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銀銀帽子頭飾怎麼固定
A. 帽子如何處理才能使在跳舞中很牢固的固定在頭上
男演員主要靠帽子上的帶子,在臉下巴處系住;女演員除了在下巴上系住以外,還可以把頭發在帽子里盤起來,用頭繩固定住頭發,戴上帽子以後,用卡子透過帽子與頭發相加在一起,就會牢固地固定在頭上。
帽子上的帶子,很關鍵,用黃綢條效果最好。因為黃綢條不會奪演員臉上的色彩,不會讓人顯得難看,只會增加美感。略長些的綢條,在下巴處可以系成蝴蝶結,更可以美化臉部的化妝。
B. 苗族銀飾的銀飾文化
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銀飾的精神內涵
在各種銀飾圖案中,寓含著巫術、信仰的圖像占據裝飾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銀衣有一個「宗廟」的圖像造型,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圖樣,其巫術的意義厚重,它具有統管全身銀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銀衣都少不了這個「宗廟」圖樣,且大體穩定,不能隨意創造、變形。還有銀花頭圍上的騎馬武士和小孩銀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造型。苗族圖騰即與苗族有血緣關系的幾種圖像。在苗族古歌中,傳唱是楓木生出了蝴蝶媽媽(即妹榜妹略),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由鵲宇鳥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這樣,與苗族始祖有關的有四種圖騰。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銀角是牛角的圖樣造型。水牛是稻作農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犧牲。傳說苗族的先祖蚩 尤就是頭有角的。據《述異記》記載:「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o」苗族認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動物。雷山苗族常常會把牛稱為「牛媽牛爹」,逢年過節也不會忘了款待牛,要給牛吃酒肉和糯米飯。他們從銀匠那裡取回新打制的銀角時,除了付給工錢外,還要送糯米飯等,以示感謝銀匠給自家製成了吉祥物。在把銀角拿回家裡時要說:「把門敞開,拉牛來了!」並備酒肉慶賀。苗族認為,除天地外,楓樹是祖先之祖。楓樹也當然地在銀飾上有所表現。銀飾上的吊花,多為三角形的楓葉紋,它也作為連結其他圖樣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當中提到了十餘種鳥類,而幫助蝴蝶媽媽孵化十二個蛋的鵲宇鳥,有說是燕子的一種。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楓樹梢變來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為圖騰來崇拜的。因而,銀燕雀是苗族銀飾中一種極為重要的圖樣造型。雷山丹江的主體由銀雀組成的銀簪中,有四隻銀雀,中間的一隻被做得很逼真,神態活靈活現,連一片一片的羽毛紋理也清晰可見,小雀則抽象簡略。都勻王司的銀雀發簪主體就是一隻神態逼真的寫實的鳥,它展翅欲飛,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張,嘴裡還銜著一個銀籠。蝴蝶的紋樣造型在銀圍帕、發簪、銀梳、耳環、衣帽飾、項圈、壓領、銀衣片、背帶、腰鏈、吊飾、手鐲、—戒指、煙盒、圍腰銀牌等幾乎所有的銀飾上都能看到,因為蝴蝶媽媽是傳說中苗族的母親。上述幾種圖騰的紋樣造型都是苗族銀飾不可或缺的。而期於的各種動物、花草圖案造型則可以靈活搭配,給銀匠留下了廣闊的想像和創造空間。
不同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
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這樣寫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相傳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龍卻是蚩尤的對手。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個蛋》當中,「水龍」只是其中的一個蛋,並沒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苗族的歷史文化中,有的地區有招龍、接龍的習俗,把龍視為至尊。但也有好些地區並沒有特殊的龍崇拜。
