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帽子怎麼做
❶ 用紙怎麼做復古帽子
用硬一點的紙做就可以
❷ 帽子怎麼做
帽子,一種戴在頭部的服飾,多數可以覆蓋頭的整個頂部。帽子主要用於保護頭部,部分帽子會有突出的邊緣,可以遮蓋陽光。帽子有遮陽、裝飾、增溫和防護等作用,因此種類也很多,選擇也有很多講究。
帽子亦可作打扮之用,首先要根據臉型選擇合適的帽子。其次要根據自己的身材來選擇帽子。戴帽子和穿衣服一樣,要盡量揚長避短。帽子的形式和顏色等必須和服飾等相配套。帽子也可以用來保護發型、遮蓋禿頭,或者是作為制服或宗教服飾的一部 分。可不同種類,例如高帽、太陽帽等等。有些帽子會有一塊向外伸延的檐蓬,稱為帽舌。戴帽子在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禮儀。這在西洋文化之中尤其重要,因為戴帽子在過去是社會身份的象徵。
❸ 古代皇帝帽子怎麼做
工具/原料:正方格紙。
1、准備一張方格紙,如下圖所示。
❹ 古埃及法老的衣物是什麼樣子(只許介紹衣服的樣子,不許介紹古埃及歷史)
古王朝時期,
婦女-努格白:較緊身,樣式簡單.從胸下一直穿到腳跟,胸下用一根布帶子扎住.上端一般有一根或兩根用扣子固定的吊帶.只有過於窄小而緊綳在身上的努格白,才不用吊帶.穿上後,雙肩,雙臂和胸部都裸露在外,如果吊帶很寬,可能把胸部遮住.
注:努格白是古埃及各階層婦女通用服飾,通常用透氣性較好的亞麻布製成.一些晚會上,努格白上還會有一些裝飾.穿著的時候,從腳下往身上套,再用色彩相配的吊帶固定.
男子:起先是遮羞,在腰上系一根用植物做的帶子,帶子兩端垂在前面即可.後逐漸有了和努格白相似的衣服.用腰帶固定.男子服飾因地位等級而異.
注:當時服飾與建築物形狀有密切關系.第五王朝服裝大多為錐形.與金字塔形狀相似.後來王室服飾才逐漸變長變寬.
中王國時期
婦女-努格白:衣料樣式有變,分無袖有袖兩種.長度依舊,胸下系一根腰帶.有的不系.此外,披肩開始流行.這種披肩能遮住胸部.
男子-努格白;出現長袍,一般到腳跟.
新王國時期
婦女-服飾出現變化.從第十九王朝女王納菲爾蒂蒂的陵墓中彩畫上,女王穿的是由薄薄的白色細亞麻製成的努格白.她胸下系一根綵帶,綵帶從前面饒到背後再饒回前面打結.結的兩端一直垂到膝下.披肩為蝙蝠型,用金線織成,上飾有美麗珠寶.女王身邊健康與生命女神伊西斯也穿努格白,使用兩根吊帶,頸上戴有項圈.
注:新王國時期最有特點的是紗麗.可能從印度或伊拉克以東地區傳來的.與古、中王國時期服裝完全不同.長布條製成,長約5米,寬約半米.穿著方式隨意.新王國時期婦女比較喜歡這種服飾.因為它不但穿脫方便,還象徵文明與進步.新王國時期女裝另一特點:在衣服上打襇開叉.這樣能使婦女更加迷人漂亮.
男子-努格白.襯衣和長袍已較常見.這種襯衣和長袍大小不一,有襇,能把上身全遮,使胸部不再敞露.衣著數量也有變.男人常穿兩件努格白,裡面些,外面長而薄些.
到十八王朝末期,男子的這種著裝發生逆變,里長外短.這種衣著可從國王阿蒙霍泰普一世的像上得到佐證.他穿了兩件努格白,一件從肩一直到腳,另一件從胸部直到小腿中部,他還披了一塊披肩.
新王國的法老們在慶典活動中常穿有襇努格白.這種服飾除了在腰帶上使用了金扣外,其他部位一般不用金飾.
