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為什麼害怕戴帽子的人
Ⅰ 孩子不愛打招呼,甚至畏懼和別人打招呼,父母應該怎麼辦
不知道您所說的孩子是多大年齡,但據我觀察,能夠自覺意識到行為禮貌的孩子是鳳毛麟角,更多的孩子禮貌習慣的養成是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的。
我女兒在兩歲半之前也和您所描述的一樣,不止見人不愛打招呼,甚至更多時候會立刻躲在我的身後。當時很多人跟我說孩子是因為缺乏鍛煉,應該經常帶出去適應一下,甚至還有朋友跟我說是因為孩子沒上過早教。但對於這些說法我不以為然,因為我每天都會帶她混跡在附近的小朋友圈裡,不存在缺乏環境一說。後來我按照自己的方法慢慢引導,在孩子兩歲半的時候有了一個突然的轉變,忽然一下開始對周圍的人非常熱情,有時學生到我家來,她還會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招待。
其實我覺得孩子的轉變並不全是我教育的結果,更多的是孩子自身心智的發展程度。但是我認為父母在引導過程當中, 有「能做」「不能做」需要注意。
有些行為是能夠助力孩子發展速度的,我總結大概有三點:
一.父母的正確示範
比起不斷地要求孩子,家長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己親善有禮。
孩子不做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不知道如何做,因此家長應該做出正確的示範,孩子雖然暫時無法模仿,但是他們會在一旁仔細觀察,等到他們確定自己已經掌握了正確的規范就到了模仿的時候。
在我女兒沉默的那些年裡,我會放下對她的要求, 每次和小朋友見面之後,我都會主動和對方的大人小孩都打招呼,有時候帶了一些小玩具小零食,也會拿出來帶著小朋友們一起玩一起吃。 女兒雖然不說,但是我看得出她的眼睛時刻在盯著我。習慣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幫孩子實現禮儀的積累是很重要的。
二.幫孩子打圓場
這點我認為比第一條對於孩子而言更重要。如果說第一條父母起到的是導師的作用,那麼這一條就是讓孩子感知愛的過程。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不跟自己的熟人打招呼,立刻覺得下了面子,又是訓又是用眼神剜,但這些對孩子來說,不但沒有幫助,而且會讓他們非常受傷。
這個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幫孩子一把,化解雙方的尷尬。比如在外面遇到了熟人孩子不打招呼,我就會對她說上一句 「這是某某,頭一次見面是陌生人下一次見面就認識了,你就可以和媽媽一起打招呼了對吧?」 如果是到別人家做客她不打招呼,我就會又對她說 「這個地方你沒有來過不熟悉是吧?我先帶你參觀一下,等你熟悉了就可以和叔叔阿姨玩了是嗎?」
這些話既是說給孩子聽,告訴她我理解她的猶豫;也是說給對方聽,希望他能夠理解孩子此時內心的掙扎。
三.及時的鼓勵
孩子做事情其實很多時候是憑心情,如果某一天您的孩子突然一下對著您的某位朋友打了個招呼,千萬不要放棄這個機會一定要狠狠地誇上一把。
「哇親愛的,我剛才聽到了什麼?你剛才是跟我的朋友打招呼了嗎?我覺得你今天做的非常好特別有禮貌,你讓媽媽覺得很自豪!」 有時孩子的行為只是試探性的,如果你沒有反應,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這樣做並不產生良好的效果;但如果您抓住機會放大這種行為,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嘗試成功了,下次他會更主動地來做這件事。
除了這些值得做的行為,還有一些行為是引導孩子的雷區,一旦觸碰很容易阻礙孩子的發展。
一.不要強迫孩子
在「熟人」這個概念上,家長和孩子是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我們認定的熟人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頭一次見到也或者說是只停留在孩子曾經的短暫記憶中。 這個時候用「熟人」的說法去指責孩子,很顯然是不合適的。
還有一點是家長很容易忽視的,就是孩子喜歡以貌取人。在我女兒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只要我一戴上墨鏡她就會一張嚴肅臉看著我,有一段時間她會比較害怕戴帽子的人。有時你會看到孩子見到以前認識的人還是一臉怯怯,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不要強迫孩子,逼得越緊反彈越強烈。
二.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不給面子,就會用「膽小懦弱」之類的詞來攻擊孩子,這是很不客觀的評價。這樣不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你的要求,而且還會讓孩子對於「勇敢」產生扭曲的理解。
當我女兒不善言辭的時候,有些人會用膽小來形容她,每當這時我都會幫她反駁 「她只是戒備心比較重」 。我們希望孩子對熟人熱情,對陌生人戒備,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難的一項學習任務,因此我們需要給他充足的時間去形成對於「熟人」和「陌生人」的概念。
三.不要攀比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性格形成的過程,作為家長應該尊重這種獨特,並且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人格。只要給予孩子愛和耐心,相信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突然變成了小小外交家。
孩子不愛和人打招呼,甚至畏懼和他人打招呼,這會影響孩子今後的心理發展嗎?
