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官員為什麼有兩種帽子
1.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暖帽屬於清代服飾,多為圓型。
清代官員夏日所用官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
2、特點不同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
涼帽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左為冷帽,右為暖帽。
(1)清朝的官員為什麼有兩種帽子擴展閱讀:
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或以絲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蘭、白、金等色寶石。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2. 為什麼影視劇中的清朝官員的帽子都不同
正所謂人靠衣冠馬靠鞍,清朝幾萬名公務員,誰也沒有把我全都認識清楚。所以在服飾和穿戴上,對不同等級官員進行區分就十分必要了,此外也可以通過規范化等級禮儀制度,來凸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恩寵。花翎便是其中一種。
其中皇室成員中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皇後所生公主的駙馬才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乾隆朝開始),
三眼花翎基本都要與皇帝有很近血親的。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在康熙朝收復台灣時,施琅就曾因為立有大功被授予花翎,開了因功受賞花翎的先例。再比如御前侍衛出身的權臣和珅就被賜過兩眼花翎。
物以稀為貴,正是因為花翎的稀缺性,所以其所代表的恩寵含金量就很高,自乾隆朝廷開始到滅亡,被賜過三眼花翎的外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稀缺如斯可見一斑。
3. 清朝的官員為什麼會有兩種款式不同的官帽
圓錐型的為涼帽,元寶型的為暖帽。
涼帽是夏季禮帽,立夏前開始戴。分為白蘿胎(藤絲)和萬絲胎(竹絲)兩種,外裱以綾羅。白羅胎的涼帽,穿單、紗袍褂時戴;萬絲胎的涼帽,僅於穿亮紗、葛紗時戴。帽上綴以紅纓,官員上飾頂珠。五品官以下用紅里、青藍倭緞緣邊,無官者用別色。守孝三年者戴羽纓,即綴以黑纓而不是紅纓,官員在守孝期間不得用頂戴。
除戴涼帽的時令外,其餘時間的禮帽為暖帽。暖帽周檐捲起,為以絨、呢、皮為材質。初寒用呢,次則用絨,極寒用皮。暖帽顏色多為黑色。三品以上官員及翰林、詹、科、道官員可以用貂檐帽,其他的官員只准用江獺、染貂作為材質。帽頂綴以紅纓,官員飾以頂珠,有守孝的官員則不準用頂珠。
4. 清朝官員的帽子有兩種樣式,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官帽和其他朝代不同。官帽分為暖帽和涼帽兩種,暖帽為冬春所戴,涼帽為夏秋所戴。暖帽為圓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帽緯,帽頂有頂珠。涼帽無檐,形如圓錐,用白、湖藍或黃色早敏羅為表。紅紗綢為里,帽表也綴以紅色帽緯。
頂珠即頂戴,俗稱「頂子」,用不同材料辨識官級:一品紅陸蔽枝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陰文鏤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無關品。
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所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眼多者為貴。眼是指孔雀毛上的像眼睛似的鮮明者。一個就一眼。藍翎無眼,是並梁六品以下、在宮里的侍衛官員戴。也可給低級軍官。貝子和固倫額附用三眼。皇室親貴和和碩額附戴兩眼。五品以上內大臣,軍中統領參領戴單眼。親王郡王貝勒不戴,後也有。道光年間捐官,花翎藍翎可由捐而得~~
5. 為什麼清朝官員有兩中帽子
清朝官帽分為夏冬兩種服冠:
夏常服冠 : /___\ (斗笠形)
每歲農歷三月十五日改御夏朝服,本藏品屬夏季帽式,夏式帽冠也稱
為涼帽,夏帽冠檐並不上折而敞直,夏季官帽用的村料和尺吋多變,
績玉草或藤絲,竹絲為質,帽表裹以羅絹,帽體呈圓形,外罩白布,
帽身覆有織網,紅紗綢里,黑地織金包緣,緣上有黑帶圓邊,
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以紅線縫在帽冠上,帽前緣飾有東珠一顆,
這類帽式為清朝高級官員日常戴用。
冬常服冠: \___/ (倒梯形)
每歲農歷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改御冬朝服,冬式帽冠也稱為暖帽,
冠檐反折向上圍著帽頂, 以薰貂、青絨或黑貂皮毛製成 (一說是
海獺、海狸或黃鼠狼皮毛薰染而成) ,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
但較為短小,帽體呈圓形,粗厚紙圓邊為質,外罩黑布及圍上青絨
在外,紅紗綢里,帽胎兩側縫上系帶。
6. 為什麼清代的官服,衙役。使用的是錐形帽子
清代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 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漢川斗笠就是仿照清朝官帽製作的 斗笠灣的編織起源於清朝,有170餘年的歷史。當時有們名叫艾先培的,農忙時種田,農閑時打竹籃。有一天,他見一位朝廷的官員頭戴的官帽很美觀,就突發奇相想仿照官帽的樣式,編制一種既能遮陽,又能擋雨的竹篾帽。他用做竹籃的篾打了拆,拆了打,終於制出一頂官帽樣式的「斗笠」。只是有料粗糙,又是四方形,戴到田間幹活,難以遮日避雨。爾後又改五方圍編,對徑加大到一尺五左右,加大的部分是平面狀,每方九片篾,俗稱「牛眼睛斗笠」。「牛眼睛斗笠」問世後,在漢川流行了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