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杜甫的帽子是什麼

杜甫的帽子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2-03 12:53:47

❶ 杜甫頭飾長什麼樣

沒有頭飾。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由盛唐到中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沒有攜帶過頭飾,經常帶一個黑色的帽子。

❷ 杜甫摘下了什麼崇高的冠帽

杜甫摘下了詩聖的冠帽。
杜詩被後人尊為「詩史」,杜甫被後人尊為「詩聖」,這是歷史授予杜甫的兩頂桂冠。

❸ 杜甫死的時候有戴官帽嗎

沒有,杜甫病死的,當時已經落魄到沒有錢看病買葯了,如果他當時有官職,應該不至於如此潦倒

❹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貴族戴冠、弁、冕。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❺ 杜甫怎麼畫

1、首先畫出杜甫戴著的平式襆頭,往下畫出面部輪廓後,將鬢角、耳朵畫出來,再來畫出裹襆頭扎在腦後的兩角。

注意杜甫的帽子後面,一定要畫出帽子帶子,這樣才想杜甫。

❻ 杜甫唐朝的服裝叫什麼

叫漢服
唐朝服裝為什麼叫漢服?這並不是說唐朝的服裝有多麼的好看,也不是說唐朝的服裝就能代表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的服裝。而是因為1、唐朝是我國歷史上除了元朝版圖最大的一個朝代。2、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真正的萬國來朝的這么一個朝代。唐朝的輝煌引領了唐朝服裝為漢服。

❼ 關於杜甫的故事

1.年少輕狂差點被殺,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相遇於洛陽,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遊,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誇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

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台,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這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他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准備去碰碰運氣。等待杜甫的仍舊是失敗。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

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年少輕狂」。中年之後,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後半生為數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常漫不經心。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嚴重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

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他的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作,心裡卻動了殺機。

一天,嚴武召集部下准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的詩句了。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他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復雜多樣正是這樣吧。

2.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晚年的杜甫開了一家葯鋪子,因為杜甫他做人很正直,做生意當然也是一樣,他賣得葯材都不貴,老百姓也都負擔的起。所以葯鋪開了沒多久鎮上的人都知道了杜甫開的葯鋪,就都去他那裡拿葯材。所以鎮上其他的葯材老闆就很眼紅,打算聯合起來欺負杜甫。

就在當地的衙門書吏那裡去撒謊說杜甫看不起那個書吏。書吏就帶著人去杜甫的店裡找麻煩。那個書吏拿了一個讓人看不懂的葯方去故意為難杜甫,說如果杜甫抓不出這幾種葯就把杜甫一家人趕出這個鎮子。

可是杜甫的才學一看就知道葯方上寫的是什麼,很快把葯給了衙門書吏。書吏頓時對杜甫服氣了。並警告鎮上的人以後不能再找杜甫的麻煩。

4.相傳杜甫小時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後來一種傳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樣的病,因為大夫說要躺在東邊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東邊只有一張床。

所以他姑姑就讓杜甫躺在那裡,之後自己的兒子死了。這讓杜甫深深感到自責,也是為他日後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5.一半撐死一半餓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種不幸,但杜甫悲慘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後半生最大的敵人竟然是飢餓。天寶五年(746年),杜甫35歲,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漫遊,來長安求仕,以實現扶世濟民的政治理想。

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已然不是開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極端腐化。不過,他對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為通過忠臣的努力輔佐,迷途天子還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國家仍可回到開元盛世的局面。

於是,他積極尋求從政的道路,在艱難困苦中咬緊牙關,堅持既定觀念,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他來長安不久,父親便去世了,這使他的生活失去了經濟來源。漸漸地,他需要依賴親友的周濟了。有時去長安城南的終南山采些草葯,拿到市場出售以糊口。

有時去買政府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甚至有時竟過上乞討的生活。「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飢卧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都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實寫照。衣衫襤褸,經常挨餓,動不動就是十來天沒米下鍋。

他的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杜甫每每前去走動。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裡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麼,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

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對他的款待。有一次杜甫鬧瘧疾,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大病初癒,他拄著拐杖出門散步,來到王倚家門。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問清原委之後,十分同情,雖說家境也不富裕,還是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於艱難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動得手腳輕旋,病體頓時鬆快了許多,寫詩對王倚說:「但使殘年飽飯,只願無事長相見。」 (《 病後過王倚飲贈歌 》)飢餓之苦,可以預見。杜甫曾一度把家屬接到長安城南的下杜城。

