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靈隱寺和尚為什麼戴黃帽子

靈隱寺和尚為什麼戴黃帽子

發布時間: 2023-02-03 06:01:07

⑴ 送人一頂高帽子講的是什麼故事

俗話說得好,「高帽子不嫌多」。在關鍵時刻對症下葯地送上一頂真正管用的「高帽子」,可以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唐貞觀八年劍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發現一個叫李義府的人才學出眾。於是舉薦其才,對策中第,補為門下典儀。由此,李義府便躋身於朝廷。在此期間,又得到黃門侍郎劉洎和侍御史馬周的賞識,此二人又合力向唐太宗舉薦。唐太宗召見他,令他當場以「詠鳥」為題,賦詩一首。李義府脫口吟道:「日里揚朝彩,琴中聞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李義府的詠鳥詩充分流露出他想做朝官的急切心情。唐太宗聽後頗愛其才,便說:「與卿全樹,何止一枝!」授予他監察御史,並侍晉王李治。晉王立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因其文翰不凡,與太子司儀郎來濟被時人並稱為「來、李」。

李義府曾寫《承華箴》上獻,文中規勸太子「勿輕小善,積小而名自聞。勿輕微行,累微而身自正。」還說:「佞諛有類,邪巧多方,其萌不絕,其害必彰。」

看來,李義府正是一個厚黑大師,自己本就是一個佞邪之輩,卻能大義凜然地發表一篇宏論,這正是在自己的「黑心」上蒙一層仁義道德的作法。太子將此箴上奏,太宗很欣賞,下詔賜予李義府帛四十匹,並令其參與撰寫《晉書》。其實這是一種最高明的「捧」和「恭」,因為這里隱藏著這樣一種邏輯,我是一個正人君子,主子非常敬重我這樣的正人君子,那麼,你的德行修養自然也很高了。

太子李治繼帝位,李義府升為中書舍人。後兼修國史,加弘文館學士。李義府的青雲直上,頗引起朝臣們的注意,特別是他由劉洎、馬周引薦而來,又與許敬宗等相連結,虛美引惡,曲意奉迎,長孫無忌奏請高宗貶他到壁州做司馬。詔令尚未下達,李義府已有所聞,急忙向中書舍人王德儉問計。王德儉是許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揚,詭計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義府獻計說:「武昭儀方有寵,上欲立為後,畏宰相議,未有以發之。君能建白,轉禍於福也。」

於是,李義府馬上行動,當王德儉在中書省值宿時,李義府代替王德儉值夜,立即上表高宗,謊稱立武昭儀為皇後是眾望所歸,請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後,高宗聞後正合心意,馬上召見了李義府,不僅賜給他寶珠一斗,還將原來貶斥到壁州的詔令停止不發,留居原職。武昭儀也秘密派人向他表示感謝。不久,李義府與許敬宗、崔義玄、袁公輸等人結為武昭儀的心腹。是年七月,李義府又超升為中書侍郎;十月,王皇後廢為庶人,立武昭儀為皇後,十一月,李義府又自中書侍郎拜為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並賜廣平縣男爵。

向皇上奏報「立武昭儀為皇後是眾望所歸」,這頂「高帽子」送的正是時候,真是一條妙計得逞,立即青雲在上。

厚黑教主李宗吾曾說過,切不可只聽到「厚黑」兩字,便卻實行,這樣會碰得頭破血流,如此,還不如作個斗升小民更自在了。這里最重要的是取決於你的臉皮的厚度,因為,拍馬獻媚確實有侮自己的人格,所以很多人無法堅持到底。看來,這一策略能否管用,關鍵看你能否徹頭徹尾地「厚臉黑心」。唐朝最初是嚴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時,宦官人數急劇增多,達數千人。由於中宗無能,韋後干政,宦官中開始出現有權力的人,大宦官開始干政。到了唐玄宗開元末年,宮中的宦官競多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多人,其中還有人到了三品將軍的職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勇武,頗有明君風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圖享樂,不思進取,多任用宦官把持實權,政治日趨腐敗。

尤其是高力士,由於從小就與唐玄宗有交情,後又得以親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寵信,以至須臾不離,言聽計從。開元末年以後,百官奏章都要經高力士過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權處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祿山、高仙芝等人的將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人薦舉而得。高力士簡直成了唐玄宗權力的化身,太子稱他為「二兄」,諸王公稱他為「阿翁」,駙馬稱他為「阿爺」。高力士財產之多也極驚人,京城內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幾乎一半屬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說公卿,就是王侯也無法同他相比。

高力士雖是太監,卻硬要過娶「妻」之癮。一次,他看到京城小吏呂玄晤的女兒特別美貌,就要「娶」她為妻。呂玄晤一聽,真是喜從天降,呂玄晤在做了高力士的「岳父」後,果然吉星高照,官運亨通,自己升了大官,兒子們也紛紛沾光,佔有了肥缺要職。只是苦了他的女兒,在屈辱和壓抑下,很快就香消玉殞了。

「高夫人」的死訊傳出,真如喪了國母一般,舉國為動,爭相前往祭弔的人們相望於路。舉行喪禮這一天,從高力士的家到墓地,路上擁得水泄不通,真可謂是千古一景!

高力士權傾朝野,巴結他的人也就不絕於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人就很難引起高力士的注意。於是,一名叫程伯獻的金吾大將軍想出一條妙計,在高力士生母死時,他披麻戴孝,號啕大哭,其悲痛欲絕之狀,真乃感天地泣鬼神。高力士被這飛來的「孝子」所感動,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多送高帽子」不是沒有風險的:送的時機對不對?「帽子」大小合不合適?等等,都可能導致無法預料的後果。常言說,伴君如伴虎。晚唐時,沙陀部落酋長李克用,出生時即瞎了一隻眼睛,他生性殘酷,人稱「獨眼龍」。一天,他叫一位名叫孫源的畫家替他畫一幅肖像。畫家想了想,畫成一幅右臂執弓,左手捻箭,歪著頭,閉著一隻眼,好像正在檢查箭桿彎直的樣子。這張畫一則表現了他威武的神情,二則掩蓋了他一隻瞎眼的缺陷。由此可見,厚黑處世者必須懂得乖巧,必須學會腦筋急轉彎,必須有應變之才。

清初的高士奇,浙江錢塘人,出身微賤,人很聰明,學問也很好。他在科場不得意,僅僅是個秀才,因為成績優異,隨後又取得了監生的名分。但他既沒有考上舉人,更談不上考取進士,又沒有什麼親戚朋友當了大官為他援引。在這種情況下,他想在封建官場中飛黃騰達,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他,後來竟成了康熙皇帝的寵臣,勢傾朝野,招權納賄,積累了萬貫家私。他的發跡一方面靠的是機遇,另一方面是他的學問,但最重要的還是他的乖巧。

康熙初年,高士奇這個窮監生自己背著行李來到北京。他想找個家庭教師當當,維持生活。但他根本無法接近那些達官貴人,於是想了一個辦法。自己寫了幾十副對聯,分送給那些達官貴人的僕人。這一招果然見效。當時有一個滿洲貴族,姓納蘭,名明珠,任內務府總管大臣。高士奇寫了副對聯送給明珠的門房,這個門房見高士奇的字寫得很好,又是一個窮監生,要求不高,於是就請高士奇到家裡教自己的兒子。有一次明珠要寫幾封信給外省的官員,匆促之間找不到代筆的人,這個門房就向明珠介紹了高士奇。明珠對高士奇的文筆非常欣賞,於是就讓高士奇到內務府充當書寫。以後二十年間,明珠的官職由總管而尚書,由尚書而內閣輔臣;高士奇也隨著明珠的升遷而升遷,由充任書寫事務,而正式供俸內廷,由供俸內廷又被任命為詹事府錄事,由錄事再升任內閣中書。他不是進士出身,卻被康熙特授為額外翰林院侍講,又轉正式翰林院侍講學士,入值南書房,兼《大清一統志》副總編。

康熙特別喜歡高士奇的捷才敏思,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駕南巡,隨康熙來到杭州西湖靈隱寺,靈隱寺的和尚請求康熙寫一塊「靈隱寺」的廟名匾額。康熙提筆寫「靈」字。

