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戴帽子的是什麼古服
① 古人為何要戴「帽子」
我們常常在各個影視劇中看到古人都戴有帽子,不管是哪個朝代,帽子斗是無所不在,那麼帽子到底是什麼象徵呢?
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象徵,帽子雖經歷朝代的轉變,但象徵標志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志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出男人的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的發展和瓦解。
② 烏紗帽是什麼時候被納入官服體系的
中華服飾文化發展已久,在這些多樣的服飾樣式中,對於古人來說,帽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單品。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他們的服裝搭配中大都少不了一頂帽子的存在。而帽子在古人的服飾文化中,也有特別的名稱,叫做“冠冕”。
當然除了官員佩戴的烏紗帽以外,還有其他種類的帽子。而其他種類的帽子的佩戴人群就比較廣泛,不像烏紗帽那樣只能官員擁有。人們戴這種帽子主要就是為了夏天遮陽,冬天保暖,一般有草帽和布做到帽子。像這草帽的好處就是夏天既可以起到遮陰,不被太陽光線暴曬,還可以透風,不容易因為流汗導致頭部悶著;布帽子的好處就更簡單,冬天天氣冷,佩戴這種帽子可以更好的起到保暖的作用,不容易散發熱氣,避免了感冒出現的幾率。
③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服飾禮儀制度由來已久,古人戴帽有哪些講究
中國一直以來都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而且中國的服飾禮儀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古人戴帽子都有哪些講究呢?在中國古代,不同等級的人所戴帽子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朝代,他們的帽子的戴法也有所不同。
三、綜述
古人戴帽子是十分有講究的,不同年齡,不同等級的人所戴的帽子是不同的。
④ 可以介紹一下漢服有關的知識嗎
✍漢服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漢民族傳統服飾。隨著朝代的更迭,經濟的發展,人們審美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漢服的形制會相應地發生改變。時至今日,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漢服在款式,材質,設計,上也做出了許多改良。接下來就跟大家說說有關漢服的知識吧。
⑤ 古人為何愛戴帽子不是為了美觀 背後藏特殊意義
古代人很喜歡穿戴帽飾,並不是為了美觀,而是為了彰顯地位與身份。(示意圖/達志影像)
在博物館欣賞 歷史 文物時,會發現畫像中的皇帝都會戴帽子,帽子對於古人到底有多重要?每一朝皇帝所戴的帽子都不同,而且古代穿衣戴帽的款式會隨 社會 等級和場合改變,戴帽子不只寓意成年,同時也彰顯地位與權力。
古代並沒有帽子一詞,帽飾最初被稱為「頭衣」或「元服」,在《儀禮·士冠禮》就有相關記載「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古代男性到了20歲就會舉行冠禮,指父親或家中長輩會替家族裡剛成年的男性戴上帽子,寓意長大成人,已有戴帽子的資格,能夠肩負重責大任。
此外,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第一篇就是《士冠禮》,在南宋朱熹的《童蒙須知》也提到,孩童的禮教由冠禮、服飾開始,可見古人對於冠禮相當重視。此制度從天子到士庶都是如此,若是未行冠禮就沒有治人的資格,但帽子並非所有人都能配戴,庶民通常只能以青巾裹頭,因此被稱為「黥首」或「黎民」,所以孔子才會勉勵學生要有軒冕之志。
另外,每一朝皇帝戴的帽子名稱與款式都不同,以漢武帝的畫像為例,他戴的帽子稱作「冕」並搭配冕服,一般舉行重要儀式才會穿戴,而明朝皇帝也會穿冕服,無論登基還是祭天,明成祖畫像中的服飾就是冕服,而唐太宗則是戴「襆頭」並搭配常服,屬於休閑穿搭,整體視覺讓人感覺較輕盈,而宋太祖同樣也是戴襆頭,但已經過改良,稱做「展腳襆頭」。
由此可知,帽飾在古代 歷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每個階級穿戴的都不同,但也有人脫離 社會 ,不再追求功名利祿,因此選擇不戴帽子,但這類人大多是對朝廷失去信心,例如東漢的袁閎,還有唐朝李白,他就曾在詩詞中寫下「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古人對於儀容非常重視,若是穿錯衣服或帽子,不僅僅是穿搭錯誤而已,甚至有越界的意思。
⑥ 中國古代帽飾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有趣的是,在漢族已不是很講究的時候,作為習慣於戴帽子的少數民族,一面推行漢化制度,一面卻嚴格要求不得戴帽子,還有人為此丟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見城裡婦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襖的,就責備留守的任城王元澄,問他為何不管,元澄辯解說,戴帽子穿小襖的只是少數。孝文帝很生氣,質問他:「你是否覺得全城人都應該戴帽子穿小襖呢?」結果將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員全罷免了,演出了我國歷史上為帽子而丟官的一幕,可見戴不戴帽子在當時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此事在《魏書》《北史》上都有記載。而據《宋書。禮志》記載,當時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漸以帽子為常服,這對推行漢化的北魏不啻是一個諷刺。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黑色的紗製作的帽子。它不是嚴格的一類帽子,而是將凡是用烏紗製作的帽子都可稱為烏紗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紗帽。宮官和官宦有戴烏紗帽的。隋唐時烏紗帽成為朝中官員的一般頂戴。到宋代,四腳襆頭興起,原來式樣的烏紗帽逐漸廢止,但由於襆頭亦多用烏紗製作,故仍將襆頭稱為烏紗帽。宋代烏紗帽多為展腳,即帽翅平展,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大臣們在朝上竊竊私語。在明代,官員戴的烏紗帽的定製是前低後高呈台階形,兩翅為牛舌形,寬寸余,長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樣式者。由於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烏紗帽,故後世將烏紗帽作為官帽的代稱。後世在舞台上出現的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就是明代的式樣。烏紗帽到清代即廢止了。
