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國君帽子兩邊為什麼吊2坨玉
㈠ 古人打仗投降時,為何要口中含塊玉
「《大秦賦》劇中很多器物道具准備得用心。」北師大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對外經貿大學文學院教師趙運濤告訴記者,劇中展現的一些物品都與當時的歷史年代「鏈接」了。
他介紹,比如華陽夫人房內有一面虎座鳥架鼓,這個道具仿造的是出土的戰國文物。此文物屬於楚國,是重要的樂器,具有濃厚的楚文化特色。而華陽夫人的娘家就是楚國,所以這件器物是她的嫁妝。
其實,喝合巹酒不僅傳達了夫妻二人永不分離的寓意,還有更深的含義。古時的酒都由自家用糧食釀造,酒精含量低,味道香甜可口,類似於酒釀、醪糟等飲品。將新人父母釀下甘甜的酒倒入兩瓣苦澀的葫蘆瓢中,寓意夫妻二人從此同甘共苦,患難與共。
㈡ 關於【玉】說點有文化內涵的,謝謝,
1、秦王弄玉典故
「蕭史」-傳說中春秋時的人物。漢《劉向˙列仙傳˙卷上˙蕭史》中說: 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
「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兒,她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歡音樂,是一個吹簫高手。因此,她住的「鳳樓」中,常會傳出美妙的簫聲。有一天晚上,她又坐在「鳳樓」中,對著滿天的星星吹蕭。夜裡靜悄悄,輕柔幽婉的簫聲好像一縷輕煙,飄向天邊,在星空中回呀盪的。隱約中,弄玉覺得,自己並不是在獨奏。因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縷」簫聲,正與自己合鳴。
後來,弄玉回房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個英俊少年,吹著簫,騎著一隻彩鳳翩翩飛來。少年對弄玉說:「我叫蕭史!住在華山。我恨喜歡吹簫因為聽到你的吹奏,特地來這里和你交個朋友。」 說完,他就開始吹簫,簫聲悠美,聽得弄玉芳心暗動,於是也拿出簫合奏。他們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開心。這是一個多甜美的夢呀!弄玉醒來後,不禁一再回想夢中的情景,對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懷。
後來,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就派人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夢中人。沒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蕭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會吹簫。 等弄玉見到蕭史,她真是太高興了,因為蕭史就是她夢里的少年啊!
蕭史弄玉結婚後,非常恩愛,兩人經常一起吹簫,秦國的山林溪邊、藍天、夜空,幾乎時時可以聽到他們的合奏。
秦國的少年男女被他們這種浪漫的行為感染,開始也愛唱歌跳舞,全國的氣氛由嚴肅變成活潑。這種現象使得朝廷臣子很憂心,怕社會風氣因此變壞,所以不斷向秦穆公反應。蕭史和弄玉為了不為難父王,也為了逃避這些煩人的閑話,於是不告而別,躲到一個別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間為他們的消失編了一段美麗的神話。將蕭史和弄玉說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當他們夫婦正在合奏時,忽然天外飛來一隻龍和風,載著他們一路吹蕭,飛到華山明星崖。為紀念蕭史弄玉,後人在此修建了「引鳳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這段奇事,《東周列國志》上有「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的詳細記載。
蕭史者 秦穆公時人 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 公遂以妻焉 日敎弄玉吹簫作鳳鳴 居數年吹似鳳凰聲 鳳凰止其屋 公為作鳳凰 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 一旦隨鳳凰飛去)
2、和田玉的典故
「女媧補天」
相傳遠古之時,天柱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燒,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媧煉以五色石補蒼天,挽救了眾生,又將多餘的補天之石散落在大地,成為今天的各種美玉。這個神話將玉說成補天之物,可見我們民族對玉有著特殊的喜好。
