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為什麼有鐵帽子王
A. 鐵帽子王是什麼,為什麼和珅居然怕他,還下跪
鐵帽子王是當初大青果進關的時候,封的功勞最大的八個異姓王,世襲罔替,繼承不降等,不過最後延續沒幾代基本都被拿下了。
B. 鐵帽子王是什麼王他們能享受哪些特別待遇
鐵帽子王是大清的王爵,甚至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大清王朝「鐵帽子王」之爵位一共有12個,其中八位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至於另外四個也是大有來頭。他們是雍正的鐵哥們老十三和碩怡親王胤祥以及晚清時期碩恭親王奕欣,和碩醇親王奕譞與和碩慶親王奕劻。
雖然鐵帽子王是王爺,但是跟明朝那樣的分封制大為不同,沒有封地,沒有軍隊,他們都被集中在京城。
更何況,清朝是中央集權達到巔峰的時候,這些鐵帽子王其實並不鐵,得罪了皇帝,照樣被法辦。
C. 老十三胤祥,到底有什麼功勞,被雍正皇帝加封為鐵帽子王
首先,我們看一下清朝的爵位制度。清朝的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等等,其中,親王又分成了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按照清朝的規矩,普通親王的爵位不能世襲,例如父親是親王,兒子只能是郡王,孫子只能是貝勒。只有鐵帽子王擁有世襲罔替的特權,一代代地傳下去。但清朝冊封鐵帽子王擁有一系列嚴格的規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屈指可數。
尤其是在和平時期,想成為鐵帽子王非常困難。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老十三胤祥被冊封為鐵帽子王,肯定立下了無法替代的巨大功勞。但是在清朝文獻的記錄中,查不到任何記載。按照道理來說,雍正皇帝不會平白無故的賞賜自己的十三弟。肯定是一些無法公開的功勞,最大的可能就是軍權。
至於老十三胤祥,從來不結黨營私,而是為人謹慎,從來沒有過分的地方。直到老十三胤祥去世,雍正皇帝都非常信任這位十三弟。雍正皇帝的兄弟很多,但只有胤祥屬於雍正皇帝的嫡系,就連後來的允禮也算不上。至於老八集團的殘余勢力,經常暗中搗亂,給雍正皇帝製造了很多麻煩。
D. 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勞,被雍正皇帝加封為鐵帽子王
在許多影視劇中我們都會發現,雍正和他的十三弟胤祥關系十分好。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勞,被雍正皇帝加封為鐵帽子王呢?這旅彎主要是因為胤祥無論政務還是軍務都處理得十分出色,而且他對雍正也始終忠心耿耿。
老十三的功勞
管戶部:胤祥在雍正登基前後都管過戶部,還協助雍正追繳大量欠款。他為人勤奮細致,將戶部管理得井井有條,也為雍正時期國庫充盈立下了大功。
掌軍權:胤祥在雍正陷入九龍奪嫡的關鍵時刻,拿到了豐台大營等地的兵權,還殺了企圖謀反的人,他的膽大心細為雍正的安全和奪嫡增加了極大的保障。
修河道:古代治理河道和修築堤壩都是十分容易發生貪腐的,而一旦河道出問題百姓肯定遭殃。胤祥修河道期間不僅不貪污,還將工程修得十分之好,為雍正解除心頭大患。
總的來說,胤祥不管是在對雍正的忠心方面,還是在處理政務、軍務方面,都是十分優秀無可挑剔的,所以雍正十分喜愛和信賴他,將封他為鐵帽子王。
E. 鐵帽子王是什麼,鐵帽子王是啥意思
鐵帽子王是啥意思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5)唐朝時期為什麼有鐵帽子王擴展閱讀:
清朝各位「鐵帽子王」爵位傳承
1,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2,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3,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
乾隆四十三年追謚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帽子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鐵帽子王」什麼意思?源於清代封爵制度
鐵帽子王是什麼,為什麼和珅居然怕他,還下跪
一、概念: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二、原因: 1、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爺,是皇親國戚!和珅是旗人,王爺是主子,他是奴才,不可能不放眼裡,起碼場面上也會下跪; 2、和珅正紅旗,王爺正紅旗旗主。他是王爺的旗奴。和珅別說見到旗主王爺,見到本旗統領。也要自稱奴才。 清朝這一種事情很多,比如大學士,跟皇帝請假,理由是要給自己旗里的主子幫忙。這位主子還不是旗主,也不是統領,就是個小旗官。八旗制度決定的。比如在八旗里你是我的旗奴,你日後多顯赫,你也是我的奴隸。 別說旗主了,和珅見到他本旗統領,也要扣頭請安的。 3、古代的人有爵位 官 職 差遣 加銜,和珅是文華殿大學士(官),戶部尚書(職),西北抗羅剎將軍(差遣),太子太保(加銜),一等忠襄公(爵位)。爵位是地位的象徵,連一個定郡王都可以不尿他,和珅雖然在官職上位極人臣,可是爵位上卻遠不如任何一位鐵帽子王,更不要說是當年掌管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了。 三、簡介: 和珅(乾隆十五年(1750年)~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鈕祜祿氏,字致齋,原名善保,滿洲正紅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寵臣。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鐵帽子王」是什麼王,為何成為古代頂級爵位的代表?
