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為什麼不戴帽子
① 冬天和尚戴帽子不
和尚是有僧帽的,不過現在很少見有和尚戴了。======================以下為網路中關於僧帽的內容=======================僧伽帽即僧帽。 宋 蘇軾 《成伯家宴戲作》詩:「道士令嚴難繼和,僧伽帽小卻空回。」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楔子:「不念《法華經》,不禮《梁皇懺》,颩了僧伽帽,袒下我這偏衫。」 指比丘所用之帽子。又稱頭袖、頭巾、禪巾、菩薩巾。根據《四分律》卷四十記載,佛陀聽許比丘天寒頭部寒冷頭痛時,以毳或劫貝作裹頭。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頭。《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中說:「不得著帽為佛作禮。」又說,入室禮師之際,應當脫帽等禮節。 相傳我國於南朝蕭齊時代,寶志始冠布帽,後世遂稱志公帽,而廣用於禪林。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七頭巾」條下記載,頭巾全長五尺三寸,前面長二尺八寸,背後長二尺五寸。 在日本佛教界,自古就使用頭巾,相傳桓武天皇曾贈縹帽給台密的最澄大師,故冠帽之習始自天台,其後廣行於真言、凈土諸宗之間。
②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服飾禮儀制度由來已久,古人戴帽有哪些講究
中國一直以來都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而且中國的服飾禮儀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古人戴帽子都有哪些講究呢?在中國古代,不同等級的人所戴帽子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朝代,他們的帽子的戴法也有所不同。
三、綜述
古人戴帽子是十分有講究的,不同年齡,不同等級的人所戴的帽子是不同的。
③ 大雪寒意逼人,古人取暖有妙招
- 01
冬裝和冬被
棉花在我國的歷史,據專家研究表明,棉花在北宋之後才開始在我國種植。也就是說,北宋以前的人們是沒有使用過棉花的,甚至就連“棉”這個字,那都是從《宋書》中才開始有的,之前就只有“綿”,這也不難解釋,絲織品一直都是我國一種很重要的“特產”。
古人是非常聰明的,即使沒有棉花,但是他們創造出了其它的保暖方法。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是很喜歡打獵的,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將暖和的動物皮毛做成衣服、毛毯用以禦寒的事例。但動物的皮毛非常昂貴,比如狐裘、羊皮等,在古代,只有富貴人家才用得起。
那麼那些普通人家是怎麼禦寒的呢?其實除了皮草以外,那些一般家畜的皮毛也是很厚實,可以保暖的,比如鴨絨、羊絨等等一些相對便宜的皮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用到的鴨絨被。而且鴨絨被即輕巧又暖和,相對於皮草而言不會過於厚重。不過這些東西也不是隨便哪一戶人家都能消費得起的,如果家境貧寒,就只有將諸如柳絮、蘆花、稻草等東西縫進衣物或塞進被套中用以禦寒。
還有一種更加智慧的方法,由於實在沒有錢來購買製作厚實的被子,他們發明了一種方法。就是將黃沙在鍋中炒熱,然後在鋪到褥子下面,炒熱的黃沙也可以提供一些熱量。
當然北宋之後,棉花傳入我國,古人發現這種植物極其暖和,便大面積種植,紡花做棉衣、棉被。
而棉袍,是古人過冬禦寒的主要冬裝之一,穿著時間最久。
袍原本是一種禦寒內衣,《釋名·釋衣服》稱:“袍,苞也;苞,內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有內外兩層,夾層里放入柔軟的禦寒填充物,就成了袍。
古人最早說的袍,指的就是禦寒的棉袍。但起初棉袍寫作“綿袍”或“綿”,概因所用填充物的不同,並非是現代常用的棉絮,而是蠶絲質地的綿絮。
中國何時開始穿袍的?
