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帽子怎麼折
㈠ 我妹妹得了神經病嗎現在應該怎麼做
你好!首先祝你妹妹早日恢復健康!根據你的陳述,考慮為「精神分裂症」的問題。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以及精神活動與環境不協調為特徵的一種最常見的精神病。
本病多起於青壯年,一般無意識障礙及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
1)臨床類型;
根據精神分裂症臨床症狀群的不同,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這種劃分的依據偏重於精神病理學。
常見類型有:
……
2. 青春型
多發病於青春期,起病較急,病情發展較快,多在2周內達到高峰。情感改變突出,主要症狀表現為情感喜怒無常,表情做作,扮枯信弄鬼臉,傻笑;思維內容離奇,難以理解,思維破裂;行為幼稚、愚蠢,常有興奮沖動行為及本能(性慾、食慾)意向沒早輪亢進;也有意向倒錯的表現;可見零亂的幻覺或妄想。病情進展迅速,預後欠佳。
……
3)用葯原則
抗精神病葯物的應用原則:
1. 抗精神病葯物的分類
常用的抗精神病葯物根據化學結構的不同可分為如下幾類:
① 吩噻嗪類:氯丙嗪、奮乃靜、三氟拉嗪、氟奮乃靜、甲硫噠嗪等。
② 丁醯苯類:氟哌啶醇、五氟利多等。
……
2. 用葯原則
① 抗精神病葯物治療應系統而規范,強調早期、足量、足療程的「全病程治療」。
② 明確診斷應及早開始用葯。
③ 開始時以小劑量給葯,逐漸加至治療劑量,一般急性治療為期2個月,然後緩慢減量維持。
④ 維持治療對於減少復發或再住院具有肯定的作用。
第1次發作維持治療1--2年,第2次或多次復發者維持治療時間應更長一些,甚至是終生服葯。維持治療的劑量應個體化,一般為急性治療期劑量的1/2--1/3。
精神病葯物維持治療劑量不應低於每日300毫克(以氯丙嗪折算)。原則上單一用葯。
……
5)護理措施
1. 急性期
急性期主要是作好病人的安全護理。近年來精神科臨床醫護工作者觀察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殺或傷人最難預防。因此,無論對住院病人或門診病人均應提高預防病人自殺與傷人的警惕性。
DSM-Ⅲ-R資料統計,5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自殺企圖,10%自殺身亡。
2. 慢性期
……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葯,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睜備,辨證選擇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採納為答案。
㈡ 瘋帽子為什麼那麼嚇人
因為他擅長制帽與剪裁,性格怪誕
瘋帽匠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當時英國社會談念中帽匠的真實生塌慶活情況,在當時帽匠保存制帽用的毛氈布需要用到水銀,因此常發生水銀中毒現象。受害者會出現含衫困一種被稱為「帽匠顫抖」的抽搐現象。病重時會出現幻覺和其他精神病的症狀。
㈢ 被精神病的帽子怎麼摘掉文法拉辛副作用
服用該葯劑量頌絕不大的話,應該沒事的,因為沉澱散櫻游在體內的毒素並不多,過一段時間身體的自潔功能就會把它代謝出去。假如在院里被迫過量服用,對身體的傷害是很大的,這種葯不但會影響你的呼吸消化功能,甚至對腎臟也會造成傷害。目前還沒有什麼葯物能夠完全地把殘留的毒素沖銷完全逼出體外。是葯三分毒,還是在吃上下點功夫吧!常吃一些有解毒功效的食物(如:海帶、木耳、黃瓜、苦瓜、豬紅、綠豆及綠豆芽、白蘑菇,紅薯等)當然有些食物不好消化,適量就行。希望對你能有點幫助。
㈣ 被父母強制送進精神病院,誰能為我摘掉「瘋子」的帽子
2015年年初我發現自己再次懷孕了,為了保住這個孩子,我瞞著爸媽和老公武源浩來到了常州。我姐姐在常州開葯店,我每天都到店裡幫忙,安心待產。6月10日,爸爸和哥哥趕來常州,口口聲聲說我不能這樣打擾姐姐一家的生活,要我跟他們回去。這時候,武源浩也知道我的精神病史了,他無法相信這一事實,可是抵不過爸爸和哥哥的強勢,他只得同意我跟家人回老家宿遷。我知道一旦回家還是要繼續服葯。撫摸著肚子里的孩子,我最終含淚做出了決定:我被迫住進淮安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病醫院),這樣既不會打擾姐姐一家,也不用被爸爸和哥哥強行帶回老家!
