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賓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㈠ 誰知道洛賓王的資料
是駱賓王吧
駱賓王
作者: 駱祥發
駱賓王(619—約687),字觀光,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幼年即資質穎悟,聰慧過人。7歲時即景賦《詠鵝》詩,一時傳遍鄉閭,譽為神童。晚年參加徐敬業揚州起事,並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文》。
駱賓王作為「初唐四傑」之一,對盪滌六朝文學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辟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長期來受到人們的贊譽。他一生著作頗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作家,一個政治上很有抱負卻長期懷才不遇的小官吏。
江南神童 齊魯才子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開國的第二年,駱賓王誕生在烏傷城外的駱家塘小村子裡。
駱姓是古烏傷望族,早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就出過駱俊、駱統等著名人物。駱賓王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飽學之士。他們望子成龍,根據《周易·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的意思,給小兒取名賓王,字觀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長成後,能體察民情,輔佐君王。不久他父親駱履元上京謀仕,把兒子的撫育教養,留給自己的父親和年輕的妻子。
為了使期望成為現實,祖父對駱賓王的教育非常用心。當他開始咿啞學語之後,就教他朗讀簡易詩文。到了五、六歲時,不僅熟記多首詩文,在祖父的指點下,還能吟句聯文。
轉眼到了七歲,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遠道來訪。席間,祖父談起教孫讀書的樂趣,就把賓王在吟詩習文方面的靈悟表現,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客人聽著,捋髯而笑,心裡似乎不太相信。飯罷,祖父帶賓王陪客人外出漫步,領略農家幽靜的田園風光。當他們走過村邊的一口池塘時,看見一群白鵝正在塘中戲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頸高歌。白毛翻騰,清波盪漾,煞是好看。客人心裡一動,就把小賓王拉到身邊,指著塘中的景象,附耳對他說:「你能把白鵝戲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詩嗎?」賓王聽罷,向塘中凝視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聲念道: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短短18個字,把一群白鵝戲水的神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形象是那麼生動,意境是那麼清麗。「白毛」、「紅掌」,「綠水」、「清波」,於用詞准確,對仗工緻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客人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把把賓王抱在懷里,激動地說:「你真是一位神童!」
駱賓王七歲詠鵝的故事,迅速傳遍遐邇,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譽。
駱賓王的父親外出謀仕,經過幾番拼搏,終於京試中式,被任命為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令。大約在10歲左右,駱賓王隨母北上,寓居父親的任所。
駱賓王的父親為了給兒子實施嚴格的系統教育,一方面他親自督導,讓賓王繼續承接家學的傳統。另一方面,他又把賓王送進博昌縣學館,接受齊魯學風的熏陶。同時還讓兒子多方接觸當地的學界名流,使他在廣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學識。通過這種多渠道、多層面的嚴格教育,加上駱賓王資質穎悟,學習刻苦,態度虛心,所以學業進步很快。在日後寫的《上兗州崔長史啟》中,駱賓王回顧自己在博昌學習的情事,詳細談到由於接受父親的嚴格訓導,各方面規范自己的言行,學習非常專心,態度極為刻苦。所學的內容也十分廣泛,不僅有儒家的經典、諸子的學說、名家的詩賦,而且還涉及兵書、術數、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諸多學問。最終使自己成為「雖不能縱逸韻於霜皋,唳野致九天之響;而頗亦蓄余芬於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學者。
總之,通過在博昌的多年苦讀,駱賓王已經從一個江南神童,成長為一名齊魯才子。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賦詩作文,得到當地學人的交口稱贊。他在齊魯大地的才子林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佼佼者。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場厄運降臨到他的頭上:正當英年有為的父親,突然病死任上。這時駱賓王年僅十七八歲,還缺乏處世經驗和應變能力。幸虧駱履元為官清正,做人剛直,深受當地父老鄉紳的擁戴,人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孤兒寡母料理喪事。接著駱賓王停學守孝,待到三年服闋,家計已十分艱難。為了解決一家人的溫飽,也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駱賓王決定上京赴試。期望春闈一搏,鵬程萬里,然後輔君佐國,建功立業,以實現祖、父對自己的熱切期望。
仕途艱難 隱居兗州
駱賓王入京應試,是在22歲那年的秋天。
試前,他把家移居到兗州的瑕丘縣,投靠父親生前的好友韋明府(唐時稱縣令為明府),然後直奔長安。駱賓王對自己的學識頗為自負,以為春闈一搏,即可雁塔題名,獲取功名。他對科舉場上的種種流弊,諸如請托、通關節、私薦、場外議定之類,不屑一顧。考試前後,人家忙忙碌碌進行院外活動,他卻悠閑自得地飽覽京、洛名勝。
然而考試的結果,竟是名落孫山!