從史料記載來看,上古三代人們已普遍開始穿袍。在周代,袍的地位並不高,屬於一種生活便裝,而不作為禮服穿。由於禦寒性能好,當時野外作戰的士兵在冬天都“標配”有袍,所謂“戰袍”即因此而來。這時袍的功能類似現代士兵所穿的“軍大衣”。
然而,冬天能擁有一件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詩經·秦風》中有一首詩歌叫《無衣》,詩的開頭即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意思是,誰說我沒有軍服,我和你共有戰袍呢,反映了當時秦國軍隊在物資困難的冬天,前方士兵只能兩人合披一件袍抵禦寒冷的情形。
當然,袍也有高檔與低檔之分。如果夾層里所填的是“纊”,即新的高級天然蠶絲絮,稱為“繭”;如填充的是“縕”,即絮頭、細碎枲麻這些粗劣、陳舊的填充物的才叫“袍”,此即《禮記·玉藻》中所說的“纊為繭,縕為袍,禪為,帛為褶。”這種袍是窮人的禦寒棉衣。
棉褲,是古人禦寒下身所著的又一重要冬裝。清代著名小說家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回中,出場的燕紫瓊“身穿紫綢短祆,下穿紫綢棉褲,頭上束著紫綢漁婆巾”。這雖然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卻是時人冬天的流行裝束:上穿棉襖,下著棉褲。
由於宋朝時戰爭不斷,所以統治階級都會重視邊防將士的冷暖。除了發薪水之外,也會賞賜衣物和炭火,這些東西也會根據地位不同有所差異。自然,禁軍中負責拱衛京師的軍隊賞賜得就會好一些,材質上也是上等貨。反倒是在邊境最需要保暖的士兵條件差了很多,對於那些駐守在北方苦寒之地的將士,生活極為窘迫,甚至穿的是紙甲來取暖。
說起紙衣大家可能會疑惑,紙做的衣服怎麼取暖?其實這對於當時一些貧苦人群來說也是無奈之舉。唐宋時期,農田大多用於種糧食,麻的種植就相對減少了。此時造紙術卻開始發展起來,窮苦的人就不得已從中取材了。此時專門有加強禦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稱作“紙裘”,原料一般採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制而成,質地堅韌,揉皺之後不但耐穿,還可以抵擋風寒,透氣性也相對較好,加上造價便宜,簡直是貧民士子出門必備首選之物。
手套和帽子
在保暖方面,古代人不僅考慮到了穿,也沒有忘記手和頭的保暖。在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
至於頭部保暖,花樣更多。明朝以前多在頭上戴帕頭保暖。元代,上層婦女戴抹額,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抹額又被成為勒子,成為民間婦女最愛的禦寒物品,普通貧民和士庶階層相比,只在材質、珠寶使用上有不同。貴族婦女還有“卧兔兒”或“昭君套”。在明朝,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賜暖耳”。
說到帽子,古人並不將冬天戴的帽子稱為棉帽,而叫“暖帽”,這一叫法在唐代使用最廣。宋元後棉花普及種植,中間則填棉絮,遂成真正的棉帽。風帽其實是據胡帽設計改進的,在南北朝時已出現。由風帽改變而來的“突騎帽”是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冬天喜歡的又一式樣,戴這種帽子另需在頭頂系結布帶,將發髻扎住。在唐代,最受歡迎的還是“胡帽”,此系列中的“蕃帽”為當時最流行款式之一。蕃帽是從西域過來的最好的“進口貨”,帽兩邊有護耳,又稱“搭耳帽”,冬天垂下來,剛好把兩只耳朵護蓋上,保暖性能很好。
宋代時胡帽遇冷,漢魏時期大為流行的頭巾再一次興起。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文人、官宦都喜歡扎頭巾。這些所謂的巾其實上是軟帽子,如以前屬於巾類的襆頭,雖然宋代仍呼其名,但早已變成了帽子。
帽子在明朝開始大普及,明清時期人們冬天除了著棉襖、穿棉褲,還戴棉帽。明朝最為大眾化的帽子則是名叫“六合一統”的小圓帽,它比“四方平定”巾出現要早。此帽由裁為六辦的等比例布料縫合而成,下綴一道帽檐收口,官稱“六合一統”。這種帽子因紋線、形狀如西瓜,俗稱“瓜皮帽”。這種瓜皮帽由朱元璋親手設計。明陸深《豫章漫鈔》記載,“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縫,下綴以檐如詹。閻憲副閎謂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統’雲爾。”
火牆和地暖
我們都知道白居易的一首古詩,叫《賣炭翁》,從這首詩當中,我們可以得知古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燒炭來取暖。
春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用具的名稱叫做燎爐。燎爐一般附有炭箕,用來轉移火種和添加木炭。