注:古埃及人注視衣服裝飾主要在圖坦卡蒙時期,當時最流行在衣服上次刺綉或佩帶各種貴重飾物 飾品
1. 假發:埃及人不分男女都將頭發剪至最短的長度再戴上假發。而假發的長短與形狀是用以區分階級的。
2. 頭巾:自第四王朝後、那美斯式(Names)頭巾成為法老王的重要裝飾物。女性不戴頭巾、但自新王國之後,貴族婦女採用發飾
3. 冠飾: 冠帽亦是古埃及社會階級區隔之象徵、一般埃及人是不能帶冠帽的。法老王與神祉帶著不同的冠帽、也象徵著不同的意義
4. 項鍊: 是古埃及人普遍採用的裝飾品。
5. 假須: 埃及人不留胡須的但對胡須有一份崇敬,因此於正式場所須帶胡須。一般人的胡須較短、只有兩吋;發老王的胡須則很長、底部是方形的;神的假鬍子則在尾部翹起。
6. 化妝: 眼影是埃及人臉上最明顯的裝飾。不論男女皆以礦物粉末畫出制式的大眼睛、據說以墨畫眼能有減少陽光的照射,因而具有保護作用。
自埃及史前時代有衣物出現以來,婦女就在紡織技術和成衣縫制上佔有優勢。做衣服是一件日常家務,不過也有婦女在紡織場為貴族們縫制衣物。從王後的禮服,法老的精製短褶裙到普通人家穿的簡單褶裙和圍裙,每一件衣服都是由婦女手工縫制的。就算是最最簡單的衣服,其縫制步驟也是驚人的煩瑣。聽來滑稽的是,織布作為男人職業曾讓希羅多德驚訝,曾經一度卻是古埃及婦女獨統的領域。織布是僅次於耕作的重要工作,因為埃及人需要大量的布匹做衣服或裹屍布——一個木乃伊就需要400碼布。直到新王國時期,大多都是婦女在織布,監察其他紡織工,並且送貨兌錢。
絕大多數埃及人穿的衣服是用亞麻布縫製成的。此種織物輕盈,透氣,穿在身上也能行動自如,這在炎熱(部分地區還相當潮濕)的埃及是極其重要的一點。其他被選來做織物的材料還有羊毛和棉花。羊毛可以保暖,美中不足的是它的表面有一層防潮的天然油脂,因此古埃及人也曾認為羊毛是不潔凈的。棉花透氣,卻不如亞麻輕盈。
亞麻布是植物纖維織物,來源於尼羅河沿岸生長的植物——亞麻。亞麻經曬干,梳理,浸泡,錘薄,使表面光潔的處理之後,就適合於紡成線了,再以線織成亞麻布,裁剪縫製成衣物。
制衣工具包括刀(或剪刀)和針,這兩樣工具都需要經過成形,打磨或雕刻。在前王朝時期,用的是石刀與骨針,但在舊王國時期時,就都換成紅銅的了。接著到了中王國時期,青銅又取代了紅銅。刀與針已固定成形。令人意外的是,當時的針沒有針眼。刀和針是用「堅硬帶有尖頭的工具,可能是石頭」刮磨出來的。古埃及人運用這些工具和亞麻布,製作出適合於氣候條件,且能符合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需求的服裝。
織染
織染工藝的緣起已遺失在了古代。但被保存在許多博物館中的,各種層次級別尺寸的木乃伊裹屍布仍能證明古埃及織染技術水平。王室用紫色可能出現於公元前1600年。墓室壁畫,神廟和別的曝露於天氣變化中卻得以倖存的建築,以及表面裝飾過的陶器,應用於如上目的的色彩原料,經由化學分析,經常能告訴我們不少知識。
於是在1913年,紐約Metropolitan博物館捐出了自Perneb之墓(修建於公元前2650年)出土的顏料。交由Maximilian Toch研究。他發現,紅色顏料是氧化鐵,赤鐵礦,黃顏色則是含有鐵或黃赭色的陶土,藍色是細微粉狀的玻璃,淡藍色是碳酸銅,可能是石青(藍銅礦),綠色是孔雀石,黑色是木炭或骨碳,灰色,是混合了木炭的石灰石。遺存於一隻彩繪壺上用以裝飾的一些顏色,則是含有石灰石與陶土的赤鐵礦混合物。
成衣
埃及夏季的炎熱與冬天的溫和,使得埃及人更喜歡以植物纖維製成的輕薄布料,主要是亞麻布,在羅馬時代偶爾會用從印度進口的棉布。也有羊毛,但就埃及人本身而言,是極少用它的。
可能埃及人會從地中海東岸地區買回少量的絲,大約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下半葉。在埃及人的墳墓中已經發現了絲的痕跡。
