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人為什麼給女婿戴紅帽子
『壹』 農村白事要不要給外甥女外甥女婿披紅
你們那是什麼風俗,我們這里女婿和兒子是一樣的,必須披麻戴孝,這是老規矩。
我們這里葬禮上,女婿跟子一樣必須穿孝衣,郎為半子,兒子怎麼做女婿也不例外,對於女婿來說岳父母就要如同親生父母一樣對待,對於岳父岳母來說女婿雖說半子,但也要如同親生兒子一樣對待和看重,甚至要勝於兒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親密無間的一大家人!
在我們這邊習俗女婿在葬禮上是上賓,但必須得穿「大孝」的(就是一個白大褂),不戴孝帽的,穿孝時,正孝子是要給他跪著的,還有有人給他穿的,整個葬禮上是要有專人全程陪著的,充分顯示了女婿的「高貴」
答:國家之大,喪葬文化差距太大,我們這里自從六十年代,破四舊立四新以來,人死了以後披麻戴孝,這種舊風俗習慣就廢除了,老百姓都拍手叫好,最近幾年又有所抬頭,但是,當地政府仍抓的談鎮很緊,一點也不放鬆。
有一次,我到火化場去開追悼會,看到二個穿白孝袍子的人,火化場大院子里,滿院子那麼多人,都在用另類的眼光看他們倆,他們倆也覺得很別扭,不好意思,最後不得不跑到牆角下,遠離開了人群。
我們威海是革命老區根據地,自從新中國成立以後,從上到下一直含升粗把,共產黨的紅色文化,當成 社會 主流文化,老百姓在辦紅白喜事的時候,都會堅持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原則,所以,過去那些披麻戴孝喪葬文化,都被現在的送花圈,開追悼會,紅色文化取代了。因此,在喪葬禮節上,男女都一樣,兒子女婿也一樣,都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不存在女婿不參加岳父母葬禮的問題。
女婿為什麼不能披麻戴孝,我們這里女婿是半邊之子,除了兒子就是女婿。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侄子侄女,孫子孫女,外甥女,外甥都是孝子都得披麻戴孝
問:在我老家農村裡有個風俗,葬禮上女婿不能披麻戴孝,你老家是嗎?
女婿可以穿孝,但不能披麻,披麻是與老人關系最近的兒子兒媳和女兒的孝,女婿如果是上門入贅地改了姓氏,也可以披麻,這披麻也是有資格的。披的是極粗的麻,取悲痛之甚之意。
老人去世,兒子閨女最悲痛,戴孝同時披麻,兒子是孝子,兒媳就是孝婦,也要披麻。兒子兒媳閨女披麻,麻上要掛錢,族侄也披麻但不掛錢。姑爺不是宗族,只能穿孝,披麻必須改姓。
兒子侄子的孝帽是用粗麻扎系的,姑爺和一般親戚的孝帽則是用棉線縫的。有的地方姑爺的孝衣孝帽不同於孝子,孝子穿的是普白,姑爺穿的是漂白。
此外,姑爺是門前貴客,在喪事上也是受禮遇的,孝衣孝帽必須由孝子跪獻才穿,不跪獻是不穿的,姑爺送路給逝者磕頭時,孝子要給姑爺還頭的。
送殯時,主孝子扛幡,次孝子捧靈位,而姑爺是挑花藍的。
姑爺是貴客,送殯是不送入墳地的,送殯出村後,孝子們要給姑爺磕頭謝回,總管會高喊"貴客免送,請回″!姑爺們就閃過路旁目送靈柩遠去,然後脫去孝衣孝帽而回了。
敬重自己的父母,也要敬重妻子的父母。為什麼不能。
完全應該。如果沒有岳父岳母,你能有今天的妻子嗎。
妻子的親人不在了,她和她的家人這時最脆弱,作為女婿,也是她們的親人,完全應該和她們站在一起,還講什麼兒子女婿。
人,已經活的很難很累了,為什麼還要和自己的親人講這講那啊。
一個姑爺半個兒,我們老家天津的,姑爺兒笑賣子一樣穿孝。
在我們老家,恰恰相反,葬禮上,女婿要披麻戴孝,而且要迎來送往,外孫不需要披麻戴孝,僅僅戴個孝帽就行了。