⑦ 求宋代百姓官員皇帝等衣服、帽子鞋子等具體名稱
男子服飾
冠與幘用一塊帛巾包頭(即「幅巾束首」),是這一時期的主要首服。這在《竹林七賢圖》、(北齊校書圖》與《高逸圖》等名畫的人物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這些隱逸之士,每人頭上裹的都是帛巾。冠帽的形制頗具特色。漢代的巾幘這一時期雖然還在流行,但已有變革。如將幘後加高,中呈平型,體積逐漸縮小至頭頂之上,稱「平上幘」或「小冠」。在小冠上加以籠巾(平頂,兩邊有耳下垂,下面用絲帶系扎),則成為「籠冠」。因為它是用黑漆細紗製成的,又稱「漆紗籠冠」。後世的烏紗帽就是由此演變而成。這種冠男女通用,是當時的主要冠式。此外,還有卷荷帽、突騎帽、白紗帽、合歡帽等形制,大多由北方傳來。六朝男服這個時期男子的主要服裝為衫。衫分單、夾兩種式樣,與秦漢時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約束,袖口寬大,為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這種大袖寬衫所以會風行一時,和當時的名士喜歡服用一種名為「五石散」的葯有關,據說這種葯中含有石硫黃等礦物質,有毒,吃下後皮膚會發燒,必須「散發」。因此,為了防止皮膚摩擦,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結果,「一般名人都吃葯,穿的衣都寬大,於是不吃葯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寬大起來了。」當時的名士,在魏晉玄學、佛教、道教思想影響下,還喜歡敞開衣領,袒胸露懷,以表示不受世俗禮教的約束。北方少數民族男子的服飾,主要則是褲褶和裲襠。褲褶是由戰國時流行的一種胡服改革加工而成,漢魏之際主要用於軍隊。這時期雖還作為戎裝,但已成為民間普遍穿著的便服,它由褶衣和縛褲兩部分組成。褶衣緊而窄小,長僅及膝,有多種樣式。至於衣襟,大多採用對襟形式。有的還把衣服的下擺裁成兩個斜線,兩襟相掩,在中部形成一個小小的燕尾,很是別致。褲褶的束腰,多用皮帶,顯貴者還鏤以金銀作為裝飾。縛褲是用錦緞紅帶截為三尺一段,在膝蓋處將褲管扎住,以便活動。北朝以後還出現過褶襇縛褲的形式。裲襠是一種只有胸背兩片的服裝,用布帛縫制而成。兩片在肩部用皮製的搭襻連綴起來,腰間再用皮帶扎束。這種服飾後世沿襲了很久。
洛神賦圖,畫中曹植戴遠游冠穿大袖寬衫武士戴突騎帽,明光鎧大口縛褲;文士穿長襦,大口縛褲
軍戎服由於戰事連年不斷,篡奪政權的斗爭此起彼伏,人們對武器裝備更加重視。加上煉鐵技術的提高,鋼開始用於武器,這一時期的甲胄也有很大發展進步。鎧甲的形制主要有三種:一是筒袖鎧。這是常用的鎧甲,在東漢鎧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是用小塊的魚鱗紋甲片或者龜背紋甲片穿綴成圓筒形的身甲,前後連接,並在肩部配有護肩的筒袖,因此得名「筒袖鎧」。穿筒袖鎧的人,一般頭上都戴有護耳的兜鍪。二是裲襠鎧。這是南北朝時期通行的戎裝,它的形制與當時流行的裲襠相近。所用材料,大多為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鎖甲的甲片有長條形與魚鱗形兩種,以魚鱗形較為常見。穿這種甲的,一般裹面都襯有厚實的裲襠衫,頭戴兜鍪,身著褲褶。三是明光鎧。這是一種在胸背之處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圓護大多用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得很亮,就像鏡子。穿著它在太陽光下作戰,會反射出耀眼的「明光」,故而得名「明光鎧」。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繁簡不一。有的僅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配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配有數重護肩。身甲大都長至臀部,腰間系有革帶。
女子服飾
六朝梳妝這一時期漢族婦女的發式,也很有特點。在一些貴族婦女中間,曾流行一種名叫「蔽髻」的發式,它實際上是一種在髻上鑲有金銀首飾的假髻。這種假髻大多很高,有時無法豎起,只好搭在眉鬢兩旁。魏文皇後甄氏所梳「靈蛇髻」也曾名噪一時。當時的普通婦女除將頭發挽成各種式樣外,也有借用假髻來增加魅力的。有不少婦女則模仿西域少數民族婦女,將頭發挽成單鬟或雙鬟髻式,高聳在頭頂之上。還有梳丫髻或螺髻的。南朝時;受佛教人物服飾影響,婦女大多在發頂正中分出髻鬟,梳成上豎的環式,因而有「飛天髻」之稱。此外,還有鬢邊插鮮花、腕上帶手鍛以作裝飾的。六朝女服漢族婦女的服飾,魏晉時期大體沿襲秦漢舊俗,有衫、褲、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後逐漸有所變化。初期,婦女所著衣衫多為對襟,衣袖寬大,並在袖口綴有一塊顏色不同的貼袖。所著長裙式樣很多,有間色裙、緯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等。腰間有帛帶系扎,有的還在腰間纏一條圍裳,用來束腰。此外,在一些婦女中間,還有穿一種名雜裾垂髾的女服,這是深衣的一種變式。它的特點是在服裝上飾有「襳髾」。所謂髾,是指在衣服下擺部位固定的一種飾物,它一般用絲織品製成,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重疊;所謂襳,是指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較長,走起路來牽動下擺的尖角,像燕子飛翔。北方少數民族婦女,除穿著衫、裙外,還有穿裲襠和褲褶的。只是婦女與男子有所不同,裲襠最初多穿在裡面,後來才罩在衫襖之上。穿褲褶的婦女,頭上多戴有籠冠。有的同時還身著裲襠,與當時的男子一樣裝束。
飾品紋樣
