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帽子類別 » 元朝皇帝帽子怎麼樣

元朝皇帝帽子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5-22 06:20:59

1. 元朝皇帝服飾有何特點對當時有哪些幫助

元朝皇帝服飾有何特點?對當時有哪些幫助?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創建起來的封建社會,在我國古代在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存有的很少,更為知名的便是蒙古族當權的清朝另一個便是滿族把握的清代。清朝的原名是成吉思汗創建的蒙古國,接著元世祖忽必烈創建清朝,與漢族人創建的皇朝對比少數民族政權存有許多不一樣的風俗習慣和設計風格,這類不一樣表現在各個方面,更為明顯的便是服飾上。

對發冠偏愛的清朝皇室

清朝做為少數民族政權在服飾上最執著的就是遮陽帽,不管一年四季每個階層都需要帶帽子,夏季戴軟帽冬季帶皮毛做成的軟帽或是是氈帽,君王所需的叫鈸笠冠,像大半個脫模的蛋殼,最頂部有一個金屬製造尖紐,底端周邊卻有一圈相近太陽帽那類平出的圓沿,遠看上去如同銅鈸,在皇室重備受寵溺,女子則戴高高的模樣十分古怪的罟罟冠,總而言之遮陽帽能夠算得上清朝服飾上的一大特色。

2. 中國古代帽飾

在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最初的時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當然還有其他細化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僅有的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窮人可以說是披頭散發或者用麻繩把頭發束起來。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

3. 元朝服飾的特點

元朝服飾的特點: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中臘制,制定了天子如羨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

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皇帝所賜官服共有13套色種,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顏色賜服除13種顏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帶(金帶),上飾金銀絲甚奇,價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

總之,元朝之賜服,做工精巧,用料講究(錦袍),裝飾昂貴。但是,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並非每年賜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

元朝政府規定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等,都有嚴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時規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

(3)元朝皇帝帽子怎麼樣擴展閱讀

元朝服飾的種類:

1、腰線袍

腰線袍是一種常見的元代蒙古袍,帶有很強的草原風格。腰線袍其特點是交領窄袖,上衣和下裳縫在一起賣橡滑,下裳打有很多細密的褶子,而腰部則有很多細密的橫向褶子,因此得名腰線袍。腰線袍這種衣服一般都是便服,用於狩獵等活動。

2、海青衣

此外,蒙古人還有一種很有特色的服裝,元朝人們直接把袖子背在身後,這種衣服叫海青衣,最大特點就是袖子在袖根處開了兩個口。草原氣候早晚溫差大,氣溫高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從口子里伸出來,把袖子扣到後背的紐扣上。

4. 元朝皇帝戴的帽子叫什麼元朝皇帝為什麼都喜歡帶這樣的帽子揭秘

說到元朝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朝代畢竟是少數名族的人當了皇帝的,所以他們也是有很多的屬於自己的習俗的,話說元朝的皇帝們好像都非常的沒此喜歡帶一頂帽子啊,那麼這個帽子到底叫什麼呢?而且元朝的皇帝們為什麼又非常的喜歡帶這樣的帽子呢?下面跟隨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容易知道的,因為也是有史料記載的,元朝皇帝們帶的帽子其實就是叫「鈸笠冠」,這個帽子的來歷也非常的有意思,因為是由元朝的開國皇帝元世組忽必烈的皇後弘吉剌·察必發明的(好像也只是傳說而已),大家或許也有印象了,那就是鈸笠冠這樣的帽子還是和中原地區漢人的帽子完全不一樣的,雖然和漢人的帽子不一樣,但是這種帽子好像和漢中地區的范陽笠等等帽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了,這種帽子就真的有點把鍋蓋在頭上的感覺了,塵拍不過還好是做了一個弧度,像一個小半的雞蛋殼了,當然帽子邊緣還是有帽檐的,而且也比較的寬,再到帽子的頂端,頂端有一種尖狀物,這些尖狀物就是元朝人他們自己喜歡的一些飾品啊什麼的,所以這個帽子在元朝人心目中還是非枯兄迅常的讓人喜愛的,由於草原地區風沙的的確確也是很大,所以元朝人尤其愛戴了。

在《草木子》這本關於明朝的史書中就有相關的記載,其原文是:「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其實就是對鈸笠冠的一種描述了,這樣像斗笠一樣的頭盔的帽子,裡面還是有棉帛的,話說帽子最開始也不是這樣的,最開始的時候帽子也沒有帽檐,後來忽必烈在打獵的時候就改進了,這皇帝都這樣改了,下面的老百姓也不例外了,所以就傳開了。

5. 元朝皇帝還戴旒冕(就那個帶簾子的帽子)嗎

自唐代以後的歷朝帝王,就多已不帶旒冕了。
元朝亦然,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元朝皇帝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