我姥爺去世的時候,我爸和我姨夫,就是披麻戴孝,好像穿的孝衣還挺講究,系的繩子還需要挽花,而這種挽法只有村裡上了年紀的長輩才會,年輕點的都不會,反正穿一次挺麻煩的。
三天的時候,倆女婿就在院子里站著,一邊站一個,有親戚過來弔孝,就上前迎迎,別人弔孝離開的時候,他倆其中一個就會還禮,我和我表弟的任務,就是在街門口迎接親戚,接過親戚拿的禮,給送到屋裡,親戚拿的炮,我倆要負責直接放了,如果是好幾個人一起過來的,只放一掛,其餘的都拿進屋裡,別人拿的紙錢之類的,要拿過來,在棺材前面燒幾張。
女婿除了上午迎來送往,下午一般是沒事的,但是我倆外孫,事情就比較多了,因為是小輩,但是又成年成家了,所以各種雜事都安排我倆做,比如缺什麼東西,我倆負責買,需要柴火,需要各種禮節用品,都是我倆去准備,就算沒事的時候,也不能跑的遠,需要在院子里待著,隨時等著分配任務。
埋葬的前天晚上和當天,女婿也只是負責迎來送往,招呼賓客,主要是我姥姥娘家人,我和我表弟倆人就負責打下手,端菜,上煙上酒,娘家人帶來的炮,當時要全部放完,都有我倆來放,因為農村老家那時候管的不嚴,都是土葬,孝子到墓地後,擺放遺像,祭拜這些主要是親孫子來做的,我和我表弟就負責把送來的花圈,紙折這些給燒了,燒這些可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比較多,火燒起來後,熏的人根本就無法靠近,還得防止不能引燃周邊的雜草。
葬禮結束後,還要把靈棚撤走後,地上的稻草,鞭炮碎屑這些,掃到一起,然後全部燒掉,再把這片區域的垃圾和燃燒後的灰燼清理到垃圾池裡,我倆用小推車整整推了4趟,才全部清理干凈,弄得全身都是塵土。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隨俗就行了。
我們大多數也是這樣,女婿和其他的姻親一樣都是穿戴白色衣帽,稍微有點區別在於女婿的帽子上有一小塊麻布,都說女婿份屬半子其實不然,在披麻戴孝上不如喪者的侄子、侄孫輩重孝,連喪者家族的族人都比不上,家族成員都需戴麻的圈圈,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內親外戚」。
女婿家的披麻戴孝重點不在女婿而是外孫,由長外孫負責披麻戴孝,一個代表足矣,長外孫已婚則是其兄弟,都已婚了就不用披麻戴孝,已婚的外孫就只戴麻布圈圈(不用全身的衣服),其中麻布比喪家的稍幼,麻布的級別越粗越親近,老規矩有五個級別的麻布,現在改成三種,外孫屬最輕的孝服。
具體說來女婿的份量城鄉有別,城裡的女婿和其他姻親一樣,農村的重一點,比如女婿在出殯時手裡拿著旗幡,跟在手拿哭喪棒的孝子後面,孝子們每跪一步女婿也要跟著跪。
『貳』 老丈人去世了女婿戴孝怎麼戴
具體需要根據當地的森中知習俗。通常情況下男左女右,如果是男老人就帶左胸膛,女老人帶有胸膛,不過現在帶牌子不是很講究培游,帶胳膊講究。小輩的戴法方向都是一樣的。
老人去世怎麼說節哀語?
1、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現象;人生自古誰無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2、節哀順變,但是活著的人還是要好好的活。死者已矣。
3、家人會在那邊過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難過。
4、節哀順變,我們現在應該對去世者的真誠祝願,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5、我的情緒就像大漠今天的陰霾,而我卻不能給摯友太多的安慰!