織品紋樣南北朝時期隨著胡風盛行,服飾紋樣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以中亞、西亞風格的紋樣最有發展,如天王化身紋、寶相紋等;但這一時期的傳統紋樣製作技巧遠不如東漢精美。六朝飾品1.鞋履這一時期的鞋履,與秦漢時大抵相同。但質料更加考究,有絲履、錦履、皮履等。貴婦還有穿「麝香履」的。履的顏色也有規定:士卒、百工用綠、青、白色;奴婢侍從用紅、青色。屐則出現一種便於登山的,這就是傳為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所創制的「謝公屐」。2.帶具由於民族的交流,少數民族的革帶廣為流傳,這種革帶上有掛鉤可以掛物,稱作「蹀躞帶」,自南北朝流行以來對中國服飾有很大的影響,唐代時無論男女都束這種革帶,並流傳到國外。3.發飾此時發式大致承襲漢代,婦女仍好高髻並在發上插步搖。4.金花飾片出土的北朝金花飾片鑲有多種寶石,金花飾片可能是一種頭飾。5.指環魏晉時期指環已成為普遍的飾品,其中以獸面式樣最具特色。
隋唐時期
男子服飾
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飾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幘、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時穿的禮服,包括禮帽和禮服。禮帽兩邊懸著的黃綿對著雙耳,以示不聽無益之言。凡是郊祀、朝賀、宴會等,皇帝都戴通天冠,這種皇冠比以往的通天冠質地精良,有二十四梁,附蟬十二首,加珠翠、金博山(山形飾物)。唐代群臣服飾:一品官服袞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時服爵弁,武將朝參時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文官朝參時戴進賢冠。進賢冠以梁數多少表示品級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及國官一梁。法冠,以鐵為柱,飾珠兩枚,成獬豸形,是御史大夫、中丞等司法官員戴的。襆頭,包頭軟巾,也叫四腳、折上巾,有四條帶,兩帶系於腦後下垂,兩帶反系頭上,今其曲折附頂。它始於北周。唐代把四腳改成兩腳。兩腳左右伸出,叫「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兩腳腦後交叉,叫「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用硬腳下垂。唐代中葉,二腳以鐵絲做骨架,稍翹。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圓領袍衫是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它用織有暗花的料子製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為襕衫。武則天時出現一種新式服裝,即在不同職別官員的袍上綉有不同的圖案。文官袍上綉飛禽,武官袍上綉走獸。這可以說是明代補服的發端。唐代文武百官都著靴。當時不僅有皮靴,還有麻靴。到南唐時,便有了比較講究的「銀緞靴」。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反映出五代時的服飾風格
平民服飾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讀書人尚末進入仕途時穿的服裝。唐代新科進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著是相當粗糙和簡單的,勉強遮體禦寒而已。唐代農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兩旁開衩較高。唐代獵人,戴氈帽,圓領開衩齊膝衣,麻鞋。蓑衣,是用草或棕毛編織而成的雨衣。斗笠,是用竹蔑、竹葉編織而成的帽子。唐代船夫,戴斗笠,著小袖短衣,高高開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帶,長褲,草(或麻)鞋;江南盛產芒草,人們多用它編織草鞋,這種鞋輕便耐水。軍戎服劍不僅是用於沙場的兵器,也是古人雅愛的佩飾。隋唐時代佩劍成風,當時的佩劍有金裝劍、蒼玉劍,有隻佩、雙佩等品級規定。皇帝佩「鹿盧玉具劍,火珠鏢首」;皇太子佩「玉具劍,玉鏢首」;侍臣佩劍相當普遍。朝廷上百官走動,佩劍鏗鏘作響,好不威風。還有一種劍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威,即上方寶劍,也作尚方寶劍。它是皇帝御用的寶劍,親信大臣得到它,有權先斬後。唐代的戎服,「將軍用袍,軍士用襖」。延載(公元694年)以後,在將帥袍服上綉獅、虎、鷹等圖紋,以示勇猛。當時軍隊一半以上配有鎧甲。甲胄形制有明光甲、細麟甲、山文甲等十三種。最普遍的是穿明光甲,以十字形甲帶系結在胸前,左右各有一塊圓護和肩綴披膊。腰下部左右各有一塊「膝裙」,小腿各加一隻「吊腿」。唐高宗時,鎧甲前身分左右兩片,每片在胸口處裝有圓形護鏡,既可保護自已,又起晃眼作用。鎧甲背部連成一片。前後兩甲在肩部用帶扣相連。兩肩披膊作兩重,上層作虎頭狀。
唐胄甲樣式圖敦煌莫高窟武士俑
女子服飾
隋唐梳妝唐代婦女發髻名目繁多,她們以各種金玉簪釵、犀角梳篦作裝飾。到唐太宗時,婦女發髻漸高,發式變化多種多樣。到晚唐五代,高髻上插有各種花卉,令人目不暇接。(發式-)(發式二)唐代婦女講究面飾,有的臉上敷鉛粉,有的塗胭脂。用丹脂塗臉頰,色如錦綉,叫綉頰。有的額上畫有鴉黃,眼眉處用青黑色繪出各種式樣,總稱黛眉。唐婦女盛行闊眉,也稱桂葉眉,用黛色淡散暈染,把眉毛畫得又短又闊,略呈八字形。獨具特色的花鈿又叫五彩花子、媚子、花釵,一般用金箔、紙、魚骨、魚鱗、蜻蜓翅膀、茶油花餅等做成,做工精巧,色彩繽紛以紅、黃、綠為主,有圓形、尖形、花形及各種對稱形,把它貼在額間、鬢角、兩頰、嘴角。唐代婦女面頰上用丹青、朱紅等顏料繪出種種圖形,有月形、錢形,這叫妝靨。有些婦女喜歡用淺絳的檀色來點唇,據考,我國古代甘肅祁連山盛產紅藍花,匈奴族稱祁連山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上的花製成膏汁、粉類,用來化妝。五代十國南唐皇帝李後主有個宮女用帛纏足,足形彎如月牙兒。她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輕盈起舞,很受李後主的寵愛。此後,纏足之風愈演愈烈,「金蓮」也便成了婦女小腳的代名詞。但負擔沉重體力勞動的婦女是不裹足的。
敦煌莫高窟壁畫,供養人頭戴桃形金鳳冠,廣插簪釵步搖,臉上貼著許多花鈿
