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阿富汗紅帽子穿的什麼板鞋

阿富汗紅帽子穿的什麼板鞋

發布時間: 2023-05-12 02:39:03

1. 縣令的帽子有什麼特徵

清朝一品至七品的頂戴2008-01-31 06:48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冬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吉服冠,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 帽子的最高之處裝有頂珠,帽之頂珠是區別官級的重要標志: 1 親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員都是紅寶石,是色美、透明的寶石級剛玉。以其晶瑩剔透的美麗顏色,被古代人們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視為吉祥之物。世界紅寶石產地不多,主要有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澳大利亞、中國等,但就寶石質量而言,以緬甸、斯里蘭卡質量最佳。 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的有機寶石之一,珊瑚的顏色常呈白色,但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可以用作官帽之上,僅次於紅寶石。珊瑚與佛教的關系密切,印度和中國西藏的佛教徒視紅色珊瑚是如來佛的化身,他們把珊瑚作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來做佛珠,或用於裝飾神像,是極受珍視的首飾寶石品種三品官用藍寶石,是色美、透明的寶石級剛玉。實際上自然界中的寶石級剛玉除紅色的稱紅寶石外,其餘各種顏色如藍色、淡藍色、綠色、黃色、灰色、無色等,均稱為藍寶石。以緬甸、斯里蘭卡質量最佳。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鮮艷的藍色贏得東方各國人民的喜愛。不透明,為玻璃至油脂光澤。其硬度為5.5,比重是2.7-2.9。青金石擁有獨特的藍色、深藍、淡藍及淺青色等,青金石是我國自古以來進口的傳統玉料,其多數來源於阿富汗。迄今為止,在我國沿未發現青金石英鍾的產地。
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3000多種礦石中的一種,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硅,晶體透明、常呈六棱體狀。自古以來備受人類寵愛,世界各國均列入寶石行列。硬度為7,相當於鋼銼一般堅硬,這使得脆且易碎的黃玉、鑽石、歐泊石、祖母綠之類的寶石相形見絀。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烏拉圭、美國、南非、尚比亞、俄羅斯、 中國、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
六品官用硨磲,也叫車渠,是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類大型海產雙殼類。世界上報道的只有6種,都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環境中。我國的台灣海南、西沙群島及其他南海島嶼也有這類動物分布。硨磲是世界上最白的物質(鑽石的硬度是10,硨磲的白度是10),是稀有的有機寶石,亦是佛教聖物。 硨磲是海洋貝殼中最大者,直徑可達2m。 硨磲一名始於漢代,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之溝槽,其狀如古代車轍,故稱車渠。後人因其堅硬如石,在車渠旁加石字。硨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譽為四大有機寶石,在中國佛教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珍珠也被尊為七寶之一。六品還有用白色涅玻璃代替硨磲的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工藝始於西周時期,歷經綿延不絕的兩千餘年,至清代發展到頂峰,成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時期。故宮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餘件。從藏品的時代上看,戰國到明清幾乎不間斷。其中絕大部分藏品為傳世品,尤以清代玻璃製品所佔比例最大,約占整個藏品的90℅。 據不完全統計,康熙朝已有單色玻璃、畫琺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灑金玻璃等品種,雍正朝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單色玻璃是指用單一顏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單色玻璃是對清以前玻璃製作工藝的繼承與發展。這時期的傳世品,過去僅知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製作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品種是單色玻璃,為當時的主流產品。單色玻璃有「涅玻璃」與「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七、八、九品都是金頂,區別是七品官用素金頂,八品、九品均用鏤花素金頂。
縣官為七品正堂

2. 阿富汗婦女為什麼蒙頭

2021年8月15日這一天發生一件國際性大事,阿富汗塔利班武裝人員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並佔領總統府,然後宣布掌控阿富汗國家。這也讓阿富汗成為了很多人關注的一個國家,同時相信大家在關注這個國家也能發現一個現場,就是很多阿富汗婦女會蒙著面,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原因呢?這其實是從一種傳統過度到了強制性措施最後保留下來的習俗。

還是希望第二次掌權的塔利班政權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定要帶領阿富汗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3. 復活節島石像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復活節島處於南緯30度線上,而南緯30度這一地帶歷來就是一條充滿無數令無法解釋的神秘現象的集中地帶。

在地球的南北緯30度線上,有著很多著名的自然之謎。這里有埃及的金字塔之謎和獅身人面像之謎,有撒哈拉大沙漠綠洲之謎,大西洋諸島沉沒之謎,有死海形成之謎,百慕大三角之謎;還有美國聖塔柯斯鎮斜塔之謎,真是不勝枚舉!