而這次入院後,我幾乎天天做噩夢,不是夢見自碰弊己被電療就是被捆起來。老公武源浩經常來看我,我求他帶我離開這個可怕的地方,可是醫院好吵搏根據我之前的病史稱只有爸爸來接才能放我出去。老公看著我幾近崩潰的樣子,他也忍不住流淚了。他說:」茵茵,你再忍忍,我想辦法叫爸爸來接你出去。」7月份,爸爸終於來接我出院了。武源浩說我現在特殊時期,回宿遷不合適,不如先去他老家鹽城,那邊有他媽媽照顧。我爸爸看著我的友祥大肚子,終於同意了老公的提議。
㈤ 我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為了生活想出去打工又怕找不到工作,流落街頭,我該怎麼辦
廣義上的精神病,是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雙相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等精神類疾病在內的統稱。
每種精神疾病的症狀、病程不同,其就業所帶來的社會風險和個人風險也是不同的。
考慮到狹義上,我們常說的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同時精分也是社會風險最大的精神類疾病之一,因為很多精分患者發作時存在自知力喪失、被害妄想。
我們知道,精神病人不僅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更是職場上的受歧視群體。
到底該不該讓精神病人就業,這是多年以來的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很多人認為,精神病就應該被關在家裡,甚至鎖在房間里,不與外界接觸,既省事又不打擾別人。
但這樣做對病人和家屬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社交隔離會促進精神病人狀態的惡化。
更不用說大多數精神病患者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如果病人可以工作,哪怕只是承擔簡單的、低收入的工作,也可以緩解家庭的經濟負擔。
因此,大部分精神病患者都有極大的意願去就業。
(二,
最主要的問題是來自用人單位的信任危機,檔案里有過精神病史,便是就業市場中一輩子的抹不掉的陰影。
在大多數人眼中,有過精神病史的人,能不能勝任工作另說,就怕突然發病,威脅同事和單位資產的安全。
簡直就好像身邊埋了一顆定時炸彈,別說做同事了,走在路上都要離得遠遠的。
事實上,精神病患者終身患病的幾率僅為17.5%,絕大多數患病者都是輕型精神障礙。只有1%是重型精神病患者,但即使是重型精神病患者也可以通過治療並堅持服葯緩解病情,參加一些簡單的工作,不會對他人有攻擊性
㈥ 因為我不孝順,家人給我戴上了精神病的帽子。還把我送到精神病院4次。我該怎麼辦
你要自救啊,說明你已經出院了,那你以後孝順點就行了,家人就不把你送精神病院了,坦握還或悶有父母養你不容易,就對父母好一點讓團慶!
㈦ 如何優雅的表達自己是一個精神病
幾個月前在新浪微博上看到這個題目:
現在你被抓去了精神病院,醫生要問你話,你要怎樣證明你沒瘋?
當時我坐在電腦前思索了好幾十秒,最後也只能想出一個結果,「除了問啥答啥,實話實說,真的想不到好的方法,至少能控制在不被用葯」。
想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就真的沒有那麼簡單的一句話嗎?
想像一下,此刻你已經被送到了某精神科的門診室,你坐在一把方方正正的椅子上,面前是一個身穿白大褂的大夫,你身邊八成至少還有一個人,是帶你來這里的人。此時,醫生開始向你進行問診。
一、自知力
你可能會想,證明你機智的時刻到了,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你迫不及待的說出了第一句話。
「大夫,俺沒病!」
這時候,大夫八成會微微一笑,然後問你一些其他問題。
你可能因為大夫沒有正視你的回答而氣憤,你可能覺得大夫是無視了你的回答而失望,可事實上呢。這句話至少可以在你的診斷中添加一條,叫沒有「自知力」。
自知力的定義:「病人對其自身精神狀態的認識能力,即能否判斷自己有病和精神狀態是否正常,能否正確分析和識辨,並指出自己既往和現在的表現與體驗中,哪些屬於病態。」打個比喻,就像在飯局上喝酒,你剛開始喝的時候,兩三杯下肚,你覺得頭暈乎乎的,忙跟別人說「我醉了」,但是等碼兄你喝了兩三瓶之後,完全就不覺得難受了,你高談闊論、聲淚俱下,卻堅持認為「自己沒醉」。自知力就是如此,你在有心理困擾或者神經症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心裡各種難受,各種糾結,知道自己心理狀態不好,但是等到真正精神分裂的時候,你就不認為自己是有病的了,反而認為自己好好的什麼問題沒有。
當然,不是所有精神病都不知道自己有病,但是十有八九不知道。
盡管正常人都知道自己沒病,但是精神病也會這么說,所以這你一句「我沒病」不僅沒能讓你證明自己的健康,反而會讓大夫更懷疑你是有病的。
這句話,可以算是最low的一句了。
在網上還看到一個類似的答案,表達水平看上去略高。「你能證明我瘋了嗎?」但事實上,這句話還是在自知力的范疇,沒有醫生會傻乎乎給你證明的,而且這句話可能被扣上一個「偏執」的帽子。
二、劍走偏鋒
你發現,這個金句說出來之後完全沒得用,於是你選擇劍走偏鋒,玩點不一樣的。
這是網友的一些遲祥襲答案:
「管吃管住管上網嗎?「(微博網友@宋爺威武奴家霸氣)
「愛過,不約,陰影面積9平方米,保大,不知道安利,不後悔,新東方,藍翔,先救媽,請問你還有什麼要問的嗎」(微博網友@唐不癮)
「我跟你什麼怨什麼仇」(微博網友@睡不醒滴小明)
「今天吃過葯了。」(豆瓣網友@狗不理)
「社會主義好!!!」(豆瓣網友@烏拉歸)
……
