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脫帽子是什麼意思
㈠ 八路軍的軍帽上有兩個扣子,有什麼含義嗎
今天偶來給大家講講八路的服裝,八路軍軍服的樣式是固定的—國民革命軍的款式,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布臂章以示區別。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幹部多縫了2個口袋,抗戰初期,八路軍戴的直筒加圍的圓頂帽上佩有國民黨軍隊的小帽徽。
可實際早不是這個樣子,按常例說,一名八路軍正規部隊的士兵的裝具應包括八路軍軍帽、軍衣、鞋、綁腿、子彈帶、手榴彈包,腰帶和棉被,一般都是兩雙鞋。附屬的裝備還有干糧袋、碗袋。可實際上能配的標準的很難。
軍官還能多發掛包或馬搭子,或者時髦點說叫圖囊一個,這勉強也算官兵不一樣的體現。
咱們從頭說起,八路軍的軍帽可能是最普遍的八路軍裝具,很多士兵進入部隊開始都是只發給一個軍帽和一個臂章的,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佩戴的臂章為長方形,其標准尺寸為8.5厘米?.5厘米,白布底,用藍色印製,中間為「八路」二字。臂章這個大家都熟悉,為何軍帽是八路軍士兵最普遍的裝具。首先,個人揣摩,軍帽當時與國民黨的軍帽是統一的,無非把青天白日的帽徽改成扣子,這個庫存量大,僅八路在山西接管晉軍丟棄的幾個被服倉庫就有很多。也很奇怪,不過也簡單,當時的倉庫主管把被服很多都盜賣了,惟獨留下帽子,難道他未卜先知,知道八路缺軍帽?玩笑而已,主要是軍帽沒有人要。最關鍵,是八路軍軍帽節省原材料,並且醒目,盡管是個人之見,但八路之窮,天下聞名,縣、區的地方武裝幹部能戴上個八路軍帽都是標準的幹部形象,當時八路軍獎勵配合作戰有功勞的地方部隊也是獎勵軍帽2頂,2頂,我反復看看,此仗是山東魚台地區的八路的出手,消滅日偽軍80餘人,如此獎勵,一個能拿的出手,而另一個歡天喜地,八路之窮,確實名不虛傳。
接著,我們說說軍服,八路軍軍服的樣式是大體固定的,但用料和顏色的區別則比較大。抗日戰爭時期,環境十分艱苦,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個抗日根據地,只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就地取材製作軍裝,而每個根據地所接觸到的布料和染色劑都有區別。有些敵後游擊隊甚至沒有軍服,群眾的便裝就是他們的軍服。八路的軍服裝具大體上來源有二個渠道,一是軍隊與地方被服廠生產,二是繳獲。八路軍軍服常用的是當地農民自己生產的粗土布,染色是標準的「八路灰」,這是我們在影視作品裡經常見到的八路的打扮,而實際,實際就不是這么會事。
綜合我手頭的資料,八路的軍服顏色起碼有黃、黃綠、草綠、灰等4種被普遍使用的顏色,至於面料,那更是八仙過海,各根據地自己說了算,有代表性的就是——山東軍區的4大軍分區的軍服顏色就很鮮明,絕對混淆不了。
比如黃綠色軍服,將春季收獲的槐花碾碎,和染料拌在一起調勻,這樣染出的布色調鮮艷,洗後不褪色。聶榮臻把選擇黃綠色的理由說成:黃色寓意著我們是黃河的子孫,中華民族的脊樑;綠色,則是生命長青的象徵。扯淡,他做夢也想染成灰的,可原料那裡也沒啊,草木灰也不容易弄啊。在山東,渤海軍區和膠東軍區的部隊會師,部隊就分的很清,顏色都不一致。