獸皮,幾乎都是豹皮,祭司們有時會穿它,當法老作為神之第一侍者時,也會穿獸皮。在圖坦卡蒙n的墓室中就曾發現過這樣一套衣服,在墓室的牆壁上也常常描繪有獸皮衣服。一些國王和王後還會穿飾有羽毛和圓形小亮片的禮服。
織布是婦女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家進行,不過也有貴族或有錢人開辦的工坊。經過捶打與梳理的亞麻轉成纖維,就可以用來紡線了。
一開始採用平面織機來紡織,織機用釘子固定在地上,工人蹲著工作,之後到新王國時期,就改用立式織機了。
裙裳
古埃及人穿的亞麻短袍,鑲有飾邊,垂至腿部,被稱為「calasiris」,袍子外還會罩一層寬松的白色羊毛斗篷。
衣裳通常以亞麻布製成,式樣簡潔:一條短纏腰布,很像是男人穿的褶裙,女子則穿有肩帶的裙子。這種基本款式依地位高低錢財多寡而會有些小小的變動,但在整個埃及歷史中,卻不曾有根本上的改變。褶裙的長度分好幾種,在舊王國時期較短,中王國時長及小腿,經常與無袖襯衫或長袍搭配著穿。穿的時候將它纏繞在腰際,有時會打上褶,或者以腰帶固定住。
圖坦卡蒙的墓室里出土了許多式樣的衣物:短袍,襯衫,褶裙,腰帶,短襪,頭飾,帽子,方巾,防護手套和手套。其中一些手套鑲著精美的亞麻內襯,其他的手套在式樣上,分出食指,中指,並留有一開口,以便大拇指能伸出來。內衣是三角樣式的纏腰布。
埃及男女穿的長袍被Herodotus稱為」kalasiris,用料與剪裁在數個世紀中有極大的差異。
Kalasiris的款式有單肩或雙肩,或配以肩帶穿著。可以是任何長度,從脖子至胸這一塊開始,通常觸及腳踝,袍邊鑲有飾物。一些人穿短袖的,也有人穿無袖的。尺寸有非常緊身,或者稍微寬松一點的。他們還經常戴條腰帶,使衣服出現褶紋。
縫制這樣的長袍需要一幅長方形的布,長度是想要袍長的兩倍。在布的中心裁一個開口,這樣可以從頭上套進去,然後將布折起一半,將兩側縫起來,不過要為手臂留下一定的開口。
婦女的裙子會以珠子裝飾,所用布料有時是打過褶子的。大多數情況下,裙子的式樣都是將胸部覆蓋的,但也有例外,曾有幾個時期流行將胸部裸露在外。
環領斗篷最遠可追溯至舊王國時期,一般都用亞麻布製作,也是在中心開口,以便套在脖子上。斗篷經常是染過顏色的,也會繪上圖案,或作其他裝飾,這樣的斗篷長度很少會超過肩膀。在新王國時期,人們有時也會佩戴披肩。
僕人或女奴大部分時候只穿不足以遮體的緊身短襯褲,但多數職業婦女穿短款的kalasiris。干體力活的男人們會戴條纏腰布(如上圖),或穿類似Galabiyeh(中東地區的一種衣袍)的寬松長袍,要是他們在水裡幹活,那就什麼都不穿。
孩子們在夏季時總是赤裸著身體,到冬天會穿罩衣和斗篷。
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埃及人不會戴任何頭飾,條件好一些的人戴假發——可能僅在特殊場合戴。新王國時期的假發發展出了獨特的式樣。
無論是雕像,繪畫,浮雕,還是別的什麼表現,法老總是被刻畫成戴著王冠的形象,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法老是真在每天的生活中戴王冠,還是藝術表現上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
洗衣
洗衣服是件繁重的工作。洗滌用的鹼液是用蓖麻油和硝石製成的。洗衣是由兩個工人完成的,程序包括捶打,沖洗和擰絞。到公元前1200年,洗衣房裡有了防火的大金屬桶(煮衣服用的),它能夠減輕洗衣工的工作量。
鞋
地中海沿岸居民幾乎不需要穿精製的鞋,唯一例外的是生活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Anatolian highlands)的赫梯人(Hittites),他們穿有系帶的鞋子。(盡管在埃及的浮雕中,赫梯人被描繪成赤腳一族)。