地球的南北緯30度線上,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這里常常是飛機、輪船失事的地方,人們都管它叫「死亡旋渦區」。北緯30度線上,有百慕大、日本本州西部、夏威夷到美國大陸之間的海域、地中海及葡萄牙海岸、阿富汗這五個異常區;南緯30度線上的非洲東南部、澳大利亞西海岸、紐西蘭北部海區、南美洲東部和南太平洋中部五個異常區。如果人們把南部異常區和北部異常區在地球上標明出來,就會發現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是等距離分布的。如果從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劃線,人們就會發現整個地球就會被劃分成20多個等邊三角形,每個區域都處在這些三角形的接合點上。

復活節島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基文於177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當天正值基督教的復活節,故得名。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故鄉」,或稱「特皮托?庫拉」,意即「世界的肚臍」。小島東距智利本土3700公里,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公里,象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

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並不理解,直到後來太空梭上的宇航員從高空島瞰地球時,才發現這種叫法完全沒錯--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嗎?假如確實如此,那又是誰,用什麼飛行器把他們帶到高空的呢?」

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卧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樑、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呢?它象徵著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採石場運往幾十公里外的海邊呢?

有關石像之謎,眾說紛紜。有說是外星人的太空船搬運石像;石像擁有神力,造好後會自己行去目的地。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又長又寬;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里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恆的剪影。

考古學家推斷,最少每天要動用30個勞工,工作8小時,約用1年時間才雕造出1個石像。不過,這還未計算搬運石像到海邊的工程,估計需要90人,於兩個月時間內可將石像搬運出來。最後,還要3個月才能將石像聳立起來。可是考古學家怎樣也想不到,原來還在人像頭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PunaPau取材的。因為PunaPau的火山岩石是磚紅色的,非常特別。紅帽子由此處雕好再運往海岸,怎樣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頭上呢?

島上居民對於這些石雕絲毫沒有歷史記憶,,也不知石像是在刻誰,因為這些石像直挺挺的鼻樑,薄薄的嘴唇,凹陷的雙眼,一點都不像當地的土著,是紀念什麼人?或是神呢?還是有」人」曾經教導過他們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知識,而令他們難忘,感恩之餘,雕刻這些石像,以茲紀念呢?

石像的搬運

石頭巨人真的這樣重嗎?不見得,復活節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重。我們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島都是由玄武岩構成的。玄武岩十分堅硬,很難加工,比重一般為3~3.2克/厘米,若按此計算,復活節島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寬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來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噸,甚至上百噸重了。聽起來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層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達到1.7克/厘米,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厘米。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乾燥後,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麼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見雕像並非人們說的那麼重。

不禁石像的重量被大大誇大了,普卡奧的重量也被誇大了。看上去直徑達3米、高為2.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海爾達爾認為一個普卡奧足有5隻大像那樣重。但不要忘記,普卡奧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乾後就會浮在水中,只有裡面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岩石製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普卡奧。而且,用來製造普卡奧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用錘子敲擊它,岩石表面雖不致碎裂,但也會出現皺紋。很明顯,復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制好帽子後,不是搬著他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並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況且,復活節島上的雕像並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過是一種例外。迄今為止,人們只發現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後再順著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許多人認為,復活節島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諾洛拉克火山採石場里雕刻出來,然後再運到海邊,並在那裡為它們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奧火山採石場立志成的,然後再運到海邊。最後,人們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給它們戴上帽子。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已經說明了普卡奧是怎樣製成,又是怎樣戴到石像頭上去的。

洛基文曾寫道:「這些石像使我們震驚,因為我們無法理解這些人沒有大木頭可以製作任何機器和結實的繩子,卻怎麼可能立起這些石像?」洛加文的疑問,到現在還不斷地被人提出,也不斷地有人試圖給出種種答案。特別是那些神秘現象、天外來客、「史前文明」的宣揚者,更是把復活島上的摩艾拉來當證據。比如臭名昭著的丹尼肯,就聲稱這些石像是外星人用超現代的工具製作的,他們因為飛船失事被困在復活節島上,豎起這些石像向同類求救,救援飛船來了,他們便匆忙地離開了小島。

本來,復活節島是以巨大的石像而聞名於世的。這些聳立在阿胡之上的石頭巨人以它那獨特的形象和神韻,給復活節島增添了無窮的神秘色彩。

可是現在,當人們踏上復活節島的土地時,卻發現這些雄偉的石頭巨人默默無語地躺倒在地,與雜草為伴,同泥土為伍,有的沒了腦袋,有的缺鼻少耳,還有的更慘,整個身軀都摔成了碎塊。

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是什麼力量把石像推倒在地?如果是人,那他們究竟是誰,又是為了什麼推倒石像?如果是自然之力,那又是何種自然力?或許是象某些人所說的,是某種超乎自然的神奇之力吧?