當然,我相信大家多數是帶著調侃的心情這么說的。如果你面對大夫真這么說,時機把握的好,大夫也許能感受到你的幽默,但是把握的不好,大夫更可能懷疑你思維有問題。
因為你不走尋常路的表達方式,很有可能與精神病患者的思維障礙表現得如出一轍,比如思維奔逸、思維破裂、思維散漫、病理性贅述等……
這時候你發現,想說句立竿見影的話咋就這么難呢?於是你想起了風清揚老前輩的的教誨,「以無招勝有招」,你用沉默應對醫生的詢問。
結果,呵呵,你懂的。
三、一句話證明自己是精神病
人們會對這個問題關注,離不開新聞中「被精神病」的報道,以及一些電影中的描述,比如《飛越瘋人院》,《我是你爸爸》等。這些內容呈現給我們的信息,就是一旦被認定為精神病,就很難澄清。同樣,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羅森漢(David Rosenhan)就帶宴做著自己的小夥伴用極頑皮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人們多麼容易被精神病。
《飛越瘋人院》無疑是部好電影,但這不代表精神病院都是那樣。
羅森漢夥同一群「壞孩子」,只是在問診時,裝作有幻聽,他們就全部順利地住進了精神病院的套房。也就是說,假病人僅憑一句話就「證明」了自己是精神病。
盡管他們壓根兒沒有精神病,可僅僅因為先入為主地被貼上了精神病的標簽,他們的其餘行為就看上去充滿了精神病的光輝。
同理,如果你在被問診的時候,很多行為,都有可能被曲解為精神病的。如果你因對
㈧ 社會上那麼多精神病為什麼國家這方面不重視
確實,有許多精神病人「閑」在家和社會上現象。
本人曾經在社區工作過,我想大概有這么幾個原因:
一是,家屬的不配合。因為家中飢前有了精神病人,社會上的各方面都會來「干預」,小區中也會有指指點點。弄得家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怕病人再次受到驚嚇侍棚,所以隱瞞了家中有病人的情況,使得精神病人不在醫院就醫而留在社會上。
07、08年,在我工作過的地方,有一個近70的女人。經常到北京去。每次都是要去找國家領導人,說是交入黨申請書,一定要黨中央接納她為黨員,後來發展到很荒誕,說到生活問題了。當時,我們聯系了她的老愛人,她爛談清老愛人不承認她有病。我們通過了解知道,實際上他們的兒子就是一個重度精神病患者。而她本人,退休前是一所中學的老師。她一是為了中學執教是沒有評到高級教師職稱,二是老家動遷時沒有她的份,想不開後導致精神錯亂。但是家屬就是不願帶她去醫院簽定。使得這個女人後來病情越來起重。
二是,家中有了精神病人,家屬不得安寧,一會兒有人上門,一會有人打電話。既使病人已經到了穩定期,還是隔三茬五的有人到訪。國家有什麼大的要事,居委、社區衛生中心,甚至社區民警都會集體出動,不分曾經患過此病的情況,也不分現在狀況如何,要家屬簽訂什麼保證書,還全部輸入電腦,要什麼網路管理,使曾經的患者終身都帶著「精神病」的帽子。家屬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病人到了穩定期後,逐漸開始接觸社會,他們也想過正常人的社會,不想總是有人一直用「精神病患者」加在家人身上的,換位思考,家中人得了這種病,本來就是這個家庭的不辛,總算病情穩定了,家屬可以稍稍喘口氣,家庭中有了些歡笑聲,而時不時有人提醒他們,你家有個精神病,這樣的家庭還會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另外,他病人到了康復穩定期時,他們也想融入社會,也想過正常人的生活呀。
三是,我們社會管理部門工作的錯位也是原因之一。
精神病的分類有好多,抑鬱症、焦慮症也算精神病。但是社會管理部門卻是一刀切,把所有去精神衛生中心就診過的人,都納入了「精神病」管理。國家衛生局對精神病人的管理中明確的是對「重症精神病」人的管理。但是到了基層,有些地方卻變成了只要就過診的人都得登記造冊。這樣,嚇退了許多人,導致家屬抵觸情緒上很大,也加大了居委工作的難度,甚至於為了得到家屬的簽名,居委會用盡各種手段。有些病人去醫院就診時,家屬就用假名。有些乾脆不帶病人去就診。這樣既延誤了病人的醫治,更使社會管理出現了問題。
不是國家不重視,而是國家在這方面工作中只有制定條例,卻不知道如何去有效的解決問題。而老百姓呢,真所謂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㈨ 抑鬱症會引起睡眠幻聽嗎
人的心理,
根據心理學三原則:
主客觀世界的統一
內部活動協調一致
人格相對完整性
這三個方面,有任何一條,就說明該求助者或是來訪者出現心理異常。
而抑鬱症屬於精神科醫生的心理治療范圍。必須服用葯物,得抑鬱症的人和身體生病沒有什麼兩樣。
抑鬱症所屬異常心理。
凡是異常心理,
都有可能出現幻覺、錯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而幻視、幻聽、幻觸等,均屬幻覺。
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對抑鬱症伴精神病性症狀的定義是:符合重性抑鬱發作的診斷標准,同時存在妄想、幻覺或抑鬱性木僵。
在總體抑鬱症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患者比例並不低,甚至可以說是常見。
鑒於不同的診斷標准弊埋和人口學差異等因素,被診斷為抑鬱症伴精神病性症狀的患者占總體抑鬱症患者的比率國內的有關報道發病率為5%~38%,國外報道發病率為20%~33%。也就是說,佔比可達三分之一。
因此,很多患者家長疑惑,為什麼孩子得了抑鬱症之後會出現幻覺、妄想?
有的家長更加不解:醫生把孩子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就是因為孩子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嗎?
