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里的人物都戴什麼帽子
Ⅰ 清朝各品級的官員都戴什麼樣子的帽子
翎 管 收 藏
翡翠翎管作為現代收藏品,在歷次大型拍賣會中均表現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要了解翎管的價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樣,例應隨官秩(官職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貝子戴三眼花翎,最為尊貴;鎮國公戴雙眼花翎,為稍次,鎮國將軍等戴單眼花翎,而親王、郡王雖然爵位比以上更為尊崇,非蒙皇上特賜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經賜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晉見時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親王、郡王都不賜戴花翎,這是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由有「紆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於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恆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並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勛臣中,功勛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恆、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恆之子)等,都只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製,外任文職官員無賞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別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復台灣,詔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將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別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別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迭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內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於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爭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咸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對於今天的收藏愛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樣如旱煙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埠,中空大如煙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級官員翎管只准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製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勛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內,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內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內,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近來,收藏翡翠翎管又成一種時尚。後世的收藏翎管者,除了欣賞其文化歷史內涵外,也有人專事收購,然後進行重新加工,改造製作成其他玉件出售。無論何種目的,收藏時首先都應注意觀察其是否真翡翠,尤其應注重考察其綠色以及綠塊大小、所處地位,方能品定其價值。
Ⅱ 請問地府那位神仙穿黑色龍袍頭帶玉皇大帝那樣的帽子
酆都大帝
酆都(fēngdū)大帝:也作豐都大帝,又稱北陰大帝、北太帝君,是道家尊神。九月九日生,其任期是三千年,任期一到即改任。
酆都大帝
他所管轄區域是酆都,即地獄,內分有六官,其專責處陰間事物。古語說:十惡不赦及大奸大惡的人及鬼怪魑魅等都要關進此地酆都地獄, 永不能超生天界
Ⅲ 地府都有哪些人物詳細介紹一下
地府人物詳細介紹一覽表
酆都大帝:地府最高統治者,主宰冥界陰司及天下所有的鬼魂的一切事物。