孩子不愛和人、尤其是熟悉的人打招呼,是正常現象。這≠不禮貌,更無需上升到將來的心理發展問題上。 對於幼兒,撫養人單一的,比撫養人多的更抵觸和陌生人打招呼,對外部環境的主動接納度很低。
有研究表明,10歲以下的孩子,與陌生人接觸時,左腦會產生抗拒性信號,會產潛意識「後退」動作,躲在大人身後、或者眼神閃爍。 所以,當孩子不願打招呼,家長不必指責孩子,更不必當場給娃貼標簽,說其膽小、害羞、不懂事。 這樣會讓孩子更加討厭打招呼,進而影響他將來的人際交往。
成人會主動與他人打招呼,但也未必是出於真心,有的只是「不得不做」的禮貌行為罷了。 何況孩子性格不同,有的外向,樂意主動打招呼,有的內向,不願意和不熟的人交流。
但如果對方也帶小孩,兩個孩子很快可以玩到一起。我覺得這都是孩子的真性情,沒必要強迫改成家長希望的禮貌模式。
1、、私下和孩子溝通,為啥不願意和打招呼
我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但不熟悉的人,就是一張冰塊臉,要麼就遠遠站在一邊。 盡管我接受孩子不打招呼,但這種行為還是讓我覺得尷尬。
後來,我瞅到機會,當在我家進行「小朋友聚會」時,故意板著臉不和她的小夥伴說話。
孩子急了,把我拉到卧室「媽媽,你不能這樣對待我朋友。」
我說「你對待我朋友就是這樣冷冰冰的,從不打招呼的。我當然也可以對你朋友這樣。」
「那你現在對我的朋友笑嘻嘻吧,」孩子說「以後我對你朋友也笑嘻嘻。」
這么一對比,孩子就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感受是什麼樣的,然後,又帶領小朋友玩「打招呼」 游戲 ,想一想,當和家人出行,遇到家人的朋友,如何打招呼,不想打招呼的時候怎麼辦?通過假裝 游戲 ,模擬場景,孩子們很快就學會,如何和不熟悉的人打招呼。
2、家長做好「打招呼」 當孩子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 社會 性參照,其行為就是孩子的榜樣。平日里,家長帶娃遇到熟人時,都要熱情上前大方的打招呼,平時與陌生人相遇交往時,謙讓禮貌多微笑。
家長的行為和態度,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禮貌、有教養的家長,養育的孩子也不會差,允許孩子可以不用語言打招呼,但要學會用微笑表示友好。
我教孩子打招呼,最先不是針對人,而是從大自然開始。
早上上幼兒園,和遇到的小鳥打招呼「小鳥,你好呀」,和吸引到自己的花朵打招呼「花兒,早啊」。幼兒對動物、植物天生有親近感,大自然不會張口說話,不會去評論孩子,會讓孩子完全無壓力。
然後再和身邊熟悉的人打招呼,比如幼兒園的師生、校車司機,親朋好友之類,熟悉的人通常會更積極的回應孩子,讓孩子覺得,打招呼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有一天,我帶孩子遇到一朋友,孩子主動叫了一聲「阿姨好",讓我蠻意外。
回家後,我就撒了善良的謊:
「今天你打招呼的那個阿姨給我打電話了,她說,你是她見到的最禮貌的孩子,主動打招呼,她覺得心裡很溫暖,而且一整天,好運不斷,做什麼事都很順利……」
孩子一旦發現自己能給他人帶來那麼大的影響,很自豪的,慢慢的,再遇到不熟悉的人,不會再躲閃了。
總之,孩子不願意主動和他人打招呼,是正常現象,家長不必過於緊張和干預,本著尊重孩子的原則,順其自然,或主動引導,孩子就能自然的面對「不熟悉的人」了。
打招呼是人們展開溝通的第一步,也是禮貌待人的重要一步,孩子怕打招呼,的確讓人擔憂。家長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當孩子不回應他人招呼時,幫孩子回應並給孩子台階下,切忌給孩子貼上內向膽小的負面標簽。
孩子不回應熟人的招呼時,其實孩子也很焦慮,不知道或者害怕跟人打招呼,我們大人可以幫他回應並打圓場:寶貝很喜歡阿姨,有點不好意思呢。或者,你過來得少,孩子還有點不熟,以後要多過來玩啊!切記不要斥責孩子,更不要說「這孩子就是內向膽小」等,避免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
2.詢問孩子為什麼不打招呼。
過了3歲的孩子能夠與家長溝通了,等單獨相處時可以問詢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打招呼。孩子說不清楚時可以讓孩子選擇:不喜歡對方 沒做好准備 有點害羞 不知道怎麼說 害怕對方等。注意不要帶有批評口氣,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很重要。
3.與孩子一起時,家長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親身示範。
平日里,上下電梯時,接送孩子路上,去超市購物時,帶孩子外出就餐時,家長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注意語氣不要過於誇張,平靜有禮地向陌生人打招呼更自然,也更容易讓孩子看到打招呼讓原本陌生的人處於同一空間時更愉悅的狀態。
4.幫助孩子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創造與陌生人的接觸機會。
