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的帽子上的兩個飄帶是什麼
A. 唐僧帽子的飄帶為什麼換顏色了
因為帽子換了,且還是不同人送的,自然顏色不一樣。
開始的時候帽子是皇上送的,後來一直穿的觀音菩薩給的。
唐僧所戴的是五佛冠加毗盧帽,五方五佛是佛教最高級別的五尊神祗,唐朝武宗毀佛後宣宗登基後又提倡復興佛教,但因政治和經濟原因奉祀五方佛的官寺沒有得到朝廷的復興。
B. 唐僧帽子上8個人是什麼
唐僧帽子上沒有8個人,是五個佛。
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師、主持、方丈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又見於地藏王菩薩、唐玄奘等塑像頭部。歷代比丘也戴此冠,方法是先戴毗盧帽,再加戴五佛冠。老版《西遊記》中唐僧的帽飾就是五佛冠加毗盧帽。凡有隆重法會其中央的主座和尚必戴此冠。
五佛分別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即釋迦牟尼法身大日如來佛祖,兩旁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
五佛冠來源:
《西遊記》原著中談到,金池長老第一次出現時,在兩個小童的攙扶下,頭戴一頂毗盧方帽,貓睛石的寶頂光輝;身穿一領錦絨褊衫,翡翠毛的金邊晃晃。
金池長老所戴的毗盧方帽,又叫「五方五佛冠加毗盧帽」。佛教中的毗盧佛,是毗盧遮那佛的簡稱。毗盧遮那佛,又稱為清凈法身佛,與圓滿報身佛(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佛,合稱為「三身佛」,而「毗盧」又是法身佛的通稱。
網路中,有觀點就認為,唐僧所戴的僧帽正是「五佛冠」,民間親切地稱為「唐僧帽」。
C. 《神探狄仁傑》中,那個唐朝的帽子有兩個「揪兒揪兒」,叫什麼啊為什麼衙役的「揪兒揪兒」是朝上的
「唐朝帽子」叫 襆頭
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燕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D. 唐僧的帽子兩邊的帶子上寫的是什麼
唐僧所戴的帽子應該是「毗盧帽」,應該不是『五佛冠』,因為五佛冠是佛教密宗上師、主持、方丈修法時,戴著像徵五智如來的寶冠,玄奘雖然是大德高僧,不會囿於派別之見,但還是不大可能帶這種帽子,而且《西遊記》第九十二回里也提到過:
「 唐僧 著了一驚--把個毗盧帽子打歪--雙手忙扶著那球。」
至於唐僧帽子兩邊的飄帶上寫的,正常應該是"唵、嘛、呢、叭、彌、吽 "六字真言,如下圖
E. 唐朝大臣為什麼帽子兩邊掉個帶子
那是襆頭的「腳」
襆頭(fútóu),亦名折上巾。又名軟裹。
初以紗羅為之,後因其軟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紗內,使頂高起。
裹襆頭時除在額前打兩結外,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這稱作「軟腳」。
唐中期後取消前面的結,又用銅、鐵絲為干,將軟腳撐起,成為硬腳。
F. 中國海軍的帽子上為什麼會有兩根飄帶
我國海軍近些年的發展非常神速,多艘先進的艦艇像下餃子一下進入海軍服役。但是我們在看到我國海軍官兵的時候,總是能夠發現海軍士兵的帽子上經常會有兩根飄帶。其實這兩根飄帶的意義還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這其實是一個海軍的傳統,要知道海軍是非常重視傳統和禮儀的一個軍種。其次就是這兩根飄帶在最早的時候是方便士兵觀測風向的。最後就是這些飄帶其實不僅僅是我國海軍有,世界上許多海軍都有。
最後就是這些飄帶其實不僅僅是我國海軍有,世界上許多海軍都有。所以說海軍其實是一個國際性質非常濃厚的軍種,而且非常重視傳統。其實不管是那個國家的海軍,飄帶上都會標注國家的名號和海軍的名號。所以說這兩根飄帶除去了實戰價值之外,還是一種禮儀用具。畢竟現在的海軍在作戰的時候都是迷彩服了,而飄帶帽和禮服則是艦艇出入港口的時候,表示禮節時使用的。
G. 唐朝和宋朝官帽後面的東西叫什麼
唐朝和宋朝官帽上插的叫花翎。
頂戴花翎
頂戴花翎雖為一體,卻是「頂戴」和「花翎」兩個部分。
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頂。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
清代「頂戴」分二種,一是涼帽,一是暖帽。涼帽,像斗笠樣的是,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清代「花翎」也分兩種,一是藍翎,一是花翎。藍翎用鶡羽做成,俗稱「野雞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員使用;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須經皇上特賜方可佩戴,必須是五品以上官員。
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頂。從色澤上分:一、二品都是紅色的,三、四品都是藍色的,五、六品都是白色的,七品以下為金色。在同色中,各品的頂戴又有區別:一、二品有純紅和雜紅之分,三、四品有亮藍和暗藍之分。進士、舉人、貢生都戴金頂,生員、監生則戴銀頂。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翎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五品以上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賞給級別較高的官員,三眼花翎則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勛的大臣。六品以下的官員只賞給藍翎。藍翎為鶡鳥羽毛所做,無眼,賜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給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