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女道士頭戴的帽子叫什麼

女道士頭戴的帽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3-03 07:20:22

Ⅰ 道教衣服的不同顏色各代表什麼

教服飾

道服 分為常服和法服兩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寬一尺四寸,右腋開襟,有兩飄帶;中褂則多為對襟。道袍,又稱「得羅」,與大褂相似,袖
寬一尺八寸以上,長短隨身,青、藍色,象徵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服有戒衣、法衣、花衣等。戒衣袖寬二尺四寸,長短隨身,黃色,受戒時用;法衣是道教做
齋醮法事時,方丈、高功、經師等職司所穿戴的;對襟,長及踝處,無袖披,長短隨身,根據職司的不同,所綉圖案或顏色也不同;花衣,是持誦經典的高功、經
師做日常功課時所穿戴的服裝,素凈不綉花,只是衣與襟、領有顏色間配。??
道巾 道士所戴帽子的總稱。有九種: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冠 道士所戴的「冠子」。通常有五種: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
鞋襪 鞋有青布雙臉鞋、青布圓口鞋和青白相間的「十方鞋」等。襪多為白布高筒襪,褲管裝在襪筒內,不能敞著褲管。

冠服:道士平時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齋醮儀式中穿著衣帔的總稱。早期道教對於冠服之規定甚為簡單,從南朝劉宋陸修靜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趨向嚴格,冠
服區別愈加明顯。據南北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對各類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確規定。書稱:「服以象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法,各須
具備如本法,不得叨謬。違奪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張萬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類已趨簡化,按法派分為六類。
法服:道教神像以及高功和法師在齋醮儀式中所穿服飾的名稱。道教法服源於中國古代祭祀禮儀的服飾規定,又與道教教義思想和服飾的時代流變有關。
道士諸巾
混元巾:象徵混元一炁。是以黑繒糊制而成,硬沿圓帽。頂之正中留有一圓孔,以露發髻,現全真道士多戴此帽。
莊子巾:象徵如莊子一樣,無拘無束,超凡脫俗。亦稱沖和巾,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徵品性端正。
老年道士多戴莊子巾。
純陽巾:明朝《三才圖會》稱:「純陽巾,又名樂天巾,頂有寸帛,襞積如竹簡,垂之於後,曰純陽者以仙名,而樂天則以人名也。」
九梁巾:類似純陽巾。前頂平斜如尾面,排有九疊,九縫。道教奉九為極陽之數,一切修行最終目的。故九梁巾又象徵道徒們對大道的嚮往。
浩然巾:清代道士閔一得在《清規玄妙》中說:「雪夜用浩然。」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中有雪巾的記載:「以玄色紵絲為之,以天鵝皮為里,
凡雪天嚴寒皆用之以護腦。」可見浩然巾即是雪巾。此巾象徵道士的浩然正氣。
逍遙巾:亦稱荷葉巾,全真年輕道士多戴此巾。用塊大方巾將挽好的頭發包紮起來,留有兩角虛於後背。走路時隨風飄動,顯示出道士逍遙自在。
三教巾:應該是王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合一思想時所縫制。體現了道教的包融性,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道士受了中極戒就可以戴此巾。
一字巾:舊稱幅巾,用青布做成布帶,端頭用優質木雕成太極八卦扣相互銜接。平時為了固定頭邊沿的短發所戴。該巾扣上為「混元圈」,散開為「一」,正
體現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教義思想。
太陽巾:形如現代的太陽帽,主要是遮擋夏日陽光。不同的是,太陽巾是用藍布做成。因全真道士挽發後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間隆起的部分為三角形。
此巾在湖北使用者較多。
道士諸冠
黃冠:曾受初真戒者方可戴;三台冠,受過中極戒者可戴;五嶽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必須受過天仙戒者方可戴;五老冠,蓮瓣形,中綉五老像,
晚間做超度法事時,高功所戴;元始冠,是洞真法師、太洞法量和三洞講法師所戴;芙蓉冠,大羅金仙所戴。
道士諸衣
法衣:道教科儀中高功法師各種穿著的統稱。懺衣,道士在科儀中念經拜懺時所穿的一種法衣;絳衣,在大型齋醮法會中,高功法師所穿的一種法衣,穿時里襯
海青,其制兩袖寬大垂地,雙臂展開時,兩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兩袖和衣身均綉有金絲龍紋;海青,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簡單製作而成寬袖道袍。現今為了
穿著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對襟和斜襟兩種道衣,多數以棉綢製做。
道人鞋襪
道人平時穿雙臉鞋或十方鞋,用青布製做,鞋邊沿剪有孔,再用白布將孔縫上或不縫,多為夏天穿。用高筒白襪套住褲管繫上,以便進入殿堂避免體垢落地。

