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為什麼要帶帽子
Ⅰ 人死了為什麼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指當長輩去世之時,子孫後代們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色,用以表示對他們的哀悼之情。
披麻戴孝給死者送行這是一種孝敬死者、尊敬死者體現。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首次確立了五服制度,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
按規定,血緣關系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系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系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
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1)人死後為什麼要帶帽子擴展閱讀:
喪家開孝的多寡,要以年景和家境而論。長子為主孝,其他兒子、兒媳及女婿次之,家門戶族開到侄兒侄女輩。
無兒無女的孤老,也要有生前認叫的戴孝,不然就無人抱靈牌或捧遺像。
主孝孝布與棺材蓋齊長,其餘的略短一些。戴時用麻絲纏捆,即所謂「披麻戴孝」。孝子對來人要搭禮叩頭,若有要事到別人家去,要卸下孝布。
孝子所執「哭喪棒」,若父死,用竹做;若母死,用泡桐木做。這是取古言「父死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死節在內,故杖取乎桐」的說法。
現在的城鎮青年多不戴孝,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
老人謝世最講究哭,男的多嚎啕大哭,聲嘶力竭;女的數數答答,如訴如泣。
也有左鄰右舍前來「趕哭」的。開場白大都是:「爹呀娘呀,你死得好苦呀……」。以後的內容可以任意發揮,盡吐心曲。
凡死者親友,都可到靈堂前上香,點香三根,如有火苗不能用嘴吹,要用手抖滅。雙手插入香米里,跪下叩頭四個,站起拱手作揖。上香時,主孝要陪跪。
半夜時分,炒一盤雞蛋,切一盤刀頭肉或死者生前最喜歡吃的東西,拿一雙筷子倒三盅酒,筷子一頭挨著靈桌,一頭搭著碗沿。主孝先將酒灑在地上,跪下叩頭四個,然後燒紙叫「叫飯」。
撤下盤盅,香主司將一大把香點燃發給奠酒的。死者的晚輩都可以參加,儀式與上香類似,只多一「篩酒」動作。女性只做「拜拜」不作揖。
Ⅱ 人死後,要戴帽子嗎﹖
要戴的,壽衣壽帽壽鞋都要穿戴好才能下葬。
Ⅲ 人死後為什麼要穿壽衣
中國的習慣,人死了要將身體洗凈,然後穿上新的干凈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壽衣。在閩南一帶,在給死人穿壽衣時,老人的親屬要先來個象徵性的試穿。試穿之後用一根沒有秤錘的秤來秤一下,並在人面前說一句:「這是子孫用錢買來的。」表示子孫的孝心。
死人穿的壽衣通常都是奇數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條褲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褲)。夭壽者,亦即不到五十多歲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齡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壽。
老人死了為什麼要穿那麼多的衣服呢?這因為,過去人死了總是先裝在棺材裡,而棺材往往要在家裡停放一些時候。大體死者年歲愈大的停放時間愈久。有的因為墳地未選擇好,一時無法安葬,一直放在家裡停幾年的都有。這就必然出現一個問題,棺材裡面的屍體久了會腐爛,會流出液體來,並還可能透過棺材滲漏出來。為了防止滲漏,除了在棺村裡面放上草木灰、草紙一類吸水的東西,還要多穿衣服,亦為了能吸水分。人的內臟在上身,腐爛時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壽者通常在死後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後人相襲成俗,一直沿用下來。