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爵位,之所以能成為古代頂級爵位的代表,是由於他們可以世襲而且享用國家土地和一些優惠。到了乾隆繼位以後才開始有這種中式爵位的制度,而且在慢慢改進當中,因為當時這種制度還是比較混亂的,它跟分封沒有一種明確的區別。
在乾隆的時候把王爵的分封劃分為了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你建功立業的話會得到王爵,不過在清朝的時候,如果你因為軍功得到了王爵,那麼可以世襲。之所以可以憑借的血脈得到分封,其實乾隆也是考慮了很多的因素。這樣可以激發很多人對於軍功的崇拜,然後使他們能夠積極地為國家建立功勛。而且血脈如果關系越差,那麼王爵也就可以進行遞減,這樣的話可以減少國家庫存的負擔。 在乾隆之後,清朝的鐵帽子王爵位才被正式的規定了下來,而且以前去除的那八大鐵帽子王也一一的被國家恢復了,他們的後代也可以進行世襲。其中就包括多爾袞,他恢復了睿親王的封號,而且對他的評價是功勛顯赫,定國開機。 只要你對國家有功勛,那麼你就可以被封為鐵帽子王,而且還可以世襲給下一代。但是這些人的能力不是最厲害的,比如說一些在軍機處的大臣,他們雖然有一定的領導能力,但是不足以支撐大局,而且在清朝的後期還出現了 *** 的局面,有些人甚至只討好慈溪,就得到了鐵帽子王的封號。清朝的鐵帽子王是什麼地位
中國古代把爵位分成了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王爵的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帝。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
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不過,許多人在看清朝時期的電視劇或書籍時,往往還會看到一個稱呼:鐵帽子王。聽上去感覺很酷,似乎比親王更高一個等級。那麼,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鐵帽子王並非爵位,而是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親王去世後,他的兒子(一般是嫡長子)繼承爵位時就要降為郡王。郡王去世後,下一代繼承到的爵位降為公爵。以此類推。但鐵帽子王則不受此規則限制,親王去世後,繼承人還是親王。
因此,鐵帽子王在繼承權方面比其他王爺要享受更多的福利。但在政治地位上,鐵帽子王和其他王爺並沒有什麼區別,不存在高人一等的情況。
清朝歷史上一共只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有八位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赫赫戰功的皇親宗室,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肅親王豪格(清太宗皇太極長子)、庄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之孫)。
除了上述八位外,清朝還有四位在中後期因維護社稷立功受封的鐵帽子王,他們是: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恭親王奕欣(道光第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第七子)、慶親王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孫)。
在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中,誰的實力最強呢?這其實要看處於哪個時期。清朝入關前,禮親王代善掌握著八旗中的正紅旗和鑲紅旗,因此實力最強。清朝入關後,睿親王多爾袞權傾朝野,又掌握著正白、鑲白兩旗,連順治皇帝都要喊他皇父攝政王,實力最強自然毋庸置疑。
此後,皇權越來越集中,開國的八家鐵帽子王都得老老實實聽命於皇帝。因此也就沒有誰強誰弱的說法。至於清朝中後期這四位鐵帽子王,他們所處的年代和受封爵位的時間都不相同,所以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哪八個?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其中惟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按襲爵方式可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兩類,按來源來說可分為功封、恩封兩種,前者是指清朝開國時期軍功卓著者,後者則指治國有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8人,皆以有定鼎軍功獲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後有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4人,以恩封獲得世襲罔替之榮。
(5)唐朝時期為什麼有鐵帽子王擴展閱讀
1、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年11月25日),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大福晉佟佳氏。
2、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4、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碩庄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5、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滿洲正藍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6、愛新覺羅·碩塞(1628年-1654年),又名碩色,號霓庵,清朝宗室,滿洲鑲紅旗人,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