6、親人已仙游,未呈兒孫福。遊魂於千里,如何度思量。
7、您是我黑暗中的指路明燈,您是我人生航程中的導航儀,您是我茁壯成長的陽光和水,老師您的恩惠我無以為報,只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讓您在天國為我祝福。
8、去的已經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們活著的人過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們在表達了適度的悲哀之後,應該照樣會好好地活著。他會在另一個世界為我們祝福的!
9、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要節哀順變此消!保重身體。
『叄』 六年級關於瑞安習俗作文
在瑞安已出版的志書中,《乾隆瑞安縣志》可謂最為「年長」了。其中卷一《輿地誌》中記載:「觀疆域、隅都、山川以知定方,至於驗風俗之美惡,稽物產之豐嗇,則一邑之習尚與其土宜又可知矣。」
《乾隆瑞安縣志》卷一《輿地誌·風俗》中記載:「瑞安民性古樸,風俗淳良,始於晉而盛於宋。」之後,又在文章中多次稱贊瑞安的民風及民情。可見,自古以來,瑞安人對風俗十分重視。那麼,古代時瑞安人過年有什麼風俗呢?
《乾隆瑞安縣志》中的《歲時》中有「冬至「、「臘月」、「除夕」、「元旦」和「元宵」這樣的記錄,這幾條都與瑞安過年風俗有關。
冬節圓兒吃爻大一歲
瑞安人稱冬至為冬節。冬節這一日,全家早上吃湯圓(有肉餡、麻心,或外粘豆粉,稱饃糍)。謂「冬節吃爻湯圓,人又長了一歲。」
《乾隆瑞安縣志》中的《歲時》記載冬至為:「粉米為丸,設饌祭祖考。」
事實上,瑞安人對過年的感覺,不是從臘月(農歷十二月)開始的,似乎早早地從冬節就開始了。冬至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按農歷來說,一般在農歷十一月月尾。
在瑞安,冬至也稱小年。因為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所以民間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
瑞安的「冬節圓兒」有好幾種:饃糍、雞蛋圓兒、湯圓等。其中饃糍和雞蛋圓兒是小孩子的最愛,冬節當天早晨都要吃好幾個饃糍與雞蛋圓兒,把小肚子撐得飽飽的,接下來的每天放學還拿饃糍當點心,總是吃不厭。
在瑞安,冬節有吃湯圓過節的風俗,寓意團圓和喜慶。清《光緒永嘉縣志》載:「冬至,粉糯米為丸,或炊舂為糍,以享先充饋。官僚相賀,略如元旦。」大約自宋代開始,民間有「吃了冬節湯圓大一歲」之說。
玉海文化研究會會長何光明介紹說,以前的瑞安,希望家人在過年之前就能團聚在一起,所以強調「冬節團圓吃湯圓」的感覺,同時,也寄託全家團聚之情。
從冬至開始至來年立春前夕,瑞安城裡還有「敲梆」的傳統習俗。每夜22時過後,夜深人靜時,就會自遠而近傳來一聲聲清脆的「篤篤篤」的敲梆聲。敲梆人邊敲邊喊話:「寒冬臘月,小心火燭。前門照照,後門看看!」
搗年糕、曬臘肉,辦過年貨
瑞安人至今仍十分喜歡吃年糕,有「吃爻年糕,年年高」的說法。用糯米或粳米做的年糕有幾種,放糖的稱「糖糕」,不放糖稱「水晶糕」或「水浸糕」,印上狀元圖形的稱「狀元糕」。
古時,瑞安農村經濟條件差,常用年糕做「米雞」、「豬頭」、「元寶」代替「三牲」及元寶貢天、祭祖。農家將搗成的年糕浸水,儲至來年清明後,佐以油菜花頭、芥菜煮以代主食,或作春耕時點心,瑞安話稱之為「接力」。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除了搗年糕,瑞安人還喜歡曬臘肉。一般來說,進入臘月之後,天氣晴好,曬肉乾、雞、鴨干以備過年時款待客人,稱「臘肉」或「醬油肉」、「醬油雞」、「醬油鴨」。還有曬海鰻干過年,稱「鰻鯗」。
這些都是瑞安人喜歡的干貨。