Ⅱ 初學問道,道士的頭巾有什麼講究

在道教的宮觀里,人們常會看到道長們頭上戴著或方或圓的「帽子」,身穿寬松的道袍,令人不禁產生飄飄欲仙的遐想。人們也許會好奇地問,到底道長戴的是什麼「帽子」 .它們又代表了什麼意思呢.其實,它是道教徒特有的標志。在道教里,把它稱為「道巾」。俗話說「道有九巾,僧有八帽」。那麼道士的九巾,又到底是什麼來歷.九巾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九巾的來歷
巾是我國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種帽子。也有的人把巾誤認為冠,《釋名·釋首飾》中:「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這段話,說明了巾與冠的不同。巾為平民百姓之頭飾,以與士大夫之冠相區別。巾始於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東漢以後則貴賤通用。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輕便。《晉書·輿服志》曰:「巾,以葛為之,形如帽而橫著之,古尊卑其服也。」到了南宋,戴巾之風氣更加普遍,就連朝廷的高級官員也以包裹巾帽為榮,冠帽之制漸衰。在清朝以前,巾作為首服,被歷代沿用,並變化成多種類型。清朝剛入關的時候,下剃頭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廢除。明遺臣金之俊為緩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從十不從」的建議,被朝廷默許。其中有「儒從而釋道不從」之條,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國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學者把道教的服飾稱之為活文物。
至於道教的九巾之說,來源於清代中葉道士閔小艮的《清規玄妙說》。按照該書的說法,當時的九巾,有以下幾種: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
當代高道閔智亭道長著述的《道教儀范》一書中提到,自清末到現代最流行的九巾則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而清代以前的道巾,按明朝的《三才圖會》記載,則有:純陽巾、九轉華陽巾、九梁巾、雷巾、幅巾、網巾等等。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的道巾和現代的道巾已經有所不同了。本文將為讀者介紹常見的近代道巾。
九巾概述
1混元巾
為九巾之首。現代全真派道士多戴此帽。以黑繒糊成硬沿圓帽,中間開孔,以露出發髻。道巾多為方形,只有混元巾和一字巾為圓形。有的老修行說,這是代表道教混元一氣的意思,故稱為混元巾。考其出現的年代,在清代前,未曾見於記載。又因其型似清代官員所戴的帽子,於是有人推測,混元巾是由清代官員所戴的暖帽演變而來。筆者認為,道教在清兵入關後,依然不剃頭,不改前明服飾,以示民族骨氣。因此更加不可能模仿清代官員的帽子。至於此巾的來歷,還有待道教界的諸位高道大德考究其歷史。

2莊子巾
亦稱沖和巾,南華巾。傳說是南華真人莊子所制。估計此巾出現的年代比較早。該巾下面為方形,上部為三角形,狀如屋頂。帽前正面鑲有白玉,名為帽正,其一可以知道帽子是否戴正;其二代表了道教徒行為要端正的意思。全真派道士因年老,頭發稀少者多喜戴此巾。也有正一派道士戴莊子巾的。因為莊子巾類似古儒巾,佩戴此巾,頗象南華真人一樣無拘無束,自有出塵之表。

3純陽巾
也有人稱唐巾。按明朝的《三才圖會》稱:純陽巾,一名樂天巾,頗類漢唐之巾。頂有「寸帛,襞積如竹簡,垂之於後,巾上有盤雲紋樣。曰純陽者以仙名,而樂天則以人名也。」這也是現存於北京白雲觀呂祖殿的明代呂祖像所戴之巾形狀。通過名字可以知道,純陽巾之意義,一為道教神仙呂純陽,二為唐代文豪白居易。道教傳說,呂純陽祖師在成道前佩戴此巾。史料記載,此巾在明代十分流行,不僅道教徒戴,連儒者、生員士大夫子弟也戴。當代北方全真道的純陽巾,形狀甚似莊子巾。區別是純陽巾後面有雲頭形裝飾,而莊子巾則無。南方粵港澳地區全真道之純陽巾,俗稱「瓦坑帽」,帽形就是與《三才圖會》所描繪的一樣。