繁體字的「靈」,上邊是個「雨」字頭,康熙把上面的「雨」字頭寫大了,下面的筆劃又多,不好寫下去。康熙正在躊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寫了「雲林」兩個字,假裝上前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著康熙,於是康熙就寫成:「雲林」。「雲」字下面筆劃少,當然好寫多了。所以後來靈隱寺又稱雲林寺,實際上是高士奇所擬,康熙所書,至今匾額猶存。

康熙來到靈隱寺的大雄寶殿,當時宰相明珠也陪侍在側。康熙笑著對明珠和高士奇說:「今兒個咱們像什麼?」明珠沖口而出,說:「三官菩薩」。高士奇馬上跪奏說:「高明配天」。康熙對高士奇的回答滿意極了,對明珠說:「你還要多讀書呢!」「三官菩薩」指福、祿、壽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體,把自己與皇帝等同起來。高士奇的回答卻是說:「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高士奇的回答很巧妙,很有學問,而且語帶雙關,反應敏捷,奉承皇上,不露媚意,當然贏得了康熙的喜愛。

康熙來到鎮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請求賜一塊匾額。康熙想了好久,沒有想出恰當的題字。高士奇用紙條寫了四個字送呈給康熙,康熙展開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點頭稱贊,就照高士奇所擬寫上。後來康熙游蘇州的獅子林,見獅子林結構巧妙,風景幽勝,奇山異石,曲廊流水,亭台樓閣,層出不窮,不禁隨口說了一聲:「真有趣!」他又想題幾個字,但懶得去想了,回頭對高士奇說:「你看這兒題幾個什麼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剛才已經題過了,臣不敢再擬。」康熙說:「我哪裡題過了?正因為沒有題,才要你代擬。」高士奇說:「皇上剛才不是說『真有趣』嗎,去掉中間的『有』字,保留『真趣』兩個字,不是很好。」康熙大喜,立賞高士奇金如意一隻,白銀五百兩。

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寵愛,不僅是由於他的學識,他的機敏,更是由於他的乖巧奉承。有一次,他陪侍康熙在南苑打獵,康熙的坐騎突然亂蹦亂跳,險些把康熙摔下馬來。眾侍衛連忙上前勒住馬,扶康熙下來,到行宮休息。康熙一肚子不高興,滿臉慍色。高士奇知道了,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許多污泥濁水,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來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康熙問他:「你怎麼這副模樣?為什麼衣服這么臟不換洗。」高士奇跪奏道:「剛才臣被馬摔下來,跌到污水溝里,現在還心有餘悸。」康熙聽了不覺大笑:「你們南方人如此文弱,我的坐騎剛才亂蹦亂跳,我不僅沒有摔下來,還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這樣善揣君意,他使康熙感覺到自己的騎術還是頂不錯的,沒有被馬摔下來,於是就由不高興轉變為高興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邊三十多年,他所做的官都沒有什麼政治實權,只是跟皇上很親近,因此政治上他沒有干什麼大壞事。這一點說明康熙畢竟還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只是喜歡高士奇的學問和聰明,把他當成一個文學侍從之臣而已。高士奇卻利用康熙對他的寵愛,結交大臣,接受賄賂,收羅黨羽,獨立門戶。這樣自然引起別人的嫉恨和公眾的譴責,結果他遭到了左都御吏的彈劾。彈章中列舉了高士奇四大罪狀,請求康熙將他明正典刑。其中有一條是很有說服力的:「高士奇以一個窮監生的身份,隻身來京師,現在只要問他擁有的財產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權納賄的實情。」

康熙果真拿這些問題來問高士奇。高士奇免冠磕頭跪奏:「臣蒙聖上洪恩,位居近侍,因此地方上的總督巡撫,朝廷內的部院大臣,許多人都送來許多禮物。臣收受這些禮物之後,從沒有在皇上面前為這些送禮的人講過一句話。因此這些禮物對送禮的人來講,沒有起到應起的作用;而對臣來講,臣認為這些禮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賜,所以臣受之而無愧,望皇上明察。」

於是,康熙對他未加處分,沒有免他的官,沒有抄他的家,僅僅勒令退休,讓他回到杭州那所豪奢的別墅西溪山莊享清福去了。

⑵ 游鰷亭記文言文答案

1. 《游鰷亭記》翻譯

游敬亭山記.(明)王思任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賞心也。姑孰據江之上游[1],山魁而水怒,從青山討宛[2],則曲曲鏡灣,吐雲蒸媚,山水秀麗清矣。曾過響潭[3],鳥語入流,兩壁互答。望敬亭絳雰浮[山急][4],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動。

既束帶竣謁事[5],乃以青蛙走眺之。一徑千繞,綠霞翳染[6],不知幾千萬竹樹,黨結寒陰[7],使人骨面之血,皆為蒏碧[8],而向之所謂鳥鳴鶯囀者,但有茫然,竟不知聲在何處?廚人尾我,以一觴勞之留雲閣上。至此而又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往還」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9]!歸來乎!吾與爾凌丹梯以接天語也。

日暮景收,峰濤沸亂,飲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歸卧舟中,夢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圍,高百餘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與予所者異。嗟乎!晝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長[10],回視靄空間,夢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夢,而夢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記之爾[11]。

注釋:

[1]姑孰:今安徽當塗縣的古稱。[2]宛:曲折。[3]響潭:安徽宣城縣南有響山。響潭應在此。[4]絳雰:赤色的霧氣。[山急](yǐng):形容山勢高聳突兀。[5]竣:事情完畢。[6]翳:遮蓋。[7]黨:遮掩無光。[8]蒏(yǒng):酗酒。[9]朓:謝朓。白:李白。[10]牛山:即「牛山嘆「。典出《晏子春秋》,比喻為人生短暫而悲嘆。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後代稱「夢幻」。[11]壬寅:萬曆三十年(1602)。

2. 游鰷享記 歐陽修 翻譯

鯈亭記歐陽修

禹治理的大洪水,岷山導江百,其中的一部分。長江發源於荊州,與沅江、湘江,合漢、沔,以運輸的海,它是廣義荒誕隨意,蛟龍水萬物所依據,風浪昏暗的怪,壯哉,這是勇敢者的景觀。

我哥哥晦叔為人慷慨,喜歡勇敢而有遠大的志向,能讀前史,認識其盛衰的原因,聽了他的話,豁一樣。受困於地位低下,沒有用以老,但他心中也已經長大了。

那強壯的快樂,不是登上高高的山度丘,在萬里之外的流,不足以為適宜。現在我的哥哥家荊州,臨大江,除了汪洋荒誕隨意偉大勇敢的人所觀察的,而正在規劃地為池,方圓不到幾丈,治亭上,反而認為快樂,為什麼呢?這是他攻擊壺而歌,版解開衣服,喝,陶在不以汪洋為大,不把方丈為局,那麼他的心怎麼不浩然呢!丈夫看待富貴而不動,在降低貧困而浩然的心的人,真正勇敢的人了。然而,水波的漣漪、游魚的上下,它權是適當的,與那些莊子所謂施游於濠梁之樂,有什麼不同?烏鴉用蛟魚怪的是壯觀!所以把這亭說:「游樊鯈亭」。

3. 《武昌九曲亭記(節選)》文言文閱讀答案

武昌九曲亭記

蘇轍

子瞻遷於齊安,廬於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①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於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於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雲變化,林麓向背,皆效於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耶?」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於是最樂。

4. 文言文翻譯:放鶴亭記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雲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雲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於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雲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山人養兩只鶴,非常溫馴而且善於飛翔。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裡,有時立在低窪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雲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著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里喝酒並以此為樂。給山人作揖並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易》上說:『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那種東西(指鶴)清凈深遠幽閑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聖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 ,應該好像有益無害。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並聞名後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凈深遠幽閑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啊!」於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麼,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麻衣服,彈奏著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喂飽你。回來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5. 醉翁亭記文言文翻譯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

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琅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座落在泉水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裡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於心而寄託在酒上罷了。