當然了,所謂燎爐也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青銅器,裡面丟一點炭火取暖。可是燎爐也終究有局限性,大戶人家就開始往怎麼讓整個房子暖起來這上面動腦筋,於是不久後便出現了壁爐和火牆兩種方法。原理也是很簡單,牆內做一根管道通至灶台,灶台這邊生火,自然便能將熱氣傳到牆上以此取暖。只是雖然原理簡單,但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承擔起的,所以不管是壁爐還是火牆,多數應用於宮殿和貴族高官家中。
火牆在那個年代自然已經算高端了,但是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椒房比起來,不管是成本還是技術上,都未免小巫見大巫。李善引在其著作《三輔黃圖》中寫道,“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也就是說這“既溫又芬芳”的椒房,乃是漢代皇後的專屬居所。雖然並不具備普及性,但也可以作為古人取暖黑科技的佐證之一。
以上多數都是在房子上動手腳的大工程,能夠享受這種“黑科技”的肯定都是非富即貴。到了明清的時候,在一些特殊的宮殿底下或者大戶人家的屋子下面更是有著頗具規模的循環煙道,外接火坑生炭取暖,名曰“火地取暖”,也就是低配版的暖氣。窮人百姓的話,真的受不了的也就只能稍微弄堆柴火燒燒,或者躲到一些冬暖夏涼的地窖裡面,再就是多添一點稻草鋪罷了。
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72-527)在《水經注》中曾描述過河北的地暖,他說觀雞寺大堂的房基是石頭做的。房基裡面連通,從側面屋外點火,熱氣往石頭房基里流,大堂里就暖和了。
道光皇帝有詩雲:“暗熱松枝地底烘。”暖地也是東暖閣、西暖閣名稱的由來。諸如養心殿三希堂,里外兩間各不過四平方米,極適於聚暖。
火盆、火爐和火坑
火牆和地暖都屬於“大塊頭”,不是每戶人家都能擁有的,不過還好,我們還有火盆、火爐和火坑。
火盆主要有掐絲琺琅和銅鎏金兩種。清宮檔案中經常可以見到為掐絲琺琅火盆配座的記載。古人還會玩二合一:在火盆里燒松枝,可為居室添香,香薰暖氣二合一,也會在火盆上放水,加濕版火盆。在取暖的同時可以給屋子增添香氣,又可以保濕,不得不說,古人真是充滿了智慧。
至於火爐,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雲:“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火爐的主要功能還是溫溫酒、熱熱菜等一些作用。
火牆和地暖不僅可使白天溫暖如春,尤其是在氣溫比白天低的夜晚,睡覺更是少不了。可這樣的禦寒方式耗費頗大,不是尋常人家都有能力可用的。所以解決他們的睡覺問題所採用的方式是火炕,它的發明算是解決了大多數古人在冬天睡覺的一個保暖大問題。因為到了深夜,火盆不敢放在屋內一直燒,一是有可能中毒,二是都睡著了要是發生火災就麻煩了。所以火炕對於大家來說已是非常科學了,既保暖又安全。
手爐和湯婆子
但是之前我們就說過早就秦朝古代就有了用青銅器鼎做的燎爐,那麼再縮小一下,就成為了另一件取暖聖器——手爐。
手爐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之後隨著製作工藝的提升,手爐除了提供“暖寶寶”的功能以外,在明清的宮殿里更是成為了一件冬日裡的裝飾品,所以你會看到古裝劇中各位明爭暗鬥的娘娘們冬天都捧著一個精緻別樣、鑲滿花紋的手爐。
手爐多為銅制、圓形,爐內燒炭,握於手中,暖手暖心。手爐是由火爐逐漸發展演變而來,自唐朝始創,到明朝中後期,手爐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可在清末以後,手爐工藝開始衰落,如今成為了眾多收藏愛好者喜愛的藝術品。
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於袖中或懷中帶著,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在寒冷的冬天抱著精巧的手爐一邊喝茶一邊聊天,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了。
有了手爐,自然便衍生出熏爐和足爐。故名思義,足爐是用來暖腳的。而熏爐則是古代的香薰機,也就是利用冒煙噴煙來做為室內的“空調”,順帶添點香料,既怡情又禦寒,可謂一舉兩得,難怪南宋文學家謝惠連會在《雪賦》中寫下“燎熏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這東西除了銅鐵以外,小康家庭也會使用陶土製作,比較由此成本就下去了不少。
跟手爐有相似之處的還有宋朝的一種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湯婆子”,又稱“錫夫人”、“湯媼”、“腳婆”,類似於熱水袋。一般是由錫或者銅製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上方開口帶有帽子,從這個口子里灌進去熱水,臨睡前放在被子里。
這湯婆子不容易損壞,大多數百姓家都會有,婚嫁時還會作為送禮的物件,甚至有些湯婆子還會傳給幾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現代,湯婆子依然是很多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④ 古人沒有棉衣,到了冬天他們是如何禦寒的