4九梁巾
古典小說中常有這樣對道家人物的描寫:「頭戴諸葛九梁巾,身穿八卦道袍……」九梁巾,又稱九陽巾。九梁巾形狀為帽子前面有似屋脊一樣的九條縫。道教中,九為最大數,又為陽數,代表天。所以戴九梁巾,代表著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了道教徒事奉上天的意思。也體現出《陰符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宗教思想。現代正一派道士常戴九梁巾。
5浩然巾
一種用黑色布緞製成的暖帽,形如風帽。該巾在南方基本不使用,北方亦不多見。詢問道中各位師長,才知在極嚴寒天氣中才帶此巾。相傳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風雪。後士人皆仿效之,故稱為浩然巾。亦稱作「大風帽」。道教徒戴浩然巾,一是抵禦風雪,二是紀念先賢。《長春真人西行圖》中的邱祖所戴之帽即為浩然巾。另外,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中有雪巾的記載:以玄色絲為之,以天鵝皮為里,凡雪天嚴寒皆「用之以護腦」,不知此處的雪巾是否即是浩然巾。
6逍遙巾
也稱荷葉巾。宋代庶人的一種巾子,開始叫花頂頭巾,後士人甚至女性皆戴,並有兩腳垂於後背,稱為逍遙巾。宋代米芾《畫史》中有對此巾的記載:「士子國初皆頂鹿皮冠弁,其遺制也,更沒頭巾…,乃去皮冠,梳發角加後,以入襆頭巾子。中篦約發,乃出客去。覆如是,其後方有絲絹,作掠子,掠起發,頂帽出入…,又其後方見用紫羅為無頂頭巾,謂之額子,猶不敢習庶人頭巾。其後舉人始以紫紗羅為長頂頭巾,垂至背,以別庶人黔首,今則士人皆戴庶人花頂頭巾,稍作幅巾,逍遙巾。」全真派道士出家不久,因發髻未能全部挽起,或夏天天氣熱時多戴此巾。戴起此巾,好像神仙一樣,顯得仙風道骨,格外逍遙自在。故命名為逍遙巾。
7三教巾
三教巾,顧名思義,應該是體現道教三教合一和三教平等,崇尚和平的宗教理念。可惜現在沒有實物留下。其形狀已不可考。筆者曾於此問題請教多位高道大德,皆言不知道。中國道教協會黃信陽副會長編纂的《道教全真必讀》記載,只有受過中極戒者才有資格戴三教巾。有些老修行說,估計是王重陽祖師提出三教合一的時候所制。也有人認為清代有三教廟,於是推測此三教巾是否由此而來'在此只能留下懸念,留待以後為讀者諸君補上。
16一字巾
又名太極巾,其形為一帶,端頭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極八封圖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極巾。也有學者認為叫幅巾的。據說是山居道士纏發之法,以絲織幅帶裹發,以防山野樹枝纏住。其實這種幅巾,應該叫網巾,是一種先從道士發明,後由明太祖推廣至全國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曰:此物何也''對曰: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命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於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也。」
9一字巾
又名太極巾,其形為一帶,端頭有木扣或玉扣,扣子一般刻有太極八封圖形,所以叫一字巾或太極巾。也有學者認為叫幅巾的。據說是山居道士纏發之法,以絲織幅帶裹發,以防山野樹枝纏住。其實這種幅巾,應該叫網巾,是一種先從道士發明,後由明太祖推廣至全國的帽子。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曰:此物何也''對曰: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命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頒於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也。」
小結
歷史上的道巾,事實上遠遠不止九種。道經和史書上還記載有:角巾、紫荷巾、紫陽巾,雷巾、蓮花巾、九轉華陽巾等等。在明朝前,很多巾是道俗通用的。如純陽巾、逍遙巾、網巾、綸巾、幅巾等。也有道教徒專戴的,如莊子巾、一字巾、九梁巾等等。但道教徒的道巾所用顏色皆為黑色,而一般世俗的巾帽則顏色不拘。因為道教崇尚青色,古人把黑色也分成青色的一種,戴黑色(青色)的道巾,代表著頭頂青天。而且,道門亦稱為玄門,黑色也稱作玄色。作為玄門弟子,道士要尊道,所以頂於首,當然要戴黑色的道巾了。
由此看出,道巾不僅是標志著道教徒的帽子那麼簡單,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道教教理教義,如奉天敬祖、崇尚和平、成仙得道、逍遙自在等等的思想。此外還說明了道教作為中國傳統的宗教,與中國的民俗生活確實是息息相關。現在有的道教徒對自己所戴的道巾,不知所然,殊不知所頂戴的道巾乃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道巾的研究,實際也是對古代巾帽的研究。現代道教界對古代道教的冠帽的研究還未引起重視。