人們對此提出了各種假設,搬出了各種各樣神奇的理論。有的說是一塊大隕石從天宇降落在復活節島上,隨著隕石落地的轟然巨響,島上的雕像也不幸倒地了。有的說是島上的領袖人物突然失去理智,下令讓他的臣民推倒了雕像。或者是兄弟親友之間有了隔閡,互相殘殺,而雕像作為倒霉的第三者成為他們互相發泄怒氣的對象。還有的人認為這是由於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離地起飛,把所有的雕像都震倒在地了。不愧是奇特的假設,十分吸引人,但其中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少呢?

當地人則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島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巫婆,是她調動石像排列在海邊,後來因居民沒有孝敬她美味的大龍蝦,她便勃然大怒,一口氣吹倒了所有豎立和行走的石像。專家們推斷,雕刻好的石像可能用圓木滾到海邊,但島上根本就沒有生長過高大喬木。也有可能石人用繩索牽拉,使「莫埃」底部兩側分別著地,類似人走路一樣向前移動。在科學家證明這一切之前,復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對世人來講依然是個謎。

4. 古埃及法老的衣物是什麼樣子(只許介紹衣服的樣子,不許介紹古埃及歷史)

古王朝時期,
婦女-努格白:較緊身,樣式簡單.從胸下一直穿到腳跟,胸下用一根布帶子扎住.上端一般有一根或兩根用扣子固定的吊帶.只有過於窄小而緊綳在身上的努格白,才不用吊帶.穿上後,雙肩,雙臂和胸部都裸露在外,如果吊帶很寬,可能把胸部遮住.
注:努格白是古埃及各階層婦女通用服飾,通常用透氣性較好的亞麻布製成.一些晚會上,努格白上還會有一些裝飾.穿著的時候,從腳下往身上套,再用色彩相配的吊帶固定.
男子:起先是遮羞,在腰上系一根用植物做的帶子,帶子兩端垂在前面即可.後逐漸有了和努格白相似的衣服.用腰帶固定.男子服飾因地位等級而異.
注:當時服飾與建築物形狀有密切關系.第五王朝服裝大多為錐形.與金字塔形狀相似.後來王室服飾才逐漸變長變寬.
中王國時期
婦女-努格白:衣料樣式有變,分無袖有袖兩種.長度依舊,胸下系一根腰帶.有的不系.此外,披肩開始流行.這種披肩能遮住胸部.
男子-努格白;出現長袍,一般到腳跟.
新王國時期
婦女-服飾出現變化.從第十九王朝女王納菲爾蒂蒂的陵墓中彩畫上,女王穿的是由薄薄的白色細亞麻製成的努格白.她胸下系一根綵帶,綵帶從前面饒到背後再饒回前面打結.結的兩端一直垂到膝下.披肩為蝙蝠型,用金線織成,上飾有美麗珠寶.女王身邊健康與生命女神伊西斯也穿努格白,使用兩根吊帶,頸上戴有項圈.
注:新王國時期最有特點的是紗麗.可能從印度或伊拉克以東地區傳來的.與古、中王國時期服裝完全不同.長布條製成,長約5米,寬約半米.穿著方式隨意.新王國時期婦女比較喜歡這種服飾.因為它不但穿脫方便,還象徵文明與進步.新王國時期女裝另一特點:在衣服上打襇開叉.這樣能使婦女更加迷人漂亮.
男子-努格白.襯衣和長袍已較常見.這種襯衣和長袍大小不一,有襇,能把上身全遮,使胸部不再敞露.衣著數量也有變.男人常穿兩件努格白,裡面些,外面長而薄些.
到十八王朝末期,男子的這種著裝發生逆變,里長外短.這種衣著可從國王阿蒙霍泰普一世的像上得到佐證.他穿了兩件努格白,一件從肩一直到腳,另一件從胸部直到小腿中部,他還披了一塊披肩.
新王國的法老們在慶典活動中常穿有襇努格白.這種服飾除了在腰帶上使用了金扣外,其他部位一般不用金飾.
注:古埃及人注視衣服裝飾主要在圖坦卡蒙時期,當時最流行在衣服上次刺綉或佩帶各種貴重飾物 飾品
1. 假發:埃及人不分男女都將頭發剪至最短的長度再戴上假發。而假發的長短與形狀是用以區分階級的。
2. 頭巾:自第四王朝後、那美斯式(Names)頭巾成為法老王的重要裝飾物。女性不戴頭巾、但自新王國之後,貴族婦女採用發飾
3. 冠飾: 冠帽亦是古埃及社會階級區隔之象徵、一般埃及人是不能帶冠帽的。法老王與神祉帶著不同的冠帽、也象徵著不同的意義
4. 項鍊: 是古埃及人普遍採用的裝飾品。
5. 假須: 埃及人不留胡須的但對胡須有一份崇敬,因此於正式場所須帶胡須。一般人的胡須較短、只有兩吋;發老王的胡須則很長、底部是方形的;神的假鬍子則在尾部翹起。
6. 化妝: 眼影是埃及人臉上最明顯的裝飾。不論男女皆以礦物粉末畫出制式的大眼睛、據說以墨畫眼能有減少陽光的照射,因而具有保護作用。
自埃及史前時代有衣物出現以來,婦女就在紡織技術和成衣縫制上佔有優勢。做衣服是一件日常家務,不過也有婦女在紡織場為貴族們縫制衣物。從王後的禮服,法老的精製短褶裙到普通人家穿的簡單褶裙和圍裙,每一件衣服都是由婦女手工縫制的。就算是最最簡單的衣服,其縫制步驟也是驚人的煩瑣。聽來滑稽的是,織布作為男人職業曾讓希羅多德驚訝,曾經一度卻是古埃及婦女獨統的領域。織布是僅次於耕作的重要工作,因為埃及人需要大量的布匹做衣服或裹屍布——一個木乃伊就需要400碼布。直到新王國時期,大多都是婦女在織布,監察其他紡織工,並且送貨兌錢。
絕大多數埃及人穿的衣服是用亞麻布縫製成的。此種織物輕盈,透氣,穿在身上也能行動自如,這在炎熱(部分地區還相當潮濕)的埃及是極其重要的一點。其他被選來做織物的材料還有羊毛和棉花。羊毛可以保暖,美中不足的是它的表面有一層防潮的天然油脂,因此古埃及人也曾認為羊毛是不潔凈的。棉花透氣,卻不如亞麻輕盈。