關於抑鬱症或雙相障礙伴有精神病性症狀這個話題我在此前的文章談過。但由於這種情況較常見,相應的病患群體又有疑惑,因此這篇文章中仍有必要再詳細闡述。
尤其是要對幻覺、妄想的心理上的根源和形成過程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對患者作出更到位的心理干預,家屬才能給予患者更好的理解和陪護。
01、臨床症狀的研究
關於抑鬱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狀與精神分裂症之間的區褲宴分,我在上一篇關於抑鬱症鑒別診斷的文章里提及過。(點擊回看:【抑鬱症】還記得那個被班主任猥褻後跳樓的女孩嗎?她不該被診斷為抑鬱症!)
在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在精神心理障礙方面的臨床和科研水平還很落後,大多精神科醫生將精神病性症狀看作是精神分裂症的專有症狀,一發現患者有妄想、幻覺,就條件反射似地認為是精神分裂症。這導致精神分裂症的診斷嚴重擴大化,甚至可以說是誤診。
我們曾分享過的真實案例小英,她的媽媽就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她陪伴女兒來診療時仍在服葯。可是,我跟小英媽媽前期接觸時,發現她待人有禮、得體,知、情、意非常協調,在一般的交談中並不覺得她與 健康 人群有何差異。
後來深入溝通,我才得知小英媽媽在成長中也屢次遭受重大的創傷心理,比如來自她的媽媽(也就是小英外婆)的「高壓式」教育等,導致罹患精神心理障礙,並出現過幻聽症狀。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在情緒失控時對小英又打又罵,不斷給女兒帶來心理創傷。小英的得病,看似是精神疾病的「遺傳」,實質是家庭問題和不良教育方式的代代相傳。
總之,根據小胡卜銀英外婆和小英媽媽對她當年病情的描述,小英媽媽很可能也屬於被擴大化診斷的群體。她很可能並不是精神分裂症,而是抑鬱症伴精神病性症狀。
回看小英的案例,可點擊:
【真實病例】背負著家族魔咒的「雙相障礙」女孩
【真實案例】「雙相障礙」女孩治療結束後,康復之路卻一波三折,背後的根源是…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對於「精神分裂症」成年患者,尤其是年齡在40歲以上的患者,如果他們對診斷有所疑惑,完全可以尋找權威的精神科醫生,對自己的病情重新診斷。
就算是青少年患者,即使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家長也無需太過恐懼,也可以多找幾個醫生,聽聽不同的聲音,排除被擴大化診斷或者誤診的可能。如果精神分裂症的帽子被摘掉,顯而易見,對於患者和家長而言都是卸掉了一個巨大的心理包袱。
後來,隨著國外診斷標准和臨床發現的引入,這個問題得到了糾正。國內精神科大夫對抑鬱症也可伴有幻覺、妄想的認知越來越深入,相關的臨床研究也越來越多。
比如在病理生理機制方面,研究發現抑鬱症伴精神病性症狀可能與高皮質醇水平、低多巴胺β-羥化酶活性水平有關。CT和磁共振成像顯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患者的大腦萎縮程度比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患者更嚴重,腦結構的異常更多。
而在臨床表現上,抑鬱症患者伴有的妄想一般涉及自罪、被害、貧窮或災難、危險迫在眉睫等觀念。而伴有的幻覺以幻聽較為常見,多為詆毀、指責、貶低的聲音。
也就是說,抑鬱症伴發的精神病性症狀一般是與負性的、壓抑的心境是相協調的。只有少數患者出現「不協調」的精神病性症狀,比如沒有自罪、指責內容的關系妄想,或者產生沒有特殊 情感 意義內容的幻聽。
在預後方面,研究指出,抑鬱症伴有的精神病性症狀越嚴重,病人最終的自殺危險性就越高。國內外研究報道,伴妄想的抑鬱症患者的自殺危險性是不伴妄想的抑鬱症患者的2. 8~5. 0倍。
而且,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患者相比,有過一次精神病性症狀的病人,在以後抑鬱發作中更傾向於再次出現精神病性症狀,也越容易復發。
所以,有觀點認為,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是抑鬱症的一種更嚴重的形式,預後較差。
這些關於預後的研究結果聽起來挺悲觀的。難道抑鬱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患者就很難康復嗎?
其實並不然。以上關於預後的數據源於一些較早的實驗和文獻,有的發表於2000年左右,距今約有20年了。
這20年裡,隨著臨床對抑鬱症伴精神病性症狀的逐漸深入了解,再加上精神科葯物的更新迭代,現時的精神科對於這個問題的治療方案和葯物治療效果已經非常明確。
對於大部分患者而言,服用抗精神病葯可較快地緩解、消除精神病性症狀。換言之,在臨床上這已經算不上一大難題。
所以,近10~20年來,關於抑鬱症伴精神病性症狀的醫學研究和綜述趨於減少。以往曾用過的「精神病性抑鬱」這個被視為抑鬱症亞型的診斷名稱,現在也越來越少應用。在DSM-5和國內前年出版的,最權威的精神醫學巨作之一《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也大幅度減少了這方面的描述。
02、幻覺、妄想從何而來?
