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帽子的瓷器叫什麼
1. 一種叫冒筒的瓷器是干什麼用的
帽筒顧名思義就是放帽子的,古代的帽子布料多為粗布質地比較軟隨意放置容易變形!套在帽筒上有利於塑形。
2. 僧帽壺的壺制特點
嘴短直,嵌蓋,壺肩上平面有篆文一圈,可迴旋倒讀均成文。壺底刻「萬曆丁丑子京先生索,文嘉銘」。(萬曆丁丑為公元1577年)壺身上貼的蓮瓣花紋裝飾應該是根據佛教習慣而來。此壺在僧帽壺中的地位是比較獨特的,因為如將嘴、把不做考慮的話,壺身與當今和尚們冬天所帶之
帽子最為相象。因此可以說在遍查佛教典籍後,沒有發現有關對僧帽的具體形制記載的情況下,此壺和僧帽這個名字的原始意義(上文《四分律》中載僧人因天氣寒冷而佛祖准許帶帽之語),並和現實情況下(凈土、禪宗等中原佛教僧侶所帶之帽子)最相符。 僧帽壺中李、時兩款均留有銘文
顯示這兩把壺製作時間相差不過二十年,但是形制卻差距如此之大。一般情況下同名器形見應存在的一定的相同點或前後變化的傳承,於這里卻絲毫沒有脈絡可尋。再翻看資料,介紹時款僧帽壺時多提到了是從元代瓷器中「甜白釉僧帽壺」演變而來,根據時間計算元代要早於紫砂開始盛行的明朝。雖然紫砂圓形僧帽壺本身之間也有一些細微不同變化,但總的來說應該是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造型。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成器於元代的甜白釉僧帽壺,元(1260-1368),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蒙古)占統治地位的朝代。雖然從元世祖即位至元順帝末年不過百餘年但是從歷史上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借鑒一直沒有停息,可以斷定中原文化在這個時期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就更大了。單就器皿上也出現了很多和以往造型不一樣的有鮮明少數民族的設計。
3. 僧帽壺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
僧帽壺:中國元代創制的瓷器造型的壺式之一
起源:元代(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4. 我有一對民國時期的帽筒,落款是江西新興瓷社。請問大概值多少錢
帽筒
中文名帽筒
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
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
用 途用於置放帽子
歷史至今已有150餘 年歷史
屬於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收起
帽筒
「帽筒」是什麼?「帽筒」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至今已有150餘 年歷史。初始,「帽筒」用於置放帽子;後來,發展成為居家擺設、女兒出嫁時的必備陪嫁品。「帽筒」以製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註:(早期的帽筒並不是圓柱形的,在清代初期,康雍乾三朝,官窯是把官帽放在一個圓形類似香熏的上面,這是帽筒最初的雛形。筒狀帽筒出現的時期大體為乾隆晚期左右,隨著工藝的簡化最終形成圓柱形無孔帽筒。並不是只有咸豐時期才出現的帽筒)雨前稻香
龍泉窯帽筒
高24cm 口徑12.8cm 底徑12cm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創制於嘉慶年間,在同治、光緒年間流行得到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由於它同時具有實用和陳設性,後來被民間廣泛接受,隨著清朝的沒落,光緒後期到民國初期,帽筒逐步演變為普通人家的陳設器。
龍泉窯帽筒形狀
此帽筒為傳統樣制,直口,筒腹、口略大於底,中空,外壁上端飾雙線邊紋兩道,兩道邊紋間斜劃網格紋,筒壁飾六個等距、上下相交錯的海棠花式鏤孔,這是為了便於散去帽里的汗氣,同時也可用於熏香除臭。筒腹花紋一面為出水芙蓉,刻法細膩,生動活潑,線條舒暢優美,頗有「風荷正舉」之意境。另一面淺劃折枝牡丹一朵,刀法則較隨意。近底端刻雙線邊紋一道。胎壁上薄下厚,這一處理顯然是為了增加穩固性,彌補口大底小造成的重心不穩。此器內外均著青色釉,雖因釉薄而缺乏玉質感,但釉色溫潤亮麗,晶亮剔透,光澤度較好,積釉處尤其青瑩可愛。足底無釉,呈火石紅色。
如果參照帽筒這一器型的發展演變過程來看,此帽筒應屬早期帽筒,也是龍泉窯帽筒中的精品,同時也很好地證明了龍泉窯在清代中後期仍有燒造。
5. 像折邊帽子的盤子叫什麼
盤子。像折邊帽子的盤子叫盤子。盤子,指盛放物品(多為食物)的淺底的器具,比碟子大,多為圓形。多數為陶瓷品,也有金屬製品,可以在上面放東西。用盤子盛菜時,夾起菜來比較方便,散熱也比較好。
6. 清朝的瓷器冒筒能值多少錢
「帽筒」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後來,發展成為居家擺設、女兒出嫁時的必備陪嫁品。開始是清朝官員用於放置帽子的,後來演變成裝飾瓷器,清朝民國都有,價格不貴,看品相,價格在600--3000元之間。謝謝
7. 清朝瓷器六角帽筒
帽筒,顧名思義,是清代中期官員放置官帽的器物。後來它的用途發生了變化,多成了擱置雞毛撣、小畫軸的器物,更成了婦女陪嫁的必備之物和眾多家庭的陳設品。它創造於清代嘉慶年間,鼎盛於晚清乃至民國時期。但以嘉慶、道光時期的粉彩黃地雲龍紋帽筒、青花釉里紅牡丹花鳥紋帽筒、黃釉仿竹帽筒為最佳。