「西王母獻玉」
民間傳說中的西王母子居住在遠古人類的發源地喜馬拉雅山肪和昆侖山肪,曾向黃帝堯舜獻玉,這反映了古人類對自己故鄉的懷念,對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結晶。
「和氏之璧」
2000多年前的楚國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璞玉獻給楚國的厲王和武王,但厲王聽信玉人的讒言,兩次以欺君之罪,先後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腳,後來文王繼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誣為石頭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證實那果然是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於是把這塊美玉琢成玉璧,為了獎勵和氏獻玉有功,遂以和氏之名命名為「和氏璧」。
「完壁歸趙」
還是那塊「和氏璧」,到戰國後期,被楚國用作向趙國求婚的聘禮,贈給了趙國。秦國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稱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雖名曰交換,其實只想騙而取之,趙國也明白秦國的用意但因懼怕秦又不敢拒絕,於是便派機智勇敢,足智多謀藺相如擔任出使秦國,護送「和氏壁」去秦國交換城池的任務,在談判過程中,藺相如識破秦王的陰謀,略施小計,從秦王的手中奪回了「和氏壁」,並順利地帶回趙國。後來,秦統一七國,「和氏壁」被秦始皇琢成「傳國玉璽」世代相傳,上刻「受命子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成為帝王無上權力的象徵。
「弄玉吹簫」
弄玉是古代神化傳說中的神仙佳人,據說是秦穆公的女兒,生時正好有人送來一塊碧色美玉,一周歲生日時,宮中擺了很多珍珠寶石,其女獨抓此玉,弄玩不舍,因起名為弄玉,弄玉長大後姿容絕世,聰明能幹,善於吹簫,不用樂師,就能自成音調,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簫,弄玉吹之,聲如鳳鳴。穆公寵愛此女,特為她修築「鳳樓」,樓前建有高台,名「鳳台」,隨後穆公欲為其女尋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簫引鳳,招得乘龍快婿的典故。
「子罕辭玉」
宋國有位叫做子罕的官員,多年為官,不貪不佔,廉潔清正,深受百姓愛戴。一日有鄉民送來一件璞玉表達對子罕的敬慕之情,並說璞玉外貌不揚,卻是價值千金之寶玉。子罕正色道:「我一向把『不貪』當作寶物,你把寶石當作寶物。如果把他給我,豈不是你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嗎?你還是把他拿回去,這樣你我倆都能保留自己的寶物了。」
鄉民甚感羞愧,說出原委。原來鄉下盜賊蜂起,若把玉留在家中,難免遭劫,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獻玉則既表示敬意,又可免殺身之禍。子罕於是安置這人在城中居住,同時派人督察鄉里加強緝盜,又命玉工把這塊璞玉拿去打磨。果然是色質晶瑩,光澤柔和,世上少有的千金寶玉。子罕命人將玉賣了一大筆錢,交給獻玉人,叫他回鄉去過安寧日子。
「子罕辭玉」作為廉潔正直的佳話就一直流傳下來,為人們所傳頌了。
3、玉器一般和佛教有緣,從此入手http://www..com/s?ie=gb2312&bs=%D3%F1+%B5%E4%B9%CA&sr=&z=&cl=3&f=8&wd=%E1%B6%D3%F1+%B5%E4%B9%CA&ct=0也可
4、一些成語
寧可玉碎,不願瓦全。
無陽不看玉,月下美人多。
太平盛世玉生輝 豐年玉、荒年穀 無瑕勝美玉 化干戈為玉帛
萊霞倚玉樹 玉石之美也 玉不琢不成器 君子必佩玉 東方玉文化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玉貌花容 玉石俱焚 玉潔冰清 玉波靜海
玉魚之斂 玉皇大帝 玉姜避難 玉燕投懷 玉扇之報 玉昆金友
玉人吹蕭 玉粒桂薪 玉川之奴 玉潤珠圓 玉馬白駒 玉山自倒 金相玉質 金吊珠玉金聲玉振 金校玉葉 金口玉言 金馬玉堂鑒玉尚質,執玉尚謹,用玉尚慎。
家家抱荊山之玉,人人握靈蛇之珠。
藏玉顯真情,佩玉升情操。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玉馬朝周 玉石難分 玉山將崩 玉田娶婦 玉關人老 玉後無當
玉斧修月 金題玉嫂 金玉貨賂 金科玉律 金玉良言
金玉滿堂
㈢ 翻譯古文