古埃及人一般都赤腳,但在一些特殊場合,或者光著雙腳有可能受傷時(比如捕鳥時,要防止捕鳥網上的木茬刺穿腳心),他們會穿涼鞋。涼鞋配有兩條窄長的皮帶,以皮革或燈心草製成,通常都有皮製的鞋底和鞋帶。
國王有時會穿非常精美的涼鞋,就像他們有時會戴裝飾用的手套一樣,不過通常來說,他們都被描繪成光著雙腳,像神一樣。金質的涼鞋已有出土,其實穿起來並不舒服。在圖坦卡蒙(Tutankhamen)的墓葬中,有93雙鞋。其中有木製的涼鞋,鞋面上描繪著國王俘虜敵人的情景:國王每走一步,都將一名敵人踩於腳下。
中王國早期的鞋子差不多隻有這種款式的涼鞋——皮帶夾趾,在後跟連接,鞋面並非用以把腳固定在鞋裡,而僅僅是為了覆在腳上。新王國時期,一些埃及人會偶合穿上真正的鞋(而非涼鞋),卡納克神廟中的Nutmose王後肖像就表現了這一點。這可能緣於赫梯人的影響,埃及人正是在那一時期開始與赫梯人有所接觸。
以燈心草編成的涼鞋相當結實漂亮,常會用皮革做鞋底。時下不受重視的涼鞋在古埃及卻有可能象徵著某人的財富與地位。
十六,服裝
對古埃及人而言,傳統就是一切——生活和宗教似乎停滯不變,這一點在當時的服飾上體現得非常明確。直到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2年控制了埃及之後,埃及人的日常服飾才開始慢慢地發生了變化。但是,在慶典場合和宗教儀式上,他們仍然保留了古代的服飾風格。
幾個世紀以來,埃及文化一直是後來其他民族在藝術和建築上的靈感源泉,但它在服裝上的創造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忘卻了。這可能是因為好萊塢電影的影響所致。在以埃及為題材的好萊塢巨片里,埃及服裝給人或多或少地留下了矯揉造作的印象。許多人一想到古埃及服裝,腦海里馬上浮現出巨片里那些眩目、精雕細琢的服裝。
事實上,古埃及服裝朴實無華,但史詩般的電影巨作里那些奢華的場面所出現的紛繁多樣的服裝,掩蓋了這個事實。古埃及服裝的款式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女性服裝的特徵是高高的腰線,而男性服裝則強調臀部,即使是引進了新服裝和新款式,人們也是新舊一道穿。
最初,大多數服裝樣式都很簡單,大致呈三角形。由於氣候極其炎熱,這兒的服裝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寬敞、輕盈而省布。全裸是被禁止的。除了兒童、奴隸和平民,任何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裸體,都會被認為低賤、不道德。
男子和女子都可以讓上身赤裸,盡管女子身體的遮蓋面要比男子多得多。二者服裝上的線條比例也相似,但側重點稍微不一樣。女性服裝對人的束縛比男性服裝多得多。女子穿的袈縲絲麗服是束身裝,男子穿的褶裙就使得穿著者可以更自由地活動,這大概表明男性有更機動的生活方式。
衣服體現出古埃及社會嚴格奉行等級制的本質,它突出了不同的社會等級。但是,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不是服裝的款式,而是衣服的布料。所以,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身上衣服的布料就越好:法老的衣服常常用細軟的亞麻布來做,可能還用金絲來裝飾。在這個等級體系的另一端,平民所穿的標准腰布則用植物纖維或皮革來做。布料的編織根據社會等級的變化而變化。
女性服裝
直到十八王朝中期,普通女性還穿著袈縲絲麗服。這種緊身女裝形狀簡單,從乳房下一直垂到腳踝之上,並又兩根肩帶把它往上提。考古學家發現的那些袈縲絲麗服呈筒狀,並在衣服的一側將其縫合。這類服裝可能不像繪畫和塑像表現出來的那麼合身,而且在形狀上肯定彼此有些不一樣。據壁畫所繪,這類衣服也有些會往上延伸,蓋過胸部,甚至到脖子那兒。倖存下來的一些衣服是由衣袖往上提,而不是吊帶。女人常常在袈縲絲麗服上披一條輕巧的圍巾,白天用來擋太陽,晚上用來禦寒。