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秋風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 *** ,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後面的應答,老人彎著腰,小孩由大人抱著領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遊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樂趣,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 *** 錯,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遊人走後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遊人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後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6. 《冷泉亭記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冷 泉 亭 記白 居 易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

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

山樹為蓋,岩石為屏,雲從棟生,水與階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於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釣於枕上。

矧又潺湲潔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 潛利陰益,可勝言哉?斯所以最餘杭而甲靈隱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叢山復湖,易為形勝。先是領郡者,有相里君造虛白亭,有韓僕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後作此亭。

於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 後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

故吾繼之,述而不作。4.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可以導和納粹 納:吸納ؤ B.杭自郡城抵四封 封:邊界C.述而不作 作:做文章ؤ D.可勝言哉 勝:盡5.下列各項都是對「冷泉亭風景」描寫的一項是(2分)①由寺觀言,冷泉亭為甲 ②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③矧又潺湲潔澈 ④山樹為蓋,岩石為屏 ⑤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A.ر②④⑤ B. ②③④ C.ر①③④ D.ر③④⑤6.下列各項對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冷泉亭建在靈隱山的下面,石門澗的中央,靈隱寺的西南角。

B.冷泉亭雖然高不到十六尺,寬不超過兩丈,但是這里集中了最奇麗的景色,包羅了所有的美景。C.餘杭這個地方共有五座亭子,它們都是當時的太守修建的,冷泉亭是白居易為右司郎中時修建的。

D.作者喜歡冷泉亭的原因,一是風景秀麗,二是人們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塵,心舌之垢」就可以摒棄。 7.把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分)(1)於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4分)(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分)參考答案:4.C(作:建造亭子)5.B(①這是對冷泉亭的評價;⑤這是對五亭美景的贊美)6.C(這座亭子是元藇修建的)7.(1)在這種情況下,五座亭子可以相互望見,就像五個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說,全郡的美景都在這些地方了。 (注意:「列」「殫」各1分,整句通順2分)(2)這就是治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謹慎取用的緣故(原因)啊!(句式、「所以」、「學者」各1分,整句通順1分)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

(4分)(1)起人心情( ▲ ) (2)山樹為蓋( ▲ )(3)可濯足於床下( ▲ ) (4)可勝言哉( ▲ )11.下列語句中加點虛詞「而」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2分)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於床下。 A.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記》)B.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D.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涉世家》)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就郡言,靈隱寺為尤。▲ (2)雲從棟生,水與階平。

▲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體現「最餘杭而甲靈隱」具體內容的語句是「▲ 」;第二段中畫波浪線句子則是通過▲ 手法表現這一點的。 (2分)參考答案:10.(4分)(1)使……振奮 (2)作為 (3)洗 (4)盡(每個1分)11.(2分)C12.(4分)(1)就杭州的山水來說,靈隱寺是最好的。

(2)雲從冷泉亭的亭梁間生出,泉水和冷泉亭的台階齊平。(每句2分,其中每小句1分)13.(2分)撮奇得要(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側面描寫(每點1分)參考譯文إ東南地區的山水勝景,餘杭郡的最優;就郡里而言,靈隱寺最突出;從寺廟看,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築在靈隱山下面,石門澗中央,靈隱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兩尋(十六尺),寬不逾兩丈,但是這里集中了最奇麗的景色,包羅了所有的美景,沒有什麼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愛它的花草芬芳,林木茂盛,在這里可以吐納清新空氣,令人氣血舒暢。 夏夜,我愛它泉水輕流,清風涼爽,在這里可以消去煩惱,解除酒困,令人心曠神怡。

山上的樹林是亭子的大傘,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雲生於亭梁之間,水漫到亭階之上。

你坐著玩賞,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腳;你卧著玩賞,可在枕上垂竿釣魚。又加清澈的潺潺澗水,不息地緩緩在眼下流過。

不論你是個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門中人,你看到的聽到的邪惡門道,你想著的要說的骯臟念頭,不等那清泉洗滌,見了這里的景緻,就會一下子全部消亡。這種無形中能獲得的益處,哪能給你說得完呢?所以我說冷泉亭是餘杭郡最優美的地方、靈隱寺第一的去處啊!餘杭郡從郡城到四郊,山連山、湖連湖,有極多風景秀美的地方。

過去在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築了虛白亭;僕射韓皋,築候仙亭;庶子裴棠棣,築觀風亭;給事盧元輔,築見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後築了這個冷泉亭。在這種情況下,五亭相互可以望見,像五個手指並列一樣。

可以說,全郡的美景都在這些地方了,要築的亭子已經全築好了。 後來主持郡政的人,雖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麼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繼任到這里以後,只是記述其事而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長。

7. 滄浪亭記古文

滄浪亭記

歸有光

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於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為滄浪亭也。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鏐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於千載之後,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雲。

【譯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雲庵,那裡四面環水,從前是蘇子美建造滄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請我寫篇《滄浪亭記》,說:「過去蘇子美的《滄浪亭記》,是寫亭子的勝景,您就記述我修復這個亭子的原由吧。」

我說:從前吳越建國時,廣陵王鎮守吳中,曾在內城的西南修建了一個園子,他的外戚孫承佑,也在它的旁邊修了園子。到吳越被宋國滅亡時,這個園子還沒有荒廢。最初蘇子美在園中造了滄浪亭,後來人們又在滄浪亭的遺址上修建了大雲庵,住進了和尚。這是從滄浪亭到大雲庵的演變過程。大雲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了。文瑛尋訪亭子的遺跡,又在廢墟上按原來的樣子修復了滄浪亭。這是從大雲庵到滄浪亭的演變過程。歷史在變遷,朝代在改易。我曾經登上姑蘇台,遠眺浩渺的五湖,蒼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國家,闔閭、夫差爭奪的對象,子胥、文種、范蠡籌劃的事業,如今都已消失殆盡了,大雲庵和滄浪亭的興廢,又算得了什麼呢?雖然如此,錢鏐趁天下動亂,竊據權位,佔有吳越,國富兵強,傳了四代,他的子孫親戚,也借著權勢大肆揮霍,廣建宮館園囿,盛極一時,而子美的滄浪亭,卻被和尚如此欽重。可見士人要想垂名千載,不與吳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好讀書,愛做詩,常與我們交遊,我們稱他為滄浪僧。

8. 古文《滄浪亭記》翻譯

【譯文】:

滄浪亭記

我因為獲罪而遭貶,乘船南遊,在吳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裡。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得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不能辦到。

一天路過學宮,向東看草、樹鬱郁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城裡。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勝概。我喜愛,來回地走,於是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築亭子,叫「滄浪」。前面是竹後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影子會合於軒戶之間,尤其同風月最為協調。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遊玩,到了亭上就灑脫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人跡罕至,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得到了休息,心靈得到了凈化;看到的、聽到的沒有邪惡,那麼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是動物。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派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麼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於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鑽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超脫了。

9. 《游大龍湫記閱讀答案》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游大龍湫記距樂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濱海。

余以歲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坐少頃,出寺門里許,有泉曰燕尾泉。

水自大龍湫來,為錦溪。錦溪之水至此從巨石落下,成小瀑布。

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循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無所倚,高數百丈,兩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

至峰下行百餘步,又變為石帆,張於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餘步,又變為石柱,孤撐雲表,曰天柱峰。

左右皆石壁峭削,詭狀殊態,不可勝數。 又行百餘步,徑窮路轉,得大龍湫,為天下第一奇觀。

水自雁湖合諸溪澗,會成巨淵,淵深黑不可測。其側有石檻,中作凹,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遠近斜正,變幻不一:或如珠,或如球,如驟雨,如雲,如煙,如霧;或飄轉而中斷,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

下為深潭,觀者每立於潭外,相去數十步,水忽轉舞向人,灑衣裾間,皆沾濕。 忽大注如雷,忽為風所遏,盤溪橫而不下。

蓋其高五千尺,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流數丈,輒已勢遠而力弱,飄飄濛濛,形狀頓異。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也。

潭之外有亭,曰忘歸亭;其側有亭,曰觀不足亭。而龍湫右側絕壁,曰連雲障,障上有風洞,每洞口木葉飛舞,則大風疾作。

又有小龍湫,在東谷靈岩寺。水自石城諸溪澗來,會於霞障之右],從岩上飛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懸流,變態稍不及大龍湫。