隋唐女服唐代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婦女們著小袖短襦,有的裙長曳地,衫的下擺裹在裙腰裡面,肩上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關於冪籬的形制,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紗羅製成,披體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制可能與阿拉伯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時騎馬用它圍裹身體,障蔽風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籬,以免男人窺視。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開元年間,婦女普遍穿胡服戴渾脫帽。盛唐以後,女衫衣袖日趨寬大,衣領有圓的、方的、斜的、直的,還有雞心領、袒領。袒領,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艷麗,紋飾變化很多。從敦煌莫高窟壁畫晚唐供養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婦女裙色有紅、紫、黃、綠等,最流行的是紅色裙。唐貴族婦女最流行的衣著還有百鳥裙、花籠裙、褶裙。百鳥裙,是用多種鳥的羽毛捻成線同絲一起織成面料,而製成的裙子。花籠裙,是用一種輕軟細薄而半透明的絲織品單絲羅製成的花裙,上用金銀線及各種綵線綉成花鳥圖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種短裙,也叫襯裙。還有一種雲肩,即披肩,形制如四垂雲,青緣,黃羅五色,嵌金。唐代中上層婦女中流行過四合如意式大雲肩。可以說,唐代女服的質、色、式都勝過以往各個朝代。胡服唐代內地漢人和西北各少數民族、西方各國人民交往頻繁,各少數民族遷往內地的不少,於是胡服有了進一步擴散的機會。胡人服飾對唐代影響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來自西域、高昌、龜茲,間接受波斯影響,特點是頭戴渾脫帽,身著圓領或翻領小袖衣衫,條紋卷口褲,透空軟底錦靴,外出騎馬多戴帷帽。渾脫帽,羊皮製成,高頂,尖而圓。渾脫,波斯語謂「蘇慕遮」,即披巾之意。帷帽,從隋唐墓室壁畫、敦煌壁畫人物形象上看,它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絲網的帽子。高宗時流行的帷帽,帽下的垂網已由長變短,將面部淺露於外。後期則是「時世妝」,是受吐蕃的影響,特點是蠻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顰,臉敷金粉,唇注烏膏。西北少數民族的回紇裝也很受歡迎。唐代長安,胡樂、胡食、胡服都很盛行。如果說以往的服飾大交流是南北向的,而唐代服飾的大交流則是東西向的,別開生面,更具特色。
飾品紋樣
織品紋樣唐代的刺綉為美化女裝提供了便利條件。在盛唐已有了鏤空紙花版的使用,這對於提高織物(特別是紗織物)的印染質量是一項重大突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許多唐代絲織印染物提供了足夠的證據。唐代流行的裝飾是在綾羅上用金銀兩色刺綉和描花。從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實物來看,唐代刺綉還有鎖綉、平針綉,圖案多為花、樹、禽獸,針法細膩,色彩華美。
唐代飾品唐朝人無論男女都非常愛美,因此唐代的飾品工藝比起過去各朝有空前的發展。唐朝時鞋子的款式非常的多,鞋子上的刺綉也非常精緻。
宋朝時期
時代背景
宋代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規定了皇帝、皇太子、諸王及各級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飾與唐代服飾相比,不僅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較為單調,趨向於質朴、潔凈和自然。這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宋王朝一直處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國內爭斗接連不斷,加上遼、金相繼南下,戰爭連綿。尤其南宋風雨飄搖,半壁江山,歲月難熬。權貴們只望苟延殘喘,無意在服飾上用心。二是宋代程朱理學影響很大,主張「天理是至善的人,人慾是萬惡的」,存天理,必須滅人慾。當時,人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箝制。
男子服飾
宋代官服宋代皇帝服飾承唐制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履袍、衫袍、窄袍。這是祀享、朝會、親耕、視事、燕居的衣著。宋代通天冠與唐代通天冠又有不同,雖說也是二十四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製成蟬形嵌在冠上,冠高、寬均為一尺,表青里紅。宋代吏冠主要有三種:一是進賢冠,用漆布製成,冠額上有鏤金塗銀的額花。冠後有「納言」(幘巾),以示忠正。二是貂蟬冠,也叫籠巾,用藤絲織成,表面塗漆,正方形,左右用細藤絲編成蟬翼形狀二片,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各有三隻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據說,貂取其「內勁而外溫」之意,蟬取其「居高食潔」之意。三是獬豸冠,即法冠,冠上塗碧粉,梁數依品級而定。襆頭是宋代官員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官吏,在朝會、公座之間,常穿公服,戴襆頭。這種朴頭多用藤或草編織巾里,外面用紗,塗漆。宋代襆頭和唐代襆頭相比有所改進,以直腳為多,起初兩腳左右平直展開,後來兩腳伸展加長。宋代文人多以裹巾為雅觀。東坡巾相傳為宋代文豪蘇東坡所戴。這種巾有四牆,牆外有重牆,比內牆稍窄小,前後左右各以角相向,戴它則有角,介在兩眉間。宋代文人以戴東坡巾為雅緻。此外,還有「程子巾」、「山谷巾」、「逍遙巾」等等。百官朝服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吏,腰間都佩有一個金或銀的魚袋,表明等級差別。官吏的革帶,標志著職位高低。皇帝、皇太子用玉帶,大臣用金帶。元豐(公元1078—1085年)官制,侍從、給事中以可以服金帶,得金帶又佩金魚袋,謂之重金。到了南宋,士大夫的服裝有所變化,主要有深衣、紫衫、涼衫、帽衫、襕衫等。