這一下駱賓王慌了手腳,他第一次體味到現實生活的冷酷無情。個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輩師長的熱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該怎麼辦?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輾轉思付之後,他決定南下義烏,向親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遊子,投入了久違的故鄉懷抱,受到家人和親友們熱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但這時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正在遠方翹首等待。他不能在故鄉多作逗留,於是匆匆趕回瑕丘,和一家人團聚。此後他以更務實的態度潛心書海,閉門苦讀,為迎接第二次試場拼搏作充分的准備。
幾年以後,駱賓王終於在長安出仕了。
這次謀仕的經過及其所擔任的職務不清楚。從自傳體長詩《疇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況來看,大約是權門幕僚之類。但僅僅過了幾年,就遭人排擠,受到誣陷,罷去了官職。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使駱賓王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幸好有人出來幫忙,推薦他到道王李元慶府中擔任新的職務,才算擺脫了困境。
李元慶是唐高祖李淵的第16個兒子,唐太宗的異母弟,封道王,其時正任豫州刺史。他對駱賓王的學識十分贊賞,當賓王在他府中任職三年之後,特地下了一道手諭,要賓王「自敘所能」。目的是希望駱賓王自陳器識才情,作為任滿提拔舉薦的依據。這是唐初任用官員的普遍做法,但駱賓王認為這樣做有自我吹噓之嫌,會使虛誇浮飾之人乘機而入。所以回書李元慶,不願奉命。駱賓王這樣做,固然表現了他剛直的品質,但也違悖了李元慶的初衷。此後李元慶對此事不再過問,根據唐制在諸侯王府中任職時間不能過長的規定,不久駱賓王就離開道王府。
在官場混跡將近十年,目睹宦海中翻滾的污水濁浪,駱賓王對繼續謀仕不再感興趣。於是返回第二故鄉兗州,決定過耕讀自娛的隱居生活。他經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悠遊山水,飲酒賦詩,開頭一陣,生活過得很舒坦,也創作了大量反映山水情趣的隱逸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經濟越來越拮據,最後到了「糟糠不贍,簞笥無資」的地步。一批要好的朋友,有的出外謀仕,有的改任他鄉,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來。
駱賓王閑居兗州,前後一共12年。這是他一生中第一個創作高峰,為列名「四傑」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最後幾年,由於生活艱難,加上母親和自己身體都不好,這種病困窮愁,反映在詩文中,顯得意蘊深厚,感情真切,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博得時人的交口稱贊。
生活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駱賓王只好改變初衷,重謀出仕,於是他給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劉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員寫信,企求引薦。大約是由於他的文壇聲譽,不久就被舉薦入朝對策。這年駱賓王已經49歲了,他白發滿頭,重上長安,開始了又一輪多災多難的仕途生涯。
再度遭譴 從軍邊塞
駱賓王風塵僕僕來到闊別十七八年的長安,經過對策考試,終於中式錄用,被授予奉禮郎。品秩為從九品上,任務是朝廷舉行朝會、祭把典禮時負責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種祭器的擺設,以及儀式開始時做做贊導和主持鼓吹。讓一員文壇宿將去做這樣的工作,的確是才非所用。好在這時的駱賓王,經過幾十年的宦海浮沉和齊魯窮愁之後,心地已經平實多了。只要一家人的溫飽能夠解決,職位的高下並不在意。公事辦完,和詩友切磋詩藝,議論文章,生活過得倒還自在。
大約是詩文界有地位的朋友舉薦,駱賓王擔任奉禮郎不久,又兼任東台詳正學士。後者是學術機構的職務,地位與影響比奉禮郎為高。
駱賓王的耿介剛直、嫉惡如仇的豪邁性格難免得罪權要,並遭群小的嫉恨。擔任奉禮郎的第三年,又遭人排擠,被罷了官職。
正當駱賓王進退維艱的時候,西北邊境發生了戰爭,吐蕃大舉寇邊,佔領了西域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率兵進討。於是駱賓王上詩給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員,要求從軍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於當年七月離開長安,開始了窮沙極漠的軍旅生涯。
