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蒙古墓里的帽子是什麼樣子
1. 元代頭飾是什麼樣的
元代,蒙古族統一了中國。蒙古族男子多把頂孫告發在額下垂一小綹,如桃形,其餘分編兩辮,繞成兩個大環垂於耳後。元代男子的巾帽,多帶襆頭,大致與宋代相鎮凱嘩同。百姓則御行喜扎巾。而蒙古族男子則戴一種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圓二種,頂中裝飾珠寶。貴族婦女戴「姑姑冠」,冠用絨棉做成,上綴珠寶,高約33厘米。
2. 蒙古人的帽子是什麼樣子的
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環境變化,蒙古人不同款式的帽子,都能夠折射出蒙古人的精神境界和工藝水準。從一般生活服飾上升為審美個性,社會身份的標志物。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獸皮製作帽子的。後來逐漸有了棉、麻、絲等製作材料。雖然說頭巾的產生早於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並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頭巾的方法、樣式與婦女有所區別,
蒙古帽子大體上有冬、夏兩種類型。在12~13世紀,蒙古男人在帽頂插上海青鳥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設計成猛禽形狀,這就是後來稱其為棲鷹冠的帽子。蒙古帽子原先分為男女、禮儀、官吏、軍戎、僧侶等不同的種類。在古代社會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會身份的最明顯的標志之一,因此有貴族與貧民、黃金家族與百姓之區分。
蒙古人特別看重頭顱,頭顱是不許別人隨便觸摸的。因此,帽子也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別人無意中傷到自己的帽子,意味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要是讓人故意傷到帽子則意味著人格受到侮辱。
蒙古人認為:帽子和頭顱同等重要,帽子有時就是主人的代替物。古曰「牲畜好賴,要看是誰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誰戴的」。「二人行,長者為上,一人行,帽子為上」。如果兩個人到蒙古人家做客,歲數大的人必須坐在正位,另一個則把帽子放在高處,自己找一位置坐下。此曰「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表明相互尊重的人際交往理數,也體現帽子在社會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場合,蒙古人都會注重戴帽迎客。一是證明自己的體面,二是表示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沒有帽子或來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現在陌生人面前。在近代蒙古人家中,不管是貧富,都會想盡辦法為出嫁姑娘置辦頭飾,這與蒙古人尊重帽子的習俗不無關系。
蒙古人尊重帽子,但是忌諱撿別人丟下的帽子。他們認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運氣,還會把自己的人氣遮住。頭上更不能帽子套帽子,此法預示將受制眾多壓迫。有些民俗記載,如果婦女戴雙層帽子就有可能嫁兩次男人的說法。有一種說法:將自己的帽子丟棄,預示惡運離去。
蒙古人是特別愛惜自己的帽子。如果無意中將帽子掉在地下,就會用右手輕輕托起,親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帽子被別人踩踏或跨過的話,就要用火「凈化」後方能戴上。進屋摘帽子時,必須將帽子擱置高處或放在折疊好的衣服之上。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飾中,最珍惜和尊重的是帽子,它代表著主人的人氣、人格以及尊嚴。
3. 元朝皇帝戴的帽子叫什麼
元朝皇帝戴的帽子叫鈸笠冠。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察必發明的,這種帽子中央較高,如同半個倒扣的雞蛋,而且最頂上還有一個金屬的尖紐,底部周圍卻有一圈類似遮陽帽那種平出的圓沿,遠看起來就如同一隻銅鈸,在元朝這叫「鈸笠冠」,尤其是貴族最為喜愛它。