八路軍還有一種敵後武工隊式樣的制式服裝,中山裝上衣,灰色褲子,服裝近似便裝,易於普通人穿著,適合化裝偵察和抵近尖兵,不過這種服裝生產數量不多,只能在少量老照片上看見曾經的風采。
現在的影視作品上的八路軍服整齊,統一,實際根本不是這個樣子,八路總部和八路軍總部騎兵團、警衛團等總部直屬部隊與北方局、邊區政府黨委、抗日軍政大學、新華社等機關能近水樓台的裝備到八路總後勤部被服廠的被服裝具,總算還能上得了檯面,後來留下的照片、電影資料又多取材於他們,沒給八路丟多大人,一線的作戰部隊,跟叫花子區別不是很嚴重。國民政府當局歧視雜牌的名聲還是很響的,這個有個比方,中央軍是正室夫人養的,如晉綏軍、東北軍是小媽養的,八路軍是後媽養的。
中國有句老話,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
中央軍和部分有人罩的地方軍,上級都高看兩眼,國府當局損失多少補充多少,槍彈糧飽足足的,不說小康,最起碼能混個溫飽。八路軍可不行,貧還來不及脫,在38—39年的國共蜜月里,槍彈糧被服多多少少還能補充點,有的時候,地方當局還給,後來八路軍一線團隊徹底成了沒娘的孩子,只好出門找日本鬼子要飯啦。
主要是八路軍總部後勤部被服廠的生產工藝、設備實在不行,無力滿足八路軍廣大一線團隊的需要。在1939年後,龐大的八路軍後勤系統的被服部分幾乎被日軍徹底破壞,殘留的現代化生產能力迅速被疏散到延安,各根據地不得不依靠自力更生來解決問題。有的時候,八路軍士兵不得不客串裁縫,自己做自己的衣服,一群大老爺們,放下槍拿起針,干吧。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粗布是面料,但根據地的生產工藝無法滿足八路軍部隊的需要,日軍以戰養戰,在中國大肆掠奪糧食棉花,而老百姓也需要棉花,關鍵是當地婦女的生產數量遠不能滿足八路的需要,用杯水車薪說一點都不過分,起碼紡織者要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想換點錢來得到油鹽以及其他必需品,八路的一線團隊穿的破破爛爛像叫花子,一到冬天就犯愁,國民政府連身棉軍裝都不發,冬季大練兵不是獨創,但也是無奈的無奈,部隊缺乏禦寒的棉衣,不活動活動就會凍死人。很多連隊只有一兩件棉衣,只有哨兵上崗才能穿,有些部隊的哨兵不得不披棉被上崗位,潛伏哨兵把自己埋在草堆里取暖。八路的將領們覺得與其讓部隊凍得都擠在炕上發抖,不如練練兵,投投手榴彈什麼的,既禦寒又提高了戰斗素質。
八路就開始為了生存而戰斗,缺槍少彈的八路就得自己琢磨收拾鬼子漢奸,有本事的,吃香喝辣,沒本事,只能在寒風里顫抖,不過鬼子漢奸有的八路很快都有了,要是沒有就從日偽手裡奪他娘的。摸營、伏擊、挖陷阱、打悶棍,反正只要是對著鬼子漢奸,你愛干什麼干什麼,能繳獲布料就運回根據地組織地方政府生產被服。
中國人歷來講究入土為安,可窮八路可不這么干,夏天多少還給敵人留點,在冬天的伏擊戰後,鬼子就不說了,扒光,他們有毛衣,八路最喜歡,就連漢奸的屍體上基本也只剩下一個褲頭了。沒想到,當漢奸也不容易啊,臨死連件衣服都沒有。
日偽軍的軍服就穿在八路身上,不穿沒法子,冷,警察的黑制服也飢不擇食,上,扒他娘的。有條件地部隊還能就著染色,沒條件的,就披上鬼子皮過冬,反正八路也是隱蔽作戰,偷襲為主,很多時候,猛的看上去,那不是八路,整個叫花子集中營,要不是頭上頂個八路軍帽並且有地方組織帶領,弄不好被不明真相的地方部隊伏擊都不好說。