薛仁貴孤軍深入吐蕃腹地,結果全軍覆沒,只得議和而歸。因而整個西北前線都籠罩著失敗的陰雲。駱賓王從軍的動因雖由罷官引起,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激勵著愛國的激情。他在《從軍行》中高喊:「不求生入塞,惟當死報君!」大有投筆從戎去,馬革裹屍還的英勇氣概。在此時創作的別的一些詩歌中,也都表露了這種心聲。但當他到了天山腳下的安西都護府之後,目睹將士低落的情緒,塞外荒涼的自然景色,既沒有勝利的喜悅,也沒有激烈戰斗的刺激,他的心境也就漸漸地落寞起來。從軍初期流溢出來的壯志豪情逐漸消退,最終只留下無盡的悲涼了。
雖然駱賓王立功邊疆的理想沒能實現,但軍旅生活的親身經歷,使他獲得了極其豐富的創作素材。天山積雪、交河絕塞、戈壁流沙、邊庭落日,加上戍樓烽火、野氣狼煙,拌和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思和羈旅的感慨,凝鑄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軍旅詩歌,成為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聲。
不久,駱賓王離開西域,隨軍入滇,參加姚州(今屬雲南)境內的平叛戰斗。這場戰爭進行得很激烈,唐軍在幾天內就取得了勝利。主帥向朝廷報捷的幾道文書都由駱賓王起草。戰爭結束,駱賓王跟隨主將入朝獻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為他還在服役期中,不久即奉命入蜀。
駱賓王在四川擔任的大約是軍中的幕府書記之類,主要負責文字工作。高級將領和地方官佐都願和他接近。蜀中山水,歷來為文人騷客所嚮往,駱賓王盡情邀游各地的名勝古跡。峨眉山秀麗的風光,諸葛孔明的八陣圖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一親臨光顧。所見所感,融人詩歌,掀起了他創作生涯中的又一高潮。
駱賓王在蜀中停留了兩個整年,56歲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長安,總算結束了漂泊不定的從軍生涯。
十年不調 誣贓下獄
駱賓王回到長安,吏部按績考核,量功補過,授予他一個武功縣主簿的職位。和十年前對策入選所授的奉禮郎,同屬九品,僅增二階。長年漂泊邊庭,歷盡艱辛,卻落得這樣的結果,心裡難免耿耿。
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駱賓王的著名長詩《帝京篇》寫成,一時朝野傳誦,譽為絕唱。不久,調任明堂縣主簿。明堂是京縣,品秩有所提高。這年底,母親病故,駱賓王離職守孝。待三年服滿,補授長安縣主簿。幾個月之後,他突然被提拔重用,擔任御史台侍御史。這是駱賓王一生中最高的職位,是「糾舉百僚,推鞠獄訟」的朝廷監察官。駱賓王以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的態度治事,自然受到別人的忌恨。上任還不到半年時間,就以「贓罪」入獄。也就是說有人告發他在長安主薄任上有貪污行為。
駱賓王在獄中受盡折磨,知情人懾於誣陷者的淫威,不敢為他伸冤。縶獄期間,他寫下了一系列詩賦,控訴司法的腐敗,抒發內心的鬱勃,表明自己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未時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整首詩托物寄興,借蟬自喻。蟬兒居高飲潔,品性高雅,但卻受到秋風秋露無情地摧殘,使它欲飛不能,欲響無聲。「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扯心裂肺的呼喊,噴射出駱賓王滿腔憤怒,讀之令人心神為之震憾。
駱賓王在獄中關了將近兩年,62歲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獄,但沒有官復原職。第二年夏天,把他謫貶到東南邊遠的臨海(今屬浙江台州),擔任一名小小的縣丞。
揚州起事 兵敗逃亡
駱賓王五月初攜家眷扶母棺南下,長安城內的文人學士、故友至交,紛紛為這位文壇領袖送行。
七月初駱賓王回到故鄉義烏,受到親友鄉賢的熱烈歡迎。
七月二十日,他為母親舉行葬禮。喪事結束以後,就去臨海赴任。
大約是八月中旬,駱賓王到達臨海。他原擬到任後即借故離開仕途,過遁跡山林的隱居生活。但臨海的秀麗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經常與一批文士悠遊山水,飲酒賦詩,頗感樂趣。
公元683年臘月,也就是駱賓王任職臨海的第三年,高宗駕崩。來年一月,皇太子李顯遵遺詔即位,改元嗣聖,是為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但武則天權欲極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時,她已經實際執掌朝柄幾十年,她不願把朝政大權交給兒子,就借故把中宗廢為廬陵王,幽禁於別所。另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是為睿宗。「政事決於太後,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資治通鑒·唐紀》)為了防止天下反對,武則天一方面大肆誅殺李唐宗室和元老勛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時大開告密之風。由是天下惶惶,籠罩著一派恐怖氣氛。