如今所謂壽衣,或說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時穿用的衣褲,後來因清朝統治者不讓漢人穿明代的服裝,人們只好改變原來的習慣。據說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變死不變」的要求。即生時穿清朝的衣服,死時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見民眾要求強烈,只好答應下來,於是明代服裝便成了死人的壽衣了,後來雖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為壽衣的習俗卻一直傳下來。
大多綉五蝠捧壽圖案。壽衣顏色,一般為藍、褐色,年輕婦女用紅、粉或蔥白色。此外,還配以被褥,通常鋪黃、蓋白(意為鋪金蓋銀),被面常綉「八仙」。少數鄉村還沿用這類壽衣,但多數農村和城市移風易俗,辦喪事一般給死者穿整齊干凈的日常生活服裝,習慣上仍稱壽衣
Ⅳ 為什麼人死後要穿「壽衣」
壽衣,是指人去世之後要穿的衣服,代表著一種寓意,那就是健康長壽。也是對去世的人的一種尊重,可以讓去世的人體面的下葬。去世之後穿壽衣,自古時候開始,我國的喪葬文化就是非常豐富,各個地區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文化,去世之後穿壽衣也是屬於喪葬文化的一種。
只不過現在隨著科技的發達,時代的進步,炎熱天氣的時候舉辦葬禮會有專門租賃的冰櫃儲存遺體,可以保持在一個很好的狀態,不會因為天氣原因讓遺體發生太大變化,影響葬禮的正常舉辦。
各個地區的習俗可能會存在一些大同小異的地方,但是對於壽衣存在的必要性,從來沒有人質疑過,因為這是對逝者的尊重,可以讓逝者更加有尊嚴的離開。
Ⅳ 死人了,埋人的時候為什麼要斯頭上戴的白帽子,預兆著什麼
死人了,一般頭上戴帽子的都是兒子。當埋人的時候把帽子撕掉,預示著。他們家以後的日子就好了。另外。世俗當中,有紅事有白事,所以死人必須戴白帽子。
Ⅵ 人死後,要戴帽子嗎﹖
人死了以後以後可以不戴帽子的,男士一般都有帽子,女士沒有
Ⅶ 人死為什麼要蓋布
[古風遺俗]人死蓋臉
在孝感農村,有種喪俗,就是人死後,要把死者的臉用物(書或布)蓋起來。有人說,這是因為死後,臉色臉形難看,活人感到不好受,故用物蓋住死者的臉。這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溯其源,「人死蓋臉」是流傳了幾千年的一種喪俗,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為報越國殺父之仇,率兵一舉擊敗越國。越國向吳國求和,越王勾踐俯首向吳國稱臣,他來到吳國後,給吳王夫差看馬,還親嘗過夫差在病中的糞便。天長日久,討得吳王夫差的歡心。3年以後,吳王夫差送越王勾踐回到了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表面上繼續討好吳王夫差,送去了美女西施、鄭旦及大量貢品,暗地裡卻操演兵馬,卧薪嘗膽。吳國大將伍子胥知道後,把越王勾踐的真實情況告訴了吳王夫差,勸他早日滅掉越國,以免成為後患。誰知吳王夫差是個昏君,不但不聽忠臣良言,相反卻聽信奸臣讒言,對伍子胥大為不滿,最後賜給他一把寶劍,讓他自刎身亡,伍子胥臨死之時,對手下的小校說道:「我死之後,求你們千萬把我的眼睛挖下來,掛在城牆之上,我要親眼看看越國是怎樣滅掉吳國的。」
伍子胥死後不久,越王勾踐便率領大隊人馬攻打吳國,把吳王將打得落花流水。吳王夫君臨死之時,告訴朝中的大臣:「我死之後,求你們千萬用布把我的臉蓋上,不然若是讓伍子胥看見了,我還有什麼臉面呀。」
後來,「人死蓋臉」這喪俗就慢慢流傳下來了,但已失去了原來的含意,只是種形式而已。
Ⅷ 為什麼在某人死去的時候 在場戴帽子的人要把帽子摘下來才以示尊敬
帽子在現實就跟品級一樣 像廚師師傅就戴高帽子小徒弟就帶小帽子 把帽子摘下來代表無論是什麼身份的人都對死去的人表示尊敬
Ⅸ 人死亡為啥穿壽衣戴帽子
人死後是要穿壽衣的,一般在生前就已經准備好了。要是死後再准備很可能來不及,而沒有在臨死者咽氣前給他穿上壽衣,聽說就是他光溜溜的去,是對後輩的嘲諷,沒有照顧周到。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一次化妝整容。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比如: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傳統的觀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