害怕打招呼的孩子,多數情況下社交圈比較小,他們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做心理建設,去融入新的社交群體。家長可以在一開始帶著孩子去小區樓下活動,帶上一個足球等可以多人參與的玩具,自然會吸引到更多孩子參與進來。家長也可以邀請周邊感興趣的孩子一起玩,從孩子的玩耍中創造接觸陌生孩子的場景,讓孩子看到打招呼能帶來更多的夥伴。
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 科技 館,公園,親子讀書會等公共場合,也可以帶孩子去家長的社交圈,參加單位組織的親子活動,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客,帶孩子去親戚朋友家做客等,創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陌生的大人。
5.減少孩子看電視手機的時間,帶孩子去運動鍛煉,運動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情緒狀態和更多社交技巧。
長時間看電視玩手機的孩子,習慣單向接收信息,與人溝通的動力不足。帶孩子出門運動,打球,跑步都好,運動有一種神奇的作用,可以使人心情愉悅,這是因為運動後大腦和體內會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內啡肽,使孩子變得興奮。運動還能鍛煉孩子們的一些機體能力,比如提高速度、增加力量和耐力、提高靈敏協調能力等。運動過程中,也可能有別的小朋友一起參與進來。在此過程中孩子學會理解、分享、合作等各種人際關系相處技巧。帶孩子到戶外和其他孩子玩耍運動,不僅鍛煉身體還發展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一舉多得。
6.轉變氣質偏內向的「慢熱型」孩子對打招呼作用的認識。
以上幾種方法嘗試後,一些氣質偏內向的孩子還是無法熱情地主動打招呼,家長也不要泄氣,也不要認為孩子天生內向就放棄引導孩子打招呼。
最早提出「內向」性格的心理學家榮格,曾經在書中提到:人的性格沒有純粹的內向或者外向。性格偏內向的人可能不喜歡說話,但是遇到自己喜歡的話題一樣能侃侃而談。慢熱型的偏內向孩子更願意將精力用在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上,他們認為跟別人打招呼並不重要,不是不會說而是不想說。所以,認識到打招呼的重要作用,慢熱型孩子才有可能認真考慮開口打招呼。
當孩子又一次不回應他人招呼時,家長嘗試回到家,孩子在叫爸爸媽媽時不回應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別人不回應自己的尷尬和難過。之後跟孩子正面溝通:媽媽不回應你,你很難過對吧?那麼上午的時候,阿姨跟你打招呼,你不回應,阿姨會難過嗎?還有你剛才叫媽媽時,媽媽不回應其實媽媽自己也感覺很不好,我相信阿姨跟你打招呼,你沒回應時應該感覺也有些別扭吧?打招呼是人們友愛相處、禮貌交往的第一步,所以,你覺得與人打招呼有沒有必要?要不要與人打招呼?至少也要禮貌回應他人的招呼,媽媽期待你下一次的表現。
7.對孩子偶爾的打招呼行為予以肯定。
偶爾發現孩子回應他人的招呼,那怕是躲在媽媽身後怯生生地回應時,及時肯定孩子的進步。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孩子主動叫了同學的名字,也告訴孩子這就是打招呼,贊揚孩子的主動招呼行為。清代教育家顏元在《四存篇》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教過不改也徒傷情,獎長易功也且全恩。 對孩子微小的進步,及時肯定,孩子在每一次被肯定的正確行為中收獲自信和動力,打招呼這件事也不例外。
我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無論他今後做什麼樣的工作,他都必須與他人展開交流合作。打招呼不僅是文明禮儀的要求,更是孩子開啟與人溝通的第一步。我們家長需要引導孩子與 社會 和諧相處,當然每個孩子的接納過程不同,需要更多愛心和耐心去改變。有這方面困擾的家長也可以試試這些方法,希望能夠幫到您。
好多小孩子都不愛打招呼,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不會影響他今後的心理發展,我們家孩子小的時候也是這樣的,現在已經完全沒問題了。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反思一下這幾個問題:
一、家長有沒有期望過高
我們不能指望孩子能像大人一樣可以自然地跟別人打招呼,孩子小的時候見到自己熟悉的、喜歡的人才會放得開,是一種完全正常的表現。另外,孩子也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孩子比較外向、開朗、活潑,也有些孩子性格內向、文靜;不同的性格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所以家長完全接納孩子,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也不要想著去「糾正」性格問題,不要給孩子壓力,慢慢地孩子也會學會這些。