另一種套裝由兩部分組成。上身穿緊身短胸衣,胸衣在前在後都可以脫下。衣袖窄小,用細繩連到身體上。胸衣配著寬大的裙子,裙褶呈水平狀。
法老和貴族的妻子穿著用漂白的亞麻布做成的褶衣,衣褶以手工折成,然後漿硬。保養這些衣服得特別仔細謹慎,僕人們得花上幾個小時來把它們漿硬。
在第十八王朝時,新的服裝流行起來,大概與這一時期宗教信仰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有所關聯。從埃赫那吞的妻子納菲兒提提和她的6個女兒的畫像上,可以看到她們穿的亞麻布褶衣修長而飄逸,帶褶的長袍袖子寬大,一直垂到肘部,裡面則穿著長長的緊身服。乳房下系著一條帶子,領口則垂著飾有珠寶的項飾。
男性服裝
傳統的男性服裝是衫緹。這是一種簡單的褶裙,人們把它纏在腰部,末端相互折疊著垂在身體前部。最初的衫緹是用皮革或牛皮做的,後來就用一種很輕的布,通常是亞麻布。在法老所穿的褶裙後有時會垂下一條獅尾,而士兵則穿著帶條紋的或用彩色布料做的褶裙。
隨著時間的推移,褶裙裁剪得越來越稜角分明,而且還經過了漿洗,這樣褶裙就硬得可以往外挺,並在身體前部形成一個三角形。對於男性而言,其服裝大部分是強調身體前部,側重點在於陰部,因為它在生育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將之奉為聖物,常常把陰部上的布料弄成衣褶以吸引他人的注意。
男子服裝在慢慢地變化,衫緹之後的創新之一就是腰裙。在納米爾出土的著名的「調色板」上,美尼斯王就穿了一條這樣的裙子。裙子上端往上延伸,直到跨過左肩。這幅畫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900年。
在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前1640),男子在褶裙之上再穿著長裙。長裙用一塊方形的亞麻布做成,長短不一,有到大腿中部的,也有到小腿的。它們有時用一條裝飾性腰帶來固定。
埃及在公元前15世紀征服敘利亞之後,引進了兩種服裝——短外袍和長袍。那時,大量外國織工來到埃及定居,當時這種移民人數甚多,以至於「敘利亞人」這種稱謂成了織工的同義詞。其結果是先進的紡織技術隨之進入埃及,使得生產質地更好的紡織品成為可能。短外袍和短袖夜服(類似睡衣?)相似,它可以穿在衫緹外面。長袍結構復雜,用一塊布做成,布匹的長度必須為穿著者身高的兩倍。因為它很寬,袖子肥大,而裙子又束在腰部,因而領口寬大。長袍是埃及人所穿的最為異乎尋常的服裝款式。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服裝。這種服裝用一塊布料做成,肩膀處有衣褶,並用翡布拉(一種像胸針一樣的別針)固定住。
布料和顏色
在古埃及,亞麻布是用來做衣服的最常見的布料。與其他材料相比,它有幾大優勢:它的纖維可以織成精細輕巧的布料,既不熟,也不重,而且可以簡單地在身體上形成褶皺。它洗起來也很容易。最初,這類布料是用各種植物纖維織成的——這一技術是埃及人發明的,但隨著全國的灌溉技術得到普遍提高,亞麻成了最常見的原材料。敘利亞織工來到埃及之後,他們精巧的紡織技術使得布料生產更容易,質地更優良。家庭用品,如籃子和篩子,也用植物纖維編成。
盡管亞麻布是最常見的布料,但並非唯一:人們把蘆葦編織好,做成奴隸穿的衣服;紙草類植物被做成諸如圍裙一樣的短小緊身的服裝。除了亞麻布之外,棉花也被做成各種各樣的衣服,例如短外袍和長袍,衣服上還可以綉上金線。羊毛用來做圍巾和外套。皮革用來做戎裝,如士兵的鎧甲。希臘人和羅馬人大約在公元前323年引進絲綢,這時埃及人才開始知道它。在廟宇里不能穿用羊毛和皮革做成的服裝,因為埃及人認為,穿著用動物皮毛做的衣服來拜神是瀆神的行為。