44年時,山東東平的日軍偷襲八路,日偽軍清一色的八路灰軍裝,裝具齊全,可惜地方武裝見慣窮八路,富八路著實沒見過,馬腳一下子就發現了,正規老八路沖出來,一頓手榴彈披頭蓋臉,倒讓八路穿上新軍裝感覺了一把。
一年一套軍裝,做夢去吧,八路只好發動地方縫補,老區甚至參軍的自己帶被服,不讓後勤傷腦筋。兩年能發件衣服都不錯,艱苦點的部隊,數九臘月穿單衣在寒風里與鬼子拼刺刀,五月端陽披著棉襖打工事,舊的不敢扔,新的沒下來。
皮帶,統統的繳獲大大地,頭戴八路帽,腰間系皮帶,敞開衣襟,腰裡插駁殼,典型的八路地方幹部。
咱們說說鞋,鞋是地方組織生產的大宗,這個製作隱蔽,誰都可以做,敵人發現也不要緊,就說自家納自己穿,可是,八路的游擊戰特別費軍鞋。
平原地區稍微好點,一雙布鞋能穿一個多月,山區,一雙布鞋不過堅持400多里山路而已,一旦有戰斗結束,八路就立馬把自己的布鞋脫下來,從敵人的屍體上脫下膠鞋或皮鞋,一雙膠鞋能抵5雙布鞋,至於鬼子的皮鞋,盡管很笨重,但走山路省,耐磨損。
八路在平地或不爬山,很多士兵都把鞋脫掉,光腳走路,無他,節約。實際還是窮啊。
鞋為八路裝具里唯一能超標准發放的,基層政權也多給八路這個,至於襪子,基本不用想,只有裹腳布,就連裹腳布,也是承擔綁腿的功能,個別時候還的應急做綳帶什麼的。
干糧袋、手榴彈包是八路軍士兵的標准配置,其式樣更是五花八門,有的長,有的短,上面還有字,如殺敵報國等,有的甚至上面還綉著花、鴛鴦等。地方動員參軍的一般都自己攜帶綁腿、子彈帶、手榴彈包,腰帶、干糧袋和棉被。這些附屬玩意就不提。
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外援以及合法購買基本斷絕,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敵人經濟封鎖所造成的種種困難,基本上保證了部隊的供給,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窮八路,窮八路,三個字道出了在60年前八路軍當時斗爭環境的艱苦。但軍裝中凝聚著的血與火的歷史和民族精神,是用言語所無法比擬的。
㈡ 解放軍自己中槍了,犧牲前把帽子拿掉了是什麼意思
忠孝不能兩全,在戰爭中中槍犧牲的時候把帽子打掉,意思是自己為了國家的利益已經盡到責任了,但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未報,向父母致敬,表達對父母的敬意。
㈢ 脫帽的解釋是什麼意思
脫帽
拼音:tuō mào
[詞語解釋]
(1).表示認罪。《後漢書·耿秉傳》:「 安得 惶恐,走出門,脫帽抱馬足降。」 清 昭連 《嘯亭雜錄·韓大任》:「白頭脫帽,身膺徽纆。」
(2).表示恭敬。 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 王劭 《齊志》述 洛干 感恩,脫帽而謝。」如:脫帽致敬。
(3).形容豪放,無所檢束。 唐 杜甫 《飲中八仙歌》:「 張旭 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疏野》:「築室松下,脫帽看詩。」 宋 蘇軾 《送張天覺河東提刑》詩:「脫帽風流餘長史,埋輪家世本 留侯 。」
(4).謂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等經過改造而改變成分。因為原來定成分稱為「戴帽子」,故雲。