二、家長自己是否喜歡社交
如果我們作為家長自己都不喜歡社交的話,我們見到別人都不會開心地寒暄、享受溝通的話,孩子不愛打招呼也就很正常了。孩子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能夠禮貌地到打招呼,我們作為父母首先要做到,要給孩子一定的引導。比如見到熟人,自己打完招呼,然後教給孩子說「這是王阿姨,你來跟阿姨打個招呼。」下次孩子就知道怎麼做了。如果孩子還是沒打招呼,我們給別人解釋一下就行,不要逼孩子去打招呼。
三、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
我們家孩子小時候不愛打招呼,我覺得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交往的機會太少,她小時候我比較忙,沒時間帶她出去玩,所以經常都是我跟她兩個人在家。後來意識到問題後,我就主動約著一些他們幼兒園的家長孩子一起出去玩,自己給她創造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機會,我會在邊上陪著她,找的小朋友也是能跟她玩的來的小朋友,慢慢地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孩子面對陌生人總是感到害羞,叫他打招呼始終不肯,家長面子上過不去的同時,也為孩子的未來平添了一絲擔憂。怎樣讓孩子變得開朗愛打招呼呢?以下幾種方法可供借鑒。
方法/步驟分步閱讀
多讓孩子和同齡人接觸。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和外人交流的平台,比如目前民間有很多自行組織的親子群,定期開展親子活動等。可讓孩子多參加。孩子見的人多了,視野更廣闊,害羞也會不知不覺消失不見。
多讓孩子和大人接觸。在和同齡人接觸的同時,也不可忘了和大人的接觸。孩子都是被逗大方的。讓孩子多和開朗活潑的大人接觸,多逗逗,多開玩笑,多笑笑孩子自然就不生疏了。
多讓爸爸帶。如果是男孩,多讓爸爸帶出去玩。因為同為相同性別,他們的興趣愛好會更為相同,媽媽是女孩子,更喜歡布娃娃之類的玩具,所以多讓孩子和爸爸玩。爸爸可以帶孩子多去登山、打球、跑步、玩槍等玩法,孩子的心胸會越來越寬闊。
多曉之以理。孩子大一點,能聽懂父母說的道理了,就可以告訴他見人打招呼是一種有禮貌的表現,只有這樣的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少先隊員。一旦孩子打了一次招呼,就要大大鼓勵,孩子會更有信心。
多給孩子樹立信心。可以給孩子培養他愛好的興趣,一旦孩子的某一方面比其他孩子擅長,自信心就建立起來了,孩子自信心有了,表現力也會增強,慢慢就會從「被動打招呼」到「主動打招呼」。
關於孩子害怕與人找招呼的問題,媽媽們很著急,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們做到三要和三不要!
第一個不要,不要在孩子正在玩玩具,或者正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突然打斷孩子,強行拉過來,讓他打招呼,孩子一下子情緒無法轉換,也會有逆反心理。
第二個不要,不要強迫孩子打招呼,很多媽媽看到別人家孩子主動和自己打招呼,而自己孩子就像個悶葫蘆,怎麼也不願意開口,就會強迫孩子,告訴孩子趕緊和阿姨打招呼,不然媽媽不喜歡你,或者不要你之類的話,這樣孩子更不願意打招呼。
第三不要,不要打擊孩子,說點類似「不打招呼就不是好孩子」,或者有的人會調侃孩子「你不打招呼,是不是小啞巴哦!」這樣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讓孩子更害怕開口!
我們要做到哪「三要」呢?
首先,要言傳身教,我們出門家長首先要主動和人找招呼,讓孩子感覺到打招呼是一件很簡單很平常的事,沒有那麼難。
然後,要給孩子創造機會,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流。一開始可以邀請同齡的小夥伴,來家裡玩,在熟悉的環境里,孩子能更放鬆,主動和人交流。
最後,要給孩子充分的肯定。看到孩子的進步時,要及時肯定孩子,告訴孩子,你做的很棒,媽媽感到很高興。
總而言之,寶媽不要焦慮,要知道孩子不愛打招呼其實很正常,很多孩子都這樣的表現,我們要多點耐心,多鼓勵,和孩子一起蛻變。
孩子在外面不叫人,愛說臟話,打人、罵人,去小朋友家做客搶玩具、公共場合大聲哭鬧,在學校上課搗亂等等,諸多家長的煩惱。
孩子在外面不叫人沒禮貌,和上課搗亂這兩個問題排在「家長頭疼的不禮貌行為」前兩位。
我有兩戶鄰居,禮貌的素質方面,孩子們的表現可是說是天地之差。男孩從小到大隻要出門,見到我們,沒等他爸爸媽媽提醒,都是「爺爺好,奶奶好,叔叔再見,阿姨再見」不用其它,只聽到這種純真的童聲問候,作為我們大人是一種享受,心裡是很舒服,立刻柔軟下來,鄰居之間相處會更融洽。
可是另一個小姑娘六周歲,不僅不會主動叫人,家長教她怎麼叫,也甭想,時不時還來個「就不叫。」動不動就在外面打打鬧鬧,你說她是怕羞嗎?不是。哎呀,咱說這兩個小孩之間的差別怎麼這么大呢?
