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太後頭上的帽子是什麼
㈠ 清朝古代妃子的這種頭飾叫什麼 就是圓圓的那種
大兩把頭」由道光皇帝的寵後孝全皇後發明,這個發型需要藉助一些特殊的工具:首先要用鐵絲根據腦袋的大小盤制一個圓圈,用來作為「發架」,在發架之上,再製作一個類似於眼鏡架似的架子,梳頭時,可將這個架子像戴帽子一樣戴在頭上,將頭發從「眼鏡架」中穿向後面,再從「眼鏡架」上發拉下來固定。有架子撐住的頭發,比原來的「小兩把頭」結實緊密得多,可以插戴更多的鮮花和珠寶。從此,清宮貴婦的頭上,便越來越璀璨奪目。慈禧年代,終達頂峰。
㈡ 清朝時期的後妃,她們的旗頭和電視劇中的一樣嗎
在各種反映清朝後宮博弈的影視劇中,對於清朝後宮嬪妃們的裝飾,都是各式各樣的描述,但出現了不盡相同的情況,而旗頭則是最為明顯的區別之一。
(一)錯誤認知
旗頭屬於清朝女子的一種裝飾,類似於帽子。在各種影視劇中,無論是皇太後、皇後、皇貴妃、各級朝廷命婦,還是最低級的宮女,都會佩戴旗頭。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因為旗頭在清朝末期才開始流行。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後金政權是東北建州女真部落建立的政權,建州女真屬於漁獵部落。當清朝入關以後,逐步確定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 在同治、光緒在位時期,旗頭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成為了清朝女性的標配。真正推動旗頭發展的人正是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中期,由於逐漸衰老,慈禧太後脫發嚴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慈禧太後也不例外。起初,慈禧太後佩戴了一套假的二把頭(木質)。久而久之,這種仿製的二把頭開始在清朝貴婦圈中流行開來。樣式越來越詭異,越來越大、越來越寬,逐步形成了清朝末期樣式的旗頭。
㈢ 請問一下慈禧太後穿的衣服叫什麼名字,還有那種帽子,還有她小拇指上戴的尖的東西叫什麼名字
穿的衣服大部分時候應該是朝服,是在正式場合用的,部分時候是旗袍, 平時穿的
帽子就叫帽子嘍,圓的叫帽子, 扁的別名扁方
指尖上套的是養指甲用的, 作用是保護指甲, 叫義甲, 或者甲套吧
㈣ 清末老太太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抹額,婦女束在額前的巾飾,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等,多飾以刺綉或珠玉。漢朝即已出現,明清時代比較盛行。其功能有三:一束發,二裝飾,三防寒。起源於防寒,盛行於審美。
在古代,男女都用抹額。比如唐朝李賀描寫武士的詩《畫角東城》有雲:「水花沾抹額,旗鼓夜迎潮。」宋朝軍隊中教官用紅綉抹額,招箭班用紫綉抹額。直到清朝,男子剃發蓄辮,不必再用抹額。
明清時期的婦女不分尊卑、不論主僕,額間常系有抹額,尤其是北方更為普遍。這個時期抹額的形制有多種:用布條圍勒於額;用彩錦縫製成菱形扎於額;用紗羅裁製成條狀,虛掩在眉間;用黑色絲帛貫以珠寶,懸掛在額頭;以絲繩編織成網狀,使用時繞額一周系於腦後。
冬天所用的抹額另有特點,通常以絨、毛皮等厚實的材料製作;有的用綢緞納以絲綿,外表飾以彩綉;富貴人家的婦女還綴上珠翠寶玉,兩端則裝金屬搭扣,用時圍勒於額,綰結於腦後。
抹額的長度一般在40-50厘米之間,最寬處11厘米,最窄處2.5厘米。其造型也有多種:等寬或者中間寬兩端窄的梭形;兩邊上翹的波浪形;中間細長,兩邊稍寬並逐漸變尖的啞鈴型;中間窄兩邊寬的八字形。
清朝抹額上綉有多種圖案,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比如綉蝙蝠表示有福氣,綉鳳凰表示吉祥如意,綉牡丹表示花開富貴。還有很多裝飾了福、祿、壽、喜等吉祥文字。
㈤ 清宮女子的旗頭,究竟是誰發明的
清宮女子的旗頭有可能是慈禧太後發明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清朝的早中期,他們女性的發飾大多數都是小兩把頭,自己的頭發橫著向下垂兩個髻,然後再根據自己在宮中不同的輩分和地位插上不同的飾品。但是在最開始,也有很多人將蒸發和假發纏在一起做成發髻,但是由於慈禧頭發本身就比較少,而且之後隨著她地位越來越高,插的飾品越來越多。