而其下稍西,水湧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許,形如立劍,望之光明瑩潔而搖動,亦奇觀也。 相傳大龍湫上數里,復有上龍湫,飛流懸瀉,亦數百丈,與大龍湫相似。

昔有白雲,雲外二僧居之,地僻無人跡,今不知其處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盪,觀大龍湫,御風,恍惚仙去。

今追而記之,不能詳也。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循錦溪而行 循:沿著 B.不可勝數 勝:超過C.相去數十步 去:距離 D.形狀頓異 頓:立刻3.以下句子中,全部屬於描寫大龍湫瀑布的形態的一組是:(3分)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②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③忽大注如雷,忽為風所遏 ④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⑤從岩上飛流而下,高三千尺 ⑥乘雲御風,恍惚仙去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第一段根據游蹤先後介紹了燕尾泉、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認為大龍溪是天下第一奇觀,主要原因在於它的瀑布形態豐富多變。C.文章除了下面描寫,還運用鋪墊、襯托和側面描寫來突出大龍湫變幻多姿的形態。

D.文章先敘述描寫,後抒情議論,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6分)(1)余以歲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3分)(2)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也。

(3分)參考答案:2。 B(盡) 3。

C(①寫的是錦溪小瀑布,⑤ 寫的是小龍湫,⑥寫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議論」「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有誤。)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從芙蓉村越過丹芳嶺,到達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著懸崖直流,沒有這種變化的形態。

⑶ 我當陰陽先生那幾年裡面有個戴黃帽子的神仙那個人到底是什麼來路

帶黃色帽子是那位神仙

⑷ 爽籟亭記文言文翻譯

1. 爽籟亭記的翻譯

翻譯:玉泉首次如濺珠,注為修渠,至此忽有大石橫峙,去地丈余,郵果而下,忽落大聲地作品,聽到了幾里,予來山中,常愛聽之。泉畔有石頭,可敷蒲,至則跌坐終日。其初至也,氣浮意囂,耳朵與泉不嚴重,風柯谷鳥,猶得而亂之。以及瞑而息焉,收吾視,返吾聽,萬緣俱卻,嗒焉喪偶,而後泉之變態百出。首次如哀松碎玉,已如昆弦鐵撥,已如疾雷震霆,搖盪川岳,已故的予神治癒靜,則泉喧也治癒。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蕭然冷淡,浣濯肺腑,疏瀹塵垢,灑灑乎忘身世而一生死,已故的泉喧治癒,則我神靜也治癒。

應該是吧

2. 文言文翻譯:放鶴亭記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雲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雲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於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雲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山人養兩只鶴,非常溫馴而且善於飛翔。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裡,有時立在低窪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雲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著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里喝酒並以此為樂。給山人作揖並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易》上說:『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那種東西(指鶴)清凈深遠幽閑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聖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 ,應該好像有益無害。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並聞名後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凈深遠幽閑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啊!」於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麼,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麻衣服,彈奏著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喂飽你。回來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3. 文言文翻譯:放鶴亭記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雲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雲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

於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雲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

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

山人養兩只鶴,非常溫馴而且善於飛翔。早晨就朝著西山的缺口放飛它們,任它們飛到哪裡,有時立在低窪的池塘,有時飛翔在萬里雲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著東山飛回來,因此給這個亭子取名叫「放鶴亭」。

郡守蘇軾,當時帶著賓客隨從,前往拜見山人,在這個亭子里喝酒並以此為樂。給山人斟酒並告訴他說:「您懂得隱居的快樂嗎?即使是面南稱尊的國君,也不能和他交換。

《易》上說:『鶴在北邊鳴叫,它的小鶴也會應和它。』《詩經》上說:『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

』大概那種東西(指鶴)清凈深遠幽閑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聖人君子。不顯露自己有德行的人,親近把玩它,應該好像有益無害。

但衛懿公喜歡鶴卻使他的國家滅亡。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認為造成荒唐的災禍沒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劉伶、阮籍那類人,憑借這保全他們的真性,並聞名後世。

唉,西南的君主,即使清凈深遠幽閑曠達,像鶴這樣,還不能過分享受,過分喜好就會使他的國家滅亡。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由此看來,君主之樂和隱士之樂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的。」

山人欣然笑著說:「有這樣的道理啊!」於是,寫了放鶴、招鶴之歌: 鶴飛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飛向下看選擇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將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麼,矯健地又凌空翻飛。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

鶴飛回吧,到東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著黃色的帽子,穿著草鞋,披著葛麻衣服,彈奏著琴弦,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剩下的東西就能喂飽你。

回來啊,西山不可久留。

4. 醉翁亭記文言文翻譯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

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琅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座落在泉水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裡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於心而寄託在酒上罷了。

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雲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秋風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 *** ,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後面的應答,老人彎著腰,小孩由大人抱著領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遊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樂趣,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 *** 錯,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遊人走後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遊人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後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5. 《冷泉亭記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冷 泉 亭 記白 居 易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

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

山樹為蓋,岩石為屏,雲從棟生,水與階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於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釣於枕上。

矧又潺湲潔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 潛利陰益,可勝言哉?斯所以最餘杭而甲靈隱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叢山復湖,易為形勝。先是領郡者,有相里君造虛白亭,有韓僕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後作此亭。

於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 後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

故吾繼之,述而不作。4.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可以導和納粹 納:吸納ؤ B.杭自郡城抵四封 封:邊界C.述而不作 作:做文章ؤ D.可勝言哉 勝:盡5.下列各項都是對「冷泉亭風景」描寫的一項是(2分)①由寺觀言,冷泉亭為甲 ②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③矧又潺湲潔澈 ④山樹為蓋,岩石為屏 ⑤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A.ر②④⑤ B. ②③④ C.ر①③④ D.ر③④⑤6.下列各項對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冷泉亭建在靈隱山的下面,石門澗的中央,靈隱寺的西南角。

B.冷泉亭雖然高不到十六尺,寬不超過兩丈,但是這里集中了最奇麗的景色,包羅了所有的美景。C.餘杭這個地方共有五座亭子,它們都是當時的太守修建的,冷泉亭是白居易為右司郎中時修建的。

D.作者喜歡冷泉亭的原因,一是風景秀麗,二是人們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塵,心舌之垢」就可以摒棄。 7.把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分)(1)於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4分)(2)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分)參考答案:4.C(作:建造亭子)5.B(①這是對冷泉亭的評價;⑤這是對五亭美景的贊美)6.C(這座亭子是元藇修建的)7.(1)在這種情況下,五座亭子可以相互望見,就像五個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說,全郡的美景都在這些地方了。 (注意:「列」「殫」各1分,整句通順2分)(2)這就是治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謹慎取用的緣故(原因)啊!(句式、「所以」、「學者」各1分,整句通順1分)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

(4分)(1)起人心情( ▲ ) (2)山樹為蓋( ▲ )(3)可濯足於床下( ▲ ) (4)可勝言哉( ▲ )11.下列語句中加點虛詞「而」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2分)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於床下。 A.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記》)B.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D.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涉世家》)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就郡言,靈隱寺為尤。▲ (2)雲從棟生,水與階平。

▲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體現「最餘杭而甲靈隱」具體內容的語句是「▲ 」;第二段中畫波浪線句子則是通過▲ 手法表現這一點的。 (2分)參考答案:10.(4分)(1)使……振奮 (2)作為 (3)洗 (4)盡(每個1分)11.(2分)C12.(4分)(1)就杭州的山水來說,靈隱寺是最好的。

(2)雲從冷泉亭的亭梁間生出,泉水和冷泉亭的台階齊平。(每句2分,其中每小句1分)13.(2分)撮奇得要(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側面描寫(每點1分)參考譯文إ東南地區的山水勝景,餘杭郡的最優;就郡里而言,靈隱寺最突出;從寺廟看,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築在靈隱山下面,石門澗中央,靈隱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兩尋(十六尺),寬不逾兩丈,但是這里集中了最奇麗的景色,包羅了所有的美景,沒有什麼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愛它的花草芬芳,林木茂盛,在這里可以吐納清新空氣,令人氣血舒暢。 夏夜,我愛它泉水輕流,清風涼爽,在這里可以消去煩惱,解除酒困,令人心曠神怡。