7、愛新覺羅·岳托(1599年-1638年),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開國元勛,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
8、愛新覺羅·勒克德渾(1619—1652年),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第二子。
F. 中國古代歷史上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立功而受封的。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G. 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為何稱「鐵帽子王」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
難道他們真的戴鐵帽子嗎?
解析: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貴且封爵像鐵般牢固,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獲此殊榮的滿清貴胄僅有十二家,分別為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以及慶親王。
在上述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中,頭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開國以及入關統一時期立下汗馬功勞而受封,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這是因有軍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攔空密關系中受封,屬於恩封。
以下略述十二家鐵帽子王的來歷:禮親王,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公元一六一六年,努爾哈赤稱汗,封代善為和碩貝勒,到皇太極繼位獲進封為和碩禮親王,後順治年間代善病逝,獲朝廷立碑記述他早在關外就隨乃父起兵,東征西討驍勇善戰,在對葉赫、明軍等諸役立有軍功,到乾隆四十三年更獲配享太廟。禮親王一支王爵共傳十世,共十二王,其中有兩人曾被削爵,可見鐵的帽子也不一定牢固。
鄭親王,始封祖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兒,小時候就跟隨伯父打天下,同樣立功無數,早已獲封和碩鄭親王,在順治年間去世,也獲朝廷立紀功碑,以及同樣在乾隆年間配享簡拍瞎太廟。鄭親王一支王爵共傳十世,有十七王,當中亦有五人遭削去爵位。
接著的睿親王、豫親王,兩者始封祖為多爾袞與多鐸,皆為努爾哈赤晚年最後一位大妃所生的同母兄弟。多爾袞曾在皇太極死後顯赫一時,為攝政王總領天下軍政大權,後來卻被順治皇帝廢尊號、黜宗室、毀墳墓,到乾隆年間方獲 *** ,還其封爵,也獲配享太廟,多鐸的情況與乃兄相差不遠。這兩兄弟所立的「軍功」包括揚州十日慘殺、嘉定三屠,是當年滿清入關的征剿東南隊伍。
另一支滿清入關後征剿西南的隊伍,其領軍者為皇太極長子豪格,他自幼隨父出征,多有戰功,及後在征西南時大破流寇張獻忠,獲封肅親王;豪格因系皇太極長子,對皇位有威脅性,為當時權臣多爾袞所忌,孝庄皇後與其聯手,合捧皇太極第六子福臨賀虧繼位,以絕豪格登龍之路。豪格不服,鬱郁寡歡,更被多爾袞迫害至死,到順治皇帝(福臨)漸長親政,除去多爾袞後才為其兄豪格 *** ,恢復原先爵位。
其餘克勤郡王、順承郡王,其始封祖分別為代善長子岳托,代善孫子勒克德輝。代善雖未能繼承其父努爾哈赤的皇位,但他自己以及後世子孫卻是獲封鐵帽子王最多的,共三個王爵三支世系,有王者逾三十人。
清朝最後一位獲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是慶親王奕劻,他是乾隆第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的孫子,初承襲受封輔政將軍,咸豐時獲封貝子、貝勒,光緒年間受命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六十歲生日時受封親王。但因清朝於一九一一年被推翻,而慶親王則病死於一九一三年,他的鐵帽子也就無法世襲下去了。
H. 奕劻為什麼能成為鐵帽子王他是如何做到的
奕劻是清朝最後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擔任過軍機大臣和內閣總理大臣。起先,他只是一個窮貝勒,有時連上朝穿的官衣,都得去當鋪贖取。後來倚仗慈禧的撐腰,成了身家上億兩白銀的晚清第一巨貪。他苦心積攢的巨額財富,卻並未讓子孫長享富貴。
奕劻倚仗慈禧的寵幸,權勢日盛,大肆賣官鬻爵,收受賄賂。當時有一幅諷刺的漫畫,畫了一個老頭,頭戴雙眼花翎的草帽,戴著大眼鏡,身著袍褂朝珠,手裡拿著一把農民用的耙子,在地上摟銀元寶,可見當時人們對奕劻有多痛恨。奕劻貪污了一生,也被世人謾罵了一世。死後墓室被人洗劫一空,只剩下了一座殘破的獅子像。他的上億家財也被自己的兒子們揮霍殆盡,他們將文玩字畫、玉器、名貴瓷器、貴重木器委託在北京開設的“品德洋行”代為拍賣。
I. 老十三胤祥,究竟有何功勞,被雍正帝加封為鐵帽子王
這里先叫胤祥為允祥,老十三允祥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他在康熙時期因為犯了錯被自己的父親監禁了起來,而了解這一段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各個皇子為了爭奪皇帝之位分成了兩大陣營,老十三當時就是在雍正這一陣營里的,所以他和雍正的關系就比較好,也可以理解他之後被雍正帝加封為鐵帽子王了,鐵帽子王是當時一個比較重要的殊榮,算是一個榮譽吧!