施洞龍船節的傳說很能代表苗族與龍的關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著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帶著孫子九保下河打魚,老人先上岸。老人離開了一會兒之後,突然烏雲翻卷,不見了孫子。這時,老人不顧風狂浪急,潛下水去找孫子。老人在水下見到一個老洞,他悄悄進去一看,龍正枕著孫子的屍體在睡覺。老人憤怒至極,但他沒有驚動龍,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鐮、火草扎豬尿泡里,又潛回龍洞,放火把龍洞燒了。但是燒龍洞的煙霧卻彌漫著整個清水江的上空。一連七天七夜不見陽光,四下里漆黑一片。鳥不出窩,雞不打鳴,牛不犁田,人也沒法做活路。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穀桿劃著玩。嘴裡無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聲。這時,天竟然慢慢發亮,大家都興奮極了。不久,江面上飄起了一條四丈長、水桶一般粗、花花綠綠的龍屍。在施秉縣的勝秉寨,龍屍被撈了起來。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龍肉,後來各寨子的人都去搶著吃龍肉。不多久,就把整條龍都搶完了。勝秉寨分得龍頭,平寨分得龍頸,塘龍寨分得龍身,榕山寨分得龍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點,分得龍尾,楊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點龍腸子。當人們把龍肉分走後,夜裡,龍的魂靈便給大家托夢說:「我害了老人的孫子,自己也賠了命,你們如果用杉樹做成我的身子模樣,在清水江里劃上幾天,讓我又活起來,我就會保佑你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施洞一帶便興起了劃龍船的習俗。
基於這樣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飾刺綉中,龍就是隨處可見的、有善有惡的、善惡互換的、可以與各種動物「嫁接」的一個符號。但銀飾比刺綉更多地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苗族銀飾中龍的圖樣,最多地是見於頭飾。特別是女性戴的銀角,大多為雙龍戲珠等吉祥圖樣。項圈上,龍紋圖案比較普遍,而且與別的花樣、動物搭配特別豐富,在這里,龍只是動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它可以和各種動植物平等共處於一個項圈之上。如貴州黃平、凱里一帶流行的:「龍鳳搶寶單層響鈴銀項圈」,它單面浮雕雙龍、雙鳳搶寶紋飾,中間是浮雕的龍紋圓盒,下部圈沿墜了貓、鹿、魚和龍紋響鈴吊飾。又如貴州施秉一帶流行的一種響鈴銀項鏈,它的鏈身吊墜鳳凰、蝙蝠、老虎、蟾蜍、雞、馬、魚、人及一串響鈴,項鏈正中墜一個圓盒,一面飾浮雕牛頭紋,一面飾葵花紋,盒下墜刀、劍、挖耳勺等吊飾,就是在實用的短劍上,也鏨有很簡單的龍紋。這龍紋,是在最下層最不起眼的地方。它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龍在苗族心目中的尋常地位。苗族的龍有各種各樣的,諸如牛龍、蛇龍、魚龍、鳥龍、豬龍、羊龍、馬龍、蠶龍、蜈蚣龍、蚯蚓龍、螺螄龍、蝦身龍、雞頭龍、雙頭龍、饕餮龍、狃龍、麒麟龍、穿山甲龍等等。不過,施洞地區龍的這種「尋常性」也是有條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銀帽飾,就有菩薩、仙童以及獅、虎、麒麟珍稀猛獸,沒有龍的圖樣,這似乎又體現了龍的不尋常性。因為孩子年幼,還承受不起這尊貴的龍。龍象徵著一種尊貴。 節日里和人生重大喜慶日子裡著盛裝服飾,並搭配全套盛裝銀飾,有一種珠聯璧合的效果,更顯得雍容華貴,烘託了歡快熱烈的節日喜慶氣氛。日常生活中著便裝服飾搭配便裝銀飾,這樣方便、簡潔、大方,便於日常勞作。西江和丹江的苗族便裝,頭飾只用一支焊有四粒小銀珠的銀簪,既作裝飾也作固定發髻用。只要梳苗族發髻的以上兩地女子,都必用這種銀髻。還有圍腰牌和圍腰鏈,都不僅有裝飾作用,還用於固定圍腰。耳柱過去也配便裝,但日常佩戴耳柱的年輕女子比較少。在農業生產相對發達的施洞地區還有次盛裝,於一些禮儀場合穿著,並搭配相應的銀飾,這樣既莊重得體,又方便行動。另外,在銀飾自身的圖案搭配上,一般講究對稱。例如背部銀衣的銀片,各種動物圖樣都是一邊一隻,小孩銀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對稱的。但在發簪上,也常常有不對稱的造型出現,這種不對稱使銀飾顯得更加靈動、更加呈現出生命的自然狀態。
C. 苗族銀飾的雷山苗族銀飾背後的秘密
中國的西南部貴州雷山縣,一個獨特的少數民族聚居在雲貴高原的密林深處,他們世代傳習著一種習俗,將家中所有的財產都換成白花花的銀子,投入熔爐,鍛造成絲,編製成花,鏨刻成衣 。
銀花、銀鈴、銀項圈、銀帽,苗女全身的銀裝可重達二、三十斤。上百年來,為什麼白銀會成為一個民族的象徵?苗族人又為何要用白銀來包裹自己?