淳熙年間朱熹提出祭祀、冠婚的服飾,得到了實施,這種服飾「設計方案」趨向質朴,符合理學「革盡人慾,復明天理」的主張。平民服飾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清明時節各階層居民生活的情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風俗習慣。有的黎民,頭戴巾,上穿襖,下穿褲,忙忙碌碌;有的百姓,頭戴斗笠,上穿衫,下著褲,四處奔波。筆記《東京夢華錄》也描述了北宋汴梁人的衣著:賣葯、賣卦的,都具冠帶,士、農、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來角帶,有的不戴帽子,行業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圓領袍衫為主,下身著裳,即穿裙。宋代文人多著直領上衣,長短至膝,下著黃裳,方履,禮賓時束大帶。軍戎服宋代軍隊作戰時穿鎧甲。鎧甲上面綴有金屬薄片,可以保護身體。全副鎧甲分為披膊、甲身、腿裙、兜鍪、兜鍪簾等,由皮線穿聯。一副鐵鎧甲,有的重達四十九斤左右。此外,皮製的戰衣,叫皮笠子、皮甲,還有戰襖、戰袍等。宋代鎧甲還有用極柔韌的紙做的,紙甲起於唐宣宗時,它是用一種極柔韌的紙加工錘制的,疊三寸厚,在方寸之間布以四個釘,雨水淋濕更為堅固,銃箭都難以穿透。僧道服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盛行於南北朝。到了唐代,佛、道二教並駕齊驅。宋代道教盛於佛教。據佛教章法規定,佛教僧侶的衣服限於三衣或五衣。三衣,有僧伽梨(九條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郁多羅僧(七條布縫成的上衣),安陀會(五條布縫成的下衣)。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涅盤僧(裙子)。中國古代僧侶穿赤色袈裟。袈裟,是由許多長方形小塊布拼綴而成的法衣。僧人為了表示苦行,常常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雜碎布片洗凈後加以拼綴,也稱百納衣。法衣,是道教法師舉行儀式、戒期、齋壇時穿的,有霞衣、凈衣等。道士常服為黃道袍,小叫大小衫,大多交領斜襟。他們經常系青結巾、皂絛,穿草履。宋代道士保持著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太平街景圖》宋代平民的服裝
女子服飾
宋代梳妝宋代婦女發式以高髻為尚。有的青年女子髻高逾尺,有的梳成朝天髻,有的用假發編成各種樣式戴在頭上,有的用金銀珠翠製成各種花卉鳥類的簪釵梳篦,插在發髻上面,有的用漆紗、金、銀、玉等製成兩鬢垂肩的高冠。宋代貴族婦女用羅、絹、金、玉、玳瑁製成桃、杏、荷、菊、梅等花卉簪在發髻上。把一年四季的花卉合在一起嵌在冠上,時稱「一年景」。據說當時朝廷官吏也受插花風氣的影響,皇帝、大臣也有戴花的。宋代婦女喜歡戴真花,以牡丹、芍葯為多。她們穿紫衣服簪白花,穿鵝黃衣服簪紫花,穿紅衣服簪黃花。鬧娥,是婦女的一種頭飾,用烏金紙剪成蝶形,以朱粉點染。玉梅,是白絹制的梅花。雪柳,是用紙或絹製成的迎春花枝。還有一種「梅花妝」,據說,南北朝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卧於含章殿檜下時,梅花落在她額上,仕女們覺得非常美麗,爭相效仿,在額上畫梅,於是「梅花妝」流行開來,歷經隋唐五代,到宋代仍然盛行。宋代女服宋代婦女冬穿襖,夏穿衫,衣著特點是上淡下艷。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以清秀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綠、藍、白、杏黃等。婦女外出或成婚,頭上戴蓋頭。蓋頭有兩種,一種是在唐代風帽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另一種是一塊大幅帛巾;多為紅色,在結婚入洞房時用它遮面,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宋代青年男女離別時常以香囊、羅帶互贈留念。香囊,是裝有香料的小袋;羅帶,即是絲帶。
飾品紋樣
織品紋樣宋代服飾紋樣受畫院寫生花鳥畫的影響,紋樣造型趨向寫實,構圖嚴密。宋代的紋樣風格與唐代截然不同,而對明清時期的影響非常明顯,無論從題材到造型手法,幾乎都形成了一種程序。宋代飾品宋代飾品出土實物,根據目前已掌握的情況來看,不如前代豐富。
遼金元時期
時代背景
遼、金、元(公元947—1368年)歷經四百二十餘年。這三個朝代由不同的少數民族執政,他們同漢族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服飾上互相影響。遼代初期地處我國北方,屬契丹族。五代時,得後晉十六州,契丹服與漢服並行。金原為女真族,曾附屬遼二百餘年。金代服飾大體保持女真族形制,法定服飾承遼代樣式。得宋北部領土後,參酌宋制,金代服飾具有女真、契丹、漢族三合一的綜合特徵。蒙古是中國北部一個部落集團,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聲勢浩大的質孫宴可以說是元代服飾的大展覽;全國大量織造金光耀眼的金錦,令人目不暇接;婦女頭戴姑姑冠,別出心裁。
遼代服飾
遼代服制遼太租在北方稱帝時,上朝穿甲胄,甲胄就是朝服。得後晉領土以後,受漢族影響,創立衣冠服制,契丹族官吏著本民族服飾,漢族官吏仍穿漢服。干亨年間服制有所變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隆重典禮時也著漢服。日常官服分兩種:皇帝及漢族臣僚著漢服,皇後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遼興宗重熙(公元1032年)以後,大禮都改著漢服。由於地處北方,氣候寒冷,遼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貴的銀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屬穿沙狐裘等。皇帝公服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帶,或穿紅襖。遼代規定,只有皇帝、大臣才可以戴帽及裹巾,中下級官吏、平民百姓私戴違法,這點和唐宋時期大不相同。遼代男子發式、婦女面飾遼代男子發式很有特點。依契丹族習俗多作髡發,頭頂頭發剃光,兩鬢或前額留下少量頭發作為裝飾,有的額前留一排短發,有的耳邊披散鬢發,有的把左右兩綹頭發修剪成特殊形狀,下垂至肩。遼代婦女常以金色塗面,叫佛妝。據說,是在冬月以括蔞(蔞蒿,花淡黃色)塗面,到第二年春天才把它洗掉。