譯文:駱賓王,浙江義烏人,七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了【著名的《鵝、鵝、鵝》就是他七歲時候寫的】。武則天當權的時候,多次呈上奏摺進言說事,闖了禍被貶謫為臨海丞【「臨海丞」是個官職名稱】,因為志向得不到伸展而沮喪消極,最後還辭官離開。文明年中期【「文明」是唐睿宗李旦使用的第一個年號】,徐敬業起兵想要對當朝造反,駱賓王前去投奔徐敬業,被布署為徐敬業的府中僚客。駱賓王替徐敬業寫討伐天下的檄文【「檄文」就是古代貼在牆上的討伐的布告,相當於公布天下的戰書】,嚴厲的痛罵武則天的罪行。武則天讀過駱賓王寫的檄文,驚訝地說「誰可以和駱賓王相匹敵啊!」然後又說:「有像駱賓王這種人才而不中用,是宰相的過錯!」等到徐敬業的造反失敗後駱賓王亡命天涯躲避禍事,最後不知足跡到了哪裡。終於翻譯完了,呼~~好久沒做翻譯文了,有點小喘,呵呵,希望我能給您幫助!㈣ 楚文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詳細資料大全
楚文王(?―公元前677年),羋姓,熊氏,名貲,楚武王之子,母鄧曼,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7年在位。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死於伐隨途中。次年,熊貲繼位為,是為楚文王。楚文王早年受過嚴格教育,他的師傅是從申國請來的,史稱「保申」。因楚武王在位長達51年,所以楚文王繼位時已人到中年,其性格是鋒芒畢露的。《楚史》記載:「楚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於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許這是楚武王的遺命而由楚文王付諸實施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稱:「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時(楚文王元年),而事實的遷郢則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基本介紹
- 本名 :熊貲
- 別稱 :楚文王
- 所處時代 :東周春秋前期
- 民族族群 :華夏族
- 出生時間 :不詳
- 去世時間 :公元前677年
- 主要成就 :征服權、羅、鄧、絞、申等國,遷都於郢
- 前任國君 :楚武王熊通
- 繼任國君 :楚成王熊惲
- 英文名 :King Wu of Chu
人物生平
楚武王五十一年(魯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熊貲的父親楚武王去世,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繼位後,開始從丹陽遷都郢都。 楚文王二年(魯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冬天,楚文王舉兵北上討伐申國(故址在今河南南陽)。楚、申之間有鄧國(在今湖北襄樊一帶),楚伐申,必須假道於鄧。鄧與楚為姻親,當時的鄧國國君鄧祁侯是楚文王之舅。楚文王雖有伐鄧之意,一時尚無口實。楚文王引兵過鄧時,鄧祁侯說:「楚文王是我的外甥」,於是讓他停在鄧國,設宴款待他。騅甥、聃甥和養甥請求鄧祁侯殺掉楚王,鄧祁侯不許,於是三人說:「亡鄧國者,必是此人。等到他滅了申國,再來滅鄧國,就好像咬噬您的肚臍一樣,再也來不及圖謀應付了。要殺他,只有乘這個時候。」鄧祁侯不聽按正規的禮儀接待楚文王後,楚文王繼續北上,攻滅了申國,除掉周朝南土最大的一個異姓國,將申變成楚國的一個大縣。此時,鄧雖倖存,但已危若釜底游魚。次年春天,楚師在自申返楚的途中伐鄧。 楚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楚文王派兵攻打蔡國(今河南上蔡縣)。從郢都到蔡國,全程約400公里,楚伐蔡必須向一些小國假道,不像在江漢平原上來往那麼自由自在。論戰略,楚武王用兵如波浪式推進,楚文王用兵則跳躍式突進。自從楚武王揚言:「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只過22年,其子楚文王就開始逐鹿中原。 楚文王此次伐蔡,意在拔除中原南部最大的一個姬姓封國。楚文王伐蔡的緣由,從表面上說,是應息侯之請,去懲罰無無禮的蔡侯。息是蔡的南鄰,故址在今河南息縣。蔡夫人和息夫人是姐妹,都出身於陳國公室。蔡侯先娶,息侯後娶。息夫人美貌,自陳過蔡,將赴息,蔡侯以姐夫名義阻留求見,有輕浮的言談舉止。 息侯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於是派人對楚國國君楚文王說:「請您假裝進攻我國,我向蔡國求援,蔡哀侯一定會派軍隊來,楚國再乘機攻擊蔡國,可以建立戰功。」楚文王聽從息侯的計策立即整軍出征。九月,楚師與蔡師在莘地(今河南汝南境內)相遇,楚師勇銳,蔡師一觸即潰,蔡哀侯被楚師俘獲並被帶回郢都。 蔡哀侯由於在莘地戰役遭俘,因此怨恨息侯。為了報復,蔡哀侯便故意向楚文王渲染息夫人的美貌。楚文王聽到蔡哀侯之言,貪戀息夫人的美貌,於是以巡遊為名來到息國。