駱賓王於這年春天因事進京,目睹了武則天廢帝奪權、大開殺戒,以及武氏勢力橫行無忌的種種惡行,心中頗感憤憤。他帶著一腔鬱郁之氣離京南下,但沒有再回臨海。而是去了揚州,和徐敬業等人聚合密商,准備武裝討伐,推翻武則天。
徐敬業是唐代開國元勛英國公徐世勛的長孫,原為四川眉州刺史,擁有兵權,這時貶為柳州司馬。因他的祖父死後曾封揚州大都督,所以他沒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揚州,密謀起事。駱賓王在四川軍中,大約就和徐敬業結識,所以徐就密召駱賓王參與。經過一番密商,制訂出行動計劃:確定以「擁戴廬陵王,匡復唐室」為號召;首先佔領揚州城,作為起事根據地;徐敬業任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駱賓王為藝文令,起草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徐敬業等迅速佔領揚州城,並把駱賓王寫的討武檄文傳布各個州縣,號召天下勤王。這篇檄文義正詞嚴,氣勢磅礴,彷彿長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動讀者的心弦。天下反武勢力,莫不聞檄扼腕。人們奔走相告,聞風而動,「旬日間得勝兵十萬」。
揚州起兵的最初形勢很好,不僅很快集結軍隊十多萬人,而且楚州率先響應,兵不血刃就擁有揚、楚兩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潤州,連朝廷內部也產生動搖。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則天退出政治舞台,還政於皇帝。但徐敬業沒有利用這有利形勢,揮師西進,直逼京洛。而是想先鞏固江南根據地,然後再經營中原。這就給武則天以足夠的時間清除朝中的反對派,然後派幾十萬大軍圍剿夾擊。徐敬業雖然奮力迎戰,也取得了幾次勝利,但最後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前後歷時僅三個月。
兵敗後駱賓王的下落,傳說紛壇。有說被殺的,也有說逃亡的,還有說投江水而死的。綜合各種史料考證,逃亡一說似較可信。因為武則天死後,朝廷曾令山東人郄雲卿搜集駱賓王的詩文,並結集發行,作為對駱賓王匡扶唐室的褒揚。郡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話,想必有據。至於逃亡後的行蹤,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靈隱為僧,月夜為宋之問續詩一說,流傳最廣。實際情況大約是脫逃以後,就隱姓埋名,在吳中一帶流亡。隱匿幾年之後,帶著一腔壯志未酬的遺恨離開了人世,終年約在70歲左右。
道德文章 萬古流芳
綜觀駱賓王的一生,其前進道路,有著兩條明顯不同的發展軌跡。作為一位作家,他前進的道路較為頃暢。從七歲詠鵝,到齊魯閑居寫下的大量隱逸詩,再到從軍路上寫的邊塞詩,回長安後創作的以《帝京篇》為代表的長篇歌行,一直到揚州起兵寫下的《討武氏檄文》,成就和聲譽直線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濟濟的文壇上,技壓群芳,穩居盟主的地位,成為「初唐四傑」之一,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但作為一個官吏,政治上卻處處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繼而罷官長安。在兗州過了十多年窮困生活之後,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職。接著從軍邊塞,羈留蜀中,待再回京師,做的仍是和十年前一樣的九品小官。後來突然得以提升,成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誣下獄。最後憤而走向武裝反抗,迅即被狂飆所淹沒,以致身死何處,都成了歷史懸案。這條道路發展得很不順利,不僅荊棘叢生,坎坷泥濘,而且四周潛伏著毒蛇猛獸,稍不留意,就有被吞噬的危險。
但這兩條道路,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響、交錯前進的。其相互影響的關系,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現出來。即政治上下沉的時候,文學上就呈上升態勢。如早年宦途不遂,隱居齊魯,就創作出大量描寫閑情逸致、詩酒遊冶為主題的隱逸詩,掀起了一生創作的第一個浪峰,博得了很高的聲譽。第二次仕途波折,從軍邊塞,功業無成,心情寥落,但這期間寫的軍旅詩,開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河。返回長安之後,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調,仍舊沉淪下僚,但卻寫出了《帝京篇》、《疇昔篇》等著名歌行,不僅名動京城,而且把這種藝術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入獄以後,更以滿腔悲憤,創作了《在獄詠蟬》、《螢火賦》等名篇,既為自己抒志辯誣,也為文壇增光添彩。揚州兵起,他以垂暮之年,杖策而從,雖兵敗後逃亡荒野,最後客死他鄉,不為人知。但他寫下的那篇《討武氏檄文》,卻眾口傳誦,萬古流唱。與王勃的《滕王閣序》一道,成為中國駢文史上的雙璧。