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其《草木子》一書中也說,蒙古「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所謂「樓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說它是兜鍪〔古代頭盔〕之遺制。所謂笠,是一種圓檐斗笠形帽,因為形狀象鈸,所以叫鈸笠冠。這種冠有頂,冠後還垂一片帛以護頸。夏天也戴軟帽,冬天則戴毛皮製軟帽或氈帽。這類帽本來無前檐,後來忽必烈射獵時感到日光刺眼,察必皇後特意給加了前檐,從此蒙古族便都戴這種有圓檐、或前圓後方式的帽子了。
4. 「深檐胡帽」是元朝鐵騎中常帶的東西,這東西有什麼含義
2、帽笠的淡出與夷夏意識的消長
明朝成立後,面對著元代舊部的威脅,相出的解決策略之一,便是重新高舉「華夷之辯」的旗幟,明朝認為必須革除蒙元服飾,便發布禁令,去除蒙元,接受明代服飾,同時也出現了明朝新的帽式「明代瓦楞帽」,元代的帽笠逐漸淡出。幾十年之後,明朝人對深薝胡帽完全陌生。明麗關系確立後,高麗也向明朝表示「慕華向華」之心,革除蒙元服飾。帽笠也隨之淡出。
可以說,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蒙古族文化因為明朝的「華夷之辨」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當初橫行在中原的蒙元文化在明朝建立後也大大削弱。從明朝人不理解帽笠是什麼這一小小方面,我們可得知,夷夏意識強烈,儒家文化再次遍布中原。
結論:從小小的帽笠物件卻反應出來了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蒙古族的帽笠原來起源於女真,元代時期帽笠變化多種多樣,並傳到了亞洲。新建元朝時提倡戴帽笠,掀起一股「蒙古風」。直到蒙古帝國的崩潰,也表示著多種文化融合並存的時代結束,明朝成立後,更是摒棄蒙元文化,並大力提倡夷夏文化,戴帽笠的觀念也隨之消失。
由此可知,小小的帽笠見證了蒙元時代前後的盛衰與文化的變遷。因此,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我們應該保護,因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都是我們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保護並傳播於世界各地,讓世界看到中華文化。
5. 元朝頭盔長啥樣
相比過去的朝代來說,元朝的頭盔可謂是多種多樣,這其中有倆原因,第一是元朝疆域大,民族多,因此軍隊成分復雜,頭盔樣式就多,二是元朝離現代又近了點,那文物相對來說就比較好保存一些。
除了上述這些之外,還有一些盔型也被認為是元朝或蒙古樣式的,如歐洲收藏有一些蒙古人征戰時候的頭盔,日本的元寇博物館也藏有一些元軍頭盔,但前者可能是蒙古人西征時的繳獲物資或仆從軍裝備,後者則真假難辨,因此本文便不再贅述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6. 元朝人戴的是什麼帽子啊感覺和越南人的那種帽子很像有什麼來歷嗎
叫笠子帽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7. 蒙古婦女戴的「姑姑帽」起源於何時呢
「姑姑」一詞,因譯寫之故又寫作「罟罟」「顧姑」「固姑」等,是指古代蒙古女性的頭飾或帽子,其蒙古語又稱之為「孛黑塔」。
十三世紀中期,歐洲有一個叫威廉•魯不魯克的旅行家在蒙古草原上見到了蒙古族婦女幾乎都戴著一種稱之為「鮑卡」的帽子,十分特別而新奇,讓他十分感興趣。便在自己著的《行記》中記載:「鮑卡」用自然界中的樺樹皮、柳枝以及鐵絲等物製成骨架,高約一臂(約是一尺半左右),帽頂製成四邊形,上面插著一根用草桿或翎羽或細葦做成的「枝條」,也有一臂高。
但看這些資料眼前很難出現准確的「姑姑」帽的形制,還好,一九七四年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西南面的王梁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姑姑」帽,這些「姑姑」帽呈長筒狀,高約一尺左右,用樺樹皮製成,外麵包裹著花綢子,嵌綴著各種珍珠,插著藍色孔雀羽毛。其中一個比較特別,頂上安了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子,上端連著一個圓球。
「姑姑」帽,是元朝蒙古族婦女最流行的帽子(頭飾),具體這帽子始於何時,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但從成吉思汗時期,就十分普遍,並且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習俗。
8. 元朝皇帝還戴旒冕(就那個帶簾子的帽子)嗎
自唐代以後的歷朝帝王,就多已不帶旒冕了。
元朝亦然,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元朝皇帝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