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帽子叫什麼
⑴ 醒獅帽和孝獅帽的區別
醒獅帽和孝獅帽的區別是意義不同。
獅子在動物中應該是比較威武的,在動物界是王者的象徵。醒獅帽就是取獅的王者象徵。一般在重大節日戴。另外冬天戴也有點驅寒保暖的作用。而孝獅帽又稱孝帽。來源於漢代的習俗戴孝也叫穿孝。
如何挑選醒獅帽
1、選擇合適的顏色:對於帽子的顏色選擇是最關鍵的,選對合適的顏色,能夠輕松的帶出高級的感覺。我們在選帽子的顏色時,不要去選一些冷色調的顏色,雖然冷色調的顏色會使人顯得很白,也會顯宏猜得很突兀。
其實最保險的顏色就是去選擇一些基礎配色的「醒獅帽」,就比如黑白搭配的醒獅帽,誇張的設計加保守的顏色,可以輕松駕馭而且黑白搭配永不過時,很少踩雷,也很百搭。在秋冬,我們也可以去選擇一些暖色調的顏色。
就比如紅色的廳棗醒獅帽,紅色本身就是一個很喜慶的顏色,而且搭配上獅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會更有感覺,而且冬天也要過春節,就要熱熱鬧鬧,喜慶的感覺,而且紅色系也很顯白,我們帶上就會有一種俏皮的感覺。
2、短毛的醒獅帽更容易駕馭:醒獅帽是一款毛茸茸的帽子,如果它的毛很蔽伏型長的話,就會顯得很雜亂,沒有很精緻,讓人的頭看起來又大又沉重,另外長長的毛也會遮蓋醒獅帽的刺綉圖案,看不出它的設計感。
⑵ 喪事中類似壯元帽的是干什麼用的
戴孝也叫穿孝。戴孝是死了人的標志。由於輩數不同,「孝」的規格也不一樣。死者的親生兒女謂之孝男孝女都穿重孝(也叫大孝),即頭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衫、白筒褲、白綁腿、白布綳鞋。長子的孝帽後綴三大朵籽棉和麻團等。有的後邊戴個象徵性的麻辮子。閨女和媳婦的孝都用白布包頭,頭布是用極長的麻絲系著,披上肩上,甚至拖到地上。有的還用孝衫裹身,謂之重孝。孝布長短均有定規,如五服以外都是一個普通孝巾或者只是頭上一個白箍。但個別地方也有披麻穿孝衫的。女婿孝只是一根白腰帶(有的地方只是一個孝帽)。孫子孫女輩的孝,都是一條白帶箍,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綴一塊紅布,如果是重孫子輩,在孝箍上分男左女右綴上一綠布。
⑶ 四輩和五輩孫子戴什麼孝帽
在傳統喪事風俗中,披麻戴孝是最講究的。孝衣如何穿,孝帽如何戴,當事人都很在意,不能亂了輩分,更不能失禮。
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一風俗。
(農村葬禮)
孝服一般是用白布做的,因為這個原因,過去人很忌諱穿白衣服。實際上,在上古殷商時,白色是高貴顏色,曾為貴族所喜愛,《呂氏春秋》即稱,商湯之「其色尚白」。那麼白色的「縞衣」何時被看成了凶服?據考始於漢代。西漢戴聖所編的儒家經典《禮記》里有這方面的講究,其中的《曲禮》篇記載:「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意思是,如果父母活著,子女便不能穿白衣戴白帽。
(下葬)
不過,對於白色不吉的說法古代不少名人不以為然,曹操就是其中之一。曹操生前曾親自發動過一場「顏色革命」,向白色服飾不吉舊俗發起挑戰。當時兵荒馬亂,正是飢荒年,物資嚴重緊缺,曹操「裁縑帛為白帢,以易舊服」。
我曾在我的《北京晚報》「一方鉤沉」專欄上,談過古代服飾的顏色問題。白帢,是一種以縑帛為底料、不加染色的帽子,猶如上古皮弁。考慮到民間的禁忌,曹操不僅帶頭使用這種白色首服,甚至連參加宴會時都不脫下。白帢旋即流行開來,成為一種時尚,為魏晉士人所青睞。
(縞素服)
但在曹魏亡國後,有人開始質疑曹操當年的「顏色革命」,認為白帢是一種妖服,本身就是一種不祥,「名之為帢,毀辱之言也」。《晉書·五行志》記載,《搜神記》一書的作者干寶即認為,曹操「縞素,凶喪之象也。」