不久便因生計問題而被迫遷移到長安東北240里的奉先(今陝西蒲城縣),寄居在縣署公舍里。這種生活狀態,杜甫在長安持續了10年。等杜甫混到一個小官的職位時,已經有點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

一代「詩聖」淪落到這步慘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生活的艱難並未使杜甫後退歸隱(當然,他也時時在詩中表露隱逸的念頭,但終未實踐),客觀上,它使杜甫始終處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從而有可能對社會和人生加深認識。

安史之亂時,「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里,他拾過橡栗、挖過野芋,輾轉掙扎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麼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與飢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❽ 中國歷史上兩頂特殊帽子,「綠帽子」與「烏紗帽」有什麼樣的故事

綠帽子」的演變過程長達兩千年,「烏紗帽」則起源自南朝劉宋年間(另有說東晉時宮中就開始流行)。秦漢時期規定犯人穿一種特製的衣服,稱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載「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可見至遲在漢代「赭衣」已為罪犯的代稱。

至隋朝,「烏紗帽」作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貴臣、百官士庶等,貴賤通用。唐初,「烏紗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專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後詔令「烏紗帽」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烏紗帽」不過是一種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詩雲:「不眠瞻白兔,百過落烏紗。」說他晚上睡不著望著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烏紗帽上。但當時的杜甫並無官位。

❾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據《後漢書•輿服志》載:「上古衣毛而冒 皮」,《釋名》雲:「冒,帽也。」《尚書大傳》載: 「成王問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 『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領者。』」帽即「頭衣」、 「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 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說明這個時期已 有束發甚至戴冠的冠帽了。冠帽的產生源於防暑禦寒的需要,人們 把一大片樹葉蓋在頭頂遮日或防雨,把一塊 皮毛包在頭上防凍,就是最初的「帽子」。成 語「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 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時的冠帽不同於現在 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 分,不像現在的帽子蓋住頭的全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和 等級的差別,這種差別隨之在冠帽上明顯地 反映出來。於是,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 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帽。周代後期封建制度初興時,冠帽上的等 級區分走向系統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 服中已分三弁。《禮記》、《周記》、《儀禮》等書 中,關於冠帽制度的記敘更多由簡到繁,不 同等級在不同場合要戴不同的冠帽。如帝王專用的「冕」,它前低後高,表示 恭敬,前面用絲線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視, 兩旁用絲線擋住耳朵,表示不聽讒言,成語 「視而不見」和「充耳不聞」便由此而來。皇 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 戴頭巾。據記載,用來當帽子用的頭巾本來 是平民百姓勞動時擦汗用的,後來才被當 做帽子褒在頭上。冠帽除了反映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外,還 同世俗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在古代,貴 族子弟20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冠禮,表示已 成年,因此後世用冠作為達官貴人的代稱。 又如,在漢朝,冠有十幾種之多,分別供不同 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再如,現代 人們用脫帽禮表示禮貌,但在我國古代,脫 帽是無禮的行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說,張旭酒醉後當著王公的面,竟脫帽露頂, 這在當時是有失體統的不雅行為。我國各民族的帽子更是五彩繽紛、種類 繁多,極具民族特色。很多獨具特色的帽子 已成為識別民族的重要標志。如維吾爾族的 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家族的織錦氈 帽、裕固族的喇叭形紅纓帽、阿昌族的扁筒 式包頭、瑤族的雉尾包頭等等。另外,遼金人 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禮帽。而現在的帽子,其劃分階級和等級的功 能已經弱化,也不與世俗禮儀有著太大的聯 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裝飾打扮。