這一沉一顯的發展軌跡,表面看來,好像相互背向,實際卻反映了駱賓王人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統一。他以清正耿直之性氣,懷經國安邦之抱負,力圖政治上有所進取,但不為時用,並處處受到佞小的打擊和排擠。有志難伸,於是郁積心頭的不平之氣,就通過詩文創作進發出來。郁積越深,噴發力越強,而噴發出來的又全是思想珠璣,自然為大眾所喜愛。這就是每當駱賓王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學聲譽卻愈顯的原因。
但人們對駱賓王的評價,往往把兩者割裂開來。在駱賓王生活的當時,主流社會一些政治上和他對立的人,鑒於他文學上的成就有目共睹,無法否定,就採取文才肯定,人品否定的辦法予以詆毀。說他「文才有餘而器識不足」,屬「浮躁淺露」之輩。《舊唐書》本傳,就說他「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把駱賓王參加揚州起兵,稱為「從逆」,屬「賊黨」。駱賓王在「四傑」中的排名,起先稱「駱盧王楊」和「盧駱楊王四才子」,大約也因為他參加揚州起兵的關系,最終成為「王楊盧駱」,殿居末座。
宋元以後,理學興盛,武則天作為唐太宗的才人,居然做了唐高宗的皇後,而且使用各種手段,攫取權柄,最後終於改李唐為武周,自己做了皇帝。這種從「亂倫」而至「竊國篡位」的穢跡惡行,自然激起以理學為統治思想的主流社會的憤慨。武則天成了罪惡的化身,作為其對立面的駱賓王,人品受到竭力贊揚。把他看作忠臣義士,地位急劇上升。
明代著名詩評家胡應麟,學者吳之器,以及《駱臨海集箋注》的作者、清人陳熙晉等,為駱賓王寫傳記時,雖贊揚駱賓王的文才,但更崇拜他的人品氣節。胡應麟兩次上書州、郡督學,將駱賓王的塑像迎入州、郡的鄉賢伺奉祀。明末義烏知縣熊人霖,則為駱賓王建立「唐傑流風坊」,並題詩其上。義烏本地則為駱賓王重修規模宏偉的楓塘古墓。墓成之後,各地的文人、官員紛紛寫志賦詩,記事頌德,盛極一時。連明末在南京即位的福王朱由崧,也出面封駱賓王為「文忠公」,並「御賜像贊」。其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張國維,更為駱賓王寫了「碑文」、詩和楹聯,對賓王的忠心義節大加褒揚。
明正德九年(1514),傳說南通城東黃泥口一曹姓農民挖地時發現駱賓王墓。(事載朱國幀《涌幢小品》)消息傳開,遠近轟動。有個名叫邵乾的人,寫了一組《駱賓王遺墓詩》,徵求和者。人們紛紛響應,現僅收錄在《駱臨海集箋注》附錄中,就有197首之多。充分反映了人們對駱賓王的欽敬,以及對他命運的同情和關注。此後人們紛紛湧向南通,在傳說發現駱賓王墓的地方,拜遏憑吊,賦詩抒懷。不久,墓址被水淹沒。清乾隆十三年(1748),任職南通的福建人劉明芳,著人下水搜索,結果找到幾根「枯骨查牙」,就當作駱賓王的骸骨,迎至狼山東南麓,和隨文天祥抗元殉職的金將軍葬在一起,取其「忠臣義士同處一堂」之意。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駱賓王墓。
1949年以後,在左傾思想影響下,有人為了給武則天翻案,作為其對立面的駱賓王,一度受到貶低。「文革」結束,他的形象才又煥發出光芒。而今,《詠鵝》詩編入小學生讀本,得到億萬兒童的朗聲高唱。文集一再整理出版,研究他的論文、著作,不斷涌現,駱賓王重又成為萬千人關注的對象。
作為駱賓王的故鄉,65萬義烏人民以曾經養育出駱賓王這樣傑出的人物而自豪。為駱賓王修復了楓塘古墓,建設了駱賓王紀念公園。國內外知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也以駱賓王的名字命名,稱賓王市場。此外,還有賓王路、賓王大橋等等。人們懷念他,紀念他,目的是弘揚他的高風亮節,學習他的道德文章。他的形象作為義烏人文薈萃的象徵,將永遠給後人以精神的滋養,促進長久的文明建設。
主要參考資料:
《駱臨海集箋注》,[清]陳熙晉箋注
《舊唐書》,[後晉]劉均等撰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撰
《通鑒紀事本末》,[宋]表樞撰
《涌幢小品》,[明]朱國楨撰
㈡ 關於帽子款式的問題,羅賓漢戴的那種該叫什麼還有斯嘉麗約翰遜在《黑色大麗花》里戴的某頂,見下圖。
美式禮帽,來源於西部牛仔的牛仔帽子~後來被美國一些服裝設計師改造以後製成這樣的禮帽,有些英倫元素在裡面,但只是有一些不完全,美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一般行政職員,公司企業職員出行時外帶,可能處於一種裝飾目的,也許防寒,呵呵,總之顯示一些身份~斯嘉麗的帽子也是牛仔帽的一種改進,女士牛仔帽,改後變為一種裝飾,帶上顯得身份高雅,莊重,她帽子上的裝飾更顯貴氣~當然她帶的不是貝雷帽~這部電影我非常喜歡,Josh Hartnett Scarlett Johansson 演的都很好~
㈢ 日本天皇頭上戴著的高高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這個叫立纓冠,天皇戴的「立纓冠」是來自於唐宋皇帝的襆頭,流傳至日本經過自身發展後,襆頭腳的「纓」經演化只保留了一枚,天皇所戴者向上直立,變成了「朝天」「一柱擎天」的特徵。
㈣ 嘻哈說唱歌手經常帶帽子叫什麼帽子是平板帽嗎
嘻哈說唱歌手戴的帽子較多為鴨舌帽
鴨舌帽———特色是帽頂平且有帽舌,俗稱鴨咀帽。帽緣從兩寸到四寸,寬窄也有不同。
鴨舌帽最初是獵人打獵時戴的帽子,因此,又稱狩獵帽,因其扁如鴨舌的帽沿,故稱鴨舌帽。在今年春夏季,鴨舌帽開始和時尚運動風結合,許多設計師在設計具有運動情調的服裝系列時都喜歡用鴨舌帽來搭配。
㈤ 幫我查找王洛賓的資料.