山上的樹林是亭子的大傘,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雲生於亭梁之間,水漫到亭階之上。

你坐著玩賞,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腳;你卧著玩賞,可在枕上垂竿釣魚。又加清澈的潺潺澗水,不息地緩緩在眼下流過。

不論你是個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門中人,你看到的聽到的邪惡門道,你想著的要說的骯臟念頭,不等那清泉洗滌,見了這里的景緻,就會一下子全部消亡。這種無形中能獲得的益處,哪能給你說得完呢?所以我說冷泉亭是餘杭郡最優美的地方、靈隱寺第一的去處啊!餘杭郡從郡城到四郊,山連山、湖連湖,有極多風景秀美的地方。

過去在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築了虛白亭;僕射韓皋,築候仙亭;庶子裴棠棣,築觀風亭;給事盧元輔,築見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後築了這個冷泉亭。在這種情況下,五亭相互可以望見,像五個手指並列一樣。

可以說,全郡的美景都在這些地方了,要築的亭子已經全築好了。 後來主持郡政的人,雖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麼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繼任到這里以後,只是記述其事而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長。

6. 山曉亭記 文言文翻譯

【原文】

木之生,或櫱而殤,或拱而夭②。幸而至於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③。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⑤。而其激射、嚙食之餘,或彷彿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⑥。而荒江之漬,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⑦,而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也。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則疑其有數存乎其問⑧。且其櫱而不殤,拱而不夭,任為棟梁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為人所材,以及於斧斤。出於湍沙之間,而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後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⑨。非徒愛之,而有所敬焉。予見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10。二峰者,庄栗刻峭,凜乎不可犯11。雖其勢服於巾峰,而岌然無阿附意12。吁13!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釋】

①小假山:樹木(包括樹蔸)入水,凶久受湍流激射、蟲魚嚙食、沙石磨擦而形狀如山者,稱為木假山。

②櫱(nie聶):樹小的嫩芽,此處作動詞用。殤(shang傷):未成年而死。拱:兩手合抱為拱,文中指樹小粗細而言。

③任:任用,使用。漂:搖盪,引申為沖刷。破折:劈破、折斷。

④為人之所材:意謂被人認為是有用的材料。斧斤:砍伐樹木的工具,斤為斧之一種。

⑤汩(gu骨)沒:沉淪、埋沒。湍(tuan團的陰平聲)沙:急流和沙礫。一說指挾沙而下的急流,似不切。

⑥彷彿:好像。好(hao號)事者:愛多事的人。強(qiang搶):勉強。

⑦荒江之濆(fen奮):荒涼的江岸。濆:水邊高地。濆,一本作「濱」。幾何:多少。

⑧予:一本作「余」。三峰:指小假山有三座山峰。每:每每,經常。數:天數,命運。

⑨徒:只,僅僅。

10魁岸:強壯高大的樣子。踞肆:意謂無所拘束地挺立在那裡。踞,蹲;肆,放恣。服:順從。

11庄栗:莊重、嚴肅。刻峭:陡峻,挺拔。凜:嚴厲、嚴肅。

12岌(ji集)然:高聳的樣子。阿(e婀)附:逢迎附和。

13吁(xu虛):嘆詞,表示驚嘆。

【翻譯】

樹木生長時,有的剛發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長到兩手合抱那樣粗時便被砍死了。那些僥幸長到能作棟梁時便被鋸掉,那些不幸被大風拔起,受到水的沖刷,有的被劈開折斷了,有的爛掉了。僥幸沒有被劈開、折斷和爛掉,就被人作為有用的材料,而會有受到斧頭砍削的災難。其巾最為幸運的,是浮沉、埋沒在急流、沙礫之間,不知要過幾百年。而受到水激沙射魚嚙蟲食之後,剩下來的形狀類似山巒的小頭,便被愛多事的人取去,盡力把它弄成山,這樣,它就可以脫離泥沙和遠離斧頭。可是在荒涼的江邊灘頭上,像這樣幸運的小頭又有多少呢?那些未被愛多事的人看見,而被樵夫、農夫拿來做柴火的,哪能數得清?這樣看來,在最幸運的小中問,又有不幸的小頭。

我家有一座生有三個山峰的木假山,我每當想到它,便懷疑在它身上有一種命運在起作用。再說,它長出了嫩芽卻未死去,長到兩手合抱那樣粗未被鋸掉,被人作為棟梁卻未被砍伐,被風拔起、受水沖刷卻未被劈開、折斷和爛掉。未被劈開、折斷和爛掉,卻不被人當作材料看待而遭到斧頭砍削。從急流、沙礫中間脫身而出,卻未被砍柴的、種田的人拿去做柴火,然後才能到我這里。這樣看來,隱含在它身上的道理,似乎並不能用偶然二字加以解釋。

但是我喜愛木假山,並不是僅僅愛它的樣子像山,而是因為對它的形態有一些感慨;不是僅僅喜愛它,還對它有一些敬重。我看見巾間的山峰,強壯高大,雄偉恣肆,意氣端正莊重,好像在用一種力量使旁邊的兩座山峰順從自己。旁邊的兩座山峰,顯得莊重、嚴肅、陡峻、挺拔,形態嚴厲不可觸犯。雖然它們所處的形勢是順從於中間的山峰,卻高高聳立、沒有逢迎附和的意思。唉呀!這木假山,不真是有可敬重的地方嗎!不真是有讓人發出感慨的地方嗎!

7. 古文《滄浪亭記》翻譯

【譯文】:

滄浪亭記

我因為獲罪而遭貶,乘船南遊,在吳地旅行。起初局促在屋子裡。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得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不能辦到。

一天路過學宮,向東看草、樹鬱郁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城裡。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旁邊沒有民房,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年老的人,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佑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勝概。我喜愛,來回地走,於是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築亭子,叫「滄浪」。前面是竹後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影子會合於軒戶之間,尤其同風月最為協調。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遊玩,到了亭上就灑脫忘記回去,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人跡罕至,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得到了休息,心靈得到了凈化;看到的、聽到的沒有邪惡,那麼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是動物。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派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麼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於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鑽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超脫了。

8. 求白居易的《冷泉亭記》翻譯及題目答案

注釋:1.「東南」,唐代人的「東南」概念多指江南東道(包括今浙江、福建、上海全部和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南部分)。2.「餘杭郡」,指杭州,唐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年)間杭州嘗改餘杭郡,此處用作雅稱。3.「尋」,古代長度單位,為八尺。4.「薰薰」,指花草的芳香。5.「欣欣」,形容草木繁盛狀。6.「渟渟」,水停滯,水面平靜。7.「泠泠」,清冷。8.「蠲」(讀juān),免除。9.「酲」(讀chéng),指酒醒後疲乏如病的狀態。10.「矧」(讀shěn),況且。11.「潛利陰益」,不知不覺中給人的利益、好處。12.「四封」,與「提封」同義,指四周行政邊界之內的疆土。13.「長慶」,唐穆宗年號,起始於公元821年,終於824年。(錢塘導讀、注釋)14.靈隱寺:杭州著名的佛寺。15.導和納粹:納入新鮮的空氣,使人心情和暢。16.蠲煩析酲:解除煩惱,免掉睏倦。17.濯:洗。1.(2005年上海春季試題)下列對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只列錯項,略去對項,下同)

C.本段篇幅精短,句式整齊,列出各種景觀,突出了亭的精巧。

白居易《冷泉亭》第一段是這樣寫的:「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言,冷泉亭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將此段描述比照四個選項不難發現C項的「列出各種景觀」純屬無稽之談,全段並沒有列出各種景觀,而是寫冷泉亭的地理位置和雖「小」而可以攬勝的特點。開頭四句由面而點依次點出「東南山水」「餘杭郡」「靈隱寺」「冷泉亭」,是列出地名比較評價冷泉亭最優,而非描繪景物奇觀。