息侯款待楚文王,楚文王見息夫人果然容貌極美。次日,楚文王設宴招待息侯,乘機以武力俘虜息侯,滅亡息國。楚文王將息夫人帶回楚國,納娶息夫人為妃,並讓息侯擔任守衛城門的士兵。息夫人聞訊後,想投井自殺,但遭斗丹勸阻作罷。息夫人為保全息侯的性命,無奈嫁給楚文王。息夫人進入楚宮三年,為楚文王生下兩個兒子:楚堵敖和楚成王。息夫人在楚文王面前少言寡語,幾乎從不先開口。一次,楚文王詢問息夫人何以如此不歡,息夫人回答說:「我一個女人,伺候兩個丈夫,即使不能死,又能說什麼?」楚文王認為是蔡哀侯的緣故才滅亡息國,於是再度派兵攻打蔡國,同年七月,楚軍進入蔡國。並繼續扣留蔡哀侯,蔡哀侯在楚國被軟禁9年後去世。 楚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9年),齊、宋、陳、衛、鄭五國國君會盟於鄄邑。齊,成為五國中的霸主。楚文王為逐鹿而深入中原腹地,向正在成為霸主的齊國示威,於五國會盟的次年,舉兵伐鄭。史稱「鄭居天下之中」。鄭都的故址在今河南新鄭。 文王即位到滅鄧,伐鄭為止,在國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但他的性格又是矛盾的。《楚史》稱他,「強硬如挾雷帶電,詭譎如翻雲覆雨。」除了七分雄鷙,還有三分昏庸。但若順其天性,遂其所欲,又可能是三分鷙,七分昏庸。由於受著楚國政治體制的約束,才使他不至於淪落為昏君庸王。 先王的訓誡,師傅的教育,加上自己的閱歷,使文王漸漸學會分辯直臣和佞臣。同時,注意選賢舉能,甚至可以不分民族,不分等級,破格提拔,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左傳·哀公十七年》說文王以俘獲的申人彭仲爽為令尹,彭仲爽不負所望,戰勝攻取,使楚國的邊界達到中原的汝水流域。 魯庄公十八年秋,巴師襲擊楚國權縣的那處。楚國君臣輕視巴人,疏於防範,終至於釀成大禍。事出突然,權尹閻敖因無備而棄守,隻身泅水逃命以致巴師長驅北上,一度進逼郢都的南門。文王大怒,處死閻敖,他的族人作亂竟與巴國同謀反叛。次年春,文王在津地(今湖北江陵縣或枝江縣)被巴軍打得大敗。文王率楚師回到郢都,司官門守衛之責的大臣鬻拳拒不迎納。文王無奈,為了以功補過,就轉而進攻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黃國是淮河上游的一個小國,公族為嬴姓,西北與息縣為鄰。文王接受因輕敵而致的教訓,調將用兵又像先前那樣得心應手,在踖陵打敗了黃國的軍隊,文王迅即撤兵,到達湫地時得了病。 夏季,六月十五日,在一個名為淵的地方,楚文王暴病而死。鬻拳把他安葬在絰,然後自己也自殺身亡,葬在地宮的宮門內。為政舉措
創立縣制
- 背景
- 措施
- 特點
領路之人
楚武王非常注重兒童的早期教育,為他專門請來洋家教:申國人葆申。申國在今陝西一帶,早些年也是少數民族部落,後來與周王室通婚,從而擺脫二等公民的境地。因此,申國雖然是一個小國家,但其受中原文化薰陶已久,在楚武王眼裡,也算是先進性文化的代表。 葆申性格謹慎,兢兢業業地教導楚文王,不在話下。後面這位學富五車的學者還會有出彩的表演。 楚文王接班時,已經是一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應該說,父親武王留給他的是一份豐厚的遺產:一套精明能乾的領導班子,一支能征善戰的威武之師。這讓楚文王做起事來,顯得稱心如意。比如,為了更好的「觀政中國」,楚文王一上任就進行遷都,把首都遷到了郢(今宜城楚皇城),這件龐大的工程就完成得相當順利。比如,楚文王相當長時間都親自率部在外面南征北戰,家裡的事情被一班文臣們治理得井井有條。 與治理國家相比,楚文王指揮軍隊沖鋒陷陣的興趣似乎更大一些。楚文王二年(魯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冬天,楚文王舉兵北上討伐申國(故址在今河南南陽)。楚、申之間有鄧國(在今湖北襄樊一帶),楚伐申,必須假道於鄧。鄧與楚為姻親,當時的鄧國國君鄧祁侯是楚文王之舅。楚文王雖有伐鄧之意,一時尚無口實。楚文王引兵過鄧時,鄧祁侯說:「楚文王是我的外甥」,於是讓他停在鄧國,設宴款待他。騅甥、聃甥和養甥請求鄧祁侯殺掉楚王,鄧祁侯不許,於是三人說:「亡鄧國者,必是此人。等到他滅了申國,再來滅鄧國,就好像咬噬您的肚臍一樣,再也來不及圖謀應付了。要殺他,只有乘這個時候。」鄧祁侯不聽按正規的禮儀接待楚文王後,楚文王繼續北上,攻滅了申國,除掉周朝南土最大的一個異姓國,將申變成楚國的一個大縣。此時,鄧雖倖存,但已危若釜底游魚。次年春天,楚師在自申返楚的途中伐鄧。 此事還衍生一個歷史典故「噬臍莫及」。自己的肚臍怎麼能咬得到呢?由此比喻做某些糗事,後悔也來不及。唐代詩人胡曾有詩言道:「鄧侯城壘漢江乾,自謂根深百世安。不用三甥謀楚計,臨危方覺噬臍難。」遷都於郢