記者和銀匠師傅楊文斌一起,來到了貴州省雷山縣的千戶苗寨。山路很顛簸,20公里的山路我們整整走了三個半小時,才來到中國唯一的銀匠村——雷山縣控拜村。
在雷山縣的每一戶苗家人幾乎家家都有銀裝的收藏。據說每逢苗年節,苗家女子盛裝披銀,項戴數個婁花銀項圈淹沒嘴鼻,胸前配掛重大銀鎖,腕間攜戴數對不同樣式的銀手鐲,她們要比試誰的銀裝最重,誰的最大,誰的最多,獲勝者將會成為蘆笙場上所有小夥子追逐的目標。然而楊光賓卻認為美麗並不是苗族人喜歡銀飾的直接原因。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銀飾的功能性作用。楊文斌告訴我們,苗族人的銀飾可以避邪,還能去毒,防止瘟疫。
村子裡有一棵大楓樹。當地人告訴我們這是保寨樹。苗族古歌裡面說了,蝴蝶是從楓香樹里出來的,跟水泡談戀愛,生十二個蛋。孵蛋孵了十二年,才孵出了苗族的始祖姜央,牛,蜈蚣等等,所以它是苗族崇拜的神樹。傳說蝴蝶媽媽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
一位苗族老人保留著一套西江最早的銀頭飾,上面的蝴蝶玉鉤就是最好的見證。
在今天苗族蠟染上我們同樣看到了蝴蝶的紋樣,苗族人相信,「蝴蝶媽媽」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倘若有文字,苗族人這番深切的傾訴之情,想必會匯成一部史詩。但苗族人像所有沒有文字的民族那樣,他們只能將記憶傾瀉進白色的銀飾中。
控拜村的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楊光賓是楊氏家族第五代傳人,他打出的銀飾工藝成色好、鏨工精細。他正准備打造一付銀角。先要將銀塊打製成26毫米,細如白發的銀絲。
這種細致的活兒很傷害視力,楊師傅說自己37歲那年就戴上了老花鏡。
鏨刻的圖案沒有任何範本,木槌和砧板是他所有的工具,工藝的精細靠的就是心中有圖,手中有數。
之後要製作蝴蝶銀花。一付銀角需要203片銀花焊接而成,而每一片都是要經過手工編制和焊接一點點完成。
楊文斌說用銀絲編制好的銀花粘有焊液,再用吹管焊接,火力溫和,這樣焊接的製品沒有很明顯的焊點,銀飾渾然天成。
在東南州州府所在地凱里市的族工藝品一條街上,我們發現這里的銀飾看起來發烏。楊光賓告訴我們這是一種旅遊商品,用的是鋅白銅,不是銀,而是鍍銀,價格非常便宜。
一套銅飾才一千多元,而銀飾全套則要一萬二三千元。於是很多銀匠們紛紛走出銀匠村自謀生路。
楊文斌十分擔心,旅遊品風行一時就是苗族記憶消失的時候。
楊文斌知道2006年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開始有了這樣的設想:申報堅守在銀匠村的藝人成為工匠大師,呼喚更多外出的銀匠回村鍛造真正的苗銀。
白色的銀裝到底能不能繼續世代照耀著居住在高山深處的苗家人呢?