帽筒的形制是多樣的,有圓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加工工藝有鏤孔、堆塑等。裝飾工藝也較繁復,有青花、粉彩、礬紅、金彩、色釉、淺絳等,圖案有山水、人物、花鳥、八寶博古圖等。
對於帽筒,大多數瓷器收藏愛好者都因其數量眾多、精品較缺、時代又近而不予關注。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持續升溫,隨著收藏群體的日見壯大,人們已開始重視帽筒的收藏與研究,相關的專業圖錄也已出版發行,這確實是一件好事情。現在要想收藏到一對品相完好、成雙成對的帽筒亦非易事了。
切不要小看帽筒,它同樣也有極品、精品、官窯器。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所出,帥茨平、周曉亞編著《中國清代瓷器鑒賞圖錄》下卷316頁就刊出一件清代嘉慶官款粉彩黃地雲龍紋帽筒,器內施松石綠釉,器外黃釉地上飾6條粉彩穿雲趕珠龍,器腹開有6個海棠式鏤孔,其圖案精美、製作精細,是一件帽筒極品。
「帽筒」興起於清朝咸豐年間,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至今已有150餘年歷史。初始,「帽筒」用於置放帽子;後來,發展成為居家擺設、女兒出嫁時的必備陪嫁品。「帽筒」以製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創制於嘉慶年間,在同治、光緒年間流行得到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由於它同時具有實用和陳設性,後來被民間廣泛接受,隨著清朝的沒落,光緒後期到民國初期,帽筒逐步演變為普通人家的陳設器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創制於嘉慶年間,在同治、光緒年間流行普及。由於它同時具有實用和陳設性,清末以降,帽筒逐步演變為普通人家的陳設器。百餘年來,膠東民間集散著大量帽筒,而威海又是膠東民間集藏帽筒最多的地區,這就為威海「中國首家帽筒館」的成立奠定了藏品基礎。
清代帽筒品種繁多,畫面精美,色彩濃郁強烈,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有青花、五彩、粉彩、單色釉等。造型有圓形、四方形、六棱形。紋飾題材也很豐富,常見紋飾主要有人物、山水、動物、水果、花鳥魚蟲等。同治時期畫面濃艷而明快,口沿和底部有花草變形蓮瓣等紋飾,光緒時期紋飾施彩較薄,含粉質較少。
清代晚期開始出現一種「淺絳彩」繪畫方法,用淺淡的綠色、藍色、赭色等,在瓷器上繪畫,用來描繪山水、人物、花鳥,清新淡雅,與當時的國畫繪畫風格相同,且流行於同治時期的邊飾也已消失。清末以降,至解放前這一時期,帽筒一般都有款識,仿清款和人名款等,還出現了大量貼花帽筒,有的全部貼花,有的則一部分貼花,一部分為繪畫,這種紋飾比手工彩繪的細膩,用於撫摸釉面平滑,沒有手繪凹凸不平的筆痕,圖案很精美。
帽筒的紋飾取材非常廣泛,種類很多。其中人物紋飾有:三國故事、紅樓人物、竹林七賢、麒麟送子、孟母擇鄰、東方朔偷桃、庭院樹下、仕女嬰戲圖等。動物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如:鹿鶴同春、鹿上封侯,色彩也很豐富,有紅獅子、藍獅子、綠獅子、黑獅子等。山水紋飾以自然風光為題材,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垂柳樹木、渡船垂釣、遠山近水、溪流、土坡、小徑。花鳥紋有喜上眉梢,一路蓮生,竹報平安,富貴白頭等。
8. 高牆矮僧帽壺蓋是單層的還是雙層的
其壺身作六角形僧帽,從壺蓋開始,整個壺體分為六等分,寓意六時吉祥,壺冠蓮花分成五瓣,寓意五方五佛。
僧帽壺是中國元代創制的瓷器造型的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卧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明清兩代繼續燒造。有青花、紅釉、白釉器等。
中國僧帽壺根據傳器型制主要分三種,其一為明代李茂林款式,其二為時大彬款式,其三為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高」僧帽壺。經比較以上三款都叫僧帽壺,同一名稱的器形差別卻很大。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從上古陶器、青銅器的使用,漢之後由漆器到瓷器,至紫砂的興起和進步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變的更加復雜。從作品的角度來說每個朝代都會根據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工藝製作水平和審美風格而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變化,比較同一時期的器物是無法找出它們的傳承點和變化原因的時候,轉移到歷史文化的角度上來,而不能僅僅從工藝設計這一點來看問題。
僧帽壺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元代,最早出現時的載體為瓷器。明以後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製作後也將此器形移植了過來。並且根據以上原因來看,紫砂圓形僧帽壺的出現時間要早於李茂林,更早於時大彬款,時款應為紫砂工藝成熟後,由製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據紫砂壺成型特點加以改良後出現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