6. 元朝皇帝的服裝是什麼樣的啊

元元代皇帝和皇帝親屬穿纏身大龍紋的龍袍,當時民間街市也有這種龍袍出賣,元世祖發現後,立即下令禁止民間私自織綉這種龍袍。在《元史》刑法志和輿服志中,說龍是指五爪兩角,這就使龍和蟒有了區分的標准,蟒是四爪或三爪。據《元典章》記載,凡皇帝戴過的帽子樣式,別人就不許再做再戴。否則,製作工人就要處死。大德元年,皇帝做了一個黑羔細花兒斜皮帽,責令監司官承直傳話,如果有人再做就是死罪。大德十一年,皇帝做了一個金翅雕樣皮帽頂兒,傳令別人不許再做。至大元年,工匠給驗馬做的皮帽樣子和皇帝的皮帽相同,也下令不許戴,縫帽子的也要治罪。民間還禁止穿赭黃、柳芳綠、紅白閃色、迎霜色(褐色)、雞頭紫、梔子紅、胭脂紅等顏色。帽笠不許飾金玉,靴不得制花樣。因此,民間服飾只好向灰褐色系發展,《南村輟耕錄》卷十一寫像秘訣中,記述了服飾顏色,羅列的褐色名目,就有磚褐、荊褐、艾褐、鷹背褐、銀褐、珠子褐、藕絲褐、露褐、茶褐、麝香褐、檀褐、山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蔥白褐、棠梨褐、秋茶褐、鼠白褐、丁香褐等等名稱,說明褐色在當時是很重要的服裝色彩。 天子質孫服,冬服十一等,有金錦暖帽、七寶重頂冠、紅金答子暖帽、白金答子暖帽、銀鼠暖帽等。夏服十五等,有寶頂金鳳鈸笠、珠子卷雲冠、珠緣邊鈸笠、白藤寶貝帽、金鳳頂笠、金鳳頂漆紗冠、黃雅庫特寶貝帶後檐帽、七寶漆紗帶後檐帽等。都是鑲珠嵌寶的貴重冠帽。冬服所用紫貂、銀鼠、白狐、玄狐、獵猁皮毛和金錦等,材料也極珍貴。據虞集《道園學古錄》所記,金錦系鏤皮敷金為織文者。指的為羊皮金,即將金子捶成金箔,膠貼於羊皮上,然後切鏤織成金錦。但據實物分析,實際上多數系將金箔貼於紙上鏤成細條,用以織錦,這種用法,宋代稱為「銷金」。金世宗時,因忌諱銷字,改稱「明金」。也有將金鏤捻卷於絲線外層,捻成捻金線織錦的,稱為捻金錦。元代稱金錦為「納石矢」。納石矢也作衣服或棚帳等用。南薰殿舊藏元世祖忽必烈像,穿白衣,戴銀鼠暖帽,照例這種帽應與銀鼠袍、銀鼠比肩配套來穿,是帝皇大朝會質孫冬服中最重要的服裝。 元代皇室的帽子鑲寶石。《南村輟耕錄》卷七回回石條說,大德年間,有商人賣官府一塊重一兩三錢的紅剌(寶石叫作剌子,又叫回回石頭),價值中統鈔十四萬錠。紅剌即紅寶石,紅寶石有四種,即刺、避者達、昔剌泥、古木蘭。綠寶石有三種,即助把避、助木剌、撒卜泥。貓睛石有貓睛、走水石兩種。綠松石稱作甸子,回回甸子稱你舍卜的,河西甸子稱乞里馬泥,襄陽變色的稱荊州石。還有一種名叫鴉鶻的寶石,有紅亞姑、馬思艮底、青亞姑、你蘭、屋撲你蘭、黃亞姑、白亞姑等七種。元代蒙古族征服歐亞廣大地區,寶石來源除購買之外,還來自掠奪和貢獻。

7. 元朝皇帝服飾有何特點

元朝皇帝所賜官服共有13套色種,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顏色。賜服除13種顏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帶(金帶),上飾金銀絲甚奇,價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總之,元朝之賜服,做工精巧,用料講究(錦袍),裝飾昂貴。但是,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並非每年賜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非言每年更新,蓋其衣攜絕有服至10年內外者也。」

元朝政府規定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等,都有嚴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時規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元史·輿服志一)。

在宮廷之內,由於各個侍者、衛士以及一般小吏的工種不同,所以其衣冠服飾也有所不同。例如,挈壺郎二人,掌直漏刻,冠學士帽,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酒人,凡六十人,主酒國語曰答剌赤。冠唐帽,服同司香。護尉四十人,以質子在宿衛者攝之。質子,國語曰睹魯花。冠交角襆頭,紫梅花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白錦汗胯,帶弓矢,佩刀,執骨朵,分立東西宇下。警蹕三人,以控鶴衛士為之。冠交角襆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捧立於露階。每乘輿出入,則鳴其鞭以警眾。凡朝會,則以近侍重臣攝之。服白帽,白衲襖,行縢,履襪,或服其品之公服,恭事則侍立。每案四人,前二人冠縷金額交角襆頭,緋錦寶相花窄袖襖,塗金束帶,行縢,鞋襪;後二人冠服同前,惟襖色青。圉人十人,國語曰阿塔赤。冠唐巾,紫羅窄袖衫,青錦緣白錦汗胯,銅束帶,烏靴。知班,冠展角襆頭,服紫羅窄袖衫,塗金束帶,烏靴。