㈣ 軍人隊列訓練中「脫帽」的動作要領是什麼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第二十四條脫帽、戴帽 (一)脫帽的規定:
動作要領為:
1、立姿脫帽時,雙手捏帽檐或者帽前端兩側,將帽取下,取捷徑置於左小臂,帽徽朝前,掌心向上,四指扶帽檐或者帽牆前端中央處,小臂略成水平,右手放下(見圖27)。
2、坐姿脫帽時,雙手捏帽檐或者帽前端兩側,將帽取下,置於桌(台)面前沿左側或者膝上,使帽頂向上、帽徽朝前,也可以置於桌斗內。
脫帽時,雙手取捷徑,上體保持正直,不得晃動。
(4)八路軍脫帽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軍人隊列訓練中的戴帽
動作要領:聽到「戴帽」的口令,雙手捏帽檐或者帽前端兩側(貝雷帽口左、右兩端),取捷徑將帽迅速戴正 (貝雷帽帽頂向右下傾斜)。
1、攜槍(筒)時,用左手脫帽、戴帽。
2、脫、戴帽時,雙手取捷徑,上體保持正直,不得晃動。
3、需夾帽時(作訓帽除外),雙手捏帽檐或者帽前端兩側,取捷徑將帽取下,左手握帽牆(女軍人戴卷檐帽時,將四指並攏,置於下方帽檐與帽牆之間),小臂夾帽自然伸直,帽頂向左,帽徽朝前。
㈤ 脫帽是什麼意思
脫帽的意思是摘下帽子,也可表示表示認罪、恭敬、豪放等。
帶有脫帽的句子有:
1、《後漢書·耿秉傳》:「安得惶恐,走出門,脫帽抱馬足降。」
2、唐劉知幾《史通·敘事》:「王劭《齊志》述洛干感恩,脫帽而謝。」
8、如果他堅持脫帽鞠躬,就要婉言相勸,告訴他其它來北京進貢的國家,無論是使臣還是國王,都要對皇帝三跪九叩。
9、那兒的莊稼人一見到你,就會向你脫帽並喊老爺。
10、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11、他們在自己的藝術或思想的知己之間被認為是目空一切的,然而一走出他們自己的園地,就對占統治地位的愚蠢行為脫帽致意。
㈥ 為什麼中國革命軍在前期(比如南昌起義)時軍隊都戴著大檐帽,井岡山會師後就改帶普通的八路軍帽子了
(⊙o⊙)…很簡單啊。南昌起義是共產黨策反了國民黨軍隊,成了反國民政府的起義軍,所以服裝沒怎麼變,注意起義軍和叛軍是不同的。這支起義軍開了第一槍,所以我軍建軍節從這來的。
㈦ 中國軍人為什麼要脫帽給死去的戰友敬禮
這是一種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的脫帽禮,在喪事(及掃墓)中也引入與鞠躬禮相結合的脫帽禮,以示對死者的敬重。軍隊送葬時,軍人均脫軍帽置於左手,左手平置於胸前,右手則留作敬禮用。此禮各國軍隊通用。
在大多數的歷史中,帽子是所在階層的標記,也是社會地位的可見標志。從中世紀早期以來,脫帽都表示服從。在現代國家、正府和軍隊所舉行的喪葬事務中,脫帽禮、鞠躬禮(加默哀3分鍾)已普遍為人們認可。
㈧ 八路軍的帽子上的帽徽只是兩粒扣子是什麼意思
沒有什麼意思,就只是固定帽子用得。當時大部分的中國軍隊都有
㈨ 軍人犧牲了為什麼要取帽子這種習慣的含義及來歷是什麼
脫帽禮
這個禮節來源於冷兵器時代,當時,作戰都要戴頭盔,頭盔多用鐵制,十分笨重.戰士到了安全地帶,首先是把頭盔摘下,以減輕沉重的負擔.這樣脫帽就意味著沒有敵意,如到友人家,為表示友好,也以脫盔示意.這種習慣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脫帽禮.