其實,精神病性症狀的發病固然與病理生理機制比如神經遞質濃度改變有關聯,但幻覺、妄想難道是無緣無故、突然就出現的嗎?這不可能,其發生、發展肯定是經歷過一個心理過程的。
國外有學者認為精神病性體驗受內部遺傳和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相對於遺傳因素,早期對環境因素的干預可以顯著影響精神病性體驗的產生和發展。
其中,童年期創傷可能是精神病性體驗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一項成年人研究也發現,創傷性事件可以大大增加精神病性體驗的可能性。
而被欺凌的創傷經歷也可能會導致青少年異常認知和生物機制的形成,從而形成精神病性的觀念。
去年,一項國內的研究發現93.2%的青少年曾經歷過精神病性體驗症狀,說明精神病性體驗可能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10個青少年裡面就有9個有過精神病性體驗症狀?我對如此高的數據是持保留意見,不排除將幻覺與錯覺混淆的可能性。不過,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臨床診療中,有精神病性症狀的孩子確實不少,而且確實有很多與遭受過校園欺凌有關。
該研究指出,「見過或聽說過別人打架或者相互威脅要教訓對方」是青少年經歷頻率最高的創傷性事件。 校園欺凌是中小學普遍存在的問題,並且與精神病性體驗密切相關,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均報告更高頻率的精神病性體驗。
另外,還有學者從家庭功能方面作出研究,認為良好的家庭功能與較好的人際適應,較低的孤獨感和精神病體驗負相關。即家庭功能越低、人際適應能力越差、孤獨感越高的個體更容易出現精神病性體驗。
不過,研究又發現家庭功能對精神病性體驗的直接效應並不顯著,直接影響較小,但可通過影響個體的人際適應能力和孤獨感,而共同作用於精神病性體驗。
以上這些研究都提示了一點:精神病性體驗的出現是受到 社會 環境因素的重要影響。
03、幻覺、妄想心理形成過程
以上兩部分從症狀特點,病理生理和 社會 環境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抑鬱症伴精神病性症狀。可是,關於這類症狀在心理上的形成過程,以及基於科學心理學上的發生、發展機制,國內外少有研究涉及。
這些有幻覺、妄想的抑鬱症患者,他們內心感受和思維內容到底是怎麼逐步演變的呢?基於我們多學科模式診療(MDT)下的臨床實踐,尤其是與患者深入化的溝通交流,並通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尋找症狀根源時的發現,我們對此進行了分析。
我們在臨床中的發現與上述相關研究的結果是符合的。在青少年抑鬱症患者群體里,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並不少。很多患者有幻聽、妄想、被監視感等。
而且,這些症狀多數是來自校園的負性因素。比如,妄想老師和同學要害自己,或者認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和所有思想內容;又或者幻聽到老師、同學的聲音,充斥著侮辱、貶低性的評價、指責等等。
當然,也有少數妄想、幻覺的內容與父母有關,如妄想父母監視自己、幻聽到父母否定性的聲音等等。但這種情況相對來說較少。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一類精神病性症狀是源於以往遭受過的相應心理創傷。詳細地詢問患者的經歷時,一般都可以找到一些相應的負性事件,比如遭老師辱罵、遭同學排擠,家長的嚴厲責罵等。
上文提到,在精神科臨床中,只要患者出現了精神病性症狀,醫生就必須使用抗精神病葯,這幾乎是沒有異議的共識。而且,絕大部分醫生認為,心理治療對精神病性症狀無效。
以往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不過後來的臨床實踐顛覆了我的認知,這源於2017年的一個治療個案。
當時,患者小洪被當地三甲醫院精神科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他的父母無法接受,轉診到北京某權威的精神病專科醫院,被診斷為雙相 情感 障礙伴有精神病性症狀。之前醫生診斷的精神分裂症就很可能是擴大化診斷。
小洪的精神病性症狀表現為頑固的幻聽,經常聽到指責他的聲音,導致其情緒波動劇烈,醫生給他開了抗精神病葯阿立哌唑。
小洪對阿立哌唑比較敏感,幻聽症狀很快就減輕了,但並沒有徹底消失。而且葯物副作用非常明顯,他出現了手抖等較嚴重的錐體外系症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甚至也反過來導致他情緒波動。即使服用安坦等葯物對副作用進行對抗,效果也不太理想。
那時,我們的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技術(TPTIH)已經基本成熟了。可是,按照我們那時的治療思路,小洪的幻覺還沒完全消失,情緒也不太穩定,還不適合進行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
那怎麼辦?陷入僵局了。後來,催眠治療師Lucy提出,小洪幻聽的內容與他經歷過的創傷性事件有較直接的關系,比如總是聽到欺凌過他的那些同學的聲音,還聽到以前父母對他的責罵聲。她認為可以嘗試打破常規,利用創傷修復技術先作處理,看是否能找到治療突破口。
結果,Lucy為小洪做完相關創傷修復後,他的幻聽症狀很快就消失了!後續我為他開始減少抗精神病葯物阿立哌唑的用量直至停葯,幻聽沒有再出現。葯物副作用帶來的煩惱自然也消失了。
從那時起,我意識到疊加性心理創傷在精神病性症狀的形成中有關鍵作用。那遭受了創傷之後,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幻覺、妄想的呢?