到南朝梁時,朝廷乾脆將這種「白帢」規定為喪服,士庶男子日常閑居均不戴之。從此,孝服就定為白色了。
在人倒頭忙了急事後,就要著手孝服。 用來製作孝衣的白布,俗稱「孝布」,縫制時衣帽的縫一律毛茬向外,而且一律不用鈕扣,用帶子系。按血緣親疏和輩分高低分別穿戴,叫「破孝」。
(喪事)
破孝有「破孝」和「破滿孝」之分。「破滿孝」,前來的客人全部按輩分給孝帽,即使路不相識,只要在亡人靈前磕四個頭,就可以領一頂孝帽。
「破孝」,只給家中及近族近親的發放孝衣孝帽,讓他們穿戴。穿上孝服後就叫「戴孝」,戴孝一般有五種形式,這就是民間說的「尊禮成服」。對不同輩分,戴孝不能弄錯,輕的被人看笑話,重則惹禍,很可能鬧出家族矛盾。
)五孝子跪地)
子輩:披麻戴孝。這是與死者關系最親的人,即孝子的戴孝。亡人的親生子女和兒媳婦,從頭到腳都得有孝色 ,也就是渾身都是白色。腰間扎一根麻繩,這麻繩叫「孝絛子」。不論是親生子,過繼子都一視同仁,統稱「孝子」,都身穿齊腳的孝袍。
除了孝衣,還要頭頂一尺零七分寬 的長白布,兩端垂下地面,叫「孝搭頭」,簡稱「搭頭」;搭頭靠前額處縫系七個指頭大小的棉花球,垂至眼下,叫「拭淚球」, 有了它,對一般客人可以視而不見,不算失禮。
(半瞞)
腳上要穿草鞋,不可以穿皮鞋,若穿布鞋,則鞋幫上要蒙上孝布,叫「瞞鞋」。父母雙亡的鞋幫都要蒙上,叫「全瞞」,只過世一位的僅蒙鞋的前半截,叫「半瞞」。蒙鞋可不能搞錯,否則會引起大麻煩的。如果父母一方尚健在,鞋全蒙了,就是咒罵了,老人會不高興的,亂了大禮。
上面說的針對孝子,女兒和媳婦則只穿與平時襖褂等長的孝褂,搭頭齊膝不拖地,也沒有拭淚球。
(女的穿孝褂)
侄輩:戴兩角孝帽 凡五服內侄兒,所戴孝帽均有角,兩個角的,俗稱「揸角孝帽」;也有一個角的,叫「獨角孝帽」。侄女和侄媳,則頭頂三尺白布,叫「孝手巾」。
(孝帽帶角的是侄輩)
孫輩:戴團頂孝帽 孫子輩不分旁直親疏,一律戴團頂孝帽,俗稱「一把抓」;孫女孫媳也是頭頂三尺孝手巾。
(孫輩孝帽)
曾孫輩:戴掛紅孝帽 曾孫輩也戴「一把抓」孝帽,但帽頂上再系一根紅布條,俗叫「彩子」,又叫「掛紅」。凡有「掛紅」的喪事叫喜喪,喪事中會有喪鼓助哀,哭哭泣泣,也有吹吹打打,說說笑笑,熱熱鬧鬧。
(曾孫與小玄孫戴的孝帽,各有不同,曾孫掛紅,玄孫全紅)
玄孫輩:戴掛雙彩孝帽 玄孫輩頭戴「一把抓」孝帽,上掛紅、綠兩根綵帶,叫「掛雙彩」,對死者來說,這都是第五代,香火旺盛,這更是「喜喪」。因為是喜喪,有的地方直接縫紅布孝帽給玄孫戴。
最後要說一下的是,戴孝者須是亡人的晚輩,長輩不用戴。在棺下地後,葬禮完畢,即脫去孝衣。
⑷ 安徽死人帶什麼帽子
一般是男人戴白孝帽,女人頂白巾。
死者的兒子、兒媳、女兒、孫子等皆稱「孝子」,兒子稱「重孝子」,戴白孝帽,穿白孝袍,麻繩束腰,穿白鞋。兒媳、女兒頭頂白巾,穿白孝褂,白布帶扎褲腳,穿白鞋。族內其他人男戴白孝帽穿白鞋,女頭頂白巾穿白鞋。
喪葬習俗,是指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各個民族的喪葬方式、文化等,儀式有停屍儀式等。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⑸ 老人去世下八輩孫子各戴啥孝帽
成服
