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的帽子為什麼帶花
㈠ 為什麼古代的官員上朝都要在頭上戴一頂帽子
我們通過看各種古裝劇,都能了解到,古代的官員上朝都要在頭上戴一頂帽子,看起來非常的庄嚴整潔,但仔細一看,其實各官員之間,不同同時期的朝廷,帽子和帽子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流傳而來
早在東晉時期,那時候的皇帝就規定了上朝的官員就需要佩戴用黑色紗布做成的帽子。這就是後來官員上朝必須要戴帽子的雛形。後來到了明朝時期,官員上朝的標配就是要配帶一頂烏紗帽,主要是因為設計簡,單戴起來也很方便,而且看起來非常的整潔,慢慢地就變成了官員上朝必須配戴的帽子。
總之,帽子之間還有很多的講究,通過帽子外形,還可以看出官員之間的關系及大小,通過帽子上的珠寶的多少,也可以看出這個官員職位大小。
㈡ 焦玉的火龍經明朝火槍隊的官員的帽子怎麼還有花翎
這不是清朝的花翎,這是明朝的軍帽坦嫌,確切說實際敗信肢是元系的,就是說有蒙古的影子。 實際察世上大多數人在電視上看到的清朝庖丁棉甲戰袍都是明式的,導演不懂而已。
㈢ 為什麼清朝的官帽上有頂子,帽後有花翎
為什麼清朝的官帽上有頂子,帽後有花翎?
從古籍文獻中的記載或電影電視上演的宮廷戲中,如果注意觀察,可以發現明朝以前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除了官服不同,戴的官帽樣式也不同。明朝之前大多是我們熟悉的烏紗帽,而清朝的官帽則是頂戴花翎。
那麼,為什麼清朝的官帽上有頂子,帽後還插著一束花翎呢?
清朝以前的官帽,就是我們常見的烏紗帽。烏紗帽是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原是民間常用的一種便帽。最早源自於東晉成帝時,凡在宮中做事的官員,都戴一種叫烏紗帢的帽子。到了南朝宋,這種帽子開始普及,烏紗帽成為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烏紗帽正式成為官服的一部分,則始於隋朝,盛行於唐朝。
宋太祖即位後,為免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令在烏紗帽兩邊各加一個翅,只要有人腦袋一動,軟翅就會跟著顫動,皇帝居高臨下,一目瞭然。明朝時,烏紗帽始定為官帽,老百姓就不能再戴了。如《明史‧輿服志三》上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烏紗帽於是成為官職的代稱。
清朝時,由於民族性不同,清帝改冠服制衫備稿,服飾以滿族服裝為主,官帽也與明朝截然不同,以禮帽代之,帽後都拖一束花翎,稱為「頂戴花翎」。清朝官帽,有上朝戴的朝冠與平時戴的吉服冠兩種,亦即有禮帽、便帽之分。這兩種帽子又各有冬、夏二式。
滾頌清朝官員戴的禮帽,又稱為大帽,有冬季戴的「暖帽」和夏季戴的「涼帽」兩種款式。依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暖帽大多為圓形樣式,中間飾以紅纓,冠頂有頂珠,帽檐反折向上,檐面質料多為皮質,也有呢料、絨布、綢緞等。涼帽多為圓錐形的笠帽,用玉草、竹絲或藤絲編織而成,外罩綾羅,多為白色,亦有湖藍色、黃色,頂上綴有紅纓、頂珠。
頂戴、花翎都是清朝官品的冠飾,也是區分官階大小的重要標幟。清朝官吏品級,依帽上頂珠的顏色和質地來區別,稱為「頂戴」,也可作頂帶、頂子、頂珠,就是指裝在官帽頂上正中的飾物。
朝冠頂子共分三層,頂端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珠寶,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只有球型珠寶與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有金制,也有銅制,上面並鏤刻花紋。按照清朝禮制,頂珠質地以寶石為主,一品官為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為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為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鏤花金,九品用陽紋鏤花。冠上無頂珠即無官品。
此外或孝,清朝的官帽,在頂珠下都裝有翎管,目地是用來安插花翎。翎管約兩寸長,圓柱型。文武大官所戴翎管都是用各類玉石、象牙或玻璃燒制而成,當時以翡翠翎管最珍貴、盛行,但官品低的官員只准用紅玉。
玉制翎管(網路圖片)
清朝官員禮冠上用來區別品級的羽飾,有「花翎」、「藍翎」兩種,又稱為翎子,以花翎為貴。花翎以孔雀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以鶡羽製成,色藍,故稱。在清朝昭槤《嘯亭續錄。花翎藍翎定製》上載︰「凡領侍衛府員、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鑾儀衛滿員五品以上者,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冠戴鶡羽藍翎,以為辨別。」
所以,藍翎是賜予六品以下而在皇宮、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亦可賞賜給官階低的功臣。但後來賜戴浮濫,出錢即可得。