以臨床中常見的、有負性內容的幻聽為例。通常,經過一系列的心理創傷事件的疊加後,患者的負性情緒體驗不斷累積,其負性思維也越來越強烈,對創傷相關的事件和線索也特別敏感。這是基本的心理規律。
通俗地說,就是對很多正常的事,患者也會從負面的角度去理解。部分患者總覺得身邊人說話是在議論自己,說自己的不是。
而且,當患者獨處時,創傷的畫面會經常出現,甚至有類似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閃回」體驗,比如經常回想起遭到指責、辱罵的話語和情景。
由於不斷重復地、反復地回想,極度的敏感,總是保持懷疑,而這個過程又帶有強烈的負性情緒。量變積累到質變時,患者會似乎真的聽到有一個聲音在說自己。
這時,他們會經歷一個處於錯覺與幻覺之間的過渡階段。他們覺得自己聽到了指責自己的聲音,但環顧四周並沒有人。這時他們仍有一定自知力,會去驗證。
但隨著負性情緒的積累和負性思維不斷加重,患者越來越敏感,錯覺就可發展為幻覺。因為患者他不斷「聽到」聲音,而且感覺聲音越來越清晰。他們越來越疑惑,他們的自知力可逐漸缺失,喪失了現實判斷能力。
他們會將這個不存在的聲音合理化,比如認為有一些高 科技 技術,可以把很遠地方的聲音傳過來。又或者是有人偷偷地在其房間內裝了微型擴音器。又或者是有人遠程操縱了他們的手機,通過手機發出聲音,而且他們還查過網路,發現操縱手機確實可實現……
有些患者甚至認為這是某些發達國家的陰謀,製造了一種特殊的聲波,某些人能聽見,其他人聽不見,目的就是要擊垮這部分人。在網上甚至有這樣的主題貼吧,患者們隔空交流,反而認為是相互得到了驗證,對自己持有的「陰謀論」更加深信不疑,導致症狀更加頑固。
而對於誇大妄想(認為自己有非凡的能力、地位或財富)和鍾情妄想(堅信某人鍾愛自己),其背後不但有疊加性創傷,還有過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比如,有的患者因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後,可逐步出現被監視感,總感覺有人注視自己,看到縫隙、洞口就擔心有針孔攝像頭。
如果這部分患者只經歷過疊加性創傷,他們可能會認為是父母、同學、老師在監視自己是否會出錯。但有的患者不但有創傷,還有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比如從小受到過度誇獎,內心自視較高,有的孩子又確實很聰明。他們就可能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超有能力,甚至有超能力,所以國家相關部門、甚至是國外情報機構通過監視自己,准備要招用自己,嚴重者可出現類似於電影「美麗心靈」中的主人公納什出現幻覺的症狀,認為自己一直秘密地為情報部門工作。
而鍾情妄想在心理上的發生、發展的道理也一樣。
我們曾治療過一名女性患者小青,她從小父母離異,跟父親的關系尤其惡劣,幾乎斷絕了來往。在中學時,她遭受過嚴重的校園欺凌,後來被診斷為抑鬱症,後出現指責性幻聽。
休學在家期間,小青經常上網,看日本的偶像劇、綜藝節目打發時間。逐漸對一名日本男明星非常崇拜,可以說是瘋狂地愛上了那名男明星。
她每日通過網路不停地、反復地觀看關於那位明星的節目和演唱會,參加過一次線下的演唱會後變得更加瘋狂,經常幻想自己能成為這個明星的女友,甚至幻想結婚後一起生活的情景。越想越開心,越想越興奮。
逐漸,小青越來越頻繁地夢到這位明星,夢境里他們成為了情侶。還產生了相應的幻聽,聽到明星向自己表白。小青逐漸分不清幻想和現實,認為明星真的喜歡她,並稱明星經常在電視節目和微博里用隱喻的方式向她示愛。
從表面看,小青的鍾情妄想是來自於對這位明星的瘋狂愛慕,並不斷帶著興奮的正性情緒進行幻想。這是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的形成。
而在根源上,她為何如此瘋狂地「追星」?為何那麼痴迷地掉入一段不存在地戀愛中?我認為這與她和父親的惡劣親子關系有很大關系。遭受過來自於父親的疊加性創傷的女性,在戀愛中更有可能失去理智。
所以,精神病性症狀是有心理根源的,其發生發展是一個過程,並不是某一天突然出現的。它是病理性記憶的積累,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能深入地去了解,細細地問詢患者的感受,是可以發現這些症狀的出現是有其邏輯性的。
因此,抑鬱症伴精神病性症狀的治療應該是系統化的。首先,抗精神病葯能控制症狀,但症狀背後的病理性記憶如果沒有修復,後續再遇到較大的應激事件時,症狀可再次反彈。這就是上文提到的,一旦抑鬱症患者出現過精神病性症狀,後續再次出現的風險較高的原因。
當然了,如果患者完全缺乏自知力的時候,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確實無法起效,即使是我們深度催眠下的心理干預也難以開展,因為患者往往不願意配合。
所以,抗精神病葯的使用和精準化的病理性記憶修復都非常有必要。而且,在精神病性症狀得以消除,患者的抑鬱症狀也大有緩解以後,還要防止患者後續再次形成病理性記憶導致復發。
有研究指出, 心理彈性 與抑鬱症、精神病性體驗的預防有直接關聯。
這里的「心理彈性」是指個體能夠從困境、應激條件或疾病中快速恢復的一種特質或潛力,在國內外的研究中又稱「心理韌性、心理復原力」。它意味著個體在經歷了重大的消極事件後,能夠從其中快速恢復或積極適應,並能得到發展。
用老百姓的話來講,心理彈性就相當於「逆商」。研究指出,「高逆商」的青少年能夠更好地調節自我,降低創傷事件的影響,減少精神病性體驗的出現。
因此,早期給予針對提高心理彈性的認知行為干預(如延遲滿足和挫折教育)將有助於增強青少年對創傷經歷的積極應對,降低創傷的影響,從而減少精神病性體驗甚至精神障礙的出現。