《侍從荷傘圖》穿左衽袍、護胸鎧、長褲、革靴遼代人物圖,遼代男子皆髡發
⑧ 歷朝歷代的服飾的來歷和特點,有什麼
上古時期
原始服飾 根據出土的骨針、骨錐等制衣工具想像復原的。在紡織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動物的毛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當時還沒有繩、線,可能用動物韌帶來縫制衣服。在山頂洞人的遺址及其它古墓里,層發掘出大量的裝飾物,其中有頭飾、頸飾和腕飾等,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等,當時佩戴這些飾物,可能不僅是為了裝飾,也許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
夏商周時期
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是以「天子」的冕服為中心,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根據古典的記載,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則在繼承夏、商制度下變革發展,影響後世各朝的章服制度。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秦漢時期
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與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與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緩等各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從此漢代服製得到了確立。
男子服飾——袍:一種源於先秦深衣的服裝,原僅作為士大夫所著禮服的內襯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見賓客時,必須外加上衣下裳。到了東漢,袍才開始作為官員朝會和禮見時穿著的禮服。它多為大袖,袖口有明顯收斂。袖身寬大的部分叫袂,袖口緊小的部分叫祛。衣領和袖口都飾有花邊,領子以袒領為主。一般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裡面衣裳。這時期袍服的樣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直裾,一是曲裾。
曲裾就是戰國時的深衣,這種樣式不僅男子可穿,也是女裝中最常見的式樣。這種服裝通身緊窄,下長拖地,衣服的下擺多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有窄,袖口多加鑲邊。衣領通常為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面衣裳。有時露出的衣領多達三重以上,故又稱「三重衣」。
直裾,又稱詹褕,為東漢時一般男子所穿。它是襌衣的變式,不作為正式禮服,但適用於其它場合。
女子服飾——深衣:漢代婦女的禮服,仍以深衣為主。只是這時的深衣已與戰國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顯著的特點是,衣襟繞轉層數加多,衣服的下擺增大。穿著這種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緊,且用一條綢帶系扎腰間或臀部。
襦裙:大多用四幅素絹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加邊緣,因此得名「無緣裙」。另在裙腰兩端縫上絹條,以便系結。 這種糯裙是中國婦女服飾中最主要的形式。東漢以後穿著的人雖一度減少,但從魏晉開始重新流行後,歷久不衰,一言沿襲到清代。漢代婦女也有穿褲的,但大多僅有兩個褲管,上端用帶子系扎。後來宮中女子有穿前後有襠的系帶褲,逐漸為民間仿效。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上是承襲了秦漢舊制的。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則出現了一種各民族間相互吸收、逐漸融合的趨勢。漢族男子開始穿起緊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帶和長褲皮靴的胡服;漢族婦女的服裝樣式也由褒衣博帶、上長下短變成緊身適體、上儉下豐。深衣形制在民間漸漸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區廣泛流行。
男子服飾——衫:分單、夾兩種式樣,與秦漢時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約束,袖口寬大,為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
女子服飾——對襟和長裙:魏晉時期大體沿襲秦漢舊俗,有衫、褲、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後逐漸有所變化。初期,婦女所著衣衫多為對襟,衣袖寬大,並在袖口綴有一塊顏色不同的貼袖。所著長裙式樣很多,有間色裙、緯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等。腰間有帛帶系扎,有的還在腰間纏一條圍裳,用來束腰。
隋唐、五代時期
隋代初建,服飾承襲前代。
唐代服飾的特點是: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腰帶有銙(帶扣版;品色衣形成制度;女服艷麗多彩;注重梳妝打扮。五代十國時間較短,服飾大體沿用唐制。
男子服飾——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飾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幘、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時穿的禮服,包括禮帽和禮服。禮帽兩邊懸著的黃綿對著雙耳,以示不聽無益之言。
群臣服飾:一品官服袞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時服爵弁,武將朝參時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