古人沒有棉衣,到了冬天他們有很多辦法來禦寒,比較常見的就是利用動物的皮毛來保暖,還有一種就是用動植物的絮狀物如柳絮等來製成衣物來保暖,當然了還可以生爐子。
還有一種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生爐子,不過這種禦寒方法只適合於室內,出了室內可就不合適了。不過這種卻是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現在也有許多人在用。當然了,古人為了禦寒還可以戴帽子戴手套。畢竟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天生就是要適應環境的,所以禦寒這點小事又有什麼難的。
⑤ 冬天為什麼一定要戴帽子 冬天必須要戴帽子嗎
冬天戴帽子的好處,不僅僅是保暖,對頭部的保護還是很重要的。因為頭部的血管不抗凍,被凍著了會引起腦血管的萎縮,腦血管萎縮,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盡而引起疼痛反應,嚴重還會帶來並發症。所以冬季要戴帽子的原因就在這。
⑥ 「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這句古話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俗語文化也擁有極其深奧的道理。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人的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經典言論的,所流傳下來的一種民俗語言。俗語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最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逐漸傳承和發展。
俗語的內容比較廣泛,包括自然規律、生活網路、做人道理等。每一條所以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每一條俗語都蘊藏著極其深刻的道理,值得後人去學習和發揚。
古人雲:「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說出了老祖宗的處世之道,也告訴我們為人處事的大道理。
如今社會帽子是常見的一種飾品。冬天戴帽子為了保暖,夏天戴帽子為遮陽,古時候帽子象徵著一個人的地位,欺負人的時候動他的帽子,無疑是在踐踏他人的尊嚴
⑦ 立冬已到,古人的冬天是怎麼度過的呢
- 01
冬字最初表示終結
“冬”是“終”字的原型,是結束、終結的意思。它的甲骨文就像垂下的一條繩子,兩端還打了個結。後來等人們分清四季以後,用它來代表冬季的“冬”。在一邊加了個絞絲旁,造出一個新字——“終”,來表示結束。
之後字形又演變成一個牢籠裡面一個日字,把日光封閉起來,表示寒冷的意思。發展到小篆,字形改變就更大了,把裡面的“日”去掉,並在下面加了一個“冰”字——不見太陽,又滴水成冰,指寒冷的冬季。《說文》解釋:“冬,四時盡也。”冬是一年四季的終結。古人根據四季的特徵,總結出了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立冬預示冬天將至
立冬節氣並不是實際上的冬天,但古代民間習慣把它當作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也是表示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以躲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時節,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古人根據這一天的天氣情況來推測整個冬天的冷暖,比如流傳至今的農諺:“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一冬溫(暖冬)”。
天子親自迎接冬天
立冬節氣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人們往往要舉行收獲祭祀和豐年宴會來進行祝賀。
從周代開始,在立冬日,天子會親自率大臣們到北郊“迎冬”,並設壇舉行祭祀儀式。回來後,還要獎賞和安撫為國家出過力的軍烈屬家庭以及撫恤孤寡老人。
到了漢代,漢文帝在立冬日要賞賜文武百官錦制的小襖。魏文帝時期,要求官員們無論貴賤,在此時都要戴一種老百姓戴的大帽子,專門起名叫做溫帽,表示冬天要來了,必須注意禦寒。
立冬這天要拜望老師
從漢代開始,許多地方都流行在立冬舉行“拜師”活動,也就是學生和家長提著禮品、點心去慰問老師。
有的老師家每逢立冬,就會像過大節一樣,要設宴招待前來拜望的學生。
老師一般要在廳堂里掛上孔子像,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禮,嘴裡念念有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後孰如孔子!”然後學生向老師請安,儀式結束以後,學生還要幫著老師幹些家務活。