東岳大帝:由天庭敕封,派駐地府,主掌世間生、死的重要職能。
地藏王菩薩:由西方凈地佛主派駐地府,渡化鬼魂,傳播佛教思想。
五方鬼帝:管轄五方鬼蜮,東方鬼帝(蔡郁壘、神荼)治「桃止山」和「鬼門關」;西方鬼帝(趙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北方鬼帝(張衡、楊雲)治"羅酆山";南方鬼帝( 杜子仁)治"羅浮山";中央鬼帝( 周乞、嵇康)治"抱犢山"。
十殿閻羅:十大閻羅殿的統稱,專司人間夭壽生死、統管幽冥吉凶、各自分管十八層地獄。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仵官王、五殿閻羅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轉輪王。
六案功曹:功曹司為閻殿秘書處,呈報陰司公文,傳達詔令。功曹六部為天曹、地曹、冥曹、神曹、人曹、鬼曹。
判官司:主管查案,管人生死。制陰律,賞善罰惡。四大判官司分別為:賞善司(魏徵)、罰惡司(鍾馗)、查察司(陸之道)、陰律司(崔珏)。
陰曹司:陰曹司主事為城隍,城隍是冥界分管各地的地方官,下設十二司,有監察陰陽兩界的職責。
輪回司:地府中專司魂鬼輪回,主事職務為泰媼(孟婆),提供孟婆湯消除魂鬼記憶,送魂鬼入輪回。
十大陰帥:陰帥為地府鬼差,負責陰陽兩界巡視、陽間拘魂。陰鬼使有鬼王(鬼卒頭目)、日游巡使、夜遊巡使;拘魂使有白無常(謝必安)、黑無常(范無救)、牛頭(阿傍)、馬面(羅剎);豹尾(拘捕走獸魂魄)、鳥嘴(拘捕飛鳥魂魄)、魚鰓(拘捕游魚魂魄)、黃蜂(拘捕爬蟲魂魄)。
Ⅳ 土地爺戴的是什麼帽子
黃帽子
Ⅳ 藏傳佛教法王戴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各個教派的名稱不一樣,特別是噶舉派,有黑帽法王噶瑪巴,紅帽法王夏瑪巴等
Ⅵ 封建地主一般戴什麼顏色的帽子
封建地主呢,建議戴黑色或者是棕色,因為當時把思想比較保守,然後這兩種顏色還能顯得高端大氣。
Ⅶ 地府的白無常鬼戴的帽子上面寫著什麼
黑無常
帽子上寫的是,天下太平,據說他很能打,脾氣很不好。知道他的人,一般不敢惹是生非。所以不就是天下太平了么。然後是白老爺,他帽子上是一見生財,傳說遇到他的人,不要怕,揀磚頭丟他,他就會把手的的金銀財寶丟你,等他丟光了,手裡的今音財寶他就會感覺丟人逃跑,所以就一見發財
Ⅷ 作為陰曹地府的使者,黑白無常的帽子上都寫什麼字
在陰曹地府中,陰差雖然有很多,但是最有名的莫過於黑白無常,這黑白無常是負責勾攝生魂的使者,位列十大陰帥,也算是陰曹地府的高層了吧。但是也不知為何,明明是讓人生畏的勾魂使者,按道理應該是十分陰森恐怖的模樣,但是這黑白無常頭上卻戴著一頂高高的官帽,帽子上還寫得有字,這字的內容又讓人忍俊不禁的想笑,來看看他們帽子上都寫的什麼吧。
其實,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很多神還是很可愛的,就比如這黑白無常,明明是勾魂的陰差,但帽子上偏偏寫著“一見發財”和“天下太平”幾個字;不過這些傳說也有敦促人向善之意,因為在傳說中,只要是向善之人,碰到白無常則會有好運降臨,如果是碰到黑無常,也能幫你解決危機;當然,如果是惡人,則基本上碰不到白無常,而如果碰到黑無常,就自求多福吧。
Ⅸ 神話中地府裡面都有些什麼人物越詳細越好!謝啦!
傳說中文字地府的神職人員分布是這樣的:
首先地位最高的天齊仁聖大帝,掌管大地萬物生靈。
然後是北陰酆都大帝
之後有五方鬼帝:
東方鬼帝蔡郁壘、神荼,治"桃止山"鬼門關
西方鬼帝趙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張衡、楊雲,治羅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羅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犢山"
再下面是羅酆六天(以下為宮名,六天為守宮神)
紂絕陰天宮、泰煞諒事宗天宮、明晨耐犯武城天宮、
恬昭罪氣天宮、宗靈七非天宮、敢司連宛屢天宮。
而傳說中陰曹地府是由十殿閻羅王所掌控的了,十殿閻羅王分別是叫: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
秦廣王--專管人間的長壽與夭折、出生與死亡的冊籍;統一管理陰間受刑及來生吉、凶。鬼判殿位居大海之中、沃焦石之外,正西的黃泉黑路上。
楚江王--主掌大海之底,正南方沃焦石下的活大地獄。
宋帝王--主掌大海之底,東南方沃焦石下的黑繩大地獄。
五官王--掌管地獄在大海之底,正東方沃焦石下的合大地獄。
閻羅王--司掌大海之底,東北方沃焦石下的叫喚大地獄。
卞城王--掌理大海之底,正北方沃焦石下的大叫喚大地獄。
泰山王,掌管大海底,丁北方沃焦石下的熱惱大地獄。
都市王,掌管大海之底,正西方沃焦石下的大熱惱大地獄。
平等王,掌理大海底,西南方沃焦石下的阿鼻大地獄。
轉輪王,殿居陰間沃焦石外,正東方,直對五濁世界的地方。
十殿閻王摩下還有:首席判官崔府君、鍾魁、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神等。整個陰曹地府就在他們的控制之下!
在這些冥神的上面,還有一位地藏菩薩。地藏王菩薩意欲超渡所有陰間的鬼魂,令世人不再行惡,不再墮入陰間地獄受苦。於是恩准所有的鬼魂,在世雖曾犯過錯,如果真誠懺悔、改過,則所做罪業,可以從寬抵罪,免於受諸苦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