所以,在我們晴日心身醫療的臨床中,當患者的病症大幅度緩解後,我們還會引導他們塑造「高逆商」,並建立較清晰的人生規劃。在後續遇到重大應激事件時,才可不輕易形成病理性記憶。這是預防復發的重要手段。
當然,家庭、父母的積極改變和提升,家庭氛圍的改善也是預防復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 社會 支持系統同樣可以增高心理彈性。
綜上所述,如果抑鬱症患者出現了精神病性症狀,家屬並不需要太過焦慮、恐慌。首先要意識到這不是精神分裂症,不是所謂的「精神病」。
其次,對於絕大部分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葯的治療仍是最經濟、最實際的選擇,尤其是症狀剛出現時。否則精神病性症狀可能繼續惡化,患者徹底喪失自知力,後續的治療難度較大。
而且,在接受葯物治療的同時,家屬要看到患者這些症狀背後的病理性記憶,通過家長的反省和改變也可部分修復過去的創傷。
我們治療過的患者俊泓,他只要一學習,總是聽到一個聲音跟自己說「你不行的」,服用抗精神病葯後仍未完全消失,又因特殊原因無法接受深度催眠。但是他的媽媽積極改變,從以往總是否定孩子,變得懂得給予肯定和認可。後來,俊泓的幻聽逐漸消失了。
點擊回看俊泓的案例:【真實病例】13歲得了雙相並休學,又無法被催眠修復創傷,但這種特殊方法能使他快速復學
可見,除了服葯和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之外,外部環境的改變也可對精神病性症狀發揮治療作用。
基於以上的發現和理解,我們在臨床實踐中對精神病性症狀的本質理解得更加深刻了。希望抑鬱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狀不再給患者、家屬帶來恐懼!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重性抑鬱障礙的話,確實會存在幻聽。因為自尊心特別低,低到總是懷疑別人在議論自己,有時走在大街上,感覺大家都在說自己。這個時候就可以評估,要幻聽了。重性抑鬱障礙的還挺通常,要採用葯物治療的。
特定的葯物能導致或加重抑鬱症,有些激素具有改變情緒的作用。抑鬱症症狀表現精神症狀思考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或者猶豫不決,幾乎每天如此(通過自己的主觀表達,和別人的感受得到證明)。抑鬱症治療自我治療,外出交際:把自己關在家裡,逃避與人接觸,是抑鬱症患者常見的表現,而這首先是他們所需要改變的地方。抑鬱症患者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不如他人、什麼都做不好等負面症狀,這些感受導致他們興趣匱乏、遇事退縮、減少社交活動、封閉自己,這使得抑鬱症者處在惡性循環之中,不斷的強化了自我症狀。改變這種惡性循環的前提必須強迫自己走出去,多接觸朋友,參加 社會 活動或出去 旅遊 ,盡管開始內心會很痛苦,但是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後,負面的情緒感受就會被外部環境慢慢消融,你的自信心就會重燃起來。
抑鬱症嚴重時,有可能伴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症狀。
這里,我們需要認識一下抑鬱症。
抑鬱症指的是一類以情緒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總稱,帶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和行為改變,嚴重的可以伴有精神病性症狀,如幻覺、妄想等。不少患者帶有自殺、自傷等行為。當抑鬱情緒持續兩周或反復發作,那麼就有可能是抑鬱症。抑鬱症臨床表現在不同的年齡、性別、文化背景。抑鬱症患者常常眉頭緊鎖、憂心忡忡,興趣低落,快感消失。興趣減退表現為對各種以前喜愛的活動或者事物興趣下降或者缺乏興趣,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兒。抑鬱的人常常不願見人。快感消失指的是喪失體驗快樂的能力,不能從平時從事的活動中獲得樂趣,即使從事自己以前喜歡的事情或者工作也是消磨時間。一些患者雖然能去參與一些活動,希望能從悲觀失望中擺脫出來,但往往事與願違,無法從這些活動中獲得樂趣。除了以上核心症狀,抑鬱症患者還會伴有心理症狀群。心理症狀群,比如焦慮,反應遲鈍,注意力集中困難,記憶力下降,悲觀失望,或在此基礎上出現的自責。嚴重的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或者自傷,自殘,自殺的行為。患者喪失了對自己狀態認識的能力。軀體症狀群,比如睡眠障礙,食慾下降或亢進,體重減輕或者增加,經歷喪失,性功能障礙以及疼痛,口乾,心慌,惡心,消化不良等非特異性的軀體症狀。當然,診斷抑鬱症不僅僅是臨床表現,還要對日常生活能力, 社會 功能損害程度進行評估,並且要和肢體疾病引起的抑鬱,神經系統疾病,痴呆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焦慮障礙等多種疾病進行鑒別,同時綜合實驗室影像學檢查和心理測評量表後才能確定診斷。
所以,嚴重的抑鬱症是有可能有幻聽的情況,同時,也要尋求專業的幫助,以便和其他精神疾病區分開。
有,有幻聽幻覺說明比較嚴重了,要及時治療。
有時會出現,我認為那是第四空間,你只是暫時客串一下,別把自己想的跟糟,一切都會好的,抗爭。
由於睡眠障礙引起的大腦功能紊亂,睡眠持續不好,大腦就會疲勞,疲勞後的大腦就會引起引起大腦功能紊亂。嚴重的能引起幻聽、幻覺。抑鬱症能導致睡眠障礙,嚴重的睡眠障礙能引起睡眠幻聽。