時至今日,行脫帽禮已經在美國很罕見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禮儀已不那麼嚴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們也不怎麼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男人對女人脫帽行禮還是司空見慣的,不論在室內還是搭電梯,男人們都要脫帽。(在1949年,已知最早的電梯禮儀准則里這么說:不計其數的女人抱怨男人們在人群中行禮時總打到她們的頭,因此男人們不要脫帽了。)但是在18世紀,人們認為室內戴帽是不禮貌的。男人給女士們打招呼時應該脫帽,接著應該再戴回去。這么做的原因太簡單了。首先,在大多數的歷史中,帽子是所在階層的標記,也是社會地位的可見標志。戴帽的傳統可溯源至古羅馬時期。那時,頭上的蓋飾是社會或政治優越感的標志。其次,要是把帽子抓在手上,拔劍就不方便了。
正如頭上改上什麼標志著某種優越感,則不加蓋飾就標志著某種服從了。從中世紀早期以來,脫帽——不論這帽子是布做的還是金屬的——都表示服從。這種風俗的原始意義在以下的一些表達中就有所反映,如with hat in hand,意為「對……膜拜,言聽計從,盡極承歡」;I take my hat off to him. 意為「我對他表達仰慕之意」。
㈩ 奇兵!王近山組建新8旅,沒時間整訓直接上戰場,一仗成名摘帽子
1940年,為了打擊日偽軍分割封鎖抗日根據地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的更有力發展,並可積極地影響到全國的抗戰形勢,克服國民黨內存在的投降危險,八路軍於8月20日至12月5日向華北日偽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和反"掃盪"作戰。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所以人們習慣把這次戰役稱為"百團大戰"。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瘋子"將軍王近山在戰場上就經常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哪裡有硬仗,首長就把他派到哪裡;哪裡有硬骨頭需要啃,他就出現在哪裡。這一次,王近山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受命參加組建"新8旅"並擔任副旅長。
這支"新8旅"是由當地先遣縱隊、築先縱隊等部隊合並整編而成,當月下旬又兼並了冀南第三軍分區。完成建制後,部隊從衛河東移師到了衛河西。因為反掃盪的任務刻不容緩,因此新8旅組建後根本沒有整訓的時間,馬上就要擔負起重要的作戰任務。部隊之間、幹部之間、幹部與部隊間相互都來不及熟悉和了解。然而,王近山必須和張維翰旅長、蕭永智政委等領導同志一起帶領這樣一支剛組建的"雜牌部隊",立即投入由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自組織指揮的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
此時的王近山思緒萬千,因為他將率領一支毫無作戰經驗的部隊,去應對極其險惡的戰事。他不得不花些時間去思考如何盡快轉人新的工作思路和角色。他再明白不過,今後的仗一定會越來越難打,越打越殘酷。
在新8旅指揮部,王近山按照他的習慣在標明著平漢鐵路邢台至沙河段的地圖前沉思。他時而會來回不停地踱步轉圈,以利於加快自己的思考。劉金星走進來向他做了簡要匯報:部隊在破襲鐵路線上的戰斗已經全面打響,目前進展順利。
"問題呢?"王近山皺起眉頭看著他的"智多星",因為他從來不喜歡只報喜不報憂。
劉金星: "問題也有。東馬庄、七里橋一帶,部隊和群眾剛開始破壞鐵路,守敵便發現了,敵人一陣機槍掃射,參戰的群眾被嚇跑了。搏櫻康莊一帶,拆毀了一些鐵軌,正要爆破鐵路時,一列火車開來,車是出了軌,但是爆破沒有完成。另外,鐵軌拆下來後,搬運、轉移、埋藏都費時費力,因此破襲進度緩慢。"
