果在帽子上綉金綉銀的話那麼他們也肯定會被偷,因為根本就請不起人來幫他們看家,所以說像是普通的人家一般是不會在帽子上弄有彰顯自己地位的東西的。

我們平時在電視劇中就能夠發現像一些當官的人特別是明清那段時間的帽子,他們都是以瓜皮帽為主,像那種帽子都是包裹著我們的整個頭的,你可以在他們的帽子上看到一塊玉石,或者是寶石有鑲在他們的額前,那個就是代表身份地位的玉石,如果說你的品級越高那麼你的玉石就越好。

❹ 趙匡胤為什麼發明長翅帽

「長翅帽」是宋朝官員佩戴的一種官帽,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烏紗帽。但這種官帽有別於之前的帽子,其特別之處在於,帽子後邊長了兩個長長的翅膀。其發明者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那麼,宋朝之前官員的烏紗帽是什麼樣子的呢?為什麼趙匡胤要將官帽設計成這個看起來有些奇葩的形狀呢?

可沒過一會兒,幾個大臣還是忍不住開始交頭接耳,全然不顧朝堂上應該遵守的規矩。趙匡胤心中很是不爽,但他還是強壓了怒火,沒有當場發作,而是不露聲色地繼續聽完了大臣的奏報。退朝回宮後,老趙冥思苦想,怎樣才能阻止大臣們在朝堂上隨意交談呢?終於,他靈機一動,在大臣們的帽子上找到了方法。他命人在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這樣官員們就沒法湊在一起交談了,朝堂風氣也嚴肅了很多。

不過,這種烏紗帽也對官員的出行造成了困難,因此,老趙又頒下旨意,平時上街就不用戴烏紗帽了,但上朝時是必須戴的。圍繞著長翅帽,還生出一則更有趣的故事來。話說宋朝到了宋真宗的時候,有一日,宰相寇準為體察民情,微服私訪。他換下官服,取下長翅帽,著便衣,將自己裝扮成書生模樣,來到京郊深入民間走訪。在一處茶館里,寇準偶遇了一位老者,在和他談完話起身離去時,這位老者突然間對寇準行了跪拜之禮。

寇準滿臉疑惑地詢問老者:「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你怎可對我行如此大禮?」老者含笑答道:「先生乃朝廷高官,我心裡自然是有數的。」寇準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如何得知啊?」老者回答道:「先生剛才進屋時左顧右盼,就像生怕你的長翅帽碰到了周圍的物體一樣。如果不是長期佩戴長翅帽,又怎會養成這樣的習慣呢?」

❺ 帽子與地位,與禮儀等,是什麼一種關系呢

人的外在美除了談及外貌、身材、舉止、氣質等固有特性外,服裝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優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我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