顏色具有象徵意義。綠色象徵青春和生命,而黃色代表黃金,是永恆之神的肌膚。黑色很少出現在埃及人的服裝上——這是假發的專用色。白色象徵著幸福,在埃及人的衣櫃里白色衣服很常見。當然,其中也有現實原因,即以當時的技術來看,要想給亞麻布著色還比較困難,所以衣服通常用天然、經過漂白的亞麻布製成。隨後,天然的本地配料在埃及逐漸得到發展。盡管這種技術很難掌握,埃及人還是開始嘗試給布料染色,比如奴隸就常穿著藍色的衣服。紅色染料從番紅類植物中提取;絲線被染成金色,然後用來編織御用短外袍和手套;皮革也被染成紅色、黃色和綠色。
珠寶與飾物
埃及人的遠征,帶回了大量貢品和財寶。盡管如此,埃及的服裝本身仍舊幾乎沒什麼裝飾,有時幾乎到了寒傖的程度。
不過,那時的雕塑和壁畫表明,當時的男人女人都穿戴著珠寶。珠寶和飾物應該被視為服裝的一部分。埃及人用珠寶來體現財富的多寡,並且用它來為衣櫃增色。
項鏈之類的物品自前王朝時代起已經為人所穿戴。項鏈、臂環、手鐲和腳鐲用金子、珊瑚、珍珠、瑪瑙、玉髓等製成。當時的珠寶很少用銀,銀被稱為「白色金屬」,古埃及人認為,神的骨頭就是由銀構成的。銀通常用於裝飾和點綴,埃及人將它打製成薄片,用來做塑像、傢具和一些小玩意的鑲飾。
項飾是把貝殼、珠子、花朵和寶石鑲入黃金而做成的。它既可以當作項鏈來戴,也可以連到用皮革或布做成的項圈上(這種風格起源於古朝時期)。第十八王朝時期,引進了一種新設計,以2~4排金屬片組成一條項鏈,這似乎從側面證明了,當時可以獲取的金屬數量更多了。在那一時期的壁畫上所見到的飾珠手鐲起源於——或創意來自近東地區的樣板。墜飾和耳環通常都很大,戴起來肯定非常沉重。
皇室成員對金子類珠寶的胃口都很大,而自古以來,恰好是陪葬的大量珠寶吸引了盜墓者,因此要完好無損地挖掘到這些珠寶是很罕見的。但在1834年,一個名叫裘塞珀.費里尼的義大利探險家就發現了一整套珠寶。他在蘇丹境內一處名叫米洛衣的地方發現了屬於阿瑪尼莎赫圖王後的一個金字塔。對這些物品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揭示出它們的主人是如何穿戴它們的。比如說,阿瑪尼莎赫圖王後把由10個組成的一套手鐲平均疊加在兩只手上。在她的陵墓上,還有9個盾形戒指。這些戒指都是平常的戒指,但她不是把它們戴到手指上,而是把它們連到頭發上,讓它們從額頭上垂下來。
其他裝飾物被賦予了宗教或政治的涵義。法老的飾物深具象徵意義,他們所持的彎拐和連枷代表著他們對領土、牧人及農夫的權力。「伊西斯聖結」是生命的神聖象徵,通常只有國王、王後和眾神才有權擁有。它的起源不確定,但是據說它象徵著便鞋上的鞋帶。眼鏡蛇是埃及君主們專有的象徵,它被裝飾在王冠和鷹狀頭巾上。「荷露斯之眼」是一種很常見的幸運符。
花也是常用的飾品。人們把鮮花剪裁成項飾,在葬禮或節日的宗教儀式上穿戴。埃及人喜歡花,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美麗,還因為它們蘊涵著各種象徵意義。蓮花一直是埃及的象徵。傳說一朵大蓮花從遠古的水域生長出來,在開天闢地後的第一個清晨里,這朵蓮花是太陽的搖籃。
鞋子
涼鞋是已知的最古老的鞋子,人們認為它是使雙腳不被沙漠里的熱沙燙著、同時又能讓腳保持通風和涼快的最理想辦法。埃及涼鞋最基本的形狀很像皮帶,由兩根吊帶和一面鞋幫組成。一根吊帶穿過大腳趾和第二根腳趾之間,然後與另一根越過腳弓的吊帶相接。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穿著木頭、紙草、山羊皮和棕櫚纖維做成的涼鞋。鞋子在埃及人的衣櫃里被認為是最值錢的東西,它是在室內穿的。旅行時,人們提著鞋,只有在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穿上它?