王近山默默地聽著。他在思考如何把這支新部隊從實戰中帶出來。他腦子里的基本概念就是: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帶部隊的辦法就是要:抓幹部,幹部抓。
於是,他想到了召集幹部們集體談次話,再搞一次戰前動員,好好抓抓幹部。
王近山趕到野外,集合起來的指揮員們站在野外的空地上。空氣中凝固著些許的沉悶。王近山站到山坡上習慣地眯起雙眼,掃視著各級指揮員,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所有人都沉默著,一些指揮員遇到王近山的目光,不由得低下了頭。王近山面前的各級指揮員們風塵僕僕,有的甚至還帶著傷。
只見王近山一臉嚴肅地面對著每一個人,他的不怒而威影響著在場的人們。指揮員們等待著他的怒火噴發,但是,王近山並沒有發作。他緩步走到一個頭上纏著綳帶的幹部面前,替他系好領子上的風紀扣,輕聲問了一句:"傷得不重吧?注意不要感染,戰士們可是都在看著我們呢。"這個幹部被王近山的舉動和親切的話語感動得有些不知所措。
王近山回到隊伍前面,聲音平和地開了口:"我們參加的是一場大戰,是在正太路和平漢路上有八路軍100個團的大規模作戰,為的是堅定和振奮敵後根據地和全國軍民的勝利信心,打破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我們新8旅作為參戰部隊,應該鼓舞慎察鬥志,打出戰績!初戰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此氣餒、亂了套路、沒有了招數,最可怕的是丟了我們的魂!同志哥,打仗、打仗,打的就是一股氣勢!打的是膽!打的是魂!我們這些人就是要在困難的時候沉著應對,不害怕,不動搖。我們是在創造一種戰爭,是在打一種前人沒有打過的戰爭,我們只有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挫折和失敗中使自己聰明起來。我看哪,你們和我一樣,都想在戰場上當英雄好漢,不願意當孬種!更不想在戰場上只當看客。那麼請問,我們該怎麼辦?"
有個幹部聽了王近山的動員,有些激動地吼了一聲: "打出我們的威風來!"眾人跟著叫了起來: "對,打出我們新8旅的威風來!"
王近山聽到這些喊叫,笑了。他雙手叉腰向前走了幾步,幾乎站到隊伍當中大叫一聲: "好寬銀茄,有種!要的就是這種魂,這種氣!哈哈,我就知道你們誰也不想當熊包。"
在王近山鼓動的話語中,指揮員們漸漸抬起了頭,鼓起了勇氣。王近山接著說: "好了,雨過天晴。大家有了信心,鼓了勁兒,提了氣兒,現在就想想辦法,怎麼解決眼下的問題。"
一個指揮員聲如洪鍾:"報告,我帶一個連回去,把那個出了軌的火車炸掉,繼續破路!"
"好!一回生,二回熟,以前沒見過火車,現在見過了就不怕它了!"王近山接上話茬鼓勵道。
又一個指揮員有些慢條斯理,"報告,依我看,把鐵軌埋起來的方法速度太慢。"
"哦?速度慢就得想快辦法,依我看,把拆下來的鐵軌就地架在枕木上燒,鐵軌燒彎了,鬼子就別想再用了!"王近山就像是在討論中的發言。前面那個發言的指揮員興奮地附和起來: "好!依我看,這個辦法好!"說得大家輕松地鬨笑起來。
王近山也笑著用雙手止住了大家的說笑: "打仗要動腦子,做事半功倍的事兒。破襲鐵路要抓橋梁、隧道等要害部位,讓鬼子想修也不好修!我可告訴你們,做人要老實,打仗可不能老實喲!"
各級指揮員們從王近山這句似乎調侃的哲理中讀出了味道,大家咧嘴笑著說: "對!不老實!"
頓時,指揮員們群策群力,氣氛熱烈起來。
很快,新8旅的指戰員帶領群眾又沖上鐵道線,殺向鬼子的據點,鐵路線上火光熊熊,日軍據點不斷地被炸上天空。在邢台車站,指戰員和群眾一道沖向站台,推到水塔,燒毀站房……
王近山又一次在火光中來到戰場,參謀處長劉金星等人跟隨在他的身邊。
劉金星告訴王近山:那列出軌的火車被徹底炸毀了。在沙河、趙泗水段鐵路,23團2連僅用一個排的兵力就攻下日軍一座碉堡,全殲了守敵。
王近山目視前方,充滿自信地說: "一支部隊只要是鑄起了魂,每個指戰員的心裡都豎著一桿戰旗,那麼他們就會所向無敵!我們新8旅只有在戰斗中才能成長。要讓指戰員們知道,敵人縱然強大,但終究可以戰勝,我們的力量會在不斷的勝利中強大起來,因為我們身後有全國的老百姓!"