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紀,帽子的等級觀念更是明晰: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級的差別,但仍有職業的劃分。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等。還有某些特製的帽子,如十八世紀的法國,一名叫科來姆的廚師,為招攬顧客,在自己的頭上戴了頂高高的白帽,引得眾人的好奇,後來它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廚師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
服飾是人形體的外延,包括衣、褲、裙、帽、襪、手套及各類服飾。它們一同起著遮體禦寒、美化人體的作用。服飾又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顯示著一個人的個性、身份、涵養及其心理狀態等多種信息。服飾往往可以表現人格,一個人穿戴什麼樣的服飾,直接關繫到別人對其個人形象的評價。
當服飾與穿戴者的氣質、個性、身份、年齡、職業以及穿戴的環境、時間協調一致時,就能真正達到美的境界。古希臘「和諧就是美」的美學觀點在服飾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服飾的美要達到和諧統一的整體視覺效果,人們就應恪守服飾穿戴的基本原則。
(1)服飾穿戴選擇的基本原則
①服飾的選擇要與穿戴者所處的環境相協調。人置身於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時,就應該有不同的服飾穿戴,要注意所穿戴的服飾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比如,身居家中,可以穿隨意舒適的休閑服。辦公上班,則需身著端莊典雅的職業裝。出席婚禮,服飾的色彩可鮮亮點,而參加弔唁活動,則以凝重為宜。
②服飾的選擇要與穿戴者的社會角色相協調。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社會角色必須有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服飾的穿戴方面自然也有規范。例如一位女性,在家身為太大時可以自由穿戴;上街購物,作為顧客,不作精心修飾也無可厚非,然而作為「上班族」的一員出現在工作場所,面對她的同事與上司時,就不能無所顧忌,隨心所欲了。總之,無論你出現在哪裡,無論你干什麼,最好先弄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什麼,然後再考慮挑選一套適合於這個角色的服飾來妝扮自己,這會使自己增強自信,更會使旁人對自己多幾分好感。
③服飾的選擇要與穿戴者的自身條件相協調。人們追求服飾美,就是要借服飾之美來裝扮人自身,即利用服飾的質地、色彩、圖案、造型和工藝等因素的變化引起他人的各種錯覺,從而美化自己。在了解服飾諸因素的同時,人們必須充分了解自身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揚長避短、揚己之美避己之丑的目的。比如,身材矮小者適宜穿著造型簡潔、色彩明快、小花型圖案的服飾。膚色偏黃者,最好不要選與膚色相近的或較深暗的服色,如棕色、土黃、深灰、藍紫色等,它們容易使人顯得缺乏生機。「V」型夾克衫較適合雙肩過窄的男性穿著,而「H」型套裙對腰粗腹大的女性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④服飾的選擇要與穿戴的時節相協調。注重了環境、場合、社會角色和自身條件而不顧時節變化的服飾穿戴,自然也是不可取的。比如,寒風凜凜中身穿一條超短「迷你」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比較理想的穿戴,不僅要考慮到服飾的保暖性和透氣性,而且在其色彩的選擇上也應注意與季節相適宜。如春秋季宜選穿中淺色調的服飾,如駝色、棕色、淺灰色等,冬季服飾色調以偏深色為宜,如咖啡、藏青、深褐等色;夏裝可選絲棉織物,色調以淡雅為宜。
以上是服飾穿戴最基本的原則。除此之外,還應特別注意保持服飾的清潔與整齊。
(2)男士著裝禮儀
男士的穿著不求華麗、鮮艷,衣著不宜有過多的色彩變化,大致以不超過三色為首要原則。
①帽子與手套。在室內的交際場合不能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時,如戴著手套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向人致意時,應把帽子取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
②衣褲。各式外衣、牛仔褲等日常穿著的服裝均為便裝,適合一般場合穿,而參加正式、隆重、嚴肅的典禮或儀式,則應當穿著禮服或深色西裝。
西裝被認作男士的臉面,要讓它增彩生色的話,有「八忌」需多多注意:

❻ 官職的代名詞為什麼會是烏紗帽,是由什麼事情流傳下來的

我們在很多古代連續劇中常看到「丟了烏紗帽」這句話,在很多古典戲劇中也常看到官員頭戴這種帽子。「丟了烏紗帽」這句話的意思是丟了官職,現在在民間俗語中「烏紗帽」仍然是官職的代稱。

那麼「烏紗帽」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就成為官職的代稱呢?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戴烏紗帽的官員,圖片來自網路)

明代烏紗帽的形制前後有所變化,明初時是矮冠,後來變得高聳。

史書記載,萬曆年間,有人看到南京留守、中衛指揮解元的先祖畫像,畫像中的先祖是明初之人,「年二十許,烏紗矮冠」。這則信息說明明朝初年的烏紗帽並不像以後的烏紗帽那樣高聳。

從明朝中葉開始,烏紗帽就變得高聳。史書這樣描述明朝中期一位兵部尚書: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烏紗帽作為官帽,在製作上很考究。有一首叫《折桂令.冠帽鋪》的曲子就描繪了它的製作工藝:「窄比寬量,輕漆慢烙,正剪斜裁。烏紗帽平添光色,皂頭中宜用輕胎」。