亞麻布是植物纖維織物,來源於尼羅河沿岸生長的植物——亞麻。亞麻經曬干,梳理,浸泡,錘薄,使表面光潔的處理之後,就適合於紡成線了,再以線織成亞麻布,裁剪縫製成衣物。

制衣工具包括刀(或剪刀)和針,這兩樣工具都需要經過成形,打磨或雕刻。在前王朝時期,用的是石刀與骨針,但在舊王國時期時,就都換成紅銅的了。接著到了中王國時期,青銅又取代了紅銅。刀與針已固定成形。令人意外的是,當時的針沒有針眼。刀和針是用「堅硬帶有尖頭的工具,可能是石頭」刮磨出來的。古埃及人運用這些工具和亞麻布,製作出適合於氣候條件,且能符合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需求的服裝。

織染

織染工藝的緣起已遺失在了古代。但被保存在許多博物館中的,各種層次級別尺寸的木乃伊裹屍布仍能證明古埃及織染技術水平。王室用紫色可能出現於公元前1600年。墓室壁畫,神廟和別的曝露於天氣變化中卻得以倖存的建築,以及表面裝飾過的陶器,應用於如上目的的色彩原料,經由化學分析,經常能告訴我們不少知識。

於是在1913年,紐約Metropolitan博物館捐出了自Perneb之墓(修建於公元前2650年)出土的顏料。交由Maximilian Toch研究。他發現,紅色顏料是氧化鐵,赤鐵礦,黃顏色則是含有鐵或黃赭色的陶土,藍色是細微粉狀的玻璃,淡藍色是碳酸銅,可能是石青(藍銅礦),綠色是孔雀石,黑色是木炭或骨碳,灰色,是混合了木炭的石灰石。遺存於一隻彩繪壺上用以裝飾的一些顏色,則是含有石灰石與陶土的赤鐵礦混合物。

成衣

埃及夏季的炎熱與冬天的溫和,使得埃及人更喜歡以植物纖維製成的輕薄布料,主要是亞麻布,在羅馬時代偶爾會用從印度進口的棉布。也有羊毛,但就埃及人本身而言,是極少用它的。

可能埃及人會從地中海東岸地區買回少量的絲,大約在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下半葉。在埃及人的墳墓中已經發現了絲的痕跡。

獸皮,幾乎都是豹皮,祭司們有時會穿它,當法老作為神之第一侍者時,也會穿獸皮。在圖坦卡蒙n的墓室中就曾發現過這樣一套衣服,在墓室的牆壁上也常常描繪有獸皮衣服。一些國王和王後還會穿飾有羽毛和圓形小亮片的禮服。