9. 就亭記 全文翻譯

文言文《就亭記》譯文:有適宜於游覽觀賞的地方,沒有動用人力修整的煩難之事,二者常常很難兼備;在官舍中找到,離住處很近,就特別難。

臨江土地本來不肥沃出產少,官署破敗簡陋,沒有優美的山坡亭台樓閣。我到了臨江就建了幾間屋舍作為閣山草堂,意思是與閣皂山靠近。

然而沒有什麼地方可以登高遠望,心裡常常悶悶不樂。一天,下了很久的雪,天剛放晴,發現草堂旁有一處高地,我翹首向南遠望,山色青翠積雪潔白,色彩鮮明,我非常高興。

於是整理那些荒蕪的雜草,在它的上面建了一個竹亭,有序地種植了一些花草樹木,又看到那遮擋我視野的屋角就除去它,我為它取名叫做就亭,就是說順著地勢而不必勞累。 古代士大夫在外做官,大都能夠尋求山水之景來愉悅自己。

但是有時臨近都會,訴訟案件繁多喧鬧,來來往往的人很多,里里外外應酬不過來。雖然在山坡亭台樓閣之間往來,每天酒足飯飽,聽音樂演奏,但是胸中欣賞山水的興致大概已經很少了。

為什麼呢?身體倦怠,心情煩悶,而精神因為這些受到妨害。臨江作為郡府,遠在贛江的偏僻處,寂靜得像是窮山荒野。

我憐嘆它的破敗,那裡的百姓也習慣於我的政務寬簡,一起休養,相安無擾。這里民俗儉朴打官司的少,賓客很少到這里,屬員散去(公務完畢)就關門,於是脫下官服伸腿坐地一段時間,欣賞山水的念頭,在我的心中顯現出來。

近年打仗,徵求軍用財物接連不斷,距離閣皂山四十里,我沒能丟下公務前往一游。姑且試著登上就亭,就亭幽靜,靠近城牆,它的位置在官舍的東南,那裡,太陽和月亮首先出現。

碧綠的山,清凈的水,江上的白帆,沙洲上的水鳥,煙雨或隱或現,橘柚鮮綠奪目,無不變幻形態、極為美好,觸擊內心掠過眼簾(賞心悅目),這眾多美景都聚集在就亭內,大概像是江山風景來取悅我親近我一樣。君子居家就有安息的地方,出遊一定要有好的佐游的工具。

用它們來發泄心中的郁積,調節自己的情緒,達到開朗舒暢的境地,不只是游覽觀賞而已。我私下裡想這樣做,沒有實現,姑且和賓朋飲酒作詩,欣然而醉。

望採納。

⑸ 某杭州人夢中驚覺蘇東坡真面目

提起蘇東坡,讀書人沒有哪個不知道的。他那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赤壁二賦一詞,不熟悉者恐怕不是太多。然而,蘇東坡的長相如何?是容顏奇偉,還是相貌平庸,古今人因未能目睹其面,以致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蘇東坡。

九百多年前的蘇東坡是什麼樣子,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 歷史 的記載,就可看到有幾十種版本絕不相同的蘇東坡。就是在當今國內與蘇東坡相關的風景名勝區里,我們也不難發現,其雕塑的形象各異,無一相似。也就是說,四川眉山的蘇東坡像與惠州的蘇東坡像絕不相同,儋州的蘇東坡像與黃州的蘇東坡像絕不相似,甚至同一地區的蘇東坡像也是面目全非……蘇東坡究竟是何形象?這是一個很值得考證的事情。

一、蘇東坡的詩文記述有五個人曾為他畫像

北宋時期沒有今天的照像機,留傳後世的名人肖像大多是當時的畫師所為。據蘇東坡留存至今的詩文記載,有五個人曾先後為他畫像,一個是何充秀才,一個是妙善和尚,一個是李德柔道士,一個是畫師李公麟,一個是他的族侄表祥和尚。

為了理順當時人為蘇東坡畫像的時代背景,我們以時間的先後進行記述。

熙寧七年(1074),三十九歲的蘇東坡自杭州通判晉升為密州太守。在赴密州途中,蘇東坡與蘇州人何充秀才相遇。何充秀才執意為蘇東坡畫像留念,畫畢,蘇東坡寫詩相贈,以《贈寫真何充秀才》為題:

君不見潞州別駕眼如電,左手掛弓橫箭。

又不見雪中騎驢孟浩然,皺眉吟詩肩聳山。

飢寒富貴兩安在,空有遺像留人間。

此身常擬同外物,浮雲變化無蹤跡。

問君何苦寫我真?君言好之聊自適。

黃冠野服山家容,意欲置我山岩中。

勛名將相今何限,往寫褒公與鄂公。

何充,字浩然。蘇州金閶人,時為秀才。「問君何苦寫我真?君言好之聊自適」,蘇東坡道出了是何充主動為自己畫像。

事後,蘇東坡與王定國書雲:「蘇州何充畫真,雖不全似,而筆墨之精,已可奇也。」從蘇東坡與王定國的書信,我們可以知道何充秀才畫的蘇東坡不是特別象,但筆墨精良,也可稱之為奇。

熙寧十年(1077)十一月,四十二歲的蘇東坡在徐州太守任上。常為皇帝畫像的大和尚妙善一日來到徐州,主動為蘇東坡留真。蘇東坡於欣喜中作詩為謝,以《贈寫御容妙善師》為題。全詩如下:

憶昔射策干先皇,珠簾翠幄分兩廂。紫衣中使下傳詔,

跪奉冉冉聞天香。仰觀眩晃目生暈,但見曉色開扶桑。

迎陽晚出步就坐,絳紗玉斧光照廊。野人不識日月角,

彷彿尚記重瞳光。三年歸來真一夢,橋山松檜凄風霜。

天容玉色誰敢畫,老師古寺晝閉房。夢中神授心有得,

覺來信手筆已忘。幅巾常服儼不動,孤臣入門涕自滂。

元老侑坐須眉古,虎臣立侍冠劍長。平生冠寫龍鳳質,

肯顧草間猿與獐。都人踏破鐵門限,黃金白璧空堆床。

爾來摹寫亦到我,謂是先帝白發郎。不須覽鏡坐自了,

明年乞身歸故鄉。

從詩題《贈寫御容妙善師》七個字來看,妙善大師是專為皇帝畫像的。「平生慣寫龍鳳質」,既然常為皇帝、皇後畫像,其藝術水平應該是非常高妙的,絕不存在象與不象的問題。由此可見,妙善筆下的蘇東坡應該是最為權威的寫真,可以與後來的照像媲美。

元祐二年(1087)七月,五十二歲的蘇東坡在京任翰林學士兼侍讀。道士李德柔又為蘇東坡畫像。蘇東坡作詩《贈李道士並敘》抒懷。

駕部員外郎李君宗固,景 中良吏也。守漢州。有道士尹可元,精練善畫,以遺火得罪,當死。李緩其獄。會赦,獲免。時可元年八十一,自誓且死,必為李氏子以報。可元既死二十餘年,而君子世昌之婦,夢可元入其室,生子曰得柔,小名蜀孫。幼而善畫,既長,讀庄、老,喜之,遂為道士,賜號妙應。事母以孝謹聞。其寫真,蓋妙絕一時雲。

世人只數曹將軍,誰知虎頭非痴人。腰間大羽何足道,

頰上三毛自有神。平生狎侮諸公子,戲著幼輿岩石里。

故教世世作黃冠,布襪青鞋弄雲水。千年鼻祖守關門,

一念還為李耳孫。香火舊緣何日盡,丹青余習至今存。

五十之年初過二,衰顏記我今如此。他時要指集賢人,

知是香山老居士。

李德柔道士字勝之,小名蜀孫,號妙應,能詩善畫,最擅長傳神畫像。蘇東坡在詩敘中既說他前生「精練善畫」,又說他此生「幼而善畫……其寫真,蓋妙絕一時」,即可知他畫像的天份有宿世之緣,其水準是相當高妙的。