允祥一生為國家付出了許多,他做的這些事情自然被皇上記在了心裡,並且加倍的對他好。也是因為他做了這么多的實事,所以雍正特許把允改為胤,並且讓乾隆加封給了他鐵帽子王的稱號,也是對他的一個回報。
J. 歷史上的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鐵帽子王」,是清代的一種封爵制度,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如下特權
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
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當然了,大餅是這么畫的,具體怎麼樣,還得看皇帝的心情和個人表現,鐵帽子王的後代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10)唐朝時期為什麼有鐵帽子王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需要將其置於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的具體環境中去分析。
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政治。
《清文獻通考》將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條目,意味著將其類比為中國傳統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來,分封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但受封者封藩就國,往往擁兵自重,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更多是扮演一個造成割據戰亂的消極因素。
與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顯得簡約而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等全部納入國家統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定給予。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使國家財政負擔不致過重,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各種潛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清初宗室諸王對中央的威脅不在於裂土分封,割據一方,而在於對八旗各旗當作私產加以控制,各擁旗眾,可與中央分庭抗禮。
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隨著部眾日繁,努爾哈赤將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漸整編成旗。隨著諸子侄、孫子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像分家產一樣將八旗分給諸子孫。當時後金所有軍國政務全由努爾哈赤與八旗旗主討論決定。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死後諸子相爭,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這種家產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來維持政治平衡,防止個人專權。
然而,這種格局使後來繼位的皇太極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處理政務時要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給幾位兄長施禮。皇太極曾抱怨自己「不過一黃旗貝勒而已」。更嚴重的是,幾大貝勒各擁本旗重兵,相互間矛盾日漸尖銳,使新興的滿洲力量時常面臨分裂危機。
由此,從皇太極繼位到多爾袞攝政,再到順治皇帝親政,清初皇帝集權政治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斷宗室旗主們的勢力。不僅如此,清朝中央還極力弱化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的關系,借鑒明朝的內閣、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國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
八旗管理被納入到國家的官僚體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產,宗室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規范下來。所以,仔細梳理會發現,乾隆時期確認的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當初的旗主貝勒,至於後來分封的庄親王碩塞是皇太極之子,帝室後裔,而薩哈廉、勒克德渾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實追隨者。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范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鐵帽子王-網路