明朝滅亡後,清朝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把紅纓帽定為官員的法定帽子,烏紗帽不再是只有官員才可以戴的帽子。不過民間仍然習慣地以烏紗帽代稱官職。

❼ 「烏紗帽」原本是普通帽子,為何後來成為官位的代稱

民間相傳,烏紗帽是由宋太祖趙匡胤發明而來的。因為趙匡胤起先投奔於後周郭威麾下,後在公元960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因擔心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也害怕其他功臣會效仿自己篡位,於是設計出帶有一尺多的長帽翅的烏紗帽。

朝堂之上,只要百官大臣一轉頭,或者想交頭接耳說悄悄話,長長的帽翅便會上下顫抖,也能讓趙匡胤快速察覺到是誰在竊竊私語。

然而,這部分論調只是民間野史,算不得真。

宋太祖趙匡胤並非是烏紗帽的發明者,兩宋一朝官員頭上佩戴的長翅帽,的確是趙匡胤突發奇想。

那麼,烏紗帽到底是哪個朝代發明出來的?烏紗帽又為何被視作是官位的別稱?

其實在春秋時期,無論男女都習慣用「絲」或者麻質的「巾」,用來包頭或者是扎頭發。

到了先秦和兩漢時期,上流貴族間開始流行佩戴帽,那個時候的帽更像頭巾。

之所以老祖宗會有佩戴帽子的習慣,主要還是在千百年前,古人為了抵禦嚴寒。習慣從事生產勞動時,用紡織品包裹在頭上,目的還是為了保暖。

戰國中後期,官僚集團還有統治階層的貴族認為,佩戴帽子可比作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此時的帽又被稱之為「冠」、「冕」,其功能並非只是簡單的遮陽避寒。

到了東漢時期,更是只有世家大族的人才能佩戴帽子,普通百姓只能扎巾。

東漢《釋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正是從東漢開始,古人佩戴帽子的外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春秋與戰國時的帽子更像是頭巾,直至東漢,北方民族不斷遷徙南下移居中原。經過各種戰爭洗禮以及文化交融,南北文化得到空前交流與發展,也讓當時人們的服飾樣式,發生很大的變化。

漢代,上流貴族佩戴的帽,大多是以烏紗製成。佩戴時,將黑色頭巾從前向後,沿著額頭先包裹住一圈,接著往後盤起來裹住頭發,在後腦勺的位置進行固定。這就是東漢,包括春秋戰國人們佩戴帽子的方法和樣式。

東漢後期,天子百官便帶著改良而來的襆頭。何為襆頭?襆頭的誕生,與北方民族固有的服飾有著密切聯系。

簡單來說,東漢時期天子百官佩戴的襆頭,相較於此前的頭巾多了四條帶子。這四條帶子從額頭延伸至後腦勺,最後穿插固定。

從外形來看,百官頭頂上很像是打了一個大大的蝴蝶結,也讓襆頭外形從此前的頭巾,變得更像現代人佩戴的帽子。

隋唐時期,襆頭已經成為百官上朝時必備裝飾,並且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

《唐書.輿服制》:「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

《通典》:「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

趙匡胤發明的長翅帽,也是根據唐末五代的襆頭進行改良發明。此後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沿用趙匡胤發明的長翅帽,讓文武百官佩戴。到了清朝時期,百官佩戴的則是圓頂帽。

總之,烏紗帽起初只是普通平民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禦寒遮陽。

到了東漢後期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讓百官上朝時戴上黑紗製成的帽子。這種帽子的外形很像頭巾,也就是烏紗帽的雛形。

五胡十六國時,南北文化得到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建安王劉休仁(南朝宋),根據鮮卑族服飾特點,發明出一種帶有四條黑邊的烏紗帽。