織布是婦女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家進行,不過也有貴族或有錢人開辦的工坊。經過捶打與梳理的亞麻轉成纖維,就可以用來紡線了。

一開始採用平面織機來紡織,織機用釘子固定在地上,工人蹲著工作,之後到新王國時期,就改用立式織機了。

裙裳
古埃及人穿的亞麻短袍,鑲有飾邊,垂至腿部,被稱為「calasiris」,袍子外還會罩一層寬松的白色羊毛斗篷。

衣裳通常以亞麻布製成,式樣簡潔:一條短纏腰布,很像是男人穿的褶裙,女子則穿有肩帶的裙子。這種基本款式依地位高低錢財多寡而會有些小小的變動,但在整個埃及歷史中,卻不曾有根本上的改變。褶裙的長度分好幾種,在舊王國時期較短,中王國時長及小腿,經常與無袖襯衫或長袍搭配著穿。穿的時候將它纏繞在腰際,有時會打上褶,或者以腰帶固定住。

圖坦卡蒙的墓室里出土了許多式樣的衣物:短袍,襯衫,褶裙,腰帶,短襪,頭飾,帽子,方巾,防護手套和手套。其中一些手套鑲著精美的亞麻內襯,其他的手套在式樣上,分出食指,中指,並留有一開口,以便大拇指能伸出來。內衣是三角樣式的纏腰布。

埃及男女穿的長袍被Herodotus稱為」kalasiris,用料與剪裁在數個世紀中有極大的差異。

Kalasiris的款式有單肩或雙肩,或配以肩帶穿著。可以是任何長度,從脖子至胸這一塊開始,通常觸及腳踝,袍邊鑲有飾物。一些人穿短袖的,也有人穿無袖的。尺寸有非常緊身,或者稍微寬松一點的。他們還經常戴條腰帶,使衣服出現褶紋。

縫制這樣的長袍需要一幅長方形的布,長度是想要袍長的兩倍。在布的中心裁一個開口,這樣可以從頭上套進去,然後將布折起一半,將兩側縫起來,不過要為手臂留下一定的開口。

婦女的裙子會以珠子裝飾,所用布料有時是打過褶子的。大多數情況下,裙子的式樣都是將胸部覆蓋的,但也有例外,曾有幾個時期流行將胸部裸露在外。

環領斗篷最遠可追溯至舊王國時期,一般都用亞麻布製作,也是在中心開口,以便套在脖子上。斗篷經常是染過顏色的,也會繪上圖案,或作其他裝飾,這樣的斗篷長度很少會超過肩膀。在新王國時期,人們有時也會佩戴披肩。

僕人或女奴大部分時候只穿不足以遮體的緊身短襯褲,但多數職業婦女穿短款的kalasiris。干體力活的男人們會戴條纏腰布(如上圖),或穿類似Galabiyeh(中東地區的一種衣袍)的寬松長袍,要是他們在水裡幹活,那就什麼都不穿。

孩子們在夏季時總是赤裸著身體,到冬天會穿罩衣和斗篷。

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埃及人不會戴任何頭飾,條件好一些的人戴假發——可能僅在特殊場合戴。新王國時期的假發發展出了獨特的式樣。

無論是雕像,繪畫,浮雕,還是別的什麼表現,法老總是被刻畫成戴著王冠的形象,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法老是真在每天的生活中戴王冠,還是藝術表現上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

洗衣

洗衣服是件繁重的工作。洗滌用的鹼液是用蓖麻油和硝石製成的。洗衣是由兩個工人完成的,程序包括捶打,沖洗和擰絞。到公元前1200年,洗衣房裡有了防火的大金屬桶(煮衣服用的),它能夠減輕洗衣工的工作量。



地中海沿岸居民幾乎不需要穿精製的鞋,唯一例外的是生活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Anatolian highlands)的赫梯人(Hittites),他們穿有系帶的鞋子。(盡管在埃及的浮雕中,赫梯人被描繪成赤腳一族)。

古埃及人一般都赤腳,但在一些特殊場合,或者光著雙腳有可能受傷時(比如捕鳥時,要防止捕鳥網上的木茬刺穿腳心),他們會穿涼鞋。涼鞋配有兩條窄長的皮帶,以皮革或燈心草製成,通常都有皮製的鞋底和鞋帶。