苗族人如此崇拜銀飾,但是他們聚居的貴州地區並非白銀產區。那麼如此大量的白銀究竟從哪裡獲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 的200多戶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從榕江遷徙而來,頻繁的商業貿易讓苗族人有了打銀的原料。
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D. 貴州游記之五:苗族銀飾
在貴州,銀飾應該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存在。先不說苗族姑娘滿身沉沉的銀飾,就是銀壺銀杯等銀器點也是到處都有,機場、大街上、繁華的鬧市裡的銀飾店也是隨處可見。
說到苗家人的銀飾,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銀匠精心做成。
在千年歷史流傳中,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與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也展示出苗族豐富的精神世界。
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如耳環一兩對,疊至垂肩;項圈三四件,沒頸掩面;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有的銀飾組合部件有數百件之多,呈現出一種繁復之美。
很多苗族銀飾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大型銀飾一方面表現出家庭的富裕程度,同時也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很多銀飾以重為美。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耳環單只重達200克。
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也講究愈重愈好,有的重者逾八斤。全身穿下來有幾十斤之重。
苗族在過節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時刻,都要把銀飾佩戴起來盛裝相配,而且是以多為美。苗族民諺說:「無銀無花,不成姑娘。」
有些人家在女兒年幼的時候就開始為她逐年打造銀飾,一年積一點,存放在專門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兒長到十多歲了,在盛大節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會用銀飾裝扮起來。
苗族人佩戴銀飾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銀飾對於苗族人來說不僅僅是飾品,上面復雜精緻的圖案也是記錄下這個民族古老的歷史。
E. 中式新娘頭飾如何固定 跟妝都包括頭飾嗎
鳳冠霞帔,十里紅妝,中式復古風格的新娘造型,在如今越發流行了。中式新娘頭飾如何固定?婚禮中,跟妝都包括頭飾嗎?需要的話可以參考一下我們的建議哦。
一、中式新娘頭飾如何固定
1、新娘的發飾怎麼固定,得考慮你們具體是哪種頭飾。如果是遮面式的短面紗,那麼可以固定在較長一些的頭紗,或者是帽子上。而頭紗則可以直接固定在馬尾辮的發根處,整體看上去是非常和諧的。
2、而如果是簪花、皇冠之類的發飾,最好是利用發夾來固定。一個較為復雜正式的中式婚禮新娘發型,是會用上很多發夾來固定的。在選擇的時候,盡量選擇和新娘發色一致的發夾。
3、比如說,如果新娘是黑色的話,固定發飾用的發夾也最好是選擇黑色。而如果新娘發色是棕色,發夾就得選擇同色系的。總之,用來固定頭飾的發夾,弱化它的存在感,保持隱秘低調是很重要的原則哦。
二、跟妝都包括頭飾嗎
一般是包括的。
1、在婚禮當天的跟妝服務,是否包含得有頭飾,得看你們的具體服務內容如何。對於我們普通人的婚禮而言,跟妝服務大都是同時包含了妝容、發型等一系列的造型服務的。
2、如果是非常莊重正式的婚禮,通常是妝發分開的,有化妝師、造型師等人員,不會讓跟妝師一個人負責整體造型。所以,新人們在選擇跟妝服務的時候,要跟對方明確清楚自己需要的服務內容。
3、倘若婚禮規模較小,且沒有過於復雜的造型設計,那麼選擇一個負責妝容的跟妝師就足夠了。而婚禮過程中需要換造型,比如從中式換成西式,那麼就要跟對方把造型妝容服務的細節都羅列清楚哦。
結語:
以上就是新娘造型設計上的一些常識分享了,中式復古如今是非常流行的,如果你剛好要舉辦一場中式婚禮,不妨就參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