王洛賓同志,男,漢族, 北京市人,1913年12月出生。1934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1937年11月在山西參加由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後受西北戰地服務團 委派,前往蘭州等地做喚起民眾的工作。1938年5月在蘭州參加「西北抗戰劇團」,進 行抗日救亡宣傳。 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隨軍進入新疆。歷任中國人民 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文藝科副科長、新疆軍區政治部文藝科科長、新疆軍區歌舞團音樂創作員、新疆軍區歌舞團藝術顧問等職。1988年6月離職休養(藝術一級,文藝六級)。1988年9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勛榮譽章。1991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
王洛賓浪漫人生坎坷路
每當你聽到《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達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
頭來》等一首首抒情浪漫的情歌,你也許會以為它的作者王洛賓一定是個多情浪漫的西部男
兒,他的一生環繞著鮮花與掌聲。然而,你錯了。在王洛賓的81歲生涯中,他的精神是浪
漫的,他創作的歌曲是浪漫的,而他走過的人生之路卻十分坎坷,好在王洛賓以「浪漫」對
坎坷,瀟灑走過人生路。
情歌之王,不幸的愛情
王洛賓1913年12月出生在北京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京戲迷,閑來
無事,常在四合院內拉起胡琴自娛自樂。要說王洛賓一生與音樂結緣一定要有某種熏陶的
話,那最多就是這一點點罷了。王洛賓從小就是個「不安分」的人,13歲那年隻身跑到東
北投奔紅色蘇俄未成,18歲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跟隨俄國沙皇的小姑母學習西洋音
樂,後來因家貧難以供養而輟學,24歲那年,北平蘆溝橋事變爆發,他再次出走,奔赴大
西北參加了作家蕭軍、塞克、丁玲領導的西北抗日戰地服務團。在六盤山下,一個偶然的機
會,他聽到了一個名叫「五朵梅」的鄉村婦女唱的一首「花兒」,他被那純朴、率直、熱
情、奔放的旋律所震撼,下決心在西北紮下根來,搜集整理和創作西域民歌。一晃半個世紀
過去了,王洛賓在西北已創作出了《達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半
個月亮爬上來》等700多首情歌,然而他的愛情生活卻是不幸的。
王洛賓第一個真正的戀人叫方珊,是一位河南籍的蘭州姑娘。他們的初戀是甜蜜的,以
至於使81歲高齡的王洛賓至今難忘。王洛賓當時很愛方珊,曾在青海為方珊專門寫了一首
情歌。歌中寫道:「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爬上來。照在我姑娘的梳妝台,依拉拉梳妝
台。請你把那紗窗快打開,再把那葡萄摘一朵,輕輕地扔下來。半個月亮爬上來,依拉拉爬
上來。照在我樓前的常春槐,依拉拉常春槐。你想吃那葡萄莫徘徊,等那樹葉落了再出來,
依拉拉常春槐。」從這首歌中,大家不難看出王洛賓的痴戀之情。然而,後來方珊因忍受不
了王洛賓常常外出采風而帶來的寂寞,與他分手了。
後來,經人介紹,王洛賓在青海與一位名叫黃靜的護士結了婚。黃靜漂亮文靜,聰明嫻
慧,從不與洛賓紅臉,把個小家庭安排得妥妥當當。青海解放後,王洛賓跟隨王震大軍開赴
新疆,黃靜帶著孩子回到了北京。不幸的是黃靜於1951年早離人世,給王洛賓留下了四
個兒女。噩耗從北京傳來,遠在新疆邊陲的王洛賓心都要碎了。至今,王洛賓的家裡還掛著
黃靜的遺像,王洛賓要讓他的愛妻伴著他寫出更深刻、更美麗、更動人的歌。
一生中有19年與鐵窗相伴,被譽為「獄中歌王」
說起來有點讓人難以想像,然而卻是事實。王洛賓這個人稱情歌大王的人,一生中竟然
坐了兩次大牢且長達19年。這個命運的十字架,要是放在「凡夫俗子」身上肯定會被壓
垮,王洛賓不但沒有被壓垮,反而更堅強,更浪漫,用他的話說:「即使身陷囹圄,我也胸
懷坦盪,過著我快樂的日子,寫我大我的情歌,譜我美麗的囚犯歌,用我的歌聲迎接一切苦
難。」
王洛賓第一次被打入監牢是在1946年。國民黨馬步芳的憲兵認為他早先是抗日的積
極分子,懷疑他是共產黨的「探子」,一次一次地毆打他,要他改變紅色思想,脫離與共產
黨的關系。面對酷刑,王洛賓死不開口。每次過完「堂」,他都皮開肉綻,渾身是血,然而