楚文王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奠定楚國的根基,他即位後採取的第一大戰略行動就是把都城定在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關於「始都郢」的時間,《世本·居》說是「武王徙郢」;而《史記》的《楚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都說是楚文王時期,後者說得更加具體:「楚文王熊貲元年,始都郢。」另據《後漢書·地理志-江陵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更明確地指出在楚文王繼位後,由原都丹陽遷入新都的。楚武王懾服漢東諸國,楚國勢力已伸入江漢地區腹地,故楚文王即位後即遷都於郢,實際上是對楚武王戰略行動的承襲與發展。 至於始都郢的地址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家意見不一致。自杜注為湖北江陵北紀南城起,一直成為流行的說法,也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據史籍與考古發掘材料,進一步考證郢都的地址問題,提出很有價值的見解。 石泉認為:春秋、戰國的楚郢都及秦漢江陵城應在當時的沮漳二水間(今蠻河流域下游)、漢水以西不遠處。今楚皇城遺址(指今湖北宜城西。筆者注)應即楚郢都及其後繼城市秦漢江陵城故址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第一版)。 張正明認為郢都先後有好幾個,楚文王始都郢,在今宜城境。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楚昭王出逃,後雖回郢,但楚吳戰爭未息,公元前504年,楚王遷都於[若阝],而仍稱郢。幾年後,楚昭王又遷都於江陵,即紀南城,也仍稱郢。故楚國以紀南城為都,長達220年左右(張正明《楚文化史》)。王光鎬認為,「如果拋棄一切先入為主的偏見,實實在在地面對紀南城遺址的地層、遺址、遺物材料,它之絕非楚郢都當毋庸置疑」。所謂郢都,無疑是一座相當都城建制的城,……這是一座楚宣王至楚頃襄王元年前後的楚陪都,稱「[艹/喬戈]郢」。「真正的楚郢都應在漢水西部的今宜城楚皇城遺址(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 此外,還有其他不同說法,此不一一列舉。我們這里採取的是傳統說法,即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紀南城)起,至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取郢都、楚徙都陳,一直定都在此,前後長達411年之久(其中楚昭王時曾有短時遷徙)。 郢都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兼有水陸之便,東接雲夢,西扼巫巴,北連中原通衢,南臨長江天險,不僅自然條件優越,而且戰略地位重要,從此成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楚國的發展與強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楚文王定都郢後,表明楚國已牢固地控制江漢地區。為承繼楚武王「欲觀中國之政」的意願,立即全力北進。當時漢東道路已被打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漢北,以直接叩開北通中原的大門。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領兵攻申。申,姜姓國,周宣王所封,是原西周王朝控制荊楚的重鎮。攻申必經鄧。鄧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國(楚武王夫人鄧曼是鄧人。)但它與楚近鄰,當時征服鄧更有直接意義。鄧人對此是有警覺的,如騅甥、聃甥、養甥等三位大臣就力主乘機殺掉楚文王,說:「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鄧侯不聽。楚文王經鄧攻打申後,回歸時果然又攻打鄧國。楚文王這次雖未滅申、鄧,但楚國勢力實際上已伸入南陽盆地。 楚文王在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後,又圖謀東向,以擴大北上的通道。恰在此時,地處汝水之蔡(今河南新蔡西南)和地處淮水之息為息侯夫人息媯發生矛盾,給楚文王出兵蔡、息提供機會。據《左傳·庄公十年》載,蔡侯娶陳(今河南淮陽)女為妻,息侯亦娶陳女息媯,當息媯出嫁息侯經過蔡時,蔡侯無禮,息侯惱怒,遣使至楚要楚文王攻打息國,息向蔡求救,楚可借口攻蔡。楚文王依計行事,於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秋,出兵攻蔡,在蔡之莘地大敗蔡國,並虜蔡侯歸,接著把他釋放。這件事影響很大,《史記·楚世家》說:「楚強,陵江漢小國,小國皆畏之。」杜預《春秋》注說:「楚辟陋在夷,於此始通上國。」「上國」指中原華夏之國,一向被華夏諸國視為蠻夷小國的楚,現以強有力的面貌出現在中原的舞台上,為諸夏所側目。