立冬“交子”吃餃子
立冬到,草木凋零、動物冬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一說,但民間一直流傳“立冬補冬”的習俗,以抵禦冬天的嚴寒,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勞作。
在我國南方,進入立冬這一天,人們愛吃雞鴨魚肉。而在北方,人們比較鍾情於吃餃子。
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兒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
古人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交替,正是“交子之時”。“交”就是交替、交接的意思。餃子一般都在立冬、大年三十新舊交接的時候吃。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的。
自古立冬多詩情
在全年的二十四個節氣里,立冬屬於最後的一撥。時光飛逝總免不了讓人感傷,在我國的歷代詩詞歌賦中,也記載著許多立冬時節的景觀和習俗。
元朝的陸文圭的《立冬》詩說:“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籬門日高卧,衰懶愧無功。”立冬時,一般還不太冷,黃花紅葉在風中搖擺,有十月小陽春之感。
⑧ 冬天要戴帽子嗎
在寒冷的冬天,戴帽非常必要,然而,如果我們戴帽子非常隨意,或者長期不清洗等,也會給人的健康帶來損害。我們冬季戴帽子常見的誤區主要有帽子長時間不清洗、隨意脫帽戴帽以及經常亂戴帽子等。
首先,帽子應經常清洗,長時間不清洗帽子易致病。這是因為人的頭皮上分布著豐富的皮脂腺,尤其是青壯年,皮脂腺非常旺盛,再加上出汗、沾染灰塵等,帽檐以及帽子襯里會變得油膩、骯臟,時間長了還會有一股臭味。這種環境下,嗜脂性腐生真菌很容易大量繁殖,將這樣的帽子戴在頭上,很容易引發毛囊炎等疾病。
其次,冬季我們外出進屋時,許多人往往一進屋就把帽子摘掉,或者是運動時稍一出汗就摘掉帽子,其實這種做法對我們的健康也很不利。因為冬季天氣寒冷,摘帽前後熱量的散失情況有著很大的差異,出汗後或者一進屋就脫帽,會造成大量熱量迅速散失,容易傷風感冒並導致腦血管疾病等。
再次,一些人覺得別人的帽子好看,就喜歡借來戴一戴試試,其實這一做法也很不科學。因為這樣一來,如果帽子的主人長有頭癬或者患有其他傳染性疾病,帽子上也會沾染病菌,隨意戴別人帽子或者將自己的帽子借給別人戴,都有可能造成傳染,給人的健康帶來隱患。
冬天戴帽子的好處
1. 利於保健
耳朵如果受涼的話,難免造成腦血管收縮,輕則會感到頭昏、頭痛,重則會發生意外。所以,不能小看帽子的保健功能。另外,像絨線帽、連衣帽等,還可以遮住並保護耳朵。
2. 利於保暖
為了防寒,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和保暖鞋,但許多人沒有戴帽子的習慣。殊不知,人體的頭部也是很需要保暖的。特別是對於發量較少的女性來說,更需要帽子來保暖。冬帽的材質,可以是毛線、呢絨,或者羽絨服的連衣帽,反正質地要厚一些,保暖效果才好。
3. 美觀功能
如果選購一頂漂亮、時尚一些的帽子是極為重要的。如果帽子的款式和顏色與服裝相匹配,可以展現穿著的協調美觀。另外,戴帽子還可以把你那多日未洗的的有你油膩頭發藏起來,這是多麼簡單粗暴的解決辦法!
冬天戴帽子的注意事項
1. 忌久戴不洗
人的頭皮富有皮脂腺,尤其是青壯年人,皮脂分泌旺盛,再加上出汗及灰塵粘附,很容易使帽檐內或襯里油膩污穢,有臭味,這是嗜脂性的腐生真菌的良好繁殖環境。這種不潔的帽子戴在頭上,會因為與頭皮摩擦引起毛囊炎。而且,汗液揮發後具有腐蝕性,容易使帽子變脆、褪色以至損壞。所以,帽子戴一段時間之後,就要用溫熱的肥皂水及軟刷洗刷,最後再用溫水或熱水漂洗干凈。
2. 忌過松過緊
帽子的大小,要同自己的頭部相稱。帽子太小,戴在頭上過緊,不舒服,影響頭部血液循環。帽子過大,不保暖,又容易脫落。一般選擇帽子的時候,應考慮到頭圍的大小、頭發所佔的體積,以及帽子洗刷後的縮水變化。青少年正處於發育時期,帽子選用時宜稍寬大些。老年人選帽子應注重實用。冬帽宜選用柔軟舒適、輕便保暖的;夏天則最好選用輕巧、通風、色淡的。
3. 忌隨便把帽子借給別人
有的人長有頭癬或患有其他傳染性疾病,帽子上往往沾有病菌。隨便借給別人戴帽子,很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就受到傳染。
4. 忌拿帽子作他用
帽子是戴在頭上的保暖、保健用品,不可作為他用。有的人隨便拿帽子有時當坐墊,有時當擦布拂灰塵,然後又立即戴在頭上,這是很不衛生的。
5. 忌頭發不幹就戴帽子
女性的頭發一般都很長,從浴室出來或理完發之後,不少女性往往不等頭發干透,就將帽子戴在頭上,意在防止傷風感冒。其實這樣做是不當的。頭濕未乾,若即戴帽子,則濕邪無所散發,次數多了,便會產生上述症狀。所以,頭濕時不要急於戴帽,待頭發干後,再戴帽子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