一個沒有禮貌、舉止粗俗、不尊重他人的人,在工作中很難獲得尊重和同事的友好協作。在生活中與親朋關系也會緊張,難以獲得幸福感。要想使孩子成長為有所作為的人,父母應就讓孩子從小懂禮貌,講素質。
讓孩子養成習慣並主動使用禮貌用語,最早便是讓孩子學會親友長輩鄰居「打招呼」做起。做家長的要及時給予表揚,且要以身作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要在孩子面前隨隨便便說鄰里的壞話,讓孩子誤解。如果孩子還是不配合,注重從性格培養出發,給予良好的引導,必要時進行心理 健康 干預。
遠親近鄰都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對家人更不會有理所當然的情理。希望孩子有這方面問題的家庭能夠意識到,因為沒人外人會來告訴你,你家的孩子沒有禮貌。
我家寶寶三歲,性子慢熱,人很靦腆。讓他給人打招呼從來不說,上幼兒園後好了點,熟悉的人會叫上一聲,不熟悉的還是不說話。個人覺得不要勉強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不必勉強。感覺大人會影響孩子,自己叫人多和人交流也會影響孩子,可以嘗試讓孩子開口,但如果孩子不開口的話也要說沒關系。說不說的還是其次,有了陰影就麻煩了。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就能明白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也遇到過。孩子爸爸常年在外,我帶出來的孩子有些膽小,所以大人要主動跟對方打招呼,孩子看著看著也會主動打招呼的,而不是強迫
Ⅱ 愛戴帽子的男人是怎樣的性格
愛戴帽子和性格有特別必然的聯系嘛?
也許他是因為覺得自己頭發不好看,
也許是因為愛臭美愛時尚?
如果都不是,我想也許是因為膽子小,缺乏安全感。
因為有的小孩子離不了帽子的原因,
是害怕一個人獨處時的那種恐懼感。
Ⅲ 寶寶不願意戴帽子怎麼辦
1.帽子要萌萌噠!
小寶寶都是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的外貌黨,愛臭美又愛剁手的媽媽們無妨多嘗試一些造型可愛或者奇特的帽子,投其所好地選擇寶寶喜歡的萌萌動物造型,往往能第一時間俘獲外貌黨寶寶的心。你家寶寶喜歡那種小動物呢?是憨厚的小熊?還是狡黠的小貓?
還有這款蘇瑞同款「會跳舞的帽子」,也算是新奇特的代表了,內置氣囊,只要一捏,帽子的耳朵就會站起來,小朋友會不會被迷倒?
2.介紹帽子新朋友
有時候你以為寶寶是和你對著干,就是不肯戴帽子,其實小傢伙可能只是警惕性太高,內心深處在吶喊:「為什麼要把我的小腦袋塞到這個東西里,它會不會把我吃掉呀!」
所以媽媽們再給寶寶戴帽子之前,先介紹他們認識吧!
邀請寶寶伸出小手摸一摸自己的帽子,感受一下帽子材質的柔軟,用誇張的語氣驚呼:「哎呀這個帽子摸起來軟軟的,戴起來一定很舒服呢!」
然後告訴寶寶,「帽子是寶寶的新朋友,冬天冷風吹過來,漂亮的小帽子趕快來到我家保護寶寶,陪寶寶一起到外面去玩兒。」
在簡單粗暴地給寶寶「戴上帽子」之前,先將帽子介紹給ta,寶寶會更容易接受。
對於比較小、無法用語言溝通的寶寶,如果一戴上帽子就哭鬧抗拒,首先請檢查一下是否頭圍太緊或材質不舒服;在排除帽子確實不是不舒服的因素後,耐心多嘗試幾次,讓寶寶慢慢感受到帽子的溫暖和舒適,逐步適應並接受戴帽子這件事情。
3.鼓勵誇獎正反饋
小寶寶都愛被表揚、被鼓勵,我朋友家一歲的寶寶在做點什麼之後,還會給自己拍拍手,感覺自己棒棒噠!所以只要寶寶肯戴上帽子,就趕快誇張地表揚,讓ta覺得自己萌萌噠~
建議媽媽們在寶寶戴上帽子之後,伸出小手准備扯下來之前,趕快把ta抱到鏡子前照照,同時對著鏡子里大聲贊嘆:
「哎呀你看我家寶寶戴上帽子好漂亮/好帥呀!」
」寶寶戴上帽子更像大哥哥/大姐姐了!」
「寶寶的帽子好漂亮,別的小朋友看到了也會想要一頂這樣的帽子的!」
帶寶寶出門的時候,也不妨邀請左鄰右舍幫忙一起配合,全面佔領身邊的輿論陣地,愛臭美、好面子的小娃娃們該如何抗拒帽子的誘惑!