旗頭造型是清末女子的標配,所以很多一些達官貴人都是出席正式場合必須佩戴的飾品,當然了,一些平頭百姓平常梳的就是一些簡單的盤發,而他們並沒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而一些家庭顯赫或者是地位尊貴的人反而更受當時封建禮數的影響。不過當時這個旗頭造型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駕馭的,就像現在很多人戴帽子好看,也有人戴帽子不好看一樣。每個時代都有當時的審美,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hold住當時的流行物品,所以無論是什飾品都還是有美醜之分的。
㈥ 清朝宮中宮女.格格.妃子.皇後頭上的戴的是帽子還是用頭發包成的
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不用金銀,而多用珠翠,這是崇禎年間的特點。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滿族宮女的發式,是將頭發均分成兩把,謂「叉子頭」,在腦後垂下的一綹發尾,修剪成兩個尖角,稱「燕尾」。此後又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婦女多好之。還有「一字頭」豪華奢侈,高如牌樓,皇室偏愛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發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余,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因此類髻發梳理繁雜,故待到清末剪發風盛行時,就逐漸趨於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發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發式。其梳理方式特別繁復,是受漢族婦女「如意頭」影響而演變而成的,為清宮廷貴婦所鍾愛。
冠子、纂:清代老年婦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紙和黑色綢緞製成的飾物,綉以吉祥紋樣、壽字等,用簪扦於髻上。中年婦女則多戴用鬃麻編成、再裱以綢緞的「纂」,然後飾以鮮花等,更顯其秀美與華麗之色。纂的形狀象一隻鞋幫,僅有二壁,以後又演變為不直接用纂,謂之「真纂」,實際就是在頭上盤一元髻而已。
㈦ 清朝妃嬪頭上頂的是什麼
兩把頭。
兩把頭是中國清代皇後、妃嬪、公主、宮女等在宮內生活的女性,以及貴族婦女、命婦、官員妻妾等入闕時頭上常用的裝飾物。
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發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著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參入假發。清朝晚期,發展出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逐漸取代了二把頭。
(7)清宮太後頭上的帽子是什麼擴展閱讀:
清朝後妃的旗頭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
軟翅頭 「兩把頭」是滿族已婚婦女最常見、最典型的發式。它的雛形發式為「軟翅頭」。梳全發於頭頂,束之以繩,分成兩縷,各用紅線繩纏成兩把,長約三至五寸,呈八字形雙垂於腦後,後來由豎垂腦後逐漸演變成橫卧頭頂,於是發展為「兩把頭」發式,俗稱「高粱頭」。
清初,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後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發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後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發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發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清初的幾位皇太後、皇後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後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飾。用以敦促宮中後妃以節儉為本。