元祐三年(1088),蘇東坡在京師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

九月下旬,成都蹇拱辰道士將自京師歸廬山,蘇東坡手書《黃庭內景經》一卷相贈。當時,著名畫師舒城人李公麟(伯時)亦作畫於經前以為供奉。蘇東坡跋其後說:「成都道士蹇拱辰翊之葆光法師,將歸廬山,東坡居士蘇軾子瞻為書《黃庭內景經》一卷,龍眠居士李公麟伯時為畫經相贈之。元祐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李公麟自覺這將是一件流傳後世的佳話,又別出心裁地繪蘇東坡與自己的像於卷後。由於此舉頗有意義,蘇東坡又作詩《書<黃庭內景經>並敘》盛贊此事:

余既書《黃庭內景經》以贈葆光道師,而龍眠居士復為作經相其前,而畫餘二人像其後。筆勢雋妙,遂為希世之寶,嘆嗟不足,故復贊之。

本上虛皇出靈篇,黃庭真人舞胎仙。髯耆兩腳相後前,

妙夾侍清且妍。十有二神服銳堅,巍巍堂堂人中天。

問我何修果此緣,是心朝空夕瞭然。恐非其人世莫傳,

殿以二士蒼鵠騫。南隨道師歷山淵。山人迎笑喜我還,

問誰遣化老龍眠。

在「殿以二士蒼鵠騫」一句後,蘇東坡自注說:「初,李伯時畫予,且自畫其像。」

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人,元祐進士。善畫山水佛像,山水似李思訓,佛像近吳道子。

建中靖國元年(1101)五月,從海南島北歸的蘇東坡與表弟程德孺、錢世雄聚會金山,登妙高台烹茶。因壁間有蘇東坡的族侄、成都中和院僧表祥所繪蘇東坡之像,蘇東坡在感慨萬分中,自題畫像說:

目若新生之犢,心如不系之舟。要問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崖州。

僧人表祥何時為蘇東坡畫像,今日已不能知曉。但蘇東坡以「元祐黨人」謫居惠州、儋州期間,金山妙高台內絕不會懸掛蘇東坡之像,這應該說是十分明顯的道理。我們姑且按照蘇東坡自題詩的時間系在此處。

三、蘇東坡對自己形象的描述

元祐八年(1093),五十八歲的蘇東坡在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任上。當時,表弟程德孺與蘇東坡同朝為官。程德孺生日的那一天,蘇東坡作詩慶賀。在《表弟程德孺生日》詩中,蘇東坡寫道:

仗下千官散紫庭,微聞偶語說蘇程。長身自昔傳甥舅,

壽骨遙知是弟兄。曾活萬人寧望報,只求五畝卻歸耕。

四朝遺老凋零盡,鶴發他年幾個迎。

蘇東坡自注「壽骨遙知是弟兄」說:「予與君皆壽骨貫耳,班列中多指予二人,不問而知其為中表也。」中表,母親的兄弟(舅父)姊妹(姨母)的兒女為表兄弟表姐妹,系內表,互稱為中表。

從蘇東坡詩中的「長身自昔傳甥舅」來看,蘇東坡的身材高大,有舅父家的遺傳因素。蘇東坡在出守杭州時,也曾於寶山僧舍題壁說自己「七尺頑軀走世塵,十圍便腹貯天真。此中空洞渾無物,何止容君數百人。」由此得知他身長七尺,軀體高大,其腹部隆起。

從詩中「壽骨遙知是弟兄」與注中「壽骨貫耳」四字,即可知蘇東坡與表弟程德孺面部皆有壽骨與耳相連接。蘇東坡的面部特徵即是「壽骨貫耳」。

又據《瑞桂堂暇錄》記載,蘇東坡自海外歸,人問其遷謫艱苦。東坡曰:「此骨相所招。小時入京師,有相者雲:『一雙學士眼,半個配軍頭。異日文章雖當知名,然有遷徙不測之禍。』今悉符其語。」「一雙學士眼」,這也是蘇東坡眼睛的特徵。所謂學士眼,意即眼神中充滿智慧,富有才華。蘇東坡與程德孺、錢世雄游金山,題自像雲:「目若新生之犢,身如不系之舟。」這「目若新生之犢」,也是蘇東坡眼睛的特徵,意即眼睛象初生的牛犢,呈細長狀,不圓也不大。

三、後人筆下的蘇東坡及其肖像

清人袁中道在《次蘇子瞻先後事》中記述說:「子瞻疏眉秀目,美須髯,戴

高桶帽,背有黑子,宛如星斗。」

民間有一個蘇東坡與佛印在一起相互畫像的故事:雙方畫像完畢,觀者要求在像上題詞留念。蘇東坡見佛印畫像最大特點是禿頭,便寫道:「佛相佛相,把來倒掛,只好擂醬。」佛印見蘇東坡畫像最大特點是山羊鬍須,便寫道:「蘇胡蘇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觀者大笑不止。

在留傳至今的歷代名人所畫的蘇東坡像中,宋人李公麟《東坡笠屐圖》中的蘇東坡為山羊鬍須;宋末元初人趙孟頫所畫的蘇東坡像亦為山羊鬍須,手拄一根竹杖。其它如明人宋濂題款的《坡仙笠屐圖》,明人唐伯虎描繪並題詩的《東坡先生笠屐圖》、清人劉墉題跋的《東坡笠屐圖》也都是山羊鬍須。

四、精誠所至,清人王文誥喜得蘇東坡肖像

蘇東坡的肖像在宋、元時代遍布全國各地,杭州可以說最多,其中有何充所畫的東坡像,也有李公麟所畫的蘇東坡像。但是到了明末之後,蘇東坡的畫像日漸稀少,許多東坡遺跡僅存蘇東坡的位牌或塑像而已。但在清朝廷內府南薰殿內,據說珍藏有宋人所畫的蘇東坡肖像,但見者不是很多。

清嘉慶七年(1802),歲在壬戌,梧門法式善因奉旨編纂蘇東坡詩文集,有幸獲得摹畫蘇東坡肖像的機會。梧門法氏與大學士翁方綱關系親密,便以此相贈。翁方綱敬將蘇東坡的肖像懸掛在自己家中的蘇齋。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歲在己卯,杭州人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准備刻版印刷。王文誥曾四方尋覓蘇東坡的肖像,但一直未能如願。王文誥自思蘇東坡肖像既不可得,退而求次,打算將趙孟頫所畫的蘇東坡像附在卷首,並親自為贊。

當年除夜,王文誥在韻山堂中守歲,順便校閱新刻出來的詩篇。時至五更天,王文誥合眼假寐。一會兒,一個身穿古代衣服,身材高大的人站在王文誥的面前,夢中的王文誥正想起身詢問,卻被左鄰右舍傳來的爆竹聲驚醒。

時隔三天,有一個人攜帶著一軸古畫從王文誥的家門口經過,正好與打算出門的王文誥相遇。王文誥一見來人手中的古軸上有「宋蘇文忠公像」的題簽,眼睛一亮,請求一觀。當展開軸畫,那上面的蘇東坡像正是除夕夜所見到的那位古人。再將蘇東坡像下的題跋仔細辨識,方知此畫像乃宋人所繪,在元代時,廣平程名山集撰藏於燕京之安貞里家中。此畫為程名山的父親著作公所貽留。程名山後來以提舉儒學至閩中,將此像隨身攜帶。七年後改朝換代,程名山因家貧而不能歸京。又過了十八年,才得以回到盱江。程名山將此像傳給其子程彥則。程彥則在外為官二十多年之後,又將蘇東坡像傳給自己的兒子程南雲,程南雲回到京師之後,不知是何緣故,將此畫易主。王文誥詢問那位藏主,蘇東坡肖像從何而來,藏主回答:「欖山舊家,從前明珍藏至今。因畫中有蠹敗之跡,故攜至廣州重裱。近日從裱家取回,途中寒冷請求暫息於此。」