Ⅲ 道士法帽級別

道士法帽級別由四級組成:灰帽、白帽、黑帽、金帽。

灰帽:初級道士,初學道教的人士稱之為灰帽。

白帽:中級道士,已經掌握一定的道教知識,可以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人士稱之為白帽。

黑帽:高級道士,擁有深厚的道教知識,可以幫助他人解決更復雜的問題的人士稱之為黑帽。

金帽:最高級別的道士,擁有極其豐富的道教知識,能夠幫助他人解決最棘手的問題的人士稱之為金帽。

Ⅳ 請問道士頭上戴的那頂東西叫什麼名字

五嶽冠

Ⅳ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從服裝穿戴上,怎麼區分

從服裝穿戴上區分,正一派道士多不蓄發,故而戴莊子巾。全真派規定道士必須大領蓄發,戴混元巾。

區別:

1、創始人不同。正一派是張陵,全真派是呂洞賓。

2、經典正一派是道德經、老子想爾注等道家經典,全真派除了這些,還有心經(佛教)、孝經(儒家),提倡三教合一。

3、道觀正一派也有道觀,但是不要求一定住道觀,可以住家裡。全真派要求一定住道觀。

4、道士性別,正一派一般沒有女道士,全真派男女都有,男的稱乾道,女的稱坤道,而且也可以住在一個道觀里(分開住)。

5、飲食正一派可以吃肉,喝酒(但是牛,狗,烏龜,大雁不吃),全真派吃素,戒酒。

6、須發,正一派可以剪發,剃須。全真要求留發,蓄須。

7、正一派可以結婚,但是全真派不能結婚。

(5)女道士頭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1、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葯等道家文化瑰寶重新整理。

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2、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網路-正一派

網路-全真派

Ⅵ 道士服飾有哪幾種

道士服飾有六種,分別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體如下:

1、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2、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3、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

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4、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

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6、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6)女道士頭戴的帽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道士服飾的組成部分:

道士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

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3、道袍

道袍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4、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1)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5)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6)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

5、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劍、佩劍、葫蘆、魚鼓、單瓢、拂塵、陰陽環。

Ⅶ 道士帽帶水滴和不帶水滴的區別

和尚居家修行還是在廟修,我們一眼就能看出,畢竟和尚的標志就是光頭,但是在道教中,道士是否拜師及拜入道門,除了一身的青色服裝之外,帽子也是識別道士是否已經拜師標志之一。 道士帽,亦稱道巾 無論是在電視劇還是介紹道教文化的節目中,總是能夠看到道士頭上不是包著就一塊布就戴著一帽子,很多人認為這只是道士服裝的裝飾物,殊不知,這小小的帽包含了很多道教文化在其中。 根據清朝閔小艮《清規玄妙》所記載,道巾共有九種,分別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及九陽巾九種。 而在日常生活中,常見道士所戴的道巾中除了包頭的道巾之外,還有一種如古代瓦房般下斜的道巾,這兩種被稱為混元巾及純陽巾,由於時代不同,道巾的名稱也在變化。 道巾,有哪些道教文化的意義 首先,道巾並不是每個道士都有資格佩戴,而是必須進行拜師之禮之後才能佩戴;而在全真派中則明確規定,初入道觀的道士是不能佩戴道巾的,只有在宮觀做過苦力,拜師之後才能佩戴道巾。 第二,有些道巾有禦寒作用,例如浩然巾在少數地方就會填充棉花,以起到抵擋風寒的作用。而純陽巾則如古代房頂,中高兩低,且兩邊斜面上有九條直線由頂一直到帽檐,「九」是數之極,在道教文化中有九轉還丹之意。同時,道士所佩戴的道多由黑色為主有敬天,遵道的意思。 《清規玄妙》記載「玄者天也,頭圓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屬玄,玄色幾於道,以玄色頂於首者,尊道也。」 第三,佩戴道巾不可超過眉毛,道教人士也不可在沒有佩戴道巾前提下進行宮觀,更不可以光頭進入。 對於道教而言,道巾除了衛生方面的原因之外,還有拜師、寓意遵道的含義在其中,也是我們視別道士的一個標志。 彭祖活了八百歲,是因為採用了道家這種方法 道教陽神,到底是什麼 道教這些禁忌,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