4.引入關於帽子的繪本
小寶寶的世界沒有抽象思維,媽媽們嘰里呱啦一番苦口婆心ta可能根本就聽不懂,怎麼用寶寶的語言讓ta明白戴帽子的重要性呢?這時候能夠誇張演繹的繪本就是利器了。
沒錯!是關於帽子的繪本!
蒲蒲蘭繪本館的《帽子》
這本書講的是,冬天太冷了,小動物們找來各種各樣的毛線衣物當做自己的「帽子」。
讀完之後請寶寶也去尋找自己的帽子,說不定寶寶受到小動物的影響,會主動把帽子戴在頭上呢!
Ⅳ 出門戴口罩 戴眼鏡 戴帽子 害怕見人 見熟人不會這樣 有時 會待在像箱子一樣封閉的地方
不是這種肯就是性格方面的一些表現吧,可能你的性格比較偏內向,或者是會有社交障礙一問題,但是我覺得這種的話,其實是可以克服的,或者如果你不想克服的話,也是可以的,我覺得只要你有能力待在你自己的小世界裡面,就不用去,接觸那些
Ⅳ 一出門老人就給寶寶戴帽子, 真有必要嗎 這些情況戴了反而易生病
文|好孕姐
記得我家寶寶滿月後,只要一出門婆婆就先囑咐我:「把帽子給他帶上,孩子小,囟門沒長好,不戴帽子出門長大容易頭疼。」不僅我婆婆這么說,周圍的老太太見了也這么說。難道寶寶一出門就真的要戴帽子嗎?我們是陽歷4月出生的,春日裡陽光正好,溫度也合適,我覺得不戴帽子寶寶也不冷啊。所以,我想說一出門就給寶寶戴帽子,真有必要嗎?拗不過婆婆,我就專門找醫生咨詢了一下。
醫生說,孩子小的時候,是要注意防寒保暖,但也不是一出門就非得戴帽子,這些情況戴了反而易生病。
室外溫度較高的情況下
對於小寶寶,一年四季都有針對性的帽子,但是也不是一出門就得戴,可以先看看室外的溫度再說。如果是春秋季,外面溫度還可以,與室內相差不多,那出門就不用戴帽子了。若是夏季,戴帽子主要是防曬,但是寶寶的頭部是主要的散熱部位,如果戴上帽子反而會捂出汗,還會捂出痱子和滋生細菌,很容易生病。而冬天,如果室外溫度不算太低,也不用戴帽子。因為相比其他部位,寶寶頭上容易出汗,萬一捂太熱,寶寶受不了,家長給他摘掉,汗水又沒及時擦乾凈,就很容易著涼感冒。所以,出門需不需要戴帽子,寶媽最好還是先看看室外溫度再說。
Ⅵ 為什麼小孩子,會特別害怕某個大人
原因有三點:此人有某個特徵是孩子不喜歡的、父母平時說的話讓孩子轉移到了那個人的身上、這個人說話聲音粗獷。每個孩子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壞人”,無論這個孩子膽量有多大,只要看見這個人孩子的心裡都會產生恐懼,甚至是放聲大哭,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時,父母就會疑惑,孩子為什麼會怕他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孩子怕的人聲音粗狂孩子的內心都是很柔軟的,所以我們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音調,但是有的人聲音天生粗狂,說話特別大聲,讓孩子誤以為此人是在吼他(她),是不喜歡他(她),所以孩子見到這個人時,她會想要逃避,想要躲,因此面對這種“大嗓門”時,孩子就會想要逃避。
Ⅶ 為什麼不要戴別人的帽子
這個應該從老人們的教導說起,據老人們說,可以撿鞋子穿,那是把別人踩在腳下面,可以帶來好運;但是撿別人的帽子戴就是頂著別人,也就是讓別人壓著自己的運,所以帽子不能撿。這其實沒有科學依據的。
戴帽子其實是一個很平常的行為,只有一些特殊的場合,戴帽子才是不禮貌的,比如說室內的社交場合、課堂上或者餐桌上等,戴帽子都是不對的,而且在一些比較重要的社交場合中,人們最好不要戴帽子,這是對別人、對自己的一種尊重。向人致意時,應把帽子取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另外應在合適的場合戴合適的帽子。
(7)小孩子為什麼害怕戴帽子的人擴展閱讀:
脫帽禮:
現在在美國,帶孩子出門已經很少見了,部分原因是社交禮儀不那麼嚴格了,還有部分原因是人們不再經常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在電梯里,男士向女士脫帽仍然很常見。
但在18世紀,在室內戴帽子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當男士與女士打招呼時,應該摘下帽子,然後再戴上。首先,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帽子是階級的標志和社會地位的明顯標志。在古羅馬,頭飾是社會或政治優越感的標志。其次,如果你手裡拿著帽子,拔劍就不方便了。
頭上戴東西象徵著某種優越感,同樣,頭上不戴東西象徵著某種服從。從中世紀早期開始,摘下帽子,無論是布做的還是金屬做的,都是服從的標志。
Ⅷ 喜歡戴帽子的人是什麼心理狀態,行為狀態
這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是否帶帽子。
與心裡狀態無關吧!
