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的帽子有什麼區別
Ⅰ 怎樣看待中國古代服飾的等級制
服飾因人類的需要而產生,不同時代的人們由於觀念的不同,形成多種多樣的服飾種類,它們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遷。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服飾自然也有著悠久歷史底蘊。由於中國在過去的幾千年中長期處於奴隸和封建制度的統治之下,服飾自然被賦予了濃厚的階級色彩。
1、 冠巾
冠,帽子的總稱。像冕、弁等等都屬於冠。巾,扎在頭上的織物。像幘、襆都是巾。
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的。上古時,華夏族①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屬於服制②,是身份、官職的表現。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更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本並無關聯,但據說到了王莽時,因為他頭禿,所以現戴幘,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便普遍開來。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③,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此外,武士和執法人員也戴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
冕是古代帝王及臣僚所戴的禮冠。據《世本》中所說它始創於黃帝。《漢禮器制度》:「周之冕以木為體,廣八寸(約19厘米),長一尺六寸(約39厘米),上以玄,下以熏,前後有旒。」歷代一直沿用,只是略有改變。南北朝將冕板置於通天冠上。明代廢除了冕服制,只有皇帝獨保留袞冕,於是冕就成為皇帝的專稱。冕,外黑內朱,由延、旒、笄、纓、充耳等組成。延,是覆蓋與冠頂的長方形木板,前圓後方,前俯後仰,象徵君主關懷百姓;笄是橫貫冕與發的簪子;纓,是系冕的絲絛;充耳,串於纓上懸垂耳旁的珠子,表示君主不能輕信讒言。冕有大裘服之冕(祭天,天子戴)、袞服之冕(天子、高官戴)、氅④服之冕(侯伯戴)、毳⑤服之冕(子男戴)、玄服之冕(卿大夫戴)六種。前兩種為十二旒,後四種分別為九旒、七旒、五旒、三旒。
冠的裝飾中比較有特色要數清代頂上的花翎。不同的花翎代表不同的官職,如皇帝夏朝冠,背面。頂三層,前飾金佛,後飾舍林,此為舍林中飾東珠七顆;鎮國公吉服冠。頂用紅寶石,戴雙眼孔雀翎。
幘流行於漢代,其原形始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當時秦國武士的頭上飾以絳色帕,以表示等級的尊貴,以後有在額前部分稍加增飾,稱顏題。到了漢代又將顏題加以改進,是頭上覆的巾子和顏題相連,於是便成了幘。《後漢書•與服志》稱:「至孝文(公元前179-157年)乃高顏題,續之為耳,崇其巾為屋,合後施啟答閉收,上下群臣貴賤皆服之。」 除了上文所說的,庶民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外,貴賤等級的區別還在於幘的顏色不同。武吏則常戴赤幘,以示勇猛威位武。
在巾的方面,除了幘之外,唐時還由鮮卑帽演變出了襆頭。襆頭在宋代得到了發展,至明完善。宋時,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明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是不可以戴的。
2、服
古代服裝主要分為常服和法服兩種。階級性在法服上體現最為突出。
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周代的冕服制。《虞書•益稷》篇中記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這里所說的用五彩色施於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紋用畫與綉的方法施於冕服上。據《虞書•益稷》中記載所說的十二章花紋,紋飾的次序為日、月、星⑥、龍⑦、山⑧、華蟲⑨、火⑩、宗彝、藻、粉米11、黼12、黻13。十二章的每一個紋樣都有它的含義和象徵意義。 十二章花紋是寓意紋,是仰視俯察天地間萬物之象擇而用之於服飾上的圖案的源泉,體現了早期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喜愛。統治階級將這些圖案視為階級的劃分:天子服飾可盡享十二章花紋;諸侯自龍袞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
明代的公服開創了在公服胸、背綴補子的先例。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官員的功勛,另特賜蟒、飛魚、鬥牛等服。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2、 小結
中國古代的服裝制度有著一定的社會局限性,主要表現為奴隸主於奴隸之間,以及封建統治階級與平民之間的等級差別上,使本來美好的舉隱事物蒙上了濃厚的階級色彩。但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服裝在圖案紋理、面料質地等方面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悄裂————————————————————————————————————
註:
①漢族的前身。
②中國封建社會以喪服規定親屬范圍指示親等即親屬關系親疏遠近的制度。
③古代的一種長耳裹發巾。
④鳥類羽毛。
⑤獸毛。
⑥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
⑦龍: 能變化,象徵人君應善於變化。
⑧山:取其鎮重的性格,象徵王者鎮重安靜四方。
⑨華蟲:取其有文章(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⑩火:取其明,有士卒百姓向歸上命之意。
11粉米:取其潔白且能養人之意,象徵有濟養之德。
12黼:即畫金斧形,取其能斷割之意。
13黻:作畫兩已相背形,其意謂君臣可相齊,同時有取臣民背惡向善的含意.