黃麾仗凡四百四十有八人。他們的冠服又不一樣,分別為冠展角襆頭,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冠武弁,服同前執蓋者;次三列,執黃麾幡十人,武弁,青絁生色寶相花袍,青勒帛,烏靴。執絳引幡十人,武弁,緋絁生色寶相花袍,緋勒帛,烏靴。執信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執傳教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白。執告止幡十人,冠服同上,其色紫。次四列以下,執葆蓋四十人,武弁,服緋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烏靴。執儀鍠斧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黃。執小戟蛟龍掌四十人,冠服同上,其色青。左列亦如之。皆以北為上。押仗四人,行視仗內而檢校之,冠服同警蹕者。

旗仗執護引屏,凡五百二十有八人,分左右以列。左前列,建天下太平旗第一,牙門旗第二,每旗執者一人,護者四人,皆五色緋巾,五色絁生色寶相花袍,勒帛,雲頭靴,執人佩劍,護人加弓矢;後屏五人,執槊,朱兜鍪,朱甲,雲頭靴。

元朝官服也有級別。如,司辰郎二人,一人立左樓上,服視六品,候時,北面而雞唱;一人立樓下,服視八品,候時,捧牙牌趨丹墀跪報。承奉班都知、舍人,借四品服。據《元史辯逗姿·百官志》及《元史·輿服志》記載,元代的品服規制是:一至五品官著紫袍,六至七品官著緋袍,八至九品官著綠袍。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製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於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雲肩,即所謂「金綉雲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指陵、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8. 元朝皇帝服飾有哪些特點

眾所周知元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存在的不多,最為著名的就是蒙古族掌權的元朝另一個就是滿族人掌握的清朝。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國,隨後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與漢人建立的王朝相比少數民族政權存在很多不一樣的習俗和風格,這種不同體現在方方面面,最為突出的就是服飾上。

對發冠鍾愛的元朝貴族

元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服飾上最執著的便是帽子,無論春夏秋冬各個階級都要帶帽子,夏天戴軟帽冬天帶毛皮製成的軟帽或者是氈帽,君主所帶的叫鈸笠冠,像半個倒扣的雞蛋殼,最頂上有一個金屬制尖紐,底部周圍卻有一圈類似遮陽帽那種平出的圓沿,遠看起來就像銅鈸,在貴族重頗受寵愛,女子則戴高高的樣子十分怪異的罟罟冠,總之帽子可以算是元朝服飾上的一大特色。

9. 蒙古帽是什麼樣的元朝皇帝的帽子是什麼帽子

這就是蒙古帽啊

10. 元朝皇帝戴的帽子叫什麼

元朝皇帝戴的帽子叫鈸笠冠。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察必發明的,這種帽子中央較高,如同半個倒扣的雞蛋,而且最頂上還有一個金屬的尖紐,底部周圍卻有一圈類似遮陽帽那種平出的圓沿,遠看起來就如同一隻銅鈸,在元朝這叫「鈸笠冠」,尤其是貴族最為喜愛它。
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在其《草木子》一書中也說,蒙古「官民皆帶〔戴〕帽,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所謂「樓子」,指的大概就是笠,所以才說它是兜鍪〔古代頭盔〕之遺制。所謂笠,是一種圓檐斗笠形帽,因為形狀象鈸,所以叫鈸笠冠。這種冠有頂,冠後還垂一片帛以護頸。夏天也戴軟帽,冬天則戴毛皮製軟帽或氈帽。這類帽本來無前檐,後來忽必烈射獵時感到日光刺眼,察必皇後特意給加了前檐,從此蒙古族便都戴這種有圓檐、或前圓後方式的帽子了。

熱點內容
女警戴帽子的頭發怎麼扎 發布:2023-08-31 22:03:00 瀏覽:1403
草的綠色染在褲子上怎麼辦 發布:2023-08-31 22:01:09 瀏覽:1626
毛衣喇叭裙怎麼加針 發布:2023-08-31 21:54:08 瀏覽:1093
撫順買男裝哪裡好 發布:2023-08-31 21:53:12 瀏覽:1589
鉤針鉤毛線帽怎麼做視頻 發布:2023-08-31 21:48:20 瀏覽:862
福建人的帽子怎麼做 發布:2023-08-31 21:33:56 瀏覽:788
男生紅色衛衣怎麼搭褲子 發布:2023-08-31 21:32:02 瀏覽:915
條紋襯衣配什麼顏色的領帶好看 發布:2023-08-31 21:26:07 瀏覽:1343
穿帶帽子的大衣怎麼扎頭發 發布:2023-08-31 21:09:32 瀏覽:657
男裝牌匾什麼顏色字最亮 發布:2023-08-31 21:03:10 瀏覽: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