等他一靜下來,他照樣「提煉他痛苦的純美」,寫他「大我的情歌」。王洛賓給自己暗暗定
下了坐十年大牢的計劃,他忍著精神和肉體的折磨,在獄中寫了一首又一首歌頌民主自由的
歌。「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美麗的小鳥一去無影蹤,我
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
王洛賓第二次入獄是在1963年,當時的背景是不言而喻的,僅憑捕風捉影就足以定
罪,更何況王洛賓當過馬步芳的音樂教官呢。「二進宮」時王洛賓已經整整五十歲了。也許
是年齡大了,也許是他對自己被自己人投進牢獄實在想不通,他曾萌發過自殺的念頭。他乘
外出幹活,偷偷藏起了一根繩子,等待著走向「自由」的機會。就在他即將擁抱死神的時
候,他想起了一位姑娘。那是他剛剛被打成反革命時,一天他戴罪上完音樂課,一位叫阿娜
爾汗的維族姑娘悄悄塞給他兩個蘋果,蘋果雖不大,但此時的王洛賓卻覺得它比金子還貴,
覺得那帶著姑娘體溫的蘋果分明是姑娘的一顆熱乎乎的心……於是,似乎有一雙多情而無形
的手緊緊地拉住了他,使他改變了可怕的念頭。一天,關押王洛賓的號子里又投進一個年輕
的維族犯人,原來這位青年人被捕的那一天是結婚的前夜,未入洞房卻進牢房,很是憂傷。
過了半年時間,他的姑媽帶來消息說,他的未婚妻突然失蹤,後因憂傷而死。當時小夥子都
要瘋了,捶胸頓足狂呼猛喊「我對不起你呀,我對不起你呀!」為了表達對戀人的思念之
情,那維族青年開始跟監獄作對留起了胡須,監獄里的犯人也為此常常打得他口流鮮血,然
而他卻喊道:「你們打得太輕了,我對不起我的太太,再重點、再重點……」這一切深深地
感動了王洛賓,於是他寫出了著名的歌曲《高高的白楊》:「高高的白楊排成行,美麗的浮
雲在飛翔,一座孤墳鋪滿丁香,孤獨地依靠在小河旁,墳中睡著一位好姑娘,枯萎的丁香引
起我遙遠的回想,姑娘的衷情永難忘……高高的白楊排成行,美麗的浮雲在飛翔,孤墳上鋪
滿了丁香,我的胡須鋪滿胸膛,美麗浮雲高高白楊,我將永遠抱緊枯萎的丁香,抱緊枯萎的
丁香走向遠方,沿著高高的白楊……」
王洛賓在獄中克服重重困難,用血用淚寫出了幾百首囚歌,被譽為「獄中歌王」。
一個民族誕生了名曲,卻埋沒了名曲作家
他的歌早已廣為流傳,然而他的名字卻鮮為人知。1975年,帶著一頂反革命帽子的
王洛賓從監獄放出來了。外面的空氣是新鮮的,但對他來說並未感到快活。在獄中有人給飯
吃,出來後他成了無業遊民,還得為填飽肚子發愁。他先是在工地上給人打石頭,看工具混
口飯吃,後來工頭看他又老又瘦便客客氣氣地辭了他。好在很快粉碎了「四人幫」,他被一
位愛才的領導看中,讓他去寫歌劇,他也不負厚望,很快寫出了三部歌劇的音樂:《托木爾
的百靈》、《帶血的項練》、《奴隸的愛情》。其中《帶血的項練》獲1980年全國文藝
匯演二等獎。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王洛賓又迎來了自己音樂的春天。然而使他遺憾的是他那些流傳
已久的歌卻很少署上他的名字。他覺得一個民族誕生了名曲,但卻未誕生創作名曲的作家,
是這個民族的不幸,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洗去這個不幸。於是他給音協寫信,坦率地講道:
「許多音樂會都把我的歌曲放在前面,卻不署我的名字,只寫『青海民歌』『新疆民歌』,
如果別人問這歌是哪個民族的,歌曲里的漢語是從哪裡來的,我們說什麼?唱一個沒有作者
的歌對我們並不體面。」但不知何故,王洛賓的名字在好長一個時期未被音樂界和社會承
認。盡管王洛賓現在已經大名鼎鼎了,他得了金唱片獎,作為有突出貢獻的音樂家享受了國
家政府特殊津貼,然而如果你留心,不難發現在許多錄音帶、錄像帶上,王洛賓的歌名下面
仍寫著「青海民歌」「新疆民歌」的字樣。但願這種現象不要繼續下去了,但願人們不會忘
記王洛賓這個曾給了我們精神食糧和民族榮譽的名字。
王洛賓作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樂家,洛賓先生從三十年代起就以滿腔的愛國激情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和中華民族的解放斗爭事業,創作了大量高吭奮進、鼓舞中華民族革命鬥志的音樂作品,許多歌曲為愛國軍民廣為傳唱。全國解放後,作為一名革命軍人,他又譜寫了大量歌頌人民子弟兵、歌頌領袖、人民和歌頌祖國的音樂作品,成為時代的旋律、民族的心聲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洛賓先生不僅以他搜集、整理、創作的西部民歌著稱於世,他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創作的激動人心的革命歌曲更是我國音樂藝術海洋中的精華。