在古時,因新年期間歇市5天。如今的春節正月期間,商鋪通常也會休息幾天。所以,大家都要年底備辦過年食品、衣帽鞋襪,稱「辦過年貨」。
以前,窮家少錢,往往直至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才上街辦貨,而貨培扮價大漲,稱「殺老虧窮漢」。
臘月是一年之歲尾,民俗歷來有「正月里不剃頭配含灶」、「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所以,理發和置辦新衣服也是過年風俗。從頭到腳煥然一新,圖個好兆頭。
撣新、送神進「交年」
《乾隆瑞安縣志》中的《歲時》中記載的「臘月」一條雖然精短,但基本說出了瑞安的臘月風俗習慣。其中記載:「二十四夜祀灶。先期選日掃舍宇,至是設祭,送神,次日人家多齋素。」
也就是說,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這一夜,有送灶神上天「呈好事」的習俗。
在送灶神之前,還有選一個好日子,進行撣新。撣新,擇日掃舍宇,或稱換新。近年社區服務單位專設(撣)新鍾點工,上門服務,頗受大家歡迎。
撣新一般都在臘月二十日或祭灶之前,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有用具,准備乾乾凈凈過新年。
早年,瑞安人的「祀灶」風俗也頗興盛。臘月二十四夜,灶神上天呈報歲事,在灶前點香燭,放爆竹、羅果品、酒,特別要有麥芽糖,以示灶神喝醉酒,用糖粘住嘴巴,上天時只能點頭稱好,避免「天譴」,來年賜福。二十四夜謂之「交年」。
除夕守歲吃分歲
《乾隆瑞安縣志》中的《歲時》中記載的「除夕」記載:「炊歲糕,換桃符,粘春帖,燒爆竹,點歲燈,設餚饌,祀祖先。仍備熟食多品,為新正祭祀宴客之需,人家皆然。」
「炊歲糕,換桃符,粘春帖,燒爆竹,點歲燈,設餚饌……」一下子列舉這么多的風俗。至今,依然風行的大概還有帖春聯,點煙花、歲燈和分歲酒。
新年前夕,瑞安人在家裡的中堂上首懸掛祖先畫像(照片)、陳設家藏古董珍品及香爐、燭台、果饈,以便親戚前來拜年,稱「擺珍(亦謂擺真)」。至初五家祭後,收藏祖先畫像、珍品、香爐、燭台,謂之「完珍(亦謂完真)」。
所以,「擺珍」一般在除夕之前,「完珍」則在正月初五之後。
至今「守歲分歲酒」,還是瑞安人最重要的過年習俗。除夕守歲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全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於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瑞安人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笑語連連。
新春開筆過年忙
清代以前,行夏歷(又稱陰歷、農歷),以夏歷正月初一為元旦,瑞安俗稱新年。
《乾隆瑞安縣志》中的《歲時》中記載的「元旦」:「賀歲,戶無大小,皆服明潔衣裳,拜天地、神祗、祖先、家長,以次出謁鄰右,親友交相酬答。三日後,果酒拜墓。五日以內為節假。」
民國以後,推行陽歷,稱陽歷一月一日為元旦,是一年之始,改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公元紀年,仍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舊時的春節,各行業均放假,一般以五日為期。民諺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一日清明種子好落田」。期間,店鋪貿易大部分停歇。
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後,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乾隆瑞安縣志》中的《歲時》一篇中,還有按語,稱:「歲時諸事,亦皆近古相沿,稱為佳節,雖奢不靡,足成禮俗,但嫌瀆於事神,相誇崇麗。及二月二日之盛,未免惑溺者。」這段話表明,以前的瑞安人還是提倡勤儉節約的。