過四年,楚文王又滅息以為縣,虜息媯,並長驅直入蔡國,佔領其地。 正當楚文王東拓北進節節勝利時,齊國經一段時間內亂後,公元前685年(楚文王五年),齊桓公立,以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679年(楚文王十一年),齊桓公盟宋、陳、鄭諸國,開始稱霸。楚文王也不示弱,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為徹底打通北入中原的通道,與齊桓公抗衡,出兵攻鄧,一舉滅掉鄧國。史籍雖無楚滅申的具體時間記載,但從前述「伐申過鄧」來看,滅申與滅鄧時間大體是一致的。至此,北通中原的大門業已洞開。同年,楚文王以鄭厲公復位「緩告於楚」為由,發兵討伐鄭國,直抵棟(今河南禹縣)而還。鄭是姬姓國,又是春秋初期大國,楚文王竟借口懲罰,足見楚國已挺進中原與齊國爭霸。楚文王和齊桓公幾乎是同時步入春秋大國爭霸的歷史舞台。楚國經過武、文王兩代的不斷奮戰,「欲觀中國之政」的願望已經實現。清人顧櫟高說:「楚橫行南服,由丹陽遷郢,取荊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羅、鄀,以鄢郢之地,定襄陽以為門戶,至滅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楚文王的定都郢與北進,為後來楚國北上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趣聞軼事
和氏璧
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捧著進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玉匠(治玉的匠人)鑒定,玉匠說:「這是塊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左腳。 卞和獻玉 等到楚厲王去世,楚武王繼位後,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進獻給楚武王。楚武王讓玉匠鑒定,玉匠又說:「這是塊石頭。」楚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自己,於是砍掉他的右腳。 等到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繼位後,卞和就抱著那塊璞玉在楚山下哭泣,卞和整整哭泣三天三夜,眼淚哭干直到流出血來。楚文王聽說後,便派人去詢問卞和哭泣的原因,說:「天下受斷足之刑的人那麼多,為何獨獨你哭得這么悲傷呢?」卞和說:「我不是悲傷腳被砍掉,而是悲傷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貞的人稱作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楚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發現真是一塊寶玉。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受鞭刑
楚文王得到茹黃之狗和宛路之箭,就用它們到雲夢澤打獵,三個月不回來。得到丹地的美女,縱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聽政。大臣葆申說:「先王占卜讓我做太葆,卦象吉利。如今您得到茹黃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獵,三個月不回來。得到丹地的美女,縱情女色,一年不上朝聽政。您的罪應該施以鞭刑。」楚文王說:「我從離開襁褓就列位於諸侯,請您換一種刑法,不要鞭打我。」葆申說;「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廢棄。您不接受鞭刑,這是讓我廢棄先王之命。我寧可獲罪於您,也不能獲罪於先王。」楚文王說:「遵命。」於是葆申拉過席子,楚文王伏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細荊條捆在一起,跪著放在楚文王的背上,再拿起來。這樣反復做了兩次,對楚文王說:「請您起來吧!」楚文王說:「同樣是有受鞭刑的名聲,索性真的打我一頓吧!」葆申說:「我聽說,對於君子,要使他心裡感到羞恥,對於小人,要讓他皮內覺得疼痛。如果讓他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那麼讓他覺得疼痛又有什麼用處?」葆申說完,快步離開朝廷,自行流放到澡淵邊上,請求楚文王治自己死罪。楚文王說;「這是我的過錯,葆申有什麼罪?」於是改弦更張,召回葆申,殺死茹黃之狗,折斷宛路之箭,打發走丹地美女,將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上,數年時間兼並三十九個國家,擴大楚國的疆土,使楚國日益強盛。 《呂氏春秋·貴直論第三·直諫》: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聞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變,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於淵,請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過也,葆申何罪?」王乃變更,召葆申,殺茹黃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後荊國兼國三十九。令荊國廣大至於此者,葆申之力也,極言之功也。獬豸冠