劉金星面帶著激動和興奮說: "日軍被我們打蒙了,它在華北的交通幾乎全線都癱瘓啦!"此時的王近山卻表現得出奇冷靜,他眯著眼睛看向了遠方說出頗有預見性的一句話: "下一階段,恐怕要准備敵人回過頭來反擊我們了。"
這天,王近山站在旅指揮部的地圖前,聽取作戰處參謀向他匯報敵情:"日軍的山根中隊200多人從曲周向我進犯,現已開進到距我西北六七里的村莊。"
王近山抬頭注視著地圖上標繪的敵我雙方態勢問:"部隊是否進入待機地域?"當他得知部隊已經按照計劃在待機地域等候多時了,王近山用拳頭狠狠地在桌子上捶了一拳,目光堅定下達命令: "好!看我怎麼收拾這幫兔崽子!命令主力22、24團,按照已定計劃同時出擊,就地圍殲這個山根中隊!"
就在指揮所里所有的人應答王近山的命令時,有人借機問了一句:"首長,是不是關老爺又該睜眼了?"
王近山微笑著用他的紅安話大聲說:"那……當……然!"
王近山騎馬來到戰場的最前線,耀武揚威地站在一個制高點上。那些威武彪悍的警衛人員圍在他的身邊,隨時准備陪他一起殺入敵陣。
因為距離廝殺的前沿很近,根本用不著望遠鏡。他瞪圓了眼睛,注視著戰場的變化,真的如他所說,"關老爺睜眼,是該開刀怒斬侵略者了!"
從戰場的各個角度都能清晰地看到新8旅那面血紅的戰旗,在王近山站立的制高點上高高飄揚。
侵華日軍的山根中隊長萬萬沒有想到:結束山根中隊和自己生命的這場戰斗,竟然是如此的乾脆利落。可能也是命中註定山根中隊倒霉,偏偏碰到了這樣一個難以對付的對手。因為雙方開打以後,他根本沒有明白過來就已經輸得精光,甚至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了進去。
129師的新編第8旅僅靠這一仗,就打出了戰場上的威風,甩掉了"雜牌部隊"的帽子,並在史冊上刻錄下殲滅山根中隊的光輝戰績。
戰後,硝煙尚未散盡,只見幾個戰士興高采烈地推著一門繳獲的日本山炮往回跑。他們邊跑邊喊:"打贏嘍!咱們有大炮了!"
王近山也快步來到路中間,當山炮被推到他面前停住時,王近山圍著這門山炮轉了兩圈,不時地用手拍拍炮筒,心中的喜悅溢於言表。他嘴裡嘟囔著:"好,太好了!該給你們立功。"
所有的戰士高喊著:"我們打勝仗嘍!"王近山抬起手臂,戰士們安靜下來。王近山面向戰士,高興地大聲說道:"好樣的!我知道咱們新8旅個個都是好樣的。剛才,我已經查看過小日本山根指揮官的屍體,他們連指揮官的屍體都不要了。這就是侵略者的下場,也就是老鄉們說的,小鬼子死無葬身之地呀!這就是勝利,是你們的勝利,是咱們新8旅的勝利,也是人民的勝利!"
指戰員們群情振奮,跟著王近山振臂高呼:"八路軍萬歲!"
多年後,參加過此戰的高厚良將軍(高厚良,河南新縣人, 1928年參加紅軍,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擔任過軍委空軍政治委員)針對百團大戰期間新8旅殲滅日軍山根中隊的戰例賦詩懷念王近山將軍:
驍勇善戰王近山,指揮八旅戰平原。
大連寨村反擊戰,山根中隊被圍殲。
斃敵官兵一千二,山根屍體丟野地。
繳獲山炮七五式,軍民歡騰慶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