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皇帝的帽子怎麼來的

皇帝的帽子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2-18 21:11:39

⑴ 皇帝上朝頭上戴的冕旒,有什麼來歷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常能看到皇帝頭上戴著掛有許多珠簾的帽子,其實這個帽子有個正式的名字,叫做「冕旒」。屬於禮冠的一種,但卻是最高規格的。而且那東西很重。

因為戴上這東西,走路太急,旒串就會前後擺動打臉;如果行姿七扭八歪,垂珠就會在帝王眼前左右亂晃;而如果坐在那裡,不挺胸抬頭,重心不穩,冕旒也會滑落。所以久而久之,就迫使佩戴者養成挺胸抬頭,沉著冷靜,器宇軒昂的風度。

這頂冠冕上下都充滿了學問。冕板代表著天圓地方。十二串玉旒,代表皇帝的最高地位。玉旒遮面,提醒皇帝有些事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時由於玉旒一晃動起來便容易雜亂交錯,所以也提醒著皇帝要保持莊重威嚴。塞耳提醒皇帝不可輕信讒言且該裝聾時裝聾。帝王之道、為君哲學在冠冕上充分體現了出來。

⑵ 宋代帽子為什麼有兩個長翅這帽子又是誰發明出來的呢

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官員上朝的劇情,每個朝代官員所穿的衣服都是不同的,因為統治者的思想和喜好不同,所以講究的習慣也就不同,但是在這么多朝代中,只有宋朝官員的帽子最特別,他們的帽子兩邊都有一根長翅延伸出來,這種帽子叫做長翅帽,其實在官員日常生活中是不會穿戴的。

據說這種帽子的由來還要追溯到趙匡胤時期,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朝廷上的氛圍是十分嚴肅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皇帝也會有鎮不住場的時候,畢竟這么多人在同一個地方,還都會有自己想要說的話,因此朝堂紀律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

但正因為趙匡胤輕視武官,後來的皇帝都不敢違背先帝的命令。才導致朝中不滿聲漸大,發生了後來的"靖康之恥",外族入侵,朝中卻毫無招架之力,甚至連皇帝都被擄走,這便是趙匡胤只顧及拉攏文官的後果,或許唐朝藩鎮之亂是一個極端,但趙匡胤的做法完全是走了另一個極端,不過真正能做到深謀遠慮、顧全大局的皇帝,在歷史上又有幾個?

⑶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麼帽子,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清代皇帝在正式場合戴的有兩種,吉服冠和朝冠。估計你說的是朝冠,有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不同於電視劇,實際上清代皇帝戴朝冠的時候很少,朝冠和朝服一般用於大朝會、祭天、祭祖、登基等重大場合使用,平時的正式場合多用吉服冠。中國古時候沒有帽子一詞,中原地區稱「冠」,滿族人稱「頂子」,清代帽子樣式設計既保留了滿族服飾中的風俗,又沿襲了中國歷代皇帝「崇尚黃色、衣紋雲龍」的傳統。下圖為雍正像,左吉服,右為朝服。

⑷ 為什麼君王上朝要戴有珠簾的帽子,平時卻不帶

其實這樣設計主要有兩點作用,第一個作用那就是有遮擋視線的作用,這個遮擋視線主要是遮擋這些大臣們的視線,為了能夠不讓這些大臣偷看皇上的臉上表情,從而來揣測皇上的意思,第二個作用那就是有著一個象徵意義,就是說皇上不必太過於較真這些大臣們所犯下的小錯誤,如果太過於較真,反而會起到不好的作用,那樣大臣們會認為你是一個比較小氣的皇帝,這樣一來人心就不會團結,所以說皇上的這個帽子上一般就用這些珠簾來掛著。這樣一來,既可以讓皇上看起來有一股神秘感,同時也有利於在朝廷之上的一種莊重和嚴肅的氛圍。

畢竟身邊如果總是有一群對自己了如指掌的人,那麼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說皇上為了能夠讓自己在朝堂之上營造一種神秘感,同時為了能夠加強自己對這些文武大臣的管理,因此在自己的帽子上面進行了這種設計,這樣一來,不但具有一種象徵意義,同時對於這些大臣也有一種防範的意思。