Ⅸ 為什麼小孩子,會特別害怕某個大人
為什麼小孩子會特別害怕某個大人?實際上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有些原因還一定要引起我們的警覺,我們來看一下。
第一,孩子的直覺往往很敏銳,能夠感受到有些大人身上帶有的氣勢
直覺告訴他,這個大人比較凶,孩子不喜歡靠近比較凶的大人。
這是一種先天的防備的意思,一般是出現在年齡較小的孩子和嬰兒身上,有經驗的老人就發現,孩子會選人,很多孩子會選人抱,有的人寶寶就是死活不讓他抱,一抱就哭。
第二,孩子曾經給這個大人,取笑攻擊謾罵,或者教訓過
對孩子來說,這個大人就是一個壞人,再碰到這樣的」壞人「,就會特別的害怕。
有些大人覺得孩子好玩,於是逗孩子玩,殊不知孩子不是貓狗,你的有趣,是建立在孩子害怕、恐懼、難過的基礎上,也許大人逗完孩子,還覺得孩子怎麼這么脆弱,這么好騙,那麼下次孩子再見到你,估計是能躲就躲,不能躲就哭了。
第三,跟父母有關
比如有的父母說,不聽話會把你扔到垃圾桶,讓收垃圾的帶走,嚇唬得多了,甚至有些父母抱著孩子出去的時候,在外面也是這么嚇唬,一邊手指著清潔工環衛工,一邊告訴孩子說,你要不聽話的話呢,我就會讓他們來把你抱走。
或者是,不聽話就告訴警察,讓警察來把你抓走。總是這么嚇唬孩子的話,時間久了孩子對這一類人都會害怕,這就是父母所種下的一個因所導致的。
第四,其他原因的害怕
如果以上的幾種情況不存在,但是孩子還會特別的害怕某個大人,那就需要大人去和孩子溝通,觀察孩子的情況。
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平時跟這個大人接觸的比較多,表現得又怕又不敢反抗,那就要提醒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和這樣的大人單獨待在一起,孩子是不可能毫無緣由害怕的。
千萬不要因為父母的疏忽大意,導致孩子受到傷害。
說了這么多,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都是害怕,但原因可能都不一樣,這些就需要我們去根據孩子的情況了解和溝通。去引導孩子,發現問題,處理問題。
小孩子怕某個大人,和小孩子說話要小點聲,可能那個人長的高大且面相有點凶吧,也可能不熟悉所以小孩子不想靠近,建議大人可以拿手機里的 游戲 和小孩子一起玩,或帶他去超市買好吃的零食或大人口袋裡有個小玩具做引誘,小孩子慢慢就和大人親近了
為什麼這孩子會特別怕一個人呢?