國王有時會穿非常精美的涼鞋,就像他們有時會戴裝飾用的手套一樣,不過通常來說,他們都被描繪成光著雙腳,像神一樣。金質的涼鞋已有出土,其實穿起來並不舒服。在圖坦卡蒙(Tutankhamen)的墓葬中,有93雙鞋。其中有木製的涼鞋,鞋面上描繪著國王俘虜敵人的情景:國王每走一步,都將一名敵人踩於腳下。

中王國早期的鞋子差不多隻有這種款式的涼鞋——皮帶夾趾,在後跟連接,鞋面並非用以把腳固定在鞋裡,而僅僅是為了覆在腳上。新王國時期,一些埃及人會偶合穿上真正的鞋(而非涼鞋),卡納克神廟中的Nutmose王後肖像就表現了這一點。這可能緣於赫梯人的影響,埃及人正是在那一時期開始與赫梯人有所接觸。

以燈心草編成的涼鞋相當結實漂亮,常會用皮革做鞋底。時下不受重視的涼鞋在古埃及卻有可能象徵著某人的財富與地位。

十六,服裝
對古埃及人而言,傳統就是一切——生活和宗教似乎停滯不變,這一點在當時的服飾上體現得非常明確。直到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2年控制了埃及之後,埃及人的日常服飾才開始慢慢地發生了變化。但是,在慶典場合和宗教儀式上,他們仍然保留了古代的服飾風格。

幾個世紀以來,埃及文化一直是後來其他民族在藝術和建築上的靈感源泉,但它在服裝上的創造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忘卻了。這可能是因為好萊塢電影的影響所致。在以埃及為題材的好萊塢巨片里,埃及服裝給人或多或少地留下了矯揉造作的印象。許多人一想到古埃及服裝,腦海里馬上浮現出巨片里那些眩目、精雕細琢的服裝。

事實上,古埃及服裝朴實無華,但史詩般的電影巨作里那些奢華的場面所出現的紛繁多樣的服裝,掩蓋了這個事實。古埃及服裝的款式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女性服裝的特徵是高高的腰線,而男性服裝則強調臀部,即使是引進了新服裝和新款式,人們也是新舊一道穿。

最初,大多數服裝樣式都很簡單,大致呈三角形。由於氣候極其炎熱,這兒的服裝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寬敞、輕盈而省布。全裸是被禁止的。除了兒童、奴隸和平民,任何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裸體,都會被認為低賤、不道德。

男子和女子都可以讓上身赤裸,盡管女子身體的遮蓋面要比男子多得多。二者服裝上的線條比例也相似,但側重點稍微不一樣。女性服裝對人的束縛比男性服裝多得多。女子穿的袈縲絲麗服是束身裝,男子穿的褶裙就使得穿著者可以更自由地活動,這大概表明男性有更機動的生活方式。

衣服體現出古埃及社會嚴格奉行等級制的本質,它突出了不同的社會等級。但是,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不是服裝的款式,而是衣服的布料。所以,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身上衣服的布料就越好:法老的衣服常常用細軟的亞麻布來做,可能還用金絲來裝飾。在這個等級體系的另一端,平民所穿的標准腰布則用植物纖維或皮革來做。布料的編織根據社會等級的變化而變化。

女性服裝

直到十八王朝中期,普通女性還穿著袈縲絲麗服。這種緊身女裝形狀簡單,從乳房下一直垂到腳踝之上,並又兩根肩帶把它往上提。考古學家發現的那些袈縲絲麗服呈筒狀,並在衣服的一側將其縫合。這類服裝可能不像繪畫和塑像表現出來的那麼合身,而且在形狀上肯定彼此有些不一樣。據壁畫所繪,這類衣服也有些會往上延伸,蓋過胸部,甚至到脖子那兒。倖存下來的一些衣服是由衣袖往上提,而不是吊帶。女人常常在袈縲絲麗服上披一條輕巧的圍巾,白天用來擋太陽,晚上用來禦寒。

另一種套裝由兩部分組成。上身穿緊身短胸衣,胸衣在前在後都可以脫下。衣袖窄小,用細繩連到身體上。胸衣配著寬大的裙子,裙褶呈水平狀。

法老和貴族的妻子穿著用漂白的亞麻布做成的褶衣,衣褶以手工折成,然後漿硬。保養這些衣服得特別仔細謹慎,僕人們得花上幾個小時來把它們漿硬。

在第十八王朝時,新的服裝流行起來,大概與這一時期宗教信仰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有所關聯。從埃赫那吞的妻子納菲兒提提和她的6個女兒的畫像上,可以看到她們穿的亞麻布褶衣修長而飄逸,帶褶的長袍袖子寬大,一直垂到肘部,裡面則穿著長長的緊身服。乳房下系著一條帶子,領口則垂著飾有珠寶的項飾。