㈧ 清朝時宮廷里的花盆底兒鞋和女人頭上戴的那個像大帽子似的東西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那種大大的「帽子」叫做「大拉翅」,大拉翅是慈禧太後發明的,那種發型是在晚清流行開來的,一些清宮劇里出現的大拉翅,是不符合歷史的。比如說宮鎖心玉里,晴川守陵時就戴著大拉翅,那時是康熙時期,怎麼會出現大拉翅呢?還有老版還珠里也是戴大拉翅,乾隆時期不可能有大拉翅,最多有兩把頭。真正歷史上的大拉翅:
㈨ 女人的生活用品(來自盛京——清宮後妃的生活用品)
盛京皇宮生活究竟是多麼華麗精緻呢?通過【沈陽故宮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所知,後妃的生活用品不僅氣派,更是精美絕倫。圖為【石青綢秀金龍吉服褂】褂身彩綉八團雲龍紋,前胸後背正龍各一。 此褂斑斕、大氣、沉穩,綉工精細。是上至皇太後下至命婦在重要節日和某些吉禮、軍禮活動中套在吉服袍外面或單穿的一種圓領、對襟、平袖緊身窄袖的禮褂。穿戴人的身份、地位之不同,制度亦不同。
圖為【石青緞彩綉平金龍紋女朝褂】是清宮皇後、太皇太後、皇太後、皇貴妃所穿用朝褂,穿著時套於朝袍之外。此朝褂對襟、圓領、無袖,類似今天的長款小馬褂。但就這件朝褂足以看出穿者的崇高地位和顯赫身份,不論正面還是背面,均有金線綉二龍戲珠紋,周圍飾綉吉祥彩雲。下幅為八寶壽山、江崖立水紋飾。
然而清宮皇後、貴妃、嬪妃們的精緻生活不僅僅只是體現在服飾上,通過服飾繼而體現穿戴人的身份地位後,她們身上穿戴的其他配飾首飾就更不簡單了。圖為【黑緞嵌點翠鳳戲牡丹女帽】乾隆年間製作。這頂帽子屬於休閑帽,但僅限於宮廷筵會、節日大婚等禮儀場所。
圖為【點翠頭簪】用於後妃發髻的固定和裝飾,為單插頭簪。同【黑緞嵌點翠鳳戲牡丹女帽】一樣,這點翠頭簪十分醒目,頗受女性遊客的喜愛。簪上部為點翠工藝製成的大朵牡丹花造型,相當形象,而且精緻。關鍵是這花中嵌有一顆珊瑚小珠,色彩鮮明,有點睛之筆之感,令人驚艷。 相信喜歡穿漢服的年輕女孩若是見到了此頭簪,一定欣喜不已。
圖為【透雕盤龍翡翠簪】後妃配飾。以盤龍造型為頭,纏繞在銀簪之上,將裝飾性與實用性融為一體。此簪為清中期精品,不論是工藝還是選材都十分考究。
清宮後妃除了首飾精緻,高貴,就連梳子也非一般材質。圖中分別是【翡翠梳】【牙料描金彩繪花卉紋梳子】其中,這翡翠梳梳背脊鏤雕花卉紋飾,梳齒均勻,做工精良,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
圖為【粉玻璃葡萄花雙環耳盒】看著像是清宮後妃放小飾品的盒子,為純正的「清宮出品」。康熙三十五年,內廷設玻璃廠,從此開始了宮廷御用玻璃器的製造。乾隆時期,宮廷玻璃製造水平達到了頂峰。從造型和色彩都很清新,淡雅,既風華絕代又毫無輕浮之態。
圖為【檀木柄大紅緙絲蘭蝶扇】此扇十分驚艷,在一眾文物中,極為奪人眼目。形為芭蕉,桃紅色地上緙織蘭花、蝴蝶以及靈芝,花枝偃仰有致,蝴蝶翩翩起舞,畫面欣欣向榮,充滿生機。扇面為雙面綉緙,紋飾相同。試想一下,清宮後妃持此扇於春日花園內,一邊漫步一邊輕揮,該是多麼詩情畫意。
但在清宮廷的生活用品中,後妃於生活中的精緻打扮又是何其豐富。當我們在看一些清宮劇的時候,除了被劇情所吸引,也驚嘆於劇中出現的華麗服飾、精緻首飾和其他生活用品。圖為【黑漆屏白地彩綉花蝶紋團扇】【畫琺琅把鏡】【木柄銅鏡】
結合前圖,穿好服飾,弄好發飾,佩上首飾,鞋子的搭配也很重要。圖為【藍緞彩綉暗八仙釘珠馬蹄底鞋】這是清代宮劇中最常見的生活用品,但也是最不被注意的。對於該鞋子的最早認識,還是我第一次看《還珠格格》的時候。但在博物館看到實物之後,突然發現這馬蹄底鞋竟是這般精美華麗。鞋面用藍、黑緞拼接而成,綉各種花紋,還釘有彩色斜珠。
㈩ 古代皇帝皇後戴的帽子是叫什麼
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為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冕版(冕頂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冕冠(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皇後頭上戴的叫鳳冠,身上披的叫霞帔(pèi
)。
鳳冠,因以鳳凰點綴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後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慶典,如婚禮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