隋唐二朝承襲魏晉南北朝風俗,隋文帝統治者更是將烏紗帽,視為會見貴賓以及上朝的必備服飾。

宋承唐制。不過,宋太祖趙匡胤在烏紗帽兩邊又加了一尺多長的帽翅,將其樣式又進行了改動。

明朝時,朱元璋定都南京,於洪武三年正式下令,把烏紗帽兩邊帽翅縮短,官位越高的人,烏紗帽整體更加偏向於圓形,且樣式較為高聳。官位越低的人,其烏紗帽更加扁平化。

到了清朝,官員佩戴的烏紗帽則偏向「圓形頂戴」。

也就是說,烏紗帽在春秋和戰國時期只是普通帽子。到了東漢後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變成了官員的專屬品,成為了官位象徵。

之所以烏紗帽會代表文武百官的地位,這也與魏晉南北朝,還與隋唐二朝的統治者明文規定,將烏紗帽作為上朝時的必備品有關。

綜上所述,「烏紗帽」是封建時代的產物,為了適應當時 社會 制度,統治者們還用烏紗帽形狀以及細節,區分官員的品級大小。

再加上 社會 發展與宗教制度影響,帽子更是被賦於「冠冕」之類特殊意義,甚至普通平民還不許佩帶與官員相同的帽子。以至於帽子這件飾物,與官僚集團劃上等號。

此外,中國傳統服飾大多與禮制結合,從每個人穿著外觀,便可以看出個人的身份地位不同,這就是我國 歷史 上非常著名的「冠冕制度」。

自然而然,人們談到烏紗帽,腦海中便會想起,只有入朝做官的人才能佩戴它。

參考資料:《唐書.輿服制》《宋書·五行志一》《中華古今注·烏紗帽》《明史·輿服三》《通典》

❽ 烏紗帽是古代官宦職位,它是什麼時候朝代開始象徵官位的

烏紗帽最初起源於民間,到了隋朝被採用為正式的官服,正式開始象徵官位則是在明朝洪武年間。

烏紗帽正式的開始象徵官位,是在明朝剛建立的洪武年間,當時朱元璋下了聖旨:平民百姓不準戴烏紗帽,文武百官平時辦公和上朝的時候一律要戴烏紗帽,並且還要佩腰帶、穿圓領的官服,歷屆科考取得功名的狀元、探花和進士也能戴烏紗帽。從此後烏紗帽成了官員的象徵,把當官的和老百姓明明白白分開了,隨著歷史的推進,烏紗帽也融入了我國的文化,老百姓都把丟官的人說成是丟了烏紗帽。

❾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朋友,請問你問的是哪個朝代呢?圖片上是文宮與武官的臣服,那我舉例清朝吧: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155兩 珊瑚頂

綉錦雞

3.正2品:

67兩

加支444兩

從2品53兩

加支324兩

珊瑚頂

綉獅子

如:

副將

3.三品: 130兩 藍寶石頂

綉孔雀

39兩

加支204兩 藍寶石頂

綉豹

如:

參將(正)

游擊(從)

4.四品: 105兩 青金石頂

綉雲雁

27兩

加支114兩 青金石頂

綉虎

如:

都司

5.五品: 80兩 水晶頂

綉白鷳

18兩

加支72兩 水晶頂

綉熊

如:

守備

6.六品: 60兩 硨磲頂

綉鴛鴦

14兩

加支35兩 硨磲頂

綉彪

如:

千總

7.七品: 45兩 素金頂

綉鸂鶒

12兩 素金頂

綉犀牛

如:

把總

8.八品: 40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鵪鶉

23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犀牛

如:

外委千總

9.正九品: 35兩 陰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陰紋鏤花金頂

綉海馬

如:

外委把總

10.從九品:

及未入流 31兩 陽紋鏤花金頂

綉練雀

❿ 郎官是古代南宮楚國人帶的帽子後用為什麼得大深在賓人綜指什麼

魏、晉除尚書郎中,又有秘書郎、著作郎、黃門郎等,以郎為官名的范圍漸泛。
隋以侍郎為六部尚書之副。
唐六部以郎中、員外郎為司官。歷代沿置。此外,郎又為散官官階名稱,如隋、唐有朝議郎、通直郎、將仕郎等名目,位列各級大夫之下。以後歷代均沿其制,惟具體各目不同。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67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2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53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