Ⅱ 中國古代戴帽有什麼講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帶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經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尋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則就是殺頭滅族的重罪,這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皇帝一個人才可以戴。
Ⅲ 不同朝代的帽子有什麼區別
魏晉南北朝時期,帽子開始流行於民間的文人雅士。隋唐時期,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使帽子的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流向民間。一般
讀書
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的是: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於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叉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戴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帽子文化的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會根據自己的身份選擇不同的帽子。可見,帽子已成為人們日常裝束的重要組成部分。
Ⅳ 都有不同的寓意,清朝格格的各種帽子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清朝女子帶的是旗頭,帶旗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也沒有品級之分。主要是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常見的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漢族則稱這種發飾為丫頭。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
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皆如此。區別貴族與平民處只是髻上所插簪飾,貴族女子髻上裝飾頗多而平民女子僅插木簪。
(4)封建社會的帽子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旗頭的發展:
入關後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旗頭
Ⅳ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官帽和其他朝代不同。官帽分為暖帽和涼帽兩種,暖帽為冬春所戴,涼帽為夏秋所戴。暖帽為圓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帽緯,帽頂有頂珠。涼帽無檐,形如圓錐,用白、湖藍或黃色早敏羅為表。紅紗綢為里,帽表也綴以紅色帽緯。
頂珠即頂戴,俗稱「頂子」,用不同材料辨識官級:一品紅陸蔽枝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陰文鏤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無關品。
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所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眼多者為貴。眼是指孔雀毛上的像眼睛似的鮮明者。一個就一眼。藍翎無眼,是並梁六品以下、在宮里的侍衛官員戴。也可給低級軍官。貝子和固倫額附用三眼。皇室親貴和和碩額附戴兩眼。五品以上內大臣,軍中統領參領戴單眼。親王郡王貝勒不戴,後也有。道光年間捐官,花翎藍翎可由捐而得~~
Ⅵ 烏紗帽是怎樣來的烏紗帽最初是指官員戴的帽子嗎
隨著近些年來古裝電視劇的熱播,很多古代的一些服飾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再加上近些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推崇和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人們對古代的一些事物都充滿好奇和求知慾望。在很多時候我們對官員的稱呼都會用烏紗帽來代指,那烏紗帽究竟是怎麼來的?烏紗帽最初真的是指官員戴的帽子嗎?其實最初烏紗帽只是用來裹住頭發的,到了後來才成為官員普遍都戴的帽子,並成為一種象徵。
盡管烏紗帽在今天已經是對官員的一種代稱,但是實際上在清朝入關後,烏紗帽就不再流行了。當時的政策是讓官員戴紅纓帽,烏紗帽漸漸淡出視野。即便如此,烏紗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人們對它印象深刻,時至今日依然用它的引申義。
Ⅶ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暖帽屬於清代服飾,多為圓型。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官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
2、特點不同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
涼帽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左為冷帽,右為暖帽。
(7)封建社會的帽子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Ⅷ 帽子的作用有哪些各個朝代君與臣的帽子有什麼特點
帽子具有多種功能,例如遮陽,裝飾,保暖和保護。按用途分類,例如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行帽,禮帽等。使用對象和使用樣式分為男帽,女帽,兒童帽,少數民族帽,戀人帽,牛仔帽,水手帽,軍用帽,警察帽和專業帽等,其中包括裘皮帽,氈帽,毛線帽,毛線帽,天鵝絨帽,草帽,竹帽等,有貝雷帽,鴨舌帽,鍾形帽,三角帽,前鋒帽,青年帽,披肩帽,帽子,龍江帽,北京帽,山西帽,棉線耳帽,八角形帽子,甜瓜帽,老虎帽等。
從皇帝及其臣民所戴的冠冕來看,它們非常復雜。此時期使用的一些王冠是秦朝統一之前六個王國的前國王所佩戴的王冠,例如楚王所佩戴的法國王冠和趙王所佩戴的軍事王冠。秦始皇將這些國王的冠冕交給了他的部長,這無疑是秦始皇宣稱自己至高無上的一種方式。除了繼承,還有創新。秦在前秦國王戴的高山王冠的基礎上創造了天王冠。通天王冠是秦漢時期皇帝使用的主要王冠,但皇帝們偶爾會戴高山王冠。
Ⅸ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冠帽制度與漢代有什麼不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冠帽制度基本上是延續漢代的遺制,但是在小的細節方面也就是形制上有一些變化。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漢代冠帽,它一般是區分等級的基本標志,也就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帶不同的帽子。首先是長冠,又稱為「劉氏冠」是劉邦在秦朝朝廷是當官的時候所佩戴的。漢代時期各個武官所戴的帽子稱為武弁大冠,這些帽子上通常會帶有貂尾做裝飾。而那些文官們帶的帽子就稱為進賢冠。其中漢代帝王們所戴的帽子種類是最為繁多的,比如月正朝賀時的通天冠。
總得來說,冠帽的演變能夠體現漢代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文化的發展,漢代時多以漢族文化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多是胡漢文化的碰撞。
Ⅹ 古人為何會帽子不離身呢,戴冠、帽、巾又有什麼不同的寓意呢
我們看電視上熱播的古裝劇,許多男性角色會戴帽子,而且戴的帽子各不相同,這是因為不同的帽子代表不同的地位。
最後,帽子和古代禮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前文提到的弱冠之年,在正式場合中必須束冠等。不束發在古代是失禮的表現,不尊重接見之人。而在戰場中,武將散發出征表示對敵方的蔑視。除此之外,納諫和請罪時必須免冠。
清朝滅亡之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戴帽子便不再有等級之分,人人都可以戴帽子,當今時代,帽子變成流行的時尚單品之一。
別看小小一頂帽子毫不起眼,它蘊含著我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從中可見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