男性服裝

傳統的男性服裝是衫緹。這是一種簡單的褶裙,人們把它纏在腰部,末端相互折疊著垂在身體前部。最初的衫緹是用皮革或牛皮做的,後來就用一種很輕的布,通常是亞麻布。在法老所穿的褶裙後有時會垂下一條獅尾,而士兵則穿著帶條紋的或用彩色布料做的褶裙。

隨著時間的推移,褶裙裁剪得越來越稜角分明,而且還經過了漿洗,這樣褶裙就硬得可以往外挺,並在身體前部形成一個三角形。對於男性而言,其服裝大部分是強調身體前部,側重點在於陰部,因為它在生育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將之奉為聖物,常常把陰部上的布料弄成衣褶以吸引他人的注意。

男子服裝在慢慢地變化,衫緹之後的創新之一就是腰裙。在納米爾出土的著名的「調色板」上,美尼斯王就穿了一條這樣的裙子。裙子上端往上延伸,直到跨過左肩。這幅畫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900年。

在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前1640),男子在褶裙之上再穿著長裙。長裙用一塊方形的亞麻布做成,長短不一,有到大腿中部的,也有到小腿的。它們有時用一條裝飾性腰帶來固定。

埃及在公元前15世紀征服敘利亞之後,引進了兩種服裝——短外袍和長袍。那時,大量外國織工來到埃及定居,當時這種移民人數甚多,以至於「敘利亞人」這種稱謂成了織工的同義詞。其結果是先進的紡織技術隨之進入埃及,使得生產質地更好的紡織品成為可能。短外袍和短袖夜服(類似睡衣?)相似,它可以穿在衫緹外面。長袍結構復雜,用一塊布做成,布匹的長度必須為穿著者身高的兩倍。因為它很寬,袖子肥大,而裙子又束在腰部,因而領口寬大。長袍是埃及人所穿的最為異乎尋常的服裝款式。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服裝。這種服裝用一塊布料做成,肩膀處有衣褶,並用翡布拉(一種像胸針一樣的別針)固定住。

布料和顏色

在古埃及,亞麻布是用來做衣服的最常見的布料。與其他材料相比,它有幾大優勢:它的纖維可以織成精細輕巧的布料,既不熟,也不重,而且可以簡單地在身體上形成褶皺。它洗起來也很容易。最初,這類布料是用各種植物纖維織成的——這一技術是埃及人發明的,但隨著全國的灌溉技術得到普遍提高,亞麻成了最常見的原材料。敘利亞織工來到埃及之後,他們精巧的紡織技術使得布料生產更容易,質地更優良。家庭用品,如籃子和篩子,也用植物纖維編成。

盡管亞麻布是最常見的布料,但並非唯一:人們把蘆葦編織好,做成奴隸穿的衣服;紙草類植物被做成諸如圍裙一樣的短小緊身的服裝。除了亞麻布之外,棉花也被做成各種各樣的衣服,例如短外袍和長袍,衣服上還可以綉上金線。羊毛用來做圍巾和外套。皮革用來做戎裝,如士兵的鎧甲。希臘人和羅馬人大約在公元前323年引進絲綢,這時埃及人才開始知道它。在廟宇里不能穿用羊毛和皮革做成的服裝,因為埃及人認為,穿著用動物皮毛做的衣服來拜神是瀆神的行為。

顏色具有象徵意義。綠色象徵青春和生命,而黃色代表黃金,是永恆之神的肌膚。黑色很少出現在埃及人的服裝上——這是假發的專用色。白色象徵著幸福,在埃及人的衣櫃里白色衣服很常見。當然,其中也有現實原因,即以當時的技術來看,要想給亞麻布著色還比較困難,所以衣服通常用天然、經過漂白的亞麻布製成。隨後,天然的本地配料在埃及逐漸得到發展。盡管這種技術很難掌握,埃及人還是開始嘗試給布料染色,比如奴隸就常穿著藍色的衣服。紅色染料從番紅類植物中提取;絲線被染成金色,然後用來編織御用短外袍和手套;皮革也被染成紅色、黃色和綠色。

珠寶與飾物

埃及人的遠征,帶回了大量貢品和財寶。盡管如此,埃及的服裝本身仍舊幾乎沒什麼裝飾,有時幾乎到了寒傖的程度。

不過,那時的雕塑和壁畫表明,當時的男人女人都穿戴著珠寶。珠寶和飾物應該被視為服裝的一部分。埃及人用珠寶來體現財富的多寡,並且用它來為衣櫃增色。

項鏈之類的物品自前王朝時代起已經為人所穿戴。項鏈、臂環、手鐲和腳鐲用金子、珊瑚、珍珠、瑪瑙、玉髓等製成。當時的珠寶很少用銀,銀被稱為「白色金屬」,古埃及人認為,神的骨頭就是由銀構成的。銀通常用於裝飾和點綴,埃及人將它打製成薄片,用來做塑像、傢具和一些小玩意的鑲飾。