其實就是俗話說的「戴孝」,即穿著孝衣。戴孝的類別與期限,以家族的親屬遠近有所差異。中國古代的孝服分為五等,稱為「五服」,至親者所服稱之為斬縗,是兒子、未嫁女為父,承重孫為祖父,妻為夫所服。所以稱斬,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這種孝服是用極粗的生麻布做的,毛邊,服三年。第二種是齊縗,次於斬縗,服期一年、五個月和三個月,即夫為妻、孫為祖服一年,重孫為曾祖服五月,玄孫為高祖服三月。大功又次之,期九個月。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及已嫁的女為伯叔父等服之,又稱為功服。小功,凡本宗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個月,鰓麻,為五服中最輕的。一種,服期三個月,本宗為高祖、伯叔曾祖、族伯叔以及岳父母。盡管占禮規定了各服制的用布,但境內孝服均用白布製作。斬縗下邊撕開,不剪、不繚、不繰,俗稱毛邊孝服,不釘紐扣,用毛帶白布條系結,圓口無領。兒、兒媳、女兒、承重孫全著這種孝服,頭上扎孝帶,披發以青麻束之。兒子所戴的孝帽用白布縫一圓筒狀,高約一尺,上口均勻地折攏許多小褶,縫死後再翻過來,下口向上綰邊二寸,毛邊,俗稱抽頂孝帽。女用蓋頭布,即用長方形白布,從長邊中對折,四角兩組相對重合,折縫成軸,從對軸任意一端開始,沿長邊縫一尺,即成尖頂蓋頭布,戴時尖角恰對「百合」。侄輩、孫輩、女婿、外甥等著孝服、束孝帶,戴道冠式孝帽。不過,戴道冠式孝帽,根據親疏關系,有光頭戴與不光頭戴之分。光頭戴較近,孝帽直接戴到頭上;不光頭戴較疏,即將孝帽套在別的帽子上,再戴到頭上;曾孫則戴兩角孝帽,兩角各綴一條紅布條;玄孫所戴的兩角孝帽不用白布,改用黃布縫制。男女著孝者均需用白布將鞋幫遮蓋,俗稱:「瞞鞋臉」。子女如祖父母、父母皆去世可整瞞外,否則不得整瞞。瞞的長度隨老人去世而增加。女人的鞋後跟嵌一塊紅布,然後瞞至紅布處。其他戴孝者瞞鞋的長度隨孝服的遠近而遞減。
⑹ 求助!古代辦喪事時,家眷頭上帶的白色的是什麼
辦喪事,凡屬孝子〈子女孫輩)講究全孝,即:孝帽子、孝袍子叫戴孝,腰扎麻繩叫披麻,全稱披麻戴孝。孫子輩的孝帽上正面還應有個紅色棉球,代表悲傷得碰出鮮血。
⑺ 悼念時綠帽是什麼意思
悼念時綠帽意思是死者的第五代子孫。孝帽,就是喪事主家的孝子孝孫孝婦孝女,以及特定吊喪親戚親朋等,戴在頭上作為喪事標識和喪服組成部分的帽子。同輩和第二代是白帽,第三代是紅帽。第四代是黃帽。第五代是綠帽。第六代是深藍色帽。
⑻ 人死了為什麼要戴白色的帽子,的人稱呼什麼
人體是會發光的。而且死人也會發光,並且發黑光,只是普通人看不見。由於白色能反射所有的光,白色的帽子就是為了將死人的光反射回去,使其它人不受死人的影響,所以戴白色的帽子。稱孝帽子。
⑼ 老人去逝後兒子頭上那個白布叫什麼
叫孝帽子。老人逝世後兒子頭上的那塊布叫孝帽子
⑽ 喪禮戴在頭上的白布叫什麼
喪禮中所著孝服,亦據與死者關系親疏、輩份有別。孝服包括冠、服、鞋及孝衫等。喪服中冠即孝帽,分兩種:
一種是用穀草紮成一個圈,圈上扎十字交叉的架兒,用白紙剪穗條纏起來,再綴上核桃大小的棉花球;
另一種用麻布或粗白布縫成口袋形並從後邊留一個2寸長的口子,戴頭上後再繫上「包頭」。包頭系用白布疊成4指寬的帶子,長短尺碼不等,一般為6尺。男的系在孝帽外邊,活扣兒在左;女的直接系在頭上,活扣兒在右,有的以死者性別區分左右。系扣餘下部分自然下垂。兒子兒媳的包頭系在腦門上兩邊耷拉著。送紙及送葬時,包頭散開蒙在頭上。
身上裡面穿素服,外邊穿「孝衫子」。孝衫子系用麻布或粗白布製成,邊兒散著不縫,無扣,身長到腳。有的不剪開再縫在一起,而乾脆用一塊白布披在身上,腰帶均由麻繩代替。布鞋均用白布鞔起來,祖父母、父母均亡則全鞔(有的後跟留一三角形露鞋面),一在世一亡故則鞋後跟留點縫隙,其他關系均留縫隙,且關系越遠,留口兒越大。
「入土為安」後,孝衫、孝帽、包頭卸下,鞋外鞔的白布不拆,留存時間基本與前述「五服」服期同。喪禮中只有姑爺喪服與眾不同,是將「包頭」系在腰間,孝帽掖在「包頭」下。民國前,有的在喪禮後一年中,亡者兒穿麻衣,女穿黑衣沿白邊,綴白扣,白腿帶扎腿,腰系白腰帶。小孩與死者超過三代,只系白布條或黃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