在長達62年的音樂創作中,他為我們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他是在聯合國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國人。他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第一位華人音樂家頒發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今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響起王洛賓歌曲迷人的旋律。
為紀念這位民族音樂家,本網站收集了洛賓先生在中國革命幾個歷史階段的創作歌曲和他收集、整理、創作的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作品的歌詞。
㈥ 古代武將的帽子叫什麼
問題一:古代武將戴的帽子叫什麼 武將的帽子?你說的是上朝時候帶的還是打仗時候帶的。
上朝的話,叫做朝(chao二聲)冠,也有的叫花翎。
打仗的話,就是頭盔了。有些人的頭盔比較特別,是有名字的,比如呂布的是束發金冠,大眾的就是頭盔。
問題二:中國古代那些大將軍帽是用什麼做的 古時,軍人的盔甲有:銅、鐵兩種,一般情況下,而將級軍官的盔甲,都是熟銅居多。
問題三:古代士大夫將東坡的高筒短檐帽稱為什麼 初中語文課本《核舟記》中有句「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就是「高高的帽子」,這是東坡自己設計的,頂上窄而微向前傾,因他的字是子瞻,人稱「子瞻帽」。
人們因才氣而景仰東坡,因景仰東坡而模仿他的穿著。東坡按照自己的審美觀點,結合自己的臉型設計的「子瞻帽」,看上去很美,可不一定適合每一個男子。可如同今天的「粉絲追星」一樣,當時的大街小巷流行起了「子瞻帽」。戴上「子瞻帽」,就有了書生意氣。
一天,東坡伴駕遊玩,看了一出戲――
一個戴著「子瞻帽」的丑角自誇道:「我這個作家諸位比不了!」
一人答道:「怎見得?」
丑角說:「難道你們看不見我戴的帽子?」
皇帝和東坡聽了,相視一笑。
――其實,東坡就是在歷史的天空中,一顆永不隕落的恆星!
問題四:有一個帶帽子的卡通人物,穿著古代的衣服,古代的長辮,他叫什麼 10分 誒?撿到一個小僵屍!
這是雖雖醬的漫畫
問題五:古代身穿紅袍頭戴紅帽的是什麼人物? 有兩種人才會穿一身大紅:一是狀元及第,二是新郎。
問題六:一個是呂布頭上的帽子(順便那兩條叫什麼),另一個 戴的那個東西叫雉雞翎。京劇武生帽冠上的雉雞翎,取材於白冠長尾雉。實際上在古代作戰的時候,是不會戴這種東西的,因為戴雉雞翎的歷史,只是從清代才有的。這對裝扮角色的身份有著某些作用,如我們往往一見戴有翎子的角色,再加上他身上的裝束,就能看出他們是能征善戰的武將;劇中的神與妖戴上翎子,則會更顯示出他們的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孫悟空的叫鳳翅,至於是不是真的鳳翅那就不知道了
問題七:古代將軍,士兵的帽子上都帶一捆毛還是什麼,那是為了美觀? 古代軍人的頭盔上那一簇毛叫做盔纓,以獸毛或鳥羽插在頭盔頂上的銅管里。其目的首先是為了增強軍人的威嚴和氣勢,以使軍容壯觀、鼓舞鬥志 。當然,這樣做的同時也讓軍人看起來更加美觀。
問題八:三國什麼人物帽子上是獅頭 游戲里是馬超帶的獅頭盔。正史里沒有那東西,就算有也是少數民族帶的。
三國時期將軍的盔甲就兩種,鐵(其實到漢朝後期就逐漸不用了,因為太笨重,不利於活動,而且也大大增加馬的負擔),皮(嚴格點說是鑲皮甲,就是肩膀,手腕,腰部,膝蓋處覆蓋生鐵打造的薄片,主要作用是抵擋亂箭,最多在胸口處添加一個護心鏡)。
對於一個騎在馬上的武將來說,穿什麼都擋不住對面騎兵的沖鋒的,因為從漢代開始騎兵的武器已經有了劃時代的改革,生鐵都擋不了厚背馬刀一下。
獅頭盔這種東西,想想就不可能帶的,因為有毛,會擋視線,而且太顯眼了,最主要的是不透氣,古代武將很多都是死於卸甲風,就是打完仗脫了盔甲直接吹風涼快,結果重感冒病死,麒麟兒曹彰就是這么死的。
問題九:古代什麼人帶黃金帽子 武將的帽子?你說的是上朝時候帶的還是打仗時候帶的。
上朝的話,叫做朝(chao二聲)冠,也有的叫花翎。
打仗的話,就是頭盔了。有些人的頭盔比較特別,是有名字的,比如呂布的是束發金冠,大眾的就是頭盔。
問題十:古代武官帽孑上的二根長須是什麼 這是戲劇舞台上武官的官帽上的長翎子,是為了表現舞台藝術而加上去的。武將和刀馬旦的帽子上都會有這種翎子。演員在表演的時候,甩動長翎子的各種動作,代表了角色不同的心理活動。實際上古代武將作戰不會有這么礙事的東西掛在帽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