王文誥心中一下子明白了這其中的因緣,他熱情地邀請那位藏主到自己家中喝酒,然後以最快的速度用赭墨將蘇東坡的畫像捶拓下來。

四天後,甘泉人江鄭堂自端溪來看望王文誥,一見懸掛在堂中的蘇東坡肖像,大驚曰:「此坡公生像。向屢見於翁公蘇齋,君何自得之耶?」

王文誥以情相告,主客慨嘆不已,以為事非偶然。兩個人仔細想來,此像與梧門法氏所摹之像必是同出一本。估計在元代之初,程名山的父親著作公曾將其所得蘇公像摹傳幾本流傳於世間。此畫在元、明、清三代五百四十年間,時顯時晦。在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尋將刻印之時,蘇東坡在天之靈讓其出現在王文誥面前,旨在流傳後世,垂之永久。

王文誥於嗟嘆中在蘇東坡的肖像上作贊說:

與此同時,王文誥又作《蘇文忠公真像記》一篇,附在像後,他要讓後來者知道蘇東坡肖像的源流分後、承傳之不易:

東坡先生真,舊惟吾杭稱甲觀,如孤嶼之竹閣,公堤之三賢堂,靈隱之眉山祠,龍井之方圓庵,葛嶺之智果院並有之,類皆南都程懷立、金閶何充傳神為多,而藏於江南之浮玉,江西之雙井者,則舒城李伯時筆也,其曾經湖上瞻禮。見之於記載,則有周平園、芮國器、程泰之、蔣之禮諸人。元至正末,徐一夔在杭猶及見之。逮入明季,則盪然無復存留。今之諸祠,惟位牌與塑而已。

予所見黃、惠石刻及前人圖繪帖拓無慮百數,莫能定其真贗。向聞內府藏於南薰殿者,自元明遞傳至今,最為逼肖,而世不可見。

嘉慶壬戌,梧門法氏差赴編纂,始摹得之,轉遺覃溪翁氏,懸供蘇齋。事在予出京後,未經寓目,此海內知為真像者也。

逮予刊此書成,頗以像闕為憾。嘗寓書都門,屢物色之。而壬戌迄今已二十載,人代飄忽,舉為陳跡,蓋已不可求其本矣。因念詩刻諸像,有朱從延傳趙松雪本,與靈州山元時刻差近,仍之亦足以迄事,為摹贊之弁於卷端,遂不復以識真為嚮往矣。

去年除夜守歲韻山堂,較閱新刻。漏五下,方合眼坐。俄有古衣冠,頎而長者,立於前,予欲起詢,遽為四鄰爆竹所震驚而寤,則已達明時矣。

越三日,有攜古囊軸止於門屋者,予出適見之,簽題「宋蘇文忠公像」。急展視之,則宛然夢中所見,譯其跋,雲:「右真像,在元代時為廣平程山集撰藏於燕京之安貞里第,實其父著作公所貽留也。其後以提舉儒學攜至閩中,凡七年而代革,貧不能歸。越十八年至乙丑,始克載還盱江,傳其子彥則。彥則仕明,亦奔走於南北而守之弗替。又二十四年至戊子,再傳其子南雲。南雲登朝,復攜以至燕,因以南雲傳得之……(以下句字殘脫,不可辨認。)」

予詢所從來,則像為欖山舊家自前明藏至今。其人為補綴蠹敗,攜來羊城,復自裱家取回,因途間寒作暫息於此。予強拉之入飲,以卮酒,疾取赭墨脫下,懸於堂中。

又四日,甘泉江君鄭堂自端溪至,吒曰:「此坡公生像,向屢見於蘇齋。君何自得之耶?」相與慨嘆不已,以為事非偶然。於是始悟梧門所模同出一本,蓋自有元之初,程著作已分傳其本矣。其本自元迄今,或顯或晦,流傳五百四十餘年,終以至予而後與集,並傳垂之無窮,可謂歷劫難老而終必有所歸矣。

第予先已摹載趙本,是亦散為百東坡之一合,於先生觀水有術容光必照,未便改易去之。茲復縮臨此本,系於集後而詳其所得之,自播於海內,俾後之考鏡者,知其像之源流分合,並予傳之不易,蓋如是雲。

道光三年癸未上元仁和王文誥記。

五、楊守敬選刻蘇東坡肖像與王文誥所得相同

清光緒十六年(1890),著名金石鑒賞家楊守敬受黃岡縣令、成都人楊壽昌之託,在黃州選刻蘇東坡的書法作品,名之為《景蘇園帖》。

楊守敬選刻在《景蘇園帖》卷端的蘇東坡像與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中的蘇東坡像完全相同。

不過,楊守敬選刻的蘇東坡像,並不是取材於王文誥的《總案》。民國人范之傑在《重嵌<景蘇園帖>石刻》中說:「卷首宋刻小像,舊藏陶齋處,今亡,乃此以傳。」小像即肖像。

陶齋,清光緒舉人端方之字。端方精通金石學,收藏甚富。有《陶齋吉金錄》、《藏石記》傳世。民國時期,端方被人殺害,其收藏大都流失,蘇東坡肖像因此下落不明。

根據《景蘇園帖》卷首的「蘇文忠公小象」一側的小字,此像為江夏人劉維善敬摹。

劉維善字寶臣,光緒年間書畫摹刻高手。

劉寶臣摹刻的蘇文忠公小象,由楊守敬提供,依據的是陶齋藏本。楊守敬選定的東坡肖像與王文誥所得的蘇東坡肖像相同,是巧合,還是殊路同歸呢?

六、肖像與蘇東坡的自述完全吻合

當我們將王文誥、楊守敬認定的蘇東坡肖像與蘇東坡本人的記述進行比較時,最有代表性的「壽骨貫耳」一目瞭然。蘇東坡肖像耳朵前與鬢角下的那條曲線即為壽骨,與蘇東坡同時代的人,只有他和他的表弟程德孺有這一與眾不同的特徵,古往今來,有這種特徵的人恐怕也只有他們表兄弟兩個。

蘇東坡在與其侄安節的詩中說自己「瘦骨寒將斷,衰髯摘更稀」 ,又在畫像題字說自己的眼睛似初生之犢,又追記相者論自己有「一雙學士眼」,從蘇東坡的肖像,我們也看到了蘇東坡的雙眼充滿著睿智與善良,與以上的記述吻合。

由此看來,蘇東坡的胡須並非後人傳說的那樣濃密呈絡緦狀,他的胡須如同今人所說的山羊須,讓人感覺飄飄然,頗有仙靈之氣……

蘇東坡頭上戴的高桶帽,史載成為元祐年間風靡一時的「子瞻樣」,哲宗皇帝對蘇東坡的帽子也曾給予贊譽。袁中道「子瞻疏眉秀目,美須髯,戴高桶帽」的記述是有依據的。

從蘇東坡晚年喜歡戴高桶帽這一事實,再加上肖像本身反映出的神態、風貌,王文誥拓得的這幅肖像的描繪時間只能是在元祐年間,因蘇東坡謫居惠州、儋州時期,無有畫像的記述。

那麼蘇東坡這幅肖像出自誰手呢?是出自道士李德柔,還是出自畫師李公麟?

從情理上分析,李公麟既然將自己與蘇東坡的像都畫在《黃庭內景經》之後,他不可能畫得那麼精細,用現在的畫說,只能是寫意。如此說來,畫此像者,李德柔的可能性較大。

從此畫的工藝水平上講,符合李德柔寫真妙絕一時的水準;從此畫的神韻上看,與蘇東坡「五十之年初過二,衰顏記我今如此」的記述完全契合。

⑹ 不同派別的佛教,服裝上有何差異

大陸北傳佛教主要服裝是唐朝時候的裝扮,一般以黃色,灰色,棕色為主,纏腳等.一般分兩種裝束,便裝和袈裟裝.

藏傳佛教屬於北傳,裝扮類似南傳,以一塊黃色袈裟裹身,不同在於穿長褲,有腰帶,正式場合佩戴黃色的高帽

南傳佛教,赤腳,黃色裹布,為統一裝束,根據等級不同,劃分為淡黃,深黃,橘色等,女的一般穿白色的衣服和褲子,頭批白色青紗

最簡單的區別方式就是,北傳佛教著裝繁復,較為華麗,有些袈裟上鑲有寶石及金線,,南傳佛教較為樸素,只有一塊袈裟,袈裟之外僧人赤身裸體,並無任何可裝錢物的儲藏空間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2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64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2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5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