❿ 用文言文介紹一下杜甫

舊唐書·杜甫傳
【原文】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於彭原郡,拜右拾遺。房琯 布衣時與甫善,時 琯 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 其年十月, 琯 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 琯 罷相。甫上疏言 琯 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 琯 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穀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 ,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 野老相狎盪,無拘檢。嚴武過之, 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及郭英 乂 代武鎮成都,英 乂 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 乂 ,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 (節選自《舊唐書•杜甫傳》)
【譯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後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杜閑,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
杜甫天寶初年應考進士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作文,並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徵兵。杜甫從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區,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房琯平民時和杜甫很友好,當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率領軍隊討伐叛賊,帝准許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琯被罷去宰相一職。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乾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生氣,貶房琯當刺史,從京城趕出杜甫去擔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只得自己背柴火採集橡栗,餓死的兒女有幾個人。一段時間之後,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並賜給他緋魚袋。嚴武與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但杜甫性格狹窄浮躁,沒什麼氣量,憑著恩情放縱不羈。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看著嚴武曰:「你父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也是急躁暴戾,卻也不認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種竹子,枕靠著長江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傖夫一起親昵地遊逛,沒什麼拘束檢點。嚴武拜訪他,他有時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這樣傲慢胡亂。永泰元年夏,嚴武去世,杜甫就沒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就游歷東蜀去依附高適。到了之後,高適卻去世了。這一年,崔寧殺死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亂。杜甫就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躲避戰亂,乘著扁舟下三峽,但是還沒靠岸而江陵就動亂,於是溯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游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陽的聶令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個晚上就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
新唐書·杜甫傳
【原文】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因客耒陽。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譯文】
杜甫字子美,少時家貧不能夠養活自己,旅居於吳、越、齊、趙之地。李邕對他的才學感到驚奇,先前去見他。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困居長安。
天寶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獻祭於太清宮,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進獻了三篇賦。皇上對這幾篇賦感到驚奇,讓他在集賢院等待詔命。命令宰相考試文辭,提拔為河西尉,杜甫沒有接受任職,後來改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杜甫)多次獻上賦和頌(兩種文體),於是就自己大力贊揚自己,並且說:「臣的先祖恕、預以來,繼承儒學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審言時,憑文章顯揚於中宗時。臣依賴繼承的祖業,從七歲開始寫文章,將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體,常常靠人接濟生活,私下裡擔心會死在荒郊外,還希望皇上同情、憐愛我。如果讓臣繼承先祖的舊業,改變地位低下的長時間的屈辱,那麼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揚六經,極為含蘊深刻、感情抑揚,切合時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趕得上揚雄、枚皋。有這樣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棄呢?」
適逢安祿山叛亂,杜甫避亂奔走於涇、渭等三江流域。唐肅宗即位,杜甫疲睏衰弱想要從鄜州投奔皇帝臨時的臨時駐地。(中途)被寇賊捉住。後來杜甫逃了出來,逃往鳳翔拜謁唐肅宗,被授右拾遺的官職。杜甫和房琬是平民之交,房琬因為受他的門客董延蘭(牽累),被罷黜了宰相職務。杜甫上疏說:「罪行小,不應該罷免大臣。」唐肅宗大怒,召見三司來質問。宰相張鎬說:「如果讓杜甫抵罪,這是在斷絕言路。」唐肅宗(怒氣)才緩解。杜甫謝罪說「琬,是宰相的兒子,年輕時就建立有遠大理想要成為純儒,有大臣的體器。時人認為房琬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職。我看他深切地為陛下擔憂,形色中顯出大義,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嘆他功名沒成,志氣被挫敗,非分地希望陛下您棄小錯取大德,所以冒著死罪稱述,我直言激怒、違背了聖意。陛下赦免了罪當百死的我,又賜我還鄉,這是天下的大幸,不僅我獨自蒙受聖恩。」這樣皇帝從此很少和錄用人才了。
當時,杜甫所在的地方到處是盜寇搶掠,而杜甫家眷寓居於鄜州,生活終年艱難貧窮,小兒子甚至被餓死。於是杜甫自身前往鄜州探視。從京城回來,出任華州司功參軍一職。適逢嚴武統轄劍南東西二川兵馬,杜甫前往歸附他。嚴武再次統領劍南時,表薦杜甫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因為與杜甫是世交老友,對待杜甫非常友好,親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見嚴武,有時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狹放誕,曾經酒醉登上嚴武床,瞪著眼說:「嚴挺之竟然有這樣的兒子」,嚴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內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殺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將出去的時候,帽子被簾子的鉤鉤住好幾次,左右的人(把這件事)告訴嚴武的母親,嚴武的母親跑去相救嚴武才作罷,只殺了章彝。嚴武死後,崔旰等作亂,杜甫往來於梓州、夔州之間。於是客居耒陽,當地縣令送給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後死去,時年五十九。
杜甫為人曠達放盪不能自我約束,喜好談論天下的大事,高談而不貼合實際。年輕時與李白齊名,當時號稱為「李杜」。多次飽嘗寇賊作亂的痛苦,堅持自己的氣節不被玷污。做詩歌,感傷世事同情弱者,忠誠不忘君主,人們愛他的忠義。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2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64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6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4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2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7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51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5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