參考來自某全英文翻譯的中文網站。
❺ 古代小兵的帽子怎麼做呢
官員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9顆,具體規定:親王朝冠飾東珠9顆,邵五朝冠飾東珠8顆,貝勒朝冠飾東珠7顆,貝子朝冠飾東珠6顆,鎮國公朝冠飾東珠5顆,輔國公朝冠飾東珠4顆,候朝冠飾東珠3顆,伯朝冠飾東珠2顆,子朝冠飾東珠1顆,其餘非高官厚祿的沒有資格使用東珠。 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後來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r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❻ 古代皇上的帽子怎麼做有哪些步驟
純手工製作
:免從冕省去冃,冃是冠上面的部份,「冠冕」同屬冃部。脫去冃,本義脫帽。冕從冃從人,人頭上加冠,去除人之後剩餘部份象冠型。參閱「冕冠」等字。
[編輯本段]同本義
冕,大夫以上冠也。——《說文》
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國》
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莊子·胠篋》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淮南子·主術訓》
服冕乘軒。——《左傳·哀公十五年》
又如: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為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冕版(冕頂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冕冠(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
喻指像冕的事物【hat-likething】。如:日冕
冕旒
miǎnliú
【king'scrownwithtassels】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稱
冕(corona):恆星大氣的最外層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編輯本段]天文中的冕
天文學中,恆星大氣的稀薄外層。太陽的冕在日食時明亮圓面被月球擋住的情況下最便與觀測。它向外延伸到好幾個太陽半徑處,然後逐漸消失在行星際空間。
❼ 古埃及貴族化妝程序是怎樣的
古埃及人的衣著、飾品和化妝
古埃及人的衣服多數都用亞麻製成。這杯輕便的衣料在炎熱的季節穿起來非常舒服。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埃及的織工就能織出亞麻布料。這些布料比今天亞麻手帕所用的亞麻布還好。在新王朝時代,織工開始使用兩種性質不同的織機。一種是橫紋的,另一種是豎紋的。這些織機都是從古代近東引進的。織出的亞麻布用來製成簡單的衣服;先是裹在身體上,然後系在某個地方,要麼用帶子串連起來。在古埃及的衣著和制衣方面,縫紉的作用很小。
有時,特別是在冬季,埃及的晚上很涼。古埃及人需要棉衣,尤其是斗篷。這些棉衣大都用羊毛製成。古埃及墓穴的壁畫上,經常出現羊的形象。這足以說明:古埃及的羊毛是國產的、不是進口的。
衣服的顏色大都是白色的,上面幾乎沒什麼圖案,只有幾個衣摺而已。但是,衣褶的做法人們也不得而知。有些學者認為,衣服被擠壓到一個有槽的板子上,按尺碼裁邊製成了衣服,這樣就有了衣褶;還有些學者則認為,衣褶完全是用手弄成的,並且每次洗衣服都要給衣服掐褶。
隨著時間的推移,衣服的式樣也自然有一些變化。譬如,在古王國時期.貴族一般要穿由一塊長方形亞麻布做成的有褶短裙.短裙要系在腰上。
可是,到了中王國時期,這種短裙演變成了襯衣。襯衣上罩上一條透明長裙,長裙一直拖到小腿處。一般來說,古埃及貴族階層中,服裝由簡朴傾向於裝飾華貴,做工精細。在第十八王朝阿蒙赫太普三世統治時期,曾經出現過一個女式時裝流行時期。那時,婦女的衣服特別華貴。婦女典型的服裝是用長6英尺、寬3英尺、帶邊帶褶的亞麻布做成的。穿用時,先裹在身上,再披到肩上稿核拍,最後用腰帶系起來,只露出一個乳房。
在地里幹活的人很少穿這些款式的服裝。他們要麼穿簡單的短裙,要麼什麼也不穿。在古埃及,人們很少戴帽子。帽子是皇族的標志。有時一般人也用來束發。除了國王家族之外,只有揚谷的人才帶帽子。在新王朝的壁畫中,有帶半身像的揚谷者正在場谷的情景。他們頭上鬆鬆地系著方圍巾,圍巾一直搭到後背。這種奇形怪狀的頭布,可用來擋勝谷殼,免得到頭上去。