新年一聲開門炮
新年的早晨,大家開門燃放爆竹,迎接新年吉利安祥、驅邪,稱「開門炮」。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近年來,大家自覺不再燃放爆竹,一般連煙花也少點了,怕污染了空氣。
過年風俗中,瑞安人最崇拜年。按宗族、親戚、朋友的輩分,下輩向上輩,外戚向內親拜年,並在祖先像前點香燭跪拜。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如果將拜年按時間分配,大致如瑞安民諺一樣:「初一拜廟門,初二拜丈人(岳父、母),初三拜屋底(堂房,族內),初四拜鄰舍,初五『完珍』,初六上墳。」
至今,瑞安市區一般於初一上午上墳,一部分的鎮街是初六上墳,大部分鎮街的風俗則為清明上墳掃墓。
新年初四這一天,大家還要接灶神。因為上年臘月二十四日夜,送灶神上天「呈好事」後,新年初四夜要迎灶神朝天歸來,放鞭炮,在灶神前點香燭,稱「迎灶神」。
此外,唱詞、做戲、「送元寶」、「滾龍」(參龍)等的風俗也是正月里熱鬧的看點。春節期間,民間藝人挨戶(或挨村)上門演唱鼓詞、蓮花小段,稱「門頭敲」;或在村落中心、廟宇演戲或唱整本、連台鼓詞。唱「劃龍船兒」(指小木船,內祀陳十四娘娘,由藝人肩扛),亦挨村、挨戶唱故事。
「送元寶」的人來了,手拿一枝萬年青,一人呼,一人應,內容大致是:「元寶搖一搖,生兒中狀元;元寶扭一扭,養豬大如牛」的討彩、吉利話。
民間舞龍隊在正月至清明節間在附近串村舞龍叫「滾龍」,部分舞龍隊還以藝人擊鼓演唱故事叫「參龍」。主家則以年糕果品之類酬謝藝人,或以「紅包」酬謝。飛雲江南岸還興一種叫「賣紵」的曲藝,藝人僅限初一、初二日夜間來演唱。
『肆』 結婚時岳母給女婿買啥
帽子和鞋子。帽子和鞋子,意義就是頭頂腳踏,含義更深,女兒結婚時作為岳母給自己的女婿購買虧雹鉛帽子和鞋子作為禮物還可以預祝女婿今後有擔當,肆叢有責性,可以出人頭地,前程遠大銷好。
『伍』 結婚前 丈母娘給未來女婿送什麼禮物
結婚前,我們轎脊備這里習野喚俗,丈母娘給未來女婿一定要買帽子和鞋子,意義就是頭頂腳踏,含義更深,預祝女婿今後有擔當,有責性,可以出人頭地,前程遠大。當然現在的丈母娘思想開放,隨潮流,只要女婿提出來想什麼,在條件閉毀允許下都會答應,一般女婿提的要求都不苛刻,隨便都能達到。
『陸』 丈母娘給新女婿買帽子什麼意思
各地的風俗習慣賣源不一樣。有這樣的風俗習慣的地方,肯定是一種好的祝願,祝願他拆蘆的新女婿有責任有擔當,對女兒好,開始新的生活,一定要把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好的心旅配帶願
『柒』 結婚送日子需要帶什麼 結婚送好都送什麼
一、結婚送日子簡介
送日子,又稱看日子、通日、送好、會話、下婆帖、問口、下禮、查日子、送娶牌,即古代的請期。請期,原只是男方選定舉行婚禮的日期,請女方同意,在山東的一些地方,還要同時送聘禮。
鄄城請期
分為要好、看好和送好三個步驟,有相當的代表性。要好就是在結婚前選一個吉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雙月雙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討取女方的屬相、八字。女家則用一紅紙條寫上“坤命×相×月×日×時生人”,交與媒人帶回男家。男家根據女方的生辰八字,請人擇定結婚的吉月利日,謂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時還要算出迎親、送親之人在屬相上的忌諱。舊時推算伏激時,多有歌訣可依,如算
行嫁月歌