圓領袍衫:唐代官員平時穿的服裝、它用織有暗花的料子製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為襕衫。武則天時出現一種新式服裝,即在不同職別官員的袍上綉有不同的圖案。文官袍上綉飛禽,武官袍上綉走獸。這可以說是明代補服的發端。
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讀書人尚末進入仕途時穿的服裝。唐代新科進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著是相當粗糙和簡單的,勉強遮體禦寒而已。 唐代農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兩旁開衩較高。唐代獵人,戴氈帽,圓領開衩齊膝衣,麻鞋。唐代船夫,戴斗笠,著小袖短衣,高高開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帶,長褲,著草鞋或麻鞋。
女子服飾——襦裙、衫、帔:唐代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婦女們著小袖短襦,有的裙長曳地,衫的下擺裹在裙腰裡面,肩上披著長圍巾一樣的帔帛。
冪籬:關於冪籬的形制,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紗羅製成,披體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制可能與阿拉伯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時騎馬用它圍裹身體,障蔽風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籬,以免男人窺視。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
長裙:盛唐以後,女衫衣袖日趨寬大,衣領有圓的、方的、斜的、直的,還有雞心領、袒領。袒領,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艷麗,紋飾變化很多。從敦煌莫高窟壁畫晚唐供養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婦女裙色有紅、紫、黃、綠等,最流行的是紅色裙。
百鳥裙:用多種鳥的羽毛捻成線同絲一起織成面料而製成的裙子。
花籠裙:用一種輕軟細薄而半透明的絲織品單絲羅製成的花裙,上用金銀線及各種綵線綉成花鳥圖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種短裙,也叫襯裙。
雲肩:即披肩,形制如四垂雲,青緣,黃羅五色,嵌金。
宋朝時期
宋代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規定了皇帝、皇太子、諸王及各級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飾與唐代服飾相比,不僅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較為單調,趨向於質朴、潔凈和自然。
男子服飾——官服:宋代皇帝服飾承唐制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履袍、衫袍、窄袍。這是祀享、朝會、親耕、視事、燕居的衣著。
平民服飾:北宋汴梁人的衣著:賣葯、賣卦的,都具冠帶,士、農、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來角帶,有的不戴帽子,行業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圓領袍衫為主,下身著裳,即穿裙。
宋代文人多著直領上衣,長短至膝,下著黃裳,方履,禮賓時束大帶。
遼金元時期
遼代——遼代服制遼太租在北方稱帝時,上朝穿甲胄,甲胄就是朝服。得後晉領土以後,受漢族影響,創立衣冠服制,契丹族官吏著本民族服飾,漢族官吏仍穿漢服。
干亨年間服制有所變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隆重典禮時也著漢服。日常官服分兩種:皇帝及漢族臣僚著漢服,皇後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
遼興宗重熙(公元1032年以後,大禮都改著漢服。由於地處北方,氣候寒冷,遼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貴的銀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屬穿沙狐裘等。皇帝公服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帶,或穿紅襖。遼代規定,只有皇帝、大臣才可以戴帽及裹巾,中下級官吏、平民百姓私戴違法,這點和唐宋時期大不相同。
金代——男子服飾:金代男子的普通衣著是——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袍,腰系吐骼帶,腳著烏皮靴。金代服飾最大特點是採取環境保護色,即衣著顏色與周圍環境顏色相同或相近。金人進入黃河流域之後,吸取了宋代服飾儀仗特點。有典禮時,都採取漢服制度,服袞冕,戴通天冠,著絳紗袍。公服有三種顏色:五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七品服緋色,八品、九品服綠色,公服下加襕。百官常服多為盤領、窄袖,胸間或肩袖飾以金飾花紋,有春水秋山景物,衣襟較短,便於騎馬。
女子服飾:金代女服以詹裙為主。它多為黑紫色,上面綉全枝花,周身有六個褶子。上衣為團衫,黑紫色或紺色,直領,左衽,前拂地,後曳地尺余,用紅黃帶,雙垂在前。金代女服較為寬大,顯得格外瀟灑。
元代——元代男服:元代官服蒙古族入關之前,披發椎髻,冬戴帽,夏戴笠。他們的皮帽、皮襖、皮靴,多用貂鼠、羊皮製成。皮襖通常是右衽、方領。滅南宋之後,種族等級森嚴,蒙古貴族衣著華麗,色目人次之,漢人、南人大多衣著襕褸。
蒙古族入關以後,除保持固有的衣冠之外,還引進了漢族朝祭服飾,如冕服、朝服、公服等。男子公服以長袍為主,以羅製成,大袖盤領,右衽。元代官吏實行佩牌制度,第一等貴臣佩虎鬥金牌,次為素金牌,再次為銀牌。
元統一中國後地域空前遼闊,在交際過程中,服飾技術進一步交流。元代絲綢特點是縷金織物大量應用。紗、羅、絞、縠,無不加金。元人把這種金光閃閃的織金錦叫「納石失」,意即波斯金錦,它是最華貴的衣料。質孫衣,又叫一色衣,上衣連下裳,衣式緊窄,下裳較短,有精粗之分。據說,元代統治者每年舉行十三次大朝會,帝王、大臣、親信穿同一色質孫衣,在大殿前用金杯按爵位、親疏、輩分祝酒。
元代衣著的用料,精粗相差懸殊。高官服裝多用色彩鮮明的織金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級高低。貴族男子夏季禮服,不可缺笠,其質地、造型、裝飾都追求華美。