在古埃及,人們多數時間都光著腳。需要穿鞋時,他們便用草辮或草片來做雙拖鞋。在古埃及,只有富人才能穿上皮製的拖鞋。多數拖鞋配有皮帶;皮帶穿過第一和第二腳趾,伸到鞋面,形成丫字形。出於禮節,古埃及人在長輩面前不能穿拖鞋。我們很少發現古埃及人穿著拖鞋進行祈禱。
在古埃及,衣服是純白色的。這正好來襯托五顏六色的首飾。首飾最好的式徉是用金銀做成的,上面鑲上綠松石、夭青石和光玉髓之類的石珠。在下層社會,人們只能戴廉價的塊滑石或彩釉陶之類的首飾,上面弄上仿天青石或綠松石的蘭、綠釉面。
戴戒指同樣也有區別:富人們要戴金銀的戒指.並且打扮成國王或神的模樣;可在埃爾—阿瑪納小鎮和底爾一埃爾一麥地那小鎮的普通百姓只能戴廉仇的彩釉陶戒指。
在古埃及的飾品中,耳環只是晚些時候才出現的。在第十二王朝〔和第十三王朝時期,耳環還很少。但到了第十八王朝,耳環才比較普遍。雖然文獻對管節式耳環記載得也很詳細,但是最流行的耳環式樣還是圈形或環形的。在新王國時期,男女老少都戴耳環,可是耳環似乎只是貴族們的奢侈品。
到了新王國時期。出現了兩種獨特的耳環:耳釘和耳栓。耳釘有個環帽,或平或圓,再裝上個凸出的長柄。古埃及人把長柄插在耳垂孔里,讓環帽垂在耳邊,用石塊、金屬、玻璃和彩釉陶做成的耳釘,出土時還保存得很完好。耳栓是個大圈,靠邊上有個深槽,插入耳垂上一個很大的孔中。第十八王朝時期鍵羨,努比亞款式的耳栓流行一時。
在宴會這樣的特殊場合,古埃及婦女頭上要戴束發帶。雖然也有用金屬鑲上次等石做成的耐用頭帶。但大部分頭帶還只是一串花朵。
古埃及人把首飾當成寶物,要細心地加以保存。富人常把首飾存放到木箱里。可是,一般人家只用簡易小簍或小首飾盒來存放。
在古埃及,人們非常注意保護皮膚避免受到太陽和風沙的乾燥侵害。古埃及人至少每天用一些香料油或潤膚油擦一次身子。富人使用從地中海東部諸國進口的貴重洗液,並把它裝到像小壇一樣的漂亮容器里。還有一些有錢人,開始用蓖麻油擦洗身子:埃及的乾燥氣候對頭發同樣有影響。
古埃人用濕潤的發膏來護理頭發,他們把這種發膏澆鑄成用沒葯浸泡過的圓塊狀牛脂塊,並把它戴在頭頂上。
從巴達里時代起,古埃及人就開始進行化妝了。那個時候,人們把孔雀石這種銅氧化氏岩物,壓碎後用做綠色的紋眼的顏料,同時又把一些碎塊葬於墓穴內,為來世使用。到了舊王朝時期,古埃及人開始使用綠、黑兩色的眼睛化妝品。黑色的眼睛化妝品叫做kohl,是用鉛做成的。這種黑色的眼睛化妝品能起到減少太陽強光照射的作用,同時又可放在葯用紙草中來治療眼病。到了第十八王朝時期,kohl取代了綠色眼睛化妝品,成了人們喜愛的眼睛化妝品。
眼睛化妝粉一般存放在簡便的小容器里。在舊王朝和中王朝時期,裝kohl的壺是一個小石壇,通常又短又粗、有寬邊小口和平底的蓋子。然而,從第十八王朝開始,古埃及的工匠們開始設計裝kohl的容器。有些小壇有棕桐或紙莎草頂頭;還有些小壇則把二、三個圓筒系在一起即成。第十八王朝的前半期,有一種漂亮的裝眼睛化妝粉的小壇,上面有小猴子站著供奉這種化妝粉口人們使用眼睛化妝粉時,先把水或油盛到匙子里,蘸濕手指或小棍,然後再到小壇里蘸粉往臉上拍打。
古埃及人使用一種氧化鐵類的紅儲石,加上油脂或樹膠脂,來染臉部或雙唇口有時,他們用一種名為散沫花的紅褚色染料來染發。在發掘出的木乃伊的腳底或指甲上也能看.見散沫花的顫色。但是,古埃及學家並不清楚這些顏料是否已經用於日常生活.或者只是在做木乃伊過程中染上的。香料,譬如香料油或香料脂,最早也要在第十八王朝時期才開始使用的。古埃及人把香料存放在各色玻璃做成的小花瓶里。
有時在塑像或墓碑上可以發現,男子留著八字鬍或剪得很短很齊的絡腮胡。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埃及人是不留鬍子的。只有在送葬期間才可留有看不清的胡茬。男人們刮臉時,先往臉上塗些油脂來潤一下皮膚,軟一軟鬍子,然後再用有短把的銅剪刀來刮鬍子。古埃及人常用小鑷子來拔掉固定不住的頭發。專門的理發師稱作 CHAKU,他們只為富人服務。在古埃及,普通男子都能自己給自己理發。
由於埃及炎熱的氣候,許多人都喜歡刮成光頭或者只留短發。在公共場合,人們大都頭戴假發。假發一般需用三百個小辮子做成。每個小辮子要用四百多根頭發。在塑像或墓碑上,常刻有頭戴假發的埃及貴族形象。但是,真正出土的文物遠比這里描述的簡單。這足以說明:人們出於愛美的原因,把自己的假發贊頌過頭了。在古埃及,留長發的人要用木製或象牙制的梳子梳發,並用發夾夾好。
為了便於打扮,古埃及人都使用鏡子。鏡子是由一個金屬盤磨光製成的。在法老時代整個三千年間,鏡子把柄出現了各種樣式。最普遍的鏡把有紙草形、女人體形、小神形和女神哈托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