Ⅷ 道士帽為何叫陰陽帽

額…不太明白你的問題,首先,道士的帽子有很多種,常見的是莊子巾九梁巾混元巾一字巾這些,你說的該不會是端公法師戴的吧

Ⅸ 請問道士的帽子叫什麼

道巾
道巾,即道人所帶的帽子。根據季節的不同和道人得道的程度高低,道巾分為九種。如,受初真戒的道士,戴綸巾;受中極戒者,戴三教巾;受天仙戒者,戴沖和巾等。道巾全部用黑色布緞所做。道教認為,黑色在五行中對應水,水為道人所崇奉膜拜,「上善若水」,萬世不竭。至於道巾的式樣,也同道教的教義教規有密切聯系,「一雙風眼觀前後,萬法收來在內藏,七寶玲成皆有跡,昆侖頂上放毫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道巾的作用不僅在十防風禦寒,突出道人特徵,而且還有采天地靈氣,納歲月精華,包羅人間萬象的特別功能。

Ⅹ 道士為什麼戴著「唐僧帽

經常來道觀里的居士信眾們,可能會無意中看到道長們做科儀法事,在度亡道場之「煉度」科儀,會看到高功道長頭上戴著一頂彷彿《西遊記》連續劇里「唐僧帽」般的頭冠,很多人會心裡默默好奇,原來佛道果然是一家,不然道長們怎麼也會戴著「唐僧帽」呢!

(影視劇形象)

實際上,和佛教無關,這頂「唐僧帽」的真正名字是五老冠,佩戴時圍戴頭部,無頂,呈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形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

(五老冠)

所謂「五老」,指的是五方五老,即道教尊奉的東方青帝青靈始老九?盤煬?、南方赤帝丹靈真老三?盤煬?、中央黃帝玄靈黃老一?盤煬?、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盤煬?和北方黑帝五靈玄老五?盤煬?,分別為東、南、中、西、北五方之天神。

五老冠和莊子巾、九梁巾等一樣,是地地道道的道教服飾,只不過前者多為度亡道場中主壇高功所戴,並非日常服飾。

(「煉度」法事中佩戴五老冠的高功法師)

而之所以會讓人誤解五老冠為「唐僧帽」,這不得不說《西遊記》這部連續劇對我們整整數代人的影響之深遠,而實際上,「唐僧帽」名為五佛冠,也只有在重大法會時才會佩戴,而不會像影視劇中的大唐高僧般走到哪戴到哪。

同五老冠一樣不為大眾所了解的道教服飾中,還有太陽巾。

前幾年,小編我隨同幾位道友雲游時,正逢夏日,道友頭頂太陽巾,路人紛紛圍觀,還有好事者自以為是,對旁人講,「他們是韓國來的」,我和道友面面相覷,一臉尷尬。

(佩戴太陽巾的道友)

眾所周知,韓國等東南亞地區同為漢文化圈,太陽巾作為我國明代很普遍的遮陽大帽,和茶道、圍棋等相同,傳播廣泛,在韓劇《大長今》中便頻頻出現,而道教服飾一直延續了咱們漢文化傳統,所以今天,仍然有道長會在夏日中佩戴太陽巾。

也請看過此文的朋友們,下次看到太陽巾時,會驕傲地對人說,這是明代我們祖先常戴的遮陽帽,後來才流傳到韓國日本。

(網路資料圖)

在道經《道書援神契序》中這樣講:「後世孔子徒之服隨國俗變,老子徒之服不與俗移,故今之道士服,類古之儒服也。」

道教服飾,是道教信仰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11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56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104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603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71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6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43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5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66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