肯定是小孩子受到了他的"驚嚇",當然我也不是說有人故意的恐嚇他。只是在小孩子眼裡,他在恐嚇自己,小孩子意識還不怎麼清晰,或許是某個人的外貌,或者舉止,讓他聯想到了可怕的東西,所以他就一直害怕見到這個人,大人這時候一定要好好安撫小孩。切不可用成人的眼光,來教導孩子,甚至訓斥孩子。
要知道孩子是弱小的,無助的,作為家長要和他站在一邊,好好的疏導他,安撫他,盡量不讓小孩接觸到他害怕的人。孩子慢慢長大就會明白該不該怕?家長切莫去強加干涉,否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哦。
我家孩子也有這個情況,他很害怕他爸爸的兩個朋友。這兩個人一個是面相有些凶,孩子每次看到他都哭,有一個朋友是喜歡穿黑色衣服,孩子看見他也會哭,但是習慣了一下就好了。
孩子會特別害怕某個大人是因為:
有些人長相比較凶,不愛笑喜歡板著臉,孩子看到這樣的人大多數會被嚇哭。還有就是老人,有些孩子看到滿頭白發和沒有牙齒的老人也會害怕。所有一個人的長相會影響孩子對他的喜愛。
有些人穿著喜歡暗沉的顏色,而孩子一般喜歡鮮艷的顏色。所以當孩子看到穿著黑色衣服的人會害怕,但如果換成靚麗的顏色,孩子就不會再害怕了。
有些人喜歡逗孩子,而他們逗孩子的方式就是恐嚇。比如打孩子或者大聲吼孩子,或者強行抱孩子等行為,讓孩子看到他都會覺得恐懼。
當孩子面對害怕的人的時候,盡量安撫孩子的情緒,適當的帶孩子遠離他害怕的人,給他時間讓他去慢慢適應並接受這個人,不可以在明知孩子害怕的時候還要強行讓孩子不害怕。
首先,大部分小朋友看到有一些大人就會哭出來,大多數因為恐懼,缺乏安全感,對於陌生人比較內向,產生接觸甚至可以說是產生了抵觸,這個時候如果讓他們感到孤立無援,比如父母不在身邊,那麼就會非常的焦慮和恐懼,一下子就哭出來了。而且,這件事爸爸媽媽們其實完全不用擔心,因為我們小時候大多也會存在同樣的經歷,比如把足球不小心踢到陌生人腳下,卻遲遲不敢上前跟對方說要回,這種現象就是對於陌生的恐懼,內向罷了。
其次,就是某些大人天性比較不那麼討喜,比如天生一張比較嚴肅的臉,再加上不太喜歡逗小朋友,所以看到寶寶也沒有太多討好的動作,這讓他們產生了距離感,小寶寶因為看到這樣的人就會立刻被這種氣氛所感染。隨著年齡的增大慢慢也會適應了,或者跟對方多接觸幾次玩開了就好了。
哈嘍,你好,我是發哥的視頻,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小孩子會害怕某個大人是因為被那個大人恐嚇過,孩子看到會恐懼。就像平常小寶寶不聽話的時候我們會常說叫警察叔叔捉你,是一樣道理的。小孩子他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沒什麼辦法,等大了自然會好,小孩子意識還不怎麼清晰,或許是某個人的外貌,或者舉止,讓他聯想到了可怕的東西,所以他就一直害怕見到這個人。
孩子害怕某個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這些就需要我們去根據孩子的情況了解和溝通。去引導孩子,發現問題,處理問題。
對於孩子害怕大人這事,我是這樣認為的,孩子從出生就有天然怕被害的妄想,怕大人屬於正常的,不過過於怕大人就有問題了,我想這里是有幾種因素的,一孕婦在懷孕期間有可能是情緒緊張,二是出生後的最初照料也是引起害怕的一個因素,三是夫妻不注意相互因矛盾的爭執發泄而引發的,在有就是對於孩子的驚嚇過後的處理出了問題,至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為應該多做一些和大人的交流,如家裡的親戚朋友來了,讓大人們以一種非常善意的方式和孩子玩一些,總之多帶孩子和大人了解,這樣慢慢會有所不同,不妨試試。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感覺很奇怪,我弟弟的二女兒,也我的侄女,她從小現在讀五年級了,一直都非常怕我,一見到我就躲起來,幾月到一歲大時一見我就哭,平時別的小孩都愛跟我玩,因為我很喜歡小孩子,愛逗他們玩,就這侄女列外,是不是和一件有關,大幫我參謀一下,她剛生不到一個星期的時候,還在醫院里,我去看她,剛出生,臉圓圓,粉嫩粉嫩的,和別的小孩剛出生的不一樣,一般小孩剛出生,小臉皺巴巴,但她不一樣,我就用手機給她拍了個照,是不是因為拍照讓侄女一直怕我呢?
這種情況通常是:
1、可能是某人曾經傷害過小孩,讓孩子對其產生了心理恐懼。
2、大人經常在小孩面前說某人很多不好的事情,久而久之對其產生厭惡。
3、還有,就是某些人平時的行為言詞很讓人反感不討喜。
4、沒顏直,就是純粹的不喜歡,沒理由。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第一, 孩子會害怕某個人是一個非常自然且正常的事情。孩子天然有對某物或某人的喜惡,就像成年人,我們也會第一眼看到某個人感覺不喜歡對方,氣場不合,這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如果對方看起來很兇的樣子,那孩子定會離他遠遠的。
第二, 當孩子害怕與某人接觸時,我們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硬跟某人接觸,以顯得我們都有禮貌一樣,其實大可不必,孩子的小小心靈需要呵護。為避免尷尬,我們可以委婉地說:孩子還有點認生,熟悉一會就好了。
第三, 事後遇到合適的機會,可以嘗試問問孩子問啥不喜歡那個人。如果單純只是不熟悉而害怕,那沒啥大問題;如果是這人無意間傷害了孩子,那父母就要提高警覺,避免讓孩子與此人有單獨接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