⑸ 中國古代戴帽有什麼講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帶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經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尋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則就是殺頭滅族的重罪,這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皇帝一個人才可以戴。

⑹ 皇帝為何戴個「門簾」帽子

它在皇帝的行為中起著規范的作用如果你頭上戴著頭飾,走路要穩,否則頭飾會左右搖擺,撞到你的臉。然而,當你坐著的時候,你必須坐直,否則「門簾」會貼在你的臉上或者擋住你的視線,從而影響君主的形象。因此,戴「門簾」帽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皇帝的行走和坐姿,使其看起來更加優雅莊重,展現一個國家君主的風采。

第二個好處是有著一道珠簾遮擋,群臣是看不清皇帝的神色的這樣增加了皇帝決策的神秘感和隱蔽性。皇帝通常都是國家最高首領,群臣在參見皇上的時候,通常也不可抬頭觀看皇帝表情,但這個還不夠,還要在加上一道簾子,才更隱秘些,這也象徵著皇權的尊嚴。

⑺ 清朝皇帝帽頂用什麼做的

清朝皇帝帽頂是東珠寶頂。

清朝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

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頂上加金縲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4條,中間飾有東珠4顆;第二、三兩層各有升龍4條,各飾東珠4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15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

夏朝冠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15顆,冠後綴東珠7顆。冠頂再加鏤空雲龍嵌大東珠金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⑻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後兩肩所飾被稱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征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冬用薰貂製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製作,冠體上綴朱緯,長出冠檐,頂上加金縷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四條,間飾東珠四顆,第二、三層各有升龍四條,各飾東珠四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十五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梁二,在頂左右,檐下兩旁垂帶交於項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玉草產於東北,滿族叫德勒蘇草,進關以後,視此草為發祥之物)或藤絲、竹絲做成,外裱以羅,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石青色織金邊飾;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上綴朱緯,冠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滿花金座有的是鑲嵌寶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織,紅紗綢裱里,石青織金緞或織金綢、紗緣邊。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顆。
(4)皇帝常服冠: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絨為之,滿綴紅纓、紅絨結頂。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為高頂式,前有深檐。夏季為平頂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節表用明黃色氈、油綢或羽緞製作,月白緞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藍翎、染藍翎,花翎為貴,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貴。花翎原有例戴、賜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戴單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衛及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鑾儀衛等滿員五品以上、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戴單眼花翎,翎根綴藍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璽、琺琅、瓷等質材製成的翎管內,綴於冠後。雙眼和三眼翎,就是拿兩個和三個孔雀尾羽後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連接而成。藍翎是用鶡羽製成,藍色無翎斑,故名藍翎。染藍翎是用靛藍染天鵝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紅笠上植染藍翎為飾,貴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於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為貴,但康熙時,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賜五眼花翎;後福文襄公立大功,曾獲四眼花翎,屬於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賜射箭者,也給花翎,但無冠頂,名「空花翎」。清末漢人中李鴻章曾獲戴三眼花翎,賜雲龍補服。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獲賞戴雙眼花翎。當時漢人獲封爵賜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撫銜者都得賞賜,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親郡王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賞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議處。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夏朝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四,餘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紅絨結頂,不加梁,餘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餘俱如常服冠。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里緣。上綴朱氂。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頂崇,前檐深;夏頂平,前檐敞。皆明黃色,月白緞里。氈及油綢、羽緞惟其時。

⑼ 古代皇上的帽子怎麼做

以現存於明十三陵的明代萬曆皇帝金冠為例。金冠薄如蟬翼,用細如毫發的金絲編制而成,所以稱「如翼善冠」。冠後突起部分叫「山」,上飾以「累絲」的二龍戲珠,造型生動,栩栩如生。金冠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拔絲、編制、堆累、焊接等工藝技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⑽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的頭上要帶那麼重的帽子

這是皇冠,也稱冕,是皇權的象徵,冕前後垂的旒,比如在明朝,皇帝和親王的規格不同,帝垂十二,王垂九,其餘規格等同,是身份等級的象徵。
古人對於「冠」十分重視,一旦加冠就意味著你成人,可以對全家、對國家責了。

從《明史》里摘了一句:
「冕,前圓後方,玄表纁里。前後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繅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紅絲組為纓,黈纊充耳,玉簪導。」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60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4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3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1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6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47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