“正、七迎雞兔,二、八虎與猴,三、九蛇共豬,四、十龍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馬六、十二。”迎親、送親人屬相忌諱歌為:“辰子申忌蛇雞牛,巳酉丑忌虎馬狗,寅午戊忌豬兔羊,亥卯未忌龍鼠猴。”吉日良辰一般選兩個,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家選擇後再確定,目的是為了避開女方的月經期。擇定吉日後,便寫成婚書送往女家,這就是送好。
二、結婚送日子需要帶什麼
“送好”不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還要向女方送聘禮。聘禮多是紅衫、藍襖面、戒指、墜子、帶子等,用紅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長命百歲”之意。臨清稱為“查日子”,男方查定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附上“迎親帖”(俗又稱“上頭帖”),上書新娘衣冠、開面、梳妝、上下轎的方向、時辰等事項。萊陽、牟平等地,送日子也稱通日,男家同時送彩幣備女家妝奩之資。“通日”必於娶前四十天的雙月行之,自此女方就不出外門,在家准備待嫁。
萊陽在通日時,男方還要做大燒餅送往女家,女家則要回敬大壽桃。日照稱為問口、下禮,男方向女方送聘禮,女方回禮簡單,但禮品中新女婿的鞋和帽必不可缺,故民間稱新女婿戴的帽子為“丈人帽”。日照又稱將投啟與下禮合並而行的儀式為“一盒子磕”。魯北地區稱為下婆帖,同時要送“鋪地錢”為女方妝奩之資。下過通書之後,女方便整理嫁妝,男方要收拾新房,親友們也開始送喜禮。向男家送的喜禮,通常以“色”為單位,一對雞、一刀肉、一對魚、二斤粉皮等,都可算作一色禮,當然也有送禮錢和喜帳缺殲襪(六尺紅綢或紅布、花布)的。喜帳一般是送給男方家長的,抬頭寫“××大人令郎花燭之喜”,帳心寫“天作之和”、“鸞鳳和鳴”、“龍鳳呈祥”之類的頌詞,落款寫“××賀”。喜帳的多少,標志著結婚人家家境的好壞,富有人家親友都送喜帳。向待嫁的女子家裡送喜禮,稱作“填箱”,或作“添箱”,也稱“添花粉”,一般送些女子婚後所用之物,如衣服、被褥、布料等,也有的送錢,謂之“壓櫃錢”,但最多的還是送果盒。果盒為一方形木匣,能放半斤到一斤糕點,大多放糖果和柿餅之類食品。上好的糕點連同果盒放到櫃里,是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共享的,一般的食品則放到食盒裡,留作新娘婚後磕頭拜見長輩時的禮物。喜禮要一筆不漏地記入帳簿,俗稱“喜簿”,以備將來還禮。無論何種形式的喜禮,都要講究吉利,不能送諧音不雅的物品,如鍾(終)、梨(離)、緞子(斷子)等一般也不送單數。有些地方在送日子以後,要給待嫁的女子加笄禮,俗謂之“上頭”。
三、網友分享結婚送日子帶什麼
@41034**
帶塘,煙,到門口要放鞭炮,還有倆家人一起吃飯,給禮錢
@ha591**
我們這邊叫通喜訊。。我當時好像是 請我老婆家親戚和我家親戚改虛一起吃個飯 我父母要給我老婆家親戚們的小孩子紅包。
@Apple**
我家就我老公去我家吃個飯,好像啥都沒帶,說要放鞭炮,可是我爸不給放~說不講究~看到樓上的,發現我家這是真不講究。。
@安心不**
有時候不是人想講究,祖輩們就留下這些傳統規矩。自己不想講究,門口說閑話的人太多。會說男方家不會做事,吧啦吧啦的,,,一般是帶四樣或者六樣去女方家 放鞭炮
@醜醜是**
五金還有禮金吧
@風尚**
多帶些營養品。看父親喜歡喝酒還是抽煙。禮多好辦事。哈哈
『捌』 添箱之喜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地方間是否有差異.我們這邊就是要生舉睜小孩了.因為孩子慎鍵生下來後需要添置傢具.而古時像衣櫃箱,嬰兒床一般都是木頭做寬答巧的箱子構造.所以,有含蓄的人因為不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所以在上門祝賀時就會說是 添箱之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