相傳,楚文王曾獵獲一頭獬豸(獬豸是有著羊的身體、麒麟外觀的瑞獸,擁有分辨正與不正能力),並用它的皮毛做成一頂帽子,成為「獬豸冠」。楚文王喜好戴獬豸冠,因此楚國人爭相仿效。到漢代時,獬豸冠竟成為執法者的禮帽。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楚武王(熊通) 母親:鄧曼妻子
息夫人(亦稱息媯)兒子
楚堵敖(熊艱),母息夫人 楚成王(熊惲),母息夫人
㈤ 卞和泣玉文言文翻譯
卞和泣玉文言文翻譯: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從楚山中得到一塊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命令玉匠鑒別。玉匠一看就說:「這只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是有意欺騙他,於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腳。
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位後,卞和又把那塊璞石獻給了武王。武王又讓玉匠鑒別,玉匠又說:「 這只是一塊石頭。」武王也認為卞和是有意欺騙他,於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腳。
而後,武王駕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著那塊璞石,在楚山腳下一連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淚流盡,血也哭了出來。
文王聽說了這件事後,就派人前去調查原因,那人問他說:「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並非因為失去雙腳而感到悲傷,而是痛心世人將寶玉看作石頭,把忠誠的人稱為騙子,這才是我感到悲傷的原因啊!」
文王聽到回報,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塊璞石,果然從那塊璞石中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於是命名這塊美玉為「和氏璧」。
《卞和泣玉》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⒂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為和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⒀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注釋
1、和氏:相傳名為卞和,春秋時楚國人,和氏璧發現者。璞:含玉的石頭。
2、厲王:春秋楚國國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3、相: 鑒別,鑒定
4、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鑒別。
5、誑:讀kuáng。欺騙。
6、刖:讀yuè古代一種斷腳的刑罰。
7、薨:讀hōng。古代大臣或諸侯的死。
8、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10、文王:名熊貲,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11、泣:這里指眼淚。
12、奚:為什麼。
13、題:品評,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14、貞士:堅貞之士,忠誠正直的人。
15、理:治理,這里指對璞石進行雕琢。
16、奉:讀pěng,同「捧」。
《卞和泣玉》賞析
《卞和泣玉》出自《韓非子》,文章通過圍繞和氏璧展開,說明只要堅持真理,終有一天會得到世人的認可。堅持真理,終被認識,偏聽偏信,害人誤事。凡事不能只看錶面,要挖掘事物的實質。同時也警示人們,芸芸眾生,真正能識玉者寥寥無幾。讓他人相信自己的獨到之處也是要付出努力,甚至是代價的!