有的,
㈩ 本人有點精神障礙怎麼辦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一個動作會做很多遍 比如帶個帽子感覺有點不舒適就會摘掉重戴
每個正常人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強迫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兒童或成人不由自主地去數鍾聲、台階,甚至天上的星星;全神貫注地思考某個名詞、韻律或典故;一遍遍認真推敲寫就的文稿;廢寢忘食地探索某個公式、假說或定理;一絲不苟地按順序起床、進食、上班和入睡。這種現象就叫強迫現象。
這些人難以容忍些微的過錯和失誤,不允許絲毫的雜亂和污穢,他們講究整潔和秩序,一切都要仔細檢查,反復核實。這實際上成了他們的優點:做事認真可靠,遵時守信,井井有條,只不過靈活性有些遜色而已。這些固定刻板的行為對他們而言已經習以為常,不會給他本人帶來任何痛苦,並且可以通過注意力的轉移或外界的影響而中斷,也不伴有焦慮。
其實,在我們每個正常人身上,都會多多少少地出現一定程度的強迫現象,這些屬於正常的心理現象。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徵是苛求完美
當強迫思考或行為總是糾纏著你,身不由己地操縱著你,使你欲罷不能,無從迴避,就有可能演變成為強迫性人格障礙,甚至強迫性神經症。
強迫型人格障礙是一種性格障礙,多見於尚屬成功的男性,男女比例約為2∶1,主要特徵是苛求完美。
一般來說,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的道德觀念較強,對自己要求嚴格,追求完美,同時又有些墨守成規。他們謹小慎微,因為過分重視事物的細節而忽視全局;優柔寡斷,面臨意外而不知所措。由於行為表現過度認真、拘謹和執拗,缺少靈活性,也由於過度自我關注、自律和刻板,因此他們很少有自由悠閑的心境,缺乏隨遇而安的瀟灑,長期處於緊張和焦慮狀態。
與存在強迫現象的正常人相比,他們雖然同樣可得到穩定的婚姻和成功的事業,但是較少誠摯的朋友,職業和社會交往能力有可能存在障礙。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形成與幼年家庭教育及生活經歷有關。比如父母管教過嚴,孩子過於拘謹,過分講究整潔。此外,童年經歷較強的挫折和精神刺激也易誘發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產生。
強迫症是與自我搏鬥產生的焦慮
一般認為,強迫症與強迫型人格障礙在內容上並沒有很大差別,主要是在強度上有所不同。
強迫症,全稱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障礙,國外統計的發病率約為2.3%。
強迫症以反復呈現的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特徵。患者總是被重復性的思維內容或行為沖動所困擾,明知這種觀念或行為不合情理,但是無法控制或終止,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大碼型活,患者為此深感痛苦、焦慮和抑鬱,但是有強烈的醫治願望。主要表現有:
強迫性懷疑。患者對於自己剛剛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加以懷疑,明明關好了門窗,卻總是懷疑自己有沒有鎖門,鎖好了沒有?為此又會反復檢查。
強迫性對立觀念。例如,一患者認為某領袖是個偉人,就總是在思考:他為什麼是個偉人?可是我為什麼不能超過他?萬一我超過他那可怎麼辦?明知這些想法奇怪,也沒有必要,但是控制不住,為此痛苦,緊張,不安。
強迫性窮思竭慮。長時間固定思考某一件事或某一個問題,不能自拔。例如,患者整天反復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結婚究竟是為了什麼等等,明知這種思考意義不大或根本沒有意義,有時也是無法考證的,但是不能自已,為此痛苦不堪。
強迫性意向。在頭腦中反復出現一種要作出某種違背自己意願的行為意向,患者明知這種強烈沖動的意向是荒謬的和不可能的,可是無法擺脫,但是實際上並不模灶會付諸行動。例如,患者站在高處就會有一種向下跳的沖動;見到了刀子就會產生傷人的沖動;抱著孩子就會有扔下陽台的沖動。
強迫性滾猜情緒。對某些事物產生難以抑制的擔心或厭惡,明知不合理,但是無法消釋。例如,患者總是恐懼自己考試不及格怎麼辦?同事關系處不好怎麼辦?總是擔憂或害怕自己失去理智,精神失常,做出違法和不道德行為,為此憂心忡忡,疑慮萬千。
強迫症患者要學會自我矯正
強迫症有時從兒童時期開始,較嚴重的症狀一般形成於青少年期或青春期後不久。
到目前為止,對於強迫症的病因還不明確。一般認為,強迫症的產生與精神應激因素、兒童的不良個性以及家庭環境和教育等因素有關。也有專家認為,強迫症與一定程度的焦慮有緊密的聯系。
強迫症有多種治療方式,一般從把握住患者的心理入手,使患者認識或明確意識到自身的症狀。
更為重要的是患者要學會自我矯治。首先要消除誤解,樹立信心。強迫症屬於輕度的精神障礙,不會發展成重度精神病。其次要意志控制,轉移注意力。堅持正常的學習和工作,使生活節律緊湊有序,同時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通過社交及文體活動,分散和轉移對症狀的關注。第三是臆想暴露,思維中止。通過想像「要發生」什麼,反復體驗並最終意識到自己誇大危險和過度擔心是不必要的。通過有興趣的活動或放鬆訓練等隨時阻斷自己的強制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