孔雀翎上有眼狀的圓圈,一個圓圈算一眼,故花翎又分單眼、雙眼、三眼,以三眼最為尊貴。因此,花翎主要是以翎眼多寡來區分官吏等級。如《清會典。禮部四。冠服》上載:「孔雀翎,翎端三圓文者,貝子戴之。二圓文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圓文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一等護衛均得戴之。翎根並綴藍翎。」
花翎原本是清朝皇帝賞賜給有功勛的大臣或貴族的冠飾,代表榮耀與官階。花翎有昭示官爵品秩、賞賜勛業的作用,故其規定嚴格,不可隨意佩戴。如有擅戴者,則送吏部從嚴處罰,若被罰以拔去花翎,則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職務。
到清末,隨著花翎賞賜范圍擴大,也就不及之前尊貴,五品以上的官,不用勛賞只要捐納就可得花翎戴。後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國庫空虛,捐例大開,用錢就可以買到花翎戴了。
㈣ 明朝中各級官員的官服,官帽有什麼區
明朝官服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一品常服:頭飾用珠翠慶雲冠,珠翠翟3,金翟1,口銜珠結。鬢邊珠翠花2,小珠翠梳1雙,金雲頭連三釵1,金壓鬢雙頭釵2,金腦梳1,金簪2,金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都用金。衣服為長襖、長裙,質料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長襖鑲紫或綠邊,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看帶用紅、綠、紫,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長裙橫豎金綉纏枝花紋。
二品禮
服,除特髻上少1隻金翟鳥口銜珠結外,與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與一品同。
三品禮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1,後鬢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雲霞孔雀紋。鈒花金墜子。褙子上施金綉雲霞孔雀紋。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銜珠結。長襖,看帶或紫或綠,並綉雲霞孔雀紋,長裙橫豎襕並綉纏枝花紋,余同二品。四品禮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隻金孔雀,此外與三品同。四品常服與三品同。
五品禮服:特髻上銀鍍金
鴛鴦4,口銜珠結。正面珠翠鴛鴦1,小珠鋪翠雲喜花3朵,後鬢翠鴛鴦1,銀鍍金雲頭連三釵1,小珠簾梳1,鍍金銀簪2,小珠梳環1雙。霞帔上施綉雲霞鴛鴦紋,鍍金銀鈒花墜子。褙子上施雲霞鴛鴦紋。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鴛鴦3,鍍金銀鴛鴦2,挑珠牌。鬢邊小珠翠花2朵,雲頭連三釵1,梳1,壓鬢雙頭釵2,鍍金簪2,銀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皆銀鍍金。衣服為鑲邊綉雲霞鴛鴦紋長襖,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禮服:首飾特髻上翠松三株,銀鍍金練雀4,口銜珠結。正面銀鍍金練雀1,小朱翠花4朵,後鬢翠梭毬1,翠練雀2,翠梳4,銀雲頭連三釵1,珠緣翠簾梳1,銀簪2。衣服綾或羅、綢、絹大袖衫,綉雲霞練雀紋霞帔,鈒花銀墜子。褙子上施雲霞練雀紋,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鍍金銀練鵲3,又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鐲釧皆用銀。衣服為有邊長襖,紫或綠綉雲霞練鵲文看帶,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禮服:首飾為小珠慶雲冠,銀間鍍金銀練鵲3,又銀間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銀間鍍金雲頭連三釵1,銀間鍍金壓鬢雙頭釵2,銀間鍍金腦梳1,銀間鍍金簪2。衣服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綉纏枝花,鈒花銀墜子,褙子綉摘枝團花。及襟側鑲邊綉纏枝花長襖,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網: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㈤ 明朝官員帽子兩邊的東西叫什麼
叫做 (翅)
㈥ 軍官帽上面為什麼有帽檐花啊
帽檐花不僅有裝飾作用,在一些國家也代表著軍銜的高低,不同級別的軍官的帽檐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