《卞和泣玉》創作背景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韓非子》 是在韓非子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
《卞和泣玉》作者介紹
韓非子,即韓非,為韓國國君之子,戰國末期韓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韓非子》一書。
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於一身,將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言論及著作。其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
韓非著有《孤憤》《五蠹》《內儲說》《外儲說》《說林》《說難》等文章,後人收集整理編纂成《韓非子》一書。
㈥ 求優孟諫楚莊王原文
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綉,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致死。」優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此乎!」於是使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與言曰:「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優孟曰:「若無遠有所之。」既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余,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庄王置酒,優孟前為壽。庄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為相。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庄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餘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於是庄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節選自《史記·滑稽列傳》)
譯文如下:
優孟是楚國的藝人,身材高大,富有辯才,經常用談笑的方式委婉地勸諫。
楚莊王有一匹好馬,楚莊王非常喜歡它,經常給馬穿上綾羅綢緞,把它安置在華麗的宮殿里,專門給它准備了一張床作卧席,拿棗脯喂養它。馬的生活水平過於優越,肥胖得不得了,生病死了。楚莊王非常傷心,命令大臣為死馬治喪,准備用棺槨裝殮,按大夫的葬禮規格來安葬它。庄王身邊的大臣覺得這事太過分,爭著勸諫,不同意這樣做。庄王大怒,下令說:「如果再有膽大敢為為葬馬的事情進諫的,立刻處死!」
優孟聽說了,就走進宮殿大門,仰天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庄王很吃驚,問他為什麼哭得這么厲害。優孟哭涕著回答說:「寶馬是大王的心愛之物,理應厚葬。堂堂楚國,地大物博,國富民強,有什麼要求辦不到?大王卻只用大夫的規格安葬它,太薄待它了。我建議用君王的規格來安葬它。」
庄王忙問:「那怎麼辦好呢?」
優孟回答:「用雕木的美玉做棺材,用最上等的梓木做外槨,拿樟木等貴重木材作裝飾,再派幾千名士兵挖掘墳墓,老人和孩子背土築墳,然後,讓齊國和趙國的使節在前面陪祭,韓國和魏國的使節在後面護衛。安葬完畢之後,再為它建立祠廟,用豬、牛、羊各一千頭的太牢禮來祭祀它,並且安排一個一萬戶的城邑進行供奉。諸侯各國如果聽說大王這樣厚待馬匹,肯定會影響很深刻,都會知道大王把人看得很低賤,卻把馬看得很重。」
庄王說:「哎呀!我怎麼竟然錯到這種地步!現在該怎麼辦呢?」
優孟說:「請讓我用對待六畜的方式來埋葬它。用土找做外槨,用銅鍋做棺材,用姜和棗來調味,在加進木蘭,用稻草作祭品,火光做衣服,把它埋葬在人們的腸胃裡。」
庄王同意,於是就派人把馬交給主管膳食的太官,並且告誡大臣們,讓他們不要宣傳庄王原先的打算。
楚國宰相孫叔敖知道優孟是個賢人,很看重他。孫叔敖病重快要去世的時候,,囑咐自己的兒子說;「我死了以後,你沒有了依靠,說不定會貧困,如果那樣的話,你就去拜見優孟,只要你說是孫叔敖的兒子就可以了他會幫你。」
過了幾年,孫叔敖的兒子果然窮困潦倒,不得不靠給人背柴度日。有一天,他遇到了優孟,就對他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父親要去世的時候,囑咐我貧困的時候拜見您。」
優孟打量了他一番,說:「你別出遠門。等我消息。」隨即,優孟回家,命人縫制了類似孫叔敖的衣服帽子,給自己穿戴上,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一年多以後,優孟簡直活像孫叔敖,連楚王和他左右的大臣們都分辨不出來。庄王舉行酒宴,優孟穿戴一番,上前敬酒祝壽。庄王大吃一驚,以為孫叔敖復活了,要任命他為宰相。優孟說:「請允許我回去和妻子商量商量,三天以後再來就任宰相。」
三天以後,優孟來了。庄王問:「你妻子說了些什麼?」
優孟答:「我妻子不同意,她說楚國宰相不值得做。孫叔敖身為宰相,忠誠廉潔,所以楚王才得以稱霸。現在他死了,他兒子卻連立錐之地都沒有,窮得靠背柴維身。像孫叔敖那樣,還不如自殺。」
庄王感到慚愧,向優孟道歉,馬上召見孫叔敖的兒子,把寢丘的四百戶封給他,用來供奉孫叔敖的祭祀,後來傳了時代都沒有斷絕。
㈦ 為什麼君王的帽子前面吊著12根玉石珠串
這象徵著皇帝的權力,征著古代奴隸或封建君主的最高權力和政治思想。原意是提醒你不要看,不要被眼睛蒙蔽。當然這12旒玉石珠串同時也經歷過朝代的變化。
12根玉石珠串是為了保持君王的威嚴以及提醒君王的義務。據《明史》記載,明朝天子之冕前後分別垂著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不同的朝代在形制和場合上都發生了變化,從12旒改為5旒,通常是5旒,每根有九顆珠子,象徵著「九五之尊」。同時按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因此這也是有嚴格的等級之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