女子服飾:元代貴族婦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這種袍比較寬大上,多左衽,袖口較窄,袍長曳地。有的女袍,用大紅織金、吉貝錦、蒙茸加工品成。
明代
朱元璋貫徹他「復漢官之威儀」的主張,下詔將元代遺留的辮發、椎髻、胡帽、男子的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的窄袖短衣、裙裳等一律禁止。又參照周漢,取法唐宋,對服飾制度做了大規模調整。這套服制先後用了二十多年時間,直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才算基本確定。永樂、嘉靖時又做了些更改,使各項規定更加具體。明代首創的補子不但是身份的象徵,同時也反映出織綉技術的高超。
男子服飾——官服:明代官服恢復唐制,但較唐代的「品色衣」等級差別更加明顯。這與朱元璋獲取政權後,大量接受儒家思想有關。官服中的冕服只限於皇帝、皇太子、親王等皇室成員於祭祀或朝會等大典時服用。
女子服飾——明代命婦冠服分禮服與常服兩種。皇後禮服用於受冊、謁廟、朝會等大典。皇後常服除鳳冠外,尚有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永樂時,衣服改用黃色大衫,深青霞帔,上飾珠玉等各種飾物。另有襖子、鞠衣、緣裙等,顏色、質料、花紋等都有規定。明代授有封號官員的祖母、母親、妻子的服飾也有嚴格規定。其禮服用於朝見君後、參與祭祀等大典。主要有鳳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等。
清代
從服飾發展的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的變革最大,服飾的形制也最為龐雜繁縟。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發令,從此,男子一改束發為削發垂辮,以箭衣小袖、深鞋緊襪,取代了明代的寬衣大袖與統襪淺鞋,傳統法服被最後消滅。但從清代服飾中仍可看到對前代服飾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袞服、朝服的十二章紋;官服朝掛的補子;官員帽頂所用珠玉、珊瑚、寶石、金銀的等差;以及以命婦朝冠所綴金鳳、金翟數目多少區分等級的制度。清王朝後期,自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開始,至光緒時期,先後幾次選派學生出國學習。留學生到國外,即剪掉了辮發,開始著西裝。以後,清政府開辦學堂,操練新軍,採用了西式的操衣和軍服。學生和軍隊的服飾也有了改變。
男子服飾——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按品級服用。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補服、行掛等。
滿族女服——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或外罩坎肩;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滿族婦女的長袍,袖口平大,長可掩足。貴族婦女用團龍、團蟒,一般則用絲綉花紋。袖端、衣襟、衣裾等鑲有各色花邊。衣領較低,後漸加高。長袍初極寬大,後腰身漸小。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長及腰間的坎肩,有對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這種長袍以後演變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
漢族女服——漢族婦女服裝較男服變化為少,一般穿披風、襖、裙。披風是外套,作用類似男掛,形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裡面為上襖下裙。裙子初期還保存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有在裙上裝飾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鈴的,也有在裙下端綉滿水紋的,各式各樣,頗為美觀。清後期,又流行不束裙而著長褲,褲多為綢緞製作,上面綉有花紋。另外還有背心,長可及膝下,多鑲滾邊。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將裡面的毳毛露出在外,叫「出鋒」。清代中期以後,婦女冬季流行披斗篷,還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雲肩的。
自民國以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服裝逐步演化為現在的服裝樣式。
⑨ 蒙古族服飾特點是什麼
蒙古族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即右開斜襟、高領、長袖、肥大、鑲邊,下擺不開叉的長袍。平時多常穿布料衣服,年節或喜慶日,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他們喜歡用對比度強烈的、鮮艷奪目的紅、綠、藍等顏色。
無論男女,均喜歡扎鮮艷的腰帶,也是上身重要的裝飾物。男子通常在腰帶兩邊佩掛蒙古刀,掛火鐮和鼻煙壺搭鏈。不分男女都愛穿高筒皮靴,牧區喜歡穿香牛皮靴和高腰馬靴。農業區平時雖已不穿靴子,但在年節穿靴幫和靴腰上綉有各種花紋圖案的、布面大絨靴的習慣保留下來。
(9)一般戴帽子的是什麼古服擴展閱讀:
服飾文化
蒙古袍的穿著是一件正經、嚴肅的事情,整潔端正的穿戴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種尊重。穿袍子時,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時候,必須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這樣才顯得整體協調,嚴肅莊重。
在端茶敬酒的時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頸,袍子的下擺不能從鍋碗瓢盆上掃過。收拾存放袍子時,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領子沖西北放置,不能沖門。在縫制袍子時,忌諱留下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