項飾是把貝殼、珠子、花朵和寶石鑲入黃金而做成的。它既可以當作項鏈來戴,也可以連到用皮革或布做成的項圈上(這種風格起源於古朝時期)。第十八王朝時期,引進了一種新設計,以2~4排金屬片組成一條項鏈,這似乎從側面證明了,當時可以獲取的金屬數量更多了。在那一時期的壁畫上所見到的飾珠手鐲起源於——或創意來自近東地區的樣板。墜飾和耳環通常都很大,戴起來肯定非常沉重。

皇室成員對金子類珠寶的胃口都很大,而自古以來,恰好是陪葬的大量珠寶吸引了盜墓者,因此要完好無損地挖掘到這些珠寶是很罕見的。但在1834年,一個名叫裘塞珀.費里尼的義大利探險家就發現了一整套珠寶。他在蘇丹境內一處名叫米洛衣的地方發現了屬於阿瑪尼莎赫圖王後的一個金字塔。對這些物品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揭示出它們的主人是如何穿戴它們的。比如說,阿瑪尼莎赫圖王後把由10個組成的一套手鐲平均疊加在兩只手上。在她的陵墓上,還有9個盾形戒指。這些戒指都是平常的戒指,但她不是把它們戴到手指上,而是把它們連到頭發上,讓它們從額頭上垂下來。

其他裝飾物被賦予了宗教或政治的涵義。法老的飾物深具象徵意義,他們所持的彎拐和連枷代表著他們對領土、牧人及農夫的權力。「伊西斯聖結」是生命的神聖象徵,通常只有國王、王後和眾神才有權擁有。它的起源不確定,但是據說它象徵著便鞋上的鞋帶。眼鏡蛇是埃及君主們專有的象徵,它被裝飾在王冠和鷹狀頭巾上。「荷露斯之眼」是一種很常見的幸運符。

花也是常用的飾品。人們把鮮花剪裁成項飾,在葬禮或節日的宗教儀式上穿戴。埃及人喜歡花,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美麗,還因為它們蘊涵著各種象徵意義。蓮花一直是埃及的象徵。傳說一朵大蓮花從遠古的水域生長出來,在開天闢地後的第一個清晨里,這朵蓮花是太陽的搖籃。

鞋子

涼鞋是已知的最古老的鞋子,人們認為它是使雙腳不被沙漠里的熱沙燙著、同時又能讓腳保持通風和涼快的最理想辦法。埃及涼鞋最基本的形狀很像皮帶,由兩根吊帶和一面鞋幫組成。一根吊帶穿過大腳趾和第二根腳趾之間,然後與另一根越過腳弓的吊帶相接。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穿著木頭、紙草、山羊皮和棕櫚纖維做成的涼鞋。鞋子在埃及人的衣櫃里被認為是最值錢的東西,它是在室內穿的。旅行時,人們提著鞋,只有在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穿上它?

參考來自某全英文翻譯的中文網站。

5. 阿富汗人經常戴的這種帽子叫什麼

叫做阿富汗毛扁帽PAKOL,我一直想買,但怎麼也找不到哪兒有。名字是這個,希望對你有幫助。

6. 阿富汗人頭上戴的是什麼

阿富汗人頭上戴的是阿富汗毛扁帽PAKOL。「Pakol」又稱「奇特拉里帽」、「吉爾吉斯帽」、「阿富汗帽」,是一種柔軟的圓頂男式帽子,通常為羊毛,有各種「土氣」的顏色:棕色、黑色、灰色或象牙色,或用胡桃木染成紅色。主要產自巴基斯坦的奇特拉一帶。
Pakol與古馬其頓人戴的「考西亞帽」非常相似,古代東南歐人常常佩戴此帽。根據BonnieKingsley的說法,考西亞帽之所以傳到地中海,可能同亞歷山大東征時士兵佩戴的行軍帽有關。據恩斯特·弗雷德里克斯邁耶(ErnstFredricksmeyer)稱,在古馬其頓時代就已經有人戴這種帽子了,因為它是從亞洲進口到馬其頓的。帽子起源很復雜,但普遍認為這種帽子起源於阿富汗的努